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范文10篇

時間:2024-03-09 00:48: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人與自然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人與自然

人與自然關系研究論文

摘要: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問題受到了倫理學界的廣泛關注。探討和確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內在機制,不僅能夠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倫理價值提供形而上學根據,也能夠為人們從實踐上維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提供持久的內在動力。

一人與自然的本質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根源

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一致,內隱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以及當代人對這種不和諧的深深憂慮。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在創造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嚴重對抗,即人類拼命地掠奪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對人類每一次勝利都進行瘋狂的報復。生態危機作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標志正在詛咒著人類,威脅著人類的在世生存。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從而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解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態危機苦難,成為時代的呼喚和價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意味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所以人與自然和諧是一種善,甚至是一種最高的善;相反,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由于其隱喻或象征著毀滅,所以它是一種惡,甚至是一種大惡。揚善去惡是人類價值追求的目的之一,因而解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將生態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便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價值指向。消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關鍵是確認產生這種不和諧的根本性原因,以便能夠為人類找到拯救生態危機的正確道路。盡管對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原因人們有種種猜測和分析,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見解和論道,但筆者認為,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的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本源性原因,正是在人性方面人與自然發生本質的對立,才在實踐行為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態環境的災難性的后果。

在人類早期觀念中,人與自然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價值關系意義上的緊張和分裂,無論是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還是古希臘的哲學自然觀,都以各種不同的理解或解釋方式將人與自然納入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人之為人的人性與自然世界之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總是難解難分地糾纏在一起。中國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臘人的“小宇宙”與“大宇宙”和諧一致的主張,都表達著人與自然本質同一的看法。古人的這種人與自然一體的人性見識,導致了“萬物與我齊一”和“順應自然而生活”的價值追求,形成了與自然宇宙保持和諧一致,千萬不要僭越最偉大靈魂為人類安排的這一必然秩序的行為規范。然而,古人的這種存在維度和意義維度卻被現代人所遺忘,西方近生的啟蒙運動徹底顛覆了古代人的有機論自然觀,自然世界由此變成了一臺既沒有靈魂、也沒有生氣,完全由力學支配,進行機械運動的機器。自然概念的含義也由古希臘的“生長”、“涌現”、事物發生的“內在根據”,變為了現代的自然界和自然事物的總和。自然世界從一個活的有機體淪落成為死一般的物質世界,人由此也就從自然宇宙中分裂出來,成為與自然世界對立的存在。笛卡爾首開先河,將人與自然界區分為兩個各自獨立且平行存在的實體,他們之間互不依賴,互不決定,互不派生。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廣延,心靈的根本屬性是思維。斯賓諾莎反對笛卡兒的二元對立說,主張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個實體,那就是上帝,而心靈和物質僅僅是上帝這一實體的兩個屬性;兩個屬性之間并不發生直接聯系,它們互不產生、互不限制。結果斯賓諾莎在建立實體一元論的同時,又在事實上造成了一種屬性二元論。斯賓諾莎以后,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人也力圖克服機械論自然觀的缺陷,消弭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但他們卻走向了與古希臘哲人相反的道路,把人看作是自然價值的顯現根源。如康德提出“人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爾則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屬于“主—奴關系”,即人是主人,自然是奴隸。經過現代形而上學的努力,人從自然宇宙中徹底脫落出來并成為與其對立的存在,人與自然從此分別歸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自然存在物屬于僅具有廣延特征的物質世界和客體世界,人類則屬于能夠思維的心靈世界和主體世界,“目的王國”和“自然王國”之間從此產生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鴻溝。

現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樣,以自然宇宙為背景認識自己與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將人與自然的對立、不同作為人之為人的標志。這意味著,啟蒙之后人從本質方面與自然發生了徹底的斷裂,或者說從人的本質方面與自然世界劃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縮到以自身為參照系統并僅僅向自身認同的獨立存在。如僅僅向自身的認識能力認同,從而認為人是理性存在物;僅僅向自己的類特征認同,從而認為人是一個社會存在物。啟蒙運動將人從自然宇宙一體中獨立出來,似乎解放了人類,爭取了人的尊嚴,但事實證明,近現代人的這種自我啟蒙和自我解放在給人類帶來自由和享樂的同時,也對人自身和自然環境制造了災難性后果。首先,近現代人解構了人與自然的存在同一性,從而造成了人類自我的迷失,使人類無法準確確認自己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誤把對自然界的宣戰、掠奪和奴役視為人之為人的象征。其次,人不再向自然認同,而成為僅僅向自身認同的存在物,這勢必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強勢運行。如現代人類完全扭曲了生物進化的意義,把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理性,以及生物進化最為輝煌的一幕——人類的誕生,理解為人優越于自然界和強暴自然物的固有資本。人擁有理性,自在地就具有絕對價值,自在地就是目的,所有自然存在物僅僅是服務于人之目的的工具,成為現代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發人類對自然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成人與自然的現實不和諧。所以,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發生斷裂是人與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對立,這種斷裂直接規定了人類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取向,并為人類占有自然和統治自然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合理而正當的理由。作為人與自然現實不和諧標志的生態危機,正是這種本質斷裂的直接邏輯后果。

二人與自然的本質同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在根據

查看全文

人與自然環境

一、仙圃寨風雨圣者信仰圈的形成及其發展

1.仙圃寨建寨的歷史原因及概況

明朝中后期,戰爭迭起,社會動蕩,山賊海盜趁機作亂,侵害村民;[1](P65)同時,村落械斗之風甚盛,大村吞食小村,同宗欺負異姓的現象不時發生。有些村落為了增強力量、確保自身安全,聯合友好村落,組成會鄉進行械斗。這種會鄉械斗規模更大,時間更長,危害也更嚴重。村民為了有效抵御山賊海盜的侵犯和敵村的進攻,就在鄉的周圍筑起圍墻,從而形成一個寨堡。仙圃寨的形成就屬于這種情況。仙圃寨最初是由辜厝、田頭黃、廠頭吳、賴厝、廖厝、上官路、南埔黃、黃厝巷、張厝巷、陳厝巷10個村組成的。明朝末期,黃厝巷、張厝巷、陳厝巷和橫隴,辜厝和仙樂,賴厝、廖厝和仙都,廠頭吳和古樓林、下隴之間互有矛盾,吵架械斗時常爆發,于是,為了確保自身的安全,這10個村結成聯盟,建立仙圃寨。“仙圃寨與東莆金石市接界,距城三十五公里?!保ㄗⅲ簠⒁娗宕鷧堑纑óng@①所纂《(光緒)海陽縣志》(卷三)之《輿地略二》,1900年版,第25頁。)它長約2公里,寬約1公里,北鄰龍下村,東鄰仙樂村,南面宏安,西面仙都,地勢開闊,寨內除賴厝的西厝屬于海陽縣東莆都外,其余各村都屬于海陽縣上莆都。

2.仙圃寨信仰風雨圣者及組織巡游會的緣由

仙圃寨建寨的確切時間無從考察。但據寨中老人說,建寨是由“戊辰八賢”之一的辜朝薦(注:辜朝薦:字端敬,號在公,海陽縣上莆都仙圃寨人,崇禎元年進士,永歷二十二年病逝?!督鹗傊尽罚ň?),1978年版,第245頁。)主持的。(注:筆者調查材料。報告人:翁和坤,男,翁厝村人,71歲,退休教師,高中文化。調查時間:2001年12月11日。)可知建寨時間應在明末清初。而仙圃寨信仰風雨圣者是至清嘉慶三年(1798)才開始的。據記載:

“蓋仙圃寨所祀風雨圣者,原于浮洋斗文。清仁宗嘉慶三年(1798),吾寨干旱,鄉紳自斗文恭請圣者金印、香火設壇求雨而得甘霖?;罔幹冢袷抉v駕仙圃,民以寨中諸神裁定,示警大路頂黃林謝莊合建之娘宮前殿,故設廟刻金身奉之。后有鑒于各地會鄉之風甚盛,為增全寨團結,共御外侮,便遵斗文村舊例,每年正月二十二日為神游期,并拈鬮以定燈首,主全年神事。至于神游所行之路,則由神降乩于黃厝巷烏門一位十余歲童子之身,由其前導而確立之。燈首則由嘉慶六年(1801)始輪排?!保ㄗⅲ合善允R石刻《潮州仙圃寨風雨圣者史略》。該碑存于風雨圣者廟內,1993年立,寬116厘米,長232厘米。)

查看全文

人與自然和諧研究思考

摘要: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問題受到了倫理學界的廣泛關注。探討和確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內在機制,不僅能夠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倫理價值提供形而上學根據,也能夠為人們從實踐上維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提供持久的內在動力。

一人與自然的本質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根源

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一致,內隱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以及當代人對這種不和諧的深深憂慮。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在創造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嚴重對抗,即人類拼命地掠奪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對人類每一次勝利都進行瘋狂的報復。生態危機作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標志正在詛咒著人類,威脅著人類的在世生存。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從而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解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態危機苦難,成為時代的呼喚和價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意味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所以人與自然和諧是一種善,甚至是一種最高的善;相反,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由于其隱喻或象征著毀滅,所以它是一種惡,甚至是一種大惡。揚善去惡是人類價值追求的目的之一,因而解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將生態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便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價值指向。消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關鍵是確認產生這種不和諧的根本性原因,以便能夠為人類找到拯救生態危機的正確道路。盡管對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原因人們有種種猜測和分析,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見解和論道,但筆者認為,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的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本源性原因,正是在人性方面人與自然發生本質的對立,才在實踐行為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態環境的災難性的后果。

在人類早期觀念中,人與自然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價值關系意義上的緊張和分裂,無論是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還是古希臘的哲學自然觀,都以各種不同的理解或解釋方式將人與自然納入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人之為人的人性與自然世界之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總是難解難分地糾纏在一起。中國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臘人的“小宇宙”與“大宇宙”和諧一致的主張,都表達著人與自然本質同一的看法。古人的這種人與自然一體的人性見識,導致了“萬物與我齊一”和“順應自然而生活”的價值追求,形成了與自然宇宙保持和諧一致,千萬不要僭越最偉大靈魂為人類安排的這一必然秩序的行為規范。然而,古人的這種存在維度和意義維度卻被現代人所遺忘,西方近生的啟蒙運動徹底顛覆了古代人的有機論自然觀,自然世界由此變成了一臺既沒有靈魂、也沒有生氣,完全由力學支配,進行機械運動的機器。自然概念的含義也由古希臘的“生長”、“涌現”、事物發生的“內在根據”,變為了現代的自然界和自然事物的總和。自然世界從一個活的有機體淪落成為死一般的物質世界,人由此也就從自然宇宙中分裂出來,成為與自然世界對立的存在。笛卡爾首開先河,將人與自然界區分為兩個各自獨立且平行存在的實體,他們之間互不依賴,互不決定,互不派生。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廣延,心靈的根本屬性是思維。斯賓諾莎反對笛卡兒的二元對立說,主張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個實體,那就是上帝,而心靈和物質僅僅是上帝這一實體的兩個屬性;兩個屬性之間并不發生直接聯系,它們互不產生、互不限制。結果斯賓諾莎在建立實體一元論的同時,又在事實上造成了一種屬性二元論。斯賓諾莎以后,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人也力圖克服機械論自然觀的缺陷,消弭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但他們卻走向了與古希臘哲人相反的道路,把人看作是自然價值的顯現根源。如康德提出“人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爾則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屬于“主—奴關系”,即人是主人,自然是奴隸。經過現代形而上學的努力,人從自然宇宙中徹底脫落出來并成為與其對立的存在,人與自然從此分別歸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自然存在物屬于僅具有廣延特征的物質世界和客體世界,人類則屬于能夠思維的心靈世界和主體世界,“目的王國”和“自然王國”之間從此產生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鴻溝。

現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樣,以自然宇宙為背景認識自己與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將人與自然的對立、不同作為人之為人的標志。這意味著,啟蒙之后人從本質方面與自然發生了徹底的斷裂,或者說從人的本質方面與自然世界劃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縮到以自身為參照系統并僅僅向自身認同的獨立存在。如僅僅向自身的認識能力認同,從而認為人是理性存在物;僅僅向自己的類特征認同,從而認為人是一個社會存在物。啟蒙運動將人從自然宇宙一體中獨立出來,似乎解放了人類,爭取了人的尊嚴,但事實證明,近現代人的這種自我啟蒙和自我解放在給人類帶來自由和享樂的同時,也對人自身和自然環境制造了災難性后果。首先,近現代人解構了人與自然的存在同一性,從而造成了人類自我的迷失,使人類無法準確確認自己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誤把對自然界的宣戰、掠奪和奴役視為人之為人的象征。其次,人不再向自然認同,而成為僅僅向自身認同的存在物,這勢必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強勢運行。如現代人類完全扭曲了生物進化的意義,把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理性,以及生物進化最為輝煌的一幕——人類的誕生,理解為人優越于自然界和強暴自然物的固有資本。人擁有理性,自在地就具有絕對價值,自在地就是目的,所有自然存在物僅僅是服務于人之目的的工具,成為現代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發人類對自然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成人與自然的現實不和諧。所以,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發生斷裂是人與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對立,這種斷裂直接規定了人類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取向,并為人類占有自然和統治自然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合理而正當的理由。作為人與自然現實不和諧標志的生態危機,正是這種本質斷裂的直接邏輯后果。

二人與自然的本質同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在根據

查看全文

人與自然和諧管理論文

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問題受到了倫理學界的廣泛關注。探討和確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內在機制,不僅能夠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倫理價值提供形而上學根據,也能夠為人們從實踐上維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提供持久的內在動力。

一人與自然的本質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根源

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一致,內隱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以及當代人對這種不和諧的深深憂慮。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在創造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嚴重對抗,即人類拼命地掠奪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對人類每一次勝利都進行瘋狂的報復。生態危機作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標志正在詛咒著人類,威脅著人類的在世生存。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從而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解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態危機苦難,成為時代的呼喚和價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意味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所以人與自然和諧是一種善,甚至是一種最高的善;相反,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由于其隱喻或象征著毀滅,所以它是一種惡,甚至是一種大惡。揚善去惡是人類價值追求的目的之一,因而解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將生態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便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價值指向。消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關鍵是確認產生這種不和諧的根本性原因,以便能夠為人類找到拯救生態危機的正確道路。盡管對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原因人們有種種猜測和分析,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見解和論道,但筆者認為,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的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本源性原因,正是在人性方面人與自然發生本質的對立,才在實踐行為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態環境的災難性的后果。

在人類早期觀念中,人與自然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價值關系意義上的緊張和分裂,無論是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還是古希臘的哲學自然觀,都以各種不同的理解或解釋方式將人與自然納入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人之為人的人性與自然世界之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總是難解難分地糾纏在一起。中國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臘人的“小宇宙”與“大宇宙”和諧一致的主張,都表達著人與自然本質同一的看法。古人的這種人與自然一體的人性見識,導致了“萬物與我齊一”和“順應自然而生活”的價值追求,形成了與自然宇宙保持和諧一致,千萬不要僭越最偉大靈魂為人類安排的這一必然秩序的行為規范。然而,古人的這種存在維度和意義維度卻被現代人所遺忘,西方近生的啟蒙運動徹底顛覆了古代人的有機論自然觀,自然世界由此變成了一臺既沒有靈魂、也沒有生氣,完全由力學支配,進行機械運動的機器。自然概念的含義也由古希臘的“生長”、“涌現”、事物發生的“內在根據”,變為了現代的自然界和自然事物的總和。自然世界從一個活的有機體淪落成為死一般的物質世界,人由此也就從自然宇宙中分裂出來,成為與自然世界對立的存在。笛卡爾首開先河,將人與自然界區分為兩個各自獨立且平行存在的實體,他們之間互不依賴,互不決定,互不派生。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廣延,心靈的根本屬性是思維。斯賓諾莎反對笛卡兒的二元對立說,主張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個實體,那就是上帝,而心靈和物質僅僅是上帝這一實體的兩個屬性;兩個屬性之間并不發生直接聯系,它們互不產生、互不限制。結果斯賓諾莎在建立實體一元論的同時,又在事實上造成了一種屬性二元論。斯賓諾莎以后,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人也力圖克服機械論自然觀的缺陷,消弭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但他們卻走向了與古希臘哲人相反的道路,把人看作是自然價值的顯現根源。如康德提出“人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爾則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屬于“主—奴關系”,即人是主人,自然是奴隸。經過現代形而上學的努力,人從自然宇宙中徹底脫落出來并成為與其對立的存在,人與自然從此分別歸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自然存在物屬于僅具有廣延特征的物質世界和客體世界,人類則屬于能夠思維的心靈世界和主體世界,“目的王國”和“自然王國”之間從此產生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鴻溝。

現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樣,以自然宇宙為背景認識自己與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將人與自然的對立、不同作為人之為人的標志。這意味著,啟蒙之后人從本質方面與自然發生了徹底的斷裂,或者說從人的本質方面與自然世界劃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縮到以自身為參照系統并僅僅向自身認同的獨立存在。如僅僅向自身的認識能力認同,從而認為人是理性存在物;僅僅向自己的類特征認同,從而認為人是一個社會存在物。啟蒙運動將人從自然宇宙一體中獨立出來,似乎解放了人類,爭取了人的尊嚴,但事實證明,近現代人的這種自我啟蒙和自我解放在給人類帶來自由和享樂的同時,也對人自身和自然環境制造了災難性后果。首先,近現代人解構了人與自然的存在同一性,從而造成了人類自我的迷失,使人類無法準確確認自己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誤把對自然界的宣戰、掠奪和奴役視為人之為人的象征。其次,人不再向自然認同,而成為僅僅向自身認同的存在物,這勢必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強勢運行。如現代人類完全扭曲了生物進化的意義,把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理性,以及生物進化最為輝煌的一幕——人類的誕生,理解為人優越于自然界和**自然物的固有資本。人擁有理性,自在地就具有絕對價值,自在地就是目的,所有自然存在物僅僅是服務于人之目的的工具,成為現代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發人類對自然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與自然的現實不和諧。所以,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發生斷裂是人與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對立,這種斷裂直接規定了人類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取向,并為人類占有自然和統治自然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合理而正當的理由。作為人與自然現實不和諧標志的生態危機,正是這種本質斷裂的直接邏輯后果。

二人與自然的本質同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在根據

查看全文

人與自然關系和諧問題論文

摘要: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問題受到了倫理學界的廣泛關注。探討和確認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內在機制,不僅能夠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倫理價值提供形而上學根據,也能夠為人們從實踐上維護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提供持久的內在動力。

一人與自然的本質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根源

強調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一致,內隱著人與自然關系的不和諧,以及當代人對這種不和諧的深深憂慮。資本主義工業社會在創造豐富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制造了人與自然的嚴重對抗,即人類拼命地掠奪和奴役自然界,大自然也對人類每一次勝利都進行瘋狂的報復。生態危機作為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標志正在詛咒著人類,威脅著人類的在世生存。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從而營造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解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正在承受的生態危機苦難,成為時代的呼喚和價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著生物共同體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意味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所以人與自然和諧是一種善,甚至是一種最高的善;相反,人與自然的不和諧由于其隱喻或象征著毀滅,所以它是一種惡,甚至是一種大惡。揚善去惡是人類價值追求的目的之一,因而解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將生態從危機中拯救出來,便成為構建和諧社會重要的價值指向。消除人與自然的不和諧關鍵是確認產生這種不和諧的根本性原因,以便能夠為人類找到拯救生態危機的正確道路。盡管對人與自然不和諧的原因人們有種種猜測和分析,其中也不乏精辟的見解和論道,但筆者認為,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的斷裂是人與自然不和諧的本源性原因,正是在人性方面人與自然發生本質的對立,才在實踐行為方面造成了自然生態環境的災難性的后果。

在人類早期觀念中,人與自然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價值關系意義上的緊張和分裂,無論是中國的儒教、道教和佛教,還是古希臘的哲學自然觀,都以各種不同的理解或解釋方式將人與自然納入一個統一的整體之中,人之為人的人性與自然世界之為自然世界的本性在古人那里總是難解難分地糾纏在一起。中國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臘人的“小宇宙”與“大宇宙”和諧一致的主張,都表達著人與自然本質同一的看法。古人的這種人與自然一體的人性見識,導致了“萬物與我齊一”和“順應自然而生活”的價值追求,形成了與自然宇宙保持和諧一致,千萬不要僭越最偉大靈魂為人類安排的這一必然秩序的行為規范。然而,古人的這種存在維度和意義維度卻被現代人所遺忘,西方近生的啟蒙運動徹底顛覆了古代人的有機論自然觀,自然世界由此變成了一臺既沒有靈魂、也沒有生氣,完全由力學支配,進行機械運動的機器。自然概念的含義也由古希臘的“生長”、“涌現”、事物發生的“內在根據”,變為了現代的自然界和自然事物的總和。自然世界從一個活的有機體淪落成為死一般的物質世界,人由此也就從自然宇宙中分裂出來,成為與自然世界對立的存在。笛卡爾首開先河,將人與自然界區分為兩個各自獨立且平行存在的實體,他們之間互不依賴,互不決定,互不派生。物質的根本屬性是廣延,心靈的根本屬性是思維。斯賓諾莎反對笛卡兒的二元對立說,主張在自然宇宙中只存在一個實體,那就是上帝,而心靈和物質僅僅是上帝這一實體的兩個屬性;兩個屬性之間并不發生直接聯系,它們互不產生、互不限制。結果斯賓諾莎在建立實體一元論的同時,又在事實上造成了一種屬性二元論。斯賓諾莎以后,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等人也力圖克服機械論自然觀的缺陷,消弭人與自然的二元對立,但他們卻走向了與古希臘哲人相反的道路,把人看作是自然價值的顯現根源。如康德提出“人為自然立法”和“自然向人生成”;黑格爾則把自然世界看作是“絕對精神”的外化,認為人與自然界的關系屬于“主—奴關系”,即人是主人,自然是奴隸。經過現代形而上學的努力,人從自然宇宙中徹底脫落出來并成為與其對立的存在,人與自然從此分別歸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自然存在物屬于僅具有廣延特征的物質世界和客體世界,人類則屬于能夠思維的心靈世界和主體世界,“目的王國”和“自然王國”之間從此產生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道德鴻溝。

現代人不再像古人那樣,以自然宇宙為背景認識自己與自然的同一性,而是將人與自然的對立、不同作為人之為人的標志。這意味著,啟蒙之后人從本質方面與自然發生了徹底的斷裂,或者說從人的本質方面與自然世界劃清了界限。人不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存在,而是收縮到以自身為參照系統并僅僅向自身認同的獨立存在。如僅僅向自身的認識能力認同,從而認為人是理性存在物;僅僅向自己的類特征認同,從而認為人是一個社會存在物。啟蒙運動將人從自然宇宙一體中獨立出來,似乎解放了人類,爭取了人的尊嚴,但事實證明,近現代人的這種自我啟蒙和自我解放在給人類帶來自由和享樂的同時,也對人自身和自然環境制造了災難性后果。首先,近現代人解構了人與自然的存在同一性,從而造成了人類自我的迷失,使人類無法準確確認自己在宇宙中的合理位置,誤把對自然界的宣戰、掠奪和奴役視為人之為人的象征。其次,人不再向自然認同,而成為僅僅向自身認同的存在物,這勢必導致自我中心主義價值觀的強勢運行。如現代人類完全扭曲了生物進化的意義,把大自然恩賜給人類的理性,以及生物進化最為輝煌的一幕——人類的誕生,理解為人優越于自然界和強暴自然物的固有資本。人擁有理性,自在地就具有絕對價值,自在地就是目的,所有自然存在物僅僅是服務于人之目的的工具,成為現代性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不可避免地引發人類對自然的促逼和宰制,并直接造成人與自然的現實不和諧。所以,人與自然在本質方面發生斷裂是人與自然最根本和最深刻的分裂和對立,這種斷裂直接規定了人類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取向,并為人類占有自然和統治自然的實踐活動提供了合理而正當的理由。作為人與自然現實不和諧標志的生態危機,正是這種本質斷裂的直接邏輯后果。

二人與自然的本質同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內在根據

查看全文

探索人與自然的發展演變

摘要:縱觀人與自然的關系,特別是對于發展的理解,人類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從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到現在大力提倡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本文試圖通過對發展觀之演變的論述,揭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對于人類社會的重大意義,初步探討我國實現和諧發展的制約因素以及如何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自然;發展觀;和諧

一、發展觀的演變

(一)崇拜自然階段

在這個階段,人類剛剛從動物中分化出來,還沒有把自己、外在事物以及意識中的產物區分開,人完全依賴于自然,對于自然懷有一種畏懼和膜拜的心態。由于這一時期地球上人口稀少,盡管人類群體采集或狩獵活動會給生物資源造成破壞,也可能引起物種滅絕,但環境問題還不足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此時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且發展緩慢,環境對人類的制約作用較強,人類改造環境的作用十分微弱,因而人類只是消極適應自然,處于“崇拜自然”的無能為力的狀態??偟膩砜矗谶@一時期,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人類對于自然的既恐懼又依賴的關系,這是一種低生產力水平下的“協調”發展。

(二)改造自然階段

查看全文

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個新征程是在吸取各國現代化經驗基礎上,繼續走中國現代化之路。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黨的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边@是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對中國現代化的概括,是對中國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在全球生態危機和世界現代化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要求下重新理解現代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進程看,人類經歷了從依附自然、敬畏自然到支配和控制自然的歷程。

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在資本邏輯的主導下,把自然界看作只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工具價值,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和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大自然破壞日益嚴重,人與自然關系異化,出現了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人類通過反思尋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不能再走西方國家工業化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與自然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并在人類實踐的基礎上實現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強調,“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深刻總結了西方工業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是當前面臨的現實課題。指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中國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發展,為了人民的利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與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美麗中國建設中推動引導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作者:行久

查看全文

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意義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階段的必由之路,是人類總結經驗教訓后的必然選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在治水中把堅持尊重自然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緊密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路子;人與自然關系的核心命題,應是二元論,而不是一元論;人類與自然關系的本質命題,是伙伴是朋友,而不是主人或仆人;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現實命題,是共生、共贏、共榮,而不是征服、改造、索取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漫長歷史中,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人類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較小,人與自然保持著相對和諧的狀態、在整個流域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的框架下,統籌考慮解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對策、洪澇災害不可避免,洪災損失可以減輕,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干旱問題不可根治,缺水問題可以緩解,建立合理協調的用水模式、水污染問題是人類發展過程中、辯證地看待人類治水活動的利與弊,樹立全面、長遠、辯證的觀念、在倡導科學發展觀的今天,人們普遍認為,堅持以人為本,就能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但歷史告訴我們,現實與我們的認識并不一致、以主人自居,仆人自居,還是以伙伴相處,朋友相處,是確立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又一個基本課題、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既然是伙伴關系,朋友關系,那么要求人類在與自然關系的問題上,必須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前提,克服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思想,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并進的科學發展觀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而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對落實科學發展觀有著重要的意義.

這種和諧的發展便便科學的發展,科學的發展觀.

因為首先和諧是指系統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間配合得勻稱和得當。一個生態系統,尤論是在全球、地區,還是局部區域,都是復雜的牛物群落與所處的環境(包括水、大

氣、土、巖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對穩定又有自組織功能的一個系統,水是其中最活躍、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潤澤萬物的同時,水又以其自身的豐枯規律、動力特性,影響著整個自然界的演進和變化。生態系統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對水的量變和質變十分敏感。興水利、除水害,人類社會在與水的相依相伴中,在與水的抗爭中,得到了繁衍和發展。在治水中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已經成為人類持續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任務。

所謂治水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就是指以人為本,堅持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與協調。在整個流域生態系統的框架下,處理好人類活動與水利水害的關系,合理地趨利避害,正確對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降低水污染等人為災害,在將水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時,盡可能降低人類活動對水體循環的干擾,減少人對水的侵害;處理好人類取用水與自然界其他用水的關系,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控制在能夠保持水體基本功能、水資源可以持續利用的狀態,使水在為人類造福的同時,能夠為整個自然界造福。

查看全文

恩格斯人與自然關系思想漫談論文

摘要:環境問題日益嚴峻,人類面臨生存困境。消除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正確認識和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筆者指出,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出了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為實現“人類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人類必須擺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必須尊重和掌握自然規律,深入地支配人們的生產行為以及預測可能引起的比較長遠的社會影響;必須協調物的生產與人的生產的關系;必須認識到私有制是生態危機產生的社會根源,從而建立社會主義。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闡述對于探索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深化認識可持續發展理論具有重大意義,至今仍是我們解決生態問題的行動指南。

關鍵詞:恩格斯;人與自然的關系;客觀規律;天人合一

Abstract:Theenvironmentproblemhasinitiatedtheglobalcrisisgradually,andmenarefacedwiththesurvivaldilemma.Toresolveenvironmentalproblemsandrealize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itiscriticaltodefine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Asearlyasmorethan100yearsago,Engelshaspointedoutthathumanistheproductofnatureandreliesonthenaturetosurvive.Forthemutuallydependentandmutuallyrestrictiverelationship,humanshouldlocateproperlyitspositioninthenatureandabidebythelawofthenaturetorealizethereconciliationbetweenhumanandnature.Itisessentialtorealizetheprivateownershipistherootcauseofecologicalcrisis,andthussocialismmustbeestablished.AsanimportantpartofMarxism,Engels''''thoughtconcerned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isofgreatsignificancefortheresolutionofenvironmentalproblems.

Keywords:Engels;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objectivelaw;syncretismbetweenheavenandman

一、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

查看全文

科學發展觀的人與自然的聯系詮釋

論文關鍵詞:科學發展觀整體論后現代生態世界觀生態倫理思想

論文摘要:后現代生態觀對于我們確立科學發展觀視域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它體現了人對生命進化不同方向的智慧選擇。它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強調用一種全新的價值觀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后現代生態觀的定義,起源與演變

(一)定義

后現代生態觀,顧名思義就是在批判傳統哲學理論,批判現代性基礎上,以生態學的觀點重新定位人類,重新看待人類在世界中的生存位置。認為人只是自然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相互聯系的,每一種生物非生物都有其存在的生態理由,并對其他存在產生著或大或小的影響。而生態系統是有其自身的平衡規律與資源限制的。人類當代的經濟增長繁榮,實際是以掠奪破壞自然資源,侵害其他物種甚至是人類下一代的生存權利換取,以地球的生態危機為代價的。而最終,將反過來傷害人類自身,導致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上滅亡。因此,后現代生態觀反對人類中心主義,強調用一種全新的價值觀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用生態學整體主義的世界觀和生態科學的方法論去觀察、評價和調節自然,技術、社會的關系;以尋求人,自然,社會和諧的可持續發展。

(二)起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