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資源開發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07:17: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旅游資源開發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騎樓旅游資源開發
騎樓建筑承載著海口的歷史,見證了海口的發展。本文通過從文化遺產的角度分析其文化特質,進行騎樓的開發與保護,希望對其的旅游開發能有所借鑒意義。
它是西方敞廊式建筑與中國南方傳統文化相結合演變而成的商住樓房建筑形式,這種建筑適應南方潮濕多雨,夏季陽光強烈的天氣和商業樓宇密集等情況而建造的。樓下做商鋪,樓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可防雨遮曬,方便顧客自由選購商品。是東南沿海城鎮一種極有特色的建筑形式。騎樓最先于英國傳往印度,與當地建筑結合,以后傳至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以及兩廣、福建和海南等地。
旅游一詞古已有之,是人們為尋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進行的社交活動。從最早的自然景觀游覽到社會景觀感悟以及現在的文化遺產旅游,人們逐漸將視線從鬼斧神工的自然唯美,轉向因人類活動而產生的社會景觀美,而如今逐步傾向于文化歷史的殘缺美,對于現在層出不窮的文化遺址旅游我想就是這樣的一個表現吧。
歷經磨難而開始踏上坦途的人類社會,其實是建立在支離破碎的歷史記憶和具象遺跡基礎之上的。這一點,我們從世界性的文化巡游過程中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華夏的圓明園廢墟、埃及的盧克索神廟以及置放在法國羅浮宮內的斷臂維納斯……太多現實的歷史圖景在無聲地向我們吟唱,前人所創造的璀璨文化流傳至今的,往往是這一種殘缺之美,雖是“文明的碎片”,但卻承載著太多的歷史跌宕,卻是一個城市的印記和符號,也是人們感情的寄托。正因如此,那些幾近忘卻的文化遺產,在保護的前提下慢慢得到有效利用而向旅游產品轉化。
近年來,隨著我國旅游產業化的快速發展,文化遺產資源逐步向旅游產品轉化,將文化遺產開發為旅游產品已經成為當前旅游開發的新趨勢,越來越多的成功案例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如麗江古城的開發不僅完整的保留了文化遺產的歷史性,也很好的開發了文化遺產的商業性,借此吸引了無數游客前去。隨著海南省國際旅游島的開發建設,各種旅游產品也在不斷增多。
在這大背景下,文化遺產——騎樓的旅游開發,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中國旅游活動類旅游資源開發剖析
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是指以社會風情作為吸引力來源,跟人們生活緊密相關、對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活動性、過程性旅游資源,能夠反映出社會環境、人民生活、文化藝術、民族風情和物質生產等內容。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為旅游者深層次觸摸“真實的旅游地社會”提供了條件。我國55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和社會風俗習慣,從物質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繪畫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藝、服飾飲食、神話傳說、節日慶典等等,無不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我國現有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游客,構成我國人文旅游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
一、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的旅游功能
1、人文活動可以滿足游客的求知、求異、求新心理。旅游是休閑活動,也是文化活動,對異質文化的追求是旅游的根本動因。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地域不同、生活習慣的差異,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話方式和獨有的生活狀態,即“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游客出于對異域文化的好奇和認知心態,以不同的方式感知、體驗其文化內涵。
2、人文活動是審美參照的對象,可以帶給游客美的享受。旅游者進行旅游的目的就是追求自然界和人類環境中美好的東西,以達到身心愉悅的效果。我國各種民間建筑、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樸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游的開展,為旅游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游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3、人文活動會直、間接導致旅游資源產生,影響游客旅游體驗。旅游活動是高質量生活的重要內容和衡量標準,人們為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體與結合點,具有更深的層次和內涵,就要借助文學的作用和藝術感染力,把作為資源的“景”和作為旅游者的“情”,以及客觀現實和豐富的想象結合起來,實現情景交融,從而形成一種經人類“加工”的文學旅游資源,以提高觀賞對象對游人的吸引功能。
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在論述旅游資源開發要重視外部不經濟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四川旅游資源開發的實際,提出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實現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由單點式向系統化轉變,由簡單化向生態化轉變,促進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
旅游資源開發對于發展旅游經濟,促進落后地區文明進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開發方式不當,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對于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公地的悲劇”中得到啟示。“公地的悲劇”是美國學者哈丁在同名論文中提出來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個牧民們共同所有和進入免費且沒有限制的草場。在這個草場生態系統中,牧場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們私有的。牧民們為了使個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盡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頭數。但是,草場的載畜量是有限的,超過載畜量的奶牛會給草場帶來損害,這種損害必須由全體牧民共同承擔。牧民們增加奶牛飼養頭數的結果就是使草場退化,直至毀滅。因此,這個模型的結論就是:雖然從近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有收益,但是從遠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損人不利己”,確實是一個“悲劇”[1]。
在“公地的悲劇”中,哈丁的簡潔描述實際上提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眾多微小的外部不經濟行為所構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哈丁的“公地的悲劇”理論對于我們理解區域經濟發展中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外部不經濟的問題,是很有啟迪的[2]。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類似于“公地的悲劇”這類外部不經濟現象是經常發生的。改革開放以來,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顧全局,不顧長遠,對旅游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了部分資源的破壞。有的單位不按規劃建設,亂搭亂建,嚴重破壞旅游環境;有的旅游區廢物隨地亂扔,恣意污染環境;有的在一個狹小區域低水平重復建設同類旅游產品,既浪費旅游資源,又分割客源市場。這些悲劇就是各區域市場主體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時形成的外部不經濟。
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經濟,對地處西部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帶來諸如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眾多的外部經濟效應,但在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是環境污染。旅游是一種個人的社會行為,對生態環境依賴程度較高,當眾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資源當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游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游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破壞甚至會摧毀區域旅游業。在許多景區,旅游者常常圖一己之便,隨手丟棄各種垃圾,造成環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獵珍稀動物、盜竊重要文物、毀壞景觀建筑物等,給旅游資源環境帶來嚴重破壞。一些生活在景區的居民由于缺乏環保意識,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采造成的破壞也令人觸目驚心。二是文化沖擊。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區的旅游者,為的是了解當地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接觸那里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以增長知識、陶冶精神,但是,隨著四川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特別是商業行為的沖擊,四川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臨湮滅的危險。旅游者的行為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沖擊了當地傳統文化、道德觀念,旅游經營者出于利益的驅動可能會讓服飾、歌舞、節慶和手工藝品等帶上利益的色彩來迎合游客的需要,使傳統生活方式受到影響。三是開發不當。目前,在開發利用中缺乏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意識,一方面造成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浪費,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資源開發的惡性循環,使旅游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過度,整個地區的水資源銳減,景區水位明顯下降,部分景觀已名存實亡。由于生態環境的變化,景區小氣候已受到影響,不少特有動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臨威脅。隨著旅游業的開展,生活垃圾增多,且處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開發中必須充分認識外部不經濟行為對四川經濟發展的破壞性和危害性,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努力減少和避免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旅游資源開發探析論文
一、湘潭市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
湘潭市與長沙、株洲構成了湖南政治、經濟、文化最發達的“金三角”地區。近年來,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積極發展旅游業。目前,湘潭市旅游業發展基本上形成了三大板塊:以韶山為代表,以紀念館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紅色旅游;以湖南水府旅游區為代表,以湘潭農博園和昭山風景名勝區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綠色山水旅游;以齊白石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旅游。三大板塊,構筑了湘潭旅游的大框架,特別是紅色旅游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
2005—2007這三年間,全市旅游總收入累計達到98.2億元,累計接待入境旅游者41324萬人次(其中,外國游客22062萬人次,港澳臺同胞19262萬人次),年均增長78%,旅游外匯收入1704萬美元,年均增長79%。接待國內旅游者2187.18萬人次,年均增長15%。國內旅游收入97億元,年均增長18%。僅2007年這一年,全市實現旅游業總收入42億元,相當于全市GDP的8%。由此,旅游業以逐漸成為湘潭市發展較快的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湘潭市旅游資源開發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發展旅游經濟觀念模糊。湘潭市是一個具有良好的商業和工業基礎的城市。旅游業在近幾年雖然穩步發展,成為“后起之秀”,但是“全民辦旅游”的觀念仍舊不強,普通市民大眾參與旅游事業的積極性不高,認為這是政府或旅游局的事。筆者兩年前曾經到過安徽黃山和廣西桂林,這都是典型的靠旅游業起家的城市,它們都有一個特點,城市建在風景里。得天獨厚的資源我們自然是無法比擬,但另一點感觸很深的就是在市區或景點停下來問路,市民都會給與你最誠摯的幫助,為你盡可能多的介紹相關情況。而在湘潭市,行色匆匆的上班族們恐怕是沒有時間耐心為你導游的。任何事首先在思想上給予重視才能有好的開端。
2.旅游行業整體管理水平不高。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旅游管理體制尚未理順。旅游管理體制包括政府的管理和旅游企業的管理。就前者而言,現有的管理體制條塊分隔,相對封閉,部門之間整體意識不強。后者則不適應產業化趨向,尚未拋棄舊的管理模式,現代企業制度有待建立。(2)缺乏科學,高水平的旅游規劃各旅游景區都有自己的總體規劃和發展規劃,但由于旅游區分屬文化,城建,旅游等部門,迄今為止,湘潭高水平的,高質量的“全市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仍未出臺。(3)旅游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弱,除個別企業達到了一定規模,絕大部分普遍存在小(規模小,企業集團少,單兵作戰多),散(分散經營,目標市場分散,針對性不強),弱(資本不雄厚,家底薄,競爭能力弱),差(管理差,服務質量差,經濟效益差)的競爭劣勢,嚴重影響了旅游服務質量和旅游企業效益的提高。
自然旅游資源開發論文
一、自然旅游資源概述
(一)總體描述
旅順口區是大連市所屬的六區之一,位于大連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峽與山東半島相望。介于黃海和渤海之間,陸域面積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龍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屬受海洋影響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為海拔465.6米的老鐵山。海岸線長169.7千米,有島嶼礁砣13個。森林覆蓋率為46.44%,是第三批國家級生態示范區。2006年接待國內外游客611萬人次,總收入6.2億元。
旅順口區自然旅游資源在大連市自然旅游資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東北財經大學2006年完成的大連旅游資源普查結論是:旅順口區擁有自然旅游資源單體31個,優良級22個.優良級單體比重達70.97%,優于數量見長的人文旅游資源。
(二)類型與賦存狀況
1、數量與品質
休閑體育旅游資源開發路徑
摘要:本文通過實地調研、數理分析等方法對貴州休閑體育旅游資源現狀進行分析,整理、挖掘貴州休閑體育旅游資源概況和分布情況,分析貴州休閑旅游資源開發的優劣,進而提出貴州休閑體育旅游資源開發的路徑,以期能夠通過開發休閑體育旅游資源提升貴州區域旅游產品競爭力、助推全民健身戰略實施、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關鍵詞:休閑體育;旅游資源;貴州
2020年貴州省旅游產業總收入5785億元,旅游總人數61781億,較2019年相比旅游總收入減少6534億元,旅游總人數下降51746億人次。一方面由于受到經濟環境市場影響,全國旅游業都受到較大沖擊。另一方面,旅游產業全國同質化比較嚴重,缺乏創新產品和精品線路,缺乏持久的活力。貴州省作為旅游大省,旅游產業對經濟發展具有較大的影響。因此,要進一步提高旅游產業競爭力,調整旅游戰略,開發創新型的旅游資源,提高品牌吸引力。
一、貴州休閑體育旅游資源現狀
(一)貴州休閑體育旅游資源概況
貴州共有12類旅游資源,其中休閑體育旅游資源共424處,其中優良級(四、五級)旅游資源34處[1]。貴州休閑體育旅游資源豐富,具備深入開發利用休閑體育旅游的基礎條件保障。如果合理利用區域資源優勢,能夠幫助旅游產業協調發展。
當代文學旅游資源開發與利用
被稱為“華夏民族之搖籃,東方文明之濫觴”的陜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以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著稱,兼具“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美譽。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中國不少文學作品都有一定的旅游屬性,如陜西當代文學作品中就蘊含豐富的旅游資源,文化、經濟與審美價值兼具。在陜西南北狹長的地域內,不同的人文歷史和地理環境中,孕育出風格迥異的不同作家群體。陜北作家的創作風格粗獷豪放,關中作家的創作風格深沉厚重,陜南作家的創作風格內斂細膩。來自不同地域的作家以不同的文學氣質書寫各自的故土家園,展示各具特色的鄉土文化,為從空間維度上開發利用陜西文學旅游資源奠定了基礎。
一、文學地理學與文學旅游
(一)文學地理學
文學地理學是文化地理學的新興分支,是用地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文學的組成、風格和特色,探討不同地域文學表現出的地域特征和差異[1]。我國學者對文學和地理學間關系的關注和研究,大體可以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近代學者梁啟超先生最早提出“文學地理”的概念,開創了中國文學研究的一個全新視角。文學地理學研究文學和地理環境間的關系,把地理元素作為影響文學作品風格的主要因素,重點關注地理環境和地域差異對作家及其作品的影響及兩者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既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對作家創作思維和構思方式的影響,又包括作家在作品中對某一地理空間的創造性建構。作家所處的現實空間會對作家產生深遠的影響,會使作品呈現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共性特征;同時作家在作品中建構的虛構地理空間,是作家個人審美傾向和創作目標與現實地理環境有機融合的結果。
(二)文學旅游
文學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亞類[2]。文學與旅游淵源深厚,隨著文學地理學和旅游美學等交叉學科的興起與壯大,文學與旅游之間的聯系越來越密切。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而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就是文學,因此,文學資源成為承載旅游資源內涵的重要載體之一。目前,國內學者對文學旅游資源概念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對文學旅游資源外延的界定基本一致,即文學旅游資源與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學作品和作家密切相關,文學旅游資源屬于具有旅游開發價值的資源體系,而且體系的核心是作品和作家,其他資源都是在這一核心資源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3]。因此,可以作為旅游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的文學資源包括知名作家、經典作品、人物形象、情節內容以及故事發生的真實或虛構場所,這些因素也成為文學旅游產品的組成部分。
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對策
[摘要]信陽市作為江北產茶區的代表,憑借豐富的茶文化資源促進了信陽旅游業的發展。以茶文化旅游為出發點,對信陽的茶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梳理,對發展茶文化旅游的優勢進行歸納,其自然條件優越,生態環境獨特,種植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組合條件優越,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總結出信陽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和宣傳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茶文化旅游文化內涵不足,茶文化旅游產品同質性高,品牌營銷力度不足,茶文化旅游參與性不高。并提出解決對策: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形象和服務質量,充分挖掘茶文化內涵,豐富茶文化旅游內容,多元化創新,打造產品定位新路徑,改變營銷模式,不斷開拓茶文化旅游市場,優化游客體驗,致力于提升參與度。
[關鍵詞]產業經濟;信陽;旅游;茶文化;旅游資源
一、信陽茶文化旅游資源概況
(一)信陽茶資源情況。信陽市位于河南省的最南部,東部緊鄰安徽省,南部與湖北省相接。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地理位置優越。這里既有山地又有丘陵,既有平原又有洼地,且日照時間充分,有“茶都”、“茶鄉”之稱,生產的茶葉久負盛名,一向受人歡迎。特別是信陽毛尖茶更是被稱為茶中精品,于1958年被評定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2019年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近年來,信陽市創建省級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茶產業迎來更大發展空間,信陽地區內茶葉的種植面積超220萬畝,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產茶量和產茶值也在隨之增加,每年的產茶量約為6萬噸,而產茶值將近百億元。區域內的個體茶葉種植場所和鄉村專業茶葉種植基地共有1200多家,茶葉加工與包裝的企業也達到了560家,培育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9家,國家級示范合作社9家,省級示范社9家,為信陽茶文化旅游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二)信陽茶文化情況。信陽自古以來被稱為中國茶文化的故鄉,有著“中國毛尖之都”的美譽,不僅茶資源豐富,而且茶文化也十分深厚。信陽茶文化節是該地區在每年4月28—30日舉辦的大型茶文化活動,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28屆。第一屆信陽茶文化節于1991年12月開始籌備,1992年5月15日正式開幕。2020年由于疫情的原因,信陽茶文化節采用了線上直播的形式進行,形式改變但沒有缺席。茶文化節的成功舉辦提升了信陽的城市知名度,引起更多的人關注這座城市,推動了當地的茶文化旅游。在茶產業從業人士、旅游界、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之下,茶文化旅游事業持續向好,與之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不斷完善,各種茶文化發展組織與協會團體陸續成立,一些在國際上頗有影響力的茶文化討論會、茶文化旅游節和茶文化博覽會也相繼在此成功開展。這些都得益于信陽獨一無二的茶文化旅游資源。
二、信陽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優勢
(一)自然條件優越,生態環境獨特。信陽年均氣溫為15攝氏度,一年中有超200天的溫度適宜茶樹生長;年均降水量為1134毫米,多集中于茶葉生長的季節;每年的日照時長達到超260天,有效太陽輻射達到43.74千卡/cm2;海拔50—1000米不等,多集中于300—800米之間。研究表明:海拔300—800米的山間才能產出品質最為卓越的茶葉。原因有四點,一是高山處氣溫低,多霧水。濕潤的空氣令茶葉充盈飽滿,保持較長時間的鮮嫩。二是山區白天和晚上的溫差大,促使營養成分流失量降低,將有效成分更多地保留在茶葉中,更大限度的保留了茶葉的香味。三是由于高山密林,樹木茂盛,枯枝樹葉腐爛后形成的草炭土機質豐富,土壤松軟且營養豐富,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優良的環境。四是由于山間降水量豐富且日照時長充足,使得信陽茶葉的有機營養物質含量極高,茶水香味夠更加濃厚。這些自然條件是信陽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優勢所在。[4](二)種植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信陽地區茶樹種植源遠流長,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便有人開始種植茶葉,當時的茶樹種植集中于云貴地區。唐朝時期,茶葉的發展進入到鼎盛時期,當時信陽生產的茶葉因質量上乘成為貢品。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常被用來借物抒情,如陸游的《臨安春雨初霽》就是借飲茶的恬靜淡然反襯了自己內心無限的感慨和離騷。新中國成立后,得益于國家重視茶葉產業的發展,采取了一系列的幫扶措施,信陽茶葉發展迅速,20世紀70年代,國家對于經濟的宏觀調控采取的是統購統銷策略,信陽農業局的科技人員指導建立了四個茶鄉;1970—1976年,信陽茶葉的種植面積從3.5萬畝猛增到21萬畝。2018年10月信陽市浉河區印發《建設茶葉標準化初制加工廠助力脫貧攻堅實施方案》,鼓勵建廠企業帶動周邊農戶脫貧攻堅,2019年對72家加工廠進行核查驗收,對核驗通過的企業和相關縣鎮進行現金獎補,共計2297.88萬元。2020年,對各建廠茶企、茶合作社帶貧延期追加獎補資金430.6萬[5]。得益于政府對茶產業的關注,信陽茶產業和茶文化的發展步伐加快。長期的種茶史使得信陽地區的人都喜歡喝茶,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飲茶習俗和飲茶文化。比如在喝茶之前會重視茶具的選擇,從材質看包括玻璃、陶土、瓷器、紫砂和金屬制品等。品茶之前講究“洗茶”,用沸水將茶葉表面的雜質洗干凈,讓茶葉更加的衛生。[6](三)旅游資源豐富,組合條件優越。信陽市優越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造就了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國家4A級風景旅游名勝區雞公山風景區,森林覆蓋率高,是當地居民的天然氧吧,被譽為“云中公園”,可提供登山、觀茶園、品香茗等活動;南灣湖被譽為“中原第一湖”,景區內存有大片的茶園,并提供茶藝表演等,非常適合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休閑觀光旅游活動;湯泉池風景優美,非常適合開發以洗浴和飲茶為主題的茶鄉休閑游項目。被朱元璋稱為“圣壽禪寺”的靈山寺,粵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信陽新縣等都為信陽茶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了便利,奠定了基礎[7]。(四)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總體看,消費者對于飲茶的需求并不具有季節性。飲茶有春花、夏綠、秋青、東紅之說。春花是指花茶,春季人們普遍感覺乏力,而花茶能夠使人精神振奮、大腦清晰。夏綠是指綠茶,夏天燥熱難擋,人們體力消耗大,而綠茶屬于寒性,并且富含維生素和氨基酸能夠增加營養。秋青是指烏龍茶,是秋天比較適合飲用的一種茶,因為秋天氣候干燥,而烏龍茶具有潤肺生津之效。冬紅是指紅茶,可以暖胃御寒,而且還可以增強抵抗力。信陽地區能夠生產各種類型的茶品,可以滿足游客一年四季的不同需求。從旅游需求角度來看,消費者更成熟,需求也更多樣化、專業化,而信陽茶文化主題旅游活動的開展恰好能夠滿足游客的這一需求,通過參觀茶文化博覽會、參與采茶品茶等茶文化旅游活動的開展,吸引世界各國茶文化愛好者前來參觀游覽。由此可見,信陽茶文化旅游市場的發展前景是可觀的,發展潛力是巨大的。
旅游資源開發保護論文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保護
一、旅游資源開發原則與景點布局
珠海作為全國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國家級的風景旅游區正在進行旅游資源的大開發,也就是旅游環境容量的大擴容。對此,我們應如何確定擴容的方向、內容、層次、深度,以達到既有內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擴展?在擴容的過程中又要注意哪些問題?本人認為,主要應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特色性原則。特色即差異性。鮮明的特色是旅游資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會有注意力。旅游經濟本身就是注意力經濟,要注意旅游景點之間的差別性,體現人無我有的特色。開發利用旅游資源的實質就是要尋找、發掘和利用旅游資源的特色。經過開發的旅游資源,不僅應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時,還應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鮮明和有所創新和發展,絕對要避免在開發后的旅游資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壞。
(二)共生性原則。就是這一旅游項目與另一旅游項目之間是共生的。旅游項目是外部性很強的項目,有正向和負向外部性之分。所謂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容的、互補的、協調的,看了這一景點之后,有一種再去游覽另一景點的渴望。所謂負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項目之間是相克的、類同的,而不是呈現合作形態。旅游資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資源與自然資源之間、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文化資源與文化資源之間的共生性現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項目,其共生現象是不同的。如展覽館與賓館、商場、交通設施、自然景點、人造景點相互之間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種旅游景點在某一小區域內的協調。
(三)網絡化原則。旅游業是一個擴大化了的網絡,是自然網絡。在珠海旅游業的發展問題上,我們經常強調要有大珠三角的觀念,要發揮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資源優勢。實際上,如果某地有獨特性的旅游亮點,即使人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還是會千里迢迢去游覽,會千方百計解決道路不暢、住宿飲食不便等問題。現在的關鍵問題是,我們的旅游景點有沒有形成亮點,有沒有形成網絡,各地的旅游景點在大區域范圍內有沒有產生互補效應。從珠海的旅游實際情況看,存在著以下三個網絡。
旅游資源開發方式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在論述旅游資源開發要重視外部不經濟問題的基礎上,針對四川旅游資源開發的實際,提出在西部大開發中要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實現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由單點式向系統化轉變,由簡單化向生態化轉變,促進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關鍵詞]旅游資源;開發
旅游資源開發對于發展旅游經濟,促進落后地區文明進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開發方式不當,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對于旅游資源開發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從“公地的悲劇”中得到啟示。“公地的悲劇”是美國學者哈丁在同名論文中提出來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個牧民們共同所有和進入免費且沒有限制的草場。在這個草場生態系統中,牧場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們私有的。牧民們為了使個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盡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頭數。但是,草場的載畜量是有限的,超過載畜量的奶牛會給草場帶來損害,這種損害必須由全體牧民共同承擔。牧民們增加奶牛飼養頭數的結果就是使草場退化,直至毀滅。因此,這個模型的結論就是:雖然從近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有收益,但是從遠期利益來看,牧民們“損人不利己”,確實是一個“悲劇”[1]。
在“公地的悲劇”中,哈丁的簡潔描述實際上提示了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眾多微小的外部不經濟行為所構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壞,哈丁的“公地的悲劇”理論對于我們理解區域經濟發展中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外部不經濟的問題,是很有啟迪的[2]。在旅游資源開發過程中,類似于“公地的悲劇”這類外部不經濟現象是經常發生的。改革開放以來,有些地方政府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顧全局,不顧長遠,對旅游資源進行掠奪性開發,造成了部分資源的破壞。有的單位不按規劃建設,亂搭亂建,嚴重破壞旅游環境;有的旅游區廢物隨地亂扔,恣意污染環境;有的在一個狹小區域低水平重復建設同類旅游產品,既浪費旅游資源,又分割客源市場。這些悲劇就是各區域市場主體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時形成的外部不經濟。
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經濟,對地處西部地區、旅游資源豐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帶來諸如促進農民增收、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眾多的外部經濟效應,但在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也不可忽視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一是環境污染。旅游是一種個人的社會行為,對生態環境依賴程度較高,當眾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資源當做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去消費時,其認識上的差距和行為上的不當,就會造成旅游資源一定程度上的損壞和污染,加劇甚至激化旅游與資源、環境的矛盾,破壞甚至會摧毀區域旅游業。在許多景區,旅游者常常圖一己之便,隨手丟棄各種垃圾,造成環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獵珍稀動物、盜竊重要文物、毀壞景觀建筑物等,給旅游資源環境帶來嚴重破壞。一些生活在景區的居民由于缺乏環保意識,對自然資源掠奪性開采造成的破壞也令人觸目驚心。二是文化沖擊。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區的旅游者,為的是了解當地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接觸那里原生態的自然景觀,以增長知識、陶冶精神,但是,隨著四川民族地區旅游資源開發力度的加大,特別是商業行為的沖擊,四川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臨湮滅的危險。旅游者的行為態度在不知不覺中沖擊了當地傳統文化、道德觀念,旅游經營者出于利益的驅動可能會讓服飾、歌舞、節慶和手工藝品等帶上利益的色彩來迎合游客的需要,使傳統生活方式受到影響。三是開發不當。目前,在開發利用中缺乏生態保護和環境保護意識,一方面造成旅游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浪費,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資源開發的惡性循環,使旅游生態環境惡化,可持續發展受到一定影響”‘。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過度,整個地區的水資源銳減,景區水位明顯下降,部分景觀已名存實亡。由于生態環境的變化,景區小氣候已受到影響,不少特有動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臨威脅。隨著旅游業的開展,生活垃圾增多,且處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開發中必須充分認識外部不經濟行為對四川經濟發展的破壞性和危害性,切實轉變旅游資源開發方式,努力減少和避免旅游資源開發給旅游資源環境保護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旅游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細化轉變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消費行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