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位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3 07:48: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脫位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頸椎骨折脫位治療論文
【關鍵詞】頸椎骨折
頸椎骨折脫位常采用前路減壓,以解除骨折碎骨片、突出椎間盤、脫位的椎體對脊髓的壓迫。減壓后取自體髂骨嵌入椎體間進行植骨,植骨的穩定與其最后融合及預后有密切關系;植入骨因固定、護理不當而脫出壓迫食管,往往需要再次手術。我院2000年9月~2004年12月行頸椎前路減壓,椎體間植骨融合,頸椎前路帶鎖鈦板系統(cervicalspinelockingplate,CSLP)固定20例,療效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中,男16例,女4例;年齡16~61歲,平均41.5歲。其中頸椎爆裂型骨折11例,骨折伴脫位9例;C43例,C59例,C68例;融合節段為C4~C53例,C5~C68例,C4~C65例,C6~C73例,C5~C71例。其中7例伴有Ⅱ~Ⅲ度的脫位和前縱韌帶斷裂。全癱6例,不全癱9例,5例無截癱;3例合并有骨折;4例合并腦外傷,1例合并胸腹聯合傷。
1.2手術方法患者入院后積極治療復合傷,頸托固定,顱骨牽引。生命體征穩定,爭取72h內行手術。仰臥位,全麻、頸叢神經阻滯麻醉。于頸前右側做5~6cm的斜切口,顯露骨折頸椎及其上下各1個椎體,切除壓迫脊髓的骨折塊以及相鄰的2個椎間盤,同時切除上位椎體的下1/3和下位椎體的上1/3,骨折椎體可行次全切除,達到減壓和放置植骨塊的目的即可。脊髓完全減壓后,徹底止血,取自體髂骨修成相應形狀的骨塊,植入減壓后的骨缺損處。選擇適當長度的頸椎前路帶鎖鈦板,把鈦板置入頸椎前方。
1.3結果本組20例均獲得隨訪,平均隨訪18個月。6例完全性截癱者術后癥狀體征無改善3例,癥狀和體征有改善3例;不全癱9例,4例神經系統癥狀完全消失,5例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無截癱患者癥狀和體征有改善。全組病例在術后3個月內均獲得骨性愈合,無鈦板斷裂、螺釘松動、脫落等并發癥。
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手術論文
【關鍵詞】尺橈關節脫位關節炎手術
下尺橈關節在維持腕關節的穩定和力量傳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陳舊性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的治療以往國內多采用尺骨小頭切除,但切除尺骨頭后出現腕關節的生物力學明顯改變,引起腕關節不穩定[1]。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手外科采用Sauvé-Kapandji手術融合下尺橈關節和造成尺骨假關節治療陳舊性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20例,獲得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齡35~54歲,平均42歲。左側11例,右側9例,12例右側均為優勢手。橈骨遠端骨折14例,下尺橈關節陳舊脫位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4.4年,平均1.5年。
1.2手術方法臂叢或者全身麻醉下,尺背側弧形切口,尺骨小頭處分離保護好尺神經背側支,分離出第5、6伸肌腱鞘,將其打開,尺側伸腕肌腱牽拉向尺側,伸指肌腱牽拉向橈側,切開關節囊,顯露尺骨小頭及下尺橈關節,觀察下尺橈關節損傷情況。咬骨鉗咬除下尺橈關節相鄰的關節軟骨。距下尺橈關節3cm處用電鋸截除長1.5cm尺骨作為骨橋,骨橋兩端先行打磨,使其與橋接尺橈骨接觸面相適應。將尺骨復位,用兩枚螺釘分別固定下尺橈關節面以及尺骨移植段處。尺骨的遠近端截骨面分別用旋前方肌及骨膜包繞。縫合關節囊及伸肌腱鞘,上肢石膏托外固定4周。
2結果
AO鎖骨鉤鋼板對關節脫位應用論文
【論文關鍵詞】肩鎖關節;脫位;骨折;固定
【論文摘要】目的:觀察運用鎖骨鉤鋼板對肩鎖關節脫位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手術的臨床治療效果。方法:從2001年5月~2006年5月運用以上方法治療了20例肩鎖關節脫位的患者。平均年齡43歲,隨訪時間6~16個月(平均11個月)。結果:所有患者均獲得良好復位和固定。結論:鎖骨鉤鋼板是治療肩鎖關節脫位的一種可靠、值得推廣的方法。
肩鎖關節脫位臨床并不少見。對于AllmanⅡ~Ⅲ級脫位的治療,由于其肩鎖關節完全脫位,關節穩定裝置遭到破壞,需手術治療。目前較流行的方法是采用鎖骨鉤鋼板內固定,作者采用鎖骨鉤鋼板治療肩鎖關節完全脫位2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20例,男14例,女6例;左側8例,右側12例,年齡25~83歲,均為肩部撞擊傷所致肩鎖關節脫位,其中2例合并鎖骨遠端骨折。臨床表現為患肩腫脹,肩前外側畸形突出,壓痛明顯,肩部外展、上舉、前伸受限。X線示肩鎖關節脫位。
1.2手術材料:采用常州創生(產品名稱)肩鎖關節鉤鋼板,其外側端尖狀鉤,能插入固定于肩峰下,內側呈鋼板樣設計,固定于鎖骨上,鋼板長度一般根據需要選擇。
頸椎骨折脫位護理分析論文
【關鍵詞】頸椎骨折
頸椎骨折脫位常采用前路減壓,以解除骨折碎骨片、突出椎間盤、脫位的椎體對脊髓的壓迫。減壓后取自體髂骨嵌入椎體間進行植骨,植骨的穩定與其最后融合及預后有密切關系;植入骨因固定、護理不當而脫出壓迫食管,往往需要再次手術。我院2000年9月~2004年12月行頸椎前路減壓,椎體間植骨融合,頸椎前路帶鎖鈦板系統(cervicalspinelockingplate,CSLP)固定20例,療效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中,男16例,女4例;年齡16~61歲,平均41.5歲。其中頸椎爆裂型骨折11例,骨折伴脫位9例;C43例,C59例,C68例;融合節段為C4~C53例,C5~C68例,C4~C65例,C6~C73例,C5~C71例。其中7例伴有Ⅱ~Ⅲ度的脫位和前縱韌帶斷裂。全癱6例,不全癱9例,5例無截癱;3例合并有骨折;4例合并腦外傷,1例合并胸腹聯合傷。
1.2手術方法患者入院后積極治療復合傷,頸托固定,顱骨牽引。生命體征穩定,爭取72h內行手術。仰臥位,全麻、頸叢神經阻滯麻醉。于頸前右側做5~6cm的斜切口,顯露骨折頸椎及其上下各1個椎體,切除壓迫脊髓的骨折塊以及相鄰的2個椎間盤,同時切除上位椎體的下1/3和下位椎體的上1/3,骨折椎體可行次全切除,達到減壓和放置植骨塊的目的即可。脊髓完全減壓后,徹底止血,取自體髂骨修成相應形狀的骨塊,植入減壓后的骨缺損處。選擇適當長度的頸椎前路帶鎖鈦板,把鈦板置入頸椎前方。
1.3結果本組20例均獲得隨訪,平均隨訪18個月。6例完全性截癱者術后癥狀體征無改善3例,癥狀和體征有改善3例;不全癱9例,4例神經系統癥狀完全消失,5例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無截癱患者癥狀和體征有改善。全組病例在術后3個月內均獲得骨性愈合,無鈦板斷裂、螺釘松動、脫落等并發癥。
膝關節脫位骨折合并研究論文
【關鍵詞】膝關節脫位骨折合并
膝關節脫位骨折合并動脈損傷在創傷骨科比較常見,多見于一些高能量損傷,常危及生命,而且有較高的截肢率,國外報道截肢率10%~40%[1]。較高的截肢率主要與不能及時正確作出血管損傷的判斷和嚴重的軟組織毀損傷有關。現回顧性分析膝關節脫位或/和骨折合并動脈損傷23例資料,探討血管損傷的處理原則和方法。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2002年7月至2006年5月,本科收治膝關節脫位或/和骨折合并動脈損傷患者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齡17~56歲(平均36歲);交通傷15例,墜落傷3例,壓砸傷3例,其它傷2例;膝關節以遠肢體毀損傷3例,活動性出血7例,合并神經損傷5例。
1.2治療方法
尺橈關節脫位關節炎手術配合探討論文
【關鍵詞】尺橈關節脫位關節炎手術
下尺橈關節在維持腕關節的穩定和力量傳導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陳舊性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的治療以往國內多采用尺骨小頭切除,但切除尺骨頭后出現腕關節的生物力學明顯改變,引起腕關節不穩定[1]。2007年8月至2008年8月,我院手外科采用Sauvé-Kapandji手術融合下尺橈關節和造成尺骨假關節治療陳舊性下尺橈關節脫位和關節炎20例,獲得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年齡35~54歲,平均42歲。左側11例,右側9例,12例右側均為優勢手。橈骨遠端骨折14例,下尺橈關節陳舊脫位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1~4.4年,平均1.5年。
1.2手術方法臂叢或者全身麻醉下,尺背側弧形切口,尺骨小頭處分離保護好尺神經背側支,分離出第5、6伸肌腱鞘,將其打開,尺側伸腕肌腱牽拉向尺側,伸指肌腱牽拉向橈側,切開關節囊,顯露尺骨小頭及下尺橈關節,觀察下尺橈關節損傷情況。咬骨鉗咬除下尺橈關節相鄰的關節軟骨。距下尺橈關節3cm處用電鋸截除長1.5cm尺骨作為骨橋,骨橋兩端先行打磨,使其與橋接尺橈骨接觸面相適應。將尺骨復位,用兩枚螺釘分別固定下尺橈關節面以及尺骨移植段處。尺骨的遠近端截骨面分別用旋前方肌及骨膜包繞。縫合關節囊及伸肌腱鞘,上肢石膏托外固定4周。
2結果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護理論文
術前護理
心理護理: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應把心理康復作為機能康復的樞紐,以心理康復促進和推動機能康復。
術前功能鍛煉:①訓練床上排便:目的是防止術后因體位不習慣而致尿潴留及便秘。②指導下肢肌鍛煉方法:等長收縮訓練。踝關節背屈,繃緊腿部肌肉10秒后放松,再繃緊→放松,以此循環。等張收縮訓練,做直腿抬高、小范圍的屈膝屈髖活動、小腿下垂床邊的踢腿練習。直腿抬高時要求足跟離床20cm,空中停頓5~10秒后放松。③關節活動訓練:指導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關節充分活動,患肢屈膝屈髖時,髖關節屈曲度<45°,并避免患髖內收、內旋。④指導正確使用拐杖:準備合適的雙杖,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與患者的身高臂長相適宜,拐杖底端配橡膠裝置(防滑),拐杖的頂端用軟墊包裹(減少對腋窩的直接壓力),對術前能行走者訓練其掌握使用方法,練習利用雙杖和健腿的支撐站立,以及在患肢不負重狀態下的行走。
術中配合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要求手術間空氣、物面要符合Ⅰ類手術間要求,所有器材用物盡可能采用高壓蒸汽滅菌或環氧乙烷滅菌,不能高壓蒸汽滅菌或無可能送環氧乙烷滅菌的電池采用福爾馬林熏蒸時,要注意電池表面的清潔及干燥,以免影響滅菌效果;手術切口皮膚覆蓋皮膚手術薄膜以保護手術切口免受皮膚細菌污染。限制手術間參觀人數,監督參觀人員,洗手護士及手術醫生的無菌操作。
術后護理
鎖骨遠端骨折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應用AO/ASIF鎖骨鉤鋼板對TossyⅡ型肩鎖關節脫位和NeerⅠ型鎖骨遠端骨折進行切開復位固定手術的治療效果。方法對2002年2月~2005年1月我科共收治68例急性鎖骨遠端骨折和肩鎖關節脫位的病人行手術治療,術后隨訪3~27個月。結果術后采用Lazzcano標準評定患者術后的功能。本組68例患者中,優66例,良2例,未發生鎖骨下神經、血管損傷,術后無感染,內固定無松動及脫出,無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現象,X線片顯示鎖骨骨折全部愈合,肩鎖關節無再脫位發生,2個月左右可行無痛自由活動。結論鎖骨鉤鋼板利用杠桿原理和鋼板自身的強度對抗胸鎖乳突肌的牽引力,可以避免內固定物體的松動脫出,由于術中不損傷肩鎖關節面,能夠避免或減少克氏針固定等經關節手術所造成的繼發性創傷骨關節炎,該方法創傷小、固定牢固,能早期活動肩關節,是治療鎖骨遠端骨折和肩鎖關節脫位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鎖骨鉤鋼板;鎖骨遠端骨折;肩鎖關節脫位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therapeuticefficacyofusingAO/ASIFcollar-bonehooknickelcladwhilecarringoutORIFoperationtoTossyⅡtypeacromioclaviculardislocationandNeerⅠtypedistalendofcollarbonefracture.Methods68casesofcollar-bonefractureacceptedbyourdepartmentfromFebruaryof2002toJanuaryof2005werecarriedouttheCRIFoperationusingcollar-bonehooknickelclad.Thesepatientswerefollowedupfor3~27monthsafteroperation.ResultsAdoptLazzcanostandardtoevaluatethepatient’sfunctionaftertheoperation.68casesincludingexcellent66andgood2havenoinjuryofsubclaviannerveandbloodvessel,infection,looseandprolapseofinternalfixationdevicesandfracturedisunionandmalunion.X-rayshowscollar-bonefractureshealingcompletelyandhavingnoacromioclaviculardislocation.Thepatientscangetpainlessfree-running.ConclusionCollar-bonehooknickelcladutilizestheleverprincipleandtheintensityofnickelcladitselftoopposethetractionforceofsternomastoidmuscleandavoidprolapse.Asnotdamagingtheacromioclavicularfacet,itcanavoidandreducethetraumaticarthritiscausedbydevicessuchasKirschnerwireect.Thismethodcharacterizedbylittlewound,fixationfirmlyandmovingthejointearlyisaeffectivemethodtocuredistalcollarbonefractureandacromioclaviculardislocation.
【Keywords】collar-bonehooknickelclad;distalcollarbonefracture;acromioclaviculardislocation
鎖骨遠端骨折及肩鎖關節脫位往往伴有喙鎖韌帶及肩鎖韌帶的斷裂,造成鎖骨遠端向上向后移動,此類骨折脫位臨床上較為多見,根據鎖骨鉤鋼板的設計符合肩鎖關節局部解剖特點和生物力學特性,我院近3年來用鎖骨鉤鋼板治療鎖骨遠端骨折和肩鎖關節脫位。臨床實踐表明此方法固定牢固,患者能早期活動肩關節,避免出現內固定松動、骨折、脫位、移位等并發癥。
1資料與方法
小議方絲弓矯治技術在前牙外傷治療的臨床觀察
摘要目的探討方絲弓矯治技術在前牙外傷后部分移位或完全移位復位后的固定愈合效果。方法用方絲弓矯治技術對32例前牙外傷脫位患者移位牙做固定結扎。結果經4~6周固定,被固定的移位牙愈合良好,無松動,無明顯錯位和伸長。結論方絲弓矯治技術用于牙外傷移位后的固定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
關鍵詞方絲弓矯治技術;牙外傷;移位;固定
前牙外傷后的移位,傳統外傷移位牙的治療有牙弓夾板固定、軟硬合墊、金屬聯合樹脂固定等方法,但其存在固位效果較差,定位不夠準確,缺乏生理刺激,異物易積聚,易損傷牙齦等缺點[1]。采用方絲弓托槽和不銹鋼方絲結扎固定,能使移位牙或手術牙在各個方向得到較好的控制,體積小,不刺激牙齦,口腔易清潔,固定效果比較理想。我院2005~2009年對32例前牙外傷脫位患者,采用方絲弓矯治技術結扎固定,愈合效果良好。
一、臨床資料
選擇2005~2009年在我院收治外傷移位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齡7~34歲,平均20.9歲。前牙部分脫位25例,前牙完全脫位7例。全部病例均在外傷后5h內就診。
二、材料和方法
腦卒中護理論文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100例腦卒中患者均經頭顱CT或MRI確診,均有不同程度的肢體癱瘓。觀察組50例系2007年4月~2008年3月在我科住院的患者。年齡32~76歲,腦出血18例,腦梗死32例。對照組50例系2006年3月~2007年3月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年齡36~78歲,腦出血20例,腦梗死3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疾病類別、偏癱程度上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觀察組在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及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隨時將患者癱瘓肢體擺放在對抗痙攣的位置,不論在各種治療及護理操作后、體位變換、大小便后等按良肢位要求擺放患者體位,并加強病房巡視,隨時檢查良肢位的保持情況。對照組只給予神經內科常規治療及常規護理。
1.3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