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理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4 14:07: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肌理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油畫藝術創肌理表現探討

摘要: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中運用肌理表現來呈現出更為豐富多樣的視覺感受,甚至可以觸發人們的觸覺感官能力,讓藝術作品本身的風格特色有更強的感染力。具體的處理方法上,可以通過多種表現手法操作,讓平面與立體的肌理表現輔助畫作展現不同的特色。本文從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中的肌理表現出發,讓大家更為清晰地掌握油畫藝術創作本身的肌理表現特色與技法,為創作提供更多的空間與參考。

關鍵詞:當代油畫;藝術創作;肌理表現

油畫有著長久的發展歷史與沉淀,其技術層面已經發展出了較為多樣化的表現技法。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中會通過肌理表現來提升作品的質感與風格特點,同時也與時代審美特點相匹配,反映了時代潮流下的油畫創作風格特點。具體的操作中,需要了解油畫藝術創作的多方面肌理表現特點,由此在前人的基礎上更好地創新發展。

1油畫肌理的基本概念

油畫肌理主要指代油畫本身的紋理、質地與結構狀況,這主要與油畫使用材料以及表現技法有較大的關系。油畫的顏料本身在干燥之后會產生一定厚度的色層,從而有一定起伏波動感,由此產生肌理感受。具體的肌理影響因素主要集中在底材、筆法、調和劑上面。底材主要是通過亞麻布的專業處理形成一定紋理的底子狀況,有細膩與粗糙,甚至打磨平整后的布料面肌理狀況。筆法上主要與創作者本身使用的筆法工具與畫法特點有關。在筆上面,一般運用鬃毛配合一定畫法來表現,可以表現出色層多樣的厚度、起伏情況等。其三,調和劑本身可以分為乳液狀與油狀等。油狀本身有較為好的光澤度,而乳液更多的屬于亞光質感,表現的光澤度也更為含蓄。一般現代畫家非常關注肌理的呈現效果,通過肌理來表現一種風格與感受,讓優化本身有更強的視覺沖擊效果,甚至讓油畫本身有更強的觸感,更為立體等。甚至通過具體筆觸的表現,刀法的運用,畫布紋理的配合等來展現一種藝術創作的想法與語言,由此達到肌理藝術表現的價值。

2當代油畫藝術創作中的肌理表現形式

查看全文

信息藝術設計交互肌理分析

摘要:在同一個場景中,如果一件事物的交互肌理不同,那么它也會讓人產生一種不一樣的感覺。交互肌理可以使一件事物變得更直接而又獨特,這也是交互肌理的最終意義所在。運用各種新型表達形式和表達手段加強交互肌理在信息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是未來藝術設計發展的新方向。本文通過對信息藝術設計的交互肌理進行研究,探索交互肌理在信息藝術設計中更好應用的方式。

關鍵詞:信息藝術設計;交互肌理;應用研究

一、信息藝術設計的交互肌理基礎理論

(一)信息藝術設計的基礎理論。信息藝術設計的理論知識包括三大板塊,其中有平面構成,色彩構成以及立體構成。除此之外還包括品牌設計、視覺營銷設計、情感設計等現代化設計,通過以上結構構成專業的知識體系,綜合來說,信息藝術設計是一種具有多學科綜合支持的設計。信息藝術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商品的功能屬性,為一件商品注入情感,通過表象能夠解讀出更多的意境,充分挖掘商品背后的情感和文化,這就是信息藝術設計設計的意義所在。同時信息藝術設計對傳統的繪畫也賦予了新的含義,增加了藝術插畫等作品的表現形式,而這也正是我們運用信息藝術設計的目的所在。信息藝術設計設計也是對各種設計的一種整合,同時對空間情境化設計的傳播,信息藝術設計整體元素的設計都在展示著設計自身的獨特情感。這種獨特的情感表達也在向眾人展示著設計自身的理念。(二)空間交互肌理的基礎理論。信息藝術設計是對信息傳達設計的深度研究。現代化的設計可以使商品設計更規范化,改變傳統單調、枯燥的藝術設計,改變傳統的設計,從現代化設計以及商業設計的角度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更加注重自然美,注意自然生態環境的反應,注重多元化的自然生態的表達,這也是信息藝術設計未來發展的新方向。信息藝術設計提倡藝術設計和自然生活的融合,注重情感的表達。設計者為了加強設計的表達能力,相關專家也在不斷的實踐中探索新形式的表達方法,探索更具有展現力的表達方式,充分發揮設計的最大價值。而交互肌理作為信息藝術設計中的一個設計元素,它與空間信息化的傳播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交互肌理與空間信息化都是信息藝術設計中不可缺少的設計元素。在信息藝術設計中,通常會運用各種各樣的設計元素以形成豐富的肌理效果。肌理對于信息藝術設計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表現力,而動態的肌理可以通過和空間內部的人們產生交互而發生變化,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交互肌理。因此,本文通過對交互肌理全方位的研究,探索交互肌理在信息藝術設計中的應用。人們在感受一個環境設計的時候,最先感受到的是肌理,只有人們感受到設計中的肌理時,才能激起人們的興趣,使之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三)交互肌理與信息藝術設計。通過對信息藝術設計的交互肌理進行研究,對交互肌理的功能以及應用等各方面的表達進行研究,全方面的對交互肌理在信息藝術設計中的表達方法進行探索。將交互肌理應用在信息藝術設計中,更加自由的表達各類藝術設計,豐富和拓展信息藝術設計的表現空間,使傳統的信息藝術設計有更廣闊的表達空間。交互肌理在信息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的劃分藝術表達的形式,將平面設計與多維設計領悟相結合。并且信息藝術設計更提倡多元化的探索方向,信息藝術設計的發展要緊跟時展的潮流,結合時展的實際特色,將交互肌理更好的應用在信息藝術設計中。

二、交互肌理的應用和延展

(一)交互肌理在信息藝術設計中的可能性。要想將交互肌理在信息藝術設計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徹底融入信息藝術設計的空間中,首先應當充分的了解交互肌理與信息藝術設計的特點和它們之間存在的聯系,還有把握空間設計以及其他各方面交互的有關知識,例如如何應用提高設備和體感技術,如何利用這些技術提高人們的感知力,從中尋找到更多的樂趣,如何應用空間中燈光以及溫度等外界因素充分發揮交互肌理的特點。同時,設計者還可以從平面分割立體的角度出發,如何營造空間的情感表達,將這種獨特的感情充分的展現給空間內部的人們。加強人與空間中交互肌理的互動,從互動中尋找交互肌理的意義。充分發揮交互肌理的空間特點,把交互肌理充分的應用到信息藝術設計中,讓藝術設計變得更加獨特。(二)更好地傳達信息藝術設計中的信息。交互肌理的應用給信息藝術設計提供了更豐富的藝術表達形式,同時也豐富了信息藝術設計的表達空間,一定程度上激發了設計師的創造能力。交互肌理在信息藝術設計中正確的應用,可以給信息藝術設計帶來非常有利的影響。交互肌理在信息藝術設計各方面的展現,形象的展示出了一件設計的美感,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交互肌理被人們廣泛的應用,希望可以改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質量。不過,交互肌理在信息藝術設計中的應用不僅僅是為了裝飾,而是通過交互肌理更好的傳達信息藝術設計的信息,通過藝術語言更好的展現設計的訴求。所以當在信息藝術設計中應用交互肌理的時候,設計師一定要根據現實的需求,重新規劃交互肌理的應用,將設計理念和交互肌理的設計理念完美的融合,使交互肌理成為信息藝術設計必需的表達語言。例如,長野冬季奧運會開幕式節目冊的設計,就很好的應用了交互肌理的原理,通過一張紙的變化,來給人們的視覺造成沖擊,將交互肌理巧妙的融合,讓觀眾從中體會到不同的情感表達。在這里,交互肌理的應用不是為了裝飾,而且為信息藝術設計的表現語言注入另一層含義,表達了一種特殊的情感,使質感特征和創新創意設計相互融合,使之成為感情表達的一種特殊形式。(三)交互肌理之現實與虛。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越來越多的虛擬物品,而越來越多的虛擬物品也逐漸趨向于現實,這不僅僅是科學技術的進步,也是人們在信息藝術設計中運用交互肌理的結果,使得新的空間緯度不斷延伸。未來的我們,不應該止步于二維、三維世界,我們的生活不應當僅僅是圖片和動畫的交互,未來的我們應當向著三維、甚至多維化的世界不斷發展。未來生活的變化還需要不斷地探索與發展,交互設計在信息藝術設計中的應用使得我們向高質量的生活又邁進了一步,也使得未來的發展從我們日常生活的需求出發,利用交互肌理在信息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加強情感的表達。(四)加強情感的表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交互肌理不僅僅應用于信息藝術設計中,生活中存在的每一個物體都有交互肌理的存在,在自然生態環境下,同樣存在著無數的人工肌理。然而,交互肌理的運用,不僅僅是簡單的素材堆積,不管是什么作用下的交互肌理形成條件不同所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反應出的屬性也不同。交互肌理在信息藝術設計中的應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肌理的屬性進行轉換,但是,這種轉換也需要一定的依據。不同情感之間的表達需要進行肌理屬性的轉換時,要盡量選擇精神內涵一致的肌理,才可以更好的將肌理應用在信息藝術設計中,從而表現出相應的情感。日本著名設計大師原研哉先生設計的獼猴桃飲料包裝,就很巧妙的將交互肌理應用在信息藝術設計中,加強了藝術設計的表達情感,使購買者能夠更好的從設計中體會到設計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將交互肌理應用在信息藝術設計中,有效的維護了消費者對產品設計的認同感,同時又非常巧妙的表達了產品本身所要表達的情感。獼猴桃飲料包裝的設計,非常具有創意性,設計者將非常逼真的獼猴桃表皮質地運用到包裝設計里,通過對消費者視覺的刺激,從而更有效的判斷出商品的有關信息,加強消費者的情感認同。所以,在信息藝術設計中合理的運用交互肌理,首先要選擇合適的交互肌理,能夠用交互肌理表達產品的精神情感,同時在交互肌理的作用下結合自身的特點來加強情感的表達,又充分的表達了設計者的設計意圖和產品自身的理念。

查看全文

肌理成效與情感表達探索

作者:李天陽單位: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

肌理效果是架上繪畫的一種藝術語言,是藝術家的情感在畫面上的具體體現,肌理效果跟繪畫時所使用的材料和筆觸有關,肌理效果分為材料肌理和筆觸肌理,材料和筆觸的不同直接影響著畫面的肌理效果。越來越多的非藝術材料隨著時代和技術的發展也介入到架上繪畫當中,使架上繪畫的肌理效果變得越來越豐富。同時筆觸的運用也是肌理效果形成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筆和不同的畫法會形成不同的肌理,材料和筆觸的有效結合使畫面的情感表現達到了極至。

材料肌理是指畫家用符合自己情緒的、任何能夠體現畫家情感的媒介物(可以是固態的,也可以是液態的)連同顏料呈現于畫面所帶來的肌理。畫家思想的創新使繪畫當中所使用的材料越來越豐富,由于材料有著規則與不規則、粗糙與細膩、反光與不反光等不同的表現特征,那么它就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心理與情緒上的暗示效果,因此畫家的表現方式也伴隨著肌理語言走進畫面。筆觸肌理是畫面的藝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它是指畫筆或畫刀和顏料相結合本身所形成的肌理效果,從古至今,筆觸肌理是承載和傳達藝術家個人情感的載體。早期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們常用軟的圓頭筆使用間接畫法繪畫,繪畫方法主要以描為主,色層比較平比較薄,不容易看出起伏,筆觸不易顯現。近現代畫家喜歡用鬃毛筆和油畫刀結合直接畫法作畫,色層比較厚,起伏比較多,容易形成更多的筆觸肌理。由于材料肌理和筆觸肌理都與情感表達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被越來越多的畫家應用到自己的繪畫創作中。

一、材料肌理與情感表達的研析

隨著社會經濟和高科技的飛速發展,架上繪畫藝術由物質世界的再現過程發展為精神表現的過程,即創造者“對于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情緒化的把握,它是一種內在的,主觀的方法”。強調個人情感的自然流露。像德國畫家伊米爾•蘇馬荷,他為了表達自己內心激動的情感,就直接用瀝青在厚實的材料上畫出強有力的、筆直而粗壯的線條。這一筆畫出了氣勢沖天的豪邁氣概,這一條水平線給人一種挺拔向上、無所畏懼、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透著奮發向上的無限活力和無窮的斗志,給人們留下無限的想象。這就是充滿激情的創作,是作者內心世界情感的自發流溢。這就是人類情感形式化,同時形式也被情感化,兩者在繪畫作品中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依存的,密不可分的。情感具有很強的感染性,當情感被形式化并凝結在繪畫作品中時,欣賞者就會通過視覺感官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得到精神上滿足,產生奮發向上的動力,這就大大增強了藝術作品的教育功效。法國畫家杜布菲為了表達沖動的創作情感,用沙子泥土及固定劑和其它材料做成厚厚的摻有顏色的底子,并在上面作畫。可想而知,沙子顆粒既硬又松散,而泥土具有滑膩的特性,這就使底子上出現凸凹不平的質感,油彩畫在底子上就會形成厚薄不勻的色跡。由于材料不同,著色的程度也不同,就會形成不同形狀的色堆、色塊和色疤,從而使畫面更自然、更逼真、更充滿活性。在這樣的底子上進行創作,作者的思緒、情緒和激動的心會隨著繪畫材料強烈的跳動,創作者的內心世界統統被情感符號固定在作品中。情感通過繪畫材料表達出來,繪畫材料由于表達創作者的情感而凸顯材料的魅力。杜布菲在創作《青銅風景》時,用各種不同的材料(沙子、海綿、泥漿、木板、還有一些破舊的墻皮、油畫顏料等)混合在一起制造出天然的綜合材料。在這種材料上完成架上繪畫會有一種特殊的感覺,這些都是作者強烈的創作情緒和心理反應的需要。還有美國畫家羅伯特•勞申伯格,他把從道具貯藏室內挑出來的一個橡膠輪胎、一塊車牌、一個布口袋、電燈裝置和電線等東西加以整理和組裝,最后就變成了一件“繪畫”作品。還有他的架上油畫作品《著陸第一跳》也是將現成物組合在繪畫之中的。正如羅夫斯基所說:情感就其內容而言是極其多樣的……換句話說,人的情感的根源在于極其多樣的自然和文化的需要。凡是能滿足已激起的需要或能促進這種需要得到滿足的事物,便引起積極的情感狀態,從而作為穩定的情感而鞏固下來。這種固定下來的情感促進了作者創造性的發揮。

畫家的創作激情主要來源于體驗生活和感受生活,把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通過藝術材料升華到創作的高度。每一位畫家在創作時都激情滿懷,因為繪畫創作是精神勞動的產物。在沒有打動畫家情感的素材出現之前,畫家是不會動筆的。正像托爾斯泰所說:在自己的心理喚起曾經一度體驗的感情,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后,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

查看全文

肌理美設計運用論文

摘要:文章通過說明在這個藝術與自然聯盟的時代,自然韻律美為設計開辟了新途徑,著重論述了肌理美在設計中的運用,并結合自己的實踐,闡明了肌理美與自然材質設計帶來的自然韻律美。

關鍵詞:自然色彩;藝術

1自然韻律的美為設計開辟新途徑

1.1藝術將進入與自然的聯盟時代

古代人看來大自然是智慧的源泉,是萬物的母親,所以中國古代便有天人合一的說法。但到了近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工業社會成了一個把世界拆零了的時代,現代科學的發展,使人們意識到該是結束這種局面的時候了,則進入了一個把拆零了的世界重新組裝的時代,建立人與自然的聯盟以及藝術與自然的聯盟時代。

美國匹茲堡藝術學院安吉洛·西奧堤教授的作品正是這一時代的體現,他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種史前的原始風格,他認為這是最接近自然本色的一種藝術形式。在他的作品中,常看到大小參差不一的金字塔般長滿植被的土堆,還有原始洞穴般的建筑物。通過他的設計,原先雜亂無章的廢墟,變成了別出心裁,具有藝術情調的綠郁蔥蔥的休息勝地。其目的就是讓人和自然融合在一起,追求人類和大自然最初的那種感情。

查看全文

繪畫性肌理平面設計探討

繪畫和平面設計同歸于視覺藝術這一大藝術體系,所以它們具有很多共同的特質。繪畫所要表達的主題需要用各種繪畫性的形式語言去組織和描繪。而平面設計所要傳達給受眾的視覺信息也要通過設計作品的形式構成來完成。作為泛視覺藝術的成員,無論繪畫還是設計,兩者在創作目的、形式、載體上無論有多大的區別,兩者都必須遵循一些本質上的形式構成規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它們又具有很多共同點。相對于設計,繪畫在理論和實踐上似乎歷史更為悠久。設計藝術是現代商品經濟蓬勃發展的產物,早期的平面設計是繪畫藝術與現代商品經濟嫁接的產物。所以從本質上就決定了現代平面設計與繪畫在形式語言上有牽扯不斷的聯系。雖然當代美學的理論和實踐已經脫離了追求審美愉悅的狹隘范圍。無論是繪畫還是設計藝術都受到后現代思潮的沖擊,在這種消解理性,主張平鋪直敘的創作語境下,繪畫與設計藝術之間的聯系仍舊是緊密的。我們也不難發現,在計算機輔助設計大行其道的今天,繪畫性語言在設計中仍舊必不可少,尤其是手繪能力則成為傳達設計師設計意圖的一個重要途徑,更是衡量一個設計師設計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繪畫性肌理在平面設計中的重要性

肌理又稱質感,由于物體的材料不同,表面的組織、排列、構造各不相同,因而產生粗糙感、光滑感、軟硬等質感。肌理能為設計增色,萬物均以其個性特征顯現于世,肌理便是個性特征的表象之一。人們藉此認知事物,辨識事物,肌理也成為藝術家與設計師創造事物的一種手段。源于自然的物質肌理本有著客觀的結構方式,當我們將其從客觀中抽象出來成為視覺元素時,它的本質意義就產生了變化,能夠被我們借用、仿制、微縮和創制,從而獲得新的獨立的意義,并借以表達一系列人們附加的情感因素。肌理是具有可識別性的。它會通過視覺產生聯想,通過聯想產生對藝術形態語言性的認知,從而在任何類型的設計實踐中發揮其視覺、觸覺上的創造作用,以豐富各類形態的表情,擴大形態的視覺場。繪畫性肌理從感知的方法來說是屬于視覺感知的肌理,是平面肌理,雖然在視覺上有時能產生三維的視覺和一定的觸覺,但大多仍屬于非物質性的空間。在平面設計中我們按照需要去設計畫面,繪畫性肌理則是提升畫面內涵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點、線、面,色的位置、大小、比列、聚散等,表現出空間深度。畫面的一個點、一條線、一個形、一塊色都會使人感到它所具有的空間與附加的情感因素;同時我們使用不同性質的材料肌理,通過繪制、剪貼、拼合、噴灑、揉搓等手法組成畫面,不同的材料肌理經過對照,而具有不同時間,空間的層次,從而帶來豐富的視覺感受。在平面設計中,這些肌理在畫面中的組織、交融、排列和色彩氛圍還可傳達一種特定的情緒和信息,帶來豐富的情感認知;可以表現出平靜、理性、歡快、流動、熱鬧、沖動、悲哀、遲澀等心情和狀態。康定斯基在其《論藝術的精神》中曾說過:“視覺不僅可以與味覺相一致,而且也可以與其他感覺相一致”。繪畫性材料肌理的組織所帶來的圖形會使人有一定的感覺情緒傾向。運用材料肌理組織、形成圖形能夠創造出特殊的視覺現象,人們很難確切地說明設計者想要憑借圖形表現什么,但由觀者眼睛接觸到畫面時起,觀者所產生的一連串心理反應,便能說明肌理的意義深刻了。這些肌理語言甚至可以表現和諧、獨立、交融、平等、壓迫、沖突等抽象的心情和意象,將有助于設計者設計意圖的傳達與表現。

二、繪畫藝術中材料的介入

繪畫藝術是離不開各種材料的。就以世界性繪畫油畫為例,古代油畫作品中就不乏利用肌理的典范。倫勃朗的肌理制作是其技法的一部分;古典繪畫大師多數運用自己調和的白色制作肌理,然后用透明畫法一層一層地畫上去;現代畫家通常利用大白粉調和乳膠在底子上做肌理或直接用白油畫顏料制作肌理。比如畫家艾軒用白顏料調快干油,使用大號狼毫油畫筆在畫面需要的地方運用揉搓等表現方法鋪設有蓬松感的肌理;畫家何多苓則用“Modeling”塑造軟膏(具有可塑性強、易干等特點)來制作肌理,根據物象的質感變換筆意......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油畫繪畫過程中材料的介入越來越多,比如石灰粉,大理石粉,沙子,赤鐵粉,等物體與油畫顏料的混合使用;其它一系列物體如玻璃、鋸末、繩子、金屬薄片、絲襪、電話線,宣紙,雜草等在油畫創作中的使用。同時,采用揉擦、拓印、拼貼和染色等綜合技法相結合所體現出的材質美及其豐富的表現力。使得油畫借用肌理來充分表現物體的外在內在特征,能使畫面產生可觸摸的特殊藝術效果,極大的豐富多彩了油畫的表現能力和創作者思想情感的表達。材料在中國畫中的應用更是由來已久。我國先民對中國畫顏料的研制和應用可以追述到春秋戰國甚至更早的時期。比如在植物中提取的水性顏料和用巖石研磨調配以膠制成的礦物顏料;而繪畫載體則從墻壁,絹帛等紡織品再到紙本;技術上從基本的工筆,寫意的程式化技法到民間畫工摸索的瀝粉厚堆勾線,再涂金粉的壁畫裝飾技巧。而進入現當代,隨著國畫的發展和各繪畫種類的相互交融與影響,越來越多的新材料介入到現代中國畫的創作中來。例如畫面構成中運用膠,明礬,洗滌劑,鹽,蛋清等物質的撒,潑之后在畫面上造成的肌理效果;在繪畫過程中通過堆積色墨,揉壓畫面,拓印,甚至拼貼畫面,制造出新奇的視覺效果。國畫顏料方面也由傳統國畫水性和礦物質顏料拓展到現代礦物質顏料、新的水干色、高溫結晶色,極大的豐富了國畫的色彩表現能力;非繪畫性材料在國畫畫面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多,如云母片,沙粒,大面積金箔、銀箔等。這些材料的介入,使畫家更能得心應手的表現當代社會異彩紛呈的時代面貌,也更利于抒發創作者的個體情感。

當代繪畫的范圍非常廣泛,甚至還涌現出一些無法用某一特定畫種給以界定的“綜合材料繪畫”。繪畫性肌理的制作對于各種門類的繪畫表現能力的提升是無可爭辯的。而這些異彩紛呈的繪畫性機理都能為平面設計提供豐富的視覺感染力。繪畫性肌理作為平面設計的一種重要的構成因素,理應被我們重視與加以利用和開發!

查看全文

絲綢手繪藝術肌理體現

絲綢手繪是運用筆或其他工具將染料直接繪于織物上,從而達到裝飾之目的。在紡織品上出現提花、印染、刺繡等裝飾工藝之前,手繪是織物染色中最古老、最原始的裝飾方法[1]。肌理是一種繪畫語言,它的形成離不開特定的材料和工具,也不能缺少相應的處理技巧。絲綢手繪肌理常常以隨意的色彩、放任的線條、不和諧的分割、似乎漫不經心的神態,來表現一種輕松、灑脫、別出心裁的意味,其魅力是其他印染產品無法比擬的。手工繪制不但是人類記事的最初方式,也是人類至今進行圖形創作時最便捷、最直接、最能表達意圖的一種方式[2]。傳統手繪多以線條勾勒紋樣,多在淺色地上用明亮而柔和的色彩畫出花卉、枝葉等。花卉大多比較寫實,以清地紋樣為多[3],除了人物山水,就是花鳥蟲語,局限在國畫和水彩畫的范圍內,偏重于民族性和實用性,而忽視了世界性和藝術性。在絲綢產品的創作中融入新的技巧和構思,已成為絲綢手繪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何把當代人的審美融入民族的本質精神而非表面的形式,使絲綢手繪從目前的僵化與陳舊的所謂“中國風”里解脫出來[4],把肌理繪畫語言運用于絲綢手繪之中,而產生多種多樣的新鮮的視覺形象,為絲綢手繪帶來新的、富有特殊視覺魅力的表現語言,是當代設計師需要認真探討的重要課題。用肌理繪畫語言和絲綢手繪相結合,打破以往常規性的設計方法,其目的就是要拓寬絲綢手繪的生存空間,提升和豐富絲綢手繪的藝術表現,使之可持續發展。

1絲綢手繪的肌理藝術表現方法

絲綢手繪肌理不受紋理套色與接回頭的限制,設計師可以根據創作的需要,進行藝術設計創新,其顏色塊面大小,線條粗細、曲直與水的干濕、濃淡都會千差萬別,可設計出新的富有特殊視覺魅力作品,其方法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在先前的報道中,程霞[5]對絲綢手繪的創作技法進行了總結,將絲綢手繪歸納為濕畫法點印法、多次繪制法、拓印法、快速繪制拼貼法和與其他工藝結合法等。根據筆者多年教學實踐經驗總結,從肌理表現的藝術效果角度考慮,一般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

1.1直接手繪法

染液直接繪是通過涂抹、滴落、噴射或用海綿揩拭等方法。圖1為筆者設計作品,先用底紋筆將所需的藍、綠2種酸性染液暈染在真絲素縐緞上,待被繪織物干燥后,將筆蘸清水垂直在干的真絲素縐緞上停滯2~5s,讓色彩自然暈開,從而形成特殊的肌理的效果。另外,在噴霧瓶(或噴槍)內裝入染液,或用牙刷頭蘸取少量染液,采用噴灑、噴霧或濺潑等方法將染料施加到織物上,會獲得很有趣的效果。但是在采用這些方法時,一定要注意安全,戴上護目鏡和面罩,防止染液濺到身上。

1.1.1水彩式直接繪法這種繪制方法是指運用水彩技法在繃好的真絲綢上用染液作畫,直接快速地在潮濕或干燥的織物上進行手繪,繪時要控制好落筆的力度。繪染到絲綢上的染液通過毛細作用滲透到周圍的纖維中,當染液停止遷移后,絲綢上呈現出柔和、暈染的圖案效果。當然,還可以在一層染液完全干燥或未完全干燥時,再施加其他的各層染液,在畫面細微處還可以采用較小且較干的筆來進行創作。圖2為筆者指導的學生手繪作品,是染液在具備有良好滲化性的交織絲織物上直接繪,根據設計需要,織物在繪前可以作防滲或強滲化處理。具體繪制方法是在繃好的真絲素縐緞上,將酸性染料加溫至80~90℃,用大筆在絲綢上多次疊加著色,顏色由淺變深,繪時應控制好畫筆上染液的量,還需在留出一部分白色部位涂上清水,使之自然滲暈。在綢料上多次著色,可產生層次豐富的色彩效果,且幾種染液顏色在滲化過程中交匯、碰撞所產生的混合色,可恰到好處地起到色彩的調和作用,從而協調整個畫面。這種通過水彩式疊加出的肌理畫面,微妙而生動,形成流光溢彩的效果。當然,染液的運行軌跡并不是完全隨意的,通過實踐,可以準確估計出染料擴散的距離及擴散后的效果。圖3為筆者設計作品,在真絲雙縐織物上繪制需要的形狀,留出絲綢的白底。應控制好畫筆上染液的量,還需在預留出底色的部位涂上清水,染液自行滲化,穿行在纖維間產生奇特而美妙的肌理。

查看全文

構成藝術的肌理在工藝品造型的運用

旅游工藝品的造型設計屬于工業設計范疇之一,隨著旅游工藝品需求的不斷擴大,人們審美觀念也在逐步提高,旅游工藝品的造型設計和其他工業產品一樣,也要求創新。開發旅游工藝品造型設計的因素很多,而構成藝術中肌理的創造是快速有效地展示旅游工藝品特色的重要手段。在構成藝術中對肌理的創造往往更凸顯其設計感、視覺感與審美性。運用于旅游工藝品的造型中時常會帶給人們一種獨特的現代感,產生一種輕松、自然的意境美,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文化情趣,從而讓產品本身更具特殊的生命價值和視覺形象。

構成藝術中肌理的創造

構成藝術中的肌理構成藝術中所指的肌理是物體表面的組織紋理結構,特指由人的造型活動所創造出來的表面效果,簡單說就是物象的表面質感。肌理的創造能夠表達人對設計造物表面紋理特征的感受,設計師常常利用材料原有的紋理表現造物的形態,能夠真實反映原生態的視覺效果。而人為創造的肌理屬于二次材料再造,由于其創造手段的多樣性與不恒定性,表露出意料之外,而似乎又在情理之中,以新穎獨特的視覺感受而深得都市人喜愛。

肌理的創造手法材料是塑造形體的物質基礎。材質是材料的自然屬性。材料不同,材質就不同,所給人的心理感受也就不同。肌理的創造不僅能帶給人們美好的視覺享受,還能產生更多的心理反應。比如,塑料給人以方便、透明、輕巧、隨意、細膩感;竹木給人以溫和、自然、親近、輕便、舒適感;鋼鐵給人以理性、鋒利、冰冷、沉重、現代感等等。

平面肌理的創造構成藝術中平面肌理的創造可以利用物體表面的紋理,通過拓印、剪貼、吹、薰、滴、彈、噴、壓、灑、刷等表現手法,在不同物體的表面二維平面上進行二次創造其表象的過程。通過這些技法所得到的肌理效果時常是十分偶然、無規律可循的。因此,常給人意外的驚喜,異樣的抽象視覺,產生無限的趣味和遐想。

色彩肌理的創造色彩肌理的創造,顧名思義是通過色彩原理塑造物體表面紋理的過程。由于物體表面的組織結構不同,所吸收與反射光的能力也就不一。因而物體的組織結構會影響表面的色彩差異。一般說,光滑的材料表面反光能力比較強,反映的色彩不夠穩定,但顏色的明度有提高;粗糙的表面反光能力比較弱,色彩穩定,但是當表面粗糙到一定程度后,色彩的明度和純度都會有所下降[3-4]。

查看全文

當代工業設計中肌理研究

摘要:伴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使用者除功能外的審美需求日益提高,工業設計師們肩負起滿足消費者更挑剔需求的重任。在此背景之下,當代工業設計在廣度與深度亦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這當中產品的肌理既是設計形式語言也是視覺、觸覺等等多方面的感官體驗,可以多方面地實現與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充分利用對肌理特性的研究來實現產品設計多角度、多層次的用戶訴求是當代產品設計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關鍵詞:工業設計;形式;形式語言;肌理

當代工業設計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在實現日常生活的功能需求外,設計為我們帶來的還有審美需求的滿足。在美學研究中,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變化與統一、穩定與輕巧、調和與對比、質感與肌理等等形式美組合規律為審美活動提供了方式與法則,其中肌理可被視作形式美組合規律,亦是一種設計形式的研究對象。

一、肌理的含義

形式美的構成包括構成形式美的物質以及構成形式美的物質間的組合規律。構成形式美的物質主要有色彩、形狀、線條、聲音等等;形式美的物質組合規律有比例與尺度、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變化與統一、穩定與輕巧、調和與對比、質感與肌理等等。研究中我們通常將肌理定義為形式美的組合規律,而實際上肌理也是一種具有某種特性的物質。它既是物體表面的一種組織與紋理結構、紋理變化,也是一種人對設計物表面紋理特征感受的表達。肌理一方面作為一種材料的表現形式,另一方面通過工藝手法,可以創造出全新的肌理形態。即自然肌理和創造的肌理。自然肌理是自然形成的現實紋理,例如木材、石材等未經加工自然形成的形態;創造肌理是由人工創造的現實紋理,即在原有材料的表面經過加工改造而取得的一種與原來的視覺、觸覺等完全不同的肌理形式。其中視覺肌理是指僅靠視覺而無需觸摸即可感知的肌理特征;觸覺肌理是指通過觸覺感知到的表面肌理。肌理對于設計師而言,不但要熟悉其外在形象,也需要理解和認識其內涵,從感性與理性兩方面把握肌理的特點與規律。若能夠巧妙地使用肌理,可以使設計具有與眾不同的魅力。

二、工業設計肌理研究的類比對象-建筑設計的表皮

查看全文

景觀設計中植物肌理的應用

景觀植物在園林和城市環境中常常起到點睛作用。通過植物的生長和植物內部的循環,為城市的人們提供環保生態的居住環境,在營造生態景觀環境的同時,使審美和景觀植物更好地結合,給予人們文化上的、視覺上的享受。

一、景觀植物肌理要素

植物在景觀設計中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肌理的塑造,達到視覺和實用性兼顧。通過植物的合理搭配具有保護景區環境、調節景區內部氣候、隔絕城市喧囂的功能。同時兼具美化功能,對景觀區域主題景色進行襯托。景觀植物能夠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凈化空氣,提高空氣質量;凈化水體,吸收土壤的有害物質;通過灌木和喬木等植物的阻隔,有利于營造清靜的景觀環境,吸附城市中的喧囂噪音。根據不同的景觀地區,如商業街、濱水區,結合不同質感的景觀肌理,形成具有美感、有觀賞價值的景觀植被。

1.植物的搭配

植物的種類繁多,搭配組合后產生的氣氛也不同。野生植物和農作物在景觀設計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野生植物是在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中生長出來的植物,與人工加工過的植物相比顯得更加樸實自然,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大自然的氣息,給人返璞歸真的感受,增加了景觀的韻律感。2.植物種類常見的農作物如蘋果樹、葡萄藤蔓,為景觀增添了趣味,給人們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更親近自然,產生心理上的愉悅。植物在景觀設計中除了起到點綴的作用,還起到分隔空間的作用。植物的合理搭配能夠提升景觀的觀賞性,會喚起人們的思考和聯想,面對不同的植被和環境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和心理變化。在滿足美觀的基礎上,植物的合理搭配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浪費,還可以保持生態平衡。不同植物的組合搭配產生不同的效果,使景觀帶更具有吸引力,使人能夠放松心情,遠離喧囂的城市生活。根據葉子的形狀,植物的種類主要分為:針葉植物、闊葉植物。針葉植物包括雪松、檜柏,其特點是全年長青,葉子較為纖細,葉子茂盛繁密。闊葉植物包括黃楊、小喬木,相比之下質地較為稀松。不同種類的植物習性各不相同,根據耐旱、喜陰的程度合理搭配植物,植物的高矮遠近也會影響景觀環境的空間感和層次感。

3.植物的色彩肌理

查看全文

服裝面料肌理在服裝設計的運用

摘要:服裝面料是服裝設計的重要基礎,應當從服裝設計的主題需要出發,合理的進行肌理選擇,達到詮釋服裝設計理念,豐富服裝設計風格的目標。服裝面料肌理應當體現粗與細、輕與重、硬與柔等藝術魅力。

關鍵詞:服裝面料;設計方式;應用理念

本文主要分析服裝面料的肌理構成,服裝面料肌理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理念,完善服裝面料設計的體系,達到提高服裝面料設計有效性目標。

1服裝面料肌理的構成與創新運用

1.1服裝面料肌理的內涵。面料是服裝的重要組成元素,當代服裝設計更追求服裝面料的變化,注重通過面料的展示獨特的服裝風格。服裝面料的形態美主要體現在材料的肌理上,例如,通過肌理的觸摸感,展示獨特的粗糙、光滑、軟與硬、輕與重等特征,并且營造動態、多樣和創造性的服裝審美特征。面料的肌理可以分為視覺肌理與觸覺肌理,具體由不同的圖案、色彩、紋樣等元素組成。不同的面料肌理各有優點,需要從服裝設計理念出發合理利用,更好的發揮服裝面料肌理優勢,有效避免肌理的劣勢。1.2服裝面料肌理的構成。服裝設計的理念可以運用材料肌理進行表達,材料的自然肌理主要由原料的質感、線形、組織結構等實現。例如,原料的質感主要由原料材質決定,綿纖維有柔軟的特征,麻纖維粗糙渾厚,羊毛有天然卷曲的特征,化纖絲較為光滑,金銀絲有光亮選拔的特征。服裝設計師可以根據材料的特征營造清新古樸或者優雅高貴的風格。線形也是構成服裝肌理的重要元素,線型的粗細也是構成服裝肌理的重要因素,紗線的粗細影響面料的粗獷程度,各自不同的線型會造成服裝面料不同的肌理效果。通常薄型面料可以呈現立體感,利用紗線結構的變化可以呈現不同肌理風格。組織結構也是影響面料的重要因素,平紋面料表面平整,斜紋面料有斜向紋路,雙層結構的面料較為厚實,有些面料表面還有凹凸起伏的特征,可以用于營造精致細膩、質樸簡單或者復雜奢華的風格。1.3面料肌理的創新運用。現代服裝設計通常基于面料的特性進行創新運用,在滿足人們舒適需求的基礎上,強調基于面料肌理營造獨特的服裝設計效果,基于面料肌理的創新服裝設計方法較為多樣。例如,改變服裝面料的結構特征,基于牛仔面料采用割紗、抽紗設計,或采用鏤空、剪切、切割的方法進行設計,使服裝材料呈現殘缺美。還可以在服裝成品的表面增加不同的材料,運用縫、繡、壓等方法進行添加設計,呈現面料獨特華麗的風貌。面料設計還可以采用零散設計,形成高低起伏與錯落有致的特點,體現不同材料的對比特征。有時設計師還把不同的零散材料組合在一起,形成特殊的疏密整合的肌理效果。運用對原有材料變形的方式營造褶皺、捏褶、車縫、壓花等方式,這樣可以形成浮雕或者立體的效果,體現質樸的肌理感受。材料肌理營造方法較為豐富多樣,可以在創新中形成獨特的現代感、厚重感,或者使陳舊面料呈現新鮮感。

2服裝設計中面料肌理的運用原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