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洲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08:00: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綠洲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沙漠綠洲開發研究論文
提要
干旱區的農業活動、特別是沙漠綠洲的開發,改變了地—氣系統的能量交換。幾年來的沙漠綠洲氣候與防風林的研究、氣候資料的分析和實地考察表明,中國西部干旱區最近43年來的沙漠綠洲開發已改變著那里的局地氣候環境,使其向有利于人類和農業的方向發展著。在沙漠綠洲的開發利用與局地環境變化之間,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反饋作用:環境變好→綠洲發展→環境更好→綠洲再發展;環境惡化→綠洲退化→環境更壞→綠洲再退化,甚至消失。決定這兩種反饋作用的是大環境的變遷和綠洲開發利用中是否合理利用資源和按自然規律辦事。
關鍵詞綠洲開發;環境變化
1引言
沙漠、戈壁等干旱地帶占據著地球陸地的近1/3。人類從很早以前就開始在不毛之地的沙漠中開發和利用沙漠綠洲。隨著人類人口的增加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沙漠綠洲的開發和利用就越來越重要。然而,地球環境的變化會很大程度地影響沙漠綠洲的開發和利用,反之沙漠綠洲的開發利用也會影響局地環境的改變。在我國現有的沙漠中,有不少的古代城鎮及水利設施的遺跡。這些遺跡的廢棄原因,大多與河流的改道和斷流以及戰爭相關,有的還不清楚[1]。近年有學者提出東亞游牧民的南遷與氣候的變化相關[2]。許多學者研究認為,隨著全球變化,我國干旱、半干旱區氣候在
變干[3~6]。然而,作者近來對我國干旱區氣候變化,特別是近15年來的變化研究表明,我國干旱區西部和東部的氣溫和降水變化是不同的。因此,研究我國干旱區環境變化與沙漠綠洲的開發和利用的關系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圖總結沙漠綠洲氣候特點、綠洲防風林效益,結合近年來我國西部干旱區氣候環境及沙漠綠洲開發和利用的變化,闡明沙漠綠洲的開發與環境變化的相互影響關系,為今后綠洲開發與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高新綠洲——金鳳村
麻丘鎮金鳳村位于南昌高新區南部,西臨青山湖區羅家集,南靠撫河支流,交通方便。全村4個自然村、共438戶,總人口1721人、其中勞動力813人。全村蔬菜種植面積5634畝,占可耕面積的76%。近年來,金鳳村“兩委”班子帶領全村黨員、干部和群眾,立足全村實際,發揮高新優勢,以發展反季節大棚蔬菜種植為突破口,引導群眾逐步走上了致富道路。蔬菜種植業在該村迅速發展,已成該村農民增收的主要產業。全村有98%的農戶種植蔬菜,真正形成了“一村一品”、輻射周邊,遠銷廣州、深圳等地的喜人局面。種植品種由單一的蘿卜種植發展到蘿卜、蔬菜、豆類、瓜果套種,年經濟效益多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0年增加1600多元。
金鳳村屬撫河沖擊地帶,沙質土壤。過去多為傳統旱地經濟作物種植,大多數年份是“望天收”,麻丘人習慣稱為“金鳳洲”,曾是一個經濟發展滯后,群眾生活貧困,的小村,2000年被列為南昌市紀委、監察局的掛點扶貧單位。
劃歸高新區后,麻丘鎮積極轉變觀念,調整發展思路。為使金鳳蔬菜上檔次、高效益、樹品牌,一方面,狠抓產銷配套。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麻丘鎮黨委、政府積極配合市紀委、監察局,籌資萬元,為金鳳村開挖了排灌水渠,修建了3公里的水泥進村公路,實現了路、橋、涵、枧相配套,生產設施高標準。從此,該村走上了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高效農業的新路子。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金鳳蘿卜。二是興建農產品批發市場。2002年,鎮政府投資萬元,新建了占地70畝的武溪蘿卜批發市場和占地108畝的麻丘商貿城,年銷售蔬菜8000噸,加上其它農副產品,成交額達1億多元。如今,在市場上隨處可見金鳳蔬菜。三是壯大蔬菜經紀人隊伍。在廣東、福建、浙江、武漢等一些大中城市建立銷售網絡,在南昌深圳農產品批發市場開設了金鳳蔬菜直銷窗口,實行連鎖經營。菜場的攤主直接與菜農掛鉤,形成“頭枕基地,背倚市場”的格局,基地與市場更加銜接。現有經紀人113人,運輸車輛124輛,把蔬菜運到四面八方,他們長期在外尋找銷路,聯系客戶,提供信息,研究行情,分析市場,引進技術,為促進蔬菜和農產品快速進入市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隨著知名度的提高,逐漸擁有一部分固定的客戶,占有了一定的市場份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專業批發市場,市場前景十分廣闊。已形成“金鳳蔬菜天下賣”的格局。四是發展訂單農業。按照高新區“依托高校,服務城市”的思路,鎮村兩級積極與昌東高校園區、市內各大酒店聯系訂單種植。如今,金鳳蔬菜進大學校園、如各大酒店、上市民餐桌。金鳳蔬菜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五是著眼于提高蔬菜品質。大力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2001年,該村引進了20多個蔬菜新品種,并推廣了蕃茄、辣椒、茄子扦插再生新工藝和設施栽培“四改”新技術。即:改常規育苗為護根育苗;改普通棚膜為長壽無滴膜;改單層覆蓋為多層覆蓋;改一茬利用為多茬利用。另一方面,實施“一村一品”工程,做到“四個結合”。一是與“雙帶”致富工程結合,二是與小康文明建設相結合,三是與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相結合。
如今的金鳳洲變成了有名的蔬菜生產專業村。一年四季,青菜、辣椒,瓜果、扁豆,蘿卜、白菜,番茄、蒜苗輪番套種;春夏秋冬,郁郁蔥蔥。昔日的荒洲變成了如今的綠洲。
金鳳村計劃今年進一步擴大蔬菜生產規模,要盡可能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實現生態良性循環,保護好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綠洲農業發展資金供求思索
綠洲農業是干旱區經濟的基礎,綠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對干旱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1]。資金支持是綠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保證,所以綠洲農業發展的資金供求分析成為農村金融的重要研究內容。目前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供求研究方面的文獻主要有:王川,張峭,杜彥坤(2007)從農業資金需求的角度研究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理論需求量和實際資金需求量的需求缺口[2]。龐守林(2006)測算了農業財政金融資金對貧困地區科技進步的貢獻程度不斷下降,對其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促進作用較大[3]。王春嶺,龐守林(2005)以回歸模型對農業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農業財政金融資金影響進行了分析,結論為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對資金的投入依賴程度逐步增強;增加財政轉移支付或設立專門的資金項目是改善貧困的重要舉措。王東勝(2010)以新疆昌吉州為例分析了設施農業發展中的資金支持力度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促進設施農業發展的政策建議[5]。金媛媛(2006),季方等(2000)分別從農業自身特點和宏觀環境、金融機構運作發展情況分析農業發展資金供給短缺的內外成因,提出加快農業產業化來改變農業比較利益低的現狀和國家應為農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支持。以上文獻為農業可持續發展資金供求研究提供了借鑒和幫助,同時存在以下不足:1)沒有從資金供給主體和資金需求安排上分析綠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供需問題;2)沒有從可持續發展視角研究綠洲農業發展的資金供求問題。文中以新疆1989-2009的相關數據應用金融相關率和資金供求理論從兩個方面研究綠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供給和需求:1)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研究綠洲農業發展的資金供給和需求;2)從供給和需求兩方面來分析資金的供給主體,資金的需求安排,資金需求缺口產生的原因。
1相關指標和數據來源
1.1相關指標
(1)理論資金需求量。根據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了金融相關率[8](FinancialInterrelationRatio以下簡稱FIR)用以衡量綠洲農業經濟金融化的程度,以計算綠洲農業發展的理論資金需要量。綠洲農業FIR=新疆農產品商品化率×全國FIR(1)綠洲農業理論資金需求量=綠洲農業FIR×新疆農業GDP(2)。
(2)實際資金需求量,即資金需要的實際滿足量。實現綠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資金需求包括滿足基本生產需要的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經營費用資金;農機、家具、生產用房等建筑材料的生產性固定資產資金;農田水利設施、土壤改良、灌溉等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資金。文中的實際資金需求量是綠洲農業生產經營費用支出,生產性固定資產費用支出和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的資金總和。
(3)資金需求缺口。理論資金需求量與資金需求的實際滿足量之間的差額。
竹笛獨奏曲綠洲音樂風格探討
【摘要】竹笛是具備較高社會文化傳承價值與獨特藝術表現力的樂器,是一種本土化的音樂藝術,在美學表現上有著多樣化的特色與較為突出的藝術感染力。由我國著名音樂家莫凡所創作的竹笛獨奏曲《綠洲》是新時代竹笛藝術發展的代表作,這一作品在保留了北派竹笛演奏豪放、剛勁的風格的同時,融入了現代派的表現形式,革新了竹笛藝術的創作思路與情境構建方法,具有獨樹一幟的地域性音樂風格,描繪了我國新疆地區遼闊壯麗的自然景觀與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集體歌舞表演場景,營造出情景交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獨特藝術情境,具備較高的藝術研究價值與文化傳承價值。本文主要分析了竹笛獨奏曲《綠洲》的美學價值與藝術風格,并指出了其音樂風格在不同方面的具體表現,總結了演奏竹笛獨奏曲《綠洲》必須把握的基本要點。
【關鍵詞】竹笛演奏藝術;《綠洲》;音樂風格分析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竹笛演奏的音樂風格開始發生融合,音樂家逐漸將南北各流派的創作思路與演奏手法結合在一起進行藝術創作,并在學習、借鑒西方音樂創作理念與作曲思路的過程中逐漸擺脫傳統創作思想的束縛。現代音樂家莫凡所創作的《綠洲》展現了鮮明獨特的地域性藝術風格,在樂曲中大量使用“疊”、“吐”等演奏技法,促進了竹笛獨奏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引領了新時代竹笛演奏技法的創新,將南北技法融為一體,強化了竹笛演奏的藝術表現力與演出效果。
一、竹笛獨奏曲《綠洲》的美學價值與藝術風格分析
(一)美學價值分析
我國竹笛音樂的藝術特點在于貼近自然與生活環境,相比其他樂器能夠更好地抒發創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類型聽眾的藝術鑒賞需求與審美需求,可營造出獨具特色的藝術情境,給觀眾帶來立體化的視聽體驗。由著名藝術家莫凡先生所創作的獨奏曲《綠洲》創造性地運用了竹笛的音色與音程,使用了具備地方特色的藝術素材。竹笛獨奏曲《綠洲》帶有鮮明的新疆地區音樂風格,創作者在樂曲中主要描繪了我國新疆沙漠邊緣地帶的美麗自然風光與歡快、愉悅的集體歌舞場面,將以漢族民間音樂為代表的東方音樂元素與以哈薩克族、維吾爾族為代表的中亞傳統音樂元素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具有深厚戲劇色彩與流暢音樂語言的藝術風格。這一著名音樂作品在演奏中為觀眾營造出優美、深遠的藝術意境,使音樂文化元素獲得了升華與重構,對傳統竹笛演奏方式與創作思路做出了結構性調整與優化,在充分吸收東西方音樂文化精華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作品音樂情緒積極陽光,樂句悠揚簡短,旋律變化起伏有致,生動地展現了遼闊高遠的沙地“綠洲”風情[1]。
綠洲可持續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摘要:基于策勒國家野外站長期監測與研究成果,以塔里木盆地南緣綠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總結分析指出,當前綠洲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還是以水資源為主線的綠洲適宜規模開發。在認識論層面,需要對綠洲化進行再認識,強調荒漠化與綠洲化的本質統一,即在極端干旱背景下,荒漠化或風沙危害加劇的深層原因還是綠洲“入侵”的不合理性。在方法論層面,需要重視綠洲規模不確定性的本質特征,并在充分考慮自然與社會各模塊基礎上,提出綠洲適宜規模不確定性的概念模型。最后,強調多學科交叉、長期監測網絡在綠洲研究中的重要性。總之,解決新疆極端干旱背景下風沙危害治理、實現綠洲生態穩定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探尋綠洲與荒漠共存的平衡點(閾),進而對綠洲持續利用與保護提供理論依據和決策支持。
關鍵詞:綠洲;可持續發展;風沙危害;不確定性;策勒
引言
塔里木盆地南緣是指西起和田地區的皮山縣、東至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若羌縣、跨越1400km的狹長地帶。其南部直面昆侖山脈,北部與塔克拉瑪干沙漠相接。區域內分布著大大小小百余片綠洲,其中較大規模的主要有皮山、和田、策勒、于田、民豐、且末、若羌等綠洲(圖1)。極端干旱少雨與多風是該區域主要不利氣候特征。暖溫帶極端干旱氣候使得山前綠洲主體區域年降水量少于50mm,而潛在蒸發量是降水量的40倍以上。因此發源于昆侖山大大小小的融雪型河流對綠洲的演變、更迭施以決定性作用,限定了綠洲發展的規模、尺度與方向。此外,風沙危害又使得荒漠化治理更為困難。然而,這里有著十分有利的光熱資源,可以滿足特色農業與林果業的發展。作為生態與社會問題突出的區域,塔里木盆地南緣一直是學者與政府關注的焦點。熊黑剛等[1]對綠洲變遷歷史進行研究,鐘巍等[2]通過孢粉研究了近4000a來環境變化狀況,高前兆[3]對水資源開發與綠洲生態環境效應進行了系統闡述,萬的軍等[4]對近50多年的沙塵天氣變化特征進行闡述,劉新春等[5]、李紅軍等[6]針對塔里木盆地分別就大氣降塵、春季沙塵暴頻次與大氣環流關系進行分析,馬金珠等[7]對地下水脆弱性進行了評價。2007—2012年執行的“973”項目“干旱區綠洲化、荒漠化過程及其對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的響應與調控”,更是將塔里木盆地南緣的荒漠化、綠洲化設定為一個課題進行系統研究,探討綠洲化演變過程的同時,亦對社會人文狀況進行細致探討。2008—2013年執行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塔里木盆地西南緣生態綜合整治關鍵技術開發與示范”把重點放在防沙固沙、防風減災關鍵技術基礎上,探討如何兼顧農民增收,即如何將生態文明與社會經濟發展有機結合,做到可持續發展。位于塔南中部策勒綠洲、隸屬于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國家野外站———策勒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下簡稱策勒站),自1981年建站以來,長期致力于該區域風沙環境、綠洲生態安全研究,無論應用技術還是理論研究,均做出了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與示范工作。本文將在前述研究,尤其策勒站多年工作的基礎上,針對塔里木盆地南緣區域特征,以該區域綠洲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結合當前該區域的研究成果,系統討論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及實現該區域持續發展的科學基礎和現實基礎,并給出相關建議。
1塔里木盆地南緣綠洲影響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生態問題
1.1風沙危害與治理
迎新年“綠洲”杯首屆少兒鋼琴大賽方案
關于舉辦鎮江市迎新年“綠洲”杯
首屆少兒鋼琴大賽的方案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全國公務員共同的天地!
一、指導思想:
為了弘揚高雅藝術,繁榮我市少兒鋼琴的學習熱潮,目前我市有著較廣泛的鋼琴教育基礎,根據建設“文化強市”的目標,檢驗我市藝術教育的成果,培養和推出德藝雙馨的藝術人才。
二、組織機構:
本屆大賽由中共鎮江市委宣傳部、鎮江市文化局、江蘇嘉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主辦,鎮江市文化館承辦。
綠洲管理部第二季度工作匯報
尊敬的各位業主/住戶:
今年第二季度,是我管理部按照年初確定的“內抓管理,外抓服務,用行動提升形象”工作思路抓落實的關鍵時期,管理部全體員工以對業主、對小區、對公司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扎實做好每一項工作。91天中,物業前臺接待業主來電來訪4088人次,受理重大投訴18件,安排工程維修2693單,維修公共區域316處。上半年接到業主贈送錦旗5面,收到表揚信21封,很多業主都在不同場合對今年物業工作的新變化給予了肯定和積極評價。
一、下大力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綠洲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今年一季度,在公司領導的直接參與下,我們將所有歷史問題梳理歸類,確定了“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的工作思路,從四月份起,對照“賬單”逐一解決、清理。
(一)工程類
1、按照“逐棟恢復,步步為營”的解決辦法,先后修復了6#、1#、7#、8#、9#樓門禁系統,使這些樓宇的安全系數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解說詞:向生態綠洲型工業新城邁進
(男)九曲黃河,滔滔奔涌,閱盡人間春色,匯聚百川壯美。
(女)烏海,這顆偉大母親河金腰帶上的璀璨明珠,這個聯接華北與西北地區的重要樞紐,正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向生態綠洲型工業新城闊步邁進。
(男)烏海,是一座年輕的城市。成立于1976年,總面積1754平方公里,總人口45萬人,有蒙、漢、回等25個民族,轄海勃灣、烏達和海南3個行政區。
(女)烏海,又是一座從荒漠中崛起的工業城市。地處烏蘭布和、毛烏素和庫布其三大沙漠交匯處,年均降水量不足160毫米,蒸發量達3200毫米。“風吹沙石走,飛鳥也不留”,“全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描述的就是當年烏海貧瘠荒涼的情境。
(男)回首1958年,烏海地區作為正在建設的包鋼煤焦基地,拉開了“萬人上山奪煤大戰”的序幕。亙古荒原頓時勃發出無限生機。
(女)然而,單一的煤炭采掘業,在漫長的低水平重復建設中,導致資源浪費,環境惡化,生態失衡。沉重的歷史包袱日積月累地壓在了烏海人的肩上。
歷史文化村鎮空間特征及成因研究
一、新疆綠洲型歷史文化村鎮空間格局及特征
(一)綠洲型歷史文化村鎮空間格局特征
綠洲是新疆傳統村鎮的依托,歷史文化村鎮與綠洲呈現“共軛分布”特征,在空間分布上二者具有一致性、均質性。按綠洲型歷史文化村鎮所屬區域綠洲群分析,其空間布局以3個集中區為中心單向擴散,環狀延伸為相對集中區和過渡擴散區。通過對109座樣本數據分析,昌吉州、吐哈盆地綠洲群分布24座,占樣本總數22%,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鎮占4座,國家級傳統文化村鎮7座;北疆天山北麓伊犁河谷綠洲群分布15座,占樣本總數13%,因面積較其他區域小,歷史文化村鎮最為集中,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鎮2座;北疆額敏河及布爾津河綠洲群分布11座,占樣本總數10%,所占區域較大,分布相對松散,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鎮1座,國家級傳統文化村鎮2座;南疆喀什噶爾綠洲群與葉爾羌河綠洲群所分布22座,占樣本總數20%,國家級傳統文化村鎮1座;和田河綠洲群所分布24座,占樣本總數22%,國家級傳統文化村鎮1座;焉耆沖積洪積扇平原綠洲等其他區域占11%。
(二)新疆綠洲型歷史文化村鎮空間形態特征
通過地理信息處理系統分析得出,綠洲型歷史文化村鎮在地理空間單元上整體呈現4個特點。第一,空間分布上“大分散、小集聚、低密度”;第二,區域位置,“環天山兩麓、沿山前及平原水區”呈點狀、斑塊或片狀分布;“沿河流、順川道”呈串珠狀、群帶狀分布;第三,綠洲型傳統村鎮與水的空間分布規律,“逐水草而居、隨渠井而擴散”形態。從歷史文化村鎮分布格局和數量現狀分析得出,新疆各地區的各級歷史文化村鎮的研究工作基礎薄弱、申報積極性整體較弱且不平衡,經濟發展程度高的地區,申報積極性高,數量多;而在經濟水平相對滯后的南疆等地區則相反,但特色歷史文化村鎮總量最多,國家級項目立項少。基于以上分析,新疆歷史文化村鎮的申報、定級、研究及保護等工作開展的廣度和深度與以下因素有著直接關系,即所處區域的綠洲資源稟賦優劣、依托所屬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申報主體政策導向積極性、各級評定標準的局限等。
二、地域資源約束下綠洲型歷史文化村鎮類型研究
水循環要素管理論文
由于人類活動影響,目前全球氣候有增溫趨勢[1,2],研究氣候變化對水循環的影響已成為水文工作者關注的焦點。和田綠洲氣候變化引起了水循環要素的變化,蒸發和空氣濕度呈增加趨勢,但不明顯;降水異常現象出現;由于人口增長,灌溉面積擴大,引水量顯著加大,導致河流徑流顯著減小。
1和田綠洲概況
和田綠洲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部邊緣,曾經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綠洲內灌溉農業歷史悠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綠洲小氣候。和田綠洲內有墨玉縣、和田縣、洛浦縣及和田市,綠洲與沙漠交錯分布,生態環境極其脆弱[3]。和田綠洲降水稀少,蒸發劇烈,光熱資源豐富,屬典型的大陸性干旱氣候。綠洲內是以維吾爾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又是一個以灌溉農業為生存依據的經濟落后地區,氣候條件及人類活動所引起的變化,導致
河流徑流銳減,威脅了綠洲的生存。和田綠洲年降水量3.4~100.9mm,多年平均為36.4mm,農作物依賴和田河水灌溉。和田河發源于昆侖山和喀拉昆侖山北麓,流出高山峽谷,澆灌了和田綠洲,自南向北縱貫塔北克拉瑪干大沙漠,匯入塔里木河,目前是塔里木河三大源流之一。和田河多年平均流入和田綠洲的水量為44.8億m3,由于綠洲用水以及沿程蒸發滲漏損失,注入塔里木河多年平均水量僅10.47億m3。和田河屬冰川融雪及降水混合補給型河流,豐枯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直接影響綠洲內各種經濟活動,也影響向塔里木河干流的輸水。
2氣溫變化
和田綠洲內有洛浦、和田、墨玉3個氣象站,分析中采用了1954~2000年實測的年平均氣溫,以及1971~1995年的月平均氣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