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范文10篇
時間:2024-03-17 07:31:5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水稻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水稻旱育稀植
1苗床準備
旱育秧是在旱土狀態下進行育秧,必須選擇適宜地塊作苗床,并加以培肥,培肥以農家肥為主。標準是手握成團、泥不黏手、落地即散,直觀指標是肥、細、松、軟、厚。提倡選用菜園地,實行水稻育秧、蔬菜種植、油菜育苗一田化,既能培肥地力熟化土壤,又能培育壯秧、壯苗,緩解用地茬口矛盾。苗床面積應根據移栽大田數確定,一般1∶30~40,即每公頃大田準備300m2左右苗床。
2整地作畦
秧床整地作畦要求上細下粗、上實下松。在播種前施肥并耕翻1~2次,耕翻應耕深15cm以上,做成畦寬1.2~1.4m、溝寬50cm、溝深20~30cm的畦,苗床四周開好圍溝,以保證排水通暢。畦整平后用2.0kg壯秧劑加干細土20kg充分混拌可撒施25m2苗床,再反復耙勻于0~5cm深的土層內,用木板壓平,澆透水即可播種。
3播種
按每平方米播種子50g計算總用種量,用25%使百克乳油2500倍液浸種36h即可直接催芽,催芽至露白后將破胸谷均勻撒播在床土上,可采取分畦稱量多次撒播的方法,確保床面落籽疏密一致、均勻。撒播后用木板輕輕鎮壓,使種子三面入土。再用過篩細土分幾次用手撒覆在苗床上,將種子蓋嚴,厚度應以不露籽為宜,約0.5~1.0cm。土撒完后用漏壺式噴霧器噴水,能使苗床水分充足,種子順利生根發芽。最后插高20~30cm拱架,蓋好薄膜,四周壓實防止透風。
水稻培育技術
1水稻濕潤育秧關鍵技術
1.1種子處理
主要包括曬種、浸種、消毒和催芽。水稻種子播前宜攤曬l~2d,促進種子中酶的萌動,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和發芽勢。選用適宜藥劑浸種,可有效殺滅種傳性病菌,杜絕或減輕大田發病。
1.2選好秧田
選擇背風、向陽、離水源近、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結構良好、雜草少、無病蟲、離本田近的地塊作秧田。若是鹽堿地應洗鹽,使耕層含鹽量降到0.2%以下。北方一季稻區多為旱整地,結合耕地施優質有機肥60~75t/hm2,然后整平耙細,要求畦面平,高低不過寸。
1.3播期與播量
水稻稻曲病治理試驗綜述
稻曲病是水稻穗期的真菌性病害,農民稱“豐收病”。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水稻品種更新、耕作制度變化等原因,該病害發生面積有所增加,發生程度日益加重,已成為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病害,對稻米質量、人畜安全、自然環境造成了重大危害。為此,2010年作者對使用不同機械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進行了大田試驗,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基本情況
試驗設在姜堰市沈高鎮雙徐農場,水稻品種“甬優8號”,水育移栽稻,施藥時水稻長勢好,肥力水平高。
1.2供試藥劑及施藥時間
每667m!用2.5%紋曲寧水劑250mL(江蘇省蘇科農化有限責任公司),水稻破口前3~5d(8月27日)施第1次藥,第1次藥后隔7d(9月3日)施第2次藥。
水稻僵苗防治對策
1水稻僵苗的發生原因
1.1缺素僵苗
缺素僵苗常見的是由缺磷、缺鉀或缺鋅等3種元素造成的僵苗。缺磷僵苗,葉色呈暗綠或灰綠色,并常沿葉脈縱向卷縮,遠看苗色暗綠中帶有藍紫或灰紫色。缺鉀僵苗,開始時下部老葉尖首先發黃,并伴有赤褐色斑點發生,斑點沿葉緣向基部擴展,連成條斑,葉片枯死;部分品種不顯赤褐斑點,起先下部葉全葉呈赤褐色,而后擴展至全株,嚴重時整株葉片枯死,遠看似火燒焦狀,故又名赤枯病。缺鋅僵苗,棕色至褐色的葉斑從下位葉的中部開始出現,逐漸擴展至葉的上部和基部,中基部和中脈常有失綠現象。我縣土壤pH值均大于7,土壤呈弱堿性,土壤缺磷、缺鉀、缺鋅的田塊較多,尤其是古邳、慶安、姚集、魏集等拋沙土地區,缺素較重,雖然底施肥料時,增施一部分磷肥、鉀肥和微肥,但在撒施時由于施用不均,而造成田間水稻僵苗呈現點狀分布。
1.2中毒僵苗
由土壤中有毒性還原性物質引起,主要有硫化氫、低級飽和脂肪酸和低價鐵、錳離子等等。其中硫化氫毒性最強,中毒癥狀與土壤中各類還原性物質的濃度高低有關,共同的癥狀是必伴有大量黑根、腐根發生,土壤發黑,有臭味。我縣出現中毒性僵苗主要原因是:①未腐熟的有機肥(人、畜和家禽糞肥)用量過多或耕翻過遲。②耕層土壤長期積水,導致還原物質的積累。③前茬秸稈未經深翻掩埋在土壤表層富集,經長期淹水后腐爛漚根而至。④水源性污染造成水稻僵苗。水源性污染主要由污水排放造成灌溉水中的有毒性物質(酸、堿、重金屬離子)累積。
1.3冷害僵苗
水稻集中育秧辦法
為了積極推進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工作,提升水稻育秧技術及組織化、集約化水平,促進雙季稻生產發展,根據《政辦函[2012]6號關于2012年市水稻集中育秧工作方案的通知》,結合我鎮實際,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成立機構,強化服務
成立鎮水稻集中育秧工作小組,由主管農業副鎮長任組長,農辦、農業服務站、水管站、各農資店為成員。工作小組辦公室設在農業服務站內,由農業服務站站長劉志剛任辦公室主任,負責全鎮水稻集中育秧示范工作。
集中育秧技術指導服務由農技專干負責。周天樂負責泮春片集中育秧點的技術服務;沈紅波負責龍伏片集中育秧點的技術服務。同時組織各村(居)做好宣傳發動工作,讓農民充分認識和了解集中育秧的好處和作用。
二、工作目標
2012年,全鎮水稻集中育秧示范面積達到5000畝,其中機插秧面積達到2000畝。扶持和發展水稻集中育秧大戶和專業合作社5個,通過開展集中育秧,大幅度減少早稻直播,杜絕晚稻直播,擴大機械插秧面積,促進全鎮雙季稻生產發展,實現水稻增產增收。
水稻病蟲草害防治
1主要病蟲發生動態
水稻白葉枯病是細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水稻葉片。病菌從葉片水孔侵入,先從葉尖、葉緣或葉脈出現白色條狀病斑,發病部與其健全處交界明顯,綠白分明。在潮時,病部常溢出淡黃色顆粒,稱之為“菌膿”。菌膿干后如同魚籽狀,病菌帶入大田,侵入秧苗,水稻在三葉期較為抗病。水稻分蘗以后,孕穗、抽穗時期,最容易感病與發病。二化螟在霍邱縣每年發生2代,個別年份發生3代,但第3代出現時,雜交中稻已揚花灌漿,只能取食雜草。1代螟蛾高峰期5月13~17日,卵孵盛期5月18~23日,卵孵化高峰期5月底至6月3日。第2代螟蛾產卵始盛期為7月15~18日,卵孵化盛期7月20~23日,卵孵化高峰期7月25~28日。在卵孵化高峰前1~2d施藥為最佳期。1代螟蛾產卵盛孵期正值水稻分蘗盛期。6月上中旬出現大片枯鞘與枯心死苗現象,此時施藥效果不理想。因為1代幼蟲已鉆入莖稈內部危害,往往造成1代重,2代危害更重的趨勢。各種病蟲害發生動態:一是秧田期(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苗稻瘟、苗期白葉枯病、二化螟1代、稻薊馬等;二是分蘗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有稻紋枯病、白葉枯病、二化螟1代等;三是拔節孕穗期(7月中旬至8月上旬)有白葉枯病、紋枯病、二化螟2代、稻縱卷葉螟、白背飛虱等;四是抽穗至灌漿成熟期(8月中旬至9月中旬)主要有白葉枯病、稻曲病、三化螟3代、褐稻飛虱等,特別是沿
淮地區褐稻飛虱大發生與流行,造成嚴重的損失。
2綜合防治各種病蟲害
在水肥管理上,寸水活棵,濕潤灌溉,適時烤田,嚴防深灌和串灌。移栽活棵后輕烤田,1個月后重烤田,則白葉枯病發病輕,一般病指為9.5。未烤田長期深入灌溉的田塊則發病重,病指為20.85。同時,推廣以基肥為主,增施土雜肥,多施磷鉀肥,適施氮肥以達到肥足而無過多剩余,控制水稻過分旺長,壓低病指。要積極開展生物防治,把保護利用自然天敵放在首位,生物防治有避免環境污染、減少化防農藥的抗性等特點。霍邱縣稻田主要天敵種群有蜘蛛、撲食蝽、隱翅甲、瓢蟲、草鈴等,對二化螟、飛虱、稻縱卷葉螟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打好總體化防戰
水稻強化栽培技術
1.培育壯秧,中小苗移植:根據品種特性和當地生態條件適期播種,苗床每100米2施有機肥100公斤,氮磷鉀三元復合肥15公斤。播種量為10.0-22.5克/米2。秧田期一般20天,秧苗長到5葉左右及時移栽到大田,保持根系不干。移栽時要求淺插,秧苗直立,減少根系損傷。
2.單本稀植:單本稀植有利于根系和冠層發展,避免多本引起的根系競爭。雜交稻一般移栽密度為畝栽8000-9000株(行株距35-40cm×20cm),常規粳稻移栽密度一般為畝栽11000-12000株(行株距30-35cm×20cm)。土壤條件好的行株距可以增大些,如在天臺雜交稻兩優培九移栽密度為6000-8000株,畝產達732公斤。在玉環SRI示范方采用常規稻春江糯2號移栽1.0-1.2萬叢,畝產716.8公斤。
3.好氣灌溉:移栽期淺水插秧,返青期土壤保持足夠水分,以后可以采取淺水灌溉,等落干后進行第2次灌溉,如果期間下雨能滿足水分要求可不必灌水。在水稻營養生長階段可采用濕3-5天,干3-5天干干濕濕灌溉,保證土壤通氣便于根系生長。生殖生長階段保持1-2cm薄水層。此外,水分管理措施還要根據土壤類型、勞力情況和其他因素而定。
4.精確施肥:適施氮肥,增加鉀肥用量,重視有機肥投入。一般每畝要求施有機肥1000公斤,全部作基肥,畝總施氮量13.5kg(基肥∶追肥∶穗肥比6∶3∶1),施氯化鉀10kg(基肥∶追肥比1∶1)。后期結合病蟲害防治噴磷酸二氫鉀1-2次。
5.綜合防治:因為水稻強化栽培在田間不能以水壓草,雜草容易生長,草害問題比較嚴重,要進行化學除草。一般在移栽后7天左右施分蘗肥時拌除草劑施下,結合灌水。水稻強化栽培一般紋枯病很少發生,但螟蟲危害較重。害蟲防治以螟蟲,縱卷葉螟,稻飛虱等為主,可用銳頸特、殺蟲雙和撲虱靈等,在噴藥時應增加用水量。
深究水稻稻曲病的成因與防治
摘要:介紹了水稻稻曲病的危害癥狀和發病規律,總結了其綜合防治技術,以期為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稻稻曲病危害癥狀發病規律綜合防治技術
水稻稻曲病在休寧縣俗稱“生谷花”,多發生在收成好的年份,該病發生后一般可減產5%~10%,不但影響產量,而且病粒含有毒物質及致病色素,嚴重影響米質,降低商品率[1]。近年來,水稻稻曲病在休寧縣稻區發生面積不斷擴大,危害程度逐漸加重,已上升為休寧縣主要病害。通過調查走訪發現,農民對稻曲病發生規律及防治時期并不了解。稻曲病早期發病癥狀表現不明顯,農民很容易忽視,從而錯過防治的最佳時期,水稻生長后期稻曲病表現明顯時盲目用藥,不僅防治沒有效果還造成稻米品質下降,食用后影響健康。為了能及時有效地控制稻曲病的危害和蔓延,確保水稻高產、優質,現將其發生規律和綜合防治技術介紹如下。
一、危害癥狀
稻曲病在開花后至乳熟期發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揚花期感病,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則每穗1~2粒,多則每穗10多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進入,在穎殼內生長,初時受侵害谷粒穎殼稍張開,露出黃綠色的小型塊狀突起,后逐漸膨大,將穎殼包裹起來,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塊。菌塊近球形,顏色逐漸變為黃綠或墨綠色,墨綠色菌塊表面光滑,最后龜裂,散出墨綠色粉末(孢子)。
二、發病規律
水稻特征及栽植技術
常農粳6號(原名粳08-2),系2007年江蘇省常熟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用常粳06-4/武2401配組選育的中熟晚粳稻新品種,該品種具有高產、優質、多抗等優點,2011年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蘇審稻201117)。
1特征特性
1.1生育期常農粳6號全生育期為161d,生長期在5月中下旬至10月底,為中熟晚粳稻。
1.2植株形態株高92cm左右,生長清秀,株型緊湊,葉色中綠,葉片挺,群體整齊度較好,長勢旺盛,后期熟相好。全生育期總葉片數、伸長節間分別為18~19張、6~7個。
1.3產量2008—2009年常農粳6號參加江蘇省區試,2年平均產量9331.5kg/hm2,比對照品種武運粳7號增產9.54%,產量差異達極顯著水平;2010年常農粳6號參加生產試驗,平均產量9138.0kg/hm2,而對照品種產量僅為8304.25kg/hm2。常農粳6號在大面積種植時,產量達到9000~9750kg/hm2[1]。田間表現較好,成穗率高,分蘗力中等偏強,有效穗達到300萬~330萬株/hm2,每穗總粒數120粒左右,結實率92%以上,千粒重28g以上。
1.4抗性(1)抗病性。根據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2008—2010年鑒定結果,稻瘟病苗期均為0,表現高抗;穗頸瘟為1~2級,表現抗;白葉枯病4個生理小種均為1~3級,表現抗;條紋葉枯病(姜堰3.95%、14.00%,靖江5.56%、12.50%、16.70%)表現抗[2]。(2)抗倒性。常農粳6號莖稈堅韌有彈性,抗倒性強,有利于機械收割。
水稻落粒性研發
落粒性是與水稻生產密切相關的重要性狀之一,易落粒或難落粒的水稻品種都不宜在生產上使用。一般來說,野生稻的自然落粒性是其區別于栽培稻最重要的特性之一。野生稻的籽粒成熟時,籽粒會立即落下,這樣就可以避免被一些小動物吃掉,從而為野生稻的正常繁衍提供了保證,但是這種野生稻落粒習性會給人類的收獲帶來極大的不便,并造成巨大的產量損失,因此,在馴化的過程當中,野生稻落粒習性被選擇掉了。在栽培稻中,秈粳稻在打谷落粒性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一般而言,粳稻比秈稻難落粒;有些粳稻極難落粒,給收獲帶來極大不便,而有些秈稻比較容易落粒,又給產量帶來損失。適宜的落粒程度是與水稻的收獲方式相關的:在使用大型聯合收割機收割時,中度落粒的品種受到歡迎;使用小型的頭部送料(半喂入式)聯合收割機收割難落粒到不落粒的品種時才最有效;中度落粒的品種也適于使用手工收割和脫粒。對于容易落粒的品種,無論其產量有多高,由于它們在收獲中減產嚴重而不會受到歡迎。利用野生資源的育種項目也經常受到連鎖累贅的干擾,因為易落粒性通常與目標性狀是連鎖的。因此,開展水稻落粒性的相關研究對水稻人工馴化的研究以及培育落粒性適度的品種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主要綜述了水稻落粒形成的生理基礎與形態解剖、落粒性的遺傳與QTL/基因定位,并對今后研究的發展方向做出了展望。
1水稻落粒生理基礎與形態解剖學和細胞學特征
水稻種子的落粒性受護穎和枝梗之間離層(ab-scissionlayer)的形成所控制。在種子脫離過程當中,離層首先在脫離器官的邊沿形成。水稻枝梗組織中離層的形成發生在抽穗前16~20d,也就是配子體細胞在幼穗中開始分化的時期。水稻枝梗中的離層由1~2層小而圓的薄壁細胞組成,而周圍的枝梗和穎片細胞是由大的厚壁細胞組成。當種子成熟時,離層細胞降解,使得水稻谷粒很容易從母體植株上脫離下來。不同的水稻品種具有不同的離層形態。一些品種沒有離層而且不落粒,而一些品種中則具有不降解的離層。在易落粒的品種中,具有從表皮到接近維管束的發育良好的離層。有些品種具有從表皮到維管束向上傾斜的離層。在這些情況下,在兩個離層之間由不降解部分組成的支持區,比易落粒品種的寬,從而導致出現了中度到難落粒的性狀。有些品種具有薄壁細胞和厚壁細胞共存的不規則的離層。有些品種在枝梗的內稃側具有部分發育的離層,而另一些品種在內稃側具有完整的離層,而在外稃側則具有不規則的離層。通常,乙烯促進這種脫離過程,而生長素則抑制脫離過程。出于對特定信號和環境因素的響應,水解酶的活性在離層細胞中被激活,從而引起離層細胞中的胞間層和細胞壁的降解。
2水稻落粒性的遺傳與QTL/基因定位
多數遺傳研究結果表明,控制水稻落粒性的基因主要有2類:主基因和QTL。在主基因方面,落粒性的遺傳主要是由單基因或寡基因控制的質量性狀。野生稻和栽培稻雜交試驗中,易落粒表現為顯性遺傳;在栽培稻中,易落粒與難落粒品種間進行雜交時,二者均可能表現為顯性。通過對野生稻與栽培稻及栽培稻之間雜交后代的遺傳研究,迄今已定位5個落粒性基因,即sh-1、sh-2、sh-3、sh-4和sh-h,分別被定位在水稻第11、1、4、3和7染色體上。其中,sh-2被認為是秈稻和粳稻亞種中主要的落粒性基因,sh-3則來源于普通野生稻。李平等(1996)利用秈粳雜交產生的加倍單倍體群體,將sh-2定位在第1染色體RFLP標記RGI72b與RG152b之間。隨后,Konishi等(2006)克隆了該基因。Sobrizal等(1999)利用BC4F2群體和RFLP標記對sh-3進行了定位,sh-3位于第4染色體R1427和C107之間,與標記的遺傳距離均為2.3cM。隨后,該基因被克隆[1,6,7]。在QTL方面,Fukuta等[8]利用秈粳交后代F2分離群體,對落粒性進行了QTL分析,在第1、2、5、11和12染色體上檢測到5個QTL,其中第1染色體上的QTL為主效基因,推測它可能位于sh-2附近。Xiong等[9]利用Aijiaonante/P16的F2分離群體,共檢測出5個落粒性QTL,分別位于水稻第1、3、4、6和8染色體上。Cai和Morishima[10]利用重組自交系群體在水稻第1、4、8和11染色體上檢測到4個落粒性QTL。沈圣泉等[11]利用珍汕97B/密陽46所構建的RIL群體,分別在第1、2、3、6、7和11染色體上檢測到7個落粒性QTL,并分析了每個QTL的效應大小。許旭明等利用重組自交系群體,檢測到與秈稻落粒性相關的7個QTL,分別位于第1、2、4、6和7染色體上。染色體片段置換系與其受體親本之間只存在染色體置換片段的差異,通過染色體片段置換系與其受體親本之間以及染色體片段置換系之間的性狀比較,就可以鑒定出置換片段上的QTL,并可對其遺傳效應進行分析[13-14]。由于染色體片段置換系消除了遺傳背景的干擾,能將復雜性狀分解成簡單性狀,因此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栽培稻(包括雜草稻)之間的落粒性QTL分析表明(表1),除了第10染色體,其它染色體上都被檢測到有QTL,其中第1染色體上檢測到的頻率較高。這些QTL解釋變異為0.52%~68.6%。秈稻之間檢測到的QTL解釋變異較小(0.52%~13.0%),而秈稻與粳稻之間檢測到的QTL解釋變異較大(4.0%~68.6%)。而位于第1染色體上的QTL解釋變異也達到了69%,這表明這個QTL是主效Q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