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海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7:12:1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河口海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我國河口海岸現狀分析論文
摘要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層交匯、能量流和物質流的重要聚散地帶。該區域經濟發達、人口集中、開發程度高,導致嚴重的環境變異、資源破壞,對區域持續發展造成重大影響,特別是我國流域高強度開發對河口和鄰近海岸帶有直接和深遠的影響。新世紀我國的河口海岸面臨著四個方面的挑戰:入海泥沙量急劇減少;入海污染物質顯著增加;濱海濕地喪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對中國低海岸的嚴重威脅。為此,開展河口海岸環境變異的研究,為解決國家目標和海岸帶資源可持續利用,無疑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問題。
關鍵詞河口海岸人類活動環境變異資源利用巨大挑戰
引言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樞紐,既是流域物質的歸宿,又是海洋的開始;海岸是陸地和海洋的過渡帶。河口海岸是陸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帶,各種過程(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地質的)耦合多變,演變機制復雜,生態環境敏感脆弱。河口海岸地帶又是經濟發達、人口集居之地,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區,日益加劇的人類活動增加了河口海岸地區的壓力。同時,流域的高強度開發,如森林的破壞、高壩的建設、跨流域的調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響到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加上全球變化、全球變暖問題,如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蝕,從而導致嚴重的環境惡化、資源破壞和災害頻發,對人類生存環境安全和生存質量構成嚴峻的威脅。因此,河口海岸的研究、開發和保護是當前世界沿海國家和科學家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紛紛提出了研究目標、計劃和治理對策[1—3]。
河口海岸帶匯聚各種陸地(流域)物質:淡水徑流、泥沙和化學物質,在海洋動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變其例邊界和底邊界以及區域生態環境[4]。入海泥沙及化學物質的75~90%歸宿于海岸帶。因此,以流域為紐帶的人類高強度經濟活動賦予流域環境的壓力最終向河口轉移、匯聚,通過物質和能量通量的變化對河口三角洲及其鄰近海域的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
中國海岸線長18000km,擁有37萬km2的領海和約300萬km2的海洋專屬經濟區。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我國入海河流總經流量,占世界人海徑流總量的3.9%;總輸沙量占世界總量高達10%以上。其中,長江、黃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徑流和輸沙總量分別占全國的73%、82%左右。中國沿海地區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占陸域國土13%的沿海經濟帶,承載著全國40%左右的人口,創造全國60%左右的國民經濟產值,它的發展對海岸帶資源環境有極大的依賴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環境壓力。與此同時,面積約300萬km2(占國土的31.4%)的長江、黃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億人口,人類生存發展對流域資源的需求之切和賦予環境的壓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類活動最頻繁而強烈的區域,植被破壞、建壩筑庫、截流引水、工業和民用污水排放、農藥化肥面源污染等產生的環境后果勢必向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傳遞轉移。近年來,大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已出現許多引人關注的問題。正在建設的三峽工程、小浪底水庫和擇日而舉的南水北調工程還會進一步改變長江、黃河中下游的水沙過程及通量,所有這些會對東部沿海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沖擊,也是當前我國河口海岸面臨的嚴重挑戰。
我國河口海岸現狀研究論文
河口海岸帶匯聚各種陸地(流域)物質:淡水徑流、泥沙和化學物質,在海洋動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變其例邊界和底邊界以及區域生態環境[4]。入海泥沙及化學物質的75~90%歸宿于海岸帶。因此,以流域為紐帶的人類高強度經濟活動賦予流域環境的壓力最終向河口轉移、匯聚,通過物質和能量通量的變化對河口三角洲及其鄰近海域的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
中國海岸線長18000km,擁有37萬km2的領海和約300萬km2的海洋專屬經濟區。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我國入海河流總經流量,占世界人海徑流總量的3.9%;總輸沙量占世界總量高達10%以上。其中,長江、黃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徑流和輸沙總量分別占全國的73%、82%左右。中國沿海地區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占陸域國土13%的沿海經濟帶,承載著全國40%左右的人口,創造全國60%左右的國民經濟產值,它的發展對海岸帶資源環境有極大的依賴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環境壓力。與此同時,面積約300萬km2(占國土的31.4%)的長江、黃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億人口,人類生存發展對流域資源的需求之切和賦予環境的壓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類活動最頻繁而強烈的區域,植被破壞、建壩筑庫、截流引水、工業和民用污水排放、農藥化肥面源污染等產生的環境后果勢必向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傳遞轉移。近年來,大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已出現許多引人關注的問題。正在建設的三峽工程、小浪底水庫和擇日而舉的南水北調工程還會進一步改變長江、黃河中下游的水沙過程及通量,所有這些會對東部沿海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沖擊,也是當前我國河口海岸面臨的嚴重挑戰。
1挑戰之一:河流入海沙量急劇減少
河口是流域物質入海的必經之地,是陸海相互作用的通道,陸地的物質流一水、沙、化學物質,通過這個通道輸送海洋[5]。在河口和鄰近海岸陸海相互作用中,河流入海物質是海岸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據估算,每年由陸地進入海洋的物質約有85%是經河口搬運入海的,可見,河口在陸地物質入海中起著重要作用。陸海物質交匯、咸淡水混合、徑流和潮流相互作用的河口地區,產生各種復雜的物理、化學、生物和沉積過程。其中,入海泥沙的變化是一個重要方面。河流入海物質在口外的擴散,形成的沖淡水飄浮在鹽水層上面,形成河口鋒,泥沙在河口沉積,形成三角洲。
我國主要河口與世界上其它許多河口一樣都面臨著入海泥沙顯著減少的現象。全球入海的泥沙總量為180一240億t/a[6],在50~80年代,我國河流每年挾帶20億t的泥沙入海,占全世界人海泥沙的10%,其中主要是黃河和長江,兩大河流占80%左右。黃河過去年輸沙12億t,素以多沙稱著于世。黃河在1960年由于三門峽水庫截流出現第一次斷流,之后,自1972年起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黃河下游斷流日趨嚴重(圖1),1997年利津水文站就斷流13次,累計226天,河口330天無水沙入海。黃河的斷流導致入海泥沙銳減,近幾年的黃河來沙僅相當于50年代的l/60,2000年黃河入海泥沙不到2000萬t。
長江年入海泥沙在70年代以前近5億t,近30年來入海泥沙有明顯的減少趨勢(圖2),90年代比60年代減少了l/3,比80年代減少21%,到2000年入海泥沙為3.4億t。而長江的入海徑流50年代以來呈波動變化,并沒有減少的趨勢。
河口海岸面臨的問題研究論文
摘要河口海岸是地球四大圈層交匯、能量流和物質流的重要聚散地帶。該區域經濟發達、人口集中、開發程度高,導致嚴重的環境變異、資源破壞,對區域持續發展造成重大影響,特別是我國流域高強度開發對河口和鄰近海岸帶有直接和深遠的影響。新世紀我國的河口海岸面臨著四個方面的挑戰:入海泥沙量急劇減少;入海污染物質顯著增加;濱海濕地喪失;全球海平面上升對中國低海岸的嚴重威脅。為此,開展河口海岸環境變異的研究,為解決國家目標和海岸帶資源可持續利用,無疑是非常重要而迫切的問題。
關鍵詞河口海岸人類活動環境變異資源利用巨大挑戰
引言
河口是流域和海洋的樞紐,既是流域物質的歸宿,又是海洋的開始;海岸是陸地和海洋的過渡帶。河口海岸是陸海相互作用的集中地帶,各種過程(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地質的)耦合多變,演變機制復雜,生態環境敏感脆弱。河口海岸地帶又是經濟發達、人口集居之地,世界60%的人口和2/3的大中城市集中在沿海地區,日益加劇的人類活動增加了河口海岸地區的壓力。同時,流域的高強度開發,如森林的破壞、高壩的建設、跨流域的調水、化肥的大量使用等直接影響到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加上全球變化、全球變暖問題,如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蝕,從而導致嚴重的環境惡化、資源破壞和災害頻發,對人類生存環境安全和生存質量構成嚴峻的威脅。因此,河口海岸的研究、開發和保護是當前世界沿海國家和科學家十分關注的熱點問題,紛紛提出了研究目標、計劃和治理對策[1—3]。
河口海岸帶匯聚各種陸地(流域)物質:淡水徑流、泥沙和化學物質,在海洋動力波、流、潮及其巨大能量的作用下,改變其例邊界和底邊界以及區域生態環境[4]。入海泥沙及化學物質的75~90%歸宿于海岸帶。因此,以流域為紐帶的人類高強度經濟活動賦予流域環境的壓力最終向河口轉移、匯聚,通過物質和能量通量的變化對河口三角洲及其鄰近海域的環境產生深刻的影響。
中國海岸線長18000km,擁有37萬km2的領海和約300萬km2的海洋專屬經濟區。據20世紀80年代統計,我國入海河流總經流量,占世界人海徑流總量的3.9%;總輸沙量占世界總量高達10%以上。其中,長江、黃河和珠江三大江河的徑流和輸沙總量分別占全國的73%、82%左右。中國沿海地區城市化程度高、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占陸域國土13%的沿海經濟帶,承載著全國40%左右的人口,創造全國60%左右的國民經濟產值,它的發展對海岸帶資源環境有極大的依賴性,也使海岸承受沉重的環境壓力。與此同時,面積約300萬km2(占國土的31.4%)的長江、黃河、珠江三大流域聚居7一8億人口,人類生存發展對流域資源的需求之切和賦予環境的壓力之大不言而喻,它是人類活動最頻繁而強烈的區域,植被破壞、建壩筑庫、截流引水、工業和民用污水排放、農藥化肥面源污染等產生的環境后果勢必向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傳遞轉移。近年來,大河口及其鄰近海域已出現許多引人關注的問題。正在建設的三峽工程、小浪底水庫和擇日而舉的南水北調工程還會進一步改變長江、黃河中下游的水沙過程及通量,所有這些會對東部沿海生態環境產生巨大的沖擊,也是當前我國河口海岸面臨的嚴重挑戰。
莆田市紅樹林現狀及宜林區研究
摘要紅樹林生態系統是世界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在維持海灣河口生態系統的平衡中起著特殊的作用。通過對1995年以來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種植紅樹林區的現狀調查,分析影響莆田市紅樹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討了莆田沿岸紅樹林保護與生態恢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莆田;紅樹林;人工種植;宜林區
紅樹林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常生長在港灣河口地區的淤泥質灘涂上,是海灘上特有的森林類型。據調查,全世界25%的熱帶亞熱帶海岸地帶均有紅樹林生長,約有24科30屬83種(包括真紅樹和半紅樹)。中國紅樹林自然分布在海南、廣東、福建和臺灣省沿海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北界為福建省北部沿海的福鼎縣,北緯27°02′。福建省紅樹林種類有15種(包括引進種類),其中5種為半紅樹林植物,在地域分布上,莆田原生紅樹林只有一種為秋茄[1-7]。
中國的紅樹林已屬于瀕危森林資源,因而林業和海洋主管部門已經在紅樹林較多的港灣建立國家級和省級各5個,縣市級8個自然保護區。從紅樹林資源日趨衰退和大量適宜種植紅樹林灘涂急待綠化的現狀出發,以及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需要,開展大規模的紅樹林造林已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對1995年以來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種植紅樹林區的現狀調查,分析影響莆田市紅樹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討了莆田沿岸紅樹林保護與生態恢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莆田市紅樹林現狀
1.1莆田市天然紅樹林分布概況
莆田市紅樹林現狀分析論文
摘要紅樹林生態系統是世界高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在維持海灣河口生態系統的平衡中起著特殊的作用。通過對1995年以來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種植紅樹林區的現狀調查,分析影響莆田市紅樹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討了莆田沿岸紅樹林保護與生態恢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關鍵詞莆田;紅樹林;人工種植;宜林區
紅樹林為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常生長在港灣河口地區的淤泥質灘涂上,是海灘上特有的森林類型。據調查,全世界25%的熱帶亞熱帶海岸地帶均有紅樹林生長,約有24科30屬83種(包括真紅樹和半紅樹)。中國紅樹林自然分布在海南、廣東、福建和臺灣省沿海以及香港、澳門地區,北界為福建省北部沿海的福鼎縣,北緯27°02′。福建省紅樹林種類有15種(包括引進種類),其中5種為半紅樹林植物,在地域分布上,莆田原生紅樹林只有一種為秋茄[1-7]。
中國的紅樹林已屬于瀕危森林資源,因而林業和海洋主管部門已經在紅樹林較多的港灣建立國家級和省級各5個,縣市級8個自然保護區。從紅樹林資源日趨衰退和大量適宜種植紅樹林灘涂急待綠化的現狀出發,以及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的需要,開展大規模的紅樹林造林已是當前的重要任務。本文通過對1995年以來莆田市天然及人工種植紅樹林區的現狀調查,分析影響莆田市紅樹林造林的主要因素,并探討了莆田沿岸紅樹林保護與生態恢復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莆田市紅樹林現狀
1.1莆田市天然紅樹林分布概況
河流下游治理分析論文
一、黃河口的南遷史
1、公元前3000年黃河自天津入海(北緯39°)。
2、公元前602年黃河自河北省黃驊入海(北緯38.5°)。
3、公元11-1048年黃河自山東利津入海(北緯37.5°)。
4、公元1194年黃河自淮陰入海(北緯34°)。
5、公元1855年黃河自山東省利津入海(這條流路至今仍穩定)。
船舶工業發展探索
焊花四濺、樁機隆隆。在灌河口大咀碼頭一片開闊的河岸邊,一艘長近150米、高21米的在建巨輪輪廓初現。“這是一艘1.68萬噸的海洋鉆探平臺輪,價值近2億元,目前已經完成了船體框架,正在進行前后艙樓的構建,到今年8月即可揚帆遠航!”恒成船業副總呂明告訴筆者,目前恒成船業在建共有4艘萬噸輪,其他3艘分別為一艘2.25萬噸級和兩艘1.8萬噸級,這4艘萬噸輪都將在今年完成建造。
從灌河河岸到灌河入海口,恒成船業、紅旗船業、宏冠船業、名洋船業、五洲船業和利通船舶、海中洲船業、東方船業等16家船舶企業依次排列,原來寂靜、荒蕪的河灘海岸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里,發生了巨大的嬗變。在這里,船舶工業實現了由零到百億元投資的匯聚。
船舶工業從零起步
船舶工業包括船舶建造、修理、拆解三個方面,是大型裝備制造業,具有技術先導性強、資本與勞動力密集等特點,同時,也是航運業、港口業、漁業、海洋工程、軍工海防的重要基礎。因此,無論國外還是國內,船舶工業常常被作為沿海城市發展臨港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戰略重點。
但令人遺憾的是,作為有著170公里海岸線的沿海港口城市,我市的船舶工業起步較晚。在2006年5月灌河恒成船業第一艘萬噸輪造建開工之前,近海船舶制造企業僅有1家,內河造船企業只有5家。造船總噸位2.4萬噸,在建最大船舶僅5000載重噸,年造船僅數十艘,產值僅幾千萬元。
此外,作為全國重要樞紐大港,在今年3月連云港中遠船務啟動之前,我市港口尚無一家成規模擁有干船船塢的船舶修理廠,進出港3000噸級以上的2000多艘船舶更不能及時就近進塢修理,不僅流失了至少8000萬元以上的維修費用,更削弱了港口服務功能,影響并制約了港口事業更好更快發展。
發展海洋經濟經驗及啟示
一、國外主要海洋強國的發展經驗
(一)陸地產業先行。日本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突出特點,可稱為陸地產業現代化先行。即在大規模開發海洋、建立近海產業集聚區之前,陸地原有產業區的發展,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臨港工業是海岸地區產業發展的主體。在此基礎上,形成海洋經濟區域。并以大型港口城市為依托,以海洋技術進步、海洋產業高度化為先導,以拓寬經濟腹地范圍為基礎,形成了關東廣域地區集群、近畿地區集群等9個地區集群。由產業集群發展到地方集群,以海洋相關技術為先導,集中地方優勢,開展適合本地特點的海洋開發。
(二)交通運輸先行。交通運輸業是日本海洋經濟依托的重要支柱產業。相當多的港口或機場建在填海建造的“人工島”上。有數據顯示,日本投入運營的大型人工島多達15個,僅次于美國而名列全球第二。建造這些人工島的初衷,大都在于擴展交通運輸產業之“錨地”。另外交通作為海陸產業集聚區聯絡及互為依托的紐帶,無論是人工島,還是固有的小島,鏈接陸島的交通運輸建設都先行于產業集聚區的創建。依托海島的產業集聚區,機場、鐵路、公路、輪渡碼頭等“立體”交通設施一起上。
(三)河口海岸和河口島嶼成為開發重點。河口海岸和河口島嶼地處江海接合部,其通江達海的獨特區位條件使其擁有外通大洋、內連深廣經濟腹地的突出優勢,因而往往成為世界頂級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發祥之地,成為各國海洋經濟開發的熱點和重點。如,位于美國哈得孫河口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紐約及其享譽世界的河口島嶼曼哈頓,位于美國密西西比河口的工業重鎮新奧爾良,位于英國泰晤士河口的全球級世界城市倫敦,位于荷蘭萊茵河口的鹿特丹,位于埃及尼羅河口的亞歷山大以及位于中國長江口的上海、珠江口的廣州和香港等。
(四)重視科技支撐作用。美國現有海洋類研究與開發實驗室700多個,聘雇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占全美國的3/5,政府每年的投資達到了270億美元。政府針對不同的海洋發展項目重點、有針對性地投資建設了一批科學研究機構,并根據不同區域的海洋資源為依托興辦了不同形式的海洋科技園區,如在密西西比河口區和夏威夷開辦的兩個海洋科技園。日本依靠科技力量,海洋開發向縱深發展,已形成近20種海洋產業,如沿海旅游業、港口及運輸業、海洋漁業、海洋土木工程、船舶修造業、海底通訊電、纜制造與鋪設、海水淡化等,構筑起新型的海洋產業體系。
(五)積極鼓勵私營企業投資海洋領域。美國注重與私營企業主合作,將海洋經濟發展一切可調動的因素聯系到一起,保證了開發推廣的資源、資金、服務和市場。日本在發展海洋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采用“官民合作”體制,無論從建造沿海人工島,還是連接海洋產業集聚區的大眾交通,大多采取官民合作與合資形式。如關西空港及其人工島在建造的過程中吸納了大量民間投資,由此形成了一個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私人投資于一身的合股公司。通過多方合股,不僅減輕了政府籌資困境,而且確立了一種混合所有的企業制度,由此大大拓展建設資金來源渠道,也提高了國有資本運行效率。
環境監測行動計劃
以監測先行,力求準確掌握入海污染物總量及*污染的狀況,為行動計劃的執行及滾動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為出發點,以及時、準確、全面地反映*碧海行動計劃各階段的實施效果為主線,結合*近岸海域環境功能區的需求和已有的監測基礎,優化選擇相應的監測站位,合理安排監測項目和程序,制訂科學的監測計劃,為*碧海行動計劃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依據。與此同時,要面向新世紀、面向現代化,掌握和利用遙感、自動檢測等先進的技術,逐步實現監測手段現代化,更有效地掌握*水環境的時空變化。
第一節*-*年環境監測行動計劃
一、行動目標
編制*碧海行動計劃環境監測規范,建立、啟動*碧海行動計劃的環境監測程序,完成監測站位的優化調整;
監控陸域工業污染源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的情況;評價陸域入境河流、重點陸域污染源入海河口、海上污染源以及入海通量控制斷面的水質狀況,初步掌握可控入海點源與非點源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開展海洋環境質量與趨勢監測和*海岸帶生態監測的試點工作;
紅樹林建設規劃與工程技術措施
摘要:紅樹林是以紅樹植物為主的潮灘濕地木本生物群落,具有保護海岸、凈化海洋等價值。本文簡要分析了寶安區紅樹林建設規劃思路與建設內容,圍繞造林樹種選擇、采用紅樹林種植恢復技術、造林后維護與管理技術措施三個層面,探討了紅樹林建設規劃的工程技術措施,以期為紅樹林管理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紅樹林建設;生態防護帶;人工造林;生態恢復;寶安區
寶安區紅樹林建設范圍涵蓋深圳市西部、珠江入海口伶仃洋東部、寶安中心區雙界河河口南部與茅洲河河口北部,是“兩縱三橫”建設規劃中西部活力海岸帶與深圳濱海公共岸線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沿海紅樹林生態防護林帶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構建生態保護示范窗口,更好地鞏固深圳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成果。
1寶安區紅樹林建設規劃思路與建設內容分析
1.1規劃思路。通過針對寶安區現有紅樹林濕地資源與宜林灘涂環境進行調查分析,擬在規劃期內采用人工造林措施建設面積為473.87hm2的紅樹林,補植套種紅樹林面積57.41hm2,并建設海上田園、西灣紅樹林濕地公園、前海灣紅樹林濕地公園、茅洲河河口紅樹林濕地公園等紅樹林主題公園,計劃將于2025年在寶安區內形成組成合理、結構優化、景觀優美、功能穩定的紅樹林生物群落,構建沿海紅樹林生態屏障。在具體建設思路設計上,主要結合寶安區西部沿海岸線規劃情況與現有紅樹林地、海岸灘涂資源,以建設特色濱海公共岸線作為規劃目標,構建“一帶、三區、多點”的紅樹林安全格局。其中“一帶”是指廣深沿江高速海岸線紅樹林防護帶,“三區”包含空港新城紅樹林恢復區、西灣紅樹林景觀提升區與寶安中心大鏟灣紅樹林景觀建設區,“多點”則涵蓋四大紅樹林主題公園、雙界河河口、機場外排洪渠等建設節點。1.2建設內容。1.2.1紅樹林保護工程。1)建設四大紅樹林主題濕地公園,其中海上田園建設內容包含修繕現有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紅樹林觀賞棧道,豐富現有生態文明展覽欄、普及紅樹林生態文化;西灣紅樹林濕地公園集中在園建工程方面,未來將逐步完善公園內部的景觀區、觀鳥屋等基礎設施,豐富紅樹林文化宣傳教育設施;前海灣紅樹林濕地公園主要針對園內基礎設施進行建設,計劃修建架高的木棧道系統、完善各項解說設施,以此滿足游客參觀游覽需求;茅洲河河口紅樹林濕地公園建設木質觀賞平臺、紅樹林監測站等配套基礎設施,滿足公園后續運營需求。2)以四大紅樹林主題濕地公園為核心建設自然學校,完善教室基礎設施、組建志愿者團隊,向市民普及生態文明知識。3)完善紅樹林管護工作,包括建立紅樹林保護小區、落實責任制與考核機制,完善各級河長制,并探索紅樹林保護管理與效益補償制度。4)大力宣傳濕地文化,包括組織開展環保活動日教育活動、建立志愿者服務體系、完善寶安紅樹林生態標識系統建設等。1.2.2紅樹林恢復工程。受人類活動影響,近年來深圳市部分天然紅樹林已逐步萎縮、生態系統退化嚴重,需科學采取人工調控手段幫助紅樹林濕地恢復其生態功能、提升紅樹群落結構的復雜性[1]。一方面,采用人工造林技術措施建設沿江高速紅樹林防護帶、西灣紅樹林濕地公園、機場外排洪渠區域。另一方面,針對四大紅樹林主題濕地公園、福永收費站南側河道、機場外排洪渠北岸、雙界河河口等區域,宜選取適宜紅樹林樹種開展補植套種工程,系統優化紅樹林結構群落。
2工程技術措施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