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交林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8 00:14: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混交林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林業建設混交林栽植技術探究
摘要:近年來,混交林栽植技術在我國林業建設中被廣泛推廣及種植,它改變過去傳統的單一樹種種植模式,在樹種的選擇和搭配上,更加科學合理,有效地增強了系統的穩定性。大規模的混交林及豐富的林木品種,為提高我國的林業資源數量和質量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本文簡要分析了林業建設中的混交林栽植技術及作用,以期對我國林業建設中的混交林栽植技術研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林業建設;混交林;栽植技術
隨著工業化及城鎮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在發生巨大改變的同時,對生態環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由于人們過度追求經濟利益,林業資源亂砍濫伐現象時有發生,導致我國林業資源數量和質量都呈現下降趨勢。林業資源被破壞,使人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也受到了威脅,為改善當前嚴峻的林業資源現狀,加強林業建設中的混交林種植技術,是緩解我國林業資源危機,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舉措。
1混交林在林業建設中的作用
1.1增加經濟、社會效益。混交林栽植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維護生態平衡的同時,也為林業經濟發展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混交林豐富的樹種類型,為滿足市場上不同的林木需求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因其自身林木品種的生長特性,具有產量高、產出快的特點,能滿足市場量大、品種多的需求,提升林業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樹種之間按照樹木種類的外部特征及生長特性進行科學搭配,采用藝術手法進行空間及結構的混搭,還具有觀賞及美學價值。1.2維持生態平衡?;旖涣忠蛑参锒鄻有缘奶攸c,為各種動物的生存環境創造了條件。通過采用科學的混交方式,合理搭配樹木品種,實現林業資源的空間構成,藝術構圖需要,為多種生物提供棲息地。大規模的混交林可以大幅減少空氣污染,提高空氣質量,同時在綠化、美化環境、防止水土流失、隔離噪音方面發揮巨大作用,從而維持生態平衡。1.3增加木材及其它林產品的質量、產量。樹種搭配合理的混交林,林木品種多,而且混交林在生長過程中,不同的樹種之間在生長過程中能夠互相促進生長,提高林木質量,生長周期短,產量高,總產量比純林高30%~50%,甚至成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林產品的質量和數量。1.4混交林提升農林經營方式的多樣性。混交林栽植技術廣泛應用,大幅度地提高我國的林業資源數量和種類?;旖涣钟捎谟糸]期早,生長迅速、產量高等特點被大規模種植,有效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活。其豐富的樹種,科學合理地搭配種植模式,改變過去農民單一種植模式,豐富農林經營方式的多樣性。1.5提升森林物種的抗災害能力。過去單一的植物群落更易引發病蟲害、火災及其他自然災害,而混交林植物品種豐富,加之植物群落的優化配置,使得林內空氣溫度和濕度適宜,為各種生物提供生長環境,生物的多樣性造成物種之間的天敵互相制約,提高病蟲害的控制能力,各種生物間復雜的生物網,增強有害生物群的控制力。同時不同植物品種抵御各種災害能力不盡相同,另外林內溫度較低,濕度大,植物品種眾多,各種可燃物不易著火,在提升森林物種抵御各方面顯著優于單一植物物種。
2混交林在樹種種植上的搭配類型
混交林與生態林業建設研究
1發展混交林的作用
1.1混交林的營造能充分利用營養空間。根據不同生物樹種分析,對其科學混交,促使地上、地下空間的充分應用。比如,將針葉林和闊葉林進行混交,將喬木和灌木混交等,能緩解更多的地上空間,在各個樹種分布中,也能在不同時期實現不同層次發展,促使其各個因素的充分使用。1.2改良土壤的作用。混交林的結構較為復雜,整體上具備一定層次,林內的光照也能促進林木的積極生長。同時,在林內隨著濕度的不斷增大,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也在逐漸減少。在復雜的混交林中,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也在增加,一些枯枝落葉分解后,也能達到改良土壤的作用,促使其肥力的提升。所以,混交林營造工作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1.3促使效益的防護作用。闊+闊混交或闊+針混交的林分,其涵養水源的能力更強、保持水土的作用更明顯。比如:潤楠+楓香混交林,楓香枯葉具備的持水量更高,或杉木+潤楠混交等都對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具有明顯增強作用。在這種造林方式下,不僅能避免在降水中沖刷林地地面,也能達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作用。1.4混交林的營造能提高抵御災害能力。混交林的結構是一種較為復雜的生態系統,能最大限度地抵抗自然災害,促使其生態作用的實現和發揮?;旖涣值牧帜旧L都較為強壯,林區內的氣候環境也存在很大差異,由此可能實現生物的多樣性,各種生物之間相互制約發展,抑制了大面積病蟲害的發生。同時,林中的食物也更為豐富,能吸引更多鳥、獸來維護生態的自然平衡性。由于混交林區內的溫度比較低,濕度較大,一些可燃物不容易著火。特別是在針+闊混交林中,因樹木之間的相互阻隔,將預防火災的蔓延和發展,大大降低了火災風險。對人工林而言,混交林也是避免大風危害的最好經營方式。因此發展落葉闊葉林的混交,是避免各種自然災害發生的有效途經[1]。
2生態林業建設遵循的原則
在生態林業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需要根據地區的實際條件,確定混交模式,形成多種多樣的生態類型。長期以來,由于人類活動范圍的不斷增加,很多自然植被受到嚴重破壞,森林覆蓋率不斷降低,水土流失嚴重。所以,需要加強混交林建設,提高造林質量,從而實現森林生態建設,保護森林資源。在實際工作中,可通過封山育林、造林等手段,開展森林生態化建設。提供更多的森林資源,提高森林的林分質量,能保證森林生態體系的完善化,也能在整體上為社會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在實際工作中,需要遵循幾點實施原則:將生態效益作為培育的主要目標,積極營造生態林;在實施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對原生珍貴樹種加以保護,實現保護和發展相統一;在對樹種的選擇過程中,可以使用喬灌結合方式,進行多樹種混合。在造林時,要將其劃分,根據地區內的氣候條件、地理位置、土壤特征等,選擇適合的地區進行種植,做到適地適樹;要遵循一定的配置原則,如:喬灌配置,當在立地條件較差區域的時候,可以適當增加營造灌木樹種的比例;在對樹種進行搭配的時候,也要根據各區域實際情況,充分對樹種的機械、生物量、生物化學關系進行分析后再搭配,保證在造林區域內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2]。
3混交林的營造建設戰略
3.1實現生態林業劃分。為了實現林業的生態化建設,在營造和建設混交林的過程中,需要對混交林區域進行規劃,確保區域內的生態平衡,促進區域的生態、經濟協調發展。多年前,各個地區都實施了林業區劃工作,建立了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這些工作的實施,對森林資源起到了有效的保護作用,同時也為森林旅游產業的積極發展提供保障。在實踐工作中,為了實現林業生態化建設,必將對混交林進行規劃,使其發揮最大效益。通過現代林業理論的應用,將混交林劃分為生態公益林、商品林等,并對其進行分類經營。對于商品林,要使用市場經濟手段對其管理;對于生態林,可以引導社會公益事業進行管理,保證在生態林建設和發展下,為其提供充足資金。在對混交林進行劃分的時候,也要根據地區的特點,對森林的類型進行劃分,促使其社會經濟、森林生態功能的實現,同時為了保護重點生態林區,在工作中要為其制定出合適的保護措施[3]。3.2加大力度營造混交林。加大力度促進混交林的營造,確保林業生態建設工作的實施和發展。混交林具備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僅能提高土壤肥力,對其充分應用,也能改變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實現土壤微生物的循環發展。同時,也能在整體上為其構建完善的森林生態體系,確保整體的平衡發展,保證其病蟲害抵抗能力的提升,充分應對森林火災等一些不利因素,提高森林的防護能力?;诨旖涣值牟煌愋?,也要根據其存在的樹種特點、立地條件等做出分析,選擇使用針闊葉林、喬灌混交、等一系列套種方式等,促使土地與空間的充分利用,保證多種森林類型的建立。并且,還需要對培植資源再生使用,以促使資源的最大化使用,在這種多樣化組合方式下,不僅能提升森林生產力,也能獲得良好的生態效果[4]。3.3造林模式的多樣化。在混交林營造工作中,能促使造林模式的多樣化發展。因為生態林業生態效益的實現與造林模式存在很大關系,尤其是造林模式所具備的科技含量、經營水平等更為突出。比如:在相同條件下水源涵養林、復層林比單層純林的水涵養量要高許多。并且,使用闊葉林的優勢也能充分發揮,保證在造林工作中發揮良好的生態功能。但是,由于地域之間的差異,還需要對環境中的各個因子重新組合,提出不同的技術措施,同時對造林模式實現多樣化發展的設計工作,以保證在生態化林業發展下,實現群落的多樣性。3.4推廣林業現代科技。在林業不斷進步和發展下,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需要對科學技術充分應用,解決林業生產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以保證能獲得良好的建設效果。比如:ABT生根粉、高效吸水劑、浸根造林技術的使用,將其推廣到生態林建設和發展中,不僅能促進科技含量的提升,也能獲得更高的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5]。3.5實現環境保護規劃。為了促進林業的生態化建設,在混交林營造工作中,要做好環境保護的規劃工作。因為隨著生態林業建設工作的不斷深入,經常會引起一些社會矛盾。尤其是受各個因素的限制和影響,會引發一些亂砍濫伐、開荒種地等現象。因此,實現環境保護工作的規劃,不僅在工作中緩解更多的人力、物力,同時也能降低給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所以,在林業生態建設和發展中,實現混交林的營造工作,為其做出環境保護的規劃工作,制定合理的保護措施,以達到森林資源的保護目的。
林業建設混交林栽植技術研究
長期以來,我國在現代化工業和經濟建設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現象越來越嚴重,林業資源不合理利用,也導致我國林業數量逐年減少,不利于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在這種情況下,近年來我國在積極加強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各地區加大了林業建設力度,混交林種植技術的應用,對于強化林業建設水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積極加強對林業建設中的混交林栽植技術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1林業建設中混交林栽植技術的功能
1.1有助于增加社會和經濟效益。近年來,我國在積極加強林業建設的過程中,加大了對混交林栽植技術的研究力度,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完善,不僅可以強化林業建設效果,還能夠促使林業經濟發展中創造更高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對混交林栽植技術進行應用的過程中,需要對多種類型的樹種進行充分應用,因此可以與多樣化市場需求相符,再加上各地區有針對性進行樹種的種植,可以提升林木生產速度以及產量,結合林木生長特性以及外部特征科學搭配樹種的基礎上,還可以提升林業發展過程中的美學價值和觀賞性。1.2有助于維護生態平衡。栽植多樣化樹種是混交林栽植技術應用過程中的主要特點,這就能夠為不同動物生存營建良好環境條件[1]。在科學使用混交林栽植技術的背景下,通過對樹種的合理搭配,可以有效構建林業資源空間,提升林業建設藝術價值,同時形成舒適的棲息地,為多種生物生長奠定基礎。更重要的是,在不斷提升混交林規模的過程中,還能夠促使當地空氣質量的提升,將林業環境美化、綠化以及預防水土流失等方面的功能全面發揮出來,最終實現生態平衡的目標。1.3有助于提升森林物種抗災害能力。同單一化樹種林業建設相比,混交林栽植技術應用過程中,由于擁有豐富的樹種,通過優化配置植物群落的方式,可以營建林內適宜的濕度和溫度環境,為促進多種生物生長奠定基礎[2]。多樣性生物生存過程中,所形成的生物網呈現出復雜性較強的特點,能夠產生良好的抗病蟲害能力。
2常見林業建設中的混交林栽植類型
2.1喬木混交。喬木混交即在采用混交林栽植技術展開林業建設的過程中,所種植的喬木樹種通常在2種以上,此時種間關系可以得到有效調節,對于構建穩定性良好的混交林具有重要意義[3]。在選擇樹種的過程中,應對喬木及其搭配樹種的種植環境、生長特性等因素進行集中思考,確保其呈現出較強的一致性。并且,還應對林業建設當地的土壤氣候等環境進行分析,確保所搭配的樹種能夠產生較高的存活率,為完成混交林速生豐產目標奠定基礎。2.2主伴混交。林業建設中,在確定主要樹種的基礎上,應科學合理搭配與之相適應的伴生樹種,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主伴混交的效果,強化林業建設效果。在實際選擇樹種時,應在整個混交林的上層進行主要樹種的種植,以陽性樹種為主,而所種植的伴生樹種應在整個混交林的下層,其必須對光照要求較低。林冠繁茂是主伴混交的主要特點,在對這一混交林栽植技術進行充分應用的工程中,應對伴生樹種和主要樹種的生長特性進行深入分析,高低搭配的結構可以促使良好的防護性能產生于混交林當中。通常情況下,在林業建設初期,在全林株數當中灌木以及伴生樹種應占據25%~50%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主伴混交栽植技術應用中,對地質條件擁有較高要求。
3林業建設中的混交林栽植技術的應用
混交林營造與生態林業建設思路
摘要:混交林與一般的森林資源不同,由于其內部的種類較多,所以其自身的抵抗能力較強,能夠有效地防御病蟲害的侵襲。但是決定混交林能否正常生長的主要因素就是其伴生樹種的選擇。倘若伴生樹種的選擇不得當,那么不僅會影響到混交林的生長狀況,同時也會造成成本浪費。基于此,本文將對如何進行混交林的營造進行分析,并研究其在生態林業建設中的作用,以此推動我國生態建設工程的發展。
關鍵詞:混交林;營造;生態林業建設;建設思路
前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環境污染現象的加重,相關部門開始注意到森林資源發展的重要性。通過實踐分析表明,遵守自然的循環規律,并尊重自然的生長狀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能夠有效地提升我國生態林業建設的質量。
1營造混交林的意義與優勢
1.1有助于土地條件的改善
黑楊混交林技術管理論文
楊樹是溫帶最速生的樹種之一,實踐表明,黑楊具有適生性強、生長速度快、年生長量大、木材材質好、適宜工業加工、經濟效益高等特點。楊樹的木材潔白、樹脂少、易于漂白、制漿率高,為優良造紙原料,也是良好的膠合板材和纖維板材,楊樹全身都可利用。由此可見,在木材及其制成品緊缺的前提下,搶抓機遇、大力營造以楊樹為主的工業原料林,是一個回報率比較高的一個朝陽產業。由于目前大面積單一發展黑楊,不僅造成楊樹病蟲害大面積發生,而且所生產的產品難以滿足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的需求。因此,營造黑楊混交林成為現代林業發展的重要舉措。渦陽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自2004年以來,在林業項目方面全力開展了以黑楊為主栽樹種的混交林營造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存在問題的由來
單一黑楊大面積持續不斷的發展,雖然帶動了林業產業的逐步升級換代和三大效益的顯著提高。但是,大面積營造純林常產生不良后果,如地力逐漸降低,木材產量下降,林木病蟲和火災不易控制等嚴重缺點;為持續不斷的發展高效平原林業,在突出抓好楊樹栽植的同時,全力營造以楊樹為主栽樹種的混交林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林業建設的主要任務。
2.解決問題的辦法
2.1.營造混交林的優點
一是能夠充分合理的利用空間和營養。如陽性樹種與陰性樹種混交,淺根性樹種與深根性樹種混交等,使具有不同生長特點的樹種搭配在一起,各樹種能夠在較大的地上地下空間分別不同時期和不同層次范圍利用光照、水分和各種營養物質。
沙地人工混交林經營探討
1及時撫育沙地人工幼齡林,提早、高效和穩定發揮其多種功能
沙地人工幼齡林一般在20a以內。首先,造林后3~5a,每年5月中旬至8月中旬及時除草松土2~3次,而造林后2~3a若再追施氮、磷肥更能促進幼齡林生長,縮短林分郁閉時間,以提早發揮出幼齡林的生態防護功能。其次,要及時采取修枝、抹芽、除萌等撫育技術措施。在章古臺,對松樹就是及時修去底部輪枝,對楊樹是要及時抹芽。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護好幼齡林地避免人為或其他情況破壞樹木,確保正常成林,以高效發揮出林地林木的固沙保土、保水、保肥等功能。第三,要采用林農間作與以耕代撫的方式撫育幼齡林。同時,要經常開展檢查和巡視,及時去除林分中的瀕死、枯朽木,及時有效發現和防治病蟲害,以穩定發揮出林分的生態、景觀、經濟和社會功能。
2解析沙地人工林經營的核心內涵,實施沙地人工林經營技術
2.1沙地人工林經營的核心義涵。首先,要遵循沙地生態系統演替規律,科學規劃人工混交林營造與經營的時間、空間。第二,要在每年經營能力內通過適度和有序的更新,優化現有混交林年齡結構和空間分布。第三,要大力推進管理與政策創新,提升現有人工林和每一塊新造林地的集約經營水平,實現穩定發揮整個人工混交體系防護功能等目標。第四,要由科研單位參與或有關技術人員現場設計,科學確定防護林成熟前期、成熟期和更新期的不同培育技術措施。第五,要將有害生物防治、防火、林地保護與管理、林產品加工利用等,納入廣義的經營范疇。下面,以典型的遼寧章古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和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相關研究結果為例,簡述沙地人工林經營的技術措施。2.2沙地人工林經營。2.2.1密度調控。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宋曉東等,根據近幾十年密度試驗固定標地的林分生長和健康監測結果,結合水量平衡密度和生產實際,得出樟子松人工林適宜密度:林齡20年及以下,每公頃保留樟子松810~960株;林齡21~40a,每公頃保留樟子松390~450株;林齡大于40a,每公頃保留樟子松330株。該研究結果已納入遼寧省森林經營技術規程(DB21/706-2013),并在生產中得到應用。2.2.2人工整枝。對于密度較大的樟子松純林,在密度調控的基礎上,用人工整枝調控林木的冠高比(宋曉東等,2011)。研究認為:樟子松幼齡林以保證林木生長為主,最佳整枝強度為冠高比1∶2;中齡林以預防和控制病害為主兼顧生長指標,最佳整枝強度為冠高比1∶3和1∶4;近熟林和成熟林以林分健康和穩定為主,最佳整枝強度為冠高比1∶3。該研究結果突破了傳統技術規程的相關限制,被納入新修訂的遼寧省森林經營技術規程(DB21/706-2013)。另外,整枝強度的大小要結合林分密度綜合考慮,密度大的林分整枝強度應大些,反之亦然。對年齡較小、密度較大的林分,單靠間伐調節水量平衡容易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整枝更為必要。2.2.3林分結構調整。從幼齡林至成熟期,通過混交其他樹種和林農(牧)復合,增加物種多樣性,增強林分穩定性,擴展生態經濟功能。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自1976年以來,就開始研究混交林營造技術[1],近十年,繼續營造行帶狀混交林,并試驗營造了冠下人工更新和林農(牧)復合模式,調整章古臺沙地樟子松人工林結構。研究認為:彰武松、赤松、油松、班克松、長白松、異砧紅松、樟子松、沙地云杉、杜松、鉛筆柏、銀中楊、北抗楊、小鉆楊、色木槭、山杏、暴馬丁香、刺槐、平榛、沙棘、胡枝子等為適宜混交樹種,其中樟子松+彰武松+色木槭、樟子松+銀中楊、樟子松+白榆為典型的行帶狀混交林模式。而對大面積樟子松人工固沙林結構調整,一方面以5倍成林高為一帶(其長邊方向垂直主害風方向)進行順序皆伐并造林形成上述混交模式,另一方面可行帶狀嫁接彰武松、紅松改造樟子松純林為針、針混交林;試驗的冠下人工更新模式,一般在近熟中和成熟林中進行,通過冠下栽植色木槭、暴馬丁香、皂角、異砧紅松等樹種,把樟子松純林改成樟子松+彰武松+色木槭+杜松、樟子松天然更新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異砧紅松冠下更新等異齡復層(混交)林,使林分更加穩定、高效;示范的疏林草地模式,對近熟林和成熟林進行衛生伐和更新伐,形成自然恢復疏林草地植被。遼寧省固沙造林研究所認為疏林草地能顯著提高保留樟子松的胸徑生長量;林農(牧)復合模式,通過行間種植玉米、谷子、花生以及羊草、冰草和燕麥草等發現,林農(牧)復合改善了林地的水分養分條件,促進了林木生長與健康,兼顧了生態和經濟效益,實現了長短期效益的互補[2]。2.2.4防護和更新年齡。章古臺樟子松人工林的初始防護成熟齡為28a,對應的成林高約9m。當保存密度為2500株hm-2(2m×2m)時,遼寧樟子松人工林的初始防護成熟齡為15a,更新年齡為56~66a[3]。
3沙地人工林經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措施
3.1主要問題。主要是對現有沙地植被保護不夠、經營水平低、生態建設多次反彈的問題。3.2解決措施。要強化引導、廣泛宣傳,改變沙地人工混交林營造與經營理念。要正確評價現有人工林,確立科學經營的思想。要強化新造林地的長期專人管護,大力推進林地標準化、應用大數據科學管理。同時,與國家科技創新政策銜接,強化林業經營政策創新,省、市林業主管部門要面向縣級解讀國家與地方林業政策。通過技術創新專項資金扶持,加大科研投入,強化科技支撐,引導省、市林業科研院所強化技術培訓,加快科技示范推廣,落實創新政策督查機制,幫助縣級及以下林業各主體享受優惠政策,以解決好現有沙地植被保護不夠與經營水平低的問題。要在生態脆弱沙區實施生態移民,因為減輕人口壓力是改善沙地生態脆弱區生態環境最根本、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措施,這樣就能解決好目前存在的生態建設多次反彈的問題。
混交林營造管理論文
一、林業生態工程的概念
林業生態工程是根據生態學、生態經濟學、系統科學與生態工程原理,針對自然資源環境特征和社會經濟發展現狀所進行的以木本植物為主題,并將相應的植物、動物、微生物等生物種群人工匹配結合而形成的穩定而高效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過程。它本身包括著傳統的造林綠化內容,一些成功的單項造林技術與新技術的篩選與應用,但不是簡單“相加”與“拼盤,’;它的目的不僅只考慮經濟效益,而是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并重;它的全過程是配套技術合理組合的完整工藝流程。
二、林業生態工程的基本原理
1、系統論原理
人工生態系統的建造調控是生態工程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給“系統”所下的定義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結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凡是一個系統它應具備如下特征。
1.1結構的有序性
營林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的運用
近年來,自然災害較多,地球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森林面積在不斷的擴展。然而林業有害生物是影響林業的生產力、生態效益以及綠化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被稱為森林的“隱形殺手”,對森林所造成的危害最嚴重且復雜。因此,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尤為重要,有關部門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相當重視,還提出了主要治理方針“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一、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營林技術的重要性
林業生產包括培育樹種、造林、撫育管理以及周期性的砍伐等。樹苗從種下到長成大樹的過程中都受到有害生物的威脅,并且有可能因為林業有害生物死亡。而營林技術則是林業有害生物防空的基礎,其通過利用生物間的生態辯證關系,并結合生物、物理措施把有害生物控制在不會造成林業災害的范圍內,從而對林業有害生物造成的危害進行預防,例如增加害蟲的天敵,改變昆蟲的發育、繁殖,培育抗病蟲樹種等等。林業有害生物防控逐漸由原來的治理向預防方面轉變,由治標轉為治標治本相結合,而營林技術則是可以實現這一轉變的基本防控方法,是綜合治理的重要手段。
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中應用營林技術
2.1選育抗病蟲樹種
同一樹種因為不同品系所以其抗病蟲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優良的樹種抗病蟲能力自然更強。在林業生產的培育期,提高樹種的抗病蟲能力自然能夠讓森林中林木的免疫力提高,降低受到病蟲侵害的幾率。在培育抗病蟲樹種時應結合樹種種植地的實際情況,并結合科學的培育方法,培育并選育抗病蟲能力強、產量高、適合種植地栽種的優良樹種。
可持續經營模式論文
1森林資源概況
1)林地資源。清原縣森林資源豐富,林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792%,其中:有林地面積占900%以上。商品林地占560%,公益林地占438%,其它占02%[2]。2)森林面積、蓄積。清原縣的森林純林多、混交林少,闊葉林和針葉林比重大,針闊混交林比重較小,其中:針葉林面積占全縣林分總面積的434%;闊葉林面積占524%;針闊混交林面積僅占22%[2]。清原縣的森林中幼齡林多,近成熟林少。幼齡林面積和蓄積分別占林分的407%和192%。中齡林面積和蓄積分別占305%和372%。近熟林面積和蓄積分別占170%和231%。成、過熟林面積和蓄積分別占118%和205%[2]。3)主要樹種。清原縣針葉樹以落葉松為主,闊葉樹以蒙古櫟(Quercusmongolica)為主。針葉樹中落葉松(長白落葉松(Larixolgensis)、日本落葉松(Larixkaempferi))面積占803%,紅松(Pinuskoriensis)、云杉(Piceaspp)等其它針葉林面積占174%。闊葉林中蒙古櫟面積占653%,其它闊葉林占347%[2]。4)林分起源。清原縣森林以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為主,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面積分別占林分面積的478%和522%。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均以中幼齡林為主,其中: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的中幼齡林面積分別占各自面積的744%和683%[2]。2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依據清原縣森林資源現狀,總結集成清原縣近年來森林經營工作的經驗,系統集成復層異齡混交林、定向培育、林苗一體化、林下多種經營、防護林增效等5種森林可持續經營培育模式組[3]。共包括17個適合清原地區的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
2森林可持續經營模式
2.1復層異齡混交林經營模式組
依據清原縣成功營造紅松、白樺、水曲柳、蒙古櫟混交林的經驗,選擇區域內部分更新演替能力不足的天然闊葉林和人工針葉林進行復層異齡化培育,人工推動演替進程,培育生態主導型的多功能森林。經營對象主要為立地條件較好、坡度15°以下的公益林和中齡林階段的商品林。
2.1.1天然闊葉林冠下更新紅松培育針闊混交林模式
林業技術水平提高分析論文
自然規律是自然界中一切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屬性。規律不能以人的意志任意的加以改變,不能為任何人所創造,也不能被任意的消滅。規律只能是不斷地被人類所認識,并運用于生產實踐。一切林學工作者,無論他從事哪項林業技術工作,它都與認識、掌握和運用自然規律緊密相關。只有正確運用自然規律,才能不斷提高專業水平。
一、從長白山學習考察談起
長白山氣勢磅薄、巍峨壯觀、資源豐富、風景秀麗,它不僅是一座十分惹人注目的名山。而且是一片翠綠的浩瀚林海。它以眾多的白色浮石和九個月的積雪而得長白之名。它又以茂密的森林,紅松(PinuskorajensisSieb.etZucc)的故鄉而稱著于世。
為了認識長白山的森林分布、生態和演替的規律,學習長白林區的經營管理經驗,以提高專業技術水平,我院于1982年8月10~17日組織了赴長白山的學習考察?,F把在長白山考察看到的幾個自然規律概略地介紹一下。
l、森林垂直分布規律
長白山海拔269lm,為東北的第一高峰。由于受太平洋季風氣候的影響,雨量充沛、溫和而濕潤,隨海拔的升高,呈現明顯的植被垂直分布帶(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