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12:02:2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冷漠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道德冷漠現象探析論文

摘要:當前社會道德出現的冷漠現象,與我們社會處于轉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關,也與一些公眾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要處理好“勇”為和“智”為的關系;嬌正道德冷漠現象,開展全社會愛心培育工作。

關鍵詞:社會道德冷漠現象理性分析對策

對社會而言,道德是保證人們有一個平靜、安寧、愉快、和諧社會環境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繁榮、文明健康的必要條件。然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的社會卻出現了一些與社會公德不和諧的東西。

一、社會道德冷漠現象的理性分析

(一)社會正義力量是主流。可以肯定地說,不論什么國家、什么地方,都會有見死不救的人,也都會有見義勇為者。在任何社會中,社會成員由于思想境界不同,價值判斷標準不同,道德修養的水準不同,他們在處理遇到的問題時的態度和行動也不同。所以,社會上出現一些有悖于社會公德的現象并不奇怪。我們沒有必要因為社會上存在一些負面的或消極的東西,就對社會失去信心,對社會公德的建設失去信心。應當說,社會的正義力量是主流,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正義的現象更是多見的。青年民工魏青剛三次下海搶救落水女青年;23歲大學生洪戰輝攜妹求學12年;“兩彈”元勛朱光亞100萬獎金捐科技;婦產科醫生江慶霖,一邊是心臟病突發、命懸一線的父親,一邊是手術臺上等待剖腹產的孕婦,她毅然選擇了先救病人。他們用一顆滾燙的愛心,踐行著社會公德,堅守著職業公德,承傳著家庭美德。

(二)社會道德冷漠是支流。無須諱言,在我們的社會還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地方,在踐行基本社會公德方面也常常出現令人失望的現象。面對現實,正確的態度應當是不掩飾問題、不回避矛盾、不消極悲觀,積極參與社會公德建設,大力弘揚社會正氣,正確把握主流與支流的關系。

查看全文

道德冷漠事關善惡論文

〔論文摘要〕道德冷漠作為一種善的缺乏,體現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斷的擱置和道德實踐上的不作為。道德冷漠是一種“平庸的惡”,其出現主要是因為個體的道德抑制機制受損,因而缺乏與惡作斗爭的自覺意識。道德冷漠本質上是一個如何看待他者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道德冷漠“平庸的惡”他者

在現代社會,冷漠隨處可見。冷漠一般是指情感上的不關心,而道德冷漠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冷漠,因為事關善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一、道德冷漠的表現

道德冷漠,簡單地說,就是善的缺乏。萬俊人先生指出,道德冷漠是一個道德心理學概念,“它是指一種人際道德關系上的隔膜和孤獨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關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1]。他進一步指出,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人與人之間道德意識溝通的阻塞、道德心理互感的缺乏、道德情感的喪失以及道德行為上的互不關心。這種冷漠看似與道德無涉,實際上是一種缺乏道德感、缺乏同情和逃避道德責任的表現,是一種善的缺乏。

道德冷漠作為一種善的缺乏,具體表現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斷的擱置和道德實踐上的不作為。第一,道德敏感的缺乏。所謂道德敏感,是一種自覺的道德意識,“是一種道德感知、感悟、反應能力,是從人文社會現象包括人與自然關系中發現道德問題的能力,是對人文、社會現象進行道德考量的能力”[2]。道德敏感作為一種能力,既包括對善的領悟、發現和把握,也包括對惡的感知和反應。它是道德發揮社會調節功能、維持基本道德秩序的重要保證。道德敏感的缺乏,意味著道德的缺席、道德的邊緣化和道德的失語,將導致社會的道德失范。同時,道德敏感是人之為人的重要標志和特征,一個沒有道德敏感的人是一個不健全的人,一個沒有羞惡心的人,一個沒有同感能力和同情心的人。第二,道德判斷的擱置。道德判斷是關于行為的善惡、正當與否的判斷,“它斷定在特定情況下這種行為是對那些規整人與人之間秩序的原則的最切近的體現”[3]。道德判斷可能是一種直觀判斷,即在原有的道德知識的基礎上看到某種行為后不假思索地作出判斷。它也可能是一種理性判斷,是我們依據一般的道德法則,結合我們自己原有的道德知識和別人的道德知識,并充分考慮當前的特殊道德情境所得出的一種綜合判斷。不管是直觀判斷,還是理性判斷,都具有改變道德情感和影響道德行為的功能。對于冷漠者而言,他具有關于行為善惡、正當與否的道德知識,具有做出道德判斷的能力,而且知道哪些道德義務是他必須履行的,哪些行為是最適合于道德義務的。但是,他卻吝于做出道德判斷,導致道德判斷的懸置。第三,道德實踐上的不作為。從法律上看,不作為是指行為主體負有實施某種行為的特定法律義務,能夠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為。例如,負有撫養義務的行為主體拒絕撫養不具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就是一種不作為。道德義務與法律義務不同,法律義務針對合法而言,道德義務則針對是否合乎道德。它更多地體現了人之為人對其他人所負的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道德上的不作為更多的是指人們面對惡行的一種麻木,這種麻木使得他們成為作惡者的幫兇,使惡得以橫行和泛濫。

查看全文

中學生道德冷漠表征及消解

摘要:在全面加強社會公德、個人品德教育的過程中,我國道德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但也面臨著一些新問題,其中見義不為的道德冷漠行為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中學生作為具備一定道德素養的群體,其道德冷漠行為會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而網絡媒體逐漸成為中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影響著中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須及時探索網絡新媒體時代下的學校道德教育工作,消解中學生道德冷漠行為,建立良好社會風氣。

關鍵詞:網絡媒體;中學生;道德建設;道德冷漠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們逐漸步入了新媒體網絡時代,網絡媒體平臺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信息獲取習慣與方式。中學生群體對網絡媒體接觸時間早、使用率高、上網時間長,在為中學生提供豐富直觀教育資源的同時,網絡媒體所曝光的一系列道德問題,也對中學生的道德冷漠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道德冷漠是指人們道德感麻木和冷漠,具體表現為人們漠視、懷疑道德行為,推卸、排斥道德責任等一系列消極的道德態度及行為[1]。道德冷漠和一般的感情淡薄有所差別,它是指對人或事物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上的一種漠不關心、不堅定和不作為。道德冷漠阻滯了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是缺乏道德敏感與道德同情的一種道德責任的推拒與逃避[2]。

一、中學生道德冷漠的具體表征

中學時期是個體生理和心理迅速發展的黃金時期,也是個體的心靈迅速走向成熟且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個過渡期。處于這個時期的個體,其自我意識和世界觀正在形成。整體而言,中學生群體進入了皮亞杰道德認知發展階段中所劃分的自律道德水平階段,道德意識有所覺醒、道德行為水平有所提高,但與此同時中學生的道德理想也更加現實,他們不再作為象牙塔里不諳世事的埋頭書生,在各種現實事件、輿論新聞的影響下知行脫節、知而不行的現象屢屢發生。具體而言,中學生道德冷漠具體可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貧乏的道德熱情作為具備基本法律知識的群體,中學生在道德方面一直接受著高標準的、提倡崇高無私的教育,當世俗生活中一些道德情境要求個人犧牲自我利益去服務于別人時,他們及時地縮到法律的庇護下,信守“幫助別人是情分,不幫別人是本分”的世俗念條,法律的最低線與教育對個體要求的高尚、奉獻精神產生了沖突,糾結選擇中中學生個人的道德熱情有所消減,從而道德動力嚴重不足,當遇到他人的道德困境時選擇視而不見、置之不理。2.無意識的道德麻木開放便捷的互聯網使得現代中學生思想多元化、接受信息的途徑多元化,帶來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的弊端。媒體在作報道時傾向于傾訴苦難,呼吁真情來博取人們的關注,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現代中學生的“苦難飽和”和“同情疲勞”。面對撲面而來的網絡求助消息和生活中的種種平臺的眾籌獻愛心鏈接,部分中學生由一開始的觸目驚心、深受觸動到后來的麻不不仁、道德責任淡漠,甚至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相,久而久之,發展成部分中學生無意識的道德麻木,而電子媒體和網絡報道無疑是其道德麻木的助推器。3.主動的責任推拒中學生具備關注社會新聞的能力和手段,網絡媒體曝光的主動扶老人反被訛的新聞、見義勇為反蒙冤的事實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根據班杜拉的強化理論,在接收到這樣的替代強化信號后,部分中學生面對道德情境時敏感地選擇了逃避,秉承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及時躲開可能產生的道德困境。道德責任的缺失是該類中學生所具有的共性,強烈的個人意識和淺薄的社會經驗讓他們片面地吸收了網絡媒體中報道的人性的陰暗面而忽視了社會中溫情的部分,主動的責任推拒也成為面對他人困境時采取的一種自保措施。

二、中學生道德冷漠的消解

查看全文

社會道德冷漠現象的理性透析論文

論文提要:當前社會道德出現的冷漠現象,與我們社會處于轉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關,也與一些公眾缺乏社會公德意識有關。要處理好“勇”為和“智”為的關系;嬌正道德冷漠現象,開展全社會愛心培育工作。

論文關鍵詞:社會道德冷漠現象理性分析對策

對社會而言,道德是保證人們有一個平靜、安寧、愉快、和諧社會環境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繁榮、文明健康的必要條件。然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的社會卻出現了一些與社會公德不和諧的東西。

一、社會道德冷漠現象的理性分析

(一)社會正義力量是主流。可以肯定地說,不論什么國家、什么地方,都會有見死不救的人,也都會有見義勇為者。在任何社會中,社會成員由于思想境界不同,價值判斷標準不同,道德修養的水準不同,他們在處理遇到的問題時的態度和行動也不同。所以,社會上出現一些有悖于社會公德的現象并不奇怪。我們沒有必要因為社會上存在一些負面的或消極的東西,就對社會失去信心,對社會公德的建設失去信心。應當說,社會的正義力量是主流,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正義的現象更是多見的。青年民工魏青剛三次下海搶救落水女青年;23歲大學生洪戰輝攜妹求學12年;“兩彈”元勛朱光亞100萬獎金捐科技;婦產科醫生江慶霖,一邊是心臟病突發、命懸一線的父親,一邊是手術臺上等待剖腹產的孕婦,她毅然選擇了先救病人。他們用一顆滾燙的愛心,踐行著社會公德,堅守著職業公德,承傳著家庭美德。

(二)社會道德冷漠是支流。無須諱言,在我們的社會還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地方,在踐行基本社會公德方面也常常出現令人失望的現象。面對現實,正確的態度應當是不掩飾問題、不回避矛盾、不消極悲觀,積極參與社會公德建設,大力弘揚社會正氣,正確把握主流與支流的關系。

查看全文

道德冷漠現象的解析與建議

對社會而言,道德是保證人們有一個平靜、安寧、愉快、和諧社會環境的必要條件,也是一個社會經濟繁榮、文明健康的必要條件。然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我們的社會卻出現了一些與社會公德不和諧的東西。

一、社會道德冷漠現象的理性分析

(一)社會正義力量是主流。

可以肯定地說,不論什么國家、什么地方,都會有見死不救的人,也都會有見義勇為者。在任何社會中,社會成員由于思想境界不同,價值判斷標準不同,道德修養的水準不同,他們在處理遇到的問題時的態度和行動也不同。所以,社會上出現一些有悖于社會公德的現象并不奇怪。我們沒有必要因為社會上存在一些負面的或消極的東西,就對社會失去信心,對社會公德的建設失去信心。應當說,社會的正義力量是主流,遵守社會公德,維護社會正義的現象更是多見的。青年民工魏青剛三次下海搶救落水女青年;23歲大學生洪戰輝攜妹求學12年;“兩彈”元勛朱光亞100萬獎金捐科技;婦產科醫生江慶霖,一邊是心臟病突發、命懸一線的父親,一邊是手術臺上等待剖腹產的孕婦,她毅然選擇了先救病人。他們用一顆滾燙的愛心,踐行著社會公德,堅守著職業公德,承傳著家庭美德。

(二)社會道德冷漠是支流。無須諱言,在我們的社會還有這樣那樣不盡人意的地方,在踐行基本社會公德方面也常常出現令人失望的現象。面對現實,正確的態度應當是不掩飾問題、不回避矛盾、不消極悲觀,積極參與社會公德建設,大力弘揚社會正氣,正確把握主流與支流的關系。

1.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出現社會公德缺失。當前出現社會公德缺失現象,與我們社會處于轉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關。由于我國的經濟體制處在改革時期,生產關系處在發展完善時期,原有的社會公德中一些內容已經不完全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而與新形勢相適應的社會公德還沒有完全形成,沒有很好地被社會所普遍認可和遵從。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在一定時期出現公德規范的部分“真空”,進而在社會生活中出現社會公德的某些缺失現象。這種現象還會因慣性而延續一段時間。這是由上層建筑必須適應經濟基礎的規律所決定的,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所不可避免的。

查看全文

大學生心理問題分析論文

1焦慮的情緒

焦慮是個體主觀上預料將會有某種不良后果產生或模糊的威脅出現時的一種不安情緒,并伴有憂慮、煩惱、害怕、緊張等情緒體驗。

焦慮會明顯地影響著一個人的精神狀態、認知、行為和身體狀況。被焦慮所困擾的大學生常表現出煩躁不安、思維受阻、行為不靈活、動作不敏捷、身體不舒服、失眠、食欲不振等。嚴重的焦慮能使人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在心理上摧垮一個人。

當然,并不是說所有的焦慮都是壞事。在這個緊張刺激不斷增多、競爭不斷加強的社會里,每個人都可能處于一定的焦慮狀態中,學習緊張繁忙、前途尚不明朗的大學生就更是如此。適度的焦慮可以喚起警覺、激發斗志,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比如,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認為,中等焦慮最有利于考生自我能力的發揮,而無焦慮或高焦慮則不利于考生水平的發揮。

不適當的高度焦慮對心身健康卻是很不利的。為此,應增強自信,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總會有辦法的,這樣可減輕焦慮;應磨煉意志,不怕困難,無謂地或過分地擔憂正是焦慮的實質;應開闊胸襟,不計較得失,也不杞人憂天;應當機立斷,積極行動,因為猶豫徘徊會增加焦慮。

2抑郁的困擾

查看全文

我國現代社會心態探析

大眾整體冷漠的情緒讓這個社會冰冷到極點。在自由的網絡里網民在罵聲一片,同時悲觀的觀點像洪水一樣蔓延。到底發生什么事了?這是此篇論文探討的方向。

首先解決一個問題。什么是社會心態?“社會心態”是指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傾向,反映特定環境中人們的某種利益或要求并對社會生活有廣泛影響的思想趨勢或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會中人們的心理狀態。

現在中國社會的心態是怎樣呢?學生認為主要有三種心態:悲觀,憤怒,冷漠。這三種心態分別像水火風,將這個社會框架沖擊的搖搖欲墜。

這三種情緒如何產生?這個“和諧”的社會怎會這樣?

首先,學生先談下關于憤怒。當人遇到不公的事情時,就會產生憤怒,是一種天然的情感。在現在這個社會體制下,許多基本的合理的權利受到限禁,對于極多數人而言。對于極少數人而言,他們的權利被無限的擴大,憤怒源于此。例如公務員招考,報紙上不斷地登出關于其舞弊的內幕,“一個蘿卜一個坑”。報考的人多不勝數,有的崗位甚至達到1000選一,而招的進去的都是與相關單位有關系的人。真正有才能的人總是名落孫山。有實力又怎樣,筆試以超高分過了又怎樣,面試就不讓你過。更有況者筆試直接作弊,網上成為“開掛”。苦讀寒窗十幾載,有何用?除了公務員招考,社會不公的現象比比皆是,招商投標暗箱操作,房屋強拆,擺攤糊口被城管驅逐,貪官貪污幾千萬只需坐幾年牢,石油價無理高漲,住保障房屋的人都是開小車……社會方方面面都是不公,人們的沒有得到政府公正的對待,相應地,人與人之間逐漸也形成彼此的不公,你瞞我瞞,你欺我騙。憤怒逐漸積聚,正如名言所說:眾人拾柴火焰高。火焰很高,而且不是一般的高。政府當然亦感覺到人們的火氣,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增大維穩費用,將上訪的人截回控制住,將揭露矛盾的人屏蔽掉等。可是,這些措施都沒用,相反變相添加柴火,火焰更高了。

談完憤怒,談下悲觀吧。憤怒完,悲觀開始。公務員考不進,好吧,去打工糊口。一月一千多塊,照五晚九,企業接單多時,直接加班,加班費是有的,不過連加班費加起來,亦是兩千出頭,這就是多勞多得的制度。兩千多塊,除去房租水電費伙食費,能剩下一千算是節儉了。生病了,去次醫院就要幾百。想買房?想都不要想。想結婚?想擺酒席買嫁妝存多幾年吧,但是沒房,住哪?租房?哪個女孩愿意跟你?有!好,終于有了。孩子教育怎辦?好在高中前上學不要錢,可高中大學可不便宜啊,即使都讀了又怎樣,沒錢沒權,有好前途嗎?窮二代繼續吧。在這個社會里,前途的光芒是如此的渺茫,無論如何努力,人們始終擺脫不了窮的標簽,生活的枷鎖無論怎樣都沖不破,能不悲觀嗎?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憧憬被黑暗吞噬,路已經看不清了,悲觀在人們的心理揮之不去,悲觀的從人們的眼里溢出,化成一滴滴淚水,匯成一條條河流。水將漫金山,政府當然也FEEL到,于是亦采取了相應的措施:電視臺里歌舞升平,幸福美滿,和諧無比;不斷向人民說經濟增長了;又說物價下降了……可是生活是如此的殘酷,眾人正在切身經歷,況且政府說的與現實的差太遠,經濟是增長了,可是我們的錢包并沒有增加,還減少了,電視是不錯,可是與現實差太大了。落差感太明顯,于是,政府又干砸了,河流又增加了。

查看全文

小議會計公正品質情感的培養

摘要:客觀公正。會計人格的豐盈;決棄道德冷漠,凸現會計人的社會正義感。

關鍵詞:公正公正情感道德內化社會正義

公正,又稱為正義,意即“正直,不偏私”公正”應成為會計道德規范中的核心。但在現實的會計工作中,會計人對某些會計職業行為發生了道德的困境,加上現實世界各種利益的誘惑,于是行為上會出現公正的道德解約行為,陷入公正的悖論之中。如何解決會計人面臨的職業道德上的困惑?著名的精神病理學家魯克在情緒與個性中說到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遺傳的培養的結果,如果忽視這方面的教育,就會使整個一代人全部生活中相應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的野蠻狀態之中”同時還說“要使人取得重大成績,就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感”也就是說,會計人公正品質的形成和回歸,職業道德教育中的公正品質情感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會計人公正的道德品質需要情感浸潤。休謨提出過“道德來自情感”命題。會計職業道德的培養不能脫離情感,道德情感與理性是相統一的

1會計公正品質與情感密不可分

羅爾斯指出“正義論”一種有關道德情感的理論,旨在建立指導我道德能力或更確切地說,指導我正義感原則”道德意義上的公正,說到底是個情理原則。

查看全文

美麗的教學人生從感動中來

教育是門藝術,我認為掌握這門藝術并不在教齡的長短,與各位相比,我多的只是教齡,而對這藝術我只是個叩門者,倒是這七八年來品嘗了一些教育的苦樂酸甜,我感謝大家給我這個訴說的機會,為了使說話不至于漫無目的還是確定一個話題吧:讓美麗的人生從感動中走來。

老師們聚在一起常感嘆:現在的學生不好教,打不得,罵不得,批不得不用說,還冷漠挑剔。上屆我班有一位性情孤傲、同學關系緊張,認為所有老師都不夠優秀的女生。我想,以誠心與人便沒有攻不破的堡壘,更何況以之待一個未成年的孩子呢,相信自己會用真誠贏得她的信賴,于是時不時就找她談心。但沒料到她在班里向同學揚言:“哼,她沒什么可怕的,欺軟怕硬,根本不敢把我怎么樣!”還有一個男生不但學習習慣不好,遲到、上課說話更是屢教不改,一次我請來家長交流情況,最后我讓他當著家長的面對今后的行為表個態,他說:“以后好好做”我又追問了一句,他卻說:“我敢不好好做嗎,我怕你報復我。”自己的誠心付出得到的是學生的冷漠的拒絕,著實很痛心。我思考,學生的冷漠從家庭的角度來看,父母對子女的有求必應,過多的安全教育,讓孩子不能正常的與人相處,甚至懷疑一切;從社會環境來看,社會上對個性的張揚使得稚嫩的心把標新立異與叛逆當成了個性來追求,這就難免使教學在一部分學生中成為了老師的一相情愿。然而,我認為冷漠是一種人性的缺失,是學業、事業路上的絆腳石。身為教師,育人為本,我們有責任讓學生走出冷漠,在陽光下綻放花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教育是要創造出讓自己感動的人。遵循這一理念,我嘗試了一些做法,收獲還是頗豐的。

首先,給學生創造一個溫暖的環境。

冷漠也是缺乏對生活的感動,這并非是身邊缺少感動的人和事,只是常常視而不見。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班級的溫暖,我曾給學生布置了一份作業:每人用一周時間去發現身邊同學的優點或發生在同學間感人的事,然后我開了一次“可愛的同學”的主題班會,讓同學在班會上交流發現,在第一位同學羞澀的講述后,發言的同學此起彼伏,一個個可愛動人的形象被描畫了出來,再看那發言的聽講的一個個漾開了笑臉。之后的周記本上就有了“名人某某”、“淘氣大王”、“同桌的她”,更有了“可愛的校園我的家”等生動鮮活的精彩紛呈的文章了。不僅如此,同學間互幫互助的場景也時時感動著我。同學間能互幫互助,互關互愛是形成良好班風的一個重要因素。

良好的班風除了同學間互幫互助,還應親師信道,班主任是搭建學生與任課老師間的橋梁,為了讓學生更多的了解自己的老師,使任課老師不會因與學生課下交流少而給學生的印象只限于課堂上講授知識時蹙額鎖眉的那一面,我又開了一次“我們的老師”的主題班會。在學生談了自己眼中的老師后,我把不為學生所知的各位老師的為人做了補充介紹。例如,英語老師的勤奮好學,不茍言笑;物理老師文理兼通,辦公室里常常妙語連珠,睿智非凡等等。我從學生臉上讀到了“感動”“景仰”,下課鈴聲響了,同學們依然要求我再講些老師們的佳話。這使我感到只有學生覺得老師可愛可敬,我們的教育才不會是趕鴨子上架。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方式研究論文

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和充分估計,是一種良好的心理品質,也是一個人克服困難、自強不息、取得成功的內在動力。幼兒自信心的形成,與家庭的教養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

一、專制型家庭,孩子缺乏自信

專制型家庭的主要特點是父母威信占絕對地位,孩子完全按父母的意志生活。家長對孩子的所作所為經常采取不信任的態度,孩子稍有差錯便指責“你怎么總是這樣?”“你怎么老是沒耳朵呢?”常用“不能怎樣、應該怎樣”等詞語來教育孩子,且目光挑剔。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我什么都不會”、“我一樣都不行”的自卑心理,做事無主見,習慣于依賴父母,不敢親自嘗試、探索。這種家庭談不上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二、困愛型家庭,孩子盲目自信

溺愛型家庭的孩子往往嬌生慣養,虛榮心強,他們在家庭中處于中心地位,對孩子的所作所為,不論是非對錯,都以贊賞的口吻或神態加以認可。長此以往,便結孩子留下了“我的話總是對的,我的行為總是討人喜歡的”,“你們必須都依我”等印象,使孩子形成很強的自我中心意識和盲目的優越感。但由于缺乏鍛煉,孩子的能力并末得到相應發展,以致于遇事不愿也不敢嘗試,表現出退縮行為,實際上也無自信心可言。

三、冷漠型(含忙碌型)家庭,孩子自信不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