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化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3 13:09: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解化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化學閱讀理解培養步驟
化學閱讀能力是指學生通過閱讀化學資料,獲取化學知識,并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化學問題的能力。
在近幾年的高考化學試卷中,由于試卷長度的增加和信息給予題的大量使用(約占試題總量的35%),對學生化學閱讀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那么,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化學閱讀能力呢?本文就課前、課堂、課后三個環節談談自己在培養和提高學生化學閱讀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課前閱讀,重在培養閱讀習慣
課前閱讀,就是我們通常講的預習。對于預習,我們絕大多數化學教師都非常重視。然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則往往由于學生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而難以落實。為此,我們教師必須十分重視對學生課前閱讀的指導,有計劃有步驟地培養學生進行閱讀,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首先,要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我們在給學生布置閱讀作業時,可結合課文,先給學生講一個故事、提幾個有吸引力的問題或做幾個現象十分明顯的實驗,從而創設一種情境,使學生在心理上對要閱讀的課文產生興趣,并形成強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布置學生閱讀“氯氣”一節時,可先給學生講一講下面的史實:1915年4月22日,德國軍隊在比利時戰場第一次大規模使用化學武器——氯氣,導致英法聯軍1.5萬人中毒、5000人死亡。又如,在布置學生閱讀“氯化氫”一節時,可給學生觀察一瓶氯化氫氣體,并做噴泉實驗,從而使學生對學習氯化氫氣體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在課前就會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
其次,要循序漸進,不斷地提高閱讀要求。閱讀要求要十分明確具體,不僅要使學生明確閱讀范圍,更要使學生明確通過閱讀要解決什么問題。在開始階段,可將這些要求編成具體的問題并印成講義發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閱讀完成。一段時間后,可將講義縮簡成閱讀提綱,寫在小黑板上布置給學生。等學生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就不必再發講義和布置閱讀提綱,可逐步要求學生通過歸納課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從而自己提煉出閱讀提綱。
高中化學沉淀溶解解析
摘要:高中化學教學中化學平衡是難點之一,很多學生雖然能夠掌握平衡知識,但是應用到沉淀溶解平衡問題中總會出現很多問題。文章研究中重點討論高中化學沉淀溶解平衡常見題型解析,希望對高中化學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化學;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積
沉淀溶解平衡是化學反應原理中的離子平衡內容,也是高考常見考點之一,在課程教學中已經引入了化學平衡常數,但是教學難度較大。下面分析高中化學沉淀溶解平衡常見問題。
1.沉淀溶解平衡與溶度積常數
沉淀溶解平衡知識可以大致分為兩個方面,分別是影響因素和溶解度常數,影響因素涵蓋內因和外因,外因是重點考察的項目[1],包括了溫度、濃度、外界相關離子的影響。溶度積常數方面,內容主要是對比Ksp和Qc大小,分析溶解度與溶度積關系。假設存在難溶物AmBn(s),溶液存在溶解平衡,表達為:AmBn(s)↔mAn++nBm-,并且在一定溫度下cm(An+)•cn(Bm-)是一個常數,這個常數就是溶度積常數,采用Ksp表示,并且Ksp=cm(An+)•cn(Bm-)。Ksp值與沉淀本身的性質、濃度有關[2]。比較Ksp值與離子積的關系能夠判斷沉淀是否處于平衡狀態,如果離子積大于Ksp值,沉淀就會析出直至達到新的平衡;Ksp值與離子積相等,就認為大達到了沉淀溶解平衡;Ksp值大于離子積,沉淀溶解沒有達到飽和。
2.高中化學沉淀溶解平衡常見題型解析
初中化學教學瓶頸及解決策略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對教育行業也越來越重視.在新課程下如何將初中化學的教學質量提高,是每一個初中化學老師的重點任務.化學新課程改革是以學生發展為本,在倫理觀上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不再把學生當成學習的機器,不再將枯燥的理論知識強制灌輸給學生.然而新課程改革也為當前初中化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多種方式教學應用到初中化學課堂中,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本文將分別從初中化學教學瓶頸、解決策略分析兩個部分進行闡述.
一、初中化學教學的瓶頸分析
現階段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還存在一系列的問題,也正是這些問題制約了初中化學學習的學習進度,下面我們來分別了解一下這些存在的教學瓶頸.
1.課堂互動相對缺乏
由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上采用的是傳統教學法,嚴重忽視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只是一味地傳授理論知識,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導致教學課堂氛圍無趣.
2.教學設備設施不夠健全
化學解禁事件教學啟示
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的化學原理及其安全性分析
1.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的化學原理及其循環利用
“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是石油化工的下游產品。石油化工企業首先以苯和乙烯為原料發生烷基化反應制得乙苯,然后再由乙苯催化脫氫得到苯乙烯。泡沫塑料餐具企業接著以石化行業生產的苯乙烯為原料開始生產,或者直接由下步的聚苯乙烯為原料開始生產。原料苯乙烯單體在引發劑作用下發生自由基聚合反應制得聚苯乙烯(PS)顆粒,經過脫水、洗滌和干燥后,加入發泡劑制得可發性聚苯乙烯(EPS),最后經過圓熟、成型和熟化等成型加工技術生產出“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其主要生產流程見圖1[5~7]。使用過的“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如果隨意丟棄,“白色污染”的慘劇將重演。而如果建立起有效的回收體制,強制回收,則可以實現廢棄餐具的循環利用,符合資源節約方向(見圖1)。“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主要有下列循環利用途徑[5,8~10]:①再生造粒:經分揀和清洗后,重新熔融法或溶劑法造粒,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可以用于生產建材、保溫板、文具等產品;②直接利用:廢棄餐具經粉碎,摻入其他物料中制成輕質混凝土、仿木料、涂料、水包油乳液等;③改性利用:通過化學改性、共混改性或增強改性等制成離子交換樹脂、高抗沖擊聚苯乙烯(HIPS)材料等;④裂解回收:在無氧條件和高于330℃下裂解,可回收得到苯乙烯、苯、烷基苯等化工產品。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所有跟食品接觸的塑料制品必須使用“新料”,“再生料”不得再用于生產食品級的材料,所以要嚴控回收得到的聚苯乙烯再生料流向“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生產環節。
1.2“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性質、特點及安全性分析
因為缺乏對生產化學原理的了解,人們普遍對“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的性質、特點一知半解,對其毒性問題憂心忡忡,誤解重重。下面,我們結合其生產原理(見圖1)分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2.1從合成原料分析
解析初中化學教學
初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目的在于使學生學習一些化學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常見元素和一些重要化合物知識,學習一些化學實驗和化學計算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將化學知識用于當地經濟建設和今后進一步學習的實際中。要達到以上目的需要抓好一下三個方面:
一、在吃透大綱、吃透教材、吃透學生的基礎上認真搞好教學“六認真”
大綱明確指出化學教學的目的、要求,從低到高依次為常識性介紹、了解、理解、掌握四個層次。教材以大綱為依據,把內容分為八個專題,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原則系統地介紹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融具體物質知識、化學用語、化學概念、理論和計算等知識于實驗系列中,從豐富的化學現象和事實入手,突出化學知識的重、難點內容,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深入了解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每年從初二年級進入初三年級接受化學啟蒙教育的學生,對化學有一種自然的陌生感和好奇心,要使他們學好化學,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年齡、性格、基礎、入學動機、學習方法以及知識上某些缺陷、漏洞,然后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教學。
認真備課。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備課要圍繞“加強雙基,培養能力、發展能力”這一準則,把握教材的體系脈絡,明確該課程的目的要求,弄清各章節的重點、難點,設置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環節。怎樣運用直觀教具、實驗設備,怎樣提問、提哪些問、何時問,布置哪些課堂練習,在所布置的練習中會出現哪些疑難,將怎樣解決等,在備課中都要充分考慮到。
上好課。教學中要善于培養學生能力、發展智力、因材施教。思考性強的題讓中優生解答,較簡單的題讓差生解答,讓學生各有所獲。精講重點、難點和疑問,做到語言精、內容精,由淺入深,化難為易,講解一般不超過20分鐘。例如:在講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時,通過有關實驗,著重強調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根本區別在于有無新物質生成,是學生始終形成一個正確概念。其次多練重點內容,系統知識,易錯、易混的知識點,練的方式可提問、討論、課堂練習、小測練或活動中進行。
學生解化學簡答題管理論文
簡答題是近年化學高考中常出現的題型。它主要考查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的準確性,思維的
完整性,推理的嚴密性和表述的條理性。近幾年化學高考題中簡答題的分值占到10%左右,
在總分值中已占有一定的份量。簡答題看起來似乎不難,但要準確回答確不易,學生多感到
有力無處使,造成失分較多。學生在簡答題中常見錯誤是:①基礎知識不牢固,對有關概念、
基本理論理解不透徹,不能回答出知識要點;②思維混亂,缺乏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表
達不規范,不能用準確的化學用語回答問題。如何才能準確、完整、簡練、嚴謹地解答此類
學生解化學簡答題能力培養論文
學生在簡答題中常見錯誤是:①基礎知識不牢固,對有關概念、基本理論理解不透徹,不能回答出知識要點;②思維混亂,缺乏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表達不規范,不能用準確的化學用語回答問題。如何才能準確、完整、簡練、嚴謹地解答此類題呢?我認為,除應加強基礎知識教學外,還應培養學生認真審題、抓住答題的關鍵和要點、使用準確化學用語表述問題的能力。此外,還要加強此類題解法的指導。下面就以近年高題為例,分析這類題的解答方法。例1.80℃時,純水的pH值小于7,為什么?答案:水的電離H2OH++OH-是一個吸熱反應。室溫時,純水中[H+]=[OH-]=10-7摩/升,因而pH=-1g[H+]=7。但溫度升高到80℃時,水的電離度增大,[H+]和[H-]均大于10-7摩/升,故pH=-lg[H+]<7。分析:本題主要是考查學生易混淆的兩個不同的概念。學生往往錯誤認為在任何溫度下純水的pH值都是7。80℃時,純水的pH值雖小于7,但仍是中的,[H+]=[OH-],這是不以溫度升降而改變的。因為水的電離是吸熱反應,隨著溫度升高,水的電離度增大,80℃時,水中[H+]和[OH-]均大于10-7摩/升,故純水的pH值小于7。答題不僅要求學生回答:是什么”,著重要求回答:為什么”。不少學生僅回答“因為[H+]>10-7”,這只是pH<7的同義反復,由于沒有回答出“為什么”而被扣分。不是他們不知道:電離是吸熱反應”,而是答題時沒有抓住要點。至于答題中出現的[H+]>[OH-]、[H+][OH-]<10-14等錯誤,則屬于基礎知識的缺陷。例2.當化學反應PCl5(氣)PCl3(氣)+Cl2(氣)處于平衡狀態時,向其中加入一種37Cl含量較多的氯氣,平衡發生移動,在建立新平衡以前,PCl3中所含37Cl的百分含量比原平衡狀態時是否會增加?請說明理由。答案:加入37Cl含量較多的氯氣后,平衡向左移動,使PCl5的分解反應也在進行,所以,PCl3中含37Cl的百分含量也會增大。分析:本題是用同位素示蹤法考查學生關于可逆反應中的化學平衡是動態平衡這一基本概念。“動態平衡是化學平衡的三個基本特征之一,是中學教學反復強調的重點。題目沒有直接問PCl5,而是問PCl3的變化情況;不是問建立平衡后而是問建立平衡前;不僅要回答是否會增加,而且要求說明理由。這樣,把基礎知識作了兩次轉換,答題難度加大。因此,在教學中應加強學生思維靈活、變通的訓練。例3.甲、乙兩瓶氨水的濃度分別為1摩/升和0.1摩/升,則甲、乙兩瓶氧水中[OH-]之比(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說明理由。答案:在同一溫度下,對于同種弱電解質,濃度越小,電離度越大。甲瓶氨水的濃度是乙瓶氨水濃度的10倍,故甲瓶氨水的電離度比乙瓶氨水的電離度小,所以,甲、乙兩瓶氨水中[OH-]之比應小于10。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電解質濃度對電離度的影響。考生常常把濃度對電離度的影響和對電離平衡常數的影響相混淆,造成錯解。有些考生雖對“同一弱電解質,濃度越小,電離度越大”這個大前提清楚,但要應用這一大前提分析具體問題時,卻顯得思維混亂、表達的邏輯關系不清。其實“答案”中用到的推理方法是我們思維中常見到的形式邏輯推理方法——“三段論”。除此而外,還有因果、先總后分或先分后總等思維方法在近年的高考簡答題中均有體現。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加強學生邏輯思維、推理能力的訓練。例4.在25℃時,若10個體積的某強酸溶液與1體積的某強堿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則混和之前該強酸與強堿的pH值之間應滿足的關系是。答案:pH酸+pH堿=15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溶液酸堿和pH值之間關系等知識的認識。25℃時,10體積的某強酸溶液與1體積的某強堿溶液混和后溶液呈中,說明反應中強酸的H+離子和強堿中OH-離子物質的量相等。令強酸中H+離子物質的量為0.1摩,1體積為1升,則強酸中[H+]=0.1摩/升,pH酸=1,強堿中[OH-]=1摩/升,強堿中[H+]=10-14摩/升,pH堿=14,因此,pH酸+pH堿=15。解此題的關鍵是先要把一般關系轉化成具體數值,再把由具體數值推出的特殊關系推及到一般。由于答題中涉及到由“一般→特殊→一般”這兩個推理過程,因而增加了答題難度。類似推理方法的考查也出現在1993年全國高考試題中。[1][2]由此可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培養學生用化學用語準確、簡明扼要說明問題的能力,是化學教學中應重視和強化的問題。[1][2]
高中化學電解質教學思考
[摘要]在中學化學中,電解質問題是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又因為它與社會生活、工農業生產密切相關,所以電解質知識也是高考命題的熱點。我們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有關電解質概念、離子共存和離子方程式的正誤判定幾個方面的知識。
[關鍵詞]電解質離子共存離子方程式
由于電解質問題和當前的社會生活、工業發展、科學技術密切相連,而成為高考的常考知識點。從命題形式上來看,它涉及選擇、填空、判斷、推斷、計算等各種題型。從知識點方面來看,命題主要涉及到:(1)電解質的相關概念,如電解質、非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2)鹽類物質的水解;(3)離子共存;(4)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當然,在命題過程中,雖然題目千變萬化,牽涉極廣,由于電解質知識與社會生活、人體健康、生物酸堿等緊密相連,且在一些題目的解析中需要用數學思維(極值法)來解決,所以在將來的高考中仍將是高考的熱點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開發學生的多向思維、推斷思維,規范學生的解題步驟。
一、電解質中的概念辨析
學習電解質,首先必須明確電解質的概念。電解質是指:凡是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狀態下能電離而進行導電的化合物叫電解質。電解質溶于水或熔融時能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陰、陽離子,在外電場的作用下,自由移動的離子能分別向兩極移動,并在兩極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所以說,電解質溶液或熔融的電解質導電的過程是化學變化,它不同于一般導體的導電過程。酸、堿、鹽都是電解質,其他一些離子化合物也是電解質,如活潑金屬氧化物、氫化物以及一些離子型碳化物等,當然很多的共價化合物也是電解質,它們的辨析我們只需要嚴格從概念入手即可。
非電解質的概念與電解質不同,重點突出“和”,說的是非電解質在水溶液和熔融狀態下都不能導電,在學習這幾個概念時,我們要指導學生注意區分幾個易混淆的知識點。
論高中化學解題效率優化思維
摘要:現階段新課改的內容不斷的滲透到實踐教學中,致使各個階段的高中化學教師也意識到了自身所具備的職責意識,并將自身的引導性優勢體現出來,在實踐教學中,也在不斷的總結高效的教學方式,力求應用高效的、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而筆者則針對高中化學教學為例,對高中化學的幾種解題思維進行了總結和規劃,旨在為高中化學教學教師在實踐教學中以一定的借鑒和啟迪,以下為詳述.
關鍵詞:高中化學;解題效率;思維方式
在實際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所涉及的內容較為豐富和繁雜,致使整體性的學習難度較大,因此,高中生在面對著各科目繁多的學習任務的前提下,實現高效的化學學習而后達到學以致用,就要切實掌握高中化學知識的精髓,而后對其中的各類問題予以分析和探究,將解題思維予以簡潔化,促使解題思路更清晰,這樣也可以切實提高解題效率,并極大的提升自身的學習水平,而筆者在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提高高中化學解題效率的幾種思維進行了切合實際的分析和探究,力求提升整體性高中生學習化學知識的效率.
一、從大方向思考問題,應用巧妙的方式解題
高中生要想切實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就要針對學習中的各類典型問題予以分析,并且從大方向上進行思考,將題干中的各個知識點內容進行歸納,不可將自己的精力纏繞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上,相反的應當引導學生學會從整體的角度看問題,強化學生對于高中化學知識的認知,同時也會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解題效率,并對化學題干中的細節問題予以定位,最終實現高效的解題.例1已知某一種混合物質當中含有Al2S3以及K2S,它們的比例為2:3,若已知混合物質中的硫元素有32g,而這一混合物的總質量為()?A.85gB.68gC.67gD.70g學生要想高效的解決這一高中化學題目,就要從題干中所給定的知識內容著手,整體性的分析其中涵蓋的要點和重點,對這一題目內容進行分析,可以很容易了解其中的Al2S3以及K2S之間存在的關系為2∶3,因此,在實際的解題時,應當將二者簡化為一個系統的整體,而后從大方向上考慮這一題目的解答方式,可以得知它的整體性化學式為K6Al4S9,從這一方向著手予以解題,將會使問題的解答方式更為簡潔化,此時學生可以更好地找尋到一個切入點進行系統的分析,最終從這一整體性的化學式可以計算得知最終的結果為70g.
二、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促使化學問題的解決更具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