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7 14:47: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本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孟子民本主義
一孟子民本主義的基本內容
孟子民本主義的基本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政治方面的,二是經濟方面的。在政治方面,孟子的民本主義從民眾與統治者的最一般的關系上,把民眾當做天下國家的根本,把天子、國君、大夫等統治者當做從屬,統治者是為民眾辦事的。孟子說: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第十四章)
先解釋“民”字?!懊瘛钡暮x有其歷史的演變。
“民”,據郭老考證,“是眼目的象形文”,意為“橫目而帶刺”,“蓋盲其一目以為奴征”(《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1頁)。也就是說,在奴隸制時代,“民”是專指奴隸的。《詩經·大雅·假樂》:“宜民宜人。”毛亨傳:“宜安民,宜官人也?!敝祆渥ⅲ骸懊?,庶民也;人,在位者也?!薄笆瘛奔磁`,“人”即奴隸主。西周奴隸制社會實行“世卿世祿”制,所有奴隸主都是“在位”的,即都是做官的,所以“百姓”又是“百官”,而奴隸是無姓的。從春秋中期以來,各諸侯國相繼發生了由奴隸制到封
建制的轉化,廢除了井田制,實行了土地私有和封建地租制,出現了地主階級、個體農民、手工業者和商人。在政治上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實行了“任人唯賢”,相應地以“賦祿以粟”代替分封制。因此,從春秋末年以來,若干思想家循著“在位”與“不在位”的思路,把凡無官職的人都稱做“民”。到了戰國時代,有百畝之田的小農以及小手工業者和小商人發展起來,數量眾多。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有田二百畝的小地主。如蘇秦說“且使我有雒(洛)陽城郭(洛陽城郊)田二頃,吾豈能佩六國相印乎?”(《史記·蘇秦列傳》)這就是說,有田二百畝,就可以憑地租收入生活而不用出來游說了。而有田二百畝的小地主的地租收入,按對半租計算,和有百畝之田靠自己勞動的小農的收入大致相等。隨著私有制的發展,價值規律的作用以及諸侯征伐、天災人禍,戰國中期出現了大量的小農、小商人、小手工業者破產,而威脅小農的各種因素同樣威脅著有田二百畝的小地主階級。因此,有二百畝土地,沒有官職的出租地主和有百畝之田的獨立小農有著共同的利害關系。他們也屬于“民”的范疇。孟子把小農破產問題看得十分嚴重,極力主張“制民恒產”,就是站在與獨立小農有共同利害關系的小地主階級的立場上,也是“民”的立場上提出來的。當然,戰國時代的小地主階級與掌握政權的統治階級——地主階級的總代表,也有共同的利害關系。因此,孟子一方面站在“民”的立場上提出民本主義的主張,另一方面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有保留地繼承了奴隸主階級的具有絕對權威的上帝——“天”、天命觀和殷周奴隸制的典章制度“禮”以及“尊尊”、“親親”等級觀念。也就是說,孟子的思想體系中有積極進步的一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后者,我們在下一節“孟子民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中討論。
孟子民本主義分析論文
孟子的民本主義接觸到了社會命運是由民眾決定的還是由天子、國君、公卿、大夫決定的這樣一個歷史觀的根本問題,并且從歷史的見地來看,作出了比較正確的回答。它在中國思想史的進程中,無論從政治學說上看,還是從歷史觀上看,都是一個重大進步,在中國歷史上直到近代民主主義傳入中國以前,它都是起積極作用的。雖然由于歷史的局限,這個民本主義思想體系包含著不可克服的自相矛盾。
下面我們先討論孟子民本主義的基本內容,然后分析其歷史局限性及其歷史地位。
一孟子民本主義的基本內容
孟子民本主義的基本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政治方面的,二是經濟方面的。在政治方面,孟子的民本主義從民眾與統治者的最一般的關系上,把民眾當做天下國家的根本,把天子、國君、大夫等統治者當做從屬,統治者是為民眾辦事的。孟子說: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第十四章)
先解釋“民”字?!懊瘛钡暮x有其歷史的演變。
孟子的民本主義研究論文
孟子的民本主義接觸到了社會命運是由民眾決定的還是由天子、國君、公卿、大夫決定的這樣一個歷史觀的根本問題,并且從歷史的見地來看,作出了比較正確的回答。它在中國思想史的進程中,無論從政治學說上看,還是從歷史觀上看,都是一個重大進步,在中國歷史上直到近代民主主義傳入中國以前,它都是起積極作用的。雖然由于歷史的局限,這個民本主義思想體系包含著不可克服的自相矛盾。
下面我們先討論孟子民本主義的基本內容,然后分析其歷史局限性及其歷史地位。
一孟子民本主義的基本內容
孟子民本主義的基本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政治方面的,二是經濟方面的。在政治方面,孟子的民本主義從民眾與統治者的最一般的關系上,把民眾當做天下國家的根本,把天子、國君、大夫等統治者當做從屬,統治者是為民眾辦事的。孟子說: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孟子·盡心下》第十四章)
先解釋“民”字。“民”的含義有其歷史的演變。
如何準確地理解以人為本
認為以人為本只是價值觀而不是世界觀的觀點是片面的
十七大報告中關于以人為本有一段完整的闡述:“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與已往中央公開發表的有關論述相比,這段話新增加了兩點重要思想:一是首先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這意味著以人為本的實質就是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二是提出“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這意味著在以人為本的內涵中,貫徹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主體思想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群眾觀點,即人民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一切社會財富(包括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力量。而這正是堅持以人為本,主張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根據所在。
由此可以認識到,以人為本的“本”,不只是一個價值判斷,而首先是一個事實判斷。即在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問題上,集中體現了科學世界觀和社會歷史觀,應從世界觀、歷史觀、價值觀的統一上理解和把握以人為本的內涵。那種認為以人為本只是價值觀而不是世界觀的觀點是片面的。其實,任何價值觀都有一定的世界觀、社會歷史觀為前提,沒有脫離世界觀、社會歷史觀而孤立存在的價值觀。再說,“本”是一個多義詞:如,事物的根本、基礎,社會歷史的主宰、主體或主導,指導思想和行動的原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哲學上的本原、本質,經濟學中的本位,等等。必須根據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內容來確定它的具體含義。我們黨提出的以人為本的“本”,既有世界觀、歷史觀(即本體論)上,認定人是社會歷史生存和發展的主體的意義,又有價值觀上指導和評價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標準的意義。人為地把以人為本的解釋限制在價值觀的范圍是狹隘的、片面的。中國古代民本主義、西方人本主義即人道主義,也都是既有世界觀、歷史觀又有價值觀兩層含義。有些同志之所以堅持以人為本只是一種價值觀,可能和他們把“以人為本”等同于人道主義或人本主義有關,擔心承認以人為本具有世界觀、社會歷史觀意義,可能導致肯定人道主義歷史觀。我認為,這種顧慮可以理解,但不能因噎廢食。關鍵在于堅持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從理論上正確規定以人為本的含義,分清它同人本主義、民本主義的是非界限;批判人本主義和民本主義在世界觀、社會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吸取和借鑒其在倫理價值觀上的合理因素。
以人為本的“人”不能歸結為個人
大多數文章認為“人”就是指人民,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為本。這種解釋基本上是對的,但一些文章說理不夠充分。有些人質疑說:果真如此,為什么黨中央不講以人民為本而講以人為本呢?并引申出一些觀點,如:以人為本的“人”就是指個人。憲法講尊重和保障人權,人權的基本主體就是個人。以人為本就是承認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個人為本位。等等。總之,把人歸結為個人,以人為本就是以個人為本。
鄧小平民本思想的時代性創新理念論析
[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鄧小平站在歷史唯物主義高度,批判了傳統民本思想的階級狹隘性和唯心主義成分,既繼承了傳統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又立足于社會實踐,形成了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民本思想,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現實超越。
[關鍵詞]鄧小平;民本思想;繼承與超越
鄧小平理論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這個“實際”當包含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鄧小平民本思想既是對馬列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中國治國安邦的優良傳統之一的民本思想中合理因素的繼承,是對民本思想的時代創新。
一、中國古代傳統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民本”兩字簡言之即“民為邦本”,淵源于《尚書?五子之歌》,其中說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說只有民眾才是得天下的根本。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之際,形成于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達到成熟。戰國之后無重大發展,直至明清之際才達到民本思想的頂峰。因此,傳統民本思想無疑是影響中國治國安邦方略達兩千年的政治思想。其思想內容主要體現在:第一,在君與民關系上,提出“民貴君輕”并主張“聽命于民”,指出君民之間是一種依存關系,君依賴于民而存在。第二,在國與民的關系上,提出國依存于民的思想。孟子認為,國君“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民心向背決定國家興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第三,治國之要在于富民、利民。富民、利民應做到節用愛民,取民有度。可見,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主張以民為本位,主張“聽命于民”,這在當時顯然是先進思想。但傳統民本思想未曾論及如何“聽命于民”,如何讓民眾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得到民主權利,參與國家政治事務。因此,這種民本主義又是地地道道的無參政權的民本主義,“徒言民為邦本,政在養民,而政之所從出,其權利仍在人民以外”。這就構成了民本思想的內在矛盾:既要維護君主專制政治,又要突出人民的地位和作用。這種矛盾在封建專制政治制度下是無法克服的。
二、鄧小平對傳統民本思想合理因素的繼承
儒家思想分析論文
一
“民本”一詞出自儒家經典《古文尚書·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如果說“古文”《尚書》不盡可信,那么“今文”《尚書》中也有明確的民本思想。如《尚書·皋陶謨》記載舜帝與皋陶、大禹討論政務,皋陶說:“在知人,在安民?!贝笥碚f:“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边@里的“知人”是執政者要知人善任的意思,而“安民”就是為政的宗旨。皋陶又說:“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敝袊瞎艜r期以“天”為最高的信仰對象,而“天”的意志又服從于民的意志,這就是儒家的“天民一致”思想。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舜之間的禪讓:“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边@就是說,堯為了使“天下(之民)得其利”,而不是為了“利一人”,所以他把帝位禪讓給舜,而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
在《尚書·周書》中有更多的民本思想的記述。如“古文”《泰誓》篇中有:“民之所欲,天必從之?!薄疤煲曌晕颐褚暎炻犠晕颐衤牎!鼻耙痪錇椤蹲髠鳌贰ⅰ秶Z》所引,后一句為《孟子》所引,故這兩句都是《尚書》中的原文。《洪范》篇記載周武王說“天陰騭下民”,意為上天在冥冥之中保佑安定下民?!墩僬a》篇總結夏、商、周更替的歷史教訓,說“天亦哀于四方民”,凡是“不敬厥德”的王朝,就“早墜厥命”?!抖喾健菲f“天惟時求民主”,意為天總是尋求能夠“敬德保民”的人作民之君主?!肮盼摹薄恫讨僦菲性啤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此句亦為《左傳》所引,所以也是《尚書》中的原文?!盎侍鞜o親”就是說天命不專佑一家,“惟德是輔”就是說天只輔佑能夠“敬德保民”的君主。
綜合《尚書》中的民本之說,“民”一是相對于“天”而言,即天的意志服從于民的意志;二是相對于執政者而言,即“安民”或“敬德保民”是為政的宗旨,凡違背了這一宗旨的,就失去了政治的合法性,于是有新的執政者代行“天之罰”,取而代之,成為新的“民(之)主”。
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尚書》不僅記載了堯舜二帝和夏商周三代之王的史跡,而且更是儒家的“理想國”。民本思想在以后儒家的思想中一直延續,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保ā墩撜Z·顏淵》)孔子主張“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睹献印けM心下》)所謂“民為貴”即民比社稷、君主更有價值的意思。荀子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為民”即以民為社會、國家的價值主體的意思。
鄧小平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與超越論文
[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鄧小平站在歷史唯物主義高度,批判了傳統民本思想的階級狹隘性和唯心主義成分,既繼承了傳統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又立足于社會實踐,形成了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民本思想,實現了對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現實超越。
[關鍵詞]鄧小平;民本思想;繼承與超越
鄧小平理論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這個“實際”當包含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鄧小平民本思想既是對馬列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中國治國安邦的優良傳統之一的民本思想中合理因素的繼承,是對民本思想的時代創新。
一、中國古代傳統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懊癖尽眱勺趾喲灾础懊駷榘畋尽保瑴Y源于《尚書·五子之歌》,其中說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說只有民眾才是得天下的根本。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之際,形成于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達到成熟。戰國之后無重大發展,直至明清之際才達到民本思想的頂峰。因此,傳統民本思想無疑是影響中國治國安邦方略達兩千年的政治思想。其思想內容主要體現在:第一,在君與民關系上,提出“民貴君輕”并主張“聽命于民”,指出君民之間是一種依存關系,君依賴于民而存在。第二,在國與民的關系上,提出國依存于民的思想。孟子認為,國君“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民心向背決定國家興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第三,治國之要在于富民、利民。富民、利民應做到節用愛民,取民有度??梢?,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主張以民為本位,主張“聽命于民”,這在當時顯然是先進思想。但傳統民本思想未曾論及如何“聽命于民”,如何讓民眾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得到民主權利,參與國家政治事務。因此,這種民本主義又是地地道道的無參政權的民本主義,“徒言民為邦本,政在養民,而政之所從出,其權利仍在人民以外”。這就構成了民本思想的內在矛盾:既要維護君主專制政治,又要突出人民的地位和作用。這種矛盾在封建專制政治制度下是無法克服的。
二、鄧小平對傳統民本思想合理因素的繼承
鄧小平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現實超越探討論文
鄧小平理論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這個“實際”當包含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鄧小平民本思想既是對馬列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中國治國安邦的優良傳統之一的民本思想中合理因素的繼承,是對民本思想的時代創新。
一、中國古代傳統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懊癖尽眱勺趾喲灾础懊駷榘畋尽?,淵源于《尚書·五子之歌》,其中說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說只有民眾才是得天下的根本。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之際,形成于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達到成熟。戰國之后無重大發展,直至明清之際才達到民本思想的頂峰。因此,傳統民本思想無疑是影響中國治國安邦方略達兩千年的政治思想。其思想內容主要體現在:第一,在君與民關系上,提出“民貴君輕”并主張“聽命于民”,指出君民之間是一種依存關系,君依賴于民而存在。第二,在國與民的關系上,提出國依存于民的思想。孟子認為,國君“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民心向背決定國家興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第三,治國之要在于富民、利民。富民、利民應做到節用愛民,取民有度??梢?,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主張以民為本位,主張“聽命于民”,這在當時顯然是先進思想。但傳統民本思想未曾論及如何“聽命于民”,如何讓民眾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得到民主權利,參與國家政治事務。因此,這種民本主義又是地地道道的無參政權的民本主義,“徒言民為邦本,政在養民,而政之所從出,其權利仍在人民以外”。這就構成了民本思想的內在矛盾:既要維護君主政治,又要突出人民的地位和作用。這種矛盾在封建政治制度下是無法克服的。
二、鄧小平對傳統民本思想合理因素的繼承
鄧小平站在歷史唯物主義高度,批判了傳統民本思想的階級狹隘性和唯心主義成分,繼承了傳統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主要體現在:
1.重視民眾的地位和作用
儒家民本與民主探究論文
一
“民本”一詞出自儒家經典《古文尚書·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如果說“古文”《尚書》不盡可信,那么“今文”《尚書》中也有明確的民本思想。如《尚書·皋陶謨》記載舜帝與皋陶、大禹討論政務,皋陶說:“在知人,在安民?!贝笥碚f:“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边@里的“知人”是執政者要知人善任的意思,而“安民”就是為政的宗旨。皋陶又說:“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畏?!敝袊瞎艜r期以“天”為最高的信仰對象,而“天”的意志又服從于民的意志,這就是儒家的“天民一致”思想。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堯、舜之間的禪讓:“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边@就是說,堯為了使“天下(之民)得其利”,而不是為了“利一人”,所以他把帝位禪讓給舜,而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丹朱。
在《尚書·周書》中有更多的民本思想的記述。如“古文”《泰誓》篇中有:“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前一句為《左傳》、《國語》所引,后一句為《孟子》所引,故這兩句都是《尚書》中的原文?!逗榉丁菲涊d周武王說“天陰騭下民”,意為上天在冥冥之中保佑安定下民?!墩僬a》篇總結夏、商、周更替的歷史教訓,說“天亦哀于四方民”,凡是“不敬厥德”的王朝,就“早墜厥命”?!抖喾健菲f“天惟時求民主”,意為天總是尋求能夠“敬德保民”的人作民之君主?!肮盼摹薄恫讨僦菲性啤盎侍鞜o親,惟德是輔”,此句亦為《左傳》所引,所以也是《尚書》中的原文?!盎侍鞜o親”就是說天命不專佑一家,“惟德是輔”就是說天只輔佑能夠“敬德保民”的君主。
綜合《尚書》中的民本之說,“民”一是相對于“天”而言,即天的意志服從于民的意志;二是相對于執政者而言,即“安民”或“敬德保民”是為政的宗旨,凡違背了這一宗旨的,就失去了政治的合法性,于是有新的執政者代行“天之罰”,取而代之,成為新的“民(之)主”。
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尚書》不僅記載了堯舜二帝和夏商周三代之王的史跡,而且更是儒家的“理想國”。民本思想在以后儒家的思想中一直延續,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孔子主張“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語·憲問》),“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論語·堯曰》)。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所謂“民為貴”即民比社稷、君主更有價值的意思。荀子說:“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保ā盾髯印ご舐浴罚┧^“為民”即以民為社會、國家的價值主體的意思。
鄧小平與傳統民本思想論文
鄧小平理論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這個“實際”當包含中華民族特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鄧小平民本思想既是對馬列主義、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也是對中國治國安邦的優良傳統之一的民本思想中合理因素的繼承,是對民本思想的時代創新。
一、中國古代傳統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是中國傳統治國理論的核心。“民本”兩字簡言之即“民為邦本”,淵源于《尚書·五子之歌》,其中說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思是說只有民眾才是得天下的根本。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之際,形成于春秋時期,在戰國時期達到成熟。戰國之后無重大發展,直至明清之際才達到民本思想的頂峰。因此,傳統民本思想無疑是影響中國治國安邦方略達兩千年的政治思想。其思想內容主要體現在:第一,在君與民關系上,提出“民貴君輕”并主張“聽命于民”,指出君民之間是一種依存關系,君依賴于民而存在。第二,在國與民的關系上,提出國依存于民的思想。孟子認為,國君“暴其民甚,則身弒國亡;不甚則身危國削”。民心向背決定國家興亡,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第三,治國之要在于富民、利民。富民、利民應做到節用愛民,取民有度。可見,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主張以民為本位,主張“聽命于民”,這在當時顯然是先進思想。但傳統民本思想未曾論及如何“聽命于民”,如何讓民眾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得到民主權利,參與國家政治事務。因此,這種民本主義又是地地道道的無參政權的民本主義,“徒言民為邦本,政在養民,而政之所從出,其權利仍在人民以外”。這就構成了民本思想的內在矛盾:既要維護君主政治,又要突出人民的地位和作用。這種矛盾在封建政治制度下是無法克服的。
二、鄧小平對傳統民本思想合理因素的繼承
鄧小平站在歷史唯物主義高度,批判了傳統民本思想的階級狹隘性和唯心主義成分,繼承了傳統民本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主要體現在:
1.重視民眾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