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1 09:56: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少數民族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少數民族

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研究

摘要: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有很多具有鮮明東北特色的文化形態,但是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整體品牌形象還沒有建立起來,進而影響到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推廣和交流。本文總結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特點,從跨文化交際角度探討東北少數民族文化如何走出去,形成良好的文化產業,為帶動東北經濟發展,帶動東北少數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跨文化視野;東北少數民族文化;推廣;研究

一、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特色

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歷史悠久,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和文化資源。這些文化都有著鮮明的東北特色,也是形成東北人直爽性格的基礎。1.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多樣化特色。我國東北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多個國家接壤,自古以來鄰近國家的人們就不斷向我國東北地區移民,自然就會帶來各自本民族的文化。以朝鮮族為例,公元1697年至1699年朝鮮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瘟疫,部分朝鮮人潛居中國東北的長白山區,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重大災難,使大量朝鮮難民越過鴨綠江、圖們江來到這里謀生。19世紀中葉,隨著清政府對封禁令的廢除,實行“招民開墾”政策,更便于朝鮮農民大批移入東北地區定居,逐漸形成了現在中國境內的朝鮮族1。外來居民帶來豐富多樣的外來文化,而這些文化,逐漸演變成為我國東北地區少數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文化具有濃厚的地域特色,并且呈現出多樣化的文化業態。2.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原創特色。在我國東北地區,人類活動的遺址也比較的多,并且在舊石器時代的早期已經在遼河流域以及松花江流域活動,東北的遺址文化類型和山頂洞人以及北京猿人基本特征高度的一致。到了周代的時候,經過遷徙和融合,東北地區的原始人慢慢的形成了比較多的分支。由于東北地區人類活動歷史悠久,積淀了很深的文化底蘊。如滿族及清代歷史文化、近代史跡、歷史名人、奇特景觀等?!皾M漢全席”、“老邊餃子”、“東北大秧歌”、“二人轉表演”等極具東北特色的飲食文化、關東風情和民族文化深受海內外游客喜愛。再比如鄂倫春族是中國東北部地區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之一,可以說是最后的狩獵民族。在社會實踐以及狩獵生產的過程中,鄂倫春人創造出的精神文化也比較豐富,比如音樂、口頭創作、造型藝術以及舞蹈等等。3.東北少數民族文化的融合特色。東北本身便是將中原文化作為基礎并融合了其他文化形成的,并且很好的傳承了下來。特別是到了明清,中原文化完全變成了東北地域文化主體。東北地區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周邊分別與內蒙古、俄羅斯、朝鮮等國接壤,因此東北少數民族人口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和這些國家同一民族的人口。東北的移民從來沒有停止過,在文化層面,形成了多元的關東文化,東北土著民族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積淀,移民人口的流入,帶來了膠東文化、豫東文化、晉商文化、江浙文化、兩湖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互相交融,奠定了多元的新型關東文化基礎,形成了今天東北人獨特的人格特質----勇敢與魯莽共生,開放與保守共存。由多民族的融和、多元文化的共生,使東北地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包容性、開放性。

二、跨文化交際概述

跨文化交際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時所發生的一切。交際和文化密不可分??缥幕浑H是現代生活的重要一面。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也更為緊密。尤其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一起交流時,文化背景差異會成為交流的障礙。跨文化交際學科理論的發展也為提高人們跨文化交際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1.立足本民族文化。跨文化交際就是要讓不同的文化進行交流、推廣,文化本身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因此,跨文化交際不是文化的同化,而是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礎之上進行相互之間的互動。世界文化本來就是多樣的,即便是中國國內的不同地區也會存在一些文化差異。所以,跨文化交流的前提是立足本民族文化,尊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在交際之前首要的任務是形成自身文化系統,明確自身文化內涵。2.積極走出去。跨文化交際不是文化的侵略,而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可能僅是在膚淺層面的相互了解,也可能是一種積極的文化影響,但是只有走出去,文化交際才能實現。文化“走出去”實際是是建立在人類共同價值的基礎上的文化共鳴3。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數千年文化的積累,和人文地理環境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跨文化交際的重點在于走出去,只有走出去,世界文化才能更加繁榮。這種走出去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不是一個民族的事情,而是全社會的事情,一定要從國家和政府層面出發,這種走出去才能更順暢、更有效果。3.夯實理論基礎。跨文化交際本身便是一門比較年輕的學科,其是在經濟全球一體化以及國際交流背景下產生額學科。在我國,其是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出現的,對漢語的國際推廣非常重要。跨文化交際本身又是綜合性比較強的學科,其包含了社會學學科相關的研究。為了更好的實現跨文化交際,相關學者和工作者要積極探討跨文化交際的理論,使之豐滿、嚴謹,這樣才能盡快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與水平,也更好地將本國文化進行宣傳,產生經濟及社會價值。

查看全文

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翻譯及策略

摘要:少數民族典籍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正確翻譯民族典籍則是世界了解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礎,也是將其文化傳播到世界的最有效途徑。翻譯涉及的詞語及少數民族文化,應把握其文化價值,避免翻譯陷阱,按翻譯基本理論和方法綜合考量,強化語言的文化性與歷史性。

關鍵詞:少數民族;典籍;翻譯典籍

經久不衰,蘊含著民族的文化精髓,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少數民族文化典籍作為傳承和傳播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對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成果的記錄,其中蘊含著少數民族人民的經驗與智慧。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全球交流日益頻繁,將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典籍向國際傳播,已成為翻譯領域研究者的重點研究課題。想要實現這個目標,對我國譯者而言,仍面臨著諸多問題和困難。因此,有效翻譯少數民族文化典籍,對其向世界傳播與傳承我國少數民族文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翻譯的價值

我國少數民族典籍古老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進程中成為我國的奇珍異寶??梢哉f,若想全面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那么,了解該民族的文化典籍是其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而民族文化典籍的內容主要包括:神話、預言、歌謠、諺語等。傳統的民族典籍形態多樣,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其涵蓋人類學、歷史學、宗教學、民俗學、民族學等知識。如我國少數民族三大史詩,即柯爾克孜族傳記性史詩《瑪納斯》、藏族民間說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和蒙古族英雄史詩《江格爾》,都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是人類文化史上的第一個精神文化高峰,其價值也是其他文學作品所不能替代的[1]。在全球化進程中,我國少數民族典籍翻譯是我國文化向世界傳播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因此,借助翻譯少數民族典籍更好地向世界展現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精髓,使世界真正感受到我國民族文化的內涵和特殊意義,是我國譯者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少數民族典籍翻譯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兩點:首先,對提升民族認同感和國際文化地位起著關鍵作用。目前,世界的通用語為英語,那么,若想有效地對民族文化實現廣泛傳播,就一定需要英語作為語言工具實現中譯外這項工作。因此,將少數民族文化典籍翻譯成英語并使其傳播中國文化,可以使我國的軟實力得到更高的國際文化地位[2]。其次,有利于向國際展示我國文化的多樣性和深厚底蘊。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多種文化間的相互碰撞可使我國文化多姿多彩。

二、我國少數民族典籍翻譯現狀

查看全文

廣西少數民族歌曲錄音藝術分析

摘要: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們給出的答案是“創新”。本文旨在從兩個方面闡述我們的研究與創新成果。第一,錄音藝術與編曲。在這章中,我們對創作研究的幾首歌曲做了闡述。第二,演唱實踐。筆者旨在通過對唱腔的研究,探究民歌新唱的意義。

關鍵詞:少數民族;錄音藝術;演唱實踐

一、課題研究意義

論文從曲目改編與演唱兩個主要方面進行創新探索。同時創作了歌曲,素材以廣西壯族最主要且具有壯族民歌為對象,創作了歌曲《美在錦繡壯鄉》。以廣西隆林縣素苗山歌為素材,創作了搖滾味十足的《素描山歌》。在錄音上,運用多種制式錄音技術,對歌曲進行拾音。針對不同的歌手及其樂手運用不同的拾音方式,將話筒擺放在不同位置進行錄制,在后期用不同混縮手法進行混縮。編曲上,選擇現有的“壯族、侗族、毛南族、仫佬族、京族、苗族、瑤族”的創作歌曲進行改編,力求用現代音樂元素與廣西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結合。在演唱方面運用西洋唱法與少數民族原聲態唱腔進行融合,對歌曲進行全新演繹。結合少數民族豐富的歌唱形式,如:歌舞、歌曲等,對歌曲演唱形式進行探索??缃缪莩诖舜握n題實踐用也有所運用,在《素苗山歌》中,演唱者運用了通俗唱法。

二、錄音藝術與編曲

在整個課題研究中,我們一共對5首歌做了改編以及創作了2首歌。創作歌曲是《美在錦繡壯鄉》與《素描山歌》、《再唱蝴蝶歌》。其余歌曲在原生態民歌中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原生態民歌在傳唱的過程當中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歌曲內容表達的也是現代的生活。以下就創編及改編的幾首歌作一個闡述?!睹涝阱\繡壯鄉》整首曲子為二段曲式,主歌為e小調,副歌轉到A大調。伴奏樂器有弦樂、電鋼琴、大鼓及民族小打,弦樂以斷奏為主,電鋼琴用分解和弦進行填充加花。在錄音中主歌為獨唱,選用心形指向式拾音器進行拾音,在合唱部分則用全指向式?;煲魰r,給人聲發送少量的混響,達到人聲集中靠前的效果。《素描山歌》選用素描原生態歌曲的一些唱段進行創編,編曲中,用了古箏、笙、蕭、失真電吉他及金屬鼓進行編配,嘗試用民樂與電聲樂器相融合。后期縮混中,整首曲子,為了讓全曲符合曲境,給各個音軌發送少量的混響,達到曲子靠前而清晰的效果。而在間奏電吉他的SOLO上,用了delay效果器,以2:1的發送量進行電吉他的來回延遲。《小河淌水浪翻翻》這首歌曲選用仫佬族傳統民歌,全曲定調為A大調,在伴奏編配上選用濃重的電子鼓,底鼓與開镲交替著,選用電子合成器的自動分解鋪墊和弦,吉他掃弦作為節奏填充,在第二段之后創新了八個小節的旋律唱段,提高音區,拉長音型,色彩和弦在長音地方用旋律環繞形式襯托著,且加了一個降七級音,使得曲子猶如離到D大調上。最后,曲子強調尾奏連續四個小節的半音升調達到全曲的最高處?!断s動思情》是一首描寫侗族少女在仲夏之際聽見蟬鳴而思念自己情哥哥的歌曲。整首歌曲是二段曲式,旋律引用侗族里的打油茶歌曲選段進行改編創作,主歌音型密集,而副歌音型稀疏,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編曲上,主要樂器由弦樂組演奏,中國民間水鼓、沙錘等作為打擊樂進行填充,而鋼琴貫穿整首曲子。后期縮混中,減少壓縮比,減少整首曲子的生硬感。

查看全文

少數民族舞蹈分析論文

在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期間舉辦的少數民族舞蹈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發言時提及次數多的是四川省代表團的《阿莫惹妞》(阿莫惹妞,彝語,意為"媽媽的兒子")。專家對它的評價是:將彝族自然的舞蹈語匯提升到表現人物性格的高度。雖然表現母子情深的題材不算新,但編導馬琳能打破傳統的寫實技法,在表現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創新。正是這種創新的意識,在參演舞蹈劇節目當中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現,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

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自1980年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以來,我國少數民族舞蹈藝術有了質的飛躍和長足發展,突出表現就是培養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創作和表演人才,產生出不少享譽國內外的優秀舞蹈和舞劇作品。從這次參加會演的舞蹈作品來看,絕大部分都以傳統的、民族的舞蹈為基礎,在保持原有韻味的前提下,既體現出編導的創新意識,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舞蹈理論家張苛談到對幾臺節目的觀后感時說,編導們的手法多種多樣,傳統型、元素型、狀態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現出創新的精神面貌。有的節目抓住細節,淋漓盡致地表現生活內涵;有的用肢體語言打開精神世界的大門;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鮮明的時代感。

民族舞蹈的發展離不開創新,然而創新不單指表現新的主題、運用新潮的動作,而重在拓展。同樣,民族舞蹈的現代化也不是拋棄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強化和發展。一些專家圍繞這些問題,發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徐爾充認為,目前各民族舞蹈藝術發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體對自己生長的這塊土地所產生的舞蹈語匯的駕馭和創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需要這個群體不斷努力,一方面提高對傳統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強對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鑒能力。

著名舞蹈家賈作光認為,民族舞蹈藝術要在挖掘、繼承和積累的基礎上創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現代的觀念對民族舞蹈加以關照。但是,即使是在發展過程中,創新也應萬變不離其宗,創新的根本是民風、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語言。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從簡單的展示發展為體現人文關懷和各民族的多樣風格。不足之處在于表現風格有余,而人文關懷不足,這主要是因為編導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他建議有針對性地進行研討,拿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查看全文

中美少數民族政策分別

2006年4月14日至15日,“多元文化國際視野下的中美少數民族教育政策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美國迪金森學院(Dickinson

College,Carlisle,P.A.U.S.A)召開。會議主辦方為美國迪金森學院,與會代表主要包括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的學者和專家共20余人,其中中國內地與會學者來自漢、藏、蒙古、回、朝鮮、彝、裕固族等不同民族身份代表。會議代表圍繞中國少數民族教育優惠政策的理論與實踐;國際視野下的美國“肯定性行動計劃”及其個案研究;中美少數民族優惠(肯定性)政策比較研究;經濟發展、資源分配和少數民族教育;中國的雙語、三語教育與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內容等問題,展開了熱烈而深入的討論。

筆者認為關于中美少數民族教育政策,二者既存在相似之處,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中美少數民族教育肯定性政策存在的差異表現在:

實施的背景不同

中國少數民族教育的起點比較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許多少數民族還未建立起現代教育制度,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較大的比重,有的少數民族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或由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少數民族教育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谶@種狀況,國家規定少數民族考生在高校招生錄取時享受降低分數的優惠政策;預科教育對提高少數民族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使更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升入高、中等專業學校學習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成為主要為少數民族學生舉辦的獨具特色的辦學形式。

查看全文

少數民族文化特征與變遷

摘要:我國是一個民族眾多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燦爛的華夏文明。但是近幾年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和沖擊,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在現代文明的演進中也逐漸開始出現了文化流失和文化退化的現象。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成為文化變遷中最需要重視的一項內容,只有將少數民族文化精髓繼承和發揚下去才能保證我國多民族國家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才能讓華夏五千多年燦爛的民族文化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因此,對少數民族文化特征與變遷的研究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本文將重點對少數民族文化特征與變遷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特征;文化變遷

自古以來,我國的少數民族便一直都保存著各自獨特的風格特色,不同的服裝、裝飾,以及不同的符號都代表著各自民族文化的象征意義,且這些多樣性都是根據少數民族地區地域特色長時間逐漸形成的地域文化,這也是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所特有的文化風格。這些或大或小的改變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的整體文化特色,所以對于各民族文化在各階段的不同文化特色及風格我們都應該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接下來本文將就少數民族文化的特征與變遷做一些分析,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定的幫助。

一、少數民族文化的特征

(一)形態上具有多樣性

自古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在形態上都具有一定的多樣性,且影響力巨大,有自己獨特的特色。如宗教,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宗教都為我國少數民族所信仰,且宗教文化一直具有著顯著的多樣性。如佛教,在少數民族區域,云南白族等很多少數民族會信仰佛教中的漢地佛教,且漢地佛教的寺院亦遍布在其城鄉村社,自古便有“佛國”之稱;而藏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數民族則普遍信仰的是佛教中的藏傳佛教,也就是喇嘛教,并留下了許多有意義的藏文、蒙古文方面的相關記載,為我國的考古文獻也做出了一些貢獻,也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另外,傣族等少數民族信仰的是南傳上座部佛教,便是小乘佛教,且留下了一些豐富的巴利文佛教典籍。而除此之外,白族還曾信仰阿叱力教,且留下了一些相關的文獻。所以佛教也便幾乎成為了這些少數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征,且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除此之外,少數民族的衣食住行,也是存在很大差異的,且極富多樣性。每個民族的服裝設計都相差甚遠,甚至每個民族不同支系的服裝設計都是不一樣且差距挺大的。每個民族的服裝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服裝顏色的選擇、搭配以及款式的選擇都具有一個民族的獨特風格,這也是我們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一個標志性之一。

查看全文

少數民族旅游營銷特點

1引言

少數民族多居住在我國邊疆和西部地區,總體而言,民族地區呈現出經濟欠發達、區位邊緣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具體表現為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較好,文化遺產豐富。在經濟上謀發展與文化上保護多樣化這對矛盾的作用下,文化遺產旅游作為一種中立或尚且稱得上雙贏的方式應運而生。然在實際操作層面卻不盡如人意,如因旅游運作不當而致使民族文化遺產遭毀壞或變異,當地居民在旅游發展中受益有限等現象。民族地區居民未蒙其利,反深受其害,旅游發展并沒有為民族地區帶來實質利益,反而造成民族文化的變質,甚至有人將文化的變質視為旅游發展的必然結果。在此背景下,如何營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成為民族旅游發展的關鍵。一提起營銷,總讓人聯想到銷售的最大化,那么,市場營銷和文化遺產管理能夠和諧共存嗎?將市場營銷視角運用于文化遺產管理,總會令遺產的忠實保護者嗤之以鼻。認為營銷等同于銷售最大化,意味著無限制的擴展消費基礎從而導致遺產的核心價值進行錯誤的表呈。同樣,很多人還將營銷與廣告和促銷相混淆,認為有損文化遺產作為重點保護對象的形象。實際上,銷售和促銷所代表的是市場營銷過程的最后環節,它們是達到目的的手段,是實現更廣泛的管理目標的途徑。當我們對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市場所出現的問題進行仔細分析發現,都是沒有采用市場營銷管理視角的直接后果,而不是因為采用了這種方式而產生的結果。由于沒有清晰地界定核心產品、目標市場、經濟的和非經濟的目標、以及實現這些目標的行動計劃,所以混淆的信息就有可能被傳達給公眾,其結果就是,可能把“錯的”人群帶著對“錯的”體驗的期望吸引到了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地,進而迫使少數民族文化遺產管理者以一種不恰當的方式來展現他們的產品,以滿足這些人群的消費需求。這當中采用營銷手段對目標市場進行過濾就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2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營銷特征分析

因文化旅游的一些特別特征,也給作為管理工具的市場營銷提出了挑戰,同時也說明了在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規劃程序中充分考慮市場營銷問題的重要性。其獨有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凸顯民族文化內在價值

在少數民族文化遺產旅游的整體目標中,內在的文化價值往往與使用價值有著同等或更強的作用。如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增強民族自覺意識、培養對本民族歷史的自豪感,甚至進行宗教沉思等,可能成為比增加游客人數或經濟收益更為重要的目標。而通過營銷手段無限制地吸引游客人數往往能阻礙這一目標的實現。因此,營銷要著重針對目標明確型文化旅游者,使其獲得深刻的文化體驗,凸顯民族文化內在價值。

查看全文

改進少數民族新農合狀況

一、引言

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整體落后已經是政界、學界、民眾基本的共識。新農合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也明顯落后于東中部地區。課題組成員多年來研究民族地區社會保障,大量查閱文獻資料,借鑒學界同仁的學術觀點,通過多種途徑關注民族地區新農合的建立,親眼目睹、親耳聆聽農牧民、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對新農合建設的所思所想。幾年的時間新農合經歷了從無到有、從試點到推廣、到實現“廣覆蓋、低保障”的過程。但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導致整個社會發展水平的落后,盡管中央也采取了特殊的扶持政策,但推進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新農合由“廣覆蓋低保障到廣覆蓋基本保障”的轉變是“十二五”期間新農合的重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城市和農村選擇的突破口不同,城市從養老保險改起、農村選擇從醫療保險改起,這種選擇是科學正確的。課題組多年多次調查農民最需要哪一種社會保障時,一致的回答是醫療保障。缺醫少藥無條件醫病,對生命和健康抱著無奈心理的農牧民,第一次感受到黨和政府對他們健康的關注關愛。他們期盼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基本的健康保障能通過政府和農牧民的共同努力在“十二五”期間大力推進。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范圍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理解,狹義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就是指少數民族自治地區,包括五個民族自治區,30個民族自治自治州,127個民族自治縣。廣義的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不僅包括少數民族自治地區還包括五個多民族的省即云南、貴州、青海、甘肅和四川。本課題從廣義角度研究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新農和制度建設。

二、研究設計與數字處理

為了從多個角度了解新農合在少數民聚居地區運行的實際狀況,客觀評價和判斷新農合運行幾年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尋找進一步鞏固發展的可行性思路,使惠及世界人口最龐大的中國新農合制度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不斷趨于成熟和完善,并能結合不同地區實際,充分考慮民族性和地域性特點,建立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新農合,課題組選擇了內蒙古與云南兩個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省份的部分旗縣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調查問卷的設計以及包括的內容。問卷調查借鑒北京大學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課題組設計的問卷調查內容,借鑒了2007年國務院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評估入戶調查設計的題,并結合多年來對新農合研究積累的第一手資料、理論分析以及到少數民族聚居旗縣召開座談會的實際感受,最后形成問卷調查題?;厩闆r10方面的內容,身體狀況包括10個方面內容。過去1月的身體情況、與上一年相比身體情況、去過一年是否做過體檢、是否患有慢性病、患有哪種慢性病、過去兩周家人是否有小毛病、患小病時應對辦法、患大病時是否住院,患大病沒有治療的原因,去過一年家庭醫療費支出狀況。參加新農合情況,包括40個方面內容,如是否知道新農合、是否參加新農合、為什么參加、繳費水平如何、參加后醫療費用是否降低、參加后醫療機構的繳費水平是否增加、對就診報銷政策是否了解、定點醫院藥品收費和診療服務項目收費價格是否公示,對醫療服務的評價、對合作醫療的評價等。

(二)問卷發放與調查地區分布。申請課題時、充分考慮到實際調研的可行性,把內蒙古自治區作為省級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個案研究的典型、重點調研包頭市、鄂爾多斯市、鄂溫克自治旗,實際調研時,擴大到云南省。主要考慮到云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成份最多的省,在五個多民族的西部省份中,少數民族數量也最多,能代表南方少數民族的實際情況。課題組派12位調查員,分赴內蒙古六個旗區縣,云南省三個縣,共發放問卷1615份,其中在內蒙古發放1000份,收回915份,有效問卷842份,涉及六個民族,其中蒙古族占比30.5%,還有滿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等各少數民族共計占被調查人數的35%,漢族占被調查人數的65%。在云南省三個縣發放問卷615份,收回問卷600份,有效問卷575份,涉及11個民族,少數民族占被調查人數51.5%,其中彝族占比20.7%.兩個地區實際調研的少數民族人數都大于第六次人口普查少數民族人口占當地總人口的比例。

查看全文

少數民族職工伙食補貼

一、項目名稱:禁食豬肉少數民族職工的伙食補貼

二、依據:《關于解決回族等職工伙食補貼問題的通知》(浙統(84)30號)

三、具體規定:

1、凡有10人以上禁食豬肉少數民族職工的單位,應積極創造條件設立清真專灶;只有個別人的,應備專門灶具,以解決他們的膳食。

2、對單位內沒有條件設立清真專灶或另備灶具做飯,又不能回家用膳的回族等禁食豬肉少數民族職工,每人每月給予適當補助伙食費。當月連續請假半月以上的,伙食補助費減半發給。

查看全文

少數民族舞蹈保護與繼承思索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舞蹈以少數民族自身獨特的形體動作來表現社會生活,體現民族歷史文化,抒發情懷,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中最燦爛的篇章。在傳統的記錄保存工作中,演員的舞蹈動作多通過文字、圖片、視頻進行記錄,這些手段難以對演員的表演動作進行準確全面的記錄,一般的拍攝儀器只能以二維圖像的方式進行錄制,雖然便于存貯及傳播,但數據的重用性和可編輯性較差,難以進行再次開發利用。近年來,數字化技術的發展使得上述手段的實施更為便利,促進了民間舞蹈保護工作的開展;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為舞蹈三維虛擬展示奠定了基礎;數據庫技術使得大范圍的民間舞蹈獲取成為可能;網絡技術的進步,為舞蹈文化的傳播、交流搭建了展現平臺。以民族舞蹈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為目的,利用動作捕捉技術獲取民族舞蹈動作三維數據,并結合舞蹈編輯、虛擬展示技術,為民族舞蹈文化的保護、開發和多次利用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況奕,2006)。

1舞蹈動作數據的獲取及編輯

1.1光學式運動捕捉

運動捕捉系統是基于計算機圖形學原理,通過排布在空間中的數個視頻捕捉設備將運動物體(跟蹤器)的運動狀態以圖像形式記錄下來,然后使用計算機對該圖像數據進行處理,得到不同時間計量單位上不同物體(跟蹤器)的空間坐標(X,Y,Z)。動作捕捉系統將這些動作和表情捕捉并記錄下來,然后通過動畫軟件,用這些動作和表情驅動三維角色模型,并生成最終所見的動畫序列。運動捕捉的實質就是測量、跟蹤、記錄物體在三維空間中的運動軌跡,捕捉表演者的動作,并將其轉化為數字化的“抽象運動”(圖1)(邱望標,2009)。

1.2運動數據編輯

運動編輯可以分為信號處理、曲線擬合與變形、運動融合、基于路徑/足跡的編輯以及運動重定向等操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