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4 23:32: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漢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漢文化

秦漢文化分析教案

考點指南

1、科學技術

掌握天文歷法、數學、醫學、造紙術的成就。

2、哲學與宗教

認識兩漢時期思想的特點;哲學成就(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學、王充的《論衡》);宗教新格局(佛教傳入和道教興起)。

3、史學與文學

查看全文

滿漢文化分析論文

——兼談中國文化史是多民族文化發展的共生體

摘要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發展的集成,歷史上滿、漢族的文化沖突與融合是中華民族豐富、燦爛文化的縮影,漢族的發展影響了滿族,滿族的發展也影響了漢族。中華民族的子集不是漢族、滿族、回族,而是一個求同存異,共同認同中華,但是風俗各異的聯合體。

關鍵詞中華民族文化史漢族滿族沖突融合

中華民族歷史的演進,離不開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華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是一個自我禁錮的系統,漢人、苗人、羌人、匈奴人、突厥人、鮮卑人、黨項人、吐藩人、女真人.....還有臺灣的“原住民”,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祖先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上,正因為中華各族文化相激蕩,所以才有蘇武牧羊,有昭君出塞,有岳飛“精忠報國”,有文天祥在伶仃洋邊的感嘆....,所以才有萬里長城橫亙中國大地,才有中國文化內容的生氣勃勃、氣象萬千。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從宋代開始,“半游牧”的滿族的先人女真族就與中原腹地的“農耕民族”的漢族開始了爭奪與反爭奪、控制與反控制的沖突和斗爭,開始了思想文化、意識觀念的交鋒,有仇恨也有和睦甚至和親,中華民族的血脈就這樣雜交、優選地生存著和發展著。明代末年,當滿洲上層階級祭出“七大恨”、披堅執銳地以旋風之勢征服大江南北、情緒高漲的南下,當八旗取得對中國這片土地的統治時,古老燦爛但積弱不振、低迷徘徊的“農耕”漢文化必然地與有進取意識的滿洲“游牧”滿文化發生尖銳沖突。

一、滿漢文化沖突

查看全文

武漢文化旅游的特色研究

1.金黃色從古至今,人們都把黃色比作尊貴之意,它象征著貴族與榮耀。黃鶴樓憑借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已經成為武漢市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黃鶴樓外觀以金黃色為主色調,金色的琉璃瓦屋面使整座樓顯得格外的高貴,樓外銅鑄“黃鶴歸來”的造型更是突顯出黃鶴樓的雄偉壯麗。黃鶴樓外觀奪目的金色,獨具匠心的建筑設計造型,都不得不讓那深刻的印記在人們的腦海中不斷回蕩。那份遺留的情感色彩也變得愈加濃重。2.紅色紅色是歷史的標志色,是中華血淚史的見證,也保存著武漢的革命印跡。在蛇山腳下,坐落著另一處有著深刻歷史意義的建筑———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因其用紅磚紅瓦營造,樓內外的裝飾都用紅色作為主色調,故又通稱其為“紅樓”。紅樓一片楚國紅的主色調呈現出肅穆濃重的革命文化色彩。紅樓的紅色文化是中國革命最真實的再現,也是中國歷史文化最質樸而厚實的傳承。是她讓這段紅色歷史有了意義上的見證,也讓首義精神永遠保留在人們的內心深處。3.孔雀藍與灰色相交融孔雀藍的色彩神秘且意境遙不可攀,無法確定準確的色值,意義非同尋常。正如武漢大學,有著無限的創造國家棟梁之才的能力,仿佛遙不可攀,沒有人能估量出其潛能有多大。孔雀藍的瓦片配上這灰色書院式的建筑特色,更顯出武漢大學那份濃厚而又充滿絢爛光彩的文化傳承。孔雀藍也具有濃厚的傳統民族特色,美國建筑設計師凱爾斯的設計也從另一個角度促進了中西方的情感交融,成為中西文化友好交流的象征。灰色是沉穩的表現。古老而又精致的教學樓和校舍建筑,展現出武漢大學穩重育人的情感色彩。

武漢文化旅游之名勝色彩特色總述

武漢,這座特殊的歷史名城保持者其特有的色彩基調,而這些色彩基調中也飽含著不同的色彩特色。歷史文化積淀的深刻與厚實,使武漢的文化色彩和底蘊頗顯濃重。有獨特魅力的色彩基調,展現著武漢名勝特有的文化色彩,也反映著武漢整座城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對于武漢名勝色彩,人們也存在著各不相同的情愫。武漢名勝色彩保存著一種特殊的歷史遺情,傳達出一種同樣深刻卻又各不相同的感觸。每一種色彩基調都擁有獨特的象征性,武漢名勝色彩同樣有著自己所特有的象征性。武漢的歷史文化、武漢人民的情感和心理情愫都應被一一喚起。

生態產業與武漢名勝色彩特色之間的聯系

生態產業是現今比較倡導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生態旅游是其中的一個支架。而武漢就需要將其名勝色彩的特色加以研究與開發,有效協調生態產業武漢文化旅游與生態產業整體的統一發展。

再次開發與宣傳武漢綠色文化旅游

查看全文

滿漢文化的研究論文

摘要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發展的集成,歷史上滿、漢族的文化沖突與融合是中華民族豐富、燦爛文化的縮影,漢族的發展影響了滿族,滿族的發展也影響了漢族。中華民族的子集不是漢族、滿族、回族,而是一個求同存異,共同認同中華,但是風俗各異的聯合體。

關鍵詞中華民族文化史漢族滿族沖突融合

中華民族歷史的演進,離不開中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華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是一個自我禁錮的系統,漢人、苗人、羌人、匈奴人、突厥人、鮮卑人、黨項人、吐藩人、女真人.....還有臺灣的“原住民”,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祖先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上,正因為中華各族文化相激蕩,所以才有蘇武牧羊,有昭君出塞,有岳飛“精忠報國”,有文天祥在伶仃洋邊的感嘆....,所以才有萬里長城橫亙中國大地,才有中國文化內容的生氣勃勃、氣象萬千。

滿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從宋代開始,“半游牧”的滿族的先人女真族就與中原腹地的“農耕民族”的漢族開始了爭奪與反爭奪、控制與反控制的沖突和斗爭,開始了思想文化、意識觀念的交鋒,有仇恨也有和睦甚至和親,中華民族的血脈就這樣雜交、優選地生存著和發展著。明代末年,當滿洲上層階級祭出“七大恨”、披堅執銳地以旋風之勢征服大江南北、情緒高漲的南下,當八旗取得對中國這片土地的統治時,古老燦爛但積弱不振、低迷徘徊的“農耕”漢文化必然地與有進取意識的滿洲“游牧”滿文化發生尖銳沖突。

一、滿漢文化沖突

1、在精神思想領域上的交鋒。

查看全文

漢文化餐桌禮儀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可知,至遲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自有一套程序:主人折柬相邀,臨時迎客于門外。賓客到時,互致問候,引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客齊后導客入席,以左為上,視為首席,相對首座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講究:應先敬長者和主賓,最后才是主人。宴飲結束,引導客人入客廳小坐,上茶,直到辭別。這種傳統宴飲禮儀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保留完整,如山東、香港及臺灣,許多影視作品中多有體現。

清代受西餐傳入的影響,一些西餐禮儀也被引進。如分菜、上湯、進酒等方式也因合理衛生的食法被引入中餐禮儀中。中西餐飲食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飲禮儀更加科學合理。公務員之家:

現代較為流行的中餐宴飲禮儀是在繼續傳統與參考國外禮儀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其座次借西方宴會以右為上的法則,第一主賓就坐于主人右側,第二主賓在主人左側或第一主賓右側,變通處理,斟酒上菜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八分,不可過滿。上菜順序依然保持傳統,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這些程序不僅可以使整個宴飲過程和諧有序,更使主客身份和情感得以體現和交流。因此,餐桌之上的禮儀可使宴飲活動圓滿周全,使主客雙方的修養得到全面展示。

查看全文

漢文化主題酒店產品設計研究

一、徐州漢文化主題酒店產品內涵

酒店的產品是由若干個不同部門組成的總體,是指能滿足客人物質需求的設備設施、實物產品等有形產品與能滿足客人心理需求的無形勞動服務的有機結合。從賓客的視覺來看,酒店產品一般由酒店的地理位置、酒店的設施、酒店的服務、酒店的氣氛、酒店的形象和酒店的價格這六大要素構成。客人在選擇酒店時,通常綜合考慮這六大要素,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漢文化主題酒店,顧名思義就是“徐州漢文化”與“主題酒店”的結合。因此,它不僅需要具備酒店產品的內涵和特征,而且必須緊緊圍繞徐州漢文化這一主題素材,通過主題酒店營造的氛圍、提供的服務和打造的形象等,為賓客提供一次讓人難以忘懷的美好經歷。

二、徐州漢文化主題酒店產品的設計原則

(一)顧客需求原則

在疫情常態化下的今天,許多游客開始選擇離家不遠處“宅酒店”。據攜程統計,2021年本地客人在傳統節假日預訂酒店占比超五成。當無須舟車勞頓的“宅酒店”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方式,在游客中慢慢形成時,企業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成功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從顧客需求出發,針對目標顧客群體的需求進行分析,尋找出他們哪些需求未被滿足或者酒店能從哪些顧客需求方面能進一步改進。從而推出更加細分的酒店產品,迅速占領該市場,提高其占有率,進而取得市場的優勢地位。

(二)產品整體性原則

查看全文

漢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路徑研究

摘要:近年來徐州旅游業的發展環境不斷改善,旅游資源得到了進一步開發,但是還存在很多問題。旅游業整體規模小,發展處于初級階段;漢文化景區缺乏有效營銷策,國內外知名度不高;漢文化旅游景點數量多質量低,缺少龍頭景區。為了發展徐州漢文化旅游產業,我們提出了打造徐州形象、加強景區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專業人才、利用歷史資源編排節目、重新設計旅游紀念品、開設旅游公交專線、充分利用高校資源等建議。

關鍵詞:徐州;漢文化;旅游產業;路徑

在當前時代,一種文化能作為某地代表性的旅游文化至少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一是這種文化在歷史上曾在當地存留了非常長的時間,留下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二是當地應該依然擁有這種文化留存下來的,可以證明其存在的“證物”,也就是精神文化在物質上的載體,這種載體既可以體現在日常生活中,表現為日常用品,也可以是考古發現的歷史物品,再或是文字記錄和說明;三是這種文化由于種種原因和當地有著密切的關系,以至于相比當地留存的其他文化更具有代表性;四是這種文化在當今依然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它的復興順應了時代的要求。徐州漢文化符合以上的條件。兩漢四百多年的統治給了徐州足夠的時間接受漢文化的影響,兩漢之后雖然徐州也經歷過政治經濟長期穩定的時期,但是都不如徐州作為“高祖故里”時接受漢文化的影響深遠;兩漢時期徐州共歷經十三位楚王、五位彭城王,從已經發掘的漢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漢代文物,包括珍貴的金縷玉衣,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是國內現存的金縷玉衣中年代最早、制作最精美的,除此之外,各類典籍對漢文化的記載也是數不勝數;當前時代要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迫切需要“內核”支撐,“國學熱”方興未艾,漢代作為儒學被確立為正統的時期,儒學經典在此時廣泛傳播,發揚漢文化對我們繼承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意義。當此之時,徐州把漢文化作為自己的城市名片不僅有利于徐州的城市轉型,還有利于文化傳承。

一、徐州漢文化旅游產業現狀

1.行業整體規模小,發展處于初級階段。2018年徐州的第三產業占比已經達到49%,但是旅游業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徐州主要發展的“6+6”產業中也沒有旅游業,可見徐州的旅游業規模較小。現在徐州有100多家旅行社,其中真正有接待能力的旅行社極少,且從業人員學歷低,管理混亂;目前國內的旅游大市都存在大量的民宿,且有專門的民宿清潔公司,這些在徐州都尚未見到,種種跡象表明徐州的旅游業的發展還停留在初級階段。2.缺乏有效營銷策略。徐州的各個漢文化景區普遍存在在國內外知名度不高的問題,這背后體現的是景區缺乏有效的營銷策略,沒有重視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旅游推廣中的作用,景區的曝光率低。有的景區雖然舉辦了對外交流活動,但影響范圍局限于徐州市周圍,沒有真正提升景區的對外影響力。3.旅游景點數量多質量低,缺少龍頭景區。目前徐州市區的漢文化景點中只有龜山漢墓和獅子山楚王陵被評為4A級景區,此外都是小型的漢文化景點,而豐縣于2015年建成的漢皇祖陵景區幾年來基本處在虧損狀態,各景區的質量普遍偏低,表現為體驗活動單一,旅游資源開發還停留在傳統的參觀游覽上,難以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沒有帶動整個徐州漢文化景點發展的龍頭景區,就目前情況看,有潛力成為龍頭景區的只有獅子山楚王陵所在的漢文化景區。

二、徐州漢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路徑

查看全文

清朝行政官職詞語談滿漢文化管理

清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清朝皇帝出于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專權的目的,結合自身民族特點在明代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有別于以前各朝的官制。總體來看,清代官制機構主要有承襲明制與獨創兩個特點。這其中清代中央行政機構及官職名稱體現的尤為明顯。

1.承襲明制

與先前滿族的一些文化相比,明代先進的中原文化必然更加符合當時的統治與時代潮流,因此清入關前后所設立的一些中央行政機構及官職名稱與明如此相似也就不足為奇了,如大理寺、太常寺、鴻臚寺、國子監、翰林院等等。但承襲并非意味著完全照搬,這里同樣也有部分創新(某些機構和名稱為明朝所沒有),而創新的源泉就來自于清入關前后特有的制度———八旗制度,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皇太極于天聰五年(1631年)設立的六部。

2.清朝獨創

這里所說的獨創按時間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入關前設立的;二是入關后設立的。入關前包括后金這樣的民族統治政權設立的具有奴隸制色彩的議政王大臣、和碩貝勒等機構及官職名稱,而入關后則有清朝完全封建化的軍機處、內務府、宗人府等中央行政機構及官職名稱。接下來筆者將以入關前與入關后這兩個時間段為切入點,從滿漢詞語的對照入手來探討其官制特點,進而說明當時滿漢文化相互之間的關系。

一、入關前設立的中央行政機構及官職

查看全文

透析徐州兩漢文化藝術傳承方法

【摘要】本文通過研究徐州兩漢文化藝術的發展史,對各種漢藝術風格進行統計和分析,力圖總結徐州兩漢文化視覺元素規律。挖掘徐州兩漢文化的歷史價值,弘揚民族傳統藝術,更好地塑造徐州兩漢文化價值體系。

【關鍵詞】徐州;漢文化;藝術元素

一、徐州兩漢歷史文化概述

徐州為華夏九州之一,古稱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處于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匯點,“齊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長的樞紐。徐州是漢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是13位楚王、5個彭城王的領地和墓葬所在地,并發現有多位漢代貴族的墓葬,其歷史文化悠久,漢文化藝術底蘊深厚,為研究中國兩漢傳統藝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兩漢時期徐州人在經學、文學、目錄學等方面均做出標志性成就。兩漢文化是徐州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歷史內涵。史學界有學者認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兩漢則要看徐州”。徐州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3朝封國的國都,歷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現出11位開國皇帝,所以徐州堪稱是中國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兩漢文化藝術的歷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兩漢文明,對于漢史的認知和理解決不亞于拜讀司馬遷、班固、范曄的史學專著。

徐州發現和發掘兩漢文化古跡眾多,如:獅子山楚王陵、獅子山兵馬俑、北洞山地下宮殿、龜山地下宮殿;土山漢墓出土的鎏金獸形硯;睢寧劉樓漢墓出土的銅牛燈等珍貴文物,皆屬國寶。其中以“漢代三絕”——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兩漢文化最為奪目,極具藝術欣賞和考古價值。

二、兩漢文化藝術符號元素

查看全文

透析徐州兩漢文化藝術元素

摘要:本文通過研究徐州兩漢文化藝術的發展史,對各種漢藝術風格進行統計和分析,力圖總結徐州兩漢文化視覺元素規律。挖掘徐州兩漢文化的歷史價值,弘揚民族傳統藝術,更好地塑造徐州兩漢文化價值體系。

關鍵詞:徐州漢文化藝術元素

一、徐州兩漢歷史文化概述

徐州為華夏九州之一,古稱彭城,已有26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中國兩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處于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的交匯點,“齊文楚武”,徐州正是文武消長的樞紐。徐州是漢開國皇帝劉邦的故鄉,是13位楚王、5個彭城王的領地和墓葬所在地,并發現有多位漢代貴族的墓葬,其歷史文化悠久,漢文化藝術底蘊深厚,為研究中國兩漢傳統藝術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兩漢時期徐州人在經學、文學、目錄學等方面均做出標志性成就。兩漢文化是徐州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主要歷史內涵。史學界有學者認為“明清看北京,隋唐看西安,兩漢則要看徐州”。徐州是西漢、東漢、三國時曹魏和西晉等3朝封國的國都,歷史上徐州籍人士中涌現出11位開國皇帝,所以徐州堪稱是中國漢文化的發源地。徐州兩漢文化藝術的歷史地位是不可代替的。如果可以深入研究徐州的兩漢文明,對于漢史的認知和理解決不亞于拜讀司馬遷、班固、范曄的史學專著。

徐州發現和發掘兩漢文化古跡眾多,如:獅子山楚王陵、獅子山兵馬俑、北洞山地下宮殿、龜山地下宮殿;土山漢墓出土的鎏金獸形硯;睢寧劉樓漢墓出土的銅牛燈等珍貴文物,皆屬國寶。其中以“漢代三絕”——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為代表的兩漢文化最為奪目,極具藝術欣賞和考古價值。

二、兩漢文化藝術符號元素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