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免疫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3 19:54: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臨床免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臨床免疫

臨床免疫檢驗質量控制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臨床免疫檢驗的質量控制的臨床實施效果,為以后的臨床檢驗工作順利進行提供參照依據。方法選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來我院就診住院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給予傳統的臨床免疫檢驗的質量控制方法,觀察組患者優化質量監控的措施,對患者的檢驗標本進行采集、儀器校準、標本送檢和妥善保存等質量監控的優化措施。對比并觀察兩組檢驗標本的檢驗情況和準確情況。結果兩組患者檢驗情況進行對比顯示,對照組總檢出率為75.00%,觀察組患者總檢出率95.00%,觀察組患者總檢出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臨床免疫檢驗質量控制可以對樣本的檢測起到良好的完善作用,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程度,在實驗室的臨床免疫檢測方面要對質量的控制嚴加要求,保障臨床應用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免疫檢驗;質量控制;效果;討論

質量控制是臨床免疫檢驗結果的準確度改善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是臨床免疫檢驗程序中的決定因素。質量控制主要通過對檢測各項操作中的錯誤進行總結改正和控制,避免檢測結果缺乏真實性。臨床免疫檢驗的質量指標的一致性的保證和臨床醫生在診斷中的準確性緊密相連,對于降低誤診率,提高人民群眾對治療過程的滿意度,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了研究臨床免疫檢驗的質量控制的臨床實施效果,為以后的臨床檢驗工作順利進行提供參照依據。對來我院就診住院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進行實驗研究,具體報告如下所述。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進行臨床免疫檢驗的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0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25~54歲,平均年齡(37.51±3.47)歲;本組患者的血型為A型、B型、AB型以及O型常見性血型。觀察組男22例,女28例;年齡26~53歲,平均年齡(35.91±2.97)歲;本組患者的血型為A型、B型、AB型以及O型常見性血型。兩組在性別、平均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查看全文

臨床免疫檢驗質量控制研究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比兩組的臨床基本信息,差異較小,P>0.05。

1.2方法

1.2.1采集標本

(1)根據患者的心理和生理情況,根據檢驗項目分清檢驗的先后順序,達到最優化的組合;(2)全面調整患者的飲食,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盡量保持素食;(3)采集血液的前三天,患者要停止一切劇烈活動,避免對檢驗結果產生影響;(4)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提高其對臨床免疫檢驗的認識對,提高治療依從性,做好分析前的質量控制工作;(5)采集標本時要注意標本的質量,同時在患者服用激素藥物后采集不同體位血清標本。(6)血清采集要注意各種激素類藥物的作用時間,避免藥物影響血清檢驗;(7)臨床免疫檢驗不僅包括血液的采集,還包括尿液、唾液及糞便的采集。

查看全文

臨床免疫檢驗質量控制探索

摘要:目的探析質量控制對臨床免疫檢驗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行免疫檢驗的92例受檢者,采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6例。研究組采用質量控制,對照組采用常規管理,比較臨床免疫檢驗質量。結果研究組患者各項檢驗指標合格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質量控制可改善臨床免疫檢驗質量,提高檢測項目合格率,進而為后續醫療提供參考,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臨床免疫檢驗;質量控制;常規管理

免疫檢驗可定性定量測定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醫者根據檢測結果判斷受檢者細胞免疫應答能力,進而評估其健康狀況,為后續醫療指明方向。眾所周知,免疫系統是生物體內特有的疾病防御系統,免疫系統可有效檢測出小到病毒,大到寄生蟲等多種病原體及有害物質,因檢查方法繁多且各抗體特點多樣,常規免疫檢驗,多忽視質量把控,致使檢驗環節出現人為失誤,影響檢驗結果及后續診療。質量控制指為得到臨床免疫檢驗質量要求而采取的作業技術及監控活動,通過動態監視免疫檢驗工作,消除質量管理環節上可能引發質量不合格的危險因素,通過質量把控達到質量要求,提高檢驗準確性,進而滿足臨床醫療需求。本文旨在分析質量控制對臨床免疫檢驗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病例選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接診的92例進行免疫檢驗的受檢者,采用數字隨機法將其分為研究組(n=46)和對照組(n=46)。本研究經院領導及檢驗科醫護人員共同審核通過,所有受檢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遵醫性差及中途退出者。研究組男性2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42.3±3.4)歲。對照組男性2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42.1±3.5)歲。兩組受檢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2研究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臨床免疫檢驗時采用常規管理,護士告知受檢者檢查注意事項,如檢測前禁食禁水,忌服用藥物,協助進行檢驗,采集制作標本,安全轉運至檢驗科,運用相應設備和試劑進行檢測。研究組采用質量控制,所有檢測工作均由同一醫療團隊工作人員,兩人小組進行,采血前4d為受檢者分發免疫檢驗須知,注意飲食、藥物、運動調控,檢驗前3d禁食肉類、含動物血液的食物、鐵劑、維生素C等,檢驗當天空腹,同時在受檢前由護士指導其取正確采血姿勢,選擇適宜采血器(真空采血管、采血針、持針器),如靜脈采血準備試管、選擇靜、,檢查注射器、扎壓脈帶、選擇進針部位、消毒采血區域皮膚、穿刺皮膚、抽血,詳細記錄采血部位及時間;選擇適宜檢驗設備和試劑,事先試檢設備,保證設備無故障其試劑在有效期內,如冷存箱、酶檢驗儀、比濁儀使用前均核對檢查,所有檢測步驟均嚴格按規定無菌操作;血液標本檢測合格后送檢(去除溶血標本),必須在規定范圍內檢測,若無法立即檢測的標本冷存處理,各環節均需工作人員協同完成,且檢驗各步驟均由相關工作人員簽字確認,檢驗樣本及檢驗結果均一式兩份,以保證檢驗的科學性及嚴謹性,同時將責任嚴格落實到個人。1.3觀察指標。比較兩組受檢者甲型肝炎病毒(HAV)、乙肝五項檢查指標(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體HbsAb、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e抗體HBeAb、乙肝核心抗體HbcAb)、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病毒性肝炎(HE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TPPA)合格率,以衛生部檢驗結果為評定標準,評估兩組受檢者免疫檢驗指標合格率。1.4統計學處理使用軟件SPSS19.0處理數據信息,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Mean±SD)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查看全文

臨床免疫檢驗質量控制探討

在現代醫學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臨床檢驗技術也在不斷提高,檢驗項目在臨床中的開展也越來越廣泛,臨床免疫檢驗在臨床診療工作中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1]。臨床免疫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會對診斷結果和治療效果產生嚴重影響。臨床免疫檢驗包括很多程序,如標本采集、運送、保存等,如何一個環節出現錯誤都可能會對臨床免疫檢驗結果造成影響,所以應加強臨床免疫檢驗的質量控制,進而來保證檢驗結果的可靠性和準確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的臨床免疫檢驗血樣10983份,具體的檢驗項目為:1093例血清胰島素(INS),1294例甲狀腺功能檢測、1082例血清C肽(C-P)測定,1668例胰島素抗體(IAb)、1435例甲胎蛋白(AFP)、1104例癌胚抗原(CEA)、1184例Ca125、1085例Ca199、829例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選擇我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的臨床免疫檢驗血樣13177份,1197例甲功、1196例INS、1462例C-P、1793例IAb、1663例AFP、1425例CEA、1593例Ca125、1284例Ca199、1564例β-HCG。

1.2方法。1.2.1檢驗方法。選擇ELISA法來進行臨床免疫檢驗,采用全自動免疫分析儀,選擇國產免疫試劑。1.2.2質控方法。(1)檢驗前:采集和保存標準:對采血姿勢、標本采集時間、止血帶使用時間、穩定劑和抗凝劑的選用進行密切注意。在采集治療藥物和激素類藥物測定的血清標本時,應對采集時間和體位變化加以關注。試劑和儀器設備的選擇:定期校正、檢查和核定儀器設備,讓儀器設備的性能得以保證,讓實驗誤差有效減少,進而讓檢驗治療得以保證。謹慎選擇試劑,并加強試劑的檢定工作,試劑盒不能頻繁更換,更換試劑盒之前應加強對比試驗。對試劑盒的有效期和保存條件加以關注。(2)檢驗中:室內質控樣本的基質應該和待測標本保持一樣,而且應保持穩定和均勻;嚴格根據說明書來進行操作,已經確定預期結果或者靶值。(3)檢驗后:完成檢驗后應審查檢驗結果,如果存在異議,則應及時核對;檢驗結果和標本應保存一段時間,加強記錄。

1.3臨床觀察指標。將衛生部門所提供的質控血清當成標本,比較質控血清結果和血清樣本檢驗,對質量控制前后5年內的臨床免疫檢驗結果進行比較分析,選擇平均變異指數(VIS)來表示,對質量控制效果進行觀察比較。

1.4統計學方法。將數據納入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比較,以率(%)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查看全文

分層遞進模式在臨床免疫學的應用

摘要:檢驗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生畢業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合格檢驗醫師的重要途徑。然而,參加檢驗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學員主要來自兩種專業(臨床專業和檢驗專業),其對檢驗的認知不同,臨床能力不同,采用分層遞進的培養模式才能達到培訓目的。該文結合臨床免疫學檢驗的特點,探討了臨床免疫學分層遞進培養的一系列方案和措施,旨在為培養出能擔任檢驗與臨床之間溝通橋梁的合格檢驗醫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臨床免疫學;規范化培訓;分層遞進

隨著醫療模式向循證醫學的轉變以及精準醫療理念的提出,臨床醫師對檢驗的需求不斷增加,既懂檢驗又懂臨床的檢驗醫師是臨床迫切需求的。檢驗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下簡稱住培)是培養合格檢驗醫師的重要途徑[1]。臨床免疫學作為檢驗醫學住培的一個亞專業,在多種疾病的診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臨床免疫學檢測方法復雜,項目多樣,然而檢驗醫學住培學員的來源不同,能力有差異,傳統的教育模式不能滿足培養高質量檢驗人才的需求。近年來提出的分層遞進的教育模式充分考慮了這種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員設立不同的教學目標,安排不同的教學內容,不但可以使所有學員完成教學大綱要求的內容,還能讓高水平的學員得到更高層次的培養[2-3]。基于對分層遞進模式的應用,結合臨床免疫學檢驗的特點,本科室制訂了一系列方案和措施,旨在提高臨床免疫學的住培教學質量,培養出合格的檢驗醫師。

1依據教學大綱,制訂分層輪轉方案和培訓目標

以往臨床免疫學的培養模式不分學員級別和來源,學員均在免疫組一次性輪轉4個月,統一安排固定的教學計劃,無差異化地完成相同的培訓內容。然而,由于檢驗醫學住培學員的來源分為臨床專業和檢驗專業,其對檢驗的認知不同,臨床實踐能力不同,如無差異化集中開展理論授課、技能培訓,則不利于學員臨床能力的培養和住培質量的提高[4-5]。為實現住培學員的整體進步,實施分層遞進的培訓模式可以滿足不同學員的需求。分層就是將住院醫師按臨床能力的差異分為不同層次,遞進就是為不同水平的住院醫師設置不同的“臺階”,讓他們的能力得到循序漸進、螺旋式的提升[6-7]。臨床免疫學分層輪轉方案是根據學員的不同級別來制訂的,二年級學員在免疫組的輪轉時間定為3個月,培訓目標是熟悉臨床免疫學的工作流程、掌握所開設檢驗項目的檢測原理及臨床意義、掌握基本檢驗技能,具備獨立分析常規檢驗報告的能力,并可以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與臨床進行溝通;三年級的學員在免疫組的輪轉時間為1個月,該階段主要是通過參與查房和病例討論,培養學員獨立分析、解釋異常檢驗報告的能力,學員可以單獨參加會診、疑難病例討論等臨床活動。同時,再根據學員的來源差異設置不同的培訓目標:對于臨床專業的學員,他們臨床思維能力較強但對檢驗知識不夠熟悉,對其培養的目標是學習基礎檢驗知識和基本檢驗技能的同時,通過案例分析強化其臨床思維能力;而對于檢驗專業的學員,則是在提升檢驗技能的同時,進行臨床思維的鍛煉。最終所有學員都能達到可以為臨床診療提供建議和咨詢,實現能獨立參與臨床溝通、會診的培訓目標,都能擔負起檢驗醫師的職責。

2依據教學大綱,設計遞進式教學內容

查看全文

臨床免疫學檢驗技術課程教學與實踐

摘要:《臨床免疫學檢驗技術》是四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本科教學必修課程,是基礎醫學與臨床疾病的橋梁課程,具有豐富的“思政元素”。文章立足于當前“課程思政”建設大背景,結合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特點及課程特色,將“課程思政”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中,進行課程思政案例庫建設,以期為新形勢下《臨床免疫學檢驗技術》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臨床免疫學檢驗技術》;思政教育;醫學檢驗技術專業;課程教學

一、課程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使學生熟練掌握抗原抗體制備、凝集和沉淀反應、各種免疫標記技術、免疫細胞分離技術以及免疫分子檢測技術的原理和方法;熟悉各種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腫瘤和移植免疫的基礎知識、發病機制以及相應的臨床免疫學檢測手段和方法;了解免疫學檢測質量控制的特殊性,理解免疫學檢驗質量控制中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檢驗應變能力以及保證臨床免疫學檢測的質量,提高臨床免疫學檢驗的整體水平。

(二)能力目標

查看全文

臨床免疫檢驗質量控制解析

摘要:目的探究臨床免疫檢驗質量的影響因素與質量控制策略。方法將我院檢驗科收集的685份臨床免疫檢驗報告作為研究對象,對影響免疫檢驗質量的因素進行Logistic分析。并將同期在我院接受臨床免疫檢驗的80例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系統質量控制)與對照組(常規管理),每組40例,對兩組檢驗結果的準確率、誤診率及患者的滿意度進行綜合評價。結果檢驗環境溫度及濕度、標本的質量、洗液更換情況以及實驗人員素質等均會對免疫檢驗質量產生影響(P<0.05);干預組免疫檢驗結果準確率、誤診率及患者滿意度分別為97.5%、2.5%、95.0%,與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臨床免疫檢驗受多種因素影響,應加強系統質量控制,提升檢驗結果準確性,進而提高免疫檢驗質量,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臨床免疫檢驗;影響因素;質量控制

臨床免疫檢驗在操作過程中容易受到環境、試劑、檢驗人員水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檢驗標本制作、保存過程中容易出現質量問題,影響到檢測結果[1],進而影響到臨床診斷與治療,因此,必須加強對臨床免疫檢驗質量的有效控制。收集我院685份臨床免疫檢驗報告及80例接受臨床免疫檢驗患者的資料予以分析,并對結果做出如下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685份臨床免疫檢驗報告及80例接受臨床免疫檢驗患者的資料。根據質量控制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干預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為12歲-54歲,平均年齡為(33.5±6.6)歲,病程為4個月-5年,平均病程為(2.2±1.4)年;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為13歲-56歲,平均年齡為(33.1±6.5)歲,病程為3個月-6年,平均病程為(2.3±1.1)年。研究征得臨床科室的同意及醫學倫理會的支持,病例選擇遵循自愿原則,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1.2方法。對照組:按照常規方法對標本的采集、儲存、輸送至檢驗等流程進行管理。干預組:給予系統質量管理,其主要包括3個階段:(1)檢驗前,嚴格按照操作規范對采集樣品量、送檢時間、樣品保存溫度進行控制,定時清潔、消毒相關儀器設備,離心抽樣操作需將離心機的溫度及轉速調整到適宜范圍,定期檢驗化學及生物性質。(2)在檢驗過程中要保持適宜的溫度與濕度,建立有效的監測與調節機制,確保溫度與室溫能夠保持一致,加強對接觸樣品器皿的消毒滅菌。(3)檢驗后,對試驗結果做好相應的記錄,并對數據進行分析,留樣保存,定時更換清洗液,采用純凈水清洗,避免出現污染,出現假陽性結果。1.3統計學方法。統計分析軟件為SPSS22.0,計數和計量資料比較分別行χ2和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查看全文

質量控制在臨床免疫檢驗的重要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該文中對該院隨機選取的200份免疫檢驗單進行分析,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給予常規檢驗處理,觀察組給予質量控制處理,對照組中有29份胰島素檢驗、21份甲胎蛋白檢測、21份C-肽檢測、14份Ca199檢測、11份Ca724檢測、4份癌胚抗原檢測;觀察組中有30份胰島素檢驗[3]、21份甲胎蛋白檢測、19份C-肽檢測、13份Ca199檢測、10份Ca724檢測、7份癌胚抗原檢測,兩組免疫單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比較性。

1.2方法

兩組檢測采用的均是電化學發光法,檢測試劑使用的是羅氏診斷試劑。觀察組繼續加上質量控制方法,質量控制分布在檢測前、中、后的各個環節,檢測前包括標本的采集是否合格、設備是否正常運行等,檢測中包括數據的監測,檢測后包括數據的整理分析。檢驗單必須保持字跡清晰、數據準確、內容完整、結果有效,檢驗單上還必須注明檢驗標識以及檢驗方法,檢驗標識指的是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年齡、性別以及唯一識別的條碼號等),血清樣本送檢科室,醫生姓名,血清原樣采集的時間日期以及標本是否合格,標本狀態、檢驗項目是否合格,檢驗報告的發放日期,檢驗單上是否有檢驗報告人和審核人的簽名。核對檢測結果是否和臨床診斷結果一致,若出現差異需要進行復查,并及時和醫生交流,分析出現差異的原因[4]。必要時可對患者進行重新血清樣本的采集、檢驗,防止發生差錯,分析的原因需要給予書面登記,包括原因以及整改的措施。實驗室需要對原始樣品進行保存,將其放置在冰箱中,保持溫度為2~8℃,保存時間為7d,對于特殊檢測標本則要將血清保存在-18℃冰凍,便于出現差異后進行復查,必要時可重新采集標本進行檢驗、對比分析,對于不再使用的標本需要按照實驗室規定進行處理。對患者的信息建立檔案,保留檢驗信息。兩組血清樣本的監測采用的是專門制定的質量控制標準,對兩組檢測結果進行分析,統計其差異性。

1.3統計方法

查看全文

近視眼臨床免疫學分析論文

近視眼是一種嚴重危害青少年視力的常見病、多發病,如何預防和治療近視、防止近視的進展是當今眼科學界的重大課題。在近視的發病機理方面,至今仍眾說紛紜,歸結起來不外遺傳和環境兩大因素[1]。盡管許多眼科學者在眼色素膜炎的免疫學和免疫病理學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尚未有從免疫學角度分析近視的病因和發病機理的報道。而這種從免疫學觀點出發的病理學探究能夠促進對近視的治療新見解以及近視發病機理新概念的形成[2]。近視的免疫學探究也將從根本上為預防、控制和治療近視開辟一條廣闊的途徑。本文僅就近視的臨床免疫學探究進行綜述。

1近視和其相關抗原

1.1ABO抗原近年來,ABO抗原已被用于免疫遺傳性疾病的探究上,已知的可能和ABO抗原有關的眼病有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近視性屈光不正、老年性白內障及視網膜色素變性[3]。

有關近視的遺傳方式看法不一,主要觀點有多因子遺傳、隱性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單因子遺傳、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等。胡誕寧等[1]對近視眼患者家族的社會調查結果顯示,父母雙方均為高度近視者,子代100%為高度近視。而有的資料卻表明,雙親單純性近視或變性近視,子代不一定都出現近視。孫成甲[4]在臨床探究中發現,父母都有近視而其子女患近視的不足半數。還有人認為中低度近視的發病有肯定的家族傾向性,和遺傳密切相關[5]。另外,通常人眼各部分遺傳性不同,軸長、角膜曲率及晶狀體后曲率遺傳性大,而晶狀體厚度及前曲率和遺傳無關,Sorsby[4]認為決定近視眼遺傳的主要成分是軸長。

1.2HLA抗原HLA是比ABO血型系統更為復雜和重要的強抗原系統。HLA抗原稱人類組織相容性抗原,又稱人類白細胞抗原,是具有極高度遺傳性的多型性膜抗原[6]。HLA抗原根據其構造、機能,分為Ⅰ類和Ⅱ類抗原。

目前已知有20多種眼病和HLA抗原有關[7]。1983年王蓉芳等人[8]發現HLA-B8陽性者易患高度近視,而HLA-B15陽性者不易患高度近視。Пучковская[9]發現,先天性近視和HLA-B7和HLA-B12是有聯系的,當近視患者同時有HLA-B7和HLA-B8抗原時,發生視網膜脫離的危險性升高。

查看全文

臨床免疫檢驗質量控制問題研究

摘要:目的總結臨床免疫檢驗質量問題影響因素以及質量控制措施。方法選擇140位免疫檢驗對象,對比展開常規檢驗及質量控制檢驗觀察,比較檢驗結果準確率差異;回顧性分析500份存在質量問題的免疫檢驗報告樣本,統計主要影響因素。結果實施了質量控制的觀察組準確率達到98.57%,對照組為92.86%;影響因素以樣本質量、檢驗場所溫度、檢驗場所濕度為主。結論臨床免疫檢驗需強調全過程控制,從人員、環境、操作等多方面控制質量,提升檢驗結果準確性。

關鍵詞:免疫檢驗;質量控制;影響因素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在2018年5月-8月期間在我院行健康體檢人群共14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均分兩組。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30:40;年齡22歲-53歲,平均年齡(37.94±2.71)歲;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33:37;年齡24歲-53歲,平均年齡(38.15±2.63)歲;組間基礎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選擇我院臨床檢驗科近年來收集的存在質量問題的檢疫檢驗報告共500份作為影響因素統計回顧性分析樣本。1.2一般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免疫檢驗操作,其流程為標本采集、樣本存儲、樣本送檢、檢驗科收取樣本、進行檢驗、出具檢驗報告[1]。觀察組在此基礎上更強調對免疫檢驗的全過程質量控制,具體操作如下。1.2.1檢驗前質量控制。樣品采集期間嚴格控制采集量、采集時間、送檢時間、保存溫度、保存濕度、光線強度等。定期清洗相關檢驗儀器并常規消毒,校準儀器的精準性。在離心抽樣處理中注意對離心機轉速以及溫度的調節。所有免疫檢驗試劑均需根據患者免疫檢驗類型以及所需儀器配備適合的試劑盒,定期檢驗試劑的生物性質、化學性質、物理性質。1.2.2檢驗中質量控制。檢驗操作過程中嚴格控制空氣高潔凈度、環境溫度、環境濕度,建立調節機制以及動態監測機制,確保實驗溫度與室內溫度一致,避免樣本在溫度變化下影響其結果。檢驗試劑平衡時間應嚴格按規章制度執行,不宜時間過短。檢驗樣品應避免存儲過長時間或在凝固不完全下送檢。對于接觸檢驗樣本的器皿應定期消毒,保障潔凈性。1.2.3檢驗后質量控制。對免疫檢驗過程及結果及時詳細記錄準確,進行數據分析,并將樣本留樣保存。已經完成的檢驗樣本容器應徹底清潔,將原本的清潔液倒出更換并使用純水將容器清潔干凈,以免假陽性反應影響檢驗結果。1.3觀察指標。統計在不同免疫檢驗質量管理措施下檢驗報告準確率。以回顧性分析方式對已確定存在質量問題并得出所致原因的500份檢疫檢驗報告進行歸納總結,統計影響因素。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組間計數和計量資料比較分別行χ2和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差異。

2結果

2.1診斷準確性。比較在不同質量控制模式下檢驗報告準確性,顯示對照組準確率為92.86%(65/70),觀察組準確率為98.57%(69/70),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2.2影響因素。通過回顧性分析對500份存在質量問題的檢疫檢驗報告展開討論,確定主要影響因素。結果顯示,相對而言樣本質量以及溫濕度所占比例更高(P<0.05),見表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