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民生新聞生產力增強途徑

時間:2022-05-17 10:43:00

導語:電視民生新聞生產力增強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電視民生新聞生產力增強途徑

當今時代,隨著媒介傳播技術的開發和傳播手段的創新,媒體傳播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的重構式變化。“視網融合是三網融合中的重要一環,即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的互動和融合,既包括物理層面的合一、無縫覆蓋,又涵蓋業務和服務層面的相互滲透。隨著視網融合的推進,其對電視業的媒介形態、業務模式乃至觀眾的收視行為都產生了重大影響。”[1]以互聯網的高速發展為基礎而不斷衍生和涌現出新的媒體形態,博客、微博等新媒介的崛起使傳播理念進入個人化和非主流化的傳播時代;媒介不再是各自為伍,而是通過各種媒介的內外資源的整合和合作模式的改進,從而優化媒體的功能結構,以期實現媒體的最優化發展。新媒體的勃興和融媒體的應用印證了新的傳播時代已然來臨。在新的媒介環境中,電視民生新聞必將遇到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挑戰。在新的媒體時代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出電視民生新聞的剩余生存空間?在競爭激烈的新的傳播格局之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又在何方?河北電視臺《今日資訊》的實踐值得思考與探討。

一、電視民生新聞在困境中求生

1.內憂與外患:電視民生新聞的生存困境在當前的媒介環境之下,民生新聞能夠迅速而有效地吸引和凝聚受眾,從而提高電視收視率與網絡點擊率,進而擴大媒體影響力,因此,民生新聞成為各種媒體著力打造的新聞形態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互聯網開始在我國興起。憑借著傳播迅捷、互動性強、即時交流等優勢,互聯網迅速俘獲了受眾,而崛起成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媒體”。在網絡信息的海量傳播中,民生新聞因能更容易獲取高的點擊率,而成為網站吸引受眾眼球的法寶。“網絡媒體憑借相對寬松的輿論環境,內容更加出位,更加吸引眼球”[2],從而使電視民生新聞在內容競爭上處于劣勢,擠占了電視民生新聞的生存空間。網絡的崛起也深深影響著受眾的媒介選擇意愿,電視觀眾流失嚴重,并且越來越趨向于老齡化。而在電視媒體內部,民生新聞同樣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幾乎每家電視臺都有至少兩檔民生新聞節目。據統計,僅在每天17∶30~22∶30這個時段中,南京觀眾就可在電視上看到共計20檔的自制新聞欄目,累計時長超過16小時[3]。電視民生新聞行業內的競爭之慘烈由此可見一斑。因此,電視民生新聞于內面臨著本行業內部激烈的收視率之爭,于外面臨著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的洶涌沖擊。

2.后續發展乏力:電視民生新聞的生長困境電視民生新聞在迅速到達了鼎盛時期之后,因片面強化節目的“可看性”而導致節目選題過于瑣碎化、報道視角低俗化、題材同質化,屢屢受到“低端新聞”的質疑,久而久之給受眾留下了“民生新聞品位不高”的刻板印象,電視民生新聞難以擺脫被詰垢為庸俗、低俗以及過于娛樂化的窘境,這些都成為了制約電視民生新聞繼續前行的瓶頸。由于受眾需求構成已然發生了變化,電視民生新聞如果不及時轉型,就不能很好地滿足受眾的收視需求、引導受眾建立良好的收視習慣,從而必將被市場所淘汰。

二、打造新形態的電視民生新聞,提升新聞生產力

1.媒體擔當力:電視民生新聞的報道理念亟待升華電視民生新聞在發展進程中,其與生俱來的一些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由于受眾普遍存在著“求新、求異、求怪”的收視心理,電視民生新聞過度地迎合著受眾的這種心理,越來越依賴通過“奇、怪、俗”來爭取受眾,從而使報道缺乏深度與力度,陷入了低俗化與同質化的發展道路之上。長此以往,必將會使節目的起點越來越低,節目品質也會陷入惡性循環,流于膚淺而不能自拔。《今日資訊》以人文關懷作為節目制作理念,樹立“大民生”的報道理念,從“觀賞性”中跳脫出來,努力使之升華為“人文性”。民生新聞的報道能否體現出人文關懷的精神內涵,根本取決于節目的報道意識是否具有“人文關懷”的理念,由此,節目的報道理念和報道手法發生了質的改變。2010年12月30日,《今日資訊》報道了一個三歲男孩全身長滿“黑毛”的事件。通常情況下,這類報道很容易成為迎合受眾的觀奇心理的報道,但是報道并未從這一思路出發,而是傳播了男孩家人對孩子生這種怪病的焦慮與不安、對治好這種怪病的希望與期盼的信息,整篇報道圍繞著男童渴望能同其他小朋友一樣正常上學這一中心主題展開敘事。報道為這一事件奠定了關懷和幫助的基調,從而使節目在傳播過程中盡可能地引導受眾以正常的心態接受這一信息,摒棄觀賞性和獵奇性的接受心理。2011年1月10日,欄目又追蹤報道了男童已得到醫院救治的最新情況。而男童能夠在短時間內被社會廣泛的予以關注,與欄目的幫助式報道是分不開的。記者在采寫新聞過程中的著力點有了改變,節目報道理念的改變帶來了報道視角的變化,從最初的獵奇化和娛樂化的報道方式到現在的溝通式和幫助式報道,使民生報道的新聞品質得到了升華。在諸如此類的報道中,《今日資訊》通過主題報道的人文化呈現,過濾了瑣碎小事,提高了選題質量,使宏大的人文關懷主題具有了可操作性的載體。因此,電視民生新聞應具有宏觀的人文精神視野,微觀的民生報道操作,從庸俗化的報道桎梏中跳脫出來,向更為廣闊的“人情大愛”領域努力,從而使電視民生新聞的報道視域更為開闊,擁有更加深厚的精神底蘊。

2.輿論影響力:電視民生新聞的輿論引導和監督優勢值得挖掘電視民生新聞自誕生以來,以“百姓觀點、平民視角”受到受眾的擁躉,成為與百姓聯系密切的一種新聞形態。實踐表明,大多數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都保持著不錯的收視份額和相對穩定的受眾群體,這說明,在媒體行使輿論導向功能時,電視民生新聞具有天然的節目形態優勢。隨著社會的發展,電視民生新聞的內涵與節目內容、節目形態都在逐漸發生著變化,電視民生新聞由初期的單純的資訊類報道逐漸深入到輿論引導和監督報道領域。電視民生新聞擔負起輿論引導和監督職能是新的媒介環境下的必然使命,是節目形態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變化,是輿論引導和監督工作的一個新的領域。《今日資訊》開播于2001年7月,欄目在十余年的發展進程中,其節目內容和節目形態的漸進變化都說明了在新的媒體環境之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媒介功能已然轉型,電視民生新聞的輿論導向功能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今日資訊》通過互動式的節目策劃,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專題報道活動。《今日資訊》每年定期推出公益行動系列報道,與河北省婦聯、河北省第六人民醫院等相關單位聯手,相繼推出了圓夢行動、春蕾計劃、助殘行動、解鎖行動、暖冬行動等一系列關愛救助行動,通過策劃和組織這一系列行動,先后報道了貧困家庭高考生的艱辛求學之路、面臨輟學的女孩們渴望能繼續學業的迫切心情以及重癥精神疾病患者的遭遇等。這一系列報道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在社會上掀起了救助熱潮。僅“春蕾計劃”于2010年4月26日推出后,在歷時40天的特別報道中,就直接資助了貧困女童20余人,每人的受助額都在千元以上[4]。欄目注重保障民生系列的專題報道的策劃,定期播出“每周3.15”系列節目。欄目還通過策劃“金婚”、“四世同堂”等一系列民生報道,弘揚夫妻、家庭之間堅貞、互愛、互助、孝老等中華民族的美好品德,使社會主旋律更加貼近百姓的日常生活,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了良好的道德之風。

欄目通過這一系列調查式和組合式報道深入拓展了民生新聞的深度報道和輿論監督報道領域,多層面、多角度地展現了民生民情、解讀了民生政策,從而有效地引導了輿論,極大地提升了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彰顯了一家主流媒體所應有的媒體責任感和輿論影響力。“民生新聞不僅可以報道這些事關社區居民和城市發展的公共事務,還可以通過傳播各方觀點來探尋公共事務正確決策的統一意見,以更好地協調和處理涉及各方權益的公共事務。”[5]電視民生新聞逐漸成為一種新形式的公共話語平臺,在這個由媒介、政府相關部門、公眾和專家等多方人士和機構組成的話語空間中,公眾可以交流、討論、匯集以及反饋公共性的社會事務。由此,電視民生新聞的內涵隨著時代的變化發生了變化,由單純地滿足受眾的信息需求,到主動地宣傳主流意識形態,從而引領健康話題,帶動全社會關注。電視民生新聞在發展進程中,由最初的無意識到現在的能夠自覺地擔當起輿論導向工作,電視民生新聞走出了“低俗化”、“媚俗化”的質疑,逐漸成熟起來,成為了能夠有效進行輿論引導和監督的一種新聞節目形式。

3.傳播有效力:新媒體的主體性傳播和融媒體的全景式傳播方式值得借鑒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具有傳播迅速的特點,以點對點的傳播方式為主。傳播方式的改變使受眾身份也發生了變化,這極大地調動起受眾的“我”的傳播者心態,受眾在傳播過程中主體意識的增強使信息由單向傳播變為網狀傳播。而在融媒體時代,由于多種傳播手段的應用和媒介的相互契合,可以使信息呈現得更加豐富、生動和立體。傳統媒體應借力于新媒體的傳播優勢,著重開發新的傳播空間,從而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擴大信息的傳播范圍。“‘窗口化’策略原是好萊塢電影發行的一種營銷模式,通過多級別的‘窗口’播出創造出范圍經濟效應。”[1]依據“窗口化”理論,產品在越多級別和類型的“窗口”上播出展示,其所創造和產生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就會越為突出、廣泛和可觀。在視網融合的媒介環境下,電視節目可在互聯網上實現同步直播,使電視節目的“窗口化”效應更加突出。《今日資訊》已實現了與長城網的同步直播。實踐表明,熒幕與網絡的互聯互動,有效地開拓了節目的傳播新平臺,吸引和帶動了越來越多的網民轉向關注電視節目,從而提升了節目的收視率與影響力。除此之外,欄目自身的傳播手段也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效用發揮。欄目設有熱線電話,真正地成為了服務民情、溝通民意的傳聲筒和擴音器,也成為新聞線索采集的有效渠道;欄目配合建有官方網站,及時上傳節目視頻,有效利用網民交流版塊,從而實現對網絡空間的開發與利用,最大限度地實現了新聞信息的多級傳播與有效傳播,延長了新聞傳播鏈。

4.議程設置力:通過電視民生新聞的議程設置彰顯主流價值取向現在的電視民生新聞在報道中還存在著許多誤區,認為電視民生新聞無非就是報道諸如路燈不亮、井蓋缺失、水管跑水、夫妻鄰里關系之類家長里短的瑣碎“小事”,或者是報道諸如殺人放火、搶劫盜竊之類的社會暴力事件,由此給受眾留下了電視民生新聞多是負面新聞的錯誤印象。在這樣的報道理念之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價值取向也偏離了正確的軌道。因此,有必要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議程設置能力,通過議程設置把握好電視民生新聞報道的尺度,處理好電視民生新聞報道中各類新聞之間的關系。一是要處理好電視民生新聞“大”與“小”之間的關系。電視民生新聞因之公共性,同百姓之間具有天然的貼近性與親切感,因此在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中,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生活類新聞被大量采用。但是如果記者僅僅限于奔波于解決路燈不亮、井蓋丟失、道路積水、鄰里糾紛、夫妻不和等“小”問題,不僅給觀眾造成了新聞報道瑣碎化的印象,使電視民生新聞流于形式化和膚淺化,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寶貴的媒介資源。因此,電視民生新聞在采寫過程中要注意“大”與“小”之間的辯證關系。電視民生新聞應著眼于“大民生”,記者在采寫新聞報道時要具有“大情懷”,但是“大民生”新聞如果通過枯燥的說教和機械的展示勢必獲取不了受眾的關注,甚至還會引起受眾的反感。這就對電視民生新聞報道提出了一個很高的要求,報道要通俗,但不能低俗;要莊重,但不能嚴肅;要輕松,但不能輕佻。二是要處理好電視民生新聞正面與負面之間的關系。過多的報道負面新聞會給受眾營造出一個惡劣的“擬態生態環境”,使受眾片面的認為社會的治安環境和人文環境等都不盡如人意,會產生消極的負面情緒,從而對社會建設失去應有的信心與熱情。《今日資訊》通過合理設置議程,安排每期節目中各類新聞的數量與播放順序,做到既能針砭時弊而不偏激,既能揭示美丑而不主觀,從而使民生新聞成為解決群眾難事、煩心事的端口,而不是使媒體盲目的成為民眾的情感發泄工具。電視民生新聞最終的報道目的是要通過議程設置而達到新聞報道點與點之間的平衡,以營造積極、健康的媒介環境,彰顯主流的價值觀念。

5.情感表現力:要把控好電視民生新聞軟實力電視民生新聞在采寫過程中更加注重故事性結構與情節化展示,在敘事過程中更多的偏重于使用情感因素,借助電視圖像更易于展示事件的細節,從而打動觀眾,取得共鳴。《今日資訊》在節目中的情感因素就使用的到位而且恰當,情感表現恰到好處。《今日資訊》在2011年11-12月連續兩月的節目中持續關注了一對來自邯鄲武安的農民夫婦,這對夫婦剛剛出生十幾天的嬰兒小金陽因為先天發育不足患上了脊柱裂,但是因為無錢為孩子醫治,所以迫不得已想要將孩子“送給有錢人,讓有錢人給孩子治病”。節目播出后,社會上的愛心人士紛紛捐款,在四天之內就湊齊了孩子手術所需的費用,小金陽最終得以順利手術。這個采訪過程是一次動情、溫情的情感之旅,在采訪中,記者多次通過鏡頭表現孩子的父母的“哭泣”,通過展現陷入絕境時、請求幫助時、得到捐助時以及送孩子進手術室時的不同階段的哭泣,傳達了“哭”在不同階段所表現的不同內涵和心情。在孩子被推入手術室時,孩子媽媽終于忍不住趴在手術室的門上哭泣起來,她的手無力地垂了下來,這時鏡頭對準了她的手,手中拿的是孩子的安撫奶嘴。這一個小小細節,足以在瞬間使電視機前的觀眾的內心為之一顫。情感因素的運用使電視民生新聞如虎添翼,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保證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的,過度的煽情,渲染和濫用情感,會使節目過猶不及,走向另一個極端,反而會使節目失去能夠打動受眾的真實情感,這是電視民生新聞在新聞實踐中需要特別警醒的。

三、結語

視網融合的背景之下,媒體的競爭會更加趨于激烈,提升新聞生產力成為每個新聞節目刻不容緩的課題。在新的媒體時代,新聞生產力的創造事關節目品質的提升、欄目品牌的確立與媒體公信力的建立。提升電視民生新聞的媒體擔當力、輿論影響力、傳播有效力、議程設置力以及情感表現力,有助于激發電視民生新聞的活力,從而使其轉化成為電視民生新聞后繼發展的內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