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技能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8 16:17:4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歌唱技能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歌唱技能形成研究論文
歌唱是一種肌體的運動,科學的發聲是通過肌體的運動建立起來的。歌唱者的正確發聲練習活動,產生于歌唱中肌體運動的正確性和準確性。歌唱者要獲得以氣息為支持的歌唱方法,只有建立呼吸肌肉群的正確運動動作,才能產生呼吸肌肉群運動的正確的外顯形式,即獲得歌唱的視覺和聽覺的內容,進而獲得以氣息為支持的正確的歌唱方法。視覺和聽覺的內容只是正確的肌體運動的現象,而正確的歌唱技能來源于肌體運動過程的動覺監督。
一、建立動覺監督的必要性
動覺監督是指人們在自覺監督自己的歌唱動作的具體的運動表現,是實現預期目的的心理過程,是歌唱技能形成的重要因素。歌唱運動的動覺監督是對在歌唱和發聲中的肌體運動動作的準確性的監控,如:對呼吸運動動作的監控調整,對共鳴腔體的打開運動動作的監督調控等,它體現了——歌唱發聲是肌體運動和心理監控相輔相成的關系。傳統的聲樂教學是口傳心授式的教學,即教師范唱、講解、學生發聲練習。這種教學方法是從歌唱的結果去泛泛的體會歌唱,學習者的學習是片面的,盲目的從歌唱的聽覺中找聲音,從視覺中找體會,帶有很大的自發性和盲目性,不能形成一種科學的歌唱體系。筆者認為,此種歌唱教學的弊端首先在于倒置了歌唱練習中的因果關系,聽覺和視覺是人類獲得聲音信息的最便利的渠道,但是,通過聽覺和視覺所獲得的只是歌唱動作的外顯形式,即歌唱動作的結果,而沒有獲得正確的歌唱技能與方法。如果在歌唱過程中培養一種動覺監督,判斷所做的歌唱動作的是否正確,進而有意識地矯正動作,學習者就能夠從自身肌體的運動中體會到歌唱技能,獲得正確的歌唱方法,這才是科學的歌唱學習模式,聽覺監督終究要轉變為動覺監督。如果在歌唱運動中建立這種科學的管理體系,并在歌唱過程中發揮其作用,才能使歌唱更完美,更生動,更具有藝術感染力。
二、動覺監督的運動機理
1、動覺監督的形成過程。動覺監督所形成的標志是動作鏈的自動化,而不是聽覺反饋的功能,聽覺所反饋的是肌體運動動作的整個過程的結果。歌唱就其實質來說,是一種動覺的藝術。歌唱的動覺一方面表現的是情感和情緒的波動和運動,另一方面則表現在技能與技巧所形成的感覺,即動覺。歌唱與發聲的感覺,是通過一些生理運動所產生的,而這種運動又是非常復雜和精細的。在歌唱與發音時,動覺感受器官在不斷的發出有關歌唱發聲的各種運動動作信息,同時,又不斷接受高位腦神經中樞傳來的運動動作的反饋信息,接受聽覺和觀眾所反饋的藝術效果,使自己的歌唱更加完善,更加理想,從而形成歌唱運動中的動作鏈的自動化效果,即形成歌唱技能的動覺監督。
2、早期介入動覺監督的方法。早期把動覺監督介入歌唱教學中去,它會使教學的效果事半功倍。歌唱動覺訓練分別從試動訓練練習和動覺訓練練習入手。試動訓練即是借助外部因素,使歌唱者體會該運動動作的訓練方法,其目的在于使歌唱者體會到該運動動作的肌肉運動的結構,即產生運動感受和感覺度,是歌唱者在歌唱運動中動覺體驗的依據。動覺訓練練習是歌唱試動訓練的加深和延續,是喚起歌唱運動動作感覺記憶的感受過程,它以教師的動作范唱和口頭的指導為刺激,喚起歌唱者在試動訓練練習中所產生的正確的動作的運動感受,其目的在于提高歌唱者運動動作感覺長時記憶的鞏固程度。動覺長時記憶在歌唱中有著重大的作用,如:氣息是歌唱的動力和基礎,這一點是聲樂教育家和歌唱家早已經取得的共識,氣息是學生在歌唱時最難控制的因素之一。首先,讓學習者觸摸教師在歌唱呼吸時的腰腹運動的內收外展的方位感和力度感。其次,使學生憑借著教師的腰腹運動的感覺進行腰腹的試動練習,同時,教師也要用手觸摸學習者的腰腹,并結合口頭指導來刺激學習者的腰腹運動,和學習者一同體會此時的腰腹運動的感覺,從而使學習者充分理解歌唱運動位置的方位感經過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在呼吸訓練中,學習者只有早期的介入動覺監督學習,才能形成準確的、清晰的、迅速持久的呼吸動作感覺記憶。否則,呼吸動作就不明顯,不積極,導致氣息支持點淺或不穩,就會影響喉嚨的松緊程度,聲音共鳴的好壞,聲音的波動與顫音,聲音的力度控制和高音的獲得和穩定等等。早期在歌唱練習中介入動覺監督的學習,對于歌唱技能的培養和訓練的受益有以下幾點:第一,學習者能較早地掌握正確的呼吸所需的運動動作,避免了學習者自發性地摸索呼吸正確的動作的過程;第二,早期介入正確的呼吸動覺的訓練,能及早形成正確的呼吸動作的動覺記憶,使學習者在學習中避免了許多誤區,使聲樂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保證了正確聲音有正確呼吸動作依據的一致性。
歌唱技能的訓練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歌唱教學的任務是教授學生掌握必要的歌唱技能,提高演唱技術和表達作品內容的能力。在歌唱技能的傳授中,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歌唱概念,形成準確的聽覺印象,建立良好的條件反射和對歌唱器官運動的正確操控的能力。學生則需要與教師積極互動,發揮反饋機制的正面作用,在反復練習中形成和鞏固正確的歌唱概念。
關鍵詞:歌唱心理歌唱訓練歌唱技能
歌唱教學的任務是教授學生掌握必要的歌唱技能,提高演唱技術和表達作品內容的能力。因此,研究和掌握歌唱技能形成的心理規律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是人們經過練習而獲得的完成某種任務的能力,實際上也是一種心智活動的能力。歌唱訓練是一種競技訓練,正如舞蹈訓練和體操訓練一樣,需要人體中參與歌唱的各器官的協調配合。歌唱是以人體自身為“樂器”,通過感知、記憶、想象、思維、情感等心理因素調節和控制歌唱發聲的生理機制的一種活動。因此,領會有關的歌唱理論知識是歌唱技能形成的前提,反復地練習與實踐是歌唱技能形成的條件。在此過程中,心理調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當意識對于發聲器官的操作和控制達到“自動化”的程度時,歌唱技能才最后形成。
一、歌唱技能的傳授方式
歌唱訓練中,掌握歌唱發聲要領首先是從建立聽覺印象和動作表象開始的。學生通過了解發聲過程,以及觀察教師的動作示范和聽教師的演唱示范,在頭腦中建立起正確的歌唱器官的動作表象和聽覺印象,然后進行模仿性的發聲練習。當然,在發聲器官的內在運動狀態尚未準確和協調、內在動作的概念還不夠明晰時,學生還不能發出和諧、優美的聲音。
這時教師的示范很重要。教師示范后應讓學生及時進行模仿練習,時間過長就會失去表象的明晰性。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及時進行自我反饋,校正來自聽覺、視覺、自身感受與所要求的聲音效果不相吻合之處,分辨正確動作表象產生的良好的聲音效果,以及由錯覺導致的不良聲音效果。
聲樂教學探究論文
在聲樂教學活動中,學習的定向基礎往往是通過教師示范歌唱,學生聽覺分析,模仿練習,最終獲得具有藝術性的歌唱技能。技能技巧的形成是非常復雜的過程,聲樂教學是眾多音樂學習活動中的學科之一。其教學的獨立特性又區別于其他藝術學科,如:器樂演奏、舞蹈、作曲等。聲樂是以人體為樂器來歌唱表現的藝術形式,其教學始終圍繞著聲音來進行,聲音既是物質的,又是無形的、轉瞬即逝的。與史論課的陳述性知識學習形式相比較,聲樂課是以程序性知識學習為主。諸如呼吸訓練、共鳴腔體的調節、語言的清晰度、歌唱語言的感染力等都是通過技能、技法的訓練才獲得的。由于歌唱器官內部在歌唱運動中的有限可視性和不可視性,使得歌唱的技能性知識較其他程序類知識更難以描述,難以掌握。如:踢球、跳舞、裁剪、編織等。在這一類技能學習過程中,如果動作偏誤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并且人體動作的操作過程中,錯誤環節判斷的準確性一般不會有失誤。鑒于歌唱學習訓練的特殊性,學習過程中的心理活動現象就是一項必須接觸、研究總結的基礎理論。總結本人的教學認識,擬對以下幾種心理現象進行分析。
一、引起歌唱注意
注意是心靈的唯一門戶。一切事物要從外部世界進入人的心靈,只能由這扇門通過。它在歌唱與發聲活動中,占據著特殊地位。“注意是心理努力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心理學》第七章)。在同一時間內心理活動能指向和集中于少數的對象,這體現了注意的選擇性。那么怎樣才能使心理活動有所指向,有效地配合聲樂教學,有效引起注意并使教學法有效地貫徹執行呢?聲樂教學往往是聲音效果的教學,意識在先,歌唱動作在次后,聲音效果在最后。這一程序是在瞬間完成的。學習者一般比較注重聲音效果的模仿,直觀的聲音模仿是學習歌唱技能、技法的第一階段。能夠引起歌唱學習注意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而最直接、最生動的,還是聲音本身。運用發出某種類型的聲音來訓練歌唱器官某一部位的功能,是這一學習階段的教學主題。在聲樂課堂上以適當的方式方法,引起學習者的無意注意、有意注意,進而打開學習記憶的大門,是每一個聲樂教師需要精心設計的。聲音形象的新穎性,是以客體的性質引起學習者注意,那么設計練習方案的目的性,則從學習者的主觀需要和興趣引起學習者的注意。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常使用“哼鳴”練習、“吹唇”練習、“高位置韻白朗誦”練習等。其中“哼嗚”練習,在眾多聲音形象中獨具個性,它來自漢語鼻韻母哼唱,目的是為了訓練鼻咽部的肌肉在歌唱中的調節能力,進而獲得鼻腔共鳴。還有“吹唇”練習,就是俗語說的“打嘟嚕”,是一種訓練呼吸與歌唱肌肉協調結合的練習。其目的是獲得呼吸肌肉群在歌唱時對聲音的支持,以及發聲吐字時下巴的放松感。那么“高位置韻白朗誦”練習,則是假聲的高位置安放和有力度的漢語韻母甩腔練習;念單字練習、疊音練習,使得換聲區音域自然過渡,并獲得在歌唱中軟腭的提升能力和歌唱吐字的支點感,這一系列練習的聲音形象近似中國地方傳統戲的“中州韻”體系,其聲音形象鮮明獨特,易區別于日常會話、舞臺朗誦、話劇語言。還有“咽音”體系訓練,“假聲位置真聲唱體系”訓練,都具有高物理區分性,易于引起聽覺器官進行感覺分析,易于從多種聲音背景中被注意,也易于判斷正誤。
二、練習與注意的關系
研究注意心理,對聲樂教學還有鞏固技能知識的意義。歌唱是夸張的、藝術化的語言表現,沒有聲樂技能性知識的掌握,藝術的歌唱是無法實現的。歌唱技能來自于發聲器官、呼吸器官、歌唱語言功能性的增長。程序性知識學習有動作操作的實質,此類知識的學習,不僅需要理論、要領的指導,還需要動作的練習,這其中包括兩種注意練習階段。即: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第一階段需要技能概念、聲音形象、方式方法的注意訓練,此階段的技能訓練過程中,注意心理是有意識的,并且注意投入比較多,需要心理活動集中于當前某種技能,我們稱它為技能的概念學習階段;第二階段是理論在概念基礎上的能力訓練,是技能動作的操作由生疏到熟練、到掌握的程序過程,此階段的技能注意訓練,不需要太多的意識努力就能保持自身的注意,即有意注意轉化為有意后注意。以下是呼吸訓練的模式。
學生演唱心態培養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主要就聲樂學生在演唱(出)中出現的各種失誤及其產生的不良心態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糾正方法。
關鍵詞:聲樂演唱心態培養
歌唱是一門表演藝術,它主要是歌唱者用優美的聲音、豐富的情感和得體的表演,將作品的內涵恰當地詮釋給聽眾的演出活動。而要完美地完成這一過程,歌唱者不僅要具備良好的音樂素養以及美學、文學素養和高超的歌唱技巧,其歌唱心態也對演唱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眾所周知,歌唱是由人的呼吸、發聲共鳴、咬字吐字、聽覺等共同參與下的多種動作組合,所有這些動作都受人的高級神經系統控制并協調。而歌唱者的心理狀態的好壞又直接影響著人的神經系統。因此,聲樂教師對因不良心態造成的演唱問題應做認真分析,并在教學中進行調整訓練。聲樂演唱中不良心態所導致的各種表現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演唱前和演唱過程中的過度緊張
許多學生在平時課堂上,因為面對的只有自己的聲樂老師,所以歌唱的整體效果還可以,但是一到考試或參加演出,就顯得異常緊張,擔心忘詞、跑調等等,有的甚至逃避上臺演唱。
有些學生,在臺下顯得相對放松,而一登上舞臺就過度緊張,形體僵硬,面部表情呆滯,忘詞、跑調、高音唱破、氣息支撐不好,甚至暈臺,導致歌唱失敗。而造成以上緊張表現的具體原因,筆者分析如下:
學生演唱良好心態培養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主要就聲樂學生在演唱(出)中出現的各種失誤及其產生的不良心態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糾正方法。
關鍵詞:聲樂演唱心態培養
歌唱是一門表演藝術,它主要是歌唱者用優美的聲音、豐富的情感和得體的表演,將作品的內涵恰當地詮釋給聽眾的演出活動。而要完美地完成這一過程,歌唱者不僅要具備良好的音樂素養以及美學、文學素養和高超的歌唱技巧,其歌唱心態也對演唱效果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眾所周知,歌唱是由人的呼吸、發聲共鳴、咬字吐字、聽覺等共同參與下的多種動作組合,所有這些動作都受人的高級神經系統控制并協調。而歌唱者的心理狀態的好壞又直接影響著人的神經系統。因此,聲樂教師對因不良心態造成的演唱問題應做認真分析,并在教學中進行調整訓練。聲樂演唱中不良心態所導致的各種表現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演唱前和演唱過程中的過度緊張
許多學生在平時課堂上,因為面對的只有自己的聲樂老師,所以歌唱的整體效果還可以,但是一到考試或參加演出,就顯得異常緊張,擔心忘詞、跑調等等,有的甚至逃避上臺演唱。
有些學生,在臺下顯得相對放松,而一登上舞臺就過度緊張,形體僵硬,面部表情呆滯,忘詞、跑調、高音唱破、氣息支撐不好,甚至暈臺,導致歌唱失敗。而造成以上緊張表現的具體原因,筆者分析如下:
歌唱心理演唱和教學作用論文
摘要:聲樂藝術是以音樂和語言來表達歌曲思想情感的,歌唱時心理素質和心理狀態的好壞,對于聲樂學習和演唱將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在聲樂教學中應引起師生的足夠重視。
關鍵詞:聲樂教學能力歌唱心理
聲樂藝術不是單純的歌唱方法和各種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是歌唱全面素質的培養和訓練。不容忽略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歌唱心理對演唱的作用和影響。歌唱心理是歌唱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心理現象的反映,認知歌唱者在歌唱學習、藝術實踐中的心理變化規律,是提高演唱能力和課堂教學水平的重要環節。聲樂藝術心理學與聲樂教學始終貫穿在聲樂的教與學的過程中,歌唱心理支配和影響著技能技巧及音樂情感的發生和發展。歌唱心理意識的外在反應就是歌唱的行為,所以說歌唱藝術是人的歌唱心理的藝術。
在聲樂教學中,有些教師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歌唱心理教學運用到課堂中。心理教學法深化和發展了傳統的生理教學法,揭示了歌唱與發聲的產生和發展規律,體現了聲樂藝術的科學性。作為聲樂教師必須要掌握聲樂教學的心理規律,從而啟發學生運用意識、感覺、想象、情感等心理手段,對歌唱與發聲的生理技能進行調控。心理學使我們知道,人的心理活動直接影響到實踐能力。在聲樂教學中會出現一些現象,由于歌唱心理的不穩定使歌唱能力、歌唱水平也隨之發生變化。如有些學生在上課或自己練習的時候唱得很好,一有聽眾就會局促不安,演唱時會出現氣息上浮、喉頭緊張打不開、聲音位置不統一等諸多問題,使演唱水平大打折扣。還有些學生在臺下練唱得非常熟練,可一到臺上也會出現忘詞、音不準等情況,這是由于緊張失控而產生的歌唱心理障礙。各種因素造成的情緒緊張,會使已經熟練的動作和熟記的材料不能重新回憶、再現或再做,被心理學家稱為“怯場”。“怯場”是一種心理反常現象,是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過程所造成的,這樣的歌唱心理會給演唱帶來很大的影響。
聲樂藝術不同于其他科目,比較抽象,不夠直觀,是憑歌者的感覺和體會來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17世紀意大利人培特羅·托西指出:“沒有敏銳聽覺的人永遠也不應當從事教學工作,自己更不應當演唱……”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筆者有深刻的體會,很多歌唱技巧不是歌唱理論能講得清楚的。學生的歌唱能力與理解力又各不同,教師就要因人而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在歌唱訓練中,憑借自己的思維展開豐富的想象,將發聲的原理和機能中比較抽象和不易理解的概念變得清晰可辨,多采用“比喻”的方法,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重要教學手段。喻宜萱教授在《十幾年來音樂院校教學中的幾個問題》一書中,著重指出:“從這幾年的經驗中,我們懂得了要在訓練之前,注意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必須指明,一個人的心理不自然、不平靜,精神不集中、不充沛就不能發出美好的聲音,就不會唱好歌曲,只有當他(她)內心充滿歌唱的愿望時,只有當她(他)具有真摯的學習信心時,才能做好課堂上的作業。”的確,教師在聲樂教學中對歌唱技巧與歌唱心理應給予同等的重視。
在歌唱的教與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加強歌唱心理訓練。歌唱心理訓練培養歌唱者善于控制和調節自我心理狀態的能力,在演唱時能置于角色之中,達到最佳的歌唱狀態。筆者在從事多年的課堂教學和演唱中初步摸索出了一些對歌唱者進行心理訓練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一、激發學習興趣,加強意志和性格的培養
平衡聲樂課堂教學論文
一、平衡聲樂課堂教學與舞臺藝術實踐的意義
(一)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質
心理學家認為,歌唱者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指具備排除心理障礙的能力。而這種心理障礙的主要表現是臨場膽怯或緊張,這也是在聲樂藝術實踐中學生容易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因為學生面對觀眾時的心理感覺與在課堂里是不同的。歌唱心態的穩定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聲樂演出的效果。因此,聲樂教師應不斷激發學生舞臺表演的熱情與欲望,引導學生在注重歌唱技能訓練的同時也要注重歌唱實踐的鍛煉。只有將聲樂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很好的相結合,才能不斷培養學生堅韌的毅力和心境的穩定性,使學生的歌唱心理素質得到很好的鍛煉,從而提高演唱技能與藝術表現。
(二)有助于規范學生的舞臺形象
我們所說的舞臺形象是指學生在演唱中的表情、肢體語言等外在形體特征的綜合體現。其中,包括了學生的對自己演唱的信心、能否準確的把握作品與表現作品、以及是否具備豐富的舞臺經驗等。在聲樂教學中,同樣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且水平相近的學生,由于他們處理作品的能力與舞臺形象存在一定的差異,作品演唱就會收到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因此,在日常的聲樂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歌唱訓練的同時,還應時刻提醒學生注意演唱的表情與動作的協調,即注意規范學生的舞臺形象。然后在進行舞臺實踐鍛煉,學生會逐漸適應舞臺演出氛圍,從而使演唱時的眼神、表情與手勢等達到協調一致的藝術審美要求。所以,平衡聲樂課堂教學與藝術實踐,不僅有利于規范學生良好的舞臺形象、提高歌唱的藝術表現能力;還可以不斷地積累演唱實踐經驗,使學生的綜合藝術素質逐步走向完善。
(三)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
聲樂技能學習誤區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聲樂技能學習誤區分析
[論文摘要]聲樂技能學習是聲樂教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從存在于技能學習中若干認識上的誤區進行學理性的分析和探討,得出:排除本能發聲意識對歌唱技術的影響,建立正確的歌唱概念,才能進一步提高聲樂演唱技能。
學習聲樂的學生大都懂得獲得好的聲音技術離不開歌唱器官的協調合作,但在具體實施發聲練習或演唱作品時,總會出現聲音虛弱無力,氣息用不上,共鳴腔打不開,咬字吐字不清等現象,尤其以學習時間較短的學生為多。究其原因,還是對歌唱發聲的技術要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表象與實質的差異。文章即針對聲樂技能學習中在用聲、呼吸、共鳴、語言等方面出現的幾種認識上的誤區進行學理性的分析和探討。
一、關于用聲的誤區
一般概念的發聲原理是肺部呼出的氣流通過喉頭時促使聲帶震動,產生聲音,而歌唱發聲的運動原理卻是在人的本能發聲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調整聲帶與周邊肌肉的合理運動,產生強大而豐富的、符合歌唱技術需要的聲音狀態。在進行歌唱訓練時學生往往混淆了這兩種不同層次的聲音狀態,用本能發聲的心理暗示指導藝術歌唱,從而導致喉頭上提、聲音漏氣等用聲上的誤區。要克服以上發聲錯誤,就必須把生活中的本能發生習慣與藝術歌唱的發生要求嚴格區分,建立正確的發聲意識。
聲帶的閉合能力一部分是自身機能,一部分是依靠其周圍有關肌肉的協調配合。生活中本能的發聲習慣,范圍只局限于對方聽得見的距離,沒有太大的音量與音區的要求,聲帶的運用是隨意的。由于聲帶只有在發強音和高音時才緊密閉合,那么類似于說話的本能發聲習慣常使聲帶大部分時間處于不完全閉合狀態。如果錯誤的運用聲帶周圍肌肉的功能,如把本該促進聲門開放的環杓后肌運用到歌唱,必定會產生聲音虛、漏的問題;把穩定喉頭的喉外肌力量作用于發聲,就會造成提喉、喉音等用聲錯誤。
聲樂技能學習論文
摘要:聲樂技能學習是聲樂教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從存在于技能學習中若干認識上的誤區進行學理性的分析和探討,得出:排除本能發聲意識對歌唱技術的影響,建立正確的歌唱概念,才能進一步提高聲樂演唱技能。
關鍵詞:聲樂技能學習誤區分析
學習聲樂的學生大都懂得獲得好的聲音技術離不開歌唱器官的協調合作,但在具體實施發聲練習或演唱作品時,總會出現聲音虛弱無力,氣息用不上,共鳴腔打不開,咬字吐字不清等現象,尤其以學習時間較短的學生為多。究其原因,還是對歌唱發聲的技術要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造成表象與實質的差異。文章即針對聲樂技能學習中在用聲、呼吸、共鳴、語言等方面出現的幾種認識上的誤區進行學理性的分析和探討。
一、關于用聲的誤區
一般概念的發聲原理是肺部呼出的氣流通過喉頭時促使聲帶震動,產生聲音,而歌唱發聲的運動原理卻是在人的本能發聲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調整聲帶與周邊肌肉的合理運動,產生強大而豐富的、符合歌唱技術需要的聲音狀態。在進行歌唱訓練時學生往往混淆了這兩種不同層次的聲音狀態,用本能發聲的心理暗示指導藝術歌唱,從而導致喉頭上提、聲音漏氣等用聲上的誤區。要克服以上發聲錯誤,就必須把生活中的本能發生習慣與藝術歌唱的發生要求嚴格區分,建立正確的發聲意識。
聲帶的閉合能力一部分是自身機能,一部分是依靠其周圍有關肌肉的協調配合。生活中本能的發聲習慣,范圍只局限于對方聽得見的距離,沒有太大的音量與音區的要求,聲帶的運用是隨意的。由于聲帶只有在發強音和高音時才緊密閉合,那么類似于說話的本能發聲習慣常使聲帶大部分時間處于不完全閉合狀態。如果錯誤的運用聲帶周圍肌肉的功能,如把本該促進聲門開放的環杓后肌運用到歌唱,必定會產生聲音虛、漏的問題;把穩定喉頭的喉外肌力量作用于發聲,就會造成提喉、喉音等用聲錯誤。
音樂和文字表現音樂形象論文
摘要:歌唱的感覺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樂感。這種感覺的培養,需要基本功、豐富完善的內心世界及自我提高的鑒賞能力。
關鍵詞:樂感情感個性內涵感染力
歌唱就是要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是歌者表達歌曲中喜、怒、哀、樂的真實流露。而這種歌唱的感覺即樂感,就是人們對音樂作品進行正確而深刻的理解后,對音樂的感受及完美體現,是藝術作品二度創作的過程。
聲樂藝術是將音樂和文字結合起來表現音樂形象,語言和音樂融合在一起,使之成為一種“聲音形象”。歌詞是音樂在某種意義上的注釋,是幫助人們理解音樂,但不能成為音樂的譯文,不能代替音樂。如一首無詞的歌曲讓許多詞作家來填詞,就會有許多不同的歌詞出現。這就說明不同的人對相同的一首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是不同的,不同的人表達的是千差萬別的思想情緒。歌唱也是如此,每位歌唱者在演唱同一首歌曲時唱出的音樂效果各不相同,這就是“樂感”的作用,是人們對作品理解的差別及真情實感所反映出的不同效果。
任何一首聲樂作品都是作者對生活的體驗,是一定思想感情的表達。有些作品表達的是深沉和含蓄,有些是表達悲哀和痛苦,有些是表達歡暢快樂、纏綿悱惻、豁達奔放、輕柔優雅等等。歌者就是用聲音的藝術來反映內心的最深層次的情感,通過歌聲唱出人間的愛與恨、苦與樂、贊美與喜悅等心聲。正確地表現作品,需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掌握正確的歌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