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0 11:25: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地膜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地膜玉米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與施肥

1.1土壤要求

地膜玉米單產較高,對土壤要求相應較高,要求土壤有機質含量在1%以上,堿解氮40ppm,含鹽量小于0.3%的壤土、砂壤土、輕黏土地為好。對地瘠薄,砂性過重,葦草過多的土壤都不宜進行地膜栽培。地膜玉米的根層密,數量大,形成強大而密集的根群。玉米根系雖然入土較深,但吸收水肥力強的根系主要分布在30~50cm以內的土壤中,所以有效土層要深厚,保持在50cm以上,松軟肥沃、均勻。土壤質地制約著土壤中的水、肥、氣、熱狀況,質地過松或過緊都不好,沙土過松通氣較好,但有機質分解快,保水保肥能力差,養分容易流失,溫度變化也快;黏土過于緊實,通氣不好,有機質分解慢,保水保肥能力強,但是排水不良,溫度升高緩慢。因此,地膜玉米宜選用質地適中的壤土、砂壤土或輕壤土。

玉米生長發育進程中,所需水分養料、空氣和熱量等,主要是土壤供給,所以要選擇地勢平坦,有機質含量高,結構疏松,耕性較好,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和供水供肥能力的地塊。否則就會因為土壤在春季干旱不易碎土,整地、播種、蓋膜質量不高,造成出苗不全不齊,根據筆者經驗,這種土壤能造成缺苗20%~30%。另外土壤通透性差,易造成玉米未老先衰,抽雄吐絲和受精結實受到影響,空秕增多,禿尖增加,千粒重降低。

1.2精細整地

地膜玉米整地總的要求是:適時翻耕,精細平整,疏松豐壤,上虛下實,清除雜草根茬,無坷拉石礫土塊,能起到增溫保墑防漬。另外可結合施足底肥,達到深、松、細、平、凈、肥、軟、潤等標準。為高質量蓋膜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條件。一般翻耕深度18~22cm為宜,翻耕質量要求做到深、平、碎、嚴、全5個方面。春季干旱區播前10~15d進行翻耕曬土,再灌水提墑,然后再翻耕整細、整平蓋膜,保墑播種(下種時碎土整細,清除秸桿殘渣,檢凈石塊)。冬前要深耕,除冬季雨雪小,春季干旱多風地區之外其他應及時耕地,經過冬春凍融,接納雨雪,對加速養分分解,減少越冬病蟲源有重要作用。

查看全文

玉米地膜栽植方法

在玉米生產中,采用地膜覆蓋一般可增加積溫200~300℃,促進玉米提早成熟7~15d,增強玉米耐霜凍能力和抗病蟲害能力,相對延長了無霜期,保證苗全、苗壯。因此,可選用生育期較長、增產潛力大的中晚熟高產品種種植,一般比不蓋膜玉米增產3000kg/hm2左右[1]。為促進玉米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現將其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播種前準備

1.1精細整地

前茬作物收獲后,及時滅茬或深松旋耕,并及時起壟鎮壓保墑。整地要求平整,做到深、松、細,撿凈石塊等雜質,地面平整無坷垃,以方便蓋膜。耕翻深度要達到25cm以上。

1.2重施基肥,氮、磷、鉀配合施用

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玉米需肥量較多,為滿足其生長需要,采取重施基肥,氮磷鉀配合施用的施肥原則。一般基肥施用1/3的氮肥和全部磷、鉀、鋅肥,大喇叭口期追施2/3的氮肥。一般施優質農家肥45t/hm2左右、尿素150kg/hm2、氯化鉀120kg/hm2作基肥,結合播前開犁地一次施入,實行集中溝施肥效更好,可施磷酸二銨150kg/hm2作種肥。

查看全文

淺談農村地膜污染與防治

淺談農村地膜污染與防治

隨著農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農村使用地膜已成為確保農業高產穩產的重要手段。但是隨著地膜覆蓋栽培年限的延長,殘留地膜回收率低,土壤中殘膜量逐步增加,極易造成地膜污染。

地膜覆蓋是一項成熟的農業栽培技術,保水保肥、保持濕度,有效地增加和延長作物生長期,確保了農作物產量的提高。然而,塑料屬于高分子化合物,熔融指數(MI)高,極難降解,既不受微生物侵蝕,也不能自行分解,其降解周期一般為200~300年,降解過程中還會溶出有毒物質。據統計,我國農膜年殘留量高達三四十萬噸,殘膜率達40%多,也就是說,有近一半的農膜殘留在土壤中,這無疑是一個極大的隱患。隨著使用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長,殘留地膜若得不到及時回收,必然給后人帶來難以解決的污染危害,對農業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

一、殘留農膜對環境的危害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

1是對土壤環境的危害。土壤滲透是由于自由重力,水向土壤深層移動的現象。由于土壤中殘膜碎片改變或切斷土壤孔隙連續性,致使重力水移動時產生較大的阻力,重力水向下移動較為緩慢,從而使水分滲透量因農膜殘留量增加而減少,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甚至導致地下水難下滲,引起土壤次生鹽堿化等嚴重后果。另外,殘農膜影響土壤物理性狀,抑制作物生長發育。農膜材料的主要成分是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條件下,這些高聚物難以分解,若長期滯留地里,會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阻礙土壤水肥的運移,影響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正常土壤結構形成,最終降低土壤肥力水平,影響農作物根系的生長發育,導致作物減產。

2是對農作物的危害。由于殘膜影響和破壞了土壤理化性狀,必然造成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困難。凡具有殘膜的土壤,阻止根系串通,影響正常吸收水分和養分;作物株間施肥時,有大塊殘膜隔離則隔肥,影響肥效,致使產量下降。據兵團環境部門測定[1]種子播在殘膜上,爛種率達6.92%,爛芽率5.17%,棉苗側根比正常減少4.8~7.6條,2~3片真葉期棉苗死亡1.19%,子葉期棉苗死亡3.08%,現蕾期推遲3~5天。株高降低6.7cm~12.9cm,有關調查資料表明,殘膜對玉米產量影響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每公頃有187.5Kg殘膜的土地,生產9420kg玉米,比無殘膜的對照田減產玉米909kg。減產率8.8%。

查看全文

農業及地膜玉米推廣通知

各鎮人民政府,縣人民政府各有關工作部門、直屬機構:

發展設施農業、推廣地膜玉米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穩定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舉措。為了切實做好2012年設施農業發展及地膜玉米推廣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發展設施農業及推廣地膜玉米的重要意義

發展設施農業及推廣地膜玉米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近年來,我縣設施農業發展較快,呈現設施應用范圍擴大、設施檔次不斷提高、區域特色基本形成、產業效益顯著提升的態勢,但仍存在土地流轉困難、建設資金不足、技術落后等問題,設施農業的整體發展水平較低,與現代農業建設要求差距較大。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農業發展戰略承上啟下之年,是全力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關鍵年,也是全省“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年”。做好2012年設施農業發展及地膜玉米推廣工作,對于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保障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意義重大。

二、明確任務,突出抓好重點工作

(一)目標任務

查看全文

試探地膜覆蓋生姜種植術特點

摘要:從選種培芽、播種、田間管理、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貯藏等方面介紹了生姜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期為生姜生產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姜;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地膜覆蓋栽培能保持土壤水分,減輕雜草危害,提高土壤溫度,加快出苗和生長,省工省時,經濟效益顯著。近幾年試驗示范發現,生姜地膜覆蓋較露地栽培生育期提早15~20d,產量提高15%~20%。現將其主要技術總結如下。

一、選種培芽

一般在頭年收獲時選擇肥壯、芽頭飽滿、色澤鮮亮、不干縮、不腐爛、未受凍、大小均勻、無病蟲傷疤的姜塊作種姜。于播種前1個月左右,從窖中取出種姜,洗去姜塊上的泥土,白天平鋪在室外干凈地面上或草席上晾曬,晾曬要適度,以免種姜失水過多,姜塊干縮,出芽細弱。夜間收進室內,以防受凍,晾曬1~2d后,再堆放室內,蓋上草簾,即“困姜”,3~4d后即可催芽。一般采用的催芽方式多為溫床催芽,即在避風向陽處建溫床,深0.5~0.8m,寬1.2m,長根據種姜多少而定,在溫床底部及四周鋪10cm左右厚的干草,將種姜擺放其中,厚度以30cm左右為宜,然后再蓋上10~15cm厚干草,搭上拱架,蓋好塑料薄膜,晚上加蓋草簾保溫,一般保持床內溫度20~25℃。如白天床溫超過25℃,可揭膜通風降溫,芽長0.5~1.5cm時即可播種。

二、播種

查看全文

地膜覆蓋技術推廣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

當前冬種工作基本結束,春播備耕工作在即。為切實抓好年度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工作,認真落實科技抗災措施,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目標,現就有關問題通知如下:

一、進一步深化對地膜覆蓋技術重要性的認識。地膜覆蓋是我市農業科技抗災減災不可替代的關鍵技術,尤其在年早春冰雪凍害、夏季低溫冷害的情況下,顯示出巨大的抗災減災作用。多年實踐證明,在山多地少、地薄多災的十堰山區,搞不搞地膜覆蓋,不僅影響到收多收少的問題,而且關系到有收無收的問題。各地要依靠科技發展糧食生產,把解決高山群眾的溫飽問題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堅持扶持地膜覆蓋技術推廣不動搖,切實把地膜覆蓋技術推廣作為一項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來抓。

二、切實落實地膜覆蓋技術推廣扶持資金。鑒于地膜覆蓋技術對解決我市高寒山區農民溫飽、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特殊作用,各縣市區要進一步加大地膜覆蓋技術推廣力度,把落實扶持資金作為地膜覆蓋技術推廣的關鍵措施來抓,保證年對地膜覆蓋技術推廣政策不能變、扶持不能少、措施要強化。堅持過去行之有效的“以膜代獎”的扶持辦法,將扶持政策通過物資的途徑落實到實施農戶。

三、明確扶持重點,認真搞好示范。地膜覆蓋技術扶持的重點地區是高山地區和山陰地帶,扶持的重點作物是糧食作物,扶持的重點對象是貧困戶、重災戶。要把國家糧食豐產科技工程項目地膜水稻超高產攻關、地膜玉米高產創建項目和省地膜馬鈴薯板塊項目作為重點,確保完成國家和省里項目任務。要堅持抓好示范、以點帶面、示范推動的成功做法,通過重點鄉鎮、典型村組和示范大戶的帶動,促進地膜覆蓋技術落實到田。

四、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搞好服務。各縣市區要把落實地膜抗災技術作為關注民生的大事,切實加強領導,抓好資金、面積、示范的協調和督辦工作。農業部門要切實負起項目實施主體單位的責任,抓好技術、種子、地膜、面積的落實工作;財政部門要搞好配合,抓好資金的服務和監督管理工作。

查看全文

小麥地膜覆蓋技術管理論文

摘要從適用范圍、選地整地、平衡施肥、選用良種、適期播種、精量播種、規格播種、早查早管、春季巧管、病蟲草害防治、廢膜回收等方面介紹小麥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以供小麥種植戶參考。

關鍵詞小麥;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1適用范圍

小麥地膜栽培主要有2種模式:膜側條播適宜于旱地和不保灌的水地;膜上穴播適宜于年平均降雨400mm以上,7~9月降雨在240mm以上旱地或補充灌溉區。一般增產1125~1500kg/hm2,節水1200~1500m3/hm2。

2選地整地

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的地塊種植。前茬收獲后,及時耕翻滅茬,合口過伏,遇雨耙耱保墑,蓄住7~9月降雨。播前15d左右施足底肥,淺耕耙耱,達到上虛下實,地面平整。

查看全文

地膜辣椒套種糯玉米栽培新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地膜辣椒套種糯玉米是一種高效立體種植模式,充分發揮了兩種作物對光熱資源的利用,提高了土地單位面積的生產率,是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重要途徑。

關鍵詞:地膜辣椒;栽培

經2006——2008年連續3年在河南省汝南縣農技站示范田的試驗示范推廣,地膜辣椒套種糯玉米,辣椒畝產一般2000kg,畝產值3000元以上,畝產鮮糯玉米4000多棒,畝產值2000元左右,兩項合計畝產值5000元以上。

1品種選擇

辣椒選擇江蔬2號,糯玉米選擇中糯1號。

2種植帶型

查看全文

馬鈴薯地膜覆蓋技術研究論文

摘要詳細介紹了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包括合理輪作、深耕整地、施足底肥、選用良種、播前催芽、起壟覆膜、適時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與貯藏等方面內容。

關鍵詞脫毒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馬鈴薯是青海省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具有高產穩產、生育期短、適應性強、營養豐富、糧菜兼用、用途廣泛等特點,在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于解決青海省馬鈴薯生產中長期存在的低溫、干旱、無霜期短等不利自然條件的影響具有重要作用。

1合理輪作

選擇適宜的前茬和地塊能經濟利用土壤肥力和土地,有效地防治病蟲害,特別是防治土壤或病殘體傳播的病蟲害。青海省輪作年限以3~5a最好。5a輪作方式為馬鈴薯-麥類-豆類-油菜-麥類,或馬鈴薯-麥類-豆類(或油菜)-麥類-麥類;3a輪作方式為馬鈴薯-麥類-豆類(或油菜)-麥類,或馬鈴薯-麥類-豆類-麥類。

2深耕整地

查看全文

某區地膜污染防治實施方案

為加快我區地膜污染防治,探索地膜質量源頭管控和廢舊農膜回收體系建設,保護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據上級相關文件精神和工作部署,結合我區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減量使用傳統地膜和引進示范國標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為主要治理方式,探索廢舊農膜回收路子,完善工作機制,加強科技支撐,全面推進農膜污染治理,加快構建農業綠色發展新格局。

二、工作思路

本著“蔬菜多年種植、相對集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地塊選擇原則,打算采取“村委會或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申請、鎮街政府推薦、區農業農村局專家討論、區農業農村局辦公會議研究”的辦法,確定設立全區國家標準地膜及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區,逐步探索廢舊農膜回收利用體系建設。力爭廢舊農膜回收處理率達到上級要求標準,農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三、實施內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