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雙順差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3 05:15:00
導語:我國雙順差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雙順差的含義及現狀
國際收支雙順差是指一國國際收支中經常項目與資本和金融項目同時出現外匯收入大于外匯支出的盈余狀態。從國際收支賬戶定義關系看,如果不考慮“誤差和遺漏”項,雙順差實現的兩個帳戶盈余之和等于外匯儲備的增加。
從1994年到2006年,除了1998年資本和金融帳戶為流出外,其余12年我國一直處于經常帳戶與資本和金融帳戶的雙順差狀態,并且這幾年雙順差的規模還呈現出擴大的趨勢。伴隨國際收支雙順差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外匯儲備規模開始出現較快增長。尤其是2000年以來外匯儲備增長表現出加速趨勢,外匯儲備增量逐年遞增,截至到2008年3月,我國的外匯儲備已經達到16821.77億美元,從06年開始一直是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
二、雙順差與人民幣升值的關系
巨額雙順差的存在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削弱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導致流動性過剩、推動人民幣升值等等。而本文主要分析雙順差和人民幣升值的關系:
(一)雙順差導致了人民幣的升值
1.“雙順差”帶來了人民幣升值壓力
一方面,“雙順差”意味著人民幣供小于求,因此會導致人民幣升值。國際收支理論認為匯率取決于外匯的供給與需求,而外匯的供求又是由國際收支決定的。經常項目順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的順差都意味著在外匯市場上對人民幣的需求大于供給。由于人民幣的供給小于需求,人民幣的價格就會上升,即匯率就會下降,人民幣就會升值。
另一方面,巨額“雙順差”使中國面臨多國尤其是美國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由于中國經常項目長期盈余,即出口大于進口并呈擴大趨勢,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希望施壓人民幣升值來減少貿易赤字,而中國主要的競爭對手也希望人民幣升值以削弱中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因此,2002年日本政府和美國政府為了本國利益要求人民幣升值,尤其是美國由于存在巨額對華貿易赤字,力壓人民幣升值。
2.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的“自我實現”
“雙順差”在帶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同時也引發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而人民幣升值預期也開始“自我實現”。人民幣升值預期使國際投機資本涌入我國并且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國際金融機構炒作人民幣升值的信心,人民幣需求再次上升,人民幣升值壓力進一步升級。
(二)人民幣升值不能改變雙順差的狀況
傳統國際經濟學觀點認為,本幣升值將抑制出口規模,刺激進口規模,減少貿易順差。但是,中國人民幣升值以后并沒有表現出這種狀況。2005年7月至08年3月,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大致呈上升趨勢,但數據顯示,我國的雙順差并沒有減少。再從中美貿易來看,匯改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直升值。
許多學者對人民幣匯率與對外貿易及人民幣匯率與對美貿易關系進行研究發現,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對我國的對外貿易及對美貿易均沒有顯著影響,也即是說人民幣升值并不能改變我國的雙順差狀況。
由此可見,雙順差帶來了人民幣升值壓力,但是人民幣升值并不能減小“雙順差”,要真正解決雙順差問題,還是要從它產生的原因著手,進行相關的改革。
三、雙順差產生的主要原因
1.我國經濟中儲蓄大于消費的結構性失衡
從國民收入恒等式我們知道,外貿差額實際上等于一國的凈儲蓄額(儲蓄-投資=出口-進口)。因此,經常項目盈余代表的是一國的對外凈投資。我國經常項目長期盈余,突出反映了我國儲蓄過剩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儲蓄率一直保持較高的水平,這既與我國居民消費傾向不高、預防性儲蓄增加有關,又與崇尚節儉的文化等因素有關。1990年到2004年期間,我國年均儲蓄率僅次于新加坡,居世界第二,高于日本經濟起飛時的國內儲蓄率,遠高于拉美等發展中國家。
2.外商直接投資(FDI)、國際投機資本大量流入
外資企業向中國轉移的過程中大多選擇加工貿易,以此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來完成簡單的裝配,由于加工貿易條件下的出口額必然大于進口額,即貿易為加工生產帶來了增加值,這必然帶來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近年來,在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的火爆和人民幣升值預期的驅動下,大規模投機性資本通過各種途徑流入我國,導致國際收支的資本和金融賬戶順差。
3.我國采取鼓勵出口和鼓勵外資流入的非對稱性國際收支政策
我國在制度安排上,明顯鼓勵出口,鼓勵外資流入。改革開放以來,為了解決資金、外匯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我國采取了一系列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發展沿海外向型經濟。
4.勞動力成本低使我國成為加工出口產業轉移目的地
由于我國勞動力成本在國際上一直處于較低水平,具有相當的比較優勢。原來設在亞洲其他國家的加工出口產業,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經大量轉移到我國,這樣也就把他們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移了過來。
四、政策建議
1.擴大內需,化解國內儲蓄與消費的結構性失衡。我國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內需不足,儲蓄過多,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儲蓄、擴大內需。一方面,隨著我國國民收入差距的拉大,我國的消費問題實際是一個收入問題,所以,我們需要改革現行分配制度,增加城市低收入者及農民的收入,以增加居民消費。另一方面,國內儲蓄是一個國家持續發展的基礎,經濟的持續發展取決于本國的積累能力和資源使用效率。因此,我國需要提高國內資金的使用效率,支持民間資本和銀行信貸,創造良好的投融資環境,將高額儲蓄轉變為高效率的投資。
2.積極調整出口導向戰略,促進貿易平衡發展。自1985年出口退稅政策實施以來對提高我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增加我國的出口及促進經濟發展都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這種出口導向的戰略也使我國長期處于雙順差狀態并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所以,現在應該改變這種戰略。在出口方面,可以對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簡單加工品征收出口關稅,并降低出口退稅;限制高污染、高能耗產品的出口,并為有自主創新能力產品的出口創造更多的優惠條件,從產業政策上引導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在引進外商直接投資時,應盡快取消一切吸引外資的優惠條件逐步取消對外資的超國民待遇,以促進內資企業的發展。同時,我們需要摒棄過去只注重外資數量不注重外資質量的引資方式,鼓勵高新技術產業到我國投資,以此帶動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不再只做“世界工廠”。
3.繼續實施“走出去”戰略,引導資金有序流出。形成我國巨額國際收支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和金融帳戶中外國對內投資與我國對外投資的極大不對稱。所以,我國應該適當放寬外匯管制,尤其是要改革強制性售匯制度,放寬企業對外投資的用匯限制,運用直接補助和貸款貼息等方式支持具有競爭力的國內企業“走出去”。制定并落實對外投資的指導政策,完善境外投資的機制,以此轉移和降低資本賬戶的部分順差。
參考文獻:
[1]生蕾.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成因、影響與政策取向.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9).
[2]丁浩.試析人民幣升值預期的緩解之道.金融經濟,2008,(2).
[摘要]隨著我國外匯儲備的增加,中國的國際收支“雙順差”問題也越來越受關注。本文從人民幣升值與雙順差的關系入手,指出人民幣升值并不能解決中國的雙順差問題,并通過分析中國雙順差產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雙順差人民幣升值產生原因政策建議
- 上一篇:副市長在全市物價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 下一篇:市長在全市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精品范文
10我國最早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