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草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10:46: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稻草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剖析稻草栽培平菇的應用技術
摘要:介紹了平菇的生物習性,并總結了稻草栽培平菇高產穩產技術,包括:培養料的選擇和處理、選用優良菌種、適當加大菌種用量、加強發菌期管理、后期噴施營養液以及加強病蟲防治。
關鍵詞:平菇;生物習性;稻草栽培
平菇是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具有營養價值高、適應性很強、原料來源廣泛、生長周期較短、生物效率高、栽培方式多樣等優點。平菇生長發育的過程分菌絲體和子實體兩個階段。菌絲體為白色絨毛狀,是平菇的營養器官,主要吸收利用培養料中養分;平菇子實體叢生,菌柄基部互相連結,有些疊生,菌蓋為貝殼狀或扇狀,直徑4~10cm或更大,發育初期青灰色,后變為淺灰色或褐黃色,成熟時呈灰白色,菌肉白色,肥厚柔軟。
平菇在生育的全過程中,有自己特有的規律。因此其生長發育,同環境條件有密切關系。了解平菇的生長規律,對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很重要。在平菇的生育中,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有溫度、濕度、水分、光線、空氣、營養以及酸堿度等條件。平菇菌絲生長的溫度最佳范圍是15~36℃,以24~28℃最適宜。菌絲體發育階段,要求栽培料的含水量在60%~70%左右,子實體發育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平菇的菌絲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長,有光反而使菌絲生長速度下降;子實體發育必須有散光,沒有光子實體就不能生長,但不能有強光,否則也會阻礙其生長。
稻草栽培平菇現已推廣普及,但產量高低懸殊。筆者經過長期反復探索與實踐,總結稻草栽培平菇要取得高產穩產,要把握以下關鍵技術。
1培養料的選擇與處理
透析稻草全量還田對晚稻影響
摘要稻草全量還田不同漚制時間對常規優質晚稻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稻草全量還田不同漚制時間對常規優質晚稻產量的影響不顯著,隨著漚制時間的增加,產量有小幅的增加。但在土壤理化性狀方面,漚制時間越長,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鉀、全氮、有機質含量就越高,因而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延長稻草的漚制時間,使稻草中的氮、磷、鉀盡可能多地分解釋放。以增加土壤速效磷、速效鉀、全氮的供應量,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提高水稻產量。
關鍵詞稻草全量還田;漚制時間;晚稻;生長;產量;影響
為探討稻草全量還田不同漚制時間對優質常規晚稻的影響,進一步完善稻草還田技術,為大面積推廣稻草還田技術提供科學依據[1-2]。2008年7—11月,筆者進行了本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概況
試驗田位于永福縣廣福鄉廣福村玉坪屯,供試田塊土壤為潴育型沙泥田,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水稻,試驗前測定供試土壤(耕層0~20cm)性狀:速效磷21.80mg/kg,速效鉀81.00mg/kg,全氮1.68g/kg,有機質30g/kg。供試水稻品種為桂華占,為常規優質水稻品種,作晚稻種植[3],全生育期122d。供試肥料為:尿素(含N46%,武漢尿素廠生產);過磷酸鈣(含P2O512%,貴港核工業公司產);氧化鉀(含K2O60%,加拿大產)。供試腐熟劑,北京產。稻草若干。
稻草栽培平菇技術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平菇;生物習性;稻草栽培
論文摘要介紹了平菇的生物習性,并總結了稻草栽培平菇高產穩產技術,包括:培養料的選擇和處理、選用優良菌種、適當加大菌種用量、加強發菌期管理、后期噴施營養液以及加強病蟲防治。
平菇是著名的食用菌之一,具有營養價值高、適應性很強、原料來源廣泛、生長周期較短、生物效率高、栽培方式多樣等優點。平菇生長發育的過程分菌絲體和子實體兩個階段。菌絲體為白色絨毛狀,是平菇的營養器官,主要吸收利用培養料中養分;平菇子實體叢生,菌柄基部互相連結,有些疊生,菌蓋為貝殼狀或扇狀,直徑4~10cm或更大,發育初期青灰色,后變為淺灰色或褐黃色,成熟時呈灰白色,菌肉白色,肥厚柔軟。
平菇在生育的全過程中,有自己特有的規律。因此其生長發育,同環境條件有密切關系。了解平菇的生長規律,對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很重要。在平菇的生育中,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有溫度、濕度、水分、光線、空氣、營養以及酸堿度等條件。平菇菌絲生長的溫度最佳范圍是15~36℃,以24~28℃最適宜。菌絲體發育階段,要求栽培料的含水量在60%~70%左右,子實體發育階段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平菇的菌絲在黑暗中能正常生長,有光反而使菌絲生長速度下降;子實體發育必須有散光,沒有光子實體就不能生長,但不能有強光,否則也會阻礙其生長。
稻草栽培平菇現已推廣普及,但產量高低懸殊。筆者經過長期反復探索與實踐,總結稻草栽培平菇要取得高產穩產,要把握以下關鍵技術。
1培養料的選擇與處理
稻草全量還田不同漚制時間對水稻影響
摘要稻草全量還田不同漚制時間對常規優質晚稻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稻草全量還田不同漚制時間對常規優質晚稻產量的影響不顯著,隨著漚制時間的增加,產量有小幅的增加。但在土壤理化性狀方面,漚制時間越長,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鉀、全氮、有機質含量就越高,因而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延長稻草的漚制時間,使稻草中的氮、磷、鉀盡可能多地分解釋放。以增加土壤速效磷、速效鉀、全氮的供應量,滿足水稻的生長需求,提高水稻產量。
關鍵詞稻草全量還田;漚制時間;晚稻;生長;產量;影響
為探討稻草全量還田不同漚制時間對優質常規晚稻的影響,進一步完善稻草還田技術,為大面積推廣稻草還田技術提供科學依據[1-2]。2008年7—11月,筆者進行了本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概況
試驗田位于永福縣廣福鄉廣福村玉坪屯,供試田塊土壤為潴育型沙泥田,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水稻,試驗前測定供試土壤(耕層0~20cm)性狀:速效磷21.80mg/kg,速效鉀81.00mg/kg,全氮1.68g/kg,有機質30g/kg。供試水稻品種為桂華占,為常規優質水稻品種,作晚稻種植[3],全生育期122d。供試肥料為:尿素(含N46%,武漢尿素廠生產);過磷酸鈣(含P2O512%,貴港核工業公司產);氧化鉀(含K2O60%,加拿大產)。供試腐熟劑,北京產。稻草若干。
建立稻草援助基金意見
為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按照《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慈善工作的意見》(渝府發〔**〕15號)和《重慶市民政局關于推進鄉鎮(街道)建立稻草援助基金的意見》(渝民發〔**〕3號)要求,現就我縣建立稻草援助基金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稻草援助基金的基本概念
在街鎮鄉范圍之內,通過動員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捐助資金,對轄區內生活困難或突遭不幸的居民及時實施援助的專項基金,是利用社會慈善資源救助困難群眾,幫助其渡過生活難關的“救命之草”。
(二)建立稻草援助基金的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和市委二屆十次全會精神,拓寬慈善捐贈渠道,整合社會救助資源,創新救助管理機制,延伸社會救助觸角,推動慈善事業健康持續協調發展。
稻田種植馬鈴薯新法
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蓋種植馬鈴薯新技術是將秸稈還田、免耕和輕型栽培三者的優點充分結合起來,進行科學組裝形成配套新技術。該技術不僅能使農民增收增效,而且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極為顯著。與常規馬鈴薯種植方法相比,該技術省工省力,低成本,生產出的馬鈴薯商品性好。它不僅可以增加土壤有機養分,減少農藥污染、保護土壤團粒結構,利于土壤內水、肥、氣的暢通,減少植株的地上、地下病害,而且避免了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污染,為秸稈的再利用找到了又一出路。
一、種植季節
馬鈴薯生長溫度低、生育期短,在江南乃至江淮是能與單季中稻接茬的早春或晚秋作物。“春薯—中稻”一年兩熟:春薯于1月下旬或2月上、中旬下種,5月下旬收獲,可獲得全產量;“早中稻—秋薯”一年兩熟:秋薯于早中稻收獲后9月10日前下種,11月下旬降霜后收獲,可獲得4~6成產量。
二、技術要點
1.整地稻田免耕,開挖豐產溝(排灌溝),溝寬15厘米,深15厘米,相鄰溝距(畦寬)150厘米。挖出的土不可堆在溝沿上,應使畦面微呈弓背形,避免積水。一般的小草和稻茬并不影響種植,若有大草可踩倒或鋤去,但不要使用除草劑。
2.選種選用適合的早熟品種,例如東農303、中薯3號等,或當地農家品種。種薯應催芽,以帶1厘米左右長度的壯芽播種為佳。一般選用30克左右小種薯整薯播種效果較好;大薯種應切塊,每個切塊至少要有一個健壯的芽,切口距芽1厘米以上,切塊形狀以四面體為佳,避免切成薄片。切塊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500倍液浸過,稍晾干后用草木灰拌勻,隔日即可播種。
馬鈴薯田免耕覆蓋種植技術研究
一、秋馬鈴薯稻田免耕稻草覆蓋種植技術的改革和創新點
1理論依據馬鈴薯地下莖需要在適當的溫度和濕度下才能生長,正是根據這個特點,將稻草覆蓋在種薯上,制造相類似的成長環境,從而實現地表結薯。2兩大改革1改革了中方縣稻田耕作制度在推行這項種植技術前,中方縣的稻田耕作制度從一熟增加至了兩熟,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實現糧食的增產和增收。2改革馬鈴薯的種植方式推行這項種植技術后,馬鈴薯的種植方式從翻耕挖窩的傳統方式變成了在地面上直接擺放,然后覆蓋稻草的新型方式。這種簡化過的種植方式不但降低了人工投入,節省了相關成本,也提高了秋馬鈴薯收成。3四大技術創新1秋馬鈴薯施肥技術的創新新的種植方法因為加蓋了稻草,只需在播種時施肥,就可以保存土壤的肥料含有量,這樣,就減少了施肥次數,降低了肥料的使用率。2秋馬鈴薯管理技術的創新使用這種新的種植技術,覆蓋的稻草可以減少土壤水分的流失,保持地表溫度,抑制雜草生長,從而省略了相關的田間管理工作,簡化了管理過程,提高產量。3薯塊收獲技術上的創新之前收獲馬鈴薯時需要挖開土壤,且只能收獲一次。通過新的種植方式,就可以直接揭開稻草直接揀薯,收獲方式直觀方便,而且可以根據市場需求收獲馬鈴薯,提高其經濟效益。4馬鈴薯播種密度的創新種薯新的種植方式是將種薯按適當密度擺放在地面上,這種播種方式比之前的播種方式增加了種薯的密度,從根本上增加了馬鈴薯的產量。
二、主要配套栽培技術
1挖溝排濕,整理廂面待收獲已選好的稻田(土壤肥沃、良好的灌溉排水渠道、有機肥料豐富)里的水稻,就需要馬上進行挖溝排濕工作,然后整理廂面。當然,要根據田間的水量排出情況確定廂面的寬度,盡量將廂面整理成弧形,方便排水。2選擇良種,催芽搶時播種中方縣8月下旬至9月上旬的日間溫度基本穩定在25℃左右,非常適宜馬鈴薯的播種。種薯的品種選擇主要以薯塊生長速度快、生育周期較短為標準。對大于40g的種薯切塊、小于40g的種薯整薯催芽。其中切塊時盡量使切塊有30~40g,且有健壯芽,經過一定濃度的多菌靈溶液短時浸泡并曬干后方可催芽。一般的催芽方法有溫床、溫室和薄膜覆蓋或濕沙等。芽體發育期間溫度需保持15~18℃,避免溫度過高過低對芽體造成的損壞。待芽體長到適當長度即可進行播種,播種時根據套作田塊與凈作田塊不同的種植規格進行播種,注意芽體向上。3科學配方施肥因為秋馬鈴薯生長期不長,所以在施肥時要按比例混合并一次性施用其生長過程所需的肥料,一般包括:腐熟的有機肥、三元復肥(可用尿素代替)、過磷酸鈣、草木灰等。其中腐熟的有機肥可直接撒施在廂面上或蓋施在種薯上,復合肥或尿素應施在與種薯有一定距離的行間,以免造成腐爛種薯。4稻草覆蓋用稻草覆蓋擺好的種薯時,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稻草的厚度以8~12cm最佳;稻草的使用量根據耕種地不同也有所差別;稻草覆蓋的方向要順著馬鈴薯擺放的方向,覆蓋要緊密并適當壓實;稻草覆蓋后,需要用清溝的泥土固定,并用水或糞水澆透稻草,這樣做是加固了稻草的覆蓋力度,防止遭到強風的破壞,同時也能保持土壤的溫度和濕度。5水分管理在薯塊快速生長時期,對分量的需求也最多。使用稻草覆蓋的方式雖然不需要進行追肥、中耕除草等工作,但鑒于新稻草對水分吸收量少、速度慢,而且也極易流失,所以應該適時適量進行灌溉,不但能保證地下莖生長時有充足的水分,而且能促進稻草腐爛。6適時收獲馬鈴薯從種植到收獲大約需要2~3個月的時間。此技術種植,只有3成左右的馬鈴薯全在地表之下,其余的都在地表之上覆蓋在稻草下面。因此,可以直接撥開稻草采摘個頭比較大的馬鈴薯供給市場需求,讓個頭相對較小的馬鈴薯可以繼續生長。如此一來,既增加了馬鈴薯的產量,又可以維持市場供需平衡,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
作者:周生華黃世海單位:湖南省中方縣農業局
漫談腐稈劑在水稻上的應用試驗
摘要:腐稈劑在水稻上的應用試驗結果表明,應用腐稈劑后,使水稻提早返青,有效控制田間雜草,且提高水稻有效穗數、每穗總粒數、每穗實粒數和結實率。
關鍵詞:腐稈劑;水稻;應用效果
為了驗證水稻腐稈劑的應用效果,特進行了該試驗,從而為更好地推廣應用腐稈劑提供參考和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09年設在江西省寧都縣石上鎮的角源村和湖嶺村。角源村前作為水稻,土壤為灰黃泥土,肥力中等,有效磷2.76mg/kg,有機質3.31%,水解氮167.1mg/kg,速效鉀111mg/kg。湖嶺村試驗點前作為水稻,土壤為黃泥土,肥力中等,有效磷24.9mg/kg,有機質0.89%,水解氮113.8mg/kg,速效鉀104mg/kg。
農業局完善冬種生產管理意見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冬種是下一年度農業生產的開始,認真抓好冬種生產,對于增加農民收入,奪取農業豐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推動冬種生產,實現“綠色過冬”,特提出以下意見。
一、冬種生產的指導思想
今年冬種生產要以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堅持增糧與增收并舉、政策扶持和機制創新齊抓,以組織省工節本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示范為載體,統籌安排冬種生產布局,因地制宜發展糧、經、飼、肥等多種作物,積極擴種大(小)麥,大力發展雙低油菜,擴大市場適銷對路的鮮食蠶(豌)豆、馬鈴薯,穩步發展冬季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苗木和中藥材,加快發展冬季設施農業,鼓勵種植冬季綠肥,力爭冬季作物播種面積比上年增長10%以上。
二、突出重點,抓好冬季作物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建設
為培肥地力,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全縣計劃建立10000畝綠肥示范基地和千畝雙低油菜、蠶豌豆示范基地。為切實抓好示范基地建設,要求各鄉鎮、街道做好落實工作,并于10月20日前將示范方落實情況及分戶清冊報縣農業局糧油站匯總。
農業局冬種生產發展意見
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
冬種是下一年度農業生產的開始,認真抓好冬種生產,對于增加農民收入,奪取農業豐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推動冬種生產,實現“綠色過冬”,特提出以下意見。
一、冬種生產的指導思想
今年冬種生產要以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堅持增糧與增收并舉、政策扶持和機制創新齊抓,以組織省工節本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示范為載體,統籌安排冬種生產布局,因地制宜發展糧、經、飼、肥等多種作物,積極擴種大(小)麥,大力發展雙低油菜,擴大市場適銷對路的鮮食蠶(豌)豆、馬鈴薯,穩步發展冬季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苗木和中藥材,加快發展冬季設施農業,鼓勵種植冬季綠肥,力爭冬季作物播種面積比上年增長10%以上。
二、突出重點,抓好冬季作物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建設
為培肥地力,促進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全縣計劃建立10000畝綠肥示范基地和千畝雙低油菜、蠶豌豆示范基地。為切實抓好示范基地建設,要求各鄉鎮、街道做好落實工作,并于10月20日前將示范方落實情況及分戶清冊報縣農業局糧油站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