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活動類旅游資源開發剖析
時間:2022-12-05 11:47:00
導語:中國旅游活動類旅游資源開發剖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是指以社會風情作為吸引力來源,跟人們生活緊密相關、對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活動性、過程性旅游資源,能夠反映出社會環境、人民生活、文化藝術、民族風情和物質生產等內容。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為旅游者深層次觸摸“真實的旅游地社會”提供了條件。我國55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歷史文化特色和社會風俗習慣,從物質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繪畫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藝、服飾飲食、神話傳說、節日慶典等等,無不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我國現有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以其豐富的內容、濃厚的地方色彩、鮮明的民族特點,吸引著大量的國內外游客,構成我國人文旅游開發的豐厚資源,具有極高的旅游價值。
一、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的旅游功能
1、人文活動可以滿足游客的求知、求異、求新心理。旅游是休閑活動,也是文化活動,對異質文化的追求是旅游的根本動因。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地域不同、生活習慣的差異,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話方式和獨有的生活狀態,即“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游客出于對異域文化的好奇和認知心態,以不同的方式感知、體驗其文化內涵。
2、人文活動是審美參照的對象,可以帶給游客美的享受。旅游者進行旅游的目的就是追求自然界和人類環境中美好的東西,以達到身心愉悅的效果。我國各種民間建筑、民間服飾、民間工藝品,都自然流露著純真質樸之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民俗旅游的開展,為旅游者提供了體驗民俗審美文化的良好機會,常使旅游者獲得終身難忘的審美感受。
3、人文活動會直、間接導致旅游資源產生,影響游客旅游體驗。旅游活動是高質量生活的重要內容和衡量標準,人們為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體與結合點,具有更深的層次和內涵,就要借助文學的作用和藝術感染力,把作為資源的“景”和作為旅游者的“情”,以及客觀現實和豐富的想象結合起來,實現情景交融,從而形成一種經人類“加工”的文學旅游資源,以提高觀賞對象對游人的吸引功能。
4、人文活動可以讓游客參與體驗當地民風民俗,滿足“求樂”的心理需求。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的核心在于“參與”。各地讓游客對各種民俗事象不但要觀賞、了解、領略,同時也讓他們參與其中,在參與中比較地區間文化的差異,體驗民俗的豐富多彩和歷史悠久性。比如讓游客參與到蒙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三月三歌會、苗族的花山節等,可以很好地滿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動中求娛、求樂的心理需求。
二、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的開發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的開發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涌現了張家界、九寨溝、麗江等成功的案例。還有一些地方開發出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民俗旅游活動項目,如江蘇無錫市華西村開發江南水鄉特色的民俗旅游,云南西雙版納傣族潑水節活動等,它們創意新穎,管理得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也有一些資源條件不錯的地方,起步發展旅游的時間并不晚,但長期處于“溫冷狀態”。有的經營不當者盲目建設,急功近利。如在桂林有的地方,以民族風情表演為幌子進行強行“捐獻”,結果是游客大呼上當,敬而遠之了。有的地方在優美的旅游勝地搞起來的《三國演義》、《封神榜》等所謂文學名著景點,不僅工藝粗陋,而且用封建迷信,甚至恐怖、色情的東西招徠游客,最終也是落得個慘淡收場。而民俗村、民族歌舞表演雷同化問題也是我國很多旅游景區中常見的現象,使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敗興而歸。
人文活動旅游是一種高層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滿足了游客“求新、求異、求樂、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經成為旅游行為和旅游開發的重要內容之一。對其開發應注重以下幾點:
1、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開發的吸引力,主要在于不同民族文化間的文化差異性。
旅游業是一項文化性很強的產業,無論就其“形”,還是“神”,只有體現出各種不同的文化特色才能吸引旅游者,旅游者和經營者之間所達成的協議雖然是經濟的,但在服務內容上則要求滿足其精神文化享受的需要。人文活動類旅游活動恰好在滿足人們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中擔任重要角色。在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開發中,要對旅游項目內容進行精選,精選的原則是當地文化中具有特色的部分。按照人類學的說法,當兩種不同的文化互相碰撞時將會產生的文化震撼,文化之間的差異越大,文化震撼越強烈,而這種文化震撼的強度大小正是旅游部門策劃民俗旅游項目的文化心理依據。如拉薩的大昭寺、傣族的竹樓、苗族的寨樓、藏族的碉房、蒙古族的蒙古包、客家族的土樓等,都鮮明地體現出了本民族的建筑格調。而深圳民俗文化村中摩梭人入選民俗村,是因為至今仍然保持著母系社會的生活方式,其民居建筑也比較獨特,具有較高的觀賞性。
2、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開發的價值在于真實性,感受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這種旅游項目必須特別重視保持其真實性,在一切細節上都要力求突出本民族的特點,力戒矯揉造作。民俗不能拋離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語境,被置于戲劇化、儀式化的場景之中,成為觀賞和被觀賞的對象,會威脅著民俗文化的豐富個性與創造性,變成一種同質化的大眾文化。對于旅游地文化尤其民俗文化來說,易遭到異地文化的沖擊和同化,導致地方文化的獨特性被削弱。從現在各地舉辦民俗節慶活動的實踐看,要成功舉辦一次民俗節慶活動,首先是要保持和弘揚原生態的民族文化,不宜人為地加以現代化或隨意進行附加,把一個很有特色的民俗活動,搞成一個農民歌舞調演、農貿集市。對旅游地要相對封閉措施、堅持民俗旅游民眾辦,這是一種抑制同化的有效方法。這樣保持以地方習俗為主要旅游對象、當地群眾參加經營的相對封閉性,既能防止民俗文化被同化,體現民俗旅游真正的民族味、樸實感、親切感,又能造成文化、經濟以及社會諸方面的相對神秘性,來刺激區域旅游動機的產生,帶來更多的客源。
3、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的開發,關鍵在于要提高游客參與和體驗性。
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當然也可以通過實物展示,但更重要的是依托一定的文化活動過程,向游客展示生動、獨特、新奇、神秘、有趣的文化內涵。增強旅游的觀賞性、趣味性和刺激性,提高游客的參與性,主動性,變靜態旅游為動態旅游,能夠使游客充分感受豐富又深厚的文化內涵,由此提高旅游產品的附加值,不斷壯大產業規模。作為人文活動類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傳統節慶活動,對游客往往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豐富多彩的節日活動觸動每個民族成員的心靈。現在民族地區這類節日很多,具有全國著名度的如藏族雪頓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白族的三月三、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等。每個民族在舉辦節慶期間,都要舉行一些民俗活動,如歌舞表演,上刀山、下火海,祈福迎祥等。這些別開生面的活動會給旅游者帶來無窮樂趣,并且由于旅游者參與活動,與當地人溝通交流,延長了參觀停留的時間,感受了異族風情,得到了高層次的體驗。
- 上一篇:讀苦難輝煌感言
- 下一篇:職校旅游專業實用型人才培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