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1 06:05:0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動脈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動脈

經橈動脈途徑冠狀動脈治療護理探討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經橈動脈途徑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護理配合臨床意義。方法術前將術中可能用到的物品、藥品準備充分、各種搶救物品、藥品處于備用狀態,嚴密監測心電、血氧飽和度、動脈內壓力、建立并保持靜脈通路通暢、及早發現并發癥、及時處理,使用心理疏導、放松療法、面部治療性觸摸分散轉移注意力等心理干預措施減輕焦慮情緒、預防橈動脈痙攣。結果本組306例病例均完成手術,5例嚴重術中并發癥均順利得以救治,橈動脈穿刺成功率98.4%,經橈動脈途徑操作成功率97.1%。結論高質量的術中護理配合是手術順利、成功的保證。

[關鍵詞]橈動脈;冠狀動脈介入;護理

近幾年,經許多臨床實踐證實,橈動脈途徑是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一條理想途經,比較股動脈途徑,它具有血管創傷小、易于壓迫止血、并發癥少、不影響抗凝及溶栓藥物的應用等優點[1],但橈動脈口經小、管壁薄、容易發生痙攣,并且PCI特別是AMI(急性心肌梗塞)病情重,心臟突發事件多,需要護理密切周到的配合。

1臨床資料

本組病例306例為本科自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經橈動脈途經PCI,年齡37~7歲,平均年齡64.歲,男性174例,女性13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18例。此306例患者均根據臨床癥狀、心電圖改變擬診為缺血性心血管疾病,且橈動脈搏動好、Allen試驗陽性、無橈動脈穿刺禁忌癥。

2方法

查看全文

顱內動脈狹窄的診治

急性腦卒中(Stroke)具有高發生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及高復發率,而缺血性卒中(腦血栓、腦栓塞等)是其主要類型。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率遠高于出血性腦血管病。研究發現,在腦血管病中70%左右為缺血性腦血管病,缺血性腦血管病主要是腦血管狹窄或閉塞所致。在所有缺血性卒中患者中,8%~10%是由于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所致。因為人種的不同。動脈粥樣硬化的分布也有很大的區別。顱內動脈粥樣硬化性狹窄則是亞洲患者腦卒中的重要原因。占患者病因構成的33%~51%。探索顱內大動脈狹窄的有效診治方法是臨床腦血管疾病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

1顱內動脈狹窄的主要診斷方法

1.1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Angiography,DSA):DSA可以顯示從頸部至顱內血管的整個血管樹,并可以動態地觀察到造影劑在血管中通過的過程,而經過減影后的正側位片受顱骨影響小,血管清晰可辨。迄今為止DSA是診斷顱內血管狹窄的最可靠手段。

1.2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MRA):MRA的成像是基于對流動血液與靜止腦組織信號差異而得到的。MRA是根據顱內血管樹不對稱來診斷血管阻塞的,但MRA受到分辨率的局限,不能觀察小血管腔的異常。應用腦靜脈和靜脈竇MR靜脈造影法可發現血管阻塞性病變。用二維MRA加用動脈“預飽和”技術,可以使顱內靜脈系統顯示,易于發現AVM的引流靜脈及靜脈竇內血栓。

1.3經顱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用超聲多普勒效應來檢測顱內腦底主要動脈的血流動力學及血流生理參數的一項無創性的腦血管疾病檢查方法,主要以血流速度的高低來評定血流狀況,由于大腦動脈在同等情況下腦血管的內徑相對來說幾乎固定不變,根據腦血流速度的降低或增高就可以推測局部腦血流量的相應改變。TCD作為一種無創傷性檢查手段,現已廣泛應用于各種血管性疾病的檢查,用來檢查精神疾病患者腦血流改變的研究文獻較多。其主要缺陷是操作者不能看到顱內血管的走行及血管與超聲束之間的角度,降低了血流速度重復測量的準確性。

1.4CT血管造影(ComputedTomographyAngiography,CTA):該診斷技術指靜脈注射含碘造影劑后。利用螺旋CT或電子束CT,在造影劑充盈受檢血管高峰期進行連續薄層體積掃描,然后經過計算機對圖像處理。重建血管的立體影像。CTA可清楚顯示Willis動脈環。以及大腦前、中、后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對閉塞型血管病變可提供重要的診斷依據。

查看全文

腦動脈瘤監護思考

腦動脈瘤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病,好發于顱底動脈環的分支或分叉處。是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死亡率高達25%~26%,且再出血死亡率極高。目前介入栓塞已成為腦動脈瘤的主要治療技術,它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痛苦少及住院時間短的優點。2009年9月~2011年9月收治腦動脈瘤患者30例,通過有效的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30例,女18例,男12例,年齡40~68歲,均有高血壓病史,均表現為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栓塞治療,住院時間7~15天。手術方式:全身麻醉,常規消毒皮膚,右側腹股溝穿刺插管,經血管造影以明確導管準確無誤地介入動脈瘤內,根據測得的動脈瘤大小選用合適的微螺圈。在屏幕直視下將它們送入動脈瘤內[1],經造影證實,動脈瘤完全閉塞后拔出導管,加壓包扎,送返病房。

2.結果

30例患者順利完成介入栓塞,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癥狀消失,術后無并發癥。

3.護理

查看全文

腘動脈損傷漏診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腘動脈損傷;漏診;誤診

[論文摘要]目的:充分認識腘動脈損傷的危險性,盡早發現腘動脈損傷并早期處理。方法:對5例腘動脈損傷患者的處理進行分析。結果:腘動脈損傷患者盡早進行手術治療,對臨床高度懷疑有主要動脈損傷患者應早期手術探查。結論:腘動脈損傷患者截肢率高,應盡早進行手術治療。

腘動脈損傷在膝部創傷中較為常見。腘動脈在膝部緊貼股骨腘面和脛骨平臺后緣的唇狀突起,與腘靜脈一起被包繞在一個結締組織鞘內。腘動脈膝部的側支,一般與腘動脈一起環抱膝關節,位置恒定,其分支脛前動脈通過骨間膜上的孔道,而脛后動脈為比目魚肌腱弓所固定[1]。膝部受傷,發生骨折脫位或挫傷時,腘動脈及其側支常受到損害。腘動脈損傷后,未及時正確的處理,易發生肢體壞死。據文獻記載,腘動脈損傷患者用結扎法處理腘動脈的截肢率高達72.5%~100.0%[1],因此,多數學者強調,必須認真對待腘動脈損傷。

我院自1988年以來,共收治腘動脈損傷患者5例,本院成功救治3例,另有2例由他院轉入,轉入2例患者因來院時間過晚,最終行截肢處理。該2例截肢患者處理過程中有許多經驗教訓值得我們思考,現總結如下:

1典型病例

1.1病例1

查看全文

毒論治動脈粥樣硬化論文

【摘要】動脈粥樣硬化(AS)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毒貫穿AS的發病、病理變化以及并發癥全過程當中。清熱解毒類中藥通過降血脂拮抗內皮素,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和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消炎的目的。認為辨證與方藥方面應考慮到毒邪的作用,以解毒為大法,具有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功效。

【關鍵詞】毒邪動脈粥樣硬化清熱解毒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礎,其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AS是血管內皮損傷后的一種慢性炎癥性增生性疾病,炎癥貫穿于AS的始終,并協同其它危險因素共同作用于AS的進程。針對這一病機,筆者認為可以從毒邪論治AS,以提高中醫藥防治此病的療效。

1中醫毒邪

1.1毒邪的概念毒邪指的是致病因素或者病理產物。《金匱要略·心典》載:“毒,邪氣蘊結不去之謂也”,素有外來之毒、內生之毒之分。姜氏[1]以人體為界,將凡是來源于人體之外的有害于身體健康的物質,均歸于外來之毒范疇,如西醫學的病原微生物,中醫學的外感六淫等,《諸病源候論》有:“此由風氣相搏變成熱毒”的記載;內生毒邪,是由臟腑功能失調,使機體內生理和病理代謝產物蘊積,造成機體損害的一類毒性物質,包括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各種代謝廢物以及那些本為人體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質,由于代謝障礙超出其生理需要量,或者由于改變了它所應存在的部位,轉化為致病物質形成的毒。

1.2毒邪的特點毒邪致病,起病急驟,傳變迅速,病勢急重,變證多見。其致病病變復雜,臟腑、經絡、四肢皆可累及,并且隨個體體質所偏而表現出豐富多變的臨床癥狀。毒邪最易與火相兼為病,且毒邪證多屬火屬熱,多易從火化。毒邪內伏,營衛失和,氣血虧損,臟腑敗傷,其病多深重難愈。毒邪常以氣血為載體,無所不及,壅滯氣機,敗傷血分,又善入津液聚集之處,釀液成痰,耗傷氣血,灼傷津液,損傷臟腑。其致病虛實夾雜,頑固難愈,治療難度極大[2,3]。

查看全文

動脈硬化患者護理論文

【摘要】目的通過可調鈉加低溫透析對緩解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患者下肢疼痛癥狀的觀察,提出相應護理。方法血液透析期間采取降低透析液溫度至35℃,透析開始后前3h將透析液鈉濃度調至145mmol/L,第4h將透析液鈉濃度調回至140mmol/L。結果運用可調鈉加低溫透析后,通過對患者16次透析過程的觀察發現,患者主訴疼痛明顯緩解,疼痛程度參考0~10疼痛量表(NRS),疼痛程度從10下降至2~3,精神放松,飲食規律,在透析期間可安靜入睡,并主動與人交流。可順利完成4h血液透析。結論可調鈉加低溫透析可有效緩解動脈硬化性閉塞癥患者下肢疼痛癥狀。

【關鍵詞】動脈硬化性閉塞癥;低溫透析;可調鈉透析

近年來,我院收治了1例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通過可調鈉加低溫透析后,對其下肢疼痛癥狀緩解情況進行觀察,并給予相應護理,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患者,男,73歲,運用DDB-26透析機維持性血液透析4個月,每周透析3次,每次4h,共透析54次。所用GFSPLUS16型空心纖維透析器、碳酸鹽透析,血流量250ml/min,透析液500ml/min。患者患肢疼痛于開始常規血液透析后30~60min出現,且呈進行性加重,被迫中途結束透析。

1.2方法開始血液透析后將透析液溫度調至35℃,透析液鈉濃度調至145mmol/L,透析3h后,再將透析液鈉濃度調回140mmol/L,以觀察患者患肢疼痛情況。疼痛情況每30min觀察記錄1次,疼痛程度評估參考0~10疼痛量表(NRS)。

查看全文

動脈導管未閉圍術期監護

動脈導管未閉是主動脈和肺動脈間的先天異常通道,位于降主動脈峽部與肺動脈根部之間。通常導管粗5~15mm,長3~10mm,外形呈管型、漏斗型和窗型。其發病率21%在先天性心臟病中居第2位,在兒童病例中占首位。以女性多見最適當的手術年齡是學齡前[1],患兒年齡小,增加了護理的難度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臨床資料

2010年1~10月采用非體外循環下的手術方法,治療40例肺動脈高壓患兒,效果滿意。其中男15例,女25例。年齡1~12歲,均未輸血,術后1周出院,效果滿意。治療效果:術后血壓升高26例,體溫升高15例,經降壓、鎮痛應用激素等治療,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均順利出院。

2.術前護理

術前常規指導患兒做深呼吸及有效咳訴、方法如下。指導患兒做深呼吸運動,2次/日,每次10分鐘。在深呼吸后張口并使聲門開放用力向外噴射氣體,同時連續小聲咳嗽,將痰液運動到喉部,再用力咳出。給予必要的呼吸道準備,加強超聲霧化,預防肺部感染。對于肺高壓的患者,遵醫囑給予低流量氧氣吸入,改善患兒缺氧癥狀。心理護理:患兒年齡偏小,增加了護理的難度,入院后應有意識地多與患兒接觸,多給患兒擁抱,撫摸以增進彼此間的親和力,減少其陌生感使之能較好的配合手術,消除其恐懼心理。向家屬介紹疾病的相關知識,取得患兒及家屬的信任。

3.術后護理

查看全文

動脈粥樣硬化分析論文

1中醫毒邪

1.1毒邪的概念毒邪指的是致病因素或者病理產物。《金匱要略·心典》載:“毒,邪氣蘊結不去之謂也”,素有外來之毒、內生之毒之分。姜氏[1]以人體為界,將凡是來源于人體之外的有害于身體健康的物質,均歸于外來之毒范疇,如西醫學的病原微生物,中醫學的外感六淫等,《諸病源候論》有:“此由風氣相搏變成熱毒”的記載;內生毒邪,是由臟腑功能失調,使機體內生理和病理代謝產物蘊積,造成機體損害的一類毒性物質,包括代謝過程中產生的各種代謝廢物以及那些本為人體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質,由于代謝障礙超出其生理需要量,或者由于改變了它所應存在的部位,轉化為致病物質形成的毒。

1.2毒邪的特點毒邪致病,起病急驟,傳變迅速,病勢急重,變證多見。其致病病變復雜,臟腑、經絡、四肢皆可累及,并且隨個體體質所偏而表現出豐富多變的臨床癥狀。毒邪最易與火相兼為病,且毒邪證多屬火屬熱,多易從火化。毒邪內伏,營衛失和,氣血虧損,臟腑敗傷,其病多深重難愈。毒邪常以氣血為載體,無所不及,壅滯氣機,敗傷血分,又善入津液聚集之處,釀液成痰,耗傷氣血,灼傷津液,損傷臟腑。其致病虛實夾雜,頑固難愈,治療難度極大[2,3]。

2動脈粥樣硬化的致病因素中的毒邪

2.1外來之毒

2.1.1煙毒吸煙增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可達2~6倍,且與每日吸煙的支數呈正比。吸煙可使全血黏度增加,可以使LDL易于氧化,可造成血管內皮細胞的缺氧損傷。《滇南本草》認為煙草“辛溫,有大毒”。《景岳全書·本草正》強調煙為純陽之物,多燥多火之人最不宜用。

查看全文

監測胎兒臍動脈血流論文

摘要:目的監測胎兒臍血流對發現、治療胎兒宮內乏氧及胎兒生長受限的意義。方法選擇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我院婦保門診檢查的180例孕婦進行臍血流S/D值監測,對臍血流異常的孕婦分成治療組和非治療組,觀察結局。結果治療組與未治療組足月分娩時圍產結局及圍產兒預后比較有顯著性差異。結論監測胎兒臍動脈血流S/D值對早發現、早治療胎兒宮內乏氧及胎兒生長受限有很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監測胎兒臍動脈血流

近年來,隨著圍產醫學的發展,胎兒宮內生長發育情況日益受到重視,而胎兒生長受限(FGR)是導致圍產兒死亡增加的重要原因。我們采用胎兒臍動脈血流S/D值監測胎兒發育情況,預防和治療20-34周臍血流異常的孕婦,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我院婦保門診檢查的180例孕婦進行臍血流S/D值監測。平均年齡20-38歲。

1.2方法采用廣州三瑞公司出品的SRF608胎兒臍血流檢測儀進行檢測。取連續6個以上收縮期末峰及舒張期末峰未受其他血流圖像影響的圖形,通過內儲軟件求得各波比值的數學平均值即S/D值。當S/D值大于或等于該孕周正常范圍的90th百分位者為異常。監測的180例孕婦中有36例異常。孕20-30周28例,25-30周4例,30-34周4例。其中確診FGR4例。

查看全文

螺旋CT肺動脈栓塞診斷論文

【論文關鍵詞】肺動脈栓塞;肺動脈血管成像;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論文摘要】目的:探討多層螺旋CT肺動脈血管成像(Multi-slicespiralCTpulmonaryangiography,MSCTPA)技術對肺動脈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的診斷價值。方法:收集MSCTPA檢查并證實為PE的患者21例,采用16層螺旋CT行肺動脈造影檢查并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強度投影(MIP)和容積重建(VR)等多種后處理技術。結果:本組21例PE患者中,主肺動脈、左及右肺動脈、葉間肺動脈、葉肺動脈、舌支肺動脈的顯示率均達100%,對段肺動脈的顯示率達93.3%。其中左右肺動脈栓塞5支,葉肺動脈栓塞28支,段肺動脈栓塞65支。結論:MSCTPA技術為臨床及早發現并明確診斷PE的可靠檢查手段之一。

本文回顧性分析21例肺栓塞患者的影像學資料,以評價螺旋CT在肺動脈栓塞診斷中的價值。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00年1月~2008年1月本院臨床擬診斷并經東芝Aquilion16層螺旋CT肺動脈造影證實的肺動脈栓塞(PE)患者21例。其中男14例,女7例,年齡41~76歲,平均(57.2±6.7)歲。臨床表現為氣促、呼吸困難18例,胸痛10例,咳嗽、咳痰6例,發熱5例,咯血2例。同時有呼吸困難、胸痛、咯血典型肺栓塞三聯征者2例。所有患者D-二聚體檢查均陽性。

1.2CT技術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