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物流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2 11:45: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農業物流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農業物流發展論文
[摘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趨加強的背景下,全球物流時代也走上一個新臺階。經濟極速發展的我國,也順勢而為,加強自身實力的擴充。農業物流的健康發展,不但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且也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巨大推動力。但目前,我國農業物流發展處于萌芽狀態,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只有真正看清形勢,改變觀念,樹立現代農業物流意識,重視并大力研究、探索農業物流發展的路徑,才能真正讓我國農業物流邁上新臺階。
[關鍵詞]新農村;農業物流;發展
近些年來,農村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展現出新農村的勃勃生機。目前,從總體來說,我國仍有近三分之一的農民,在當地買不到需要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需要跑到縣城或其他地方去購買。有調查資料顯示,30%的農民認為購買生活、生產資料不方便。也就是說在農村,沒有建立起完整配套的物流體系,不能為老百姓提供一個優質的服務。隨著社會經濟改革的發展,農民的思想、消費水平提高,在生產、生活方面的品位也上了一個新檔次,農業物流的有效發展就會給其帶來新的服務面貌。農村現有的物流條件、設備、系統、網絡配備等均達不到現代要求,不但農產品生產加工能力差,投入成本過高,而且與之相配套的物流服務如信息傳遞、包裝設備、技術含量等都達不到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農業物流總體發展水平較低。
1農業物流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1.1農村物流的發展現狀
近些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驕人成績,但我國總體經濟發展水平不高,而且全國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各方面配套措施跟進較慢,農村物流更是舉步維艱。現階段真正影響農業發展的不在生產領域,而在流通領域,發展農業物流就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措施。當今,我國農產品的流通形式主要有常溫物流和自然物流。這些流通方式因不具備現代物流流通要求,所以在流通過程中往往損失較大。因此,建立有利于農產品加工、運輸的農業物流體系顯得更加重要。還有,農產品物流難度大,生產組織水平低。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除自己用很少的一部分外,大多都將其送到市場進行流通,這些農產品紛繁復雜,數量巨大,形成了難度較大的農產品物流。但農村的物流和生產組織均處于無序狀態,規模小,管理水平低,形不成相配套的物流體系。再加上人們的思想觀念落后,以及與農村物流相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使農村物流發展沒有多大起色。
現代農業要求物流產業論文
摘要:中國農業物流產業可分為四大板塊,并具有物流量、物流難度大,物流時間與空間要求高,以及雙向物流等特點。中國農業物流產業相對落后,但它的發展正當其時。農業物流發展戰略包括:政府推動、建立城鄉一體化物流體系、培育物流主體與載體、發展冷鏈物流和設立專項基金等。
關鍵詞:物流產業發展戰略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批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規劃綱要》中,單列“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一節,明確了現代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產業地位,成為中國物流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單列一章,明確提出“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中央認為,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發達的物流產業和完善的市場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必須強化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構建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為農業物流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意義十分重大。
一、四大板塊構建農業物流產業
現代農業有三部分構成,一是種植養殖業,二是農產品加工業,三是農村現代商貿業。中央講的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應服從于、服務于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統稱為農業物流。
農業物流由以下四大板塊構成:
農業企業完善冷鏈物流建設
近年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居民對農產品的多樣化、新鮮度、營養價值、銷售價格等多方面提出新要求,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使居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為保障居民的消費安全和消費質量,政府以“菜籃子工程”、“雙百市場工程”、“放心肉工程”、“農超對接”等多項措施促進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和銷售。農業生產發展了,農產品產后損失及浪費卻非常驚人。資料顯示:我國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在流通環節的腐損率分別高達20~30%、15%、12%;每年僅蔬菜損失達1.3億噸,水果損失達1200萬噸,總價值1000億元以上。由于生鮮農產品集中上市后保鮮儲運能力不足,農產品“賣難”和價格季節性波動的矛盾日益突出,菜賤傷農、果品滯銷、城市果蔬售價飆升等現象并存,農民被迫毀菜、砍果樹等成為一些地方反復上演的新聞。為保障農民增收和居民消費需求,滿足現代農業生鮮農產品“跨區域、大流通”及擴大出口的需要,農產品冷鏈物流在我國逐漸興起,近年來成為政府大力推動和企業大力發展的重點領域。現代農業企業是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的主力軍,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是現代農業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提升發展水平的必然選擇。
1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內涵
國家標準《物流術語》明確冷鏈的定義為:“冷鏈是指根據物品特性,為保持其品質而采用的從生產到消費過程中始終處于低溫狀態的物流網絡”。適合冷鏈的產品主要有:生鮮農產品、冷藏冷凍食品、疫苗藥品等。國家發改委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指出:“農產品冷鏈物流是指使肉、禽、水產、蔬菜、水果、蛋等生鮮農產品從產地采收(或屠宰、捕撈)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零售等環節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控制環境下,最大程度地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減少損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應鏈系統”。農產品冷鏈物流強調整個供應鏈系統全程低溫,若有一個環節溫度失控出現“斷鏈”,就會影響產品品質和質量安全,之前的所有付出將前功盡棄。
2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現狀
2.1冷鏈物流流通比率偏低
我國生鮮農產品產量不斷增加,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禽蛋產量多年來均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我國果蔬、水產品、肉蛋奶產量合計為11億噸。我國每年約有4億噸生鮮農產品進入流通領域,產品流通率和冷鏈物流比例逐步提高。資料顯示,我國果蔬、水產品、肉類冷鏈流通率分別為5%、23%、15%,冷藏運輸率分別為15%、40%、30%,使用全程冷鏈運輸的禽蛋制品比率不足1%。報道顯示,歐、美、日等發達國家果蔬冷鏈流通率達95%以上,肉禽冷鏈流通率達到100%,美國銷售的禽蛋已全部使用冷鏈。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鮮農產品通過冷鏈流通的比例偏低,大部分生鮮農產品仍在常溫下流通。
農產品物流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
摘要: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為我國民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農產品物流是推動農業經濟增長的有力抓手。本研究闡述了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的關系,分析了農產品物流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提出了農產品物流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策略,僅供參考。
關鍵詞:農產品物流;農業經濟;農業農村現代化
1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的關系
我國農村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擁有眾多的優質農產品,但一直面臨著銷售難、產品認可度低等難題,農產品如何走出大山、走向市場一直困擾著農民。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新型產業發展模式層出不窮,如“互聯網+”戰略,打造了線上線下共同發力的模式,助力農產品上行,提高了農民收入,助推鄉村振興落地落實[1]。農產品物流是農產品走出大山的關鍵,其與農業經濟有著較強的互動關系。一方面,農產品物流會帶動農業經濟發展;另一方面農業經濟水平是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前提。
1.1農業經濟決定農產品物流發展水平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我國的經濟水平。自古以來,因為產銷兩頭脫節、流通渠道不暢、信息不對稱等原因,“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怪象時有發生,導致農村經濟發展一直受困[2]。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農業經濟與農產品物流的互動關系日漸明顯。農產品物流發展的規模和當地的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成正比。一般情況下,經濟越發達的農村地區,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設備建設越好、規模越大,農產品交易也就越頻繁,農業經濟也會進一步發展。農產品物流達到一定規模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產品收益,最終可以增加農民收入,帶動鄉村經濟繁榮。農產品物流是一種服務行業,當區域內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產業結構越合理,對農產品物流的要求也就越高,農產品物流規模和質量也會有所提升。
農業物流三農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業物流;農產品;“三農”問題;物流
論文摘要:農業物流的健康良性發展,能夠有效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文中詳細闡述了農業物流分別對解決農民的權益問題、農村的綜合發展問題和農產品的供給和競爭力問題的促進作用。在列舉發展農業物流的約束因素和發展農業物流的現有條件后,提出了發展農業物流的建議。
Abstract:Inordertoresolvethethreeagriculturalproblemseffectively,itisnecessarytogowithagriculturallogisticsofhealthiness.Thepaperexpatiatesthatagriculturallogisticscouldresolvetheproblemofrightsandinterestswithpeasants,theproblemofruralintegrationdevelopmentandtheproblemofsupplyandcompetitionofagriculturalproducts.Thispaperbringsforwardsomeadviceonhowtodevelopagriculturallogisticsafterenumeratingthefactorsofrestrictionandtheconditionsofexistence.
Keywords:agriculturallogistics;agriculturalproduct;threeagriculturalproblems;logistics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開篇明確指出“十一五”期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其中的關鍵是要實現農村的小康,開辟專門章節詳細闡述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問題,指出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相當艱巨。“三農”問題即農民、農村和農業問題,也就是農民權益問題、農村綜合發展問題、農產品供給及其國際競爭力問題。
農業物流是從農業生產資料的采購、農業生產的組織到農產品的加工、儲運、分銷等,從生產地到消費地、生產者到消費者過程中所形成的包括信息傳遞在內的一系列計劃、執行、管理和控制的過程。農業物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涉及到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和運行質量,關系到農業產業化發展和農民的增收,連接著農產品的生產和消費。如何有效地保證農業生產,為農產品開拓市場、降低流通成本、實現農產品的價值等,已成為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問題。發展農業物流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改善和發展農業物流是促使“三農”問題得到解決的有效途徑。
農業物流發展對策及建議
【摘要】近年來,電子商務這種新經濟模式迅速席卷了全國,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在農村地區,由于物流水平較低,電子商務發展緩慢,使得農業物流在互聯網+下,發展依然緩慢。基于此,本文將從農業物流的自身價值、農業物流面臨的問題以及針對農業物流發展所提出的對策與建議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農業物流;“互聯網+”;對策
1農業物流的自身價值
過去的農業物流,因為交通條件、相關政策扶持等方面的原因,導致農業物流出現流通環節多、流轉周期長等問題出現,進而使農產品的質量與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諸多隱患,造成農產品的品牌效力不佳,消費者怨言頗多,使得農產品物流步入困境。實際上,正是這種傳統物流的助推,才讓“互聯網+”走進新型農業物流領域中,同時,這種助推,也讓物流方面的信息更加明確與快速,使得部分產品可以大量生產與營銷,可以有效消除傳統物流條件下農產品生產與銷售所帶來的雙向不利影響。從銷售角度來看,“互聯網+”技術,可以讓消費者在相關電子商務平臺查詢到貨物信息。對農民而言,運用“互聯網+”,也可以充分掌握市場的信息,并根據市場信息,進行相關農作物的種植以及進行農產品品牌的培育。從農產品的渠道商與消費者的角度看,互聯網與農業的結合,可以滿足消費者對相關產品價格的獲悉,并根據價格、好評率等進行購買;經銷商也可以根據信息掌握產品的供應、求購等諸多信息,然后根據自己利益所需,運用各種方式對產品的質量以及保鮮度進行選購與加工。從這些來看,物流實際上就是消費者與生產者的一座橋梁,是鏈接二者的樞紐,所以發展好物流,也就顯得尤為重要[1]。但單方的努力是不行的,還要將物流方面的各方實體進行信息整合,從而提升農產品的交換效率與配送速度,進而降低農業物流的交易成本[2],讓我國的農產品物流發展走向新舞臺。
2互聯網+下農業物流發展面臨的問題
2.1農業物流基礎設施薄弱,市場化程度低
“互聯網+”對農業物流管理的影響
摘要:農業在中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農業本身是屬于中國的第一產業,也是基礎性產業,我國農業的發展給我國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最基礎的保障。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行業正以飛快的速度在不斷地發展,而農業作為我國的傳統型產業,要想有效地擺脫自身的困境,促使自身更好的發展,就需要注重把農業有效的結合互聯網技術。因此本文就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對農業物流管理的影響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物流管理
我國的傳統農業和互聯網技術有效的結合,就可以有效的推進我國傳統農業自身的發展,目前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較低、較為傳統,自身的觀念較為落后,農產品和實際銷售不鏈接。并且實際的運輸成本較大,互聯網設施較為不全面,農產品的質量不能夠有效地保障,這些都是屬于我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都需要有效地結合信息技術來進行不斷的優化。目前我國的農業行業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而實現將農業和互聯網技術有效結合更是新常態下經濟增長點中的重中之重,因此,要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實現我國農業物流管理的發展。
一、“互聯網+”背景下農業物流管理概述
(一)農業生產物流。農業物流管理的產中階段,就是指處在生產階段的物流形式,即農業生產物流。農業生產物流主要是分為耕種養殖、收獲和管理這幾大類。在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發展作為當中的基礎力量,要注重農業生產自身的地域性和季節性,認清目前我國農業生產中一些大規模生產并不多見。簡言之,就是認清我國的農業生產多受到地理因素的影響,形成我國農業生產的小規模的分散生產的模式,從而會導致實際的農業產量和各個地區之間的產品質量形成較大的差異。并且由于我國本身的農業生產就是由一家一戶的小生產形式為主的,都是屬于小規模的分散生產,導致我國的農業經營范圍普遍較小,實際的農業生產物流量較小并且物流的方式較為單一。(二)農業銷售物流。農業物流管理的產后階段,就是指處在銷售階段的物流形式,即農業銷售物流。“互聯網+”背景下的農業物流銷售和傳統形式的農業物流銷售有著很大的差別,互聯網可以幫助農戶和消費者之間直接建立供求信息聯系,這樣的交易方式有效地簡化了農產品的銷售流通環節,從而給消費者提供更多的優惠,同時有效的提升農戶的經濟效益。農業銷售物流是由農產品生產地到消費地的流通,在這一階段當中可以直接實現對農產品的加工步驟,最終通過對農產品的直接加工,更快地實現農產品的銷售,有效地提升我國農產品的經濟效益。
二、“互聯網+”對農業物流的影響
農業物流信息服務管理論文
摘要:農業物流信息體系中包括農業市場信息、農業物流的資源信息,而現在農業信息系統和農業物流信息體系所能提供的信息品種和質量都不能滿足需要,缺乏有效的信息導向,農資和農產品物流的流向帶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這是導致在途損失嚴重,影響流體保值增值的重要原因,由于農業生產、運輸和消費在地點上是分散的,且都會成為需求方或供應方,所以物流增值服務網絡應該是分散的、自組織的對等網絡。
關鍵詞:農業物流;信息化;物流保值
一、國外農業信息化的發展趨勢
國外農業信息化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主要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農業科學計算;70年代工作重心是農業數據處理和農業數據庫開發;80年代、特別是90年代初以來,研究重點轉向知識的處理、自動控制的開發以及網絡技術的應用。網絡技術因具有可及時、準確、經濟、全面地搜集所需信息的特點,因此,信息網絡正在迅速向發達國家的農村延伸。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農業中心網絡系統是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于1975年創建的AGNET聯機網絡,可提供200多個不同用途的農業軟件。其他如美國的AgcomputingInforlinc、AGRISTAR、GRIN,英國的AGRINET,日本的CAPTAIN,澳大利亞的CISC,荷蘭的EPIPRE,加拿大的GiassRotsInformart等都是較有名的農業信息網絡。這些網絡服務于農業生產管理,已取得巨大成效。
二、中國農業物流信息化服務
農業物流的流體——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的生化特性有別于一般物流的流體,所以農業物流系統及儲運條件、技術手段、流通加工和包裝方式都具有獨立性,而農業物流的設施、設備和運輸工具也具有專屬性,加之農業生產的地域性,以及生產的季節性與常年性消費需求之間的對立,造成了農產品供需的時空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基本途徑就是發展現代農業物流。隨著《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2003—2007年)》的實施,以及農副產品加工業投資和產品貿易繼續保持高速發展,農產品物流作為協同發展的關聯產業也將步入快車道,農產品物流將越來越成為農業產業化和市場營銷體系建設的重要環節,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農業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工商總局曾聯合下發《關于加快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的若干意見》,對“十五”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意見》提出我國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的目標之一就是:加快農產品的儲藏、加工、運輸等物流設施建設,建立現代化的農產品物流服務體系。
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互動關系研究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業經濟也得到了飛速發展,進而為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本文對供應鏈和農產品物流進行簡述,并分析研究了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的互動關系,最后還對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供應鏈;農產品物流;農業經濟;互動關系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國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農產品物流應需而生,無形之中成為農業經濟發展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1]。我國若是想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經濟務必要大力建設發展農產品物流,這樣才能夠促進農業經濟迅猛發展。農產品物流主要指的就是把農產品從生產商手中運送到消費者手中的一系列環節,諸如加工處理、包裝、貯存、運輸等工序[2]。農產品物流的發展可以帶來一系列的好處,首先不僅能夠保證農產品的原有價值還能升高其附加的價值,其次可以減少農產品運輸中所需的費用,提高收益,最后還能促使我國農業經濟水平的提高。因此務必要對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剖析,為農業經濟合理發展提供理論根據,進而有利于科學合理的進行經濟建設。
一、供應鏈、農產品物流簡述
(一)供應鏈的概念及發展。供應鏈的定義實際上是來源于擴大生產,當前將其定義為“供應鏈是一個由原材料提供商、產品加工制造商、成品銷售商以及最終購買用戶共同組成的一個整體性的功能網鏈結構。經過嚴格控制一系列中間環節使得產品從原材料到成品生成、之后由銷售商分銷產品”。1980年后供應鏈的概念漸漸形成,在20年代得到廣泛發展。供應鏈的結構形式比較多,包括了與其相關聯的全部上下游節點企業,自原材料的供應開始,再由鏈內的各個不同企業生產加工、組裝、分售等一系列過程最后直至產品交給客戶。其不單單是一條將供應商與客戶聯系起來的資金鏈或物流鏈,而是條增值鏈。原材料經過加工處理、合理包裝、安全運輸等一系列過程而有所增值,經過合理監控品供應鏈物流,即可使得運輸過程中的各個關節相互協調,使得運輸效率進一步提高;通過檢測最初生產源頭的衛生情況,方能確保供應鏈體系的運行,進而就會給大部分有關企業都帶來可觀的利益。(二)農產品物流的由來和發展。大概在1980之后我國才將物流這一概念引入,與一些物流產業發達的國家相比較我國的農產品物流起步相對比較晚。物流學家王之泰認為:物流是一種物理運動,即將物質材料自供給方運輸至需求方,它能夠創造產生場所價值、時間價值以及一定程度的加工價值。目前國內較為普遍接受該理論。物流產業的范圍較廣,農產品物流僅僅是它的一個分支產業,主要指的是農產品從生產方最終運輸到消費方的手中。其對象是農業品,再對這些農副產品進行原材料的加工處理、合理包裝、保鮮存儲、運輸等一系列流通環節,不僅僅要使農產品保留其原有的價值還要使其具有附加值,最后送達購買方的一系列活動。物流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是農產品獲得盡可能大的增值價值,節省一些不必要的運輸費用支出,盡可能地提高運輸效率,減少可避免的損失。由于絕大部分農產品最終都銷售給城市人口,故農村到城市為農產品物流的主要方向。當前我國農產品的物流市場體系正在進一步發展改善,其也形成了主體多元化以及組織形式多樣化的良好局面,表現出農產品的購買方和購買的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良好現象。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我國農產品物流行業起步相對較晚而且體系有待完善等一系列不足。
二、農產品物流與農業經濟互動關系
探索國內農業物流產業構建及發展戰略論文
摘要:中國農業物流產業可分為四大板塊,并具有物流量、物流難度大,物流時間與空間要求高,以及雙向物流等特點。中國農業物流產業相對落后,但它的發展正當其時。農業物流發展戰略包括:政府推動、建立城鄉一體化物流體系、培育物流主體與載體、發展冷鏈物流和設立專項基金等。
關鍵詞:物流產業發展戰略
2006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批準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在《規劃綱要》中,單列“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一節,明確了現代物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產業地位,成為中國物流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單列一章,明確提出“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中央認為,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發達的物流產業和完善的市場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保障。必須強化農村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業態,培育多元化、多層次的市場流通主體,構建開放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這為農業物流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意義十分重大。
一、四大板塊構建農業物流產業
現代農業有三部分構成,一是種植養殖業,二是農產品加工業,三是農村現代商貿業。中央講的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物流產業應服從于、服務于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統稱為農業物流。
農業物流由以下四大板塊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