癡呆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09:06:4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癡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維生素可防癡呆
根據近期公布的兩項研究,攝入VC和VE含量豐富的食物可以降低患早老性癡呆癥的發生率。由美國和北愛爾蘭科研人員進行的研究已經找到證據,即使沒有服用補充劑,但從食物中攝入大量的VE即可以降低大腦退化性疾病。荷蘭科研人員的研究也發現,攝入VC含量高的食物可以降低患早老性癡呆癥的危險性。VC和VE均為抗氧化劑,它有助于防止人體的細胞免遭自由基的損窖,自由基是正常新陳代謝時產生的有害物質。科研人員認為,自由基導致的細胞損害逐步堆積是人體衰退的致因,也可能會促使早老性癡呆癥的發展。在動物身上進行的研究已經顯示,抗氧化劑能夠防止與年齡相關的大腦的變質,研究結果還提供了有關在人體身上進行試驗的第一手證據,即抗氧化劑有助于健康者免患早老性癡呆癥。以往的試驗發現,服用大劑量的VE補充劑可以延緩早老性癡呆癥的病情。營養學家指出,抗氧化劑的營養品具有防御網的功效。很明顯,長期服用諸如VE和VC這樣的抗氧化劑有助于降低患腦功能衰退性疾病的危險。研究顯示,在美國,那些從飲食中攝人VE量最高的人群比攝入VE量最低的人群患早老性癡呆癥的危險性低70%。VE的良好來源包括堅果、瓜子、菜油、全谷物、綠葉蔬菜和強化VE的谷類。VC則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蔬菜之中,尤其是柑桔果之中。醫學人員指出,只要使用得當并且就服用量與醫生商榷,服用VE和VC補充劑是必要的。美國研究人員在研究中廣泛詢問了老年人的飲食、服用補充劑的情況和其它生活方式的因素,隨后對他們的健康狀態進行了監測。美國女性攝取的VE量一般為日推薦量15mg的50~70%,男性為75%,與此相比,美國人平均攝人的VC量超過了女性日推薦量的75mg和男性日推薦量的90mg。荷蘭科研人員在此項研究中招募的539名年齡均在54歲之上的鹿特丹居民,采集了有關飲食和其它因素的數據。在隨后6年的跟蹤期間,被招募者接受了正規性的精神狀態檢查,神經病學專家還檢查了其是否患有癡呆癥,發現總計有146人患了早老性癡呆癥。飲食中攝人VE和VC較高量者患病率較低,對吸煙者來說這種關系更為密切,因為吸煙者患神經性疾病的比例高于非吸煙者。對于吸煙者來說,攝入大量的β-胡蘿卜素和類黃酮等其它類的抗氧化劑也可降低患早老性癡呆癥的危險性。在美國,科研人員詢問了815名64歲以上芝加哥居民的飲食情況和其它方面相關因素,并對其進行了為期平均4年的跟蹤,這些志愿者中約一半為白人,一半為黑人,總計有131人患上了早老性癡呆癥。攝入VE含量豐富的食物而不是VE補充劑可以降低早老性癡呆癥,但是,在那些攜帶可以導致神經性疾病高發率的APOE-4基因者身上,維生素所具有的功效并不明顯。專家指出了這樣的事實,研究已經發現從飲食而不是從攝取VE補充劑中獲得的益處并不意味著服用補充劑沒有效果。
老年癡呆護理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收集老年性癡呆患者早期(健忘期)、中期(精神紊亂期)、晚期(嚴重癡呆期)患者資料60例,年齡58~99歲的老人,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平均年齡70歲。
1.2臨床表現起病潛隱,慢性進行性病程。早期記憶障礙為突出癥狀,短期記憶和記憶保持障礙為主可以表現為一般健忘和順行性遺忘。患者常丟三拉四,隨做隨忘,進而遠期記憶也逐漸受累記不清過去發生的重大事件,說不明自己的經歷和出生年月,定向力也較早出現障礙。抽象思維,如概括,推理,判斷計算等智力活動也明顯減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情感淡漠呆滯少語,易激惹。自發行為減少,動作單調刻板笨拙可出現怪異行為。睡眠障礙,可出現睡眠節律紊亂或顛倒。最后患者變得呆滯,茫然若失,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常因褥瘡、營養不良、骨折、肺炎等繼發軀體疾病,或因衰竭而死亡。
2護理
2.1一般護理
提供一個清潔、安靜、舒適、安全的環境,護理人員對病人的態度和藹、耐心、細致,生活上關心照料,使病人心情舒暢,保證充足的睡眠。癡呆主要是智能及整個精神活動的障礙,患者年齡較大,因此生活自理能力多有困難,應把患者安置于重點病房安全位置,不宜與興奮躁動的患者一起,以免受到傷害。患者病房應舒適、安全、簡潔,室內陽光充足,通風好,空氣新鮮,溫度以22~25℃,濕度以50%~60%為宜,地面要防滑。由于病人智能缺失,記憶、理解、定向、情感及動作行為都發生障礙,所以要反復培養及訓練病人維持正常生活。如晨、晚間護理、衣著、冷暖等,保持病人個人的整潔。應反復培養和訓練患者,維持其正常生活的能力,組織患者參加簡易的工娛治療和勞動操作,防止精神活動繼續衰退。維持營養的平衡,提供適當的軟食和易消化的飲食,保證足夠的營養和水分,保持水電解質平衡,維持正常的大小便排泄。老年患者容易發生并發癥,一旦發生,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護士要精心觀察,善于發現軀體并發癥,此外,細致的護理,可以預防并發癥的發生。
探索中醫診療血管癡呆的優勢
【摘要】血管性癡呆VascularDementiaVD是在腦血管病變的基礎上出現腦功能障礙的一種獲得性智力損害綜合癥,臨床上以影響生活和社交能力為主要表現。是我國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威脅著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文章回顧了近年來中醫對VD病因病機、癥候類型及治療的研究進展,以期對臨床VD的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病因病機;證候;治療
血管性癡呆(VascularDementia,簡稱VD)是在腦血管病變的基礎上出現腦功能障礙的一種獲得性智力損害綜合癥。臨床上以認知、記憶、語言運用和視空間技能損害為主。
該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較高的發病率,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血管性癡呆對人民健康的威脅越發嚴重。因此,如何提高其治療水平仍然是當前研究的焦點之一。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進展,為本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本文就近年來對其病因病機、癥候類型及治療研究綜述如下。
一、VD病因病機
血管性癡呆在中醫學中屬于“呆病”“善忘”“文癡”“顛疾”等范疇,歷代醫家對該病都有描述。《景岳全書雜證謨》“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惑,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此其逆氣在心或肝膽二經,氣有不清而然。”陳士鐸《辨證錄呆病門》“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約其始也,起于肝氣之郁;其終也,由于胃氣之衰。肝郁則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則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積于胸中,盤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血證論健忘》“健忘者…病主心脾二經,蓋心之官主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慮過多,心脾耗散而神不守舍。脾氣衰憊而意不強。”“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每有瘀血。”等等。古人多從腎精不足,腦減髓消,肝郁,痰濁,淤血及情志內傷等方面探討了VD的病因病機,這些認識對當今臨床具有指導意義。現代學者在古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對VD的發病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血管性癡呆治療論文
1單純針灸
馬濤[1]采用“三腦六頭九神穴治療血管性癡呆83例,取穴:腦空、腦戶(雙)、頭臨泣(雙)、頭維(雙)、頭竅陰(雙)、本神(雙)、四神聰、神門(雙)、神庭,以HDS作為評分標準,結果總有效率為90.36%。賴新生[2]比較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相對特異性,結果發現:神門能夠改善VD患者記憶、定向、固執、恍惚等方面的癥狀,百會長于理解、計算、適應力方面的改善,水溝則偏重于改善喜睡嗜臥、反應遲鈍、神思恍惚、記憶力差等,3穴聯用療效最佳。黃泳[3]運用正電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技術,觀察針刺百會穴前后VD患者不同腦區葡萄糖代謝的變化,結果發現僅針對偏癱的常規穴位(手足陽經為主)針刺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腦豆狀核和健腦顳葉的葡萄糖代謝水平;加用百會穴后,患腦額葉、健腦顳葉、雙側豆狀核區的葡萄糖代謝有顯著提高。朱建平等[4]應用大接經法:按照十二經脈流注順序取十二井穴治療。包燁華等[5]應用的國際標準頭針穴組:顳中線、額中線、雙側頂旁線治療。王思龍[6]發現VD患者針灸治療后,高切、低切、血漿比粘度、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降低。黃泳等[7]通過針刺觀察認為,針刺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機制與其提高豆狀核葡萄糖代謝有關。許建陽等[8]將磁共振成像用于觀察針刺合谷穴對腦功能活動的影響。研究表明,VD患者經針刺治療后智力水平(HDS)、精神狀態(MMSE)、肢體功能均逐步康復,從而恢復日常生活能力(ADL)。
2電針療法
江鋼輝等[9]應用電針智三針和四神聰穴與口服尼莫通治療23例,以長谷川癡呆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主要癥狀觀察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變化來評價療效,結果電針組療效較好。倫新[10]將50例患者分為CT定位圍針組和傳統針刺組各25例,結果CT定位圍針組總有效率為88%,傳統針刺組為60%。陳振虎等[11]電針取穴四神聰、本神(雙)、百會、風池(雙),并根據不同證型配穴,并設西藥組作對照,電針組療效優于西藥組。鼓唯娜等[12]治以調理髓海為法,取印堂、百會、風府、風池、太陽、合谷、太沖,并用電針取雙太陽穴、百會穴、風府穴,治療12例,結果MMSE評分總有效率91.6%,ADC評分總有效率為50%,明顯改善了重度VD患者的認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針藥療法
王敏等[13]將61例VD患者隨機分成“頭三神”針刺配合口服喜德鎮治療組(31例),單純喜德鎮對照組(30例),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0.6%,對照組63.3%。劉翼程等[14]將60例腦梗死所致癡呆患者分為針刺組,西藥組,針刺加西藥3組,觀察治療前后顱腦MRI片外側裂寬度、第三腦室寬度、平均腦溝寬度、額角指數、尾狀核指數、側腦室體積指數6個指標及長谷川癡呆量表、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的變化。結果治療后患者顱腦MRI片的各指標變化不明顯,但HDS、ADL,MMSE得分上升。
血管性癡呆針灸治療分析論文
【摘要】回顧了近5年針灸治療血管性癡呆(VD)的臨床研究概況,從單純針灸療法、針藥結合療法、電針療法等方面進行臨床治療總結。從而證明針灸療法治療血管性癡呆,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標本兼治,療效確切。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針灸療法;綜述
近年來,中醫針灸療法治療血管性癡呆(VD),取得了可喜成果,針灸療法以其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標本兼治,療效確切而顯示出了治療本病的優勢。現將近幾年來有關臨床研究情況綜述如下:
1單純針灸
馬濤[1]采用“三腦六頭九神穴治療血管性癡呆83例,取穴:腦空、腦戶(雙)、頭臨泣(雙)、頭維(雙)、頭竅陰(雙)、本神(雙)、四神聰、神門(雙)、神庭,以HDS作為評分標準,結果總有效率為90.36%。賴新生[2]比較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相對特異性,結果發現:神門能夠改善VD患者記憶、定向、固執、恍惚等方面的癥狀,百會長于理解、計算、適應力方面的改善,水溝則偏重于改善喜睡嗜臥、反應遲鈍、神思恍惚、記憶力差等,3穴聯用療效最佳。黃泳[3]運用正電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技術,觀察針刺百會穴前后VD患者不同腦區葡萄糖代謝的變化,結果發現僅針對偏癱的常規穴位(手足陽經為主)針刺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腦豆狀核和健腦顳葉的葡萄糖代謝水平;加用百會穴后,患腦額葉、健腦顳葉、雙側豆狀核區的葡萄糖代謝有顯著提高。朱建平等[4]應用大接經法:按照十二經脈流注順序取十二井穴治療。包燁華等[5]應用的國際標準頭針穴組:顳中線、額中線、雙側頂旁線治療。王思龍[6]發現VD患者針灸治療后,高切、低切、血漿比粘度、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降低。黃泳等[7]通過針刺觀察認為,針刺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機制與其提高豆狀核葡萄糖代謝有關。許建陽等[8]將磁共振成像用于觀察針刺合谷穴對腦功能活動的影響。研究表明,VD患者經針刺治療后智力水平(HDS)、精神狀態(MMSE)、肢體功能均逐步康復,從而恢復日常生活能力(ADL)。
2電針療法
血管性癡呆中醫新療法論文
摘要:血管性癡呆VascularDementiaVD是在腦血管病變的基礎上出現腦功能障礙的一種獲得性智力損害綜合癥,臨床上以影響生活和社交能力為主要表現。是我國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嚴重威脅著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文章回顧了近年來中醫對VD病因病機、癥候類型及治療的研究進展,以期對臨床VD的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病因病機;證候;治療
血管性癡呆(VascularDementia,簡稱VD)是在腦血管病變的基礎上出現腦功能障礙的一種獲得性智力損害綜合癥。臨床上以認知、記憶、語言運用和視空間技能損害為主。該病在中老年人群中有較高的發病率,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血管性癡呆對人民健康的威脅越發嚴重。因此,如何提高其治療水平仍然是當前研究的焦點之一。近年來中醫藥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進展,為本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本文就近年來對其病因病機、癥候類型及治療研究綜述如下。
一、VD病因病機
血管性癡呆在中醫學中屬于“呆病”“善忘”“文癡”“顛疾”等范疇,歷代醫家對該病都有描述。《景岳全書·雜證謨》“平素無痰,而或以郁結,或以不遂,或以思慮,或以疑惑,或以驚恐,而漸致癡呆。”“此其逆氣在心或肝膽二經,氣有不清而然。”陳士鐸《辨證錄·呆病門》“呆病之成,必有其因,大約其始也,起于肝氣之郁;其終也,由于胃氣之衰。肝郁則木克土,而痰不能化,胃衰則土不制水,而痰不能消,于是痰積于胸中,盤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矣。”《血證論·健忘》“健忘者…病主心脾二經,蓋心之官主思,脾之官亦主思。此由思慮過多,心脾耗散而神不守舍。脾氣衰憊而意不強。”“凡失血家猝得健忘者,每有瘀血。”等等。古人多從腎精不足,腦減髓消,肝郁,痰濁,淤血及情志內傷等方面探討了VD的病因病機,這些認識對當今臨床具有指導意義。現代學者在古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研究,對VD的發病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1五臟與癡呆的關系VD是以認知障礙和行為能力下降為主要表現的疾病,中醫學認為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均與人的神志活動有關。因此VD的發生必然與五臟關系密切。
血管性癡呆針灸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回顧了近5年針灸治療血管性癡呆(VD)的臨床研究概況,從單純針灸療法、針藥結合療法、電針療法等方面進行臨床治療總結。從而證明針灸療法治療血管性癡呆,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標本兼治,療效確切。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針灸療法;綜述
近年來,中醫針灸療法治療血管性癡呆(VD),取得了可喜成果,針灸療法以其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標本兼治,療效確切而顯示出了治療本病的優勢。現將近幾年來有關臨床研究情況綜述如下:
1單純針灸
馬濤[1]采用“三腦六頭九神穴治療血管性癡呆83例,取穴:腦空、腦戶(雙)、頭臨泣(雙)、頭維(雙)、頭竅陰(雙)、本神(雙)、四神聰、神門(雙)、神庭,以HDS作為評分標準,結果總有效率為90.36%。賴新生[2]比較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相對特異性,結果發現:神門能夠改善VD患者記憶、定向、固執、恍惚等方面的癥狀,百會長于理解、計算、適應力方面的改善,水溝則偏重于改善喜睡嗜臥、反應遲鈍、神思恍惚、記憶力差等,3穴聯用療效最佳。黃泳[3]運用正電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技術,觀察針刺百會穴前后VD患者不同腦區葡萄糖代謝的變化,結果發現僅針對偏癱的常規穴位(手足陽經為主)針刺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腦豆狀核和健腦顳葉的葡萄糖代謝水平;加用百會穴后,患腦額葉、健腦顳葉、雙側豆狀核區的葡萄糖代謝有顯著提高。朱建平等[4]應用大接經法:按照十二經脈流注順序取十二井穴治療。包燁華等[5]應用的國際標準頭針穴組:顳中線、額中線、雙側頂旁線治療。王思龍[6]發現VD患者針灸治療后,高切、低切、血漿比粘度、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降低。黃泳等[7]通過針刺觀察認為,針刺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機制與其提高豆狀核葡萄糖代謝有關。許建陽等[8]將磁共振成像用于觀察針刺合谷穴對腦功能活動的影響。研究表明,VD患者經針刺治療后智力水平(HDS)、精神狀態(MMSE)、肢體功能均逐步康復,從而恢復日常生活能力(ADL)。
2電針療法
老年性癡呆護理研討論文
【摘要】為初步探討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性別、疾病、家庭、社會因素與其關系,為提出護理防治對策提供依據。對150例老年人進行訪談及病史回顧分析做統計學處理,結果顯示老年性癡呆患者發病率為14.7%,因此重視老年性癡呆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導,建立保健網絡是防治老年性癡呆極為重要的措施。
【關鍵詞】老年性癡呆;早期識別;護理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老年性癡呆患者日益增加,老年性癡呆(Alzheimer’sdiease,簡稱AD)是大腦高級聚合過程的慢性功能障礙,由于起病隱匿,故使早期癥狀易被忽略,其嚴重程度足以影響社會或職業道德,患AD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時時需要家人照料,給患者、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我們護理人員為了讓老人有一個高質量的晚年生活,故及早發現并護理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采用本科及社區老人,選擇能與人正常交往、對答切題的150位60~99歲的老人,其中女64例,年齡在60~85歲,平均年齡70±1.8歲;男86例,年齡在69~99歲,平均78±2.3歲。
1.2方法用訪談和病史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癡呆組中的癡呆患者是由醫生所診斷的),訪談內容自行設計對造成老年性癡呆的易患因素中的疾病關系、家庭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調查。
老年性癡呆患者護理論文
摘要為初步探討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性別、疾病、家庭、社會因素與其關系,為提出護理防治對策提供依據。根據上海精神醫學〔1〕中的標準,對150例老年人進行訪談及病史回顧分析作統計學處理,結果顯示老年性癡呆患者發病率為14.7%,因此重視老年性癡呆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指導,建立保健網絡是防治老年性癡呆極為重要的措施。
關鍵詞老年性癡呆早期識別護理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老年性癡呆患者日益增加,老年性癡呆(MzheimersDiease簡稱AD)是大腦高級聚合過程的慢性功能障礙,由于起病隱匿,故使早期癥狀易被忽略,其嚴重程度足以影響社會或職業道德,患AD的病人生活不能自理,時時需要家人照料,給患者、家庭、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我們護理人員為了讓老人有一個高質量的晚年生活,故及早發現并護理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采用本科及社區老人,選擇能與人正常交往、對答切題的150位60-99歲的老人,其中女性64名,年齡在60-85歲,平均年齡70±1.8歲;男性86名,年齡在69-99歲,平均年齡78±2.3歲。
1.2方法用訪談和病史分析相結合的方法(癡呆組中的癡呆患者是由醫生所診斷的),訪談內容自行設計對造成老年性癡呆的易患因素中的疾病關系、家庭因素、社會心理因素調查。
老年性癡呆患者護理論文
【關鍵詞】老年性癡呆
【摘要】目的探討在目前醫療條件下對老年性癡呆患者的預防和照料護理措施,以使本病患者能最大限度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存質量、延長壽命。方法對住院病例、社區及家庭患者在預防、護理過程中進行觀察調研分析、隨訪、探討總結等方法。結果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醫學技術的進步,人的壽命不斷延長,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老齡社會的到來,在我國,因受傳統文化倫理觀念影響,我們多數患者及家屬對本病有拒絕接受的心理傾向,為有利于早期發現及診斷本病,我們有必要對本病命名進行改革。結論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療辦法,因而尋求病前在醫療領域、家庭、社區條件下的預防及病后的周全照料護理措施就尤為重要。
老年性癡呆癥是老年人常見的一種疾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1.2億,其中大約有500萬老年性癡呆患者。若按家庭規模是祖孫三代五口人來計算,那么就意味著中國有近2500萬人正在直接或間接地忍受著老年性癡呆所帶來的痛苦和折磨,預計到2025年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占全國人口20%左右,國內外的研究成果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性癡呆的發病率還將逐步增高,80歲以上的患病率可以高達25%~30%。所以,生活水平越高,老年性癡呆的防治就越成為每一個中國家庭必須面對的問題。因此盡早發現老年癡呆,盡快配合醫生治療,采取卓有成效的護理和預防已經迫在眉睫。
1我們應該給老年性癡呆正名―――阿爾茨海默病
老年性癡呆的醫學名稱叫阿爾茨海默病,簡稱AD,是為了紀念第一位確定該病的德國神經病學家阿洛伊斯・阿爾茨海默。在美國這個詞家喻戶曉,在中國卻不同。如果說別人“年紀大了”還算常見,那么說別人“癡呆”很多人就完全難以接受了,因為“癡呆”這個詞本身隱含著貶義和侮辱的語氣,和它近義的詞還包括“白癡”、“呆瓜”、“智障”等,這些詞,通常含有明顯的歧視傾向,甚至被用來罵人,直接造成老年性癡呆難以被患者及家屬接受,而使它成為一個不為人所接受、為社會所遺棄的疾病,給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帶來了極大的障礙。而防治的關鍵是早期診斷,早期藥物干預可阻止疾病的進一步發展,使患者的生活更舒適,為此,我國的專家多次提出應該給老年性癡呆正名。
2熟知AD早期特征,把握早期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