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點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2 14:44: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基本點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事跡演講撰寫基本點
什么是事跡演講?所謂事跡演講,就是運用演講的藝術形式和手段,表現先進人物的感人事跡,揭示生活的真諦,反映時代的本質,激勵人們奮發進取,創造新生活,推動歷史前進。事跡演講的興起,極大地豐富了演講的內涵,增強了演講的社會作用,贏得了更多的聽眾,使無數人為之鼓舞,為之感動,為之奮發。
事跡演講的基本要求有:
一、表現真事真人,令人信服事跡演講具有嚴格的真實性,首先要求事跡材料真實,不可添枝加葉,更不可捏造事實。事跡材料真實是事跡演講的必要條件。有了真實的事跡材料,還要用演講的藝術手段表現出來,只有如此,才能造成如臨其境的現場氛圍,才能使聽眾沉浸其中,深為信服,深為感動。請看張屹、劉鐵宏的演講《軍裝是一面旗幟》是如何將軍人從地震廢墟中搶救幼女的“真事”藝術地表現出來的:
……我睜眼一看,頓時被這凄慘景象嚇呆了:悶熱的空氣夾雜著嗆人的塵土,眼前熟悉的高樓早已不見蹤影,到處是撕人心肺的呼救聲。我被一堆瓦礫緊緊地壓著,動彈不了,我驚恐地呼喊著:“媽媽!媽媽!”我慌亂中伸出小手在不停地亂抓,多么希望能抓住媽媽溫暖的手……忽然,我的眼前閃現了一簇綠色……“解放軍叔叔!”只見那眼熟的軍裝已被血水、汗水和泥水浸透,兩只手已經磨得血肉模糊,眼睛也被扎傷了,可他硬是摸索著,順著我的呼叫聲,一步步地爬了過來,從死神的魔爪里把我奪回到綠色的懷抱中。
演講者以“我”的視角寫出了親眼所見親身所感,以景物、動作、語言、心理的描寫,情景交融、有聲有色地再現了那驚心動魄的一幕,以襯托的手法,蓄勢的結構技巧和控場藝術,扣人心弦地突現了英雄形象,在藝術上達到了事跡演講的真實性要求。這種極富形象性、暗示性和感染性的演講,完全避免了報告式的說教和乏味的陳述,使人甘愿投入其中而不是游離其外。
其次,事跡演講的真實性還要求表現“真人”,即寫出真實鮮活的貼近生活貼近人心的“真人”,可敬可親可信可學,而不是完美無缺不食人間煙火的神。包霖的演講《為了共和國大廈永遠屹立》寫了“我”作為一個共和國稅官的高尚行為,但同時也真實地袒露了自己的內心世界:
反腐倡廉制度體系建立基本點
制度建設;監督制度建設;預防制度建設;懲治制度建設;基本點
在黨的十七屆中紀委五次全會上從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反腐倡廉監督制度、反腐倡廉預防制度、反腐倡廉懲治制度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反腐倡廉制度體系建設的整體結構框架。這就把推進反腐倡廉建設上升到黨的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層面,需要我們關注和研究。
一、推進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設的基本點在黨的十七屆中紀委五次全會上指出,要進一步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設,加強和改進教育培訓工作,加強和改進反腐倡廉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科學性、規范性、有效性。
按照這一精神,深入推進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設必須牢牢確立和把握以下基本點。
1、堅定反腐倡廉教育的基本理念。理念是任何工作得以推進的堅實思想基礎和價值動因。任何工作和行為背后都有理念作支撐,不管這種理念是正確的還是中性的甚至是錯誤的。推進黨的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設,理念的確立必須先行。這就要切實確立“腐敗不除、亡黨亡國”的基本理念,深刻認識能不能堅決反腐敗是關系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問題。中國有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有許多次的改朝換代。為什么一個王朝不能萬壽無疆下去呢?黃炎培指出:我國歷史上每個朝代在開始之初大都兢兢業業、十分廉潔,結果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國運蒸蒸日上,但每個王朝在后期都腐敗貪污盛行、各式各樣的潛規則盛行,從上到下都充斥著腐化變質之風,結果積重難返,老百姓活不下去被迫起義抗爭,以致最后不得不通過改朝換代來解決問題。為了防止歷史周期律在我們黨的身上重演,必須著力推進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設。
2、將反腐倡廉納入干部教育培訓中。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要按照貫徹為民、務實、清廉的要求,在全黨深入開展黨性黨風黨紀教育,把廉政教育列入干部教育培訓規劃,有針對性地開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崗位廉政教育,改進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實效。”[1]大規模培訓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質,是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加強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提高干部素養的重大舉措。因此,反腐倡廉教育可以充分運用好大規模培訓干部的契機和平臺,納入到干部教育培訓的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中,將預防懲治腐敗的理念和制度規范灌輸到廣大黨員和干部的頭腦中。
如何把握科學發展觀的基本點
同志在全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動員大會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戰略決策,是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的重大舉措。通過這次學習實踐活動,廣大黨員干部必須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發展觀內容豐富,博大精深。要想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必須重點把握好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的“十個基本點”。
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科學理論基礎。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全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積極順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明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既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的最好堅持和實踐,也是對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堅持和實踐。
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的心得體會
為配合在全黨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組織編寫了《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以下簡稱《讀本》)。《讀本》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全面準確地闡釋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是一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好教材。
關于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讀本》根據黨的十七大精神,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兩次歷史性飛躍:一次是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思想;一次是與中國改革開放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十七大在理論上的一大貢獻,就是創造性地提出和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從理論前提、實踐基礎、時代條件等方面論述了科學發展觀產生的必然性,展現了科學發展觀在這一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
關于科學發展觀的科學體系。《讀本》從科學理論體系的高度,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這個體系的基本形態是:第一,第一要義是發展,其基本點是: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在發展中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發展應是又好又快的發展。第二,核心是以人為本,其基本點是:發展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其基本點是: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各項建設;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第四,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其基本點是: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關系;掌握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第五,要抓好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其基本點是: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上述幾點,是當前正在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必須把握的基本原則。
關于《讀本》的文風特點。《讀本》不僅根據黨的十七大精神完整準確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而且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文風。它運用普通百姓都看得懂的文字來闡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可以說是一部具有大眾化特點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讀物。
學習科學發展觀讀本心得體會
為配合在全黨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組織編寫了《科學發展觀學習讀本》(以下簡稱《讀本》)。《讀本》以黨的*精神為指導,全面準確地闡釋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時代背景、科學內涵、精神實質、根本要求,是一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好教材。
關于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讀本》根據黨的*精神,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經歷了兩次歷史性飛躍:一次是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思想;一次是與中國改革開放實際相結合,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在理論上的一大貢獻,就是創造性地提出和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并從理論前提、實踐基礎、時代條件等方面論述了科學發展觀產生的必然性,展現了科學發展觀在這一理論體系中的地位和價值。
關于科學發展觀的科學體系。《讀本》從科學理論體系的高度,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這個體系的基本形態是:第一,第一要義是發展,其基本點是: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在發展中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發展應是又好又快的發展。第二,核心是以人為本,其基本點是:發展要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體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其基本點是: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各項建設;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第四,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其基本點是: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關系;掌握統籌兼顧的科學方法。第五,要抓好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其基本點是: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上述幾點,是當前正在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必須把握的基本原則。
關于《讀本》的文風特點。《讀本》不僅根據黨的*精神完整準確地闡述了科學發展觀,而且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文風。它運用普通百姓都看得懂的文字來闡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可以說是一部具有大眾化特點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讀物。
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實事求是對立統一體制改革兩點論重點論
[論文摘要]鄧小平理論是建立在鄧小平長期參與黨的重要決策,長期參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并且把馬列主義、思想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有機結合的產物。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唯物的辯證法,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也是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鄧小平以自己在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探索和實踐,為每一個共產黨人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
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因為它的哲學思維與馬克思主義一脈相承。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勞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史的新派別”①。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鄧小平理論是建立在鄧小平長期參與黨的重要決策,長期參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并且把馬列主義、思想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有機結合的產物。鄧小平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理論、臺階式發展理論、‘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理論”等等,一方面自始至終繼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又結合自己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體會創造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
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為基礎,重新確立經濟工作中“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鄧小平一貫強調實事求是是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違反這一根本點,實際上就是違反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實際上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反映。
1977年4月,鄧小平尚未恢復工作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此后,他在出來工作后的多次講話中一再提醒全黨同志要解放思想,恢復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78年,當理論界開展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時,鄧小平及其他中央領導積極倡導和推動了這一場解放思想的大討論,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高度評價了這一大討論的重大意義。經過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到恢復和確立,并且將這一重要思想貫徹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當時中國的事實是什么呢?這就是國民經濟仍處在崩潰的“邊緣”,與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比五十年代時還要大,還要明顯,周邊四小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騰飛迅速崛起對中國造成很大的潛在的威脅,人民群眾在“”中受到的傷害急需得到療治和補償,等等。面對這樣的“事實”,“是”在那里?如何去“求”?鄧小平的答案是“摸索”,在摸索中“求是”。他坦率地承認,“蘇聯搞社會主義,從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經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會主義,它也吹不起牛皮。我們確實還缺乏經驗。也許現在我們才認真地摸索一條比較好的道路”。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提出了改革一切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任務。怎么改?鄧小平認為,“在全國的統一方案拿出來以前,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做起。逐步推開。中央各部門要允許和鼓勵它們進行這種實驗。實驗中間會出現各種矛盾。這樣,我們才能進步得比較快”。③根據這一精神,中央決定選擇一定的地區作為試點。1980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劃出一定的區域作為經濟特區。特區實驗極大地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也為內地改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92年,鄧小平又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④在“事實”中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唯物主義理論基礎。
如何從基本路線高度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
總書記“6·25”在中央黨校的講話,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深刻闡述了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問題,是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習綱要。
“6·25”講話緊緊抓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創新理論,包括科學發展觀,加以貫通,高屋建瓴地論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
總書記在“6·25”講話中提出,“貫徹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事業能夠經受風險考驗、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保證。要堅持把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這里,關鍵是要搞清楚科學發展觀同基本路線的關系。
進入歷史新時期后,鄧小平就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他提出,要尋找一條比較快的發展道路。基本路線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中國的路線。黨的基本路線的完整名稱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
基本路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高度概括和凝練。基本路線規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和我們的奮斗目標,以路線形態表達了我們對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集中體現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基本路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能夠經受風險、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的保證。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這是語重心長的話,也是他的政治交代。路線的內涵就是道路。基本路線反映的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二十九年的實踐證明,這條基本路線是能夠比較快地發展中國的正確路線。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
黨的基本路線要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充實發展。
鄧小平理論探究論文
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為基礎,重新確立經濟工作中“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鄧小平一貫強調實事求是是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違反這一根本點,實際上就是違反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實際上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反映。
1977年4月,鄧小平尚未恢復工作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此后,他在出來工作后的多次講話中一再提醒全黨同志要解放思想,恢復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78年,當理論界開展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時,鄧小平及其他中央領導積極倡導和推動了這一場解放思想的大討論,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高度評價了這一大討論的重大意義。經過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到恢復和確立,并且將這一重要思想貫徹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當時中國的事實是什么呢?這就是國民經濟仍處在崩潰的“邊緣”,與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比五十年代時還要大,還要明顯,周邊四小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騰飛迅速崛起對中國造成很大的潛在的威脅,人民群眾在“”中受到的傷害急需得到療治和補償,等等。面對這樣的“事實”,“是”在那里?如何去“求”?鄧小平的答案是“摸索”,在摸索中“求是”。他坦率地承認,“蘇聯搞社會主義,從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經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會主義,它也吹不起牛皮。我們確實還缺乏經驗。也許現在我們才認真地摸索一條比較好的道路”。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提出了改革一切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任務。怎么改?鄧小平認為,“在全國的統一方案拿出來以前,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做起。逐步推開。中央各部門要允許和鼓勵它們進行這種實驗。實驗中間會出現各種矛盾。這樣,我們才能進步得比較快”。③根據這一精神,中央決定選擇一定的地區作為試點。1980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劃出一定的區域作為經濟特區。特區實驗極大地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也為內地改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92年,鄧小平又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④在“事實”中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唯物主義理論基礎。
二、改革開放與四項基本原則的統一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原理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十多年里,鄧小平一直是改革開放的倡導者、總設計師。他多次強調,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而為了發展生產力,必須對我國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有二十多年來中國的巨大變化。因此,即使出現了“六四”風波之后,鄧小平仍清醒地指出,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不但要堅持,而且要做得更好、更穩定、甚至更快,“我們的一些基本提法,從發展戰略到方針政策,包括改革開放,都是對的。要說不夠,就是改革開放得還不夠”。⑤但是,鄧小平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與四項基本原則的辯證統一,反對那種離開四項基本原則談改革開放,談“四化”建設的錯誤觀點。他說,“我們干四個現代化,人們都說好,但有些人腦子里的四化同我們的腦子里的四化不同。他們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我們的發展道路。他又說,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政策的兩個基本點,這兩個基本點是相互依存的。”⑥
三、根本制度與具體制度、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辯證法
鄧小平理論的哲學基礎分析論文
一、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為基礎,重新確立經濟工作中“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鄧小平一貫強調實事求是是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違反這一根本點,實際上就是違反了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實際上是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反映。
1977年4月,鄧小平尚未恢復工作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兩個凡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此后,他在出來工作后的多次講話中一再提醒全黨同志要解放思想,恢復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78年,當理論界開展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時,鄧小平及其他中央領導積極倡導和推動了這一場解放思想的大討論,并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高度評價了這一大討論的重大意義。經過檢驗真理標準的大討論和十一屆三中全會,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得到恢復和確立,并且將這一重要思想貫徹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當時中國的事實是什么呢?這就是國民經濟仍處在崩潰的“邊緣”,與世界上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差距比五十年代時還要大,還要明顯,周邊四小龍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騰飛迅速崛起對中國造成很大的潛在的威脅,人民群眾在“”中受到的傷害急需得到療治和補償,等等。面對這樣的“事實”,“是”在那里?如何去“求”?鄧小平的答案是“摸索”,在摸索中“求是”。他坦率地承認,“蘇聯搞社會主義,從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經六十三年了,但是怎么搞社會主義,它也吹不起牛皮。我們確實還缺乏經驗。也許現在我們才認真地摸索一條比較好的道路”。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提出了改革一切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任務。怎么改?鄧小平認為,“在全國的統一方案拿出來以前,可以先從局部做起,從一個地區,一個行業做起。逐步推開。中央各部門要允許和鼓勵它們進行這種實驗。實驗中間會出現各種矛盾。這樣,我們才能進步得比較快”。③根據這一精神,中央決定選擇一定的地區作為試點。1980年,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劃出一定的區域作為經濟特區。特區實驗極大地帶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也為內地改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92年,鄧小平又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不能像小腳女人一樣。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深圳的重要經驗就是敢闖。”④在“事實”中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唯物主義理論基礎。
二、改革開放與四項基本原則的統一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原理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十多年里,鄧小平一直是改革開放的倡導者、總設計師。他多次強調,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而為了發展生產力,必須對我國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實踐證明,沒有改革開放,就不可能有二十多年來中國的巨大變化。因此,即使出現了“六四”風波之后,鄧小平仍清醒地指出,必須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不但要堅持,而且要做得更好、更穩定、甚至更快,“我們的一些基本提法,從發展戰略到方針政策,包括改革開放,都是對的。要說不夠,就是改革開放得還不夠”。⑤但是,鄧小平又始終堅持改革開放與四項基本原則的辯證統一,反對那種離開四項基本原則談改革開放,談“四化”建設的錯誤觀點。他說,“我們干四個現代化,人們都說好,但有些人腦子里的四化同我們的腦子里的四化不同。他們只講四化,不講社會主義。這就忘記了事物的本質,也就離開了我們的發展道路。他又說,改革開放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政策的兩個基本點,這兩個基本點是相互依存的。”⑥
三、根本制度與具體制度、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辯證法
從基本路線高度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
緊密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深刻闡述了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若干重大問題,是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學習綱要。
“*”講話緊緊抓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創新理論,包括科學發展觀,加以貫通,高屋建瓴地論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
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貫徹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我們事業能夠經受風險考驗、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保證。要堅持把一個中心和兩個基本點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這里,關鍵是要搞清楚科學發展觀同基本路線的關系。
進入歷史新時期后,鄧小平就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他提出,要尋找一條比較快的發展道路。基本路線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中國的路線。黨的基本路線的完整名稱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
基本路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高度概括和凝練。基本路線規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和我們的奮斗目標,以路線形態表達了我們對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集中體現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基本路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能夠經受風險、順利達到目標的最可靠的保證。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提出,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這是語重心長的話,也是他的政治交代。路線的內涵就是道路。基本路線反映的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二十九年的實踐證明,這條基本路線是能夠比較快地發展中國的正確路線。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
黨的基本路線要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不斷充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