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水墨畫中肌理技法藝術風格解析

時間:2022-09-29 05:45:02

導語:現代水墨畫中肌理技法藝術風格解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現代水墨畫中肌理技法藝術風格解析

摘要:當代中國畫,越來越多地加入了現代的肌理技法,肌理獨特的表現效果,使畫面呈現獨特的美感。肌理在現代中國畫表現中的積極作用,可謂是中國畫表現語言方面的一大突破。在當代中國畫壇有眾多畫家使用肌理技法,許多畫家運用了這一技法不斷創新,本文從一些典型現代抽象水墨畫研究肌理技法在現代中國畫中的運用。

關鍵詞:中國水墨畫;肌理技法藝術風格

中國繪畫歷史綿長,有著鮮明的東方意蘊,特有的東方氣質,以其鮮明的特色和風格在世界藝術史中獨具體系。中國繪畫種類各具特色,以水墨畫為例,就有著鮮明的藝術風格。尤其在現代,傳統水墨畫融入了不少新的繪畫語言,滲透了不少現代抽象元素,畫家們經過長期實踐與探索,總結出一套肌理表現方法,使其更加豐富畫面的視覺效果,形成極其鮮明的藝術風貌,這一新技法的出現,無疑彌補了宣紙平面的單一性,成為創作者們不斷研究與實踐的主要課題。

一、肌理的釋義

“肌理”從其本義來說,就是物體表面的形態特征,一般分為視覺肌理和觸覺肌理兩種。視覺肌理指觀看時給人的視覺效果,即表面紋理、高低錯落、粗糙平滑等變化給觀者的視覺效果,這種效果在平整的紙上塑造了起伏的視覺效果,從而稱之為視覺肌理。觸覺肌理則與視覺肌理不同,它不僅具有視覺肌理效果,同時兼具觸摸時的肌理感受,在畫面表層形成高低、粗糙、反光等不一樣的觸覺感受。由于兩種肌理形式有著不同的特征,因此它的審美價值無論在繪畫還是在藝術設計中都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彰顯著一定的美學特質。肌理表現是一種藝術語言,中國水墨畫中的表現題材恰巧也適合運用肌理特征的語言去表現,山石、河流、樹木等形象如能增加肌理的表現技法,不但能豐富畫面的表現力,而且還能增加畫面的生動性、趣味性。“其作墨戲,不專用筆,或以紙筋、或以蔗滓、或以蓮房梗,皆可為畫。”它所表現出來的肌理效果是傳統中國畫筆墨難以表現得。

二、肌理技法概述

肌理表現技法一般有多種,畫家們從其他畫種或工藝美術形式中觸類旁通,總結了一些基本技法,為畫面增添了更多的表現力。吹云法:將墨或顏色適當堆積,根據畫面效果,用嘴進行吹氣,將墨或顏料往一個方向或多個方向吹動,形成抑揚頓挫的流動趨勢,適合畫面中數目、山石的描繪。揉紙法:此技法應用較普遍,首先將宣紙揉皺,形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其次在上面進行渲染或填色,由于本身凹凸的原因,顏色不可能全部覆蓋,因此造成部分留白的現象。扎染法:類似民間扎染工藝,將宣紙揉鄒進行分層染色。

三、肌理在中國水墨畫中的表現形式

1、古代繪畫中肌理技法的表現

肌理技法在中國水墨畫中的運用主要流行于現當代的水墨畫中,在氣勢磅礴的崇山峻嶺,或者煙花三月的江南水鄉小鎮,肌理的巧妙運用,都會增強繪畫的表現力度。其實,在我國古代繪畫中就有肌理技法的使用現象。五代十國時期的趙干始創彈雪法,他的代表作《江行初雪圖》描繪長江沿岸的初雪情景。畫面中運用肌理表現,在描繪天空時用白粉潑灑在天空部分酷似小雪,表現出雪花的動態與質感。這是在中國畫中較早使用的肌理技法,方法也比較傳統,容易受到傳統中國畫的接受。到了唐朝時期,肌理技法在繪畫中的運用有了一定的發展,表現手法也比較大膽。唐代的段成式,喜歡用墨池法作畫,也就是我們當代繪畫中水拓法技法。這種技法發展至今,融合西方繪畫的光色變化,非常適合表現各種不同的線條或色塊,加以筆飾和彩墨渲染,呈現出筆墨難能達到的藝術效果。唐代的另一位代表性的畫家王洽,始創潑墨法。隨其形狀為石、為云、為水,隨勢而潑,賦以色彩,行筆生動,隨意灑脫,他的潑墨法對后世的影響比較大。

2、現代山水畫中肌理技法的表現

新中國早期,作為具有世界影響的中國畫大師張大千,他的畫風,多次改變,晚年時歷經探索,他的畫風特點是將工筆、寫意相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畫面融傳統與現代為一體的表現手法,創造表現光影感的肌理效果。此畫風在繼承唐代王洽的潑墨畫法的基礎上,融入西歐繪畫的色光關系,創造出來的一種新的山水畫筆墨技法,具有一種半抽象的意境。運用于早期中國畫中的肌理技法,都帶有傳統中國畫風的色彩,比如破墨法、潑墨法等,它們不僅是肌理技法,也是中國畫技法。在現代中國水墨畫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肌理技法,像揉紙法、扎染法、拼貼挖補法、噴霧法等。這些新的技法主要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其特點是突破傳統的中國水墨畫表現理念,融入現代繪畫的抽象元素,手法比較大膽、自然。在這其中的眾多畫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是被稱為現代水墨畫之父的臺灣著名畫家劉國松了。

劉國松在繪畫新領域的嘗試,遭到了很多繪畫界人士的質疑和反對。在說到繪畫技法,他提出一個口號:“革中鋒的命,革筆的命。”他反對那種“沒有筆和墨,不成其為中國畫”的說法。他以水拓肌理法嘗試新的創作,這種利用墨汁的浮力和畫紙的吸水性,所創造出的一種新技法,在畫面中所呈現的肌理,千變萬化。筆墨雖無意于重塑山水,但是其情其景卻是有山水之美,有著渾然天成、不假造作的姿態。這只是劉國松在當代水墨畫中眾多成就之一。他大膽地借用西方現代藝術樣式,進一步拓展了水墨表現得題材內容,采用拓印、撕貼、噴灑等以制作為主的肌理表現技法,展現出獨特的肌理表現得魅力。劉國松等具有代表性的現代畫家的繪畫作品處于轉型期的現代中國水墨畫階段時期,在表現形式及技法方面都有前所未有的改革。作為現代水墨畫中用得較多的表現手法,在當代中國繪畫中的運用,不但豐富水墨畫的藝術表現力,而且增添了畫面的生動性和趣味性。現代中國水墨畫中肌理的效果不同于傳統中國畫中激勵的效果,它并不同于筆墨,所產生的畫面質感是毛筆難以做到的。繪畫肌理的自然屬性,是一種原創,是一種生動狀態,經過變革進入了繪畫語言體系,使之變得更豐富而耐人尋味。自然生動的肌質感,表現出形態的特別美感。在極原生態自然的變化過程中,不是畫筆所能表現得。越來越多的畫家意識到他的現代水墨畫對當代水墨畫有著至關重大的發展和推動作用,我們也可以通過他的作品觀照現代中國水墨畫的發展。

在劉國松作品《地球何許》這幅作品中,畫家運用拓墨法將畫面處理得層次分明,錯落有致,將神秘空闊的整個藍色星球的表面表現得空茫、透明。對照此畫的標題,我們似乎略有所得:在空茫的宇宙深處,地球只是一個滾動的圓球,她和宇宙緊緊的在一起,而整個畫面給我們的感覺就好像從太空高處用高科技手段拍攝下的太空圖片的真實感可以觸摸。在劉國松的另一幅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紅日》中,其效果如同油畫。他在曾提出,水墨畫應該超越傳統水墨中工具只用毛筆的局限,可以使用其它工具來完善繪畫,達到要想表達的效果。在這幅畫里,劉國松使用噴霧法,使畫面有了漸層的感覺,獨特的肌理效果很恰當的表現了紅日的層次感,畫面生動而自然。不論是《地球何許?》中的真實感,還是《紅日》中漸層的感覺,這些都是當代中國水墨畫中肌理技法運用的表現,是傳統中國水墨畫技法無法表現得。

傳統的中國畫畫風過于嚴謹,講究太多。從劉國松的作品《地球何許?》和《紅日》中可以看出,作為現代抽象繪畫代表畫家的劉國松在水墨畫中運用抽象肌理技法,突破傳統的中國畫風格,表現手法更自然,表現得空間更大,擴大了當代中國繪畫的發展空間。在劉國松的當代中國畫中,不論是在視覺中心、畫面的和諧、統一、對比、變化方面,還是畫面肌理表現得重復、過渡方面,都處理的恰倒好處。通過對劉國松等具有代表性的當代畫家繪畫風格的分析,不難發現當代中國畫在表現技法上的革新是一種發展,一種進步,當代繪畫中抽象肌理技法的運用,突破了傳統中國畫過于嚴謹、表現手法格式化的局限性,拋棄中國畫中過多的格式化、刻板的因素,表現手法更自然,表現得空間也更大,擴大了當代中國繪畫的發展空間。但是,傳統的中國畫的繪畫技法是幾千年之久形成的,是一種國粹,過于顛覆這種傳統的文化,那中國傳統的國畫也就不再是中國畫了,不但不利于中國畫的長久發展,反而對中國畫的發展起制約的作用。

四、結論

中國畫的發展需要創新意識,應該呼喚和贊美創造,個性被張揚,在當今文化大發展的時代,藝術必須反映時代精神。要不斷地研究新的表現形式和方法,才能創作出饒有意趣的上乘作品。現代抽象藝術作為中國畫發展的一種創新,抽象肌理技法在現代中國畫中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以劉國松為代表的中國當代畫家,突破傳統的中國畫表現理念,融入現代抽象的肌理技法,使中國畫的發展更具生命力,更有時代的表現力。中國現代繪畫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抽象表現主義的肌理技法加入,作為中國水墨畫創新發展的一個形式,它是一個進步。它的融入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臺階。然而,劉國松的畫也告訴了我們,肌理技法服務于我們的畫面,要有視覺中心、畫面的和諧、統一,畫面肌理表現得重復、過渡要和諧。所以,肌理技法的運用,不能是濫用,應該適當的表現在繪畫中,取長補短,才能更好地服務我們的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唐云.中國名畫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2]馮驥.文人畫宣言[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3]林木.劉國松的現代畫之路[M].成都:四川美術出版社,2007.

作者:丁以涵 單位:南京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