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旅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14:51: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古鎮旅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古鎮旅游產品發展
一、古鎮文化介紹
古鎮以其閑適的文化、恬淡的生活態度和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正成為人們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經過20多年的發展歷程,古鎮旅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舉世矚目的成績。隨著體驗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的不僅是物質結果,而是一種伴隨旅游產品帶來的不同尋常的經歷或感受。目前,中國古鎮旅游產品開發設計較多停留在觀光層面,缺乏深度旅游產品,滿足不了旅游者的深層次需求,因此古鎮旅游產品迫切需要轉型和提升。
二、文獻回顧
1.體驗經濟時代來臨。體驗經濟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經濟形態,美國學者約瑟夫·派恩和詹姆士·吉爾摩在其合著的《體驗經濟》一書中,最早對體驗經濟做出全面分析。他們認為所謂體驗經濟,就是以商品為道具,以服務為舞臺,通過滿足人們的體驗而產生的經濟形態。它的提出展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孕育著消費方式及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適應體驗經濟的快慢將成為企業競爭勝負的關鍵(張承耀,2005)。胡紅梅(2007)認為,目前體驗經濟在經濟發達國家是備受關注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旅游業作為最適合“體驗經濟”的生產和消費工具,其產品也趨向體驗化發展,人們對旅游消費過程及其結果的體驗都非常重視(劉又堂,2005),旅游消費本質表現為旅游者追求旅游體驗,帶來旅游消費動機、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變化(王云良,2007)。目前體驗式旅游市場尚不成熟,但旅游者、旅游活動以及旅游開發都表現出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點(章尚正,錢曉慧2008),以觀光為主流的旅游產品正逐漸讓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參與性體驗。
2.古鎮旅游的體驗化趨勢。國內學者關于古鎮旅游的相關研究較多,涉及面也較廣,主要包括古鎮旅游產品開發策略、營銷策略、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對策等。鄰近大中城市或著名景區的古鎮具備了旅游開發的資源、區位條件,在開發時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要針對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設計出不同的旅游產品(王雪梅,2004)。
蔡家成(2006)認為,古鎮旅游的形式和內容應多種多樣,向文化性和體驗性趨勢發展;古鎮旅游的類型存在梯層結構,在時序上呈現由低到高、由淺到深的發展趨勢,以文化為主要內涵的體驗旅游是古鎮旅游的最高層次;要努力實現體驗旅游的最高層次,根據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體驗旅游項目。何麗芳(2006)也談到要深度體驗文化,從建筑、環境、文化、民俗四個方面,闡述古鎮旅游不能僅停留在最早、最淺表層層次,而是需要崇尚文化、關注游客參與的體驗元素加入其中。同時,旅游者獲得的體驗質量越高,旅游企業從中得到的經濟效益也會隨之增加(錢飛霞,2007)。
古鎮旅游現狀研究論文
1磁器口簡介
古鎮磁器口位于重慶市城西的長江支流——嘉陵江下游處,原名龍隱鎮,因明清時盛產瓷器和運轉瓷器而改為磁器口。而在抗戰時期,更有“小重慶”之稱。磁器口有悠久的歷史,被稱為千年古鎮。“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來萬盞明燈”是其繁榮寫照。磁器口不僅以其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建筑風格而廣為人知,更因其悠久的歷史沉淀和獨特的民風、民俗而聞名遐爾。古鎮昔有“三多”:廟宇多、名人足跡多、茶館多。在磁器口,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九宮十八廟”之說,寶輪寺、云頂寺、復元寺、文昌宮等。歷史上有不少的名人來過磁器口古鎮,相傳朱元璋之孫允皇帝削發為僧來重慶、四川總督劉湘到磁器口辦廠、國學大師吳宓在這里任教、更有徐悲鴻、傅抱石、王臨乙、張書族、豐子愷、宗白華等眾多的全國知名的美術家及美學家。在古鎮磁器口最有特色的一景是茶館。昔日在這千年古鎮,隨處可見茶館。在陪都期間,這一個小鎮茶館就有100多個。其特色是“書場茶館”,又稱藝人茶館,是品茗欣賞民間藝術的地方。名特小吃毛血旺、軟燴千張、椒鹽花生被譽為磁器口的“三寶”。
2磁器口古鎮旅游中凸顯的問題
2.1古城鎮規劃開發規模較小
古鎮磁器口具有典型的巴渝沿江山地城鎮建筑風格。它被兩條緩河切為金蓉正街、金碧街和金沙街,并呈“川”字形排列。三條街道通過橋梁相連接,不通汽車。一條石板路從江邊蜿蜒逶迤,向上坡方向延伸,順著石板路進入場中心就是千年古寺寶輪寺。隨著地形的起伏變化,街區形成若干曲徑通幽和富于轉折變化的小街巷。街道由石板鋪成,沿街店鋪林立。街巷的建筑依山就勢、錯落有致,大多是明清建筑風格。舊山城特有的吊腳樓、石板街、梯坎路、臨街舊式茶館,而這些歷史陳跡都完好地保存在磁器口大街上。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古鎮的開發程度還遠遠不夠,對游人開放的就只有通向江邊的一段短短的街道而已。還有很大一部分街區和巷道以及掩映在其中的古建筑沒有開發出來,這樣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還不利于古城鎮的保護。
2.2古城鎮環境狀況較差
青龍古鎮旅游研發
具有5000年文明史、2500年城建史的古都太原,歷經周折,終于在2011年3月14日經國務院批復同意,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此太原的文物保護和文化建設翻開了新的篇章。太原境內諸多的古鎮古村,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古鎮的旅游開發對太原經濟、文化建設至關重要。本文僅以青龍古鎮為例,揭示太原古鎮旅游開發的方式與規律,為太原周邊古鎮歷史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提供示范作用。
一、青龍古鎮概況
青龍古鎮現名青龍鎮,是太原市陽曲縣侯村鄉的一個行政村。該村南距太原城區18公里,北距陽曲縣城4公里,現有居民500余戶,人口近3000人。根據現有的歷史遺跡和文物考古判斷,青龍鎮早在西漢時期既已形成村落,唐宋直到金元時期,這里已有城堡存在。明清時期,青龍鎮是山西乃至全國有名的商業薈萃之地,民國時期逐漸衰落而為一般村莊。青龍古鎮是旅游開發后景區之名稱。青龍古鎮最早以其軍事位置建鎮,至今保存有漢代烽火臺、千年古堡、古代軍寨、古代地道、近代碉堡等大量的歷史軍事設施。此地位于太原盆地通往忻定盆地之峽谷要沖,為我國古代中原農耕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接地帶。東西兩邊高山丘陵,中間河谷低平的特殊地理地形,使青龍古鎮的戰略地理位置更加重要,春秋戰國以來,這里既是太原北部防務的前哨陣地,又是古代游牧民族南下的軍事據點。近代以來,不論是軍閥混戰時期,還是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攻占太原,直至解放戰爭時期的太原戰役,青龍古鎮都是軍事雙方爭奪的戰略要地。險要的戰略位置,眾多的軍事遺存,曾經硝煙彌漫的戰場以及民間傳述的戰爭故事,顯示出青龍古鎮的歷史軍事旅游資源特色。明清以來,晉商崛起,青龍古鎮是晉中商人北上走西口的必經之路,這里店鋪櫛比,商戶林立,商品麇集,成為聞名全國的商品集散地。有商業發達的背景,占風水寶地的靈氣,古鎮出現了以“百萬繩中”出名的王家為代表的晉商大家族。于是一座軍事性質的古鎮在和平時期又轉變為一座著名的商貿集鎮。青龍古鎮地處黃土高原,受中原農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化的雙重影響,種植養殖一直是村民賴以生存的經濟來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已經形成了古鎮生活的主旋律。這里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時令節慶、傳統制作、民間工藝、宗教信仰無不沉淀了北方農耕民俗民情。這種珍貴的民俗文化特色,為青龍古鎮的旅游資源加大了開發價值。千年古鎮保留了厚重的歷史文化;戰略位置、古代戰場,烽火臺、古堡碉堡,戰爭故事凝聚成為軍事文化;古老的佛寺道觀,彩塑壁畫、民間信仰為后世傳遞著宗教文化信息;傳統民居院落、私家園林及其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構成建筑文化;寬廣的商街店鋪,著名的富商大賈是晉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清末統治中國的慈禧太后、晉商富豪王繩中、民國將軍王嗣昌以及諸多的進士、舉人等歷史名人曾在此活動和生活。青龍古鎮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鎮。
二、青龍古鎮旅游開發現狀
據初步調查統計:青龍鎮現有自然景觀資源4處;歷史人文資源50余處。其中既有一定價值的歷史文物,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有顯在開發價值的旅游資源,也有潛在開發價值的民俗文化。按照國家旅游局制定的有關分類法,青龍鎮旅游資源可分為8主類、24亞類、63基本類[1]。青龍古鎮的旅游資源開發價值早就引起了旅游界的重視。太原市提出“旅游強市”的新理念后,市、縣、鄉各級政府對古鎮進行了旅游發展總體規劃。2005年,青龍古鎮被確定為太原市政府文化產業重點項目之一,2006年3月被列入太原市“十一五”時期產業調整第一批融資項目。2006年9月10日,青龍古鎮開發一期工程開工,2007年8月30日竣工。到目前為止,已完成千佛閣———真武閣———大水溝1750米主街,風子坡、長梁坡600米輔助街道兩側的127座院、8座堂、九窯十八洞、8座花園、3座閣、4座牌樓、環鎮城墻、明代古堡、古代軍事設施,2處停車場建設及街道整治、景點布展等的建設,共投資6465萬元。青龍古鎮作為一個較為成熟的旅游景區,已經初步具備對外開放的條件。
三、旅游開發的SWOT分析
古鎮旅游營銷策略分析
摘要: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旅游越來越受人青睞。我國鄉村旅游雖然起步較晚,發展卻非常迅速,近年來更是處于快速增長的高峰期。甘肅榆中青城古鎮是甘肅唯一一座歷史文化名鎮,歷史悠久、交通便利、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是周邊地區人們周末休閑度假的好地方。但是由于受到思想觀念、營銷手段等影響,使青城古鎮的并未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導致旅游資源的浪費。
關鍵詞:青城古鎮;旅游;營銷
古鎮是城市的雛形,是文明的起源。榆中青城古鎮,又名一條城,被譽為“黃河千年古鎮”、“風雅青城,仁義之鄉”,位于甘肅蘭州黃河下游50km處,榆中縣北部,陸路距離蘭州市約100km,白銀市25km,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水旱碼頭,唐宋元明時期的邊塞軍事重鎮,也是黃土高原上稀有的魚米之鄉、水煙之鄉。如何通過營銷策略引起社會對青城古鎮的廣泛關注?發揮青城古鎮的旅游資源優勢,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一個重要的課題。
1甘肅榆中青城古鎮旅游現狀
青城古鎮歷史文物古跡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曾獲的國家及甘肅的多個榮譽。2004年青城古鎮的四合院古建筑被列為甘肅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試點)十大項目之一;2006年青城古鎮被甘肅省建設廳、甘肅省文物局批準公布為“甘肅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0年入選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村)”;2012年又被提名為“中國最美鄉村(小鎮)”50佳,并獲得“中國十佳最美風情小鎮”的稱號;2014年獲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青城主要的旅游景點有:青城書院、圓明宮、青城隍廟、羅家大院、百畝荷塘、高家祠堂、碑林、二龍山戲樓、闖王墓、青城水煙、古烽火臺、秦長城、漢屯田和散落在古鎮核心區的45處古居民四合院等。其中高家祠堂被認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隍廟、青城書院、二龍山戲樓被認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青城還是中國“水煙”的發源地,青城古鎮被譽為“中國水煙之鄉”,水煙制作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代,至今仍然保留著完整的制作水煙場地、工具和工藝。青城水煙制作技藝、道臺獅子、西廂調等已被列入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青城具有甘肅“影視城”的美稱青城古鎮古居民群和古建筑為許多電視劇的拍攝提供了景點,如:電視連續劇《老柿子樹》、《黃河浪》等先后在此選景,這使得青城逐漸成為一個具有鮮明黃河風情特色的影視拍攝基地。青城是闖王歸隱之地。近年,史學界提出“闖王李自成歸隱榆中青城”的觀點,使黃河古鎮青城再次引起了各方關注。并于2007年4月5日(清明節),由甘肅省明清史學會聯合李氏后人在青城鎮葦茨灣村龍頭堡子為“闖王之墓”立碑揭幕,并舉行首次公開祭奠儀式。此后即將建造的李自成陵園,將再一次提高青城古鎮的知名度,促進青城旅游業的發展。
2甘肅榆中青城古鎮旅游營銷存在的問題
沙溪古鎮文化旅游品牌營銷研究
摘要:在旅游品牌營銷新價值時代,基于游客感知角度進行營銷策略的研究,古鎮文化旅游品牌價值可更好地得以彰顯。本文依據調查數據,對沙溪古鎮游客的人口統計學特征、行為特征及游客對古鎮文化旅游的文化氛圍、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方面的感知特征進行深入分析,從而提出古鎮文化旅游品牌營銷策略:清晰古鎮文化旅游品牌定位,明確古鎮文化旅游品牌目標市場,加強古鎮文化旅游品牌建設,加大古鎮文化旅游品牌傳播。
關鍵詞:古鎮;文化旅游品牌;營銷策略;旅游感知
1引言
休閑旅游時代的到來給古鎮旅游帶來了蓬勃發展的機遇。古鎮經歷漫長的歷史歲月形成了豐富的建筑文化、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源,古鎮文化旅游品牌價值逐漸彰顯,日益影響旅游者的消費選擇。古鎮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務必在古鎮文化和游客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產品設計和品牌定位,影響游客的感知,增強其對古鎮文化的感知度[1]。太倉沙溪古鎮歷史悠久,風景獨特,物產豐富,既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也被列為中國世界文化遺產后備名錄。古鎮區內文化旅游資源豐富(見表1),保存著獨具特色的明清臨水建筑、幽深古老的小巷、古樸雄渾的古橋及歷史文化名人故居等。沙溪古鎮文化旅游品牌的營銷面臨著探索可行策略,關注顧客情感需求,設計文化旅游優質產品,鼓勵顧客體驗互動,塑造個性鮮明的品牌形象。鑒于此,本文通過實地調研調查沙溪古鎮游客對古鎮文化旅游品牌的感知,進而提出沙溪古鎮文化旅游品牌營銷策略。
2沙溪古鎮文化旅游品牌游客感知調查與分析
調查采取問卷調查方法,調查時間為2017年5月1日至3日,在沙溪古鎮老街上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對國內游客進行現場發放填寫問卷,并當場回收。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2份,回收率94%,其中有效問卷243份,有效率86.2%。
古鎮旅游發展分析論文
我國古城鎮旅游可持續發展的現實意義
(一)保護好古城鎮是發展古城鎮旅游的前提
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游客數量的幾何級增長,越來越多的古城鎮因旅游變得擁擠,甚至人滿為患,導致古鎮部分資源遭到損壞,原有風貌遭到破壞,污染嚴重,古鎮環境生活環境日益惡化。建立在保護基礎上的仿古文化休閑旅游應該是發展古城鎮旅游的主要形式,實際上我國現階段的古城鎮旅游仍以觀光為主。因此需要科學地發展古城鎮旅游,走以保護古城鎮資源為前提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二)處理好地方經濟發展與發展古城鎮旅游之間的關系
現階段我國仍處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環境,政治經濟體制仍不健全。一些擁有古城鎮資源的各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為了發展經濟,提高收入,追求眼前與地方利益,無度無序開發古城鎮資源。導致古城鎮里的許多寶貴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嚴重破壞乃至消失。在古城鎮發展過程中,應該借鑒好的做法,總結成功經驗,不斷深入研究,因地制宜,處理好各方面關系,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古城鎮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發展古城鎮旅游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
古鎮旅游產品開發論文
一、文獻回顧
1.體驗經濟時代來臨。體驗經濟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經濟形態,美國學者約瑟夫·派恩和詹姆士·吉爾摩在其合著的《體驗經濟》一書中,最早對體驗經濟做出全面分析。他們認為所謂體驗經濟,就是以商品為道具,以服務為舞臺,通過滿足人們的體驗而產生的經濟形態。它的提出展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孕育著消費方式及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適應體驗經濟的快慢將成為企業競爭勝負的關鍵(張承耀,2005)。胡紅梅(2007)認為,目前體驗經濟在經濟發達國家是備受關注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旅游業作為最適合“體驗經濟”的生產和消費工具,其產品也趨向體驗化發展,人們對旅游消費過程及其結果的體驗都非常重視(劉又堂,2005),旅游消費本質表現為旅游者追求旅游體驗,帶來旅游消費動機、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出游方式等方面的變化(王云良,2007)。目前體驗式旅游市場尚不成熟,但旅游者、旅游活動以及旅游開發都表現出一些與以往不同的特點(章尚正,錢曉慧2008),以觀光為主流的旅游產品正逐漸讓位于新、奇、特的感同身受的參與性體驗。
2.古鎮旅游的體驗化趨勢。國內學者關于古鎮旅游的相關研究較多,涉及面也較廣,主要包括古鎮旅游產品開發策略、營銷策略、資源保護、可持續發展對策等。鄰近大中城市或著名景區的古鎮具備了旅游開發的資源、區位條件,在開發時既要研究旅游者心理,又要提高旅游地本身的吸引力,要針對不同需求的旅游者設計出不同的旅游產品(王雪梅,2004)。
蔡家成(2006)認為,古鎮旅游的形式和內容應多種多樣,向文化性和體驗性趨勢發展;古鎮旅游的類型存在梯層結構,在時序上呈現由低到高、由淺到深的發展趨勢,以文化為主要內涵的體驗旅游是古鎮旅游的最高層次;要努力實現體驗旅游的最高層次,根據不同的旅游者提供不同的體驗旅游項目。何麗芳(2006)也談到要深度體驗文化,從建筑、環境、文化、民俗四個方面,闡述古鎮旅游不能僅停留在最早、最淺表層層次,而是需要崇尚文化、關注游客參與的體驗元素加入其中。同時,旅游者獲得的體驗質量越高,旅游企業從中得到的經濟效益也會隨之增加(錢飛霞,2007)。
二、古鎮旅游類型
1.以水鄉特色為主。此類古鎮的典型代表為江浙一帶的水鄉古鎮如烏鎮、南潯、同里等,大自然和歷史共同造就了江南水鄉古鎮。這些古鎮處于太湖流域的江南平原,特殊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江南古鎮建筑的親水性,臨水空間別有情趣;湖泊縱橫為耕種漁桑創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人口集聚,從而孕育了繁榮的古鎮文化。古語有云:“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鎮之所以有魅力,關鍵是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正是江南古鎮的靈魂。
民俗文化保護視角下江南古鎮旅游發展
【摘要】隨著當前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古鎮旅游的商業價值與旅游價值被逐漸開發出來。本文主要針對基于民俗文化保護視角下的江南古鎮旅游發展進行論述。在我國江南古鎮開發過程中,受到傳統經營理念的影響,存在很多問題,對古鎮文化價值保護不夠,甚至很多古建筑由于缺乏必要的維護,遭到破壞和損毀,影響了古鎮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民俗文化;保護視角;江南古鎮;旅游發展
江南古鎮是當前我國古鎮旅游的重要地區,以周莊、烏鎮以及西塘作為代表,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宣揚了優秀的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形成了濃郁的水鄉文化、古建筑文化等。但是在古鎮旅游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產生了很多負面效應。因此,本文針對當前江南古鎮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從民俗文化保護視角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從而為江南古鎮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必要的借鑒和依據。
一、當前江南古鎮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江南古鎮屬于特色旅游地區,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價值,具有很強的古文化底蘊,但是受到傳統經營模式的影響,存在不少對問題,嚴重降低了江南古鎮旅游發展的價值,影響了當地旅游業的長遠發展。下面主要針對江南古鎮旅游發展存在的的問題展開論述。
(一)缺乏科學的規劃
歷史文化古鎮旅游開發研究
摘要:三千年的柘皋古鎮文化底蘊深厚,但目前其旅游開發與文化傳承無法真正做到協同發展。在梳理柘皋古鎮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基礎上,指出其旅游發展的主要問題有:傳統文化保護不力,旅游發展滯后;規劃執行不到位,改造過程欠缺文化內涵;景區歷史風貌不容樂觀,旅游環境有待優化;地域文化挖掘不深,旅游特色不明等方面,最后基于歷史文化傳承視角給出柘皋古鎮旅游開發建議。
關鍵詞:歷史文化;文化傳承;柘皋鎮;古鎮
旅游古鎮介于城市和鄉村之間,是千百年歷史沉淀形成的人類聚集地[1]。隨著旅游市場的深度發展,古鎮成為眾多游客青睞的旅游產品。在古鎮旅游發展過程中,其深厚的地域歷史文化是其開發的源動力之一,優秀的歷史文化傳承將有助于古鎮旅游的良性發展。國內歷史文化傳承方面的研究廣見于地方文化、文學創作、教育、藝術、建筑設計及城鄉發展類文獻,其中,建筑與規劃類相關研究最為常見,如林楠等[2]以北京南池子改造工程為例探討了歷史文化傳承與城市發展結合的方式;秦國樑[3]以南京為例指出園林綠化對歷史文化傳承的作用,應營造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園林綠化;王芳等[4]以西安為例分析了近代建筑遺產保護與歷史文化傳承的關系。近年來,隨著村鎮建設與古鎮旅游的蓬勃發展,歷史文化傳承與新型城鎮化[5-6]、舊城改造[7-8]、旅游開發[9-11]方面的研究漸多。具體到歷史文化傳承與古鎮旅游方面,相關研究主要關注二者之間的影響、協同發展和開發利用方面,如張述林等[1]探討了古鎮文化與旅游融合的條件和途徑。此外,個案實證研究較豐富,且多對開發中歷史文化的缺失、異化等問題表示了憂思,凸顯了古鎮旅游開發中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如楊國勝[12]等以重慶洪安古鎮為例探討了商貿衰落型古鎮如何實施歷史空間保護和文化傳承;孔瓔紅[13]以廣西黃姚古鎮為例給出保護和傳承視閾下古鎮旅游資源深度開發的建議。柘皋古鎮屬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地處環巢湖國家休閑度假區內,為環湖十二鎮之一,是一個擁有三千年歷史的江淮名邑,在西周初年就已有宗國建立,它曾以“矤叴”之名刻記楚簡,并以“橐皋”之名載入《春秋》,南宋時始稱柘皋,清末已成安徽三大重鎮之一。柘皋古鎮雖然文化底蘊深厚,但目前其旅游發展與文化傳承卻無法做到協同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古鎮旅游的品質和可持續性。因此,有必要從歷史文化傳承的視角審視柘皋古鎮的旅游開發,以期獲得長遠的旅游發展。
一、柘皋古鎮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
(一)皖中古集鎮水運商貿文化。柘皋在唐代就曾設有米糧屯集庫和轉運站,明清之前,已是繁華市埠,是皖中商品交流的集散地和商品走廊、連接南北交通商旅的橋梁。在1912年津浦鐵路通行之前,憑借柘皋河水運優勢,柘皋內連安徽南北,外接江蘇、上海和江西等地,鎮上商號近千家。建國初期,古鎮仍舊有大量老字號商鋪經營,如德隆源、春和義、三陽等。現存于老街中段的李鴻章當鋪,號稱“天下第一鋪”,據專家推斷為江淮地區李氏家族當鋪的總鋪。碼頭、街市的繁華,商貿活動頻繁,促使各類文化在這里交流、碰撞和融匯,最終形成了獨具魅力的皖中古集鎮水運商貿文化,是皖中徽派特色文化的重要類型。(二)江淮地區明清古建筑文化。清末民初時,柘皋鎮尚有九街十三巷,現存僅北閘老街、橋西街和玉蘭街等,以北閘老街保存最為完整。柘皋老街始建于明代,距今400多年,2007年被批準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老街街面鋪以石板路,屋舍多為青磚白泥勾縫、灰色小瓦、馬頭墻配上精美的木雕磚雕,為典型的明清時期江淮古建筑風格,一般建有兩層,從前屋到后庭,分為多進,以內天井相連,通水、透光、排水功能完備[14]。其中,北閘老街地處古鎮中心地帶,街區長約230米,寬80-115米,街道寬4-4.5米,古建筑民居約600間。李鴻章家族當鋪在這些古建筑中規模最大,原面積達5000多m2。(三)文物古跡、傳說類歷史文化遺存。公元前483年,魯侯會晤吳王夫差于柘,“會吳城”遺址即在柘皋境內壇子山,經考證為東周村落遺址。在柘皋河西有東漢的典韋衣冠冢遺跡。三國時期,曹操曾在柘皋屯兵,留下“九步三眼井”的典故。鎮內有浮槎寺,文獻記載建于南朝梁代,宋朝歐陽修曾作《浮槎山水記》。柘皋是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戰役“柘皋之戰”發生地,“紹興和議”更由此簽訂。西街有明代沂國公金朝興的衣冠冢和御賜碑記遺跡。始建于明初的東昌古村落,其布局為典型的巢湖北岸古代移民村落特有的“九龍攢珠”形態。另外,古鎮曾有“柘皋三百六十井”的民間俗語流傳,據有關部門統計實際約80-90口,舒黃村更有一口當地非常罕見的八角形古井,距今已有400歷史。柘皋古鎮的孔子臺、聽書港等地,已有學者推斷為孔子南游巢國故地在柘皋為弟子講學時留下[15]。柘皋也是名句“欲速則不達”的出處,至今仍留有孔難橋、曬書墩等地名。白龍洞,有白蛇飛升白龍留下此洞的神話傳說。玉欄橋(即柘皋大橋),據傳為朱元璋下旨所建,曾名“遇難橋”,意為朱元璋曾在此橋遇難并絕處逢生,后人以諧音重新命名為“玉欄橋”。(四)鄉賢名人文化。柘皋古鎮歷代精英輩出。南宋時期,名醫楊九州遷居柘皋后開創了著名的中醫世家“峏山楊”;明代有開國大將金朝興等;清代有藝術家湯懋綱、文學家楊欲仁等;現代有國民政府要員楊功亮;當代有北京軍區司令員周依冰、中央黨校教授馬素兵、國防大學教授程國采、美籍科學家闞家冥和著名作家魯彥周等,著名翻譯家高植是我國第一位翻譯《復活》、《安娜•卡列寧娜》的譯者,郭沫若曾為其譯本《戰爭與和平》作序。(五)地方特色早茶文化。在水運還是主要交通方式的時代,擁有黃金水道的柘皋鎮因是皖中重要商埠,終日客商云集,清末民初時被譽為“小上海”。這段時期,也是柘皋最繁華的時候,柘皋早茶得以名揚華東。柘皋早茶的四大件最為有名,即雞蛋鍋貼、涼拌干絲、炒面皮和響鈴鍋巴,此外還有馬蹄酥、燒麥、千層餅、麻餅、獅子頭等小吃。目前,鎮上有名的早茶店有廣元早點店、群賢閣和迎湖軒等,食客以本地居民以及合肥、巢湖等周邊游客為主。
二、柘皋古鎮旅游開發的主要問題
小議古鎮旅游開發與保護初探
摘要:自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旅游業蓬勃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旅游業更成為全球性的朝陽產業。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江南古鎮以其悠久的歷史、古樸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水鄉風貌吸引著眾多游客前往,當地的旅游業得到迅速發展。隨著江南古鎮旅游的迅速升溫,所呈現出的一些問題也逐漸受到學者的關注,如何正確對待江南古鎮旅游開發與保護已經成為旅游研究的重大課題。本文通過對三個水江南古鎮開發與保護模式的典型進行調查分析,比較各個江南古鎮旅游開發與保護模式的利弊,在建立可行的江南古鎮旅游開發與保護模式這一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以協調江南古鎮旅游開發與資源保護之間的關系,確保江南古鎮旅游開發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江南古鎮;旅游開發;資源保護
ProbeintotourismdevelopmentandpreservationinancienttownssouthofYangtseriver
Abstract:Asakindofspecialtourismresource,theoldtownsinChinahavealreadyabsorbedmoreandmoretoursSince80''''sin20centuries,suchasWuzhengTowninZhejiangprovinceandZhouzhuangTowninJiangsuprovince.Now,totouroldtownhasalreadybeenapopulartourismproductanywhere,whichroseanimportantfunctioninpromotingtheoldtown''''sdevelopmentofeconomic,prosperingtheoldtown''''scommunity,developingtheoldtown''''sculture.However,alotofproblemswerecameoutintheprocesstoproductthetourismresources.
Keywords:ancienttowns;tourismdevelopment;resourcespreservation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云南麗江、江蘇周莊等旅游古鎮的崛起,中國的歷史城鎮作為一種獨特的旅游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游者,發展到現在,古鎮旅游已經成為各地炙手可熱的旅游產品,在促進旅游古鎮的經濟發展、社區繁榮和文化進步等方面發揮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據網上不完全統計,全國正在開發旅游的古鎮近60座,其中又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古鎮最為突出,以其悠久的歷史、古樸的居民建筑、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水鄉風貌吸引著眾多游客前往,成為華東地區的重要旅游目的地。然而,在江南古鎮旅游給當地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的同時,諸多問題也在古鎮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過程中暴露出來。各種矛盾沖突束縛了江南古鎮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妨礙了文化旅游資源的持續利用和江南古鎮社區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迫切需要我們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尋求化解這些矛盾沖突的方法。基于此,本論文展開了對江南古鎮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的相關理論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