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時間:2022-04-21 09:33:39

導語: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個新征程是在吸取各國現代化經驗基礎上,繼續走中國現代化之路。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特征。黨的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視角對中國現代化的概括,是對中國現代化建設規律和生態文明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在全球生態危機和世界現代化的背景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要求下重新理解現代化的內涵。從人類文明進程看,人類經歷了從依附自然、敬畏自然到支配和控制自然的歷程。

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在資本邏輯的主導下,把自然界看作只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工具價值,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和工業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大自然破壞日益嚴重,人與自然關系異化,出現了全球性生態環境危機。人類通過反思尋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不能再走西方國家工業化所走的“先污染后治理”“邊污染邊治理”的老路。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與自然是相互制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關系,并在人類實踐的基礎上實現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強調,“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是相互依存、緊密聯系的有機鏈條”,“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深刻總結了西方工業化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

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是當前面臨的現實課題。指出:“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關系,而是辯證統一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之路,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中國現代化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美麗中國,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發展,為了人民的利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與更多優質生態產品的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就是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要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基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在美麗中國建設中推動引導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善生產環境和生活環境,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作者:行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