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哲學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6 10:19:0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馬克思主義哲學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
【正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對話
應當加強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對話,這已成為學界的共識。然而,對于為什么要開展這種對話,人們有不同的理解;對于這種對話到底應在什么基礎上展開以及在什么程度上成為可能,人們實際上也有不同的看法,或者說缺乏必要的和深層的追問;相應地,對于如何才能更加自覺和有效地開展對話,人們也缺乏深入的探討。由此,盡管在一些學者的個體性學術研究活動中,這種對話實際上一直在進行,但在很大的程度上卻處于一種自發的狀態,并往往局限于個體的學術活動內部或不同個體之間。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這兩個學科之間,在不同學科的教師群體之間,在不同的哲學觀念和方法之間,卻很難說是真正自覺合理有效地在開展對話。本文就積極開展這種對話的一些前提和方法論提供以下不成熟的斷想,向學界同仁討教。
這種對話在什么意義上是必要的?
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于德國,本來就是一種西方哲學。為什么會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一個半世紀以后,提出與現代西方哲學的對話,這本來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這里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歷史前提,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它產生以后主要是在蘇聯、東歐和中國等國家得到了發展和實現,而與西方文化有所脫離,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走向了對峙。現在提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對話問題,正是為了打破這種隔離與對峙,加強二者的交流與溝通。這就提出了一個非常值得反思的問題,我們一方面強調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要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這就實際上把馬克思主義還是看作一種外來的思想理論文化,強調它的外化和世界化的問題,那么我們自己目前的理論定位究竟在哪里?馬克思主義哲學究竟被看作一種中國哲學還是外來哲學?它在當今中國的根源性和基礎性究竟何在?這既是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對話的前提性問題,也直接涉及到對哲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理解。我們認為,對這個關鍵性的問題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對于自覺合理設定我們在對話中的位置至關重要。
在本來的意義上,馬克思哲學是德意志民族的一種哲學,不可避免地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同時由于它依托于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加上馬克思對于人類命運的特別關注并將對其的思考自覺地融會到自己的哲學思想之中,因而又具有強烈的人類性和世界性,從而能夠對于其他地域和民族發揮積極的影響和作用。正是在這種交流與溝通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發揮著自己作為一種世界哲學的功能和作用。而對每個民族來說,則有一個對于外來哲學的了解和認同的問題。一個半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正是在與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結合中,尤其是在與俄國、中國等國的革命實踐中得到了認同,也得到了實現。然而它的進一步發展又需要進一步走向世界,走向當代人類文明。這就提出了與當代世界哲學進行對話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割裂論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無論從外部就其形式抑或從內部就其本質來說,都具有徹底性和嚴整性,它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強大的生命力、科學的內在魅力和永恒的歷史價值就直接取決于此。然而,自創立那一天始,馬克思主義哲學卻無數次地受到來自不同視域對之進行的肢解性詮釋,致使它在實際遭遇中一直呈現為破缺狀態。即便在當代我國的哲學論壇上,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做法還花樣翻新地不斷涌現著。究其根本,實際上都是這樣那樣地曲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元本性與時代表現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一種變相地、巧妙地消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異質性話語。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的各種“割裂論”及其危害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及其歷史展現
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極其徹底而嚴整,這是馬克思的對手也承認的,”[1](P52)而且正是由于它“完整而嚴密”,才給我們提供了戰勝一切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的世界觀”[2]。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種嚴整性是固步自封的、僵化封閉的,還是永恒發展的、與時俱進的?對此,應從兩方面回答: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不是固定的、自足的,而是在實踐中完成的,是在與時代的互動中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推動原則和建構原則”的辯證本性所決定的,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性品格的內在要求。因為,它只有扎根于社會實踐,不斷地傾聽來自時代和實踐的呼聲,并自覺的轉化為改造現實的力量、接受實踐的檢驗、汲取實踐的智慧,才能不斷開拓新視野、發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
另一方面,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也“遠不是完備的”[3](P642)體系,那種“包羅萬象、最終完成”的體系是與“辯證思維的基本規律相矛盾的”[4]”。作為反映在“思想中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步顯現出來的;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徹底性和一元性,也是通過與時代的互動并在這種互動中建構中恰當的時代表現形式而得以表征和確定的??梢?,它的嚴整性既凝聚了原創者及其同時代戰友、學生們的心血和成果,也凝聚了以后歷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者、發展者及其戰友和學生們的辛勤勞動成果,更凝聚了當代中國三代領導集體的突出貢獻。從馬恩的原理初創到列寧的重大發展而形成的列寧主義階段,從思想、鄧小平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進一步論證,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這幾座偉大的理論豐碑是一脈相承的、內在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歷史過程表明,它是“由一整塊鋼鐵鑄成的”[5](P341)科學體系,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的真理性、科學性和形式上的嚴密性、完整性有機統一的集中表現。對此,任何肢解和割裂的做法都是極其有害的。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就要與種種類型的“割裂論”劃清界線,堅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歷史、與現實、與實踐、與科學割裂開來的錯誤做法。
2.“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種種表現
馬克思主義哲學危害研究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無論從外部就其形式抑或從內部就其本質來說,都具有徹底性和嚴整性,它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強大的生命力、科學的內在魅力和永恒的歷史價值就直接取決于此。然而,自創立那一天始,馬克思主義哲學卻無數次地受到來自不同視域對之進行的肢解性詮釋,致使它在實際遭遇中一直呈現為破缺狀態。即便在當代我國的哲學論壇上,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做法還花樣翻新地不斷涌現著。究其根本,實際上都是這樣那樣地曲解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元本性與時代表現之間的辯證關系,是一種變相地、巧妙地消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異質性話語。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的各種“割裂論”及其危害
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及其歷史展現
列寧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極其徹底而嚴整,這是馬克思的對手也承認的,”[1](P52)而且正是由于它“完整而嚴密”,才給我們提供了戰勝一切反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的世界觀”[2]。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種嚴整性是固步自封的、僵化封閉的,還是永恒發展的、與時俱進的?對此,應從兩方面回答: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不是固定的、自足的,而是在實踐中完成的,是在與時代的互動中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這是由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推動原則和建構原則”的辯證本性所決定的,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性品格的內在要求。因為,它只有扎根于社會實踐,不斷地傾聽來自時代和實踐的呼聲,并自覺的轉化為改造現實的力量、接受實踐的檢驗、汲取實踐的智慧,才能不斷開拓新視野、發展新觀念、進入新境界。
另一方面,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也“遠不是完備的”[3](P642)體系,那種“包羅萬象、最終完成”的體系是與“辯證思維的基本規律相矛盾的”[4]”。作為反映在“思想中的時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是在歷史發展中逐步顯現出來的;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徹底性和一元性,也是通過與時代的互動并在這種互動中建構中恰當的時代表現形式而得以表征和確定的??梢?,它的嚴整性既凝聚了原創者及其同時代戰友、學生們的心血和成果,也凝聚了以后歷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繼承者、發展者及其戰友和學生們的辛勤勞動成果,更凝聚了當代中國三代領導集體的突出貢獻。從馬恩的原理初創到列寧的重大發展而形成的列寧主義階段,從思想、鄧小平理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進一步論證,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的這幾座偉大的理論豐碑是一脈相承的、內在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時俱進的歷史過程表明,它是“由一整塊鋼鐵鑄成的”[5](P341)科學體系,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內容上的真理性、科學性和形式上的嚴密性、完整性有機統一的集中表現。對此,任何肢解和割裂的做法都是極其有害的。堅持和捍衛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嚴整性,就要與種種類型的“割裂論”劃清界線,堅決反對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歷史、與現實、與實踐、與科學割裂開來的錯誤做法。
2.“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割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種種表現
馬克思主義哲學述評論文
[摘要]艾思奇認為,所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就是指在中國應用、具體化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中國化才能在中國具有實存性,才能被中國人真正掌握。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就必須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化”中國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良性互動。[關鍵詞]艾思奇;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在改革開放前,艾思奇是在我國最具社會影響和學術影響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翻譯介紹、宣傳普及、學術研究、理論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上深深地刻上了他的印記。從今天的視野看,在艾思奇的諸多成就中,有一點應當高度關注,這就是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思考。一、何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是,本人在1938年10月寫的《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首次明確使用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提法。[1]在那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包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值得關注的是,艾思奇在1938年4月所寫的《哲學的現狀和任務》一文中就已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問題。他指出:“現在需要來一個哲學研究的中國化、現實化運動。”[2]“哲學的中國化和現實化!現在我們要來這樣的一個號召?!盵3]在這里,艾思奇所倡導的哲學的中國化運動,有一個中心,因為“沒有中心就說不上運動。這中心就是對新哲學、辯證唯物論的研究”[4],也就是說,在艾思奇那里,哲學的中國化關鍵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那么,何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艾思奇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層意思。首先,在中國從世界觀層面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艾思奇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所有‘五四’運動以來的先進的革命領袖人物當中,把這個世界觀應用得最好,把這種世界觀和中國社會實際,中國革命實踐聯系得最好。應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來考察中國的命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講的,用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互相結合,也就是說,要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來觀察中國的命運,來觀察和解決中國人民的革命問題?!盵5]應當說,這種應用是從哲學的高度來進行的,體現著哲學的普遍性特點,在這種應用過程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指導思想發揮著作用。其次,在中國具體化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層意義上的中國化艾思奇強調得較多。例如,他指出:“在中國應用馬克思主義,或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要堅決地站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上,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和基本精神上,用馬克思、恩格斯所奠定了的、辯證法唯物論的和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方法,來具體地客觀地研究中國的社會經濟關系,來決定中國無產階級在中國民族革命斗爭中的具體任務及戰略政策?!盵6]在艾思奇看來,“科學理論對于實踐的能動的指導作用,就在于它不停止于抽象的理論,而要由理論具體化為各種術的方法規則,就在于通過‘術’而與實踐結合起來”。[7]可以說,這層意義上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脫去其普遍的、抽象的理論形態,而具體化或者說轉化為某種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策略和方針了。再次,在中國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艾思奇看來,“根據中國自己的現實材料,在中國自己的地盤上,來發展辯證法唯物論的世界觀,使它更能成為改造中國、爭取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的銳利的方法武器”[8]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務。他強調指出,所謂“真正能‘理解精通……’馬克思主義,也就是真正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也正是有著‘創造’的作用了”,而馬克思主義“愈更要能夠中國化”,就需要“愈更能創造”,這樣才能為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放進一些“新貢獻”。[9]艾思奇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的發展,受外來影響很大,但決不全靠輸入的。”[10]更明確地說,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更多地要靠中國人自己的創造。如果脫卻了創造中國形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點,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終究也擺脫不了本本主義的束縛。有鑒于此,艾思奇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運動“不是書齋里的運動,不是濫用公式的運動,是要從各部門的抗戰動員的經驗中吸取哲學的養料,發展哲學的理論。然后才把這發展的哲學理論來運用,指示我們的思想行動”[11]。在艾思奇那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應用、具體化和發展這三層意思是相互貫通的,是一個統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過程的三個方面,把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割裂出來、孤立起來看待,都會具有片面性??梢哉f,在應用、具體化中實現發展,在發展中更好地應用和具體化,應該是一個辯證的相互作用的鏈條。為了捍衛他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上述定位的合理性,艾思奇還對當時的兩種質疑或反對意見進行了回應。第一種意見是葉青提出來的,他認為應用、運用、理解、宣傳等等還談不上中國化,因為所謂中國化“必須變更其形式,有如一個新的東西,中國的東西,與原來的不同”。[12]艾思奇則認為,在應用過程中體現著創造和發展,此外,中國化也并不意味著與原來的馬克思主義完全不同。第二種意見是林冰提出來的,認為馬克思主義辯證法不能直接運用于具體事物的認識,后者要依賴于具體科學的認識。艾思奇則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滲透在具體的科學認識之中的,所以是可以直接應用的。[13]二、為何馬克思主義哲學要中國化在艾思奇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中國化的資質。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理論,它“放之四海而皆準”。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方法,是客觀地具體地研究問題的引導。再次,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階級性,是無產階級行動的指南。[14]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以及它的階級性決定了“凡是有了無產階級及無產階級運動的國家和民族,也就有產生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15],由此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中國化的資質,或者說可能性和必然性。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何必須要中國化呢?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中國化才能在中國具有實存性。在艾思奇看來,抽象的、一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能獨立存在的,能夠獨立存在的只能是包含馬克思主義哲學一般的諸多個別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則只能是具有中國民族特點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當說,這個發人深省的觀點,其基本思想是明確提出來的。在1938年10月的《論新階段》一文中提出:“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盵16]在這里,的意思比較明確,這就是一般只能存在于個別之中并借助于個別而存在。其用意在于指出,他國的馬克思主義也是個別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如果不借助于民族形式,就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亦然。艾思奇認同的這種觀點,并進一步闡發道:“就中國來說,這就是要把中國的特殊性,依據中國的特點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民族的特殊形式之下表現出來,然而并不因此就丟開馬克思主義?!盵17]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哲學,它必須通過中國化才能在中國完成自身。艾思奇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空理論,而是與無產階級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行動有分不開的聯系”;“真正的辯證法唯物論,不存在于名詞的琢磨、公式的引用、‘純邏輯’的空‘理論’里,而存在于無產階級及廣大人民群眾的革命行動的正確指導中,如果脫離了實際問題的解決,那么,無論說一千百萬個辯證法唯物論的名詞,也不能成其為真正的辯證法唯物論”。[18]“理論的作用在于解決實際問題,一旦離開實際,就轉化為死教條,成為主觀的空調頭。在有些資產階級學者[里看來,也許這仍然是‘理論’,但決不是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盵19]也就是說,在艾思奇那里,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不體現為理論形態,而主要體現為實踐形態,實踐形態包括著理論形態,理論形態則需要上升為實踐形態。所謂上升到實踐形態,就是要體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性要求,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實化,在中國則表現為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在這一點上,艾思奇很忠實于馬克思的要求:“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20]某種程度上說,艾思奇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有成為中國人民現實生活中的靈魂。再次,只有實現中國化,中國人才有可能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過程不可能是一種無主體的自我發展的過程,它要依賴于一定的主體對其承擔責任。在中國,這些主體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那么,對于中國人來說,怎樣才能算是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了呢?艾思奇認為:“研究辯證法唯物論的目標,與研究其他哲學不同,研究其他哲學,大都只要能夠‘著書立說’,講出一套理論(這就是說,只要能夠‘說明世界’),就算是有了成就。而研究辯證法唯物論則不然。要評判辯證法唯物論的研究是否有成就,并不在于(至少是不完全在于)純理論本身講得多么熟練,而要看這研究的人在遇到革命的實際問題(或與革命有聯系的問題)的時候,能否在辯證法唯物論觀點上給予正確的解決。能夠常常正確解決問題時,才算是達到了研究的目標,才算是把握了辯證法唯物論?!盵21]在艾思奇看來,真正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其判斷的標準根本上不在于理論的熟悉程度和講出的話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契合程度,而在于從哲學的高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于實踐。對于中國人來說,只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哲學的高度解決了中國的實際問題,才能算是真正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而這就需要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變成解決中國自己問題的哲學,這自然需要中國化。[1][2][][]綜上所述,在艾思奇那里,馬克思主義哲學必須要中國化,不僅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應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發展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一個中心的問題。他指出:“辯證法唯物論的發展,在抗戰后的第一個表現,是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辯證法唯物論在中國的具體應用的問題,同時這也是抗戰以來辯證法唯物論發展上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而一切其他問題的研究,都是以這一問題的解決做中心的。”[22]這段話是艾思奇在1941年講的,在具體用詞和時代限定上有著歷史性,但是,這段話的根本精神對于整個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都是適用的。三、怎樣使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中國化的問題與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問題和為什么馬克思主義哲學要中國化的問題是緊密聯系的,不過,該問題也有相對的獨立性。在筆者看來,可以把艾思奇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中國化的問題理解為兩個層面的統一,即馬克思主義哲學“化”中國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統一。這種統一,某種意義上是兩種視域的融合,具體地說,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視域與中國視域的融合。就馬克思主義哲學“化”中國的方面來講,主要包括三層意思。首先,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通俗化、大眾化。通俗化、大眾化,對于諸多哲學流派來說,可能不是其關注的重要問題,甚至是一些哲學流派排斥的問題,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在馬克思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自身”。[2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和階級性要求它自身由理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轉變為實踐的力量、物質的力量,而這就需要通俗化、大眾化,否則馬克思主義哲學就不可能變成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艾思奇深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這一特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通俗化、大眾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他在20世紀30年代就寫出了《大眾哲學》一書,該書在解放前正式印行了32版,社會影響非常大。艾思奇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通俗化、大眾化就是中國化現實化的組成部分。針對20世紀30年代中國哲學界包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界所做的通俗化工作,艾思奇在1938年指出:“過去的哲學只做了一個通俗化的運動,把高深的哲學用通俗的詞句加以解釋,這在打破從來哲學的神秘觀點上,在使哲學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接近,在使日常生活中的人們也知道注意哲學思想的修養上,是有極大意義的,而且這也就是中國化現實化的初步,因為如果沒有幾分(雖然很少),做到了中國化現實化,是不能夠獲得相當成果的。然而在基本上,整個是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國化現實化?!盵24]其次,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實踐的結合。這方面的內容與大眾化的內容不同,后者主要是宣傳、普及理論和改造人心的工作,前者這里主要是改造客觀世界的工作。在這個問題上,艾思奇借用了的說法,把它稱之為有的放矢。他指出:“為什么用‘有的放矢’來說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這就是說,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不只是要以中國的事例來解釋理論原則,而且必須是依理論原則為指南,來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盵25]艾思奇還認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他指出:“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一個發展過程,辯證法唯物論與中國的實際革命運動的結合,不是一開始就能完全合拍”[26],它需要逐步完善,也需要隨著形勢的變化而不斷重新結合。他還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證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的結合,是經過不斷的學習、摸索和斗爭的過程而日益發展、日益達到更完善的境地的?!盵27]在這個問題上,艾思奇進一步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實踐的結合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實際的結合,而“所謂實際,必須是與我們當前的斗爭有關的、一定的具體的實際問題。所謂聯系實際,必須是把適當的理論作為指導武器,來解決當前的一定的實際斗爭問題”[28],這即是說,理論和實際的結合是有重點的,是要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的,是著[于解決正在做的實際事情的。再次,實現實事求是。這層含義比第二層含義更進了一步,第二層含義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體系的角度講的,這層含義是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實質的角度上講的。從精神實質的層面關照馬克思主義哲學“化”中國,我們就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已經成為一種境界和思維方式,它脫去了理論的外貌,轉化為一種洞明的智慧,而用這種智慧來觀照中國,就是要求我們中國人做到實事求是。艾思奇在1942年寫的《不要誤解“實事求是”》一文中就體現著這種智慧。他指出:“真正的實事求是,首先必須注意事實的各個方面,而不是只看片面”;“真正的‘實事求是’,必須從實質上來理解事實,而不應該只就表面現象來看事實”;“真正的‘實事求是’……就必須把事實看做一定具體條件之下的事實,必須依據每一事實所處的條件來確定它的正確意義”;“真正的‘實事求是’,不僅僅在于理解事實和認識事實,而且要從這理解和認識中求得指導行動,推動工作的方法”。[29]上述四條,顯然已經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轉化為一種活的精神了,已經實現了“得意而忘象”了,已經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變成了實際生活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了。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化”中國的化境。就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講,則主要包括兩層意思。首先,實現中國馬克思主義世界性與民族性的統一。艾思奇歷來反對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而“化”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性,在他看來,“化”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世界性就是“化”掉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對于世界性,艾思奇用了一個詞,叫做國際主義。他指出:“馬克思主義在內容上實質上是國際主義的。這國際主義的表現,首先就在于全世界的馬克思主義者都有著共同的理論,共同的看問題的立場和方法。其次就在于全世界的馬克思主義者,不管各自所走的道路如何不同,都有著共同的目標,都為著共同的全世界共產主義事業的實現而斗爭的,全世界的無產階級,在事業上利害上,都是互相關聯的,都是有連帶性的。”然而在現在的世界上,“馬克思主義是不能不依這個民族的不同發展條件而采取著不同的表現形式的,它絕不會成為全世界一致的國際形式直接表現出來”,對中國來說,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使其體現出中國民族的特殊形式,顯然并不是“把國際主義擠掉”,“相反地正是要使國際主義在現在的條件下,得到具體的表現”。[30]其次,創建中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應當說,創建中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艾思奇特別希望看到的一件事,也是他自己的追求。為此,艾思奇本人不斷地通過著書立說進行實踐。當然,受歷史條件的制約,他更注意研究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發展。例如,其晚年就花了很大的精力闡述和研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問題。這實際上同時意味著,艾思奇把創建中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作一項集體的、共同的事業。下面一段話頗能展現艾思奇的心路:“如果有人說,中國人自己沒有寫出很多的馬克思主義的書籍,所以馬克思主義還是外來的,那我們就答復說,馬克思主義是把實踐放在第一位的,要問中國有沒有自己的馬克思主義,首先要問中國的無產階級和他的黨是不是做了驚天動地的,推動中國民族的廣大人民向前進步的事業,中國的無產階級有了這樣的事業,并且在這些實踐的基礎上,已經產生了一些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因此也就有了自己的馬克思主義,這就是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真正的著作,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書籍?!盵31]四、簡要的評價和反思根據上述粗略的梳理,可以有理由說,艾思奇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觀。他的這個觀點,從今天的視角看,其基本的方面仍然沒有過時。當然,受歷史條件的制約,艾思奇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觀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首先,對純理論研究存在著某種程度的輕視。這里所說的純理論,指的是高度抽象的哲學基礎理論。其次,對理論聯系實際存在著某種程度的功利化傾向。事實上,實際存在著多種形態,有些實際是摸不著、看不見但卻又是確確實實存在的關于時代本質的實際,哲學常常針對的就是這方面的實際,并從而使哲學體現為思想中的時代。對于這方面的實際,哲學忽略不得,否則就是失職。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要高度重視在這個層面上的理論聯系實際。再次,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層次劃分上還不夠細致。在筆者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最高層次,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代表的普世性的時代精神與中華優良精神的融合。由于中華優良精神既具有普世性的一面又具有獨特個性的一面,所以這其中的融合是在兩個層面上進行的,一個層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普世性的精神與普世性的中華優良精神的融合,另一個層面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普世性的精神與具有獨特個性的中華優良精神的融合。盡管有以上質疑,而且還可能是不當的質疑,但筆者覺得,這些質疑無非是提出了把艾思奇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觀向前推進的愿望。注釋:[1]出于政治的考慮,后來用“在中國具體化”替換了“中國化”這一術語。見.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34.[2][3][4][6][9][10][11][12][14][15][17][18][21][24][30][31]艾思奇.艾思奇全書[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491,492,491,774,774-775,547,491,772,775-779,778,779,720-721,721-722,491,779,778.[5]艾思奇.艾思奇全書[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609.[7][8][13][19][22][25][26][28][29]艾思奇.艾思奇全書[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56,259,250-251,312,248,312,249,355,296-298.[16]轉引自艾思奇.艾思奇全書[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79.需要指出的是,這句話在《選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卷《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沒有出現。[20][2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3;16.[27]艾思奇.艾思奇全書[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450.
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分析論文
一、馬克思主義的文本研究是哲學創新的基礎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理論特征。馬克思主義的具體結論和問題域是可以被超越的,但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科學的方法論在總體上是無法超越的,馬克思的思考方式不會過時。我們不但要研究馬克思究竟“說了些什么”,更要研究馬克思是“怎么說出來的”,研究馬克思面對歷史和現實的反思方法,而不是拘泥于他的種種結論。因為時代已經變遷,我們面臨著全新的社會環境,不可能拘泥于馬克思所涉及的那些具體問題和具體語境。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問題仍然存在于現代社會的結構之中,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依然蓬勃地活在現代社會里,馬克思主義是現代社會客觀存在的一支強勁的影響力和支配力,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藏于文本之中,因此,文本研究是哲學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研究。經典文本盡管不可能給我們直接提供針對現代社會發展現實情境的理論,但它提供了蘊涵著馬克思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寶藏。脫離文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就不能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與方法。要全面而透徹地解讀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著作,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與其他人所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開來,挖掘那些蘊涵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中極具價值卻未具體展開的論述,澄清以往甚至現在被誤讀的思想。展開馬克思文本研究需要做到:
(一)堅持歷史性原則。杜絕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
結合作者所處的具體歷史條件來理解文本對于把握文本的本真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要求我們一定要努力貫徹歷史性原則。對于我們而言,要想真正按照歷史性原則研究馬克思文本,就要通曉馬克思文本所形成的歐洲資本主義的歷史。阿爾都塞提出,要真正歷史地進入到馬克思自身的問題與思想深處,回到馬克思當年思考與提出革命性理論的具體語境中去,研究馬克思如何從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唯心主義襁褓中掙脫出來、走向現實的科學的視野,必須承認真實歷史對意識形態本身的影響,而不能內在目的論式地研究馬克思。在研究中,要防止主觀地把自己的思想粘貼到馬克思身上。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進程中,存在過和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粘貼現象”,使馬克思本人的思想受到極大的誤解和扭曲。只有堅持歷史性原則,盡力杜絕教條主義地理解馬克思文本,我們才能避免走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死路,才可能真正歷史地理解馬克思的本真思想。
(二)采用“問題對話一視域融合”的解讀模式
伽達默爾指出:“我們可以這樣來規定處境概念,即它表現了一種限制視覺可能性的立足點。因此視域(Horizont)概念本質上就屬于處境概念……誰具有視域,誰就知道按照近和遠、大和小去正確評價這個視域內的一切東西的意義。因此,詮釋學處境的作用就意味著對于那些我們面對流傳物而向自己提出的問題贏得一種正確的問題視域?!壁A得“問題視域”是在更普遍性意義上理解文本的必要條件。在馬克思文本研究中,解釋者必須重視“問題視域”的存在,努力贏得問題視域,融匯自己的問題視域和所要理解的文本的問題視域,實現與馬克思文本的對話,詮釋出文本的鮮活意義,開拓馬克思主義理論有效應用于社會實踐的領域。顯然,“問題對話——視域融合”解讀模式比起極具針對性、指向性的帶著某一或某些具體問題的文本解讀擁有較為寬廣的視界、較為宏大的問題容量和因此產生的較高的回答社會實踐提問的效率,這對于我們成功應對當前嶄新的社會主義實踐提出的問題與挑戰具有重要意義。
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
馬克思主義哲學論文:馬克思思想整體結構論略
摘要:本文以“改變世界”統攝馬克思的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以“實踐思維”作為改變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從實踐思維的必然要求推究出
改變世界必做的課題,根據課題相應把馬克思全部思想分為人道主義社會學說、唯物主義歷史學說、資本主義經濟學說、無產階級革命學說。
又從思想表述的角度將馬克思著述分為理論主導和實踐主導兩大系統。文章認為,實踐思維不僅是理解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馬克思唯一正確的思路。
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R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
一、籠蓋四十年的總綱領
馬克思主義哲學討論論文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偏概全/完整性
【正文】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特別是近十幾年來,我國哲學戰線同整個理論戰線一樣,在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指引下,結合時展,科技進步與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研究迫切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包括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現一批哲學新人,促使我國的哲學研究步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有力地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所謂哲學陷入了“困境”甚至“絕境”的說法,是極端片面的。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是勿庸置疑的。我國哲學研究的發展在總體上也是健康的,其發展前景充滿希望。但這絕不是說目前我國哲學研究,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就沒有不足和問題了。如果這樣認為,當然也是不客觀的。我們還認為,在我國哲學理論研究和發展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無論出現何種理論觀點,都可以從不同方面、角度促進我們的理論反思,啟迪心靈,開闊視野,尋找到理論研究發展的新生長點。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同理論觀點的出現,都有它的歷史理由和積極意義,都為哲學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但是,正如人們常說的,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局部正確未必完全正確。如果夸大了局部,甚至以局部替代整體,那就容易曲解理論的實質,客觀上肢解了馬克思主義,甚而造成新的混亂和危害。這就有必要提出,在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事業中,既要注意克服教條主義,又要克服以偏概全的傾向問題。所謂“教條主義”是大家所熟悉的,即指在理論研究中的脫離現實,唯書唯上,思想僵化,人云亦云的傾向;所謂“以偏概全”是指理論研究中的隨心所欲,各取所需,以偏概全,為我所用的傾向。這里所說的兩種傾向,均屬于學風和研究方法問題,一般屬于學術范圍內的問題。近些年來在哲學研究特別是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討論、爭論中,就存在著這兩種傾向。一方面表現為教條主義,這是理論研究中長期存在的固疾(包括老教條和新教條),是相當長的時期要努力克服的主要傾向,本文在此不加贅述;另一方面表現為以偏概全、各取所需的傾向,這是當前特別值得提出和重視的新傾向。這一傾向在近年來我國關于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討論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近十幾年來,我國哲學界在批評和糾正以蘇聯哲學教科書為范本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舊體系的過程中,為了返本歸真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和改革、建構馬克思主義哲學新體系的研究,圍繞什么是本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展示了廣泛而熱烈的爭論。許多專家學者,認真研讀馬克思主義原著,特別是后來新發表的馬克思著作(如《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馬克思為寫《資本論》而撰寫的《經濟學手稿》、以及《人類學筆記》等),以便重新認識馬克思哲學的實質。這是極其必要的,并在研究過程中,提出許多有重大價值的理論觀點和理論發現,極大地深化了我們對馬克思主義本真意義的理解,有助于我們重新解讀和把握馬克思哲學的真諦。但是令人擔憂的是,人們在看到這些喜人的成就的同時,也感到了新的迷惘。這就是對同一個馬克思哲學,有了許多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理解,彼此激烈對峙,互不相讓。比如,有人認為馬克思哲學是以物質論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有的認為是實踐唯物主義;有的認為是實踐本體論或實踐哲學;有的認為是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辯證法、是人學、是實踐交往理論、是生存論、是文化人類學,等等。有的明確提出馬克思哲學不是唯物主義,甚至說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表達的唯物史觀,只是個別觀點,而不是馬克思歷史觀的基本原理。觀點紛呈,不一而足。我們仔細閱讀各家之見可以看到,上述諸種觀點幾乎都是建立在分析解讀馬克思原著文本基礎上提出來的,大部分觀點也確是馬克思哲學思想所固有的內容;許多觀點又是被哲學界長期所忽視或否定的,因而突出強調馬克思的某些觀點或方面,是有歷史理由的,對于我們重新認識馬克思哲學,建構馬克思哲學新體系有重要價值。但是我們認為,上述觀點基本上都是抓住或強調了馬克思哲學中的某些方面,而不能真正反映馬克思哲學的整體,在研究工作中,我們可以而且有必要以其中的某些觀點為切入點深入探討,揭示和展開其新的方面,從而豐富與發展馬克思哲學的完整體系。但不可以以偏概全,各取所需,抓住其某一方面或為強調其被忽視的方面,而對其他方面不計其余,用自己對于某些方面的理解替代對馬克思哲學的完整把握,甚至認為只有自己才發現了本真的馬克思云云。我們哲學界長期以來對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爭論不休,是與某些人采取這種學風或研究方法分不開的,急待加以糾正。
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上述解讀方式背離了對馬克思哲學的完整理解。正如許多人所說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是體系哲學,然而其本身已形成了自己的體系。當然是開放的、不斷發展著的體系。所謂科學體系在寬泛意義上講,即指理論、觀點之間的內在聯系。馬克思雖然沒有指明過自己建立了什么樣的哲學體系,但馬克思的哲學觀點是有內在聯系的有機整體,實質上已形成了馬克思哲學體系的雛型或基本點。馬克思主義哲學又是特定歷史的產物,它的理論觀點必然帶有歷史的痕跡或說打上了歷史的烙印。這就是:其產生的社會背景,是對資本主義工業社會批判的結果;其思想理論背景主要是對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資產階級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直接批判繼承的結果。在哲學方面,其直接的理論來源是以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梢哉f,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在歐洲存在的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理論中,盡管其中包含有許多合理思想和天才的預見,但由于這三大領域基本上是相互分離的,因而沒能形成統一的社會發展理論。在哲學方面,雖然有黑格爾辯證法這一辯證法的最高形式和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這一唯物主義最高形式,也是由于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分離,而沒能形成科學的哲學理論。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為了批判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建立新的(共產主義)社會制度,從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需要,是以人類解放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的。它不僅把哲學、政治經濟學與社會主義的研究結合起來,吸收其合理方面,克服其弊端,而且總結新的經驗進行理論創新,建立了統一的社會發展理論,即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把黑格爾的辯證方法與費爾巴哈為代表的人本學唯物主義結合起來,吸取其合理方面,克服其弊端,并在實踐基礎上,對此加以革命的改造,實現了理論創新,即創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都是綜合創新的產物。因而它是繼承前人,又高于(超越)前人,實現了人類哲學思想發展的革命性變革。也決定了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哲學創建的固有(原生)形態。不僅如此,馬克思本人也不是天生的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的思想發展經歷了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過程。他起初信奉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當然是辯證的唯心主義),后來又接受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強烈影響,并以此為武器批判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唯心主義方面(見1844年《巴黎手稿》、《神圣家族》等)。同時,由于對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和工人階級斗爭實踐的發展,馬克思開始認清費爾巴哈(包括以前唯物主義)的局限性,認識到其根本原因在于脫離革命實踐。于是,馬克思站在實踐立場,以實踐觀點為核心,嘗試系統地批判費爾巴哈,這就是被恩格斯贊譽為“包含新世界觀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的誕生?!蛾P于費爾巴哈的提綱》表明了實踐觀點是馬克思新哲學的核心觀點和根本特征。接著馬克思又以實踐觀點為基礎,研究社會歷史,展開了對費爾巴哈和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史觀進行徹底清算,這就是《德意志意識形態》這一劃時代著作的出現。在這部著作里,馬克思以實踐的觀點(“現實的人”即實踐的活動中的人)為基礎和前提,系統地闡發了新唯物主義,即實踐唯物主義或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標志馬克思哲學理論系統的基本完成。馬克思后來集中研究《資本論》。他在《資本論》中使用的基本方法是黑格爾的辯證法。當然與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不同,馬克思的辯證法是唯物辯證法;并且對辯證法的三個規律在《資本論》中作了充分的論證。同時馬克思積極支持恩格斯對自然辯證法的研究,以充分揭示辯證法規律的普遍性。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歷史過程。我們概要地敘述這一過程,是為了說明必須從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來理解和把握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整體與歷史形態,而不能停留在或僅抓住其中的某個方面以視全體。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第一,馬克思主義哲學實現了哲學發展中的革命變革,從理論總體上看是實現綜合創新的結果。馬克思主義就是他那個時代的人類先進思想綜合創新的產物。第二,馬克思哲學的完整內容是包括唯物主義、辯證法、實踐觀、歷史觀、人學、人類學等在內的完整思想。第三,馬克思哲學思想的實質是以實踐觀點為核心(或基礎)的歷史的辯證的實踐的唯物主義。馬克思的確從沒給自己的哲學規定具體名稱,但他已明確提出“新唯物主義”、“實踐的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歷史觀”、“我的辯證方法”,公開承認自己是黑格爾的門生。這些幾乎是哲學界所熟知的常識,而常識的客觀性是勿庸置疑的,它有力地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和完整內容。因此,不可以只抓住其某一方面,而忽視或否定其他方面。比如有的學者不承認馬克思是堅持唯物主義的。這顯然與事實不符。馬克思多次肯定評價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強調“我的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我是唯物主義者,黑格爾是唯心主義”,怎么能說馬克思不堅持唯物主義呢?
當然,我們在具體的理論研究中,為了說明某個問題而強調馬克思哲學的某一方面,突出某些內容,是完全必要的。如為了說明同唯心主義的區別,強調其唯物主義性質;為了同直觀唯物主義區別而強調其實踐唯物主義性質;要同唯心史觀相區別強調其唯物史觀;要同形而上學相區別強調唯物辯證法;要同自然物質觀相區別強調人學或文化人類學等。這都是允許的和必要的。但絕不能在強調某一方面時忘記和離開馬克思哲學的總體。因為上述不同提法都屬于同一個馬克思哲學。如果離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總體,只承認某個方面而排斥其他,不僅與事實不符,而且必然造成多種馬克思哲學混戰的局面,甚至出現沒有馬克思(甚至是西方哲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從而使人們眼花繚亂,迷惘不解,無所適從,各行其事,無法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更難以確立科學的指導思想了。鄧小平多次告誡我們,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體系,這是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極為重要的原則,對于我們當前研究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哲學界的一個迫切任務,是要在完整、準確地理解馬克思哲學思想基礎上,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哲學各方面豐富內容的研究,在統一思想基礎上,發揮優勢特長,挖掘新的生長點,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局面。
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分析
[摘要]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產生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這一名詞,我們當代人需要對這一名詞進行深入的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是以人們的實際生活為出發點,并且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傳統哲學以及西方哲學的基礎上形成的,是需要哲學家通過對哲學理論的系統性分析及通過哲學思維方式來呈現出的時代精神。從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認識、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當代價值兩方面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性進行相關論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當代性
1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性的認識
站在馬克思主義的視角,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其哲學的當代性主要是由于它具有的實踐性,然而,這里所說的實踐性是以人為中心所開展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一系列對象化的活動。其對象化是以人為主導地位,有一定預期目標,且在其實施的對象方面得以實現。他指出,唯有在人這一主體融入的前提下,才會有認識的存在,不然不會有認識論的形成。因此,馬克思對實踐的認識是將人行為的本質看做是人的感性活動。馬克思特別強調了實踐在檢驗真理方面的重要性,并且真理需要在不斷的實踐中去體現它的價值。人類思維的客觀真理性已經從實踐問題的層面上來判斷,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理論性問題。而外界客觀環境的變化與人的活動是保持統一性的,馬克思對于哲學的認識雖然是從每個小點著手來提出自己的認識與觀點,但是其中包含特別深刻的哲理,其與日常生活的聯系是通過不停的實踐來完成的。故而,馬克思主義是一種實踐哲學,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真正意義上的當代性。實踐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基,在1845年哲學革命之后,實踐的概念已經不再局限于倫理意義,而是指作為社會生活之本質規定的人類的感性物質實踐。說到實踐我們就要提一提《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通篇11條都離不開實踐這一重點,將它的重要性闡述的淋漓盡致?!短峋V》不僅意味著西方哲學轉向實踐,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轉向實踐的重要標志。對于費爾巴哈的觀點,馬克思不反對也不贊成,而是提出來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對于舊唯物主義和新唯物主義的理解,以及在提綱最后一條對于新舊唯物主義的區別做出了闡述,指出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以往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實踐是人類能動的改造世界的活動。同時提出了人類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是一個實踐層面上的問題,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是一致的,都是實踐。社會關系是通過人來維持的,其本質是人類通過實踐來完成的。因此證實,只有通過人類社會活動和實踐才能使人類自身得以發展,才能使歷史得以進步。
2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擁有時代性與歷史性的辯證統一,實踐性創造了新的思維方式,科學性凸顯出當代價值這三個特性,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才能夠得以發展,在一步一步發展的過程中使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才是馬克思主義當代價值的時代背景。故而我們才能夠在這里討論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建設社會主義方面的當代價值。2.1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共黨的十八大會議中一項重要提議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作為基本導向,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廣大群眾為中心,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將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總的發展目標也是在這一次會議中提出來的,并且還提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2.2國家“管理”變為國家“治理”。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國家“管理”變為國家“治理”,從實踐這一層面來說有了本質的提高。其一,主體。政府部門為管理主體,廣大人民群眾是治理的主體。其二,權力。政府的管理權力是由國家相關權利部門所下達的,治理權力則是由人民群眾直接行使的;其三,運行方式。國家治理的運行方式是通過互相合作的形式來實現的,在治理過程中受到大家的理解與重視,整體有效性十分顯著。因此我們說,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的提升能夠解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需要指出的是,國家“管理”變為國家“治理”體現了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當代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2.3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社會在發展過程當中可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實踐是包含所有社會關系的一種產物。從馬克思哲學的層面進行分析,社會的發展主客觀方面皆是實踐創造的一種結果。人作為認識的主體并非以抽象的形態在這個世界上存在,是通過不同的社會方式對世界進行客觀或主觀性的不斷創造。人們進行世界的不斷創造過程中,與社會實踐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并且在整個實踐過程中來獲得一種對世界的全新認識、形成全新的思想理念。文化作為一面旗幟,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之上,使人類社會發展更加穩定而持續,因此來說,人類哲學歷史上真真正正的實踐觀就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它成功汲取了傳統哲學思維的精華,并且在哲學方法論方面對傳統哲學的實踐觀作出了進一步的創新。2.4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黨的十八大正式將社會建設放置到最為關鍵的地位,明確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社會要站在人民群眾的角度出發,公共服務系統還需繼續創建完善,社會管理也需要不斷的進行創新改革,這樣才可以使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加美好穩健的發展?!叭〈A級和階級對立資產階級的舊社會的一種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事物自由發展的客觀條件”這句話是出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它向我們指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要方向。由此可以了解到,馬克思是通過勞動實踐來看到社會與自認界之間關系的,他將努力推動人類的全面發展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基本需求,由此我們應該明白,國家發展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社會。
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的創新研究
【摘要】對于個人創新素質的提升離不開哲學思維、科學思維、藝術思維的綜合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作為個人創新立場的基礎,以其實踐性、唯實性、抽象性和辯證性、批判性等特征,同樣具有激活人的創新方法,指導人的創新理念,為實現個體的創新過程提供創新素質價值,無疑是個人發展的重要無形資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創新素質;特征研究;形成過程
創新素質一個民族的靈魂,也是構成創新智慧的基礎。我國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中,對于傳統單一創新素質的解決思路與方案顯得局限,而為了尋求更為智慧的解決路徑就需要從創新素質的培養中,強化創新思維能力訓練,充分發揮創新思維對于激發人的創新能力的整合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作為以創新精神為主導的哲學觀,在尊重實踐、科學、辯證地反思與批評中,更能夠引領個體從綜合能力的展現中來解決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作為當前創新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不僅是我們全面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的具體體現,更從其豐富的內涵、深刻的創新價值中客服片面思維的局限性,增強個體創新素質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1.創新素質的基本內涵及思維表現
1.1創新素質的內涵
創新素質包括“創新”和“素質”兩個詞,其內涵的把握應該從兩者的組合上進行解讀。對“創新”的定義,有學者提出創新是對新事物的開發過程,或者是運用知識來創造或改進新事物的形成過程;還有學者從環境學上將對一個組織或一定環境的重新接受,并被應用到新的實踐或制造物中的過程。對于“素質”的內涵,心理學認為,主要是有機體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性,如神經系統、大腦及其他感官的特性,是構成個體能力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梢?,對于創新素質的內涵可以概括為:在個體基本素質基礎上形成的能夠運用多種方式方法來創造新的事物、解決新的問題的高級的、復雜的、綜合的能力素質,既包括認知領域的創新素質,也包括實踐領域的創新素質。創造力理論創始人J•P•熊彼特提出,個體創造性特征包括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心理學家R•J•斯坦伯格提出:創新素質不僅表現在良好的處理問題的能力上,還能夠以新的方式來看待問題、勇于承擔、敢于挑戰,以“全面的”的視角來組織事件。心商理論創始人王極盛從四個方面來提出創新素質的構成,即實現系統,包括個體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及智力策略;動力系統,包括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個性等;調控系統,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心理適應能力、心理協調能力、心理平衡能力等;供給系統,包括潛心能因素,如記憶的潛能、想象的潛能、尚未頓悟及尚未出現的靈感等。
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論文
深入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著眼于特點,注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獨創性觀點;著眼于根本,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精神;著眼于發展,吸納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新成果;著眼于現實,搞清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哲學的關系;著眼于應用,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轉化為現實的思想路線。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五個“著眼于”。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全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也是我們所要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內容,地位極其重要。為了正確而深入地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采取多維視角,糾正機械論、簡單化、絕對化等傾向,澄清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那些模糊觀念。
一、著眼于特點,注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獨創性觀點
過去,不少領導干部學習過馬克思主義哲學之后,概括自己的體會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講的主要內容,就是“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有規律的?!边@些觀點固然正確,不過,它們是一般唯物主義的共同觀點,在馬克思之前的舊唯物主義那里已經作過闡述,它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前提或基礎,但還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僅僅了解這些,還沒有進入馬克思主義哲學。
在這個問題上,哲學界近年來也一直存在著所謂“物質本體論”和“實踐唯物主義”的爭論。有的專家堅持認為,物質第一性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反對把實踐觀點看作是它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但如前所述,物質第一性的觀點是唯物主義各種派別的共同觀點,僅僅講到這一點,并未體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墒?,我們討論的對象恰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而不是什么其他哲學。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曾經指出:“如果說最發達的語言和最不發達的語言共同具有一些規律和規定,那么,構成語言發展的恰恰是有別于這個一般和共同點的差別?!盵①]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實際是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質”。這個“特質”以一般唯物主義及辯證法思想的共同本質為基礎,但又突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特有的內容,突出了它在前人基礎上的貢獻,突出了它的創新成果。它是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應有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