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國際貿易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2 19:21: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糧食國際貿易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糧食國際貿易及其影響詮釋
論文關鍵詞:糧食問題;國際貿易政策;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保護
論文摘要:本文將從中國糧食問題入手,對加入WTO中國糧食面臨的新的國際貿易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中國糧食問題的基本概況
目前,我國糧食消費結構主要是由口糧消費、飼料用糧、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等四部分組成。其中。種子用糧占整個糧食消費的比例很小,對糧食需求影響不大,而其余三部分的用量較大。
1.口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結構的改變,居民直接糧食消費數量逐年減少,1993年以后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到2002年僅為2.2億噸。而同年糧食總產量為4.57億噸,直接消費僅占糧食總產量的49.1%,我國糧食消費已經呈現口糧消費與其他消費各占一半的局面。
糧食國際貿易政策及其影響透析
摘要:本文將從中國糧食問題入手,對加入WTO中國糧食面臨的新的國際貿易情況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糧食問題;國際貿易政策;世界貿易組織;貿易保護
一、中國糧食問題的基本概況
目前,我國糧食消費結構主要是由口糧消費、飼料用糧、工業用糧和種子用糧等四部分組成。其中。種子用糧占整個糧食消費的比例很小,對糧食需求影響不大,而其余三部分的用量較大。
1.口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物結構的改變,居民直接糧食消費數量逐年減少,1993年以后糧食消費量逐年下降,到2002年僅為2.2億噸。而同年糧食總產量為4.57億噸,直接消費僅占糧食總產量的49.1%,我國糧食消費已經呈現口糧消費與其他消費各占一半的局面。
我國糧食國際貿易研究論文
一布朗的挑戰
1994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在《世界觀察》雜志(1994年第9—10期)上發表了題目為《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這篇文章一經發表立即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幾乎所有重要的國際性報刊和新聞機構都在顯要位置上作了轉載和報道,中國政府和學術界也迅速作出了強烈反應。隨后,布朗又在幾個重要的國際會議上發表講話,宣揚他的觀點,并不斷補充新的證據。1995年下半年他又出版了系統全面地論述他的觀點的專著——《誰來養活中國?》。
1布朗問題的內涵
在《誰來養活中國?》一書中,布朗向全世界也向中國提出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的前提假設是中國在1990年至2030年期間將實現持續的快速的工業化。他從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省的共同經歷中發現:在工業化之前人口密度就很高的國家和地區,即人均占有耕地很少的國家和地區,在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耕地的大量流失和糧食的大量進口。他把這一發現當做一條規律確定下來。布朗根據中國和國際上某些機構的統計數據,分析了中國未來30年至40年期間的人口、人均消費水平、耕地、復種指數、水資源、化肥投入、單產和生態環境的動態趨勢,他也分析了未來世界上主要糧食出口國和進口國的供給與需求情況。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他得出了五條重要的結論:
一、在1990年至2030年之間,由于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長,中國的谷物總需求量將達到4.79億噸至6.41億噸,而中國的谷物總產量卻將減少1/5,只有2.72億噸,從而中國將出現2.07億噸至3.69億噸的谷物缺口,相當于目前全世界谷物總出口量(2億噸)的1至2倍。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進口國。
二、實現了持續的快速工業化的中國將有足夠的外匯進口所需要的谷物(按現價計算),但是國際市場上不會有這么多的谷物供中國進口,因此以1990年為分界線,世界糧食市場將由買方市場轉變為賣方市場。中國的經濟繁榮將使世界進入糧食短缺時代。
我國糧食國際貿易影響分析論文
一布朗的挑戰
1994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在《世界觀察》雜志(1994年第9—10期)上發表了題目為《誰來養活中國?》的文章。這篇文章一經發表立即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幾乎所有重要的國際性報刊和新聞機構都在顯要位置上作了轉載和報道,中國政府和學術界也迅速作出了強烈反應。隨后,布朗又在幾個重要的國際會議上發表講話,宣揚他的觀點,并不斷補充新的證據。1995年下半年他又出版了系統全面地論述他的觀點的專著——《誰來養活中國?》。
1布朗問題的內涵
在《誰來養活中國?》一書中,布朗向全世界也向中國提出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的前提假設是中國在1990年至2030年期間將實現持續的快速的工業化。他從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省的共同經歷中發現:在工業化之前人口密度就很高的國家和地區,即人均占有耕地很少的國家和地區,在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耕地的大量流失和糧食的大量進口。他把這一發現當做一條規律確定下來。布朗根據中國和國際上某些機構的統計數據,分析了中國未來30年至40年期間的人口、人均消費水平、耕地、復種指數、水資源、化肥投入、單產和生態環境的動態趨勢,他也分析了未來世界上主要糧食出口國和進口國的供給與需求情況。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他得出了五條重要的結論:
一、在1990年至2030年之間,由于人口和人均收入的增長,中國的谷物總需求量將達到4.79億噸至6.41億噸,而中國的谷物總產量卻將減少1/5,只有2.72億噸,從而中國將出現2.07億噸至3.69億噸的谷物缺口,相當于目前全世界谷物總出口量(2億噸)的1至2倍。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谷物進口國。
二、實現了持續的快速工業化的中國將有足夠的外匯進口所需要的谷物(按現價計算),但是國際市場上不會有這么多的谷物供中國進口,因此以1990年為分界線,世界糧食市場將由買方市場轉變為賣方市場。中國的經濟繁榮將使世界進入糧食短缺時代。
國際貿易視角糧食安全的影響因素
摘要:糧食產業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立國之本。20世紀70年代,世界爆發了糧食危機,自此,糧食安全在全球范圍內受到廣泛關注。本文對糧食安全的定義和內涵展開思考,討論國際貿易視角下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因素,進而提出保證我國糧食安全的對策。
關鍵詞:糧食安全;耕地資源;生態環境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和土地資源之間的關系非常緊張。黨的十七大,提出了一些與保護土地資源有關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也多次修訂,加強了土地管理。應嚴格貫徹落實國家提出的土地保護政策,尤其是對基本農田的保護,要把耕地的保有量提升到18億畝以上,基本農田的面積也不能低于15.6億畝。
一、糧食安全的定義和內涵
關于“糧食安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定義。聯合國糧農組織對糧食安全的定義也是動態的。1974年的糧食安全定義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1983年的糧食安全定義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即要保證所有人能夠隨時都買得到也買得起需要的基本食品。從糧食安全的定義來看,要滿足三個具體目標才能實現糧食安全:第一,要保證能夠生產足夠數量的糧食;第二,要最大限度保證糧食供給的穩定性;第三,要保證需要糧食的人都能得到糧食。隨著時代不斷發展進步,糧食安全不僅要滿足人們數量上的需求,還要滿足人們對糧食質量的需求。如今,在我國,糧食安全的定義是糧安天下,要讓老百姓手中有糧,這樣人們才會心里不慌。
二、國際貿易視角下我國糧食安全影響因素
我國糧食國際貿易研討論文
關于全球化的內涵和定義,國內學術界存在不同看法。為了便于討論,本文采用聯合國和世貿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文件中常見的說法,因為這是一種寬松而又淺顯的解釋,易于為各方接受。
1996年聯合國貿發會議召開過一次題為《全球化和自由化》的討論會,參加者有聯合國直屬機構的官員和專家,如工發組織、開發計劃署、兒童基金、跨國公司中心等,也有來自聯合國體系內各個專門機構的官員和專家,如國際勞工組織、世界衛生組織、教科文組織等,還有來自與聯合國有聯系的獨立機構,如世貿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一些大學和研究機構的專家、教授,可見會議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其文件中關于全球化的定義反映了國際上的共識。這個定義可概括如下:全球化是世界各國在經濟上跨國界聯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強的過程,運輸、通訊和信息技術的迅速進步有力地促進了這一過程(注:GlobalizationandLiberalization,p.240,UNCTAD/ECDC/PA/4/Revl,N.Y.andGeneva,1996.)。
世貿組織1995年度報告指出:“對全球化的定義和描述,首先應著重‘質’而不是‘量’,它是不同國家的市場和生產日益變得更加相互依存的過程,這是由于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發展以及資本和技術的流動所造成的。”(注:WTO,InternationalTrade:TrendsandStatistics1995,p.19,Geneva,1995.)
聯合國貿發會議1997年度報告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貨物和資源日益加強的跨國界流動,也指一套管理不斷擴大的國際經濟活動和交易網絡的組織結構的出現”,“但今天的世界經濟與超國家范式相距還很遠,對現狀較為恰當的描述是全球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市場、生產和金融活動的跨國界聯系已加強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國的經濟都不能不受到國界以外的政策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注:UNCTAD,TradeandDevelopmentReport1997,pp.70~71,N.Y.andGeneva,1997.)報告接著又列述了促進全球化的主要因素:關貿總協定8個回合所推動的貿易自由化;一系列國家金融管制的放松;信息技術驚人的發展。
根據上述,經濟全球化的內涵至少可歸納為以下三點:這是各國在經濟上相互依存不斷加深的歷史過程;其突出表現為商品和資本、技術等要素的國際流動日益加強;其主要因素是信息革命以及貿易和金融的自由化。
經濟全球化表明,生產的社會化和國際化了升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各國的擴大再生產過程必須在世界范圍的緊密聯系中才能正常運行,這不僅決定了各國在經濟上的相互依存空前加深,也要求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優化配置,從而在客觀上為經濟的持續增長開辟了廣闊的前景。故從生產力角度看,全球化是一個進步的歷史過程,我們應當積極地適應它、促進它。但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這一過程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占統治地位的條件下進行的,少數發達國家的壟斷資本起著主導作用,因而必然帶來深刻的階級烙印和扭曲的表現形式,決定了這一過程是跛腳的,即在南北之間是不對稱進行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經濟上與全球化進程不相適應的矛盾將更加突出。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國的經濟也面臨著這樣的矛盾,必須從戰略上加以重視和調整,才能保證我國經濟在進入21世紀后持續穩定地增長。在對外貿易領域中我國至少在下列四方面存在著不適應。
貿易投資一體化與國際貿易理論創新論文
1990—2050年中國糧食需求預測:中國科學院國情分析小組在廣泛地比較了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經驗和深入地研究了中國的特殊國情的基礎上,對1990—2050年期間中國的人口和GNP的增長情況做了預測,預測結果列于表1中。目前,許多國際機構和國際組織認為中國的人均GNP被低估了,為了更加充分地估計中國未來的人均谷物和糧食需求量,將1990年中國的人均GNP提高一倍,上調到740美元,以此為基數進行預測分析。將各預測年份的人均GNP預測值帶入前面從國際經驗分析中得到的經驗公式,就可以得到對應年份的人均谷物需求量的推測值。當人均谷物需求量推測值小于1990年的實際值時,預測值取兩者中較大的數值。假定谷物占糧食的比例不變,由人均谷物需求量預測值可以推出人均糧食需求量的預測值。由此方法得到的全部預測結果列于表2中。
決定一國的人均糧食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三個:一是它的人口和自然資源的比例;二是它的經濟和技術水平;三是它的資源配置機制。因此,當兩個國家的資源配置機制和經濟發展水平相當時,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較低的國家,其人均糧食消費水平也應當較低。中國的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意味著用國際經驗公式推測的人均谷物需求量必然是偏高的,再考慮到預測值是從推測值和1990年的實際值中取大的,因此我得出的預測值只能偏高,不會偏低。認為未來20年中中國的人均糧食消費量會隨著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加是錯誤的。我們的政府不應該不負責地向人民許諾為他們提供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的食品消費水平,我們的人民也不應該不切實際地期待享受超越經濟發展水平的食品消費水平。中國目前的低收入-高食品消費模式沒有持久存在的根據。由總人口和人均糧食需求預測可以得到糧食總需求預測,結果列于表3中。
2中國糧食產業的長期趨勢
1950—1994年中國的糧食產業:從1950年到1952年,中國的糧食產業從1.32億噸恢復到1.64億噸。從1952年到1977年,中國的糧食產業從1.64億噸提高到2.83億噸,25年間年平均增長速度為2.21%。從1977年到1984年,糧食產業從2.83億噸提高到4.07億噸,7年間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5.33%。從1984年到1994年,糧食產業從4.07億噸提高到4.45億噸,10年間年平均增長速度為0.90%。1978—1984年期間中國糧食產業的高速增長在1985年猝然而止,并就此進入為期10年的徘徊時期。這種重大轉折出現的原因有四:一是國家對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財政支持減少。農業財政補貼已經大大超過了政府的能力,不堪重負。二是糧食的有效需求不足,生產過剩,同時谷物的大規模進口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三是1984年城市經濟改革啟動之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上升,農業生產成本也隨之上升。四是工業化的快速推進特別是農村工業化的迅猛發展,降低了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的比較收益,使得生產要素從農業部門向非農業部門、從糧食生產部門向非糧食生產部門大量轉移。
總之,進入80年代中期以后,國內產業之間的比較收益格局和社會政治力量對比格局共同決定了1978—1984年之間的糧食高速增長是不可持續的,這一時期的糧食生產的的確確是“超常規增長”。同時,1978—1984年之間中國糧食產出的增長經驗也告訴我們,只要存在有利的經濟條件,中國的糧食產出就能實現快速增長,糧食增產的潛力是存在的而且很大。這也告訴我們,中國目前的糧食問題不是能不能增產的問題,而是值不值得增產的問題,是經濟問題,而不是技術問題。
1984—1993年中國糧食產出空間格局的變化:我根據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1984—1993年之間經濟發展、人均耕地、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糧食產量的變化情況,將它們分成四類:Ⅰ類地區包括上海、浙江、江蘇、福建、廣東和海南;Ⅱ類地區包括山東、遼寧、黑龍江、新疆、北京和天津;Ⅲ類地區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四川、云南、貴州和山西;Ⅳ類地區包括吉林、內蒙古、河北、河南、安徽、廣西、陜西、甘肅、寧夏、青海、西藏。Ⅰ類地區的人均耕地面積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卻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984—1993年之間,它們的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產量都在減少,合計糧食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比重下降了3.83個百分點。Ⅱ類地區中人均耕地面積較少的經濟發達地區,如果經濟發展速度不是很快,那么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糧食產量不會下降;這類地區中人均耕地面積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經濟發達地區,即使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它們的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產量也在增加。1984—1993年之間,Ⅱ類地區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比重提高了2.52個百分點。Ⅲ類地區的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84—1993年之間,盡管它們的糧食總產量有所增加,但人均產量在下降,而且合計產量占全國的比重下降了2.69個百分點。Ⅳ類地區的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和Ⅲ類地區一樣,它們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984—1993年之間,它們的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產量都有較大提高,而且合計產量占全國的比重也提高了3.63個百分點。上述情況表明,1984—1993年之間中國的產品和要素的國內統一市場正在逐漸發育和形成,市場機制開始對全國經濟資源的空間配置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糧食生產和消費的地域分工格局正在出現,比較優勢在支配地域分工的演變。這種趨勢是合理的有利的,因而也是必然的和不可抗拒的。目前實行的糧食省長負責制與這種大趨勢恰恰背道而馳。轉大國效應:上述情況也表明,在中國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各個地區的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糧食產量的變動是不一致的,有些地區減少了,有些地區增加了。這種現象我稱之為“大國效應”。“大國效應”的產生源于大國工業化與小國工業化的兩個根本性差異:一是工業化在空間上的不平衡性;二是工業化在時間上的長期性。“大國效應”的存在決定了,即使大國與小國的所有條件都一樣,大國在快速工業化的過程中其糧食產出開始下降的時間要比小國大為延后,而且糧食產出下降的速度和幅度也要大大小于小國。因而不能簡單地用小國的歷史經驗類推大國的未來趨勢,布朗在預測中使用的方法是不科學的。
國際貿易理論演變對農業貿易的啟示
摘要:本文立足于幾個較為經典的貿易理論,簡略闡述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并從強化進行農業貿易監管、科學制定貿易規則以及低收入國家應加大公共投入等幾方面內容著手,對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對于農業貿易治理的啟示進行了詳細分析,旨在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農業貿易治理;自由貿易制度
近些年來,全世界范圍內都對農業貿易自由化這一話題有著極高的關注度,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該話題存在著相對較大的爭議。深入探索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能夠充分從其中獲取先進的理論和經驗教訓,進而作用到我國的農業貿易治理工作當中,基于此,有必要對其展開更加深層次的研究。
一、國際貿易理論演變
結合比較優勢理論中的觀點可以明確,經過對某一產品在國內以及國外生產機會成本的對比分析,能夠得出產品在本國生產的優劣勢。而國家若想最大限度獲得利潤,則需要出口那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并進口那些有著一定比較劣勢的產品。該理論基本上是圍繞著勞動分工基礎上的具體分工效率以及隨之而來的貿易利益展開的分析。此外,比較優勢理論對于各個國家本身所具有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之間的不同有著較高的重視。從目前來看,全球化貿易的基本特征為多要素的跨國組合,而從本質上來看,這一貿易理論其實是一種單一勞動要素觀,無法同當下社會發展以及時代進步的實際需求相符合。通過對于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的分析可以明確,國際分工以及貿易會使得各國在生產要素的情況下得到相同的收入。從理論的層面著手進行分析,強化開展自由貿易,可以最大限度實現對于各國貧富差異的有效消除,但是盡管這一理論有著較強的科學性,但其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則會暴露較多的問題,具體原因如下:一方面,在現實中并不具備理想的自由貿易條件,同時也沒有相應的完全競爭市場;另一方面,關于各個國家所具有的技術水平處在相同水平,這種假設過于理想化,并不具備科學性。除此以外,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沒有充分考慮同類生產要素之間所廣泛存在的異質性。從目前來看,全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后進國家對于稀缺生產要素的引進,這便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了其收入的增加。在支持自由貿易政策的相關貿易理論中,比較優勢理論是其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幼稚產業保護理論的提出則挑戰了比較優勢理論的地位。該理論是1791年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所提出的,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則于1841年對該理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強調需要加大力度開展對于美國制造業的保護工作,最大限度避免英國先進制造業對于美國制造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沖擊。在應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市場競爭理論的過程中可以對發達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的實際情況進行明確,并詳細說明其貿易結構形成的深層次原因。發達國際企業能夠依靠著國內所具有的政策選擇以及更為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實現外部和內部經濟規模,但由于欠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并不具備上述條件,因而通常情況下難以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產業內貿易的形成本質上其實是發達國家企業所形成的戰略選擇。對于不同水平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來說,其之所以形成,則主要是因為跨國公司的投資。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本身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欠缺,難以在自身投資的基礎上同發達國家展開產業內的貿易,但是利用跨國公司進行投資,則有極大的可能性會對其產業進行擴張,進而產生相應的跨國企業內貿易以及跨國產業內貿易。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當處在規模經濟以及不完全競爭兩種狀態的情況下,跨國公司投資是比較現實的途徑。從當前全世界范圍內來看,要素流動是不同發展水平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形成的重要基礎,而相對于工業要素來說,農業要素所具有的流動相對較差,所以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在規模方面,農業產業內貿易都落后于工業。各種類型的貿易理論對于各國政府在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實施上都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自由貿易理論本身并沒有對產業類型、空間以及時間因素進行更加全面和綜合的考慮。波特所提出的競爭優勢理論進一步明確了企業戰略本身對于其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將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該理論的應用能夠有效支撐企業對競爭優勢的確定,同時還可以使得全球企業之間出現一定的熊彼特式競爭,進而促使貿易帶來更多的動態收益。
二、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對于農業貿易治理的啟示
我國玉米國際貿易逆差原因與對策
摘要:我國是農業生產大國,玉米作為全世界分布最為廣泛的農作物,在國際貿易領域,玉米的進出口貿易越來越受國際貿易組織的重視。我國玉米的種植面積大,玉米總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20%以上,作為農業生產大國,我國的玉米一直是自產自銷的狀態,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的玉米進出口貿易在國際貿易舞臺上占據重要位置,同時進口量的增加也產生了我國玉米國際貿易逆差。本文針對我國玉米國際貿易逆差進行了解析,同時對其原因和對策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玉米消費量;國際貿易逆差;玉米產量
一、引言
我國玉米國際貿易在2009年出現貿易逆差現象,本文對于玉米供求和國際貿易的狀況進行了解析,出現國際貿易逆差主要原因是我國的玉米國際市場競爭力較差、玉米深加工的需求大幅度增長等原因導致的。玉米國際貿易逆差對我國的玉米出口貿易影響是多方面的,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玉米國際貿易逆差產生的原因以及相應的對策進行了解析。
二、我國玉米產銷及國際貿易現狀分析
1.2005-2011年我國玉米產銷及國際貿易現狀。在短期間內,基于國內對農業的相應政策,使得種植也收益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國內的玉米種植面積也在逐漸加大,隨之玉米的產量不斷呈增長狀態。從2005年到2011年,玉米種植面積方面,由25445千公頃到增長到千32160公頃;玉米的產量方面,由13028萬噸增長到17000萬噸;在消費量方面,由12510萬噸增長到17225萬噸;在進口量方面,由沒有進口量發展到500萬噸;在出口量方面由231.8萬噸降低到5萬噸。從全球的玉米消費量來看,全國各地的玉米作為人們的糧食的數量在逐步減少。隨著你人類對生活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致使人類的事物資源發生極大的變化。隨著畜牧行業的飛速發展,使得糧食加工行業發展規模越來越壯大,糧食加工的能力增強,致使國內對玉米的市場需求變得緊張。受玉米生產成本的影響,我國加大了對玉米的收購量。2005-2009年我國玉米的消費量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低于國內的玉米產量,使得我國的玉米供銷造成供大于求的局面,但是從2010年以后,開始出現供不應求的局面。
糧食進出口貿易研究論文
摘要:糧食是1種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特殊產品,任何國家都10分重視糧食的穩定供給。中國人口增長、耕地減少、需求增加是今后1段時間內不可逆轉的因素,因此,要維護國內糧食安全,糧食進出口是1條重要途徑。按比較優勢理論,國際貿易有利于平抑價格波動,有利于出口國的生產和進口國的供應穩定。盡管我國糧食外貿數量占國內糧食生產和消費總量的比重不大,但是,在國際糧食市場上卻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對世界糧食市場的影響也逐步加大。本文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運用比較優勢的理論,就我國糧食進出口總量和品種結構進行分析,剖析了糧食進出口總量變動與品種進出口量變動的深層次原因。通過分析,可看出我國糧食進出口量的變化趨勢與我國糧食產量、進出口政策等有關。并指出我國糧食進出口面臨的體制問題。最后,對促進中國糧食進出口貿易提出了政策措施。
關鍵詞:糧食進出口;演變趨勢;體制困境;政策措施
1前言
1.1糧食進出口問題的提出
1.1.1我國糧食進出口與糧食安全的關系。糧食是1種關系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特殊產品,任何國家都10分重視糧食的穩定供給。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于70年代提出了糧食安全的概念,即“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食品”。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始終是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問題,在發揮國內農產品比較優勢,開展國際貿易的同時,必須考慮好國內糧食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問題。要擴大有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糧食產品的生產,建立糧食生產基地,相應減少沒有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糧食產品的生產。通過適當進口、有進有出的辦法來調節國內糧食的總量平衡和結構平衡。[1]
1.1.2研究糧食進出口問題的意義。具體采取什么糧食安全政策,要根據本國的資源稟賦、經濟發展狀況來進行分析。由于客觀歷史原因,我國在糧食安全問題上,歷來忽視經濟效益,而只講求政治效益,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損失和人為地加劇國內糧食供求矛盾。講求糧食安全,必須進行理性的分析,特別是在全球經濟1體化趨勢日益明顯的情況下,既要考慮國際糧食市場的大環境,也要考慮國內的小環境,試圖封閉地來維持糧食安全是不可取的、代價也是相當高昂的。從動態的觀點來看,雖然現階段我國糧食安全程度較高,短期內能夠較好地維持糧食安全;但從長遠看,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工業化帶來的耕地面積的不斷減少,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相當嚴峻,利用國際市場來調節國內糧食市場將不可避免。加入WTO后,我國進出口貿易面臨的體制困境,糧食貿易的數量和范圍將擴大,國際糧食市場對國內糧食供給的影響也將日益深重,而我國糧食進出口貿易的研究1直是國內理論界的薄弱環節,尤其最近幾年,我國糧食進出口不穩定。因此,有必要對糧食進出口貿易的趨勢進行研究,以增進人們對糧食進出口貿易的了解,同時為政府決策部門作借鑒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