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順差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00:59:3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雙順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小議收支雙順差的問題及原因

[論文關鍵詞]國際收支雙順差成因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現象日益嚴峻,本文主要對雙順差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一、2000年以來我國的國際收支情況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的國際收支始終保持在經常項目順差,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的“雙順差”格局,總順差規模不斷擴大。國際收支的平衡與否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均衡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國際收支持續順差表明我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已過萬億,持有如此巨額的儲備固然是一國經濟實力的體現,但由此產生的國際收支順差過大也會對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國際收支順差的原因

1.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的儲蓄大于消費的結構性失衡

查看全文

收支雙順差的現狀及原因詮釋

[論文關鍵詞]國際收支雙順差成因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現象日益嚴峻,本文主要對雙順差的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一、2000年以來我國的國際收支情況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的國際收支始終保持在經常項目順差,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的“雙順差”格局,總順差規模不斷擴大。國際收支的平衡與否對我國宏觀經濟的均衡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國際收支持續順差表明我國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目前我國的外匯儲備已過萬億,持有如此巨額的儲備固然是一國經濟實力的體現,但由此產生的國際收支順差過大也會對我國國民經濟運行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國際收支順差的原因

1.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的儲蓄大于消費的結構性失衡

查看全文

國際收支雙順差中國貨幣政策

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是國際國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全球經濟失衡是全球生產力布局變化和國際金融體系變化的反映

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全球的流動更加充分、迅捷,跨國公司出于比較經濟優勢和在全球配置資源的戰略需求,把一些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從發達國家轉向了新興市場國家,而把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和高端服務留在了本國。這促成了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對歐美市場的貿易順差。在這種國際生產力布局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中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外貿結構和以直接投資為主的利用外資的方式,使得中國處于制造業的終端,承擔了許多亞洲國家的轉移順差。

我借用一下以色列央行前行長雅各布·弗蘭克爾(JacobFrenkel)先生于2006年6月份在阿根廷年度貨幣和銀行研討會上用到的一張圖表(圖1),我覺得第三方的圖表更能夠客觀地反映世界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圖中顯示,中國對于歐美是出口大于進口,存在大量的貿易順差,但是中國對于亞洲卻是進口大于出口,存在貿易逆差。中國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特點,決定了很多產品都是在中國組裝再出口的,這說明中國對歐美市場的一部分貿易順差是其他國家貿易順差的轉移。即使中國改變了貿易條件,人民幣匯率升值,或者是勞動力成本的提升,都只會引起制造業在發展中國家布局的變化,而不可能改變亞洲新興國家對歐美市場總體貿易順差這樣一個大的格局。除非是歐美市場能在高新技術產品和服務業產品方面對新興市場國家更加開放,允許新興市場國家進口更多的高端產品。

在國際金融體系方面,以美元為主的國際結算體系和金融危機的教訓,使許多新興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美元儲備以穩定本國金融。在亞洲及拉美的金融危機之前,各國的儲備積累并沒有像現在這么多,正是金融危機之后,這些國家為了穩定自己本國的金融,必須儲備比較多的國際貨幣。而國際貨幣體系當中,主要的結算貨幣是美元,因此就使大家積累了比較多的美元儲備。儲備的運用使得美元流向美國金融市場,形成了對美國的債務投資,彌補了美國儲蓄與投資的缺口。這就是大家所說的國際經濟失衡的另一個表現。本來應該是發展中國家更需要資金流入,而現在恰恰是發展中國家把自己的資金輸入了發達國家,補貼了美國儲蓄和投資的巨額缺口。只要現有的國際金融體系維持不變,各新興市場國家維持較高外匯儲備水平的這種格局也不太可能發生變化。

查看全文

我國國際收支外匯儲備累積研討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雙順差”的現狀;“雙順差”的成因;“雙順差”的影響;解決“雙順差”問題的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在經常項目出現順差的同時,資本與金融項目也是順差、外匯儲備的累積正是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集中體現、經常項目、我國的經常項目的順差額基本上都來源于貨物貿易賬戶、貨物貿易項目、我國的貨物貿易項目順差主要源自其中的加工貿易、服務項目、收益項目、經常轉移項目、資本與金融項目、我國的資本項目一直處于逆差狀態,但逆差額很小,不構成對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的重大影響、影響我國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的另一原因是其中的證券投資項目和其他投資項目、“雙順差”成為帶來了人民幣升值壓力、“雙順差”為我國帶來了巨額的外匯儲備、“雙順差”成為我國通脹的誘因之一、提高進口增長速度,控制出口增長速度、擴大內需,拉動消費、轉變利用外資觀念等,具體請詳見。

1“雙順差”的現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除個別年份外,中國一直保持著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雙順差,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雙順差規模呈現增加趨勢。按照國際收支平衡的原理,在一般情況下,一國出現經常項目順差應該導致資本與金融項目逆差,但中國的情況則相反——在經常項目出現順差的同時,資本與金融項目也是順差。像中國這樣的大國,保持雙順差15年以上,在國際經濟歷史上絕無僅有。而外匯儲備的累積正是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集中體現,雙順差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外匯儲備的迅速增加,其增長速度更是驚人,到2006年2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已達8537億美元,首次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一外匯資產持有國。截至到2007年3月為止,中國已經累計了12020.31億美元的外匯儲備。

2“雙順差”的成因

2.1經常項目

從結構上看,經常項目包括貨物(貿易)、服務(無形貿易)、收益和單方面轉移(經常轉移)四個項目。下面將2000年至2006年的經常項目賬戶差額的明細表列出。

查看全文

我國雙順差分析論文

一、雙順差的含義及現狀

國際收支雙順差是指一國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同時出現外匯收入大于外匯支出的盈余狀態。從國際收支賬戶定義關系看,如果不考慮“誤差和遺漏”項,雙順差實現的兩個帳戶盈余之和等于外匯儲備的增加。

從1994年到2006年,除了1998年資本和金融帳戶為流出外,其余12年我國一直處于經常帳戶與資本和金融帳戶的雙順差狀態,并且這幾年雙順差的規模還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伴隨國際收支雙順差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開始出現較快增長。尤其是2000年以來外匯儲備增長表現出加速趨勢,外匯儲備增量逐年遞增,截至到2008年3月,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16821.77億美元,從06年開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二、雙順差與人民幣升值的關系

巨額雙順差的存在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削弱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導致流動性過剩、推動人民幣升值等等。而本文主要分析雙順差和人民幣升值的關系:

(一)雙順差導致了人民幣的升值

查看全文

人民幣升值看我國雙順差分析論文

一、雙順差的含義及現狀

國際收支雙順差是指一國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同時出現外匯收入大于外匯支出的盈余狀態。從國際收支賬戶定義關系看,如果不考慮“誤差和遺漏”項,雙順差實現的兩個帳戶盈余之和等于外匯儲備的增加。

從1994年到2006年,除了1998年資本和金融帳戶為流出外,其余12年我國一直處于經常帳戶與資本和金融帳戶的雙順差狀態,并且這幾年雙順差的規模還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伴隨國際收支雙順差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開始出現較快增長。尤其是2000年以來外匯儲備增長表現出加速趨勢,外匯儲備增量逐年遞增,截至到2008年3月,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16821.77億美元,從06年開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二、雙順差與人民幣升值的關系

巨額雙順差的存在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削弱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導致流動性過剩、推動人民幣升值等等。而本文主要分析雙順差和人民幣升值的關系:

(一)雙順差導致了人民幣的升值

查看全文

貿易國際收支現狀及調節政策研究

一、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國際收支中的經常項目和儲備資產以外的資本金融項目長期以來一直呈現出順差的局面,也就是我們所稱的“雙順差”,這一現象使得我國的外匯儲備資產逐年增多。在2007年的經濟態勢的影響下,我國2008年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其中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消費價格指數(CPI)和消費價格指數(CPI)都有所上升。由于美國在2007年爆發了次貸危機,該危機引起了全球性的經濟動蕩,我國2008年的經濟由增長逐漸轉為衰退,加之我國在同年爆發了嚴重的地震等自然災害,我國的經濟衰退變得更加劇烈。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的對外貿易穩定運行,國際收支狀況得到緩慢改善,呈現出“雙順差”。2009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國際收支情況繼續改善,仍維持經常賬戶和資本金融賬戶的“雙順差”。到了2010年,我國的國際順差5247億美元;經常賬戶盈余2378億;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2869億。2011年,國際收支順差為4016億,較2010年下降了19%;經常賬戶仍為順差,同比下降15%;資本和金融項目的順差同比下降了23%。2012年,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得到進一步的改善,其中經常賬戶順差1931億;資本和金融賬戶逆差168億。2013年上半年,我國對外貿易平穩發展,經常賬戶和資本金融賬戶繼續呈現雙順差。2014年,我國國際收支中非儲備性質的金融賬戶出現了逆差,但其經常項目仍為順差,此時,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接近4萬億美元,大約為2001年的19倍。經歷了2015年“811匯改”,國內外對人民幣有了貶值的預期,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資本的流出,同時,離、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一定程度上發生了貶值。截止到2016年7月末,在銀行結售匯的影響下,我國外匯儲備余額的逆差已降為3.2萬億。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也貶值5358個基點,貶值幅度超過8.77%,從匯改前2015年8月10日的6.1162跌至1年后的6.6530。我國的國際收支常年持續“雙順差”的局面表明了以下兩點內容:一方面,“雙順差”極大地豐富了我國的外匯儲備,降低了外匯市場上的外匯價格,使人民幣有升值的趨勢,調整了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總量。另一方面,大量外匯的流入,使中央銀行從居民手中買入外匯時,必須根據市場上的匯率發行與之價值相等的人民幣,最終增加了市場上基礎貨幣的數量。盡管中央銀行可以采用公開市場操作、發行央行票據、提高準備金率和利率等手段來沖銷因購入外匯而發行大量貨幣的影響,但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會因此而受到威脅。

二、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原因

1.經常項目順差形成的原因。(1)高儲蓄,低消費居民儲蓄欲望強烈,消費傾向低迷,由于外貿順差=總儲蓄-總投資,從而使得經常項目出現了順差。其中,導致居民高儲蓄、低消費的原因有很多,如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金融市場的不發達、資源不合理利用、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均衡、百姓消費觀念、公共服務設施等。這些短期內不太會有大的轉變,因此,外貿順差在短時間內不太會發生根本性逆轉。(2)全球生產力布局變化,導致加工貿易順差近年來,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擴大,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不斷完善,同時擁有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吸引了大量勞動密集型外資企業的進入。另外,中國已成為國際制造產業轉移的目的地之一。這兩點為我國在制造業終端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給中國帶來了來自世界其他國家的貿易轉移順差。(3)重出口,輕進口中國實行了“獎出限進,鼓勵出口”的出口補貼政策,政府和國內廠商都傾向于進行出口貿易,以求更多的外匯收入,導致我國的貿易順差逐年增大。(4)人民幣被低估導致出口增加及熱錢涌入推高雙順差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一直呈升值趨勢,低估的人民幣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繁榮發展,使得我國的貿易項目近年來一直呈現順差,且數值日益增大。2.資本金融項目順差形成的原因。(1)中國制定了貿易優惠政策,吸引大量外資企業來華投資中國政府長期推行FDI優惠政策,大大吸引力外資進入中國市場進行投資活動。目前,我國的FDI始終維持著凈流入的局面,它是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的主要來源。(2)金融體制落后,資本流出渠道狹窄中國的金融制度不完善,金融市場活躍程度較低,同時嚴格管制國內資本的流出,使得資本流出的渠道十分狹窄,從而導致了資本金融項目的順差。(3)全球流動性過剩的輸入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實行的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使得一部分境外資金流入中國,造成了中國流動性過剩,最終形成了資本金融項目的順差。

三、中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影響

1.正面影響。(1)促進國內經濟快速增長和增加就業機會貨物貿易凈額、直接投資凈額對我國GDP的貢獻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促進了經濟的增長,外商企業來華投資吸收了大量的勞動力,極大地增加了就業。(2)增加外匯儲備和增強國際清償力由于我國長期處于“雙順差”狀態,經常賬戶順差、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都對外匯儲備的增加做出貢獻,使得我國在支付進口商品的貨款和清償外債方面具有更強的能力。(3)我國出口商品種類完備,出口商結構不斷優化貿易“雙順差”豐富了我國出口商品的種類,使其涵蓋到了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與此同時,我國初、低級產品的出口率呈下降趨勢,而中、高技術產品的出口正逐年上升。(4)中國成為制造業大國并向制造業強國升級同世界各國進行貿易活動中形成的“雙順差”,使中國制造業不斷發展壯大,現已成為全球第三大貨物貿易國和第一大出口國,同時促進了中國建立完備的生產制造體系,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型升級。2.負面影響。(1)經濟對外依賴程度過高,經濟運行潛在風險上升貨物和服務貿易順差大大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增長,使得根據進出口總值/GDP計算的中國外貿依存度逐年增長,而不斷升高的外貿依賴度又加大了中國經濟運行的潛在風險。(2)外匯儲備規模過大,投資收益較低、成本較高中國現已成為世界上外匯儲備規模最大的國家,其外匯儲備總額占全世界外匯儲備的比例超過了30%。但是,由此帶來的外匯儲備的收益水平卻很低,同時外匯的成本十分高昂。(3)外匯占款增加,基礎貨幣被動投放,增大央行金融調控難度“雙順差”使得人民幣有升值的趨勢,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央行必須大量買入由外商投資流入和貿易順差產生的外匯,大大增加了外匯的占款,在市場上被動投入了大量的基礎貨幣,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我國央行進行金融調控的難度。(4)缺乏大宗商品的定價權,使國內財富大量流出近年來,我國制造業迅猛發展,已成為大宗商品的主要消費國,大宗商品的進口量年年增加,但其定價權主要受到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控制,導致中國的大量財富不斷向歐美等貿易逆差國和大宗商品出口國轉移。(5)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外貿摩擦頻率日益提高伴隨著中國“雙順差”的持續増長,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數量和強度不斷增大,速度增快,且發生頻率越來越高。

查看全文

淺析中國國際收支的當前狀態及原因

摘要: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記錄。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主要由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決定。我國國際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紀90年代,除個別年份外,呈現出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我們接下來就要討論下我國國際收支出現“雙順差”現象的原因以及對策。

關鍵詞:國際收支;現狀;雙順差;原因

一、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國際收支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居民在一定時間內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居民所發生的國際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其的定義,它包括貨物服務和收益,對世界其他經濟體的金融債權債務的收益,以及轉移項目和平衡項目等。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主要由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決定,而經常賬戶的盈虧取決于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金融賬戶則主要決定于金融市場的利率、風險、投資報酬率與其他非經濟因素的變動。

我國國際收支狀況非常特殊,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除個別年份外,呈現出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國際收支雙順差是指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在理論上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是互補的,所以不可能同時出現順差。但我國卻出現了雙順差現象,這對我國國內經濟正常運轉和與國外的經濟交往產生了不利影響。

2008年我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可以很清晰的表現出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特點。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2008年國際金融市場報告》指出,2008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4261億美元,同比增長15%。其中,按照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計算,貨物項目順差3607億美元,服務項目逆差118億美元,收益項目順差314億美元,經常轉移順差458億美元。2008年,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190億美元,同比下降74%。其中,直接投資凈流入943億美元,證券投資凈流入427億美元,其它投資凈流出1211億美元。總的來說2008年中國國際收支仍保持雙順差格局,但總順差由快速增長轉為趨于平穩,總體狀況良好。

查看全文

當代國際收支的現狀與舉措

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記錄。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主要由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決定,而經常賬戶的盈虧取決于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金融賬戶則主要決定于金融市場的利率、風險、投資報酬率與其他非經濟因素的變動。

從動態上講,國際收支活動描述了一種經濟現象,反映了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全部對外往來的貨幣收付活動。就靜態而言,國際收支描述了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貨幣收支的對比結果,把這種結果加以系統地記錄,就形成了國際收支平衡表。

我國國際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紀90年代,除個別年份外,呈現出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特別是21世紀以來,雙順差規模出現迅速擴大的趨勢。正是由于這種國際收支雙順差所引起的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導致了我國目前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對沖銀行體系過多的流動性。近兩年來,我國國際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國內外相關學者的關注。

一、近幾年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根據國家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貨物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經常項目實現順差1608.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23%,占我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上升為72%,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根據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5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1342億美元,增長128%。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29.64億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對外投資增長較快,“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由順差轉為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占2004年中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的逆差分別為49億美元、40億美元。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外匯儲備增長2089.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22.6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增加0.05億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減少19億美元。2005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8189億美元。“凈誤差與遺漏”出現在借方,為168億美元,相當于國際收支口徑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21%,在國際公認5%的合理范圍以內。2005年,我國的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2.42萬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7%,占GDP比重進一步上升到109%。國家外匯局在《國際收支報告》中指出,這表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進一步擴大,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更加緊密,對外經濟運行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增強。

2005年,國家繼續運用貨幣、財政等政策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快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金融體系改革取得進展,整體穩健性增強。中國人民銀行和國家外匯管理局穩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積極發展外匯市場,放寬匯價管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彈性逐步增強,外匯市場參與主體不斷擴大。

查看全文

國際收支的現狀及對策詮釋

摘要: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記錄。研究和探討國際收支對于制定對外經濟政策、提高競爭力、促進收支平衡有著重要的意義。文章從近幾年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我國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原因、促進我國國際收支平衡的對策等三個方面,論述了我國國際收支問題。

關鍵詞:國際收支;現狀;對策

國際收支是一國居民在一定時期內與非居民之間的全部政治、經濟、文化往來所產生的全部經濟交易的貨幣記錄。一個國家的國際收支狀況主要由經常賬戶、資本和金融賬戶決定,而經常賬戶的盈虧取決于一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金融賬戶則主要決定于金融市場的利率、風險、投資報酬率與其他非經濟因素的變動。從動態上講,國際收支活動描述了一種經濟現象,反映了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全部對外往來的貨幣收付活動。就靜態而言,國際收支描述了一國與其他國家之間貨幣收支的對比結果,把這種結果加以系統地記錄,就形成了國際收支平衡表。

我國國際收支模式非常特殊,自20世紀90年代,除個別年份外,呈現出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特別是21世紀以來,雙順差規模出現迅速擴大的趨勢。正是由于這種國際收支雙順差所引起的外匯儲備的過快增長,導致了我國目前一段時間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是對沖銀行體系過多的流動性。近兩年來,我國國際收支失衡日益引起國內外相關學者的關注。

一、近幾年我國國際收支的現狀

根據國家外匯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由于貨物貿易順差大幅度上升,2005年經常項目實現順差1608.18億美元,同比增長134.23%,占我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上升為72%,主要是因為貨物貿易順差大幅上升。根據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5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1342億美元,增長128%。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629.64億美元,同比下降43.1%,原因主要是由于對外投資增長較快,“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由順差轉為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占2004年中國國際收支總體順差的比例下降至28%。2005年證券投資和其他投資的逆差分別為49億美元、40億美元。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外匯儲備增長2089.4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了22.6億美元,特別提款權增加0.05億美元,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減少19億美元。2005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達到8189億美元。“凈誤差與遺漏”出現在借方,為168億美元,相當于國際收支口徑下的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的1.21%,在國際公認5%的合理范圍以內。2005年,我國的國際收支交易總規模2.42萬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7%,占GDP比重進一步上升到109%。國家外匯局在《國際收支報告》中指出,這表明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度進一步擴大,與世界經濟的融合更加緊密,對外經濟運行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增強。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