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理論演變對農業貿易的啟示

時間:2022-01-04 10:51:25

導語:國際貿易理論演變對農業貿易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際貿易理論演變對農業貿易的啟示

摘要:本文立足于幾個較為經典的貿易理論,簡略闡述了國際貿易理論演變,并從強化進行農業貿易監管、科學制定貿易規則以及低收入國家應加大公共投入等幾方面內容著手,對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對于農業貿易治理的啟示進行了詳細分析,旨在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國際貿易理論;農業貿易治理;自由貿易制度

近些年來,全世界范圍內都對農業貿易自由化這一話題有著極高的關注度,但從實際情況來看,該話題存在著相對較大的爭議。深入探索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能夠充分從其中獲取先進的理論和經驗教訓,進而作用到我國的農業貿易治理工作當中,基于此,有必要對其展開更加深層次的研究。

一、國際貿易理論演變

結合比較優勢理論中的觀點可以明確,經過對某一產品在國內以及國外生產機會成本的對比分析,能夠得出產品在本國生產的優劣勢。而國家若想最大限度獲得利潤,則需要出口那些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并進口那些有著一定比較劣勢的產品。該理論基本上是圍繞著勞動分工基礎上的具體分工效率以及隨之而來的貿易利益展開的分析。此外,比較優勢理論對于各個國家本身所具有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之間的不同有著較高的重視。從目前來看,全球化貿易的基本特征為多要素的跨國組合,而從本質上來看,這一貿易理論其實是一種單一勞動要素觀,無法同當下社會發展以及時代進步的實際需求相符合。通過對于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的分析可以明確,國際分工以及貿易會使得各國在生產要素的情況下得到相同的收入。從理論的層面著手進行分析,強化開展自由貿易,可以最大限度實現對于各國貧富差異的有效消除,但是盡管這一理論有著較強的科學性,但其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則會暴露較多的問題,具體原因如下:一方面,在現實中并不具備理想的自由貿易條件,同時也沒有相應的完全競爭市場;另一方面,關于各個國家所具有的技術水平處在相同水平,這種假設過于理想化,并不具備科學性。除此以外,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沒有充分考慮同類生產要素之間所廣泛存在的異質性。從目前來看,全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之所以出現這一現象,主要是因為后進國家對于稀缺生產要素的引進,這便在原有的基礎上實現了其收入的增加。在支持自由貿易政策的相關貿易理論中,比較優勢理論是其中較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幼稚產業保護理論的提出則挑戰了比較優勢理論的地位。該理論是1791年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所提出的,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則于1841年對該理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強調需要加大力度開展對于美國制造業的保護工作,最大限度避免英國先進制造業對于美國制造業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沖擊。在應用規模經濟和不完全市場競爭理論的過程中可以對發達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的實際情況進行明確,并詳細說明其貿易結構形成的深層次原因。發達國際企業能夠依靠著國內所具有的政策選擇以及更為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實現外部和內部經濟規模,但由于欠發達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并不具備上述條件,因而通常情況下難以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而從實際情況來看,產業內貿易的形成本質上其實是發達國家企業所形成的戰略選擇。對于不同水平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來說,其之所以形成,則主要是因為跨國公司的投資。新興經濟體以及發展中國家本身各方面的條件都比較欠缺,難以在自身投資的基礎上同發達國家展開產業內的貿易,但是利用跨國公司進行投資,則有極大的可能性會對其產業進行擴張,進而產生相應的跨國企業內貿易以及跨國產業內貿易。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當處在規模經濟以及不完全競爭兩種狀態的情況下,跨國公司投資是比較現實的途徑。從當前全世界范圍內來看,要素流動是不同發展水平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形成的重要基礎,而相對于工業要素來說,農業要素所具有的流動相對較差,所以無論是在深度還是在規模方面,農業產業內貿易都落后于工業。各種類型的貿易理論對于各國政府在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實施上都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自由貿易理論本身并沒有對產業類型、空間以及時間因素進行更加全面和綜合的考慮。波特所提出的競爭優勢理論進一步明確了企業戰略本身對于其生產力和國際競爭力將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該理論的應用能夠有效支撐企業對競爭優勢的確定,同時還可以使得全球企業之間出現一定的熊彼特式競爭,進而促使貿易帶來更多的動態收益。

二、國際貿易理論的演變對于農業貿易治理的啟示

(一)強化進行農業貿易監管

若想高效落實農業貿易治理,應當強化開展農業貿易監管,具體應當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我國政府需要立足于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未來發展趨勢,對貿易政策進行制定,并確保其具有良好的針對性,以實現對其的保護,盡可能降低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環境對于農業生產者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基于實際情況,出臺相應的農業公共政策,以達到推動國內農業發展的效果,真正實現我國農業生產率的提升。具體來看,首先,我國應當通過農業貿易監管辦法的制定達到提高農業生產率的效果。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我國是農業大國,而且逐漸成長為全世界范圍內重要的農業進口國,尤其是有著極大的糧食進口量。在農業貿易監管方面,政府應當積極對加工食品的出口提供支持,與此同時,政府應當鼓勵農業生產者廣泛學習進口農業商品中所涉及到的各類信息和技術,進一步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率。其次,政府應當在現有的基礎上,擴大其在農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方面的投入,并且應當對相關制度進行健全和完善,以達到提升我國農業生產率的效果,政府需要針對當前存在缺失的農產品市場進行糾正,用更加科學和完善的制度減少農業發展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需要對當前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進行完善,構建起更加高效的農業公共信息服務平臺,應當在現有的市場環境中科學開展對于各類農業生產要素的投入工作,具體涉及到勞動力以及資金等,與此同時,還應當從根本上為其實際的運作效率提供保障,在現有的基礎上實現市場參與者具體交易成本的全方位降低,此舉可以在極大程度上為我國整體農業國際貿易的持續平穩發展提供助力[2]。最后,我國應當注重對于各類政策工具的科學整合應用,這樣一來,便能夠切實提升當前我國糧食作物的生產率。目前我國政府及全體國民都十分關注糧食的安全問題,與此同時,全世界范圍內也迎來了糧食國際貿易時代,在該背景下,政府需要基于糧食生產率的提升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保障。基于此,政府應當確定好那些對于糧食安全存在重要影響的糧食作物,并針對性地出臺相應的貿易政策,同時還要合理選擇糧食生產投入和產出補貼,以及國內糧食市場價格支持等措施,為國內糧食生產提供支持。此舉既能夠大幅實現糧食生產率的提升,還可以起到對于糧食生產潛力的有效激發作用,進而在國際市場當中進一步提高我國糧食產品所具有的競爭力。

(二)科學制定貿易規則

除了要強化進行農業貿易監管之外,還應當科學制定貿易規則。由于農業自由貿易本身缺乏動態效益,所以其在對貿易規則進行制定的時候,實現對于加工食品以及初級農產品的區分是極為科學的。在面對加工食品的時候,采取貿易自由化,但在面對初級農產品的時候,則需要采用多樣化形式的治理措施。雖然從實際情況來看,實施農業貿易自由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擴大國際所獲得的靜態收益,但是各個國家所處的發展階段均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所以其大多會對其本國所具有的弱勢領域采取貿易保護措施。基于此,應當分別對加工食品和初級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治理進行針對性的研究與對話,同時,還要在全世界范圍內對相應的農業貿易全球治理模式進行深層次探討,分析采用何種形式更適合后多哈回合時代[3]。

(三)低收入國家應加大公共投入

對于部分低收入國家來說,其農業屬于弱勢產業,若是實行農業自由貿易,便會使其農業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相關研究人員發現,1980年坦桑尼亞盡管采取了多項農業自由貿易舉措,但結果表明,這些舉措不僅沒有達到提升坦桑尼亞農業生產力的效果,而且還在20世紀90年代導致其農業生產出現了負增長。因此,低收入國家若想提升其農業生產率,應當加大力度進行公共投入,而并非是一味參與到國際市場競爭中。自由的貿易制度的實施并沒有真正起到減少低收入國家貧困以及促進其農業發展的作用。若是國家本身存在著欠缺國際競爭力以及農業生產率較低的問題,不僅不會達到促進農業發展的效果,反而還會產生反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國際貿易理論同農業貿易治理方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基于科學的貿易理論進行農業貿易治理,能夠有效提升其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對于國家農業產業的整體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當前世界各國之間貿易不斷加強以及科技水平逐漸進步的時代背景下,以往所采用的傳統的貿易模式已經難以同當前時代發展相適應。基于此,我國應當充分考慮現有的各項條件,積極提升自身的創造和開發能力,對相應的貿易模式進行更新升級。

參考文獻:

[1]唐玉琪.國際貿易基本理論演變述評[J].新商務周刊,2019(20):269.

[2]楊惜麟.國際貿易模式演變及其理論依據[J].企業技術開發(學術版),2018,37(10):54-56.

[3]駱逸銘.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J].新農業,2021(5):98-99.

作者:賀歡 單位:江蘇省南京工程高等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