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節目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7 23:46:0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民生節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民生節目傳播特點論文
摘要:南京電視臺教育科技頻道黃金時段播出的《法制現場》的子欄目《有請當事人》不僅給了老百姓申訴的機會,更在大眾當中普及法律知識,可以說這個欄目貼近百姓心聲,解決百姓的實際困難,這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有請當事人》從中國法制現狀出發,結合南京的地方特色,以特有的“主持公道”的形式使法律知識得到普及,使百姓民聲得到申訴,在當前的法制類節目中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大眾傳播現場化本土化私人行為過于公開化
首先,《有請當事人》(以下簡稱《有請》)節目中受眾直接參與節目,由單純的受眾轉變為“傳播者”,發揮受眾的能動作用,克服大眾傳播負面功能:第二,采用由主持人面對事件當事人的形式在演播室對事件進行敘述,主持人在傾聽同時采用“主持公道”的方式理清是非曲直,得到百姓支持;第三,欄目關注的內容多為生活當中的瑣事,符合普通受眾對民生新聞的需求,滿足受眾傾聽的期望,利用“本土策略”使法制內容“民俗化”,達到法制宣傳的目的。第四,應避免在《有請》節目中注意保護當事人的隱私,因為當事人現場的敘述和表現使私人行為過于公開化,使當事人的隱私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侵害。
“大眾傳播”的概念首次出現于1945年11月在倫敦發表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憲章中。
根據美國傳播學者德福勒對大眾傳播的定義,大眾傳播的傳播者是職業的傳播者,“是一個傳播組織(如報社、電臺、電視臺、雜志社等)整體或個人”。
也就是說,這些傳播者是受過專門職業教育或者訓練的人,而傳播是他們的職業。他們向受眾傳播各種信息,分擔著傳播中的各種角色。而節目主持人正是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是傳播的職業傳送者。
民生新聞節目策劃方法論文
[摘要]民生新聞在經過幾年的過渡開掘后,現在已經呈現出瑣碎化的趨勢,導致觀眾產生收視疲勞。筆者認為,加強對民生新聞節目的策劃是消除觀眾收視疲勞的關鍵所在。本文結合運城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第一時間》,從主動、計劃、整合三個方面粗淺談談如何搞好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策劃。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策劃品牌
運城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第一時間》自2004年10月1日開播以來,始終堅持“關注民生、反映民意、貼近民情”的理念,運用百姓的語言,報道百姓的故事,讓平凡普通人成為節目的主角,讓觀眾在觀看節目時產生深深的共鳴,實現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成為運城電視臺收視率較高的欄目。但是民生新聞在經過幾年的過渡開掘后,現在已經呈現出瑣碎化的趨勢。因為民生新聞關注的焦點是好人好事、官司糾紛、奇異現象、災難事故、生活變化等里弄胡同瑣事,觀眾在接受這些新聞時因為瑣碎而容易產生收視疲勞。那么如何消除觀眾的收視疲勞?筆者認為加強對這些民生新聞節目的策劃尤為關鍵。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要在眾多的電視新聞欄目中取得較高的收視率就離不開策劃。可以說,策劃影響著電視節目的質量,決定著電視節目的成敗。
策劃就是出主意、想辦法,就是對節目制作增加智力投入,讓自己的節目有特色,與眾不同,精益求精。新聞本身不能策劃,但新聞節目需要策劃。新聞節目的策劃,就是按照新聞規律辦事,根據要達到的宣傳效果,按程序對新聞資源進行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規劃,實現新聞資源的最佳組合和配置。比如在采訪中,首先要明確的就是要報道什么、為什么報道、怎樣報道的問題,即策劃。策劃在節目中承擔了“思想引擎”的作用。
運城電視臺《第一時間》欄目在開播兩年時間內,一直保持較高的收視率而成為運城電視臺的一個品牌欄目。它的高收視率來源于“民生”定位,來源于與百姓的貼近性,那就是“《第一時間》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時間”。欄目為百姓說話,說百姓想說的話。欄目的新聞線索大部分來源于熱線,而熱線又大多是百姓群體中的個體問題反映,這就造成了記者疲于為百姓一個個地解決個性問題,甚至只是揭露一種現象,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不容易在百姓中形成媒體的公信力。有的記者甚至感到,沒有熱線就沒有什么可拍的,造成稿源吃緊。這種現狀,談何保持品牌欄目的地位?為了保持欄目的品牌地位,打造精品節目,2006年,《第一時間》欄目成立了專職策劃機構。該機構在每周一由策劃主管組織召開策劃例會,由欄目監制、監制助理、制片人、各值班主編、責編、熱線主管、制作主管等人員參與,對欄目進行短期、長期以及具體選題的策劃。
結合運城電視臺《第一時間》的運行情況,筆者認為要搞好民生新聞節目的策劃,基本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民生類新聞節目紀事性思索
關鍵詞:敘事電視新聞民生新聞媒體傳播
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發展和當今社會物質、精神水平的不斷提高,以“敘事”為出發點的民生新聞,因其選題親民性、視角廣泛性、時事互動性、播報通俗性受深廣大受眾的青睞。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嶄露頭角至今,民生新聞已逐步普及開來并走向成熟。本文將以民生類新聞節目為例,對其內容的敘事性作以分析研究。
一、民生新聞的定義
傳統的新聞定義為:新聞,就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按照性質,可將其區分為兩個角度,一是新聞的本體論含義:新聞是先在于主體的客觀事物變動的重要信息;二是新聞的認識論含義:新聞是主體感知到的、或用符號傳播并為受眾所接收到的客觀事物變動的重要信息。由此可見,新聞是先于受眾而存在、被受眾感知的,具有簡明性和客觀真實性。相對比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及新興媒體類(如網絡、手機)新聞更凸顯出卓越的時效性和現場感。民生類電視新聞節目作為新聞的一個重要類型,同樣具備新聞的性質及其特征。
“民生”一詞在近幾年中頻繁出現,究其原因是在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今天,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觀。人們開始從社會發展和人文關懷的角度尋求自身發展機會的提供、能力的培養和權益的保護。也就是說,當今“民生”的意義,就不僅僅是從人權上界定的人的基本生存、基本發展的權利,而是以人為本,從人的需求的角度出發,實現人的生存權利有關的全部需求和與實現人的發展權利有關的普遍需求。電視新聞的觸角也從大政方針的延伸至普通百姓的身邊,從群眾日常生活中選擇題材,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百姓冷暖和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播報形式活潑多樣,以敘事風格為主,將真實事件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表現出來。
二、民生類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
民生節目在傳播中特點分析論文
首先,《有請當事人》(以下簡稱《有請》)節目中受眾直接參與節目,由單純的受眾轉變為“傳播者”,發揮受眾的能動作用,克服大眾傳播負面功能:第二,采用由主持人面對事件當事人的形式在演播室對事件進行敘述,主持人在傾聽同時采用“主持公道”的方式理清是非曲直,得到百姓支持;第三,欄目關注的內容多為生活當中的瑣事,符合普通受眾對民生新聞的需求,滿足受眾傾聽的期望,利用“本土策略”使法制內容“民俗化”,達到法制宣傳的目的。第四,應避免在《有請》節目中注意保護當事人的隱私,因為當事人現場的敘述和表現使私人行為過于公開化,使當事人的隱私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侵害。
“大眾傳播”的概念首次出現于1945年11月在倫敦發表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憲章中。
根據美國傳播學者德福勒對大眾傳播的定義,大眾傳播的傳播者是職業的傳播者,“是一個傳播組織(如報社、電臺、電視臺、雜志社等)整體或個人”。
也就是說,這些傳播者是受過專門職業教育或者訓練的人,而傳播是他們的職業。他們向受眾傳播各種信息,分擔著傳播中的各種角色。而節目主持人正是經過專業培訓的人員,是傳播的職業傳送者。
由于媒介所帶來的事實只能是部分再現生活場景,大量的事實因為媒體自身的原因被棄之不用,而這些被選擇了的事務經過職業傳播者的傳播很可能已經不能代表真正的事實或者是社會趨向。但是,人們正是通過媒介,通過職業傳播者增進對社會的了解,由于人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和媒介的接觸上,而且習慣并且滿足于這種間接了解事件的方式,把積極參與事件變成了消極旁觀,甚至逐漸產生了對事件冷漠的態度。這是職業傳播者在大眾傳播中的負面影響。
《有請當事人》的特點之一就是“現場化”,非常符合電視傳播的特點,節目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現場調停的空間場景,而觀眾通過當事人現場的述說來了解事件的內容,并且根據自己的判斷形成好惡,在腦海中組織出自己心中的故事,滿足了人類喜歡“聽故事”的天性。而此時,節目的傳播者就不僅僅是主持人,而參與傳播更多更直接的則是事件的當事人,不僅使事件的展現更加真實,也使受眾變消極接受為積極參與,直接參與節目的制作或者是在接受傳播的同時產生心理反應,消除了接受傳播時的冷漠態度,克服職業傳播者在大眾傳播中的負面影響。
民生新聞類節目的策劃特征探究論文
[摘要]民生新聞在經過幾年的過渡開掘后,現在已經呈現出瑣碎化的趨勢,導致觀眾產生收視疲勞。筆者認為,加強對民生新聞節目的策劃是消除觀眾收視疲勞的關鍵所在。本文結合運城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第一時間》,從主動、計劃、整合三個方面粗淺談談如何搞好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的策劃。
[關鍵詞]電視民生新聞節目策劃品牌
運城電視臺民生新聞節目《第一時間》自2004年10月1日開播以來,始終堅持“關注民生、反映民意、貼近民情”的理念,運用百姓的語言,報道百姓的故事,讓平凡普通人成為節目的主角,讓觀眾在觀看節目時產生深深的共鳴,實現了一定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成為運城電視臺收視率較高的欄目。但是民生新聞在經過幾年的過渡開掘后,現在已經呈現出瑣碎化的趨勢。因為民生新聞關注的焦點是好人好事、官司糾紛、奇異現象、災難事故、生活變化等里弄胡同瑣事,觀眾在接受這些新聞時因為瑣碎而容易產生收視疲勞。那么如何消除觀眾的收視疲勞?筆者認為加強對這些民生新聞節目的策劃尤為關鍵。電視民生新聞節目要在眾多的電視新聞欄目中取得較高的收視率就離不開策劃。可以說,策劃影響著電視節目的質量,決定著電視節目的成敗。
策劃就是出主意、想辦法,就是對節目制作增加智力投入,讓自己的節目有特色,與眾不同,精益求精。新聞本身不能策劃,但新聞節目需要策劃。新聞節目的策劃,就是按照新聞規律辦事,根據要達到的宣傳效果,按程序對新聞資源進行科學的、合理的、有效的規劃,實現新聞資源的最佳組合和配置。比如在采訪中,首先要明確的就是要報道什么、為什么報道、怎樣報道的問題,即策劃。策劃在節目中承擔了“思想引擎”的作用。
運城電視臺《第一時間》欄目在開播兩年時間內,一直保持較高的收視率而成為運城電視臺的一個品牌欄目。它的高收視率來源于“民生”定位,來源于與百姓的貼近性,那就是“《第一時間》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時間”。欄目為百姓說話,說百姓想說的話。欄目的新聞線索大部分來源于熱線,而熱線又大多是百姓群體中的個體問題反映,這就造成了記者疲于為百姓一個個地解決個性問題,甚至只是揭露一種現象,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不容易在百姓中形成媒體的公信力。有的記者甚至感到,沒有熱線就沒有什么可拍的,造成稿源吃緊。這種現狀,談何保持品牌欄目的地位?為了保持欄目的品牌地位,打造精品節目,2006年,《第一時間》欄目成立了專職策劃機構。該機構在每周一由策劃主管組織召開策劃例會,由欄目監制、監制助理、制片人、各值班主編、責編、熱線主管、制作主管等人員參與,對欄目進行短期、長期以及具體選題的策劃。
結合運城電視臺《第一時間》的運行情況,筆者認為要搞好民生新聞節目的策劃,基本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電視臺民生新聞管理論文
摘要:電視民生新聞的迅猛發展,構成了電視新聞傳播層面的一道沖擊波,被譽為中國電視傳播層面的第三次革命。從其標志性欄目“南京零距離”創始至今,諸多業內期刊關于民生新聞的討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這樣一種新聞現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文章擬在一些學者論述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傳播學等諸多學科知識,結合眾多民生新聞欄目的顯性表征,力圖進一步廓清民生新聞的報道對象、報道題材等基本性概念,審視和揭示其不同于傳統新聞的特性所在,從而在整體上對民生新聞的內涵進行界定,對其在理論認識上的一些誤解和實踐上存在的農民話語權缺失、背離新聞特性、同質化等誤區進行進一步辨析,并試著提出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發展
2002年元月1日,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節目正式開播。這檔新聞節目僅僅播出1周就顯出其不同凡響;第2周進入AC尼爾森南京地區電視榜;從第36周開始,名列AC尼爾森南京地區電視節目排行榜第一名至今。2004年7月,“南京零距離”平均收視率為8.3%,最高點收視率達到驚人的17.7%,創造國內地方電視新聞收視奇跡。因此研究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的發展狀況及改進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一、電視民生新聞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1盲目克隆,同質化競爭嚴重。傳播的同質化主要表現為在同一傳媒市場上大量信息產品風格接近、形式相仿、內容雷同。大量媒體擁擠在一個相對狹小的時段和區域內爭相開發民生新聞資源,必然會使競爭惡化、導致傳媒市場的混亂。具體表現為:一是地方臺各頻道之間同題材競爭激烈,一方面造成新聞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導致電視新聞傳播市場的結構性失調(大量定位、風格、內容雷同的民生新聞節目在同一時段內爭奪受眾、分攤廣告);二是同一民生新聞節目報道題材狹窄且重復較多,容易使受眾產生模式化影響,弱化了觀眾的收視期待。但目前,這些欄目間的競爭已經從質量競爭淪落到為了金錢的競爭,大量的抽獎環節占據了原本應該給觀眾傳播信息的時段,這種新聞抽獎已經成了一種潮流,正在被其他地方的新聞節目效仿。這份聲明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全國省會城市各檔民生新聞節目問的激烈競爭。
古人云:“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叛我者生。”“零距離”的成功引起了全國范圍內創辦民生新聞欄目的浪潮,但地方臺的盲目克隆,使欄目同質化現象更加嚴重。雖然在定位上略有不同,但如果同質化競爭得不到根本改觀的話,節目運行成本的上升和經營利潤的下降將是必然結果。脫胎于新聞節目同質化競爭的泥淖,民生新聞迅速在電視新聞節目中脫穎而出,但民生新聞的誕生并不是新聞節目同質化競爭的終結,相反,同質化競爭在民生新聞領域更為激烈。民生新聞如何跳出同質化競爭的窠臼,如何在更高層次上健康發展,獲得新的生機,是學術界應該深入探討的命題,也是“零距離”們應該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的課題。
民生新聞發展論文
[摘要]電視民生新聞的迅猛發展,構成了電視新聞傳播層面的一道沖擊波,被譽為中國電視傳播層面的第三次革命。從其標志性欄目“南京零距離”創始至今,諸多業內期刊關于民生新聞的討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這樣一種新聞現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文章擬在一些學者論述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傳播學等諸多學科知識,結合眾多民生新聞欄目的顯性表征,力圖進一步廓清民生新聞的報道對象、報道題材等基本性概念,審視和揭示其不同于傳統新聞的特性所在,從而在整體上對民生新聞的內涵進行界定,對其在理論認識上的一些誤解和實踐上存在的農民話語權缺失、背離新聞特性、同質化等誤區進行進一步辨析,并試著提出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發展
2002年元月1日,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節目正式開播。這檔新聞節目僅僅播出1周就顯出其不同凡響;第2周進入AC尼爾森南京地區電視榜;從第36周開始,名列AC尼爾森南京地區電視節目排行榜第一名至今。2004年7月,“南京零距離”平均收視率為8.3%,最高點收視率達到驚人的17.7%,創造國內地方電視新聞收視奇跡。因此研究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的發展狀況及改進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一、電視民生新聞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1盲目克隆,同質化競爭嚴重。傳播的同質化主要表現為在同一傳媒市場上大量信息產品風格接近、形式相仿、內容雷同。大量媒體擁擠在一個相對狹小的時段和區域內爭相開發民生新聞資源,必然會使競爭惡化、導致傳媒市場的混亂。具體表現為:一是地方臺各頻道之間同題材競爭激烈,一方面造成新聞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導致電視新聞傳播市場的結構性失調(大量定位、風格、內容雷同的民生新聞節目在同一時段內爭奪受眾、分攤廣告);二是同一民生新聞節目報道題材狹窄且重復較多,容易使受眾產生模式化影響,弱化了觀眾的收視期待。但目前,這些欄目間的競爭已經從質量競爭淪落到為了金錢的競爭,大量的抽獎環節占據了原本應該給觀眾傳播信息的時段,這種新聞抽獎已經成了一種潮流,正在被其他地方的新聞節目效仿。這份聲明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全國省會城市各檔民生新聞節目問的激烈競爭。
古人云:“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叛我者生。”“零距離”的成功引起了全國范圍內創辦民生新聞欄目的浪潮,但地方臺的盲目克隆,使欄目同質化現象更加嚴重。雖然在定位上略有不同,但如果同質化競爭得不到根本改觀的話,節目運行成本的上升和經營利潤的下降將是必然結果。脫胎于新聞節目同質化競爭的泥淖,民生新聞迅速在電視新聞節目中脫穎而出,但民生新聞的誕生并不是新聞節目同質化競爭的終結,相反,同質化競爭在民生新聞領域更為激烈。民生新聞如何跳出同質化競爭的窠臼,如何在更高層次上健康發展,獲得新的生機,是學術界應該深入探討的命題,也是“零距離”們應該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的課題。
電視臺民生新聞管理論文
[摘要]電視民生新聞的迅猛發展,構成了電視新聞傳播層面的一道沖擊波,被譽為中國電視傳播層面的第三次革命。從其標志性欄目“南京零距離”創始至今,諸多業內期刊關于民生新聞的討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這樣一種新聞現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文章擬在一些學者論述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傳播學等諸多學科知識,結合眾多民生新聞欄目的顯性表征,力圖進一步廓清民生新聞的報道對象、報道題材等基本性概念,審視和揭示其不同于傳統新聞的特性所在,從而在整體上對民生新聞的內涵進行界定,對其在理論認識上的一些誤解和實踐上存在的農民話語權缺失、背離新聞特性、同質化等誤區進行進一步辨析,并試著提出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發展
2002年元月1日,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節目正式開播。這檔新聞節目僅僅播出1周就顯出其不同凡響;第2周進入AC尼爾森南京地區電視榜;從第36周開始,名列AC尼爾森南京地區電視節目排行榜第一名至今。2004年7月,“南京零距離”平均收視率為8.3%,最高點收視率達到驚人的17.7%,創造國內地方電視新聞收視奇跡。因此研究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的發展狀況及改進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一、電視民生新聞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1盲目克隆,同質化競爭嚴重。傳播的同質化主要表現為在同一傳媒市場上大量信息產品風格接近、形式相仿、內容雷同。大量媒體擁擠在一個相對狹小的時段和區域內爭相開發民生新聞資源,必然會使競爭惡化、導致傳媒市場的混亂。具體表現為:一是地方臺各頻道之間同題材競爭激烈,一方面造成新聞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導致電視新聞傳播市場的結構性失調(大量定位、風格、內容雷同的民生新聞節目在同一時段內爭奪受眾、分攤廣告);二是同一民生新聞節目報道題材狹窄且重復較多,容易使受眾產生模式化影響,弱化了觀眾的收視期待。但目前,這些欄目間的競爭已經從質量競爭淪落到為了金錢的競爭,大量的抽獎環節占據了原本應該給觀眾傳播信息的時段,這種新聞抽獎已經成了一種潮流,正在被其他地方的新聞節目效仿。這份聲明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全國省會城市各檔民生新聞節目問的激烈競爭。
古人云:“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叛我者生。”“零距離”的成功引起了全國范圍內創辦民生新聞欄目的浪潮,但地方臺的盲目克隆,使欄目同質化現象更加嚴重。雖然在定位上略有不同,但如果同質化競爭得不到根本改觀的話,節目運行成本的上升和經營利潤的下降將是必然結果。脫胎于新聞節目同質化競爭的泥淖,民生新聞迅速在電視新聞節目中脫穎而出,但民生新聞的誕生并不是新聞節目同質化競爭的終結,相反,同質化競爭在民生新聞領域更為激烈。民生新聞如何跳出同質化競爭的窠臼,如何在更高層次上健康發展,獲得新的生機,是學術界應該深入探討的命題,也是“零距離”們應該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的課題。
電視臺民生新聞管理論文
[摘要]電視民生新聞的迅猛發展,構成了電視新聞傳播層面的一道沖擊波,被譽為中國電視傳播層面的第三次革命。從其標志性欄目“南京零距離”創始至今,諸多業內期刊關于民生新聞的討論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這樣一種新聞現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文章擬在一些學者論述的基礎上,結合社會學、政治學、文化學、傳播學等諸多學科知識,結合眾多民生新聞欄目的顯性表征,力圖進一步廓清民生新聞的報道對象、報道題材等基本性概念,審視和揭示其不同于傳統新聞的特性所在,從而在整體上對民生新聞的內涵進行界定,對其在理論認識上的一些誤解和實踐上存在的農民話語權缺失、背離新聞特性、同質化等誤區進行進一步辨析,并試著提出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發展
2002年元月1日,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南京零距離”節目正式開播。這檔新聞節目僅僅播出1周就顯出其不同凡響;第2周進入AC尼爾森南京地區電視榜;從第36周開始,名列AC尼爾森南京地區電視節目排行榜第一名至今。2004年7月,“南京零距離”平均收視率為8.3%,最高點收視率達到驚人的17.7%,創造國內地方電視新聞收視奇跡。因此研究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的發展狀況及改進對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價值。
一、電視民生新聞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1盲目克隆,同質化競爭嚴重。傳播的同質化主要表現為在同一傳媒市場上大量信息產品風格接近、形式相仿、內容雷同。大量媒體擁擠在一個相對狹小的時段和區域內爭相開發民生新聞資源,必然會使競爭惡化、導致傳媒市場的混亂。具體表現為:一是地方臺各頻道之間同題材競爭激烈,一方面造成新聞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導致電視新聞傳播市場的結構性失調(大量定位、風格、內容雷同的民生新聞節目在同一時段內爭奪受眾、分攤廣告);二是同一民生新聞節目報道題材狹窄且重復較多,容易使受眾產生模式化影響,弱化了觀眾的收視期待。但目前,這些欄目間的競爭已經從質量競爭淪落到為了金錢的競爭,大量的抽獎環節占據了原本應該給觀眾傳播信息的時段,這種新聞抽獎已經成了一種潮流,正在被其他地方的新聞節目效仿。這份聲明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全國省會城市各檔民生新聞節目問的激烈競爭。
古人云:“學我者死,似我者俗,叛我者生。”“零距離”的成功引起了全國范圍內創辦民生新聞欄目的浪潮,但地方臺的盲目克隆,使欄目同質化現象更加嚴重。雖然在定位上略有不同,但如果同質化競爭得不到根本改觀的話,節目運行成本的上升和經營利潤的下降將是必然結果。脫胎于新聞節目同質化競爭的泥淖,民生新聞迅速在電視新聞節目中脫穎而出,但民生新聞的誕生并不是新聞節目同質化競爭的終結,相反,同質化競爭在民生新聞領域更為激烈。民生新聞如何跳出同質化競爭的窠臼,如何在更高層次上健康發展,獲得新的生機,是學術界應該深入探討的命題,也是“零距離”們應該不斷實踐、不斷創新的課題。
電視民生新聞生產力增強途徑
當今時代,隨著媒介傳播技術的開發和傳播手段的創新,媒體傳播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的重構式變化。“視網融合是三網融合中的重要一環,即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的互動和融合,既包括物理層面的合一、無縫覆蓋,又涵蓋業務和服務層面的相互滲透。隨著視網融合的推進,其對電視業的媒介形態、業務模式乃至觀眾的收視行為都產生了重大影響。”[1]以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基礎而不斷衍生和涌現出新的媒體形態,博客、微博等新媒介的崛起使傳播理念進入個人化和非主流化的傳播時代;媒介不再是各自為伍,而是通過各種媒介的內外資源的整合和合作模式的改進,從而優化媒體的功能結構,以期實現媒體的最優化發展。新媒體的勃興和融媒體的應用印證了新的傳播時代已然來臨。在新的媒介環境中,電視民生新聞必將遇到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挑戰。在新的媒體時代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出電視民生新聞的剩余生存空間?在競爭激烈的新的傳播格局之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又在何方?河北電視臺《今日資訊》的實踐值得思考與探討。
一、電視民生新聞在困境中求生
1.內憂與外患:電視民生新聞的生存困境在當前的媒介環境之下,民生新聞能夠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和凝聚受眾,從而提高電視收視率與網絡點擊率,進而擴大媒體影響力,因此,民生新聞成為各種媒體著力打造的新聞形態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互聯網開始在我國興起。憑借著傳播迅捷、互動性強、即時交流等優勢,互聯網迅速俘獲了受眾,而崛起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在網絡信息的海量傳播中,民生新聞因能更容易獲取高的點擊率,而成為網站吸引受眾眼球的法寶。“網絡媒體憑借相對寬松的輿論環境,內容更加出位,更加吸引眼球”[2],從而使電視民生新聞在內容競爭上處于劣勢,擠占了電視民生新聞的生存空間。網絡的崛起也深深影響著受眾的媒介選擇意愿,電視觀眾流失嚴重,并且越來越趨向于老齡化。而在電視媒體內部,民生新聞同樣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幾乎每家電視臺都有至少兩檔民生新聞節目。據統計,僅在每天17∶30~22∶30這個時段中,南京觀眾就可在電視上看到共計20檔的自制新聞欄目,累計時長超過16小時[3]。電視民生新聞行業內的競爭之慘烈由此可見一斑。因此,電視民生新聞于內面臨著本行業內部激烈的收視率之爭,于外面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洶涌沖擊。
2.后續發展乏力:電視民生新聞的生長困境電視民生新聞在迅速到達了鼎盛時期之后,因片面強化節目的“可看性”而導致節目選題過于瑣碎化、報道視角低俗化、題材同質化,屢屢受到“低端新聞”的質疑,久而久之給受眾留下了“民生新聞品位不高”的刻板印象,電視民生新聞難以擺脫被詰垢為庸俗、低俗以及過于娛樂化的窘境,這些都成為了制約電視民生新聞繼續前行的瓶頸。由于受眾需求構成已然發生了變化,電視民生新聞如果不及時轉型,就不能很好地滿足受眾的收視需求、引導受眾建立良好的收視習慣,從而必將被市場所淘汰。
二、打造新形態的電視民生新聞,提升新聞生產力
1.媒體擔當力:電視民生新聞的報道理念亟待升華電視民生新聞在發展進程中,其與生俱來的一些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由于受眾普遍存在著“求新、求異、求怪”的收視心理,電視民生新聞過度地迎合著受眾的這種心理,越來越依賴通過“奇、怪、俗”來爭取受眾,從而使報道缺乏深度與力度,陷入了低俗化與同質化的發展道路之上。長此以往,必將會使節目的起點越來越低,節目品質也會陷入惡性循環,流于膚淺而不能自拔。《今日資訊》以人文關懷作為節目制作理念,樹立“大民生”的報道理念,從“觀賞性”中跳脫出來,努力使之升華為“人文性”。民生新聞的報道能否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精神內涵,根本取決于節目的報道意識是否具有“人文關懷”的理念,由此,節目的報道理念和報道手法發生了質的改變。2010年12月30日,《今日資訊》報道了一個三歲男孩全身長滿“黑毛”的事件。通常情況下,這類報道很容易成為迎合受眾的觀奇心理的報道,但是報道并未從這一思路出發,而是傳播了男孩家人對孩子生這種怪病的焦慮與不安、對治好這種怪病的希望與期盼的信息,整篇報道圍繞著男童渴望能同其他小朋友一樣正常上學這一中心主題展開敘事。報道為這一事件奠定了關懷和幫助的基調,從而使節目在傳播過程中盡可能地引導受眾以正常的心態接受這一信息,摒棄觀賞性和獵奇性的接受心理。2011年1月10日,欄目又追蹤報道了男童已得到醫院救治的最新情況。而男童能夠在短時間內被社會廣泛的予以關注,與欄目的幫助式報道是分不開的。記者在采寫新聞過程中的著力點有了改變,節目報道理念的改變帶來了報道視角的變化,從最初的獵奇化和娛樂化的報道方式到現在的溝通式和幫助式報道,使民生報道的新聞品質得到了升華。在諸如此類的報道中,《今日資訊》通過主題報道的人文化呈現,過濾了瑣碎小事,提高了選題質量,使宏大的人文關懷主題具有了可操作性的載體。因此,電視民生新聞應具有宏觀的人文精神視野,微觀的民生報道操作,從庸俗化的報道桎梏中跳脫出來,向更為廣闊的“人情大愛”領域努力,從而使電視民生新聞的報道視域更為開闊,擁有更加深厚的精神底蘊。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民生問題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