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態發展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5 23:17:1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化生態發展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牡丹文化生態旅游發展思考
摘要:牡丹作為中國原產的名貴花卉,擁有悠久歷史和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以牡丹文化為載體建立并發展的旅游業,具有地域分布明顯、旅游形式單一的特點,目前還存在文化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管理體制方面的諸多問題。積極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對現階段牡丹文化旅游體制和相關產品進行完善與開發,有利于實現牡丹文化的放大效應,并能夠為牡丹集中旅游區帶來較大經濟效益。
關鍵詞:牡丹文化;旅游;生態牡丹
作為中國原產的名貴花卉,在中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由于其獨特的花形與花色與秉性,它與中國古代文學與繪畫、民俗深度融合,具有了獨特深厚的文化內涵及特有的觀賞價值。以牡丹文化為載體建立并發展的旅游業,吻合了人們欣賞園林、園藝及生態旅游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由于其地域分布的特色及季節性的局限,也使相關旅游業具有地域、季節性及形式單一的不足。進一步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對完善現階段牡丹文化旅游體制和相關產品進行升級,為牡丹文化旅游地區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是值得探討的重要議題。
一、生態審美特性及文化旅游價值
(一)牡丹文化的發展歷程。牡丹是原產于中國的“花中之王”,“以色丹者為上,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之牡,其花紅色,故謂丹”[1]。牡丹由之得名。中國人對牡丹的開發利用和觀賞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牡丹文化的起源從《詩經》就開始了。詩經中對牡丹的贊美賦予了牡丹高貴的品格。“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1](《詩經•溱洧》),反映了以牡丹寄托情感、企盼幸福的風俗。牡丹作為觀賞性的園藝植物開始栽培的時間大約始于東晉。顧愷之在他的著名畫作《洛神賦圖》中就畫到了牡丹。隋朝時,隋煬帝在洛陽辟地建西苑,牡丹開始被人工栽培進入皇家園林,成為中國古典園林中最常用的花草之一。至唐代,以牡丹為吟詠對象的詩大量涌現,名詩佳句層出不窮,傳唱不絕。至北宋,牡丹始進入尋常百姓家,形成了種植觀賞牡丹的民俗。描寫牡丹的詩詞歌賦作品大量涌現,如歐陽修《洛陽牡丹記》、陸游的《天彭牡丹譜》、丘浚的《牡丹榮辱志》等,中國獨特的牡丹文化初具雛形;元人姚遂的《序牡丹》、明人高濂的《牡丹花譜》、清人汪灝的《廣群芳譜》等,散見于歷代種種雜著、文集中的牡丹詩詞文斌,遍布民間花鄉的牡丹傳說故事,以及雕塑、雕刻、繪畫、音樂、戲劇、服飾、起居、食品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現象,不勝枚舉。新中國成立后,牡丹種植迅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園林園藝事業的發展及休閑旅游活動的開展,牡丹文化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大批牡丹研究工作者和專家。牡丹文化兼容多門科學,其構成非常廣泛,包括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風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領域。牡丹也被賦予新時代的精神和價值取向。牡丹藥效的開發利用,也很早就有記載。早在東漢的醫簡中就有對牡丹治療“血淤病”的處方記載。藥學經典《神農百草經》中也描述說:“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1]牡丹在逐漸融入人們生活領域的同時,也形成了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人文文化。以牡丹為主體的多種產業興起,在豐富牡丹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繁榮。(二)牡丹的生態審美特性。作為旅游觀賞的植物,牡丹的形式美有三個方面:第一是形態美。牡丹的花型有單瓣型、荷花型、菊花型等等,每種花型都有不同輪的花瓣和不同枚數的花蕊,花姿或直上挺立的怒放,或雍容閑適的下垂,抑或側向一面半開綻放,呈現出多種不同的姿態。對牡丹的形態美,古人有很多描述,舒元輿在《牡丹賦•有序》中寫道:“俯者如愁,仰者如悅。裊者如舞,側者如跌。”[1]司馬光描寫牡丹盛開“誰道群花如錦繡,人將錦繡學群花”[2]。李白寫牡丹“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3]。可見,牡丹的形態美千姿百態、各不相同。第二是牡丹的色彩美。牡丹的花色十分豐富,基本色分為九大色系,代表性品種有“白雪塔”、“豆綠”、“姚黃”、“趙粉”和“魏紫”等。每一種顏色有著深淺不一的變化,同一株牡丹的花瓣各部位顏色也有深淺之別。王建詩《同于汝錫賞白牡丹》中寫道“月光裁不得,蘇合點難勝。柔膩沾云葉,新鮮掩鶴膺。”[4]用月光、白云等意象比擬牡丹的白色。乾隆詩:“碧蕊青霞壓眾芳,檀心逐朵韞真香”,則是描寫綠牡丹怒放的景象。第三是牡丹的嗅覺美。牡丹還擁有馥郁花香,享有“國色天香”的美譽。皮日休夸贊牡丹“競夸天下無雙艷,獨立人間第一香”[5];李山甫詠牡丹“數苞仙葩火中出,一片異香天上來。”[5]更有人稱贊牡丹的香為“冷香”、“狂香”、“清香”等,如薛能的牡丹詩句“濃艷冷香初蓋后,好風乾雨正開時”[6],張淮的牡丹詩句“芳蘭氣味海棠神,并作庭前錦樣真。”[6]牡丹的幽靜花香能讓游人體驗到心曠神怡、身心愉快的感覺。(三)牡丹的文化旅游價值。牡丹作為中國的國花,具有極高的生態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利用牡丹種植栽培與人文景觀的相融性,提升牡丹景觀的文化效應對旅游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旅游作為人類特有的文化實踐活動,在社會經濟文化中占據突出地位。并隨著社會經濟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漸成為改造現代人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7]。“旅游業既是一種經濟事業,也是一種文化事業。”[8]我國現階段的牡丹文化旅游業是以牡丹文化內容為中心,以各種旅游形式為載體。其中,牡丹的審美文化旅游是最基本的形式。牡丹的艷麗色澤、雍容華貴的姿態和濃郁襲人的香氣,本身的自然屬性就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是吸引游客和開發旅游資源的關鍵性因素。另外還有牡丹觀賞園林、牡丹書畫展覽、牡丹花會集慶等為主的人文文化旅游形式,再有牡丹菜肴、牡丹糕點、牡丹茶等實用價值開發的飲食文化。河南省的洛陽市、山東省的菏澤市等地是歷史悠久的牡丹種植區。在當地,與其相關的旅游產業也隨著牡丹的栽培與種植逐漸興起,走出了一條以牡丹文化旅游為特色的牡丹文化產業化之路,為當地的文化旅游發展提供了新思路。
二、我國牡丹文化旅游業發展現狀及特點
文化生態下的電影發展論文
一、中國動畫電影的起步與發展
時期過后,我國動畫事業開始走向復興階段,在歷史上被稱之為中國動畫電影的白銀時代,《哪吁鬧海》這部經典巨作就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這期間出現了多種風格的動畫電影呈現,比如說《三個和尚》、《阿凡提》、《南郭先生》等等,每部動畫電影的風格表現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其中所富含的寓意也有所區別。1985一1995年這十年可以說是我國動畫電影事業的轉折時期,在此期間我國出產了大量動具有特色的動畫系列片,比如《葫蘆兄弟》、《邀遏大王奇遇記》等等這些都是這一時期的經典巨作,這一時期出現的《山水情》還在國內外得到了多項大獎,這種精工細作的動畫電影給我國動畫電影事業帶來了一定的機遇,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產業結構的不斷轉變,一些中外合資的動畫電影產業開始流入中國市場,給我國國產動畫電影帶來了一定的市場沖擊,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動畫電影事業的發展,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與制約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我國深厚的文化生態底蘊下,我國一定會迎來動畫電影事業的第二春。
二、文化生態與中國動畫電影之間的聯系
生態學是一門“超級顯學”,生態學所涵蓋的內容己經超出了科學范疇,生態學中具有多種生態類型,比如社會生態、市場生態及文化生態等等,文化生態是生態學的重要內容,是我國動畫電影事業發展的文化積淀,文化生態與其他生態形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它具有開放性、普遍性與發展性等特點,文化生態并非一成不變,不同時期所呈現的文化生態也是不同的,因此要在中國動畫電影中充分體現文化生態,需要對我國文化生態的衍變過程有一個清晰客觀的了解,只有在全面了解文化生態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的將其融入到動畫電影創作中,比如說《秦時明月》這一動畫電影就體現了一定的歷史背景及歷史文化,將歷史文化貫穿于整個動畫電影中,能夠增強動畫電影的文化底蘊,賦予動畫電影深刻的內涵,文化生態與動畫電影相結合,在傳承文化生態的同時大力發展我國動畫電影產業,無論是對文化生態還是對動畫電影而言都具有重要意義。關注文化生態衍變過程,可以在文化生態中找到新穎的動畫電影素材,充分展現我國動畫電影史中的全面視野,文化生態可以說是一種無形資產,而動畫電影是一種有形資產,文化生態需要通過動畫電影這種有形資產表達其本身的內涵與價值。我國動畫電影事業經歷了起源、輝煌、低谷與復興等階段,這些都與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息息相關,動畫電影創作中融入文化生態,能夠使動畫電影更加真實。
三、當今形勢下我國動畫電影產業的發展
我國動畫電影產業的發展狀況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要在當今形勢下大力發展我國動畫電影產業,需要了解整個動畫電影市場需求、新時代文化背景及人們對動畫電影的需求等因素,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大眾喜聞樂見的動畫電影,促進動畫電影產業的快速發展。動畫電影是現今廣泛開展的一種文化藝術活動,優秀的動畫電影產品能夠鼓舞觀眾,給觀眾一定的精神寄托,豐富動畫電影文化內涵,能夠為觀眾提供多重選擇,實現動畫電影的時效性,動畫電影在一定意義上屬于一種文化產品,文化產品在貧瘩的情況下觀眾沒有選擇的余地,那么在接受動畫電影文化時具有一定的被動性與勉強性,這種情況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發展,真正的動畫電影產業發展是指觀眾從心理上喜愛動畫。因此在動畫電影創作中應適當加入一些文化生態理念,讓動畫電影產品豐富起來,如此一來我國動畫電影產業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不斷推進,我國動畫電影產業市場受到了國外諸多動畫電影大片的沖擊,逐漸開始與國外進行交流合作,其目的是為了改變我國動畫電影的蕭條狀態。近年來,我國從多個國家引進了諸多類型的動畫電影,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動畫電影市場,比如說《阿凡達》、《愛麗絲夢游仙境》、《玩具總動員》、《哈利拍特與死亡圣器》等這些影片的引進標志著我國動電影事業己經向全球化時代邁進,是我國電影與國際動畫電影接軌的重要起點,也充分展現了我國動畫電影事業的歷史性轉變,這些影片與我國傳統動畫電影截然不同,它們屬于一種商業大片,這些影片在我國上映后掀起了一陣浪潮,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在這一利益驅使下我國動畫電影產業的發展方向開始有了轉變。我國引進諸多國外大片,大大提高了我國觀眾的品位,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本土動畫電影的發展進程,制約了我國動畫電影產品的生產與推行。面對這一狀況,若我國動畫電影不進行改革與創新,必然會被國外電影浪潮所覆蓋,在這種嚴峻形勢下我國動畫電影開始進行全面革新,完成了新時期的飛躍,國外電影產品的引入對我國動畫電影產業而言有利有弊,一方面它阻礙了我國本土動畫電影產業的發展,但是從另一種角度上來講,國外大片的引入給我國動畫電影產業帶來了一定機遇,極大地沖擊了我國動畫電影市場,啟示我國在動畫電影產業中不應固步自封,在創作中應吸收一些國內外創新元素,使動畫電影創作既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又具備一定的時代氣息及人文思想。總而言之要保證我國動畫電影具備其獨有的魅力,同時增強我國動畫電影市場核心競爭力,推動我國動畫電影產業的合理化進程。動畫電影在創作中能夠融入多種文化元素,這也是它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比較活躍的原因,現今的動畫電影己經擺脫了傳統動畫電影創作中的年齡局限,具有一定的藝術性,雖然國外大片不斷沖擊我國動畫電影市場,但是我國動畫電影產業在這一沖擊下一直在發展創新,《寶蓮燈》這部動畫電影標志著我國動畫電影產業重新走上了發展創新道路,不再依附國外大片的市場效應,這部動畫電影從整個籌備到拍攝發行都是我國導演吳貽弓全面操辦的,是我國動畫電影產業的偉大變革,在一定意義上鼓舞了我國動畫電影產業的從事者與創作者。動畫電影在創作中要結合藝術性與經濟性兩方面內容,藝術性可以體現我國特定時期的文化生態背景,而經濟性則可以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有利于提升我國社會經濟整體水平,使我國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動畫電影產業中,這是一個良哇循環的過程,需要我國動畫電影創作者以一種包容性的姿態在動畫電影創作中融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及動畫風格特點等,積極面對新形勢下動畫電影的挑戰與機遇,創造我國動畫電影產業的輝煌。
旅游局民族文化生態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一、概述。
縣委、縣政府和縣旅游局領導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之初就充分認識到我縣的銅鼓文化,壯族歌舞戲曲文化,苗、瑤、彝等民族風情等民族文化必將成為我縣的主要優勢旅游資源之一。結合我縣實際,縣委、縣政府確立了“以開發奇特自然風光項目為支撐,挖掘、展示我縣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為靈魂”的旅游發展戰略;確定了我縣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發展方向是:以蓮城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以“世外桃源”壩美景區為龍頭,沿西西線、邱廣線和縣境內衡昆高速公路兩則重點打造和開發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寨,為將來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聯合開發和州內旅游線路聯合開發奠定基礎。
二、開發現狀。
經過近十年來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不斷宣傳與挖掘,不僅使古老純樸的壯族文化內涵與奇特自然景觀相結合使“世外桃源”壩美景區在極短的兩三年內名聞全國,壯族三月花街節、壯鄉禮樂等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也逐步成為我縣對外宣傳的亮麗品牌。
到今年,我縣已逐步開發和向上級申報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態旅游村共有:壩美鎮村壩美村、八寶鎮三臘村、舊莫鄉昔板生態村、舊莫鄉的板榔村、蓮城鎮的法棚村、蓮城鎮冷水溝村、者兔鄉的西牙村等7個景點。壩美村特色以壯族古老的水車灌溉、牛耕、民族服飾織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勞作文化展示為主,三臘村特色以瀑布景觀、古驛道馬幫遺存文化和壯族傳統文化為主,法棚村特色以傳統的壯族山歌、岜夯雞、千層粑、粽子等風味食品展示及農家樂為主,昔板村特色以壯族的桿欄建筑和秀麗田園風光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風光和斗雞、斗牛行等民俗活動體驗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壯族桿欄民居和傳統的銅鼓舞、牛頭舞、手巾舞等傳統文化為主,冷水溝村特色以新型壯族民居風格、河流及泉水風光為主。
三、宣傳促銷措施。
旅游文化生態發展調研報告
一、概述。
縣委、縣政府和縣旅游局領導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之初就充分認識到我縣的銅鼓文化,壯族歌舞戲曲文化,苗、瑤、彝等民族風情等民族文化必將成為我縣的主要優勢旅游資源之一。結合我縣實際,縣委、縣政府確立了“以開發奇特自然風光項目為支撐,挖掘、展示我縣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為靈魂”的旅游發展戰略;確定了我縣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發展方向是:以蓮城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以“世外桃源”壩美景區為龍頭,沿西西線、邱廣線和縣境內衡昆高速公路兩則重點打造和開發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寨,為將來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聯合開發和州內旅游線路聯合開發奠定基礎。
二、開發現狀。
經過近十年來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不斷宣傳與挖掘,不僅使古老純樸的壯族文化內涵與奇特自然景觀相結合使“世外桃源”壩美景區在極短的兩三年內名聞全國,壯族三月花街節、壯鄉禮樂等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也逐步成為我縣對外宣傳的亮麗品牌。
到今年,我縣已逐步開發和向上級申報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態旅游村共有:壩美鎮村壩美村、八寶鎮三臘村、舊莫鄉昔板生態村、舊莫鄉的板榔村、蓮城鎮的法棚村、蓮城鎮冷水溝村、者兔鄉的西牙村等7個景點。壩美村特色以壯族古老的水車灌溉、牛耕、民族服飾織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勞作文化展示為主,三臘村特色以瀑布景觀、古驛道馬幫遺存文化和壯族傳統文化為主,法棚村特色以傳統的壯族山歌、岜夯雞、千層粑、粽子等風味食品展示及農家樂為主,昔板村特色以壯族的桿欄建筑和秀麗田園風光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風光和斗雞、斗牛行等民俗活動體驗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壯族桿欄民居和傳統的銅鼓舞、牛頭舞、手巾舞等傳統文化為主,冷水溝村特色以新型壯族民居風格、河流及泉水風光為主。
三、宣傳促銷措施。
旅游局文化生態發展調研報告
一、概述。
縣委、縣政府和縣旅游局領導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之初就充分認識到我縣的銅鼓文化,壯族歌舞戲曲文化,苗、瑤、彝等民族風情等民族文化必將成為我縣的主要優勢旅游資源之一。結合我縣實際,縣委、縣政府確立了“以開發奇特自然風光項目為支撐,挖掘、展示我縣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為靈魂”的旅游發展戰略;確定了我縣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發展方向是:以蓮城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以“世外桃源”壩美景區為龍頭,沿西西線、邱廣線和縣境內衡昆高速公路兩則重點打造和開發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寨,為將來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聯合開發和州內旅游線路聯合開發奠定基礎。
二、開發現狀。
經過近十年來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不斷宣傳與挖掘,不僅使古老純樸的壯族文化內涵與奇特自然景觀相結合使“世外桃源”壩美景區在極短的兩三年內名聞全國,壯族三月花街節、壯鄉禮樂等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也逐步成為我縣對外宣傳的亮麗品牌。
到今年,我縣已逐步開發和向上級申報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態旅游村共有:壩美鎮村壩美村、八寶鎮三臘村、舊莫鄉昔板生態村、舊莫鄉的板榔村、蓮城鎮的法棚村、蓮城鎮冷水溝村、者兔鄉的西牙村等7個景點。壩美村特色以壯族古老的水車灌溉、牛耕、民族服飾織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勞作文化展示為主,三臘村特色以瀑布景觀、古驛道馬幫遺存文化和壯族傳統文化為主,法棚村特色以傳統的壯族山歌、岜夯雞、千層粑、粽子等風味食品展示及農家樂為主,昔板村特色以壯族的桿欄建筑和秀麗田園風光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風光和斗雞、斗牛行等民俗活動體驗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壯族桿欄民居和傳統的銅鼓舞、牛頭舞、手巾舞等傳統文化為主,冷水溝村特色以新型壯族民居風格、河流及泉水風光為主。
三、宣傳促銷措施。
文化生態發展狀況調研報告
一、概述。
縣委、縣政府和縣旅游局領導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之初就充分認識到我縣的銅鼓文化,壯族歌舞戲曲文化,苗、瑤、彝等民族風情等民族文化必將成為我縣的主要優勢旅游資源之一。結合我縣實際,縣委、縣政府確立了“以開發奇特自然風光項目為支撐,挖掘、展示我縣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為靈魂”的旅游發展戰略;確定了我縣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發展方向是:以蓮城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以“世外桃源”壩美景區為龍頭,沿西西線、邱廣線和縣境內衡昆高速公路兩則重點打造和開發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寨,為將來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聯合開發和州內旅游線路聯合開發奠定基礎。
二、開發現狀。
經過近十年來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不斷宣傳與挖掘,不僅使古老純樸的壯族文化內涵與奇特自然景觀相結合使“世外桃源”壩美景區在極短的兩三年內名聞全國,壯族三月花街節、壯鄉禮樂等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也逐步成為我縣對外宣傳的亮麗品牌。
到今年,我縣已逐步開發和向上級申報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態旅游村共有:壩美鎮村壩美村、八寶鎮三臘村、舊莫鄉昔板生態村、舊莫鄉的板榔村、蓮城鎮的法棚村、蓮城鎮冷水溝村、者兔鄉的西牙村等7個景點。壩美村特色以壯族古老的水車灌溉、牛耕、民族服飾織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勞作文化展示為主,三臘村特色以瀑布景觀、古驛道馬幫遺存文化和壯族傳統文化為主,法棚村特色以傳統的壯族山歌、岜夯雞、千層粑、粽子等風味食品展示及農家樂為主,昔板村特色以壯族的桿欄建筑和秀麗田園風光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風光和斗雞、斗牛行等民俗活動體驗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壯族桿欄民居和傳統的銅鼓舞、牛頭舞、手巾舞等傳統文化為主,冷水溝村特色以新型壯族民居風格、河流及泉水風光為主。
三、宣傳促銷措施。
旅游局文化生態發展狀況工作匯報
一、概述。
縣委、縣政府和縣旅游局領導在進行旅游資源開發之初就充分認識到我縣的銅鼓文化,壯族歌舞戲曲文化,苗、瑤、彝等民族風情等民族文化必將成為我縣的主要優勢旅游資源之一。結合我縣實際,縣委、縣政府確立了“以開發奇特自然風光項目為支撐,挖掘、展示我縣豐富多彩的原生態民族文化資源為靈魂”的旅游發展戰略;確定了我縣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精品發展方向是:以蓮城歷史文化名城為中心,以“世外桃源”壩美景區為龍頭,沿西西線、邱廣線和縣境內衡昆高速公路兩則重點打造和開發部分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村寨,為將來的三省五地州旅游聯合開發和州內旅游線路聯合開發奠定基礎。
二、開發現狀。
經過近十年來對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不斷宣傳與挖掘,不僅使古老純樸的壯族文化內涵與奇特自然景觀相結合使“世外桃源”壩美景區在極短的兩三年內名聞全國,壯族三月花街節、壯鄉禮樂等民族文化旅游資源也逐步成為我縣對外宣傳的亮麗品牌。
到今年,我縣已逐步開發和向上級申報的民族文化特色生態旅游村共有:壩美鎮村壩美村、八寶鎮三臘村、舊莫鄉昔板生態村、舊莫鄉的板榔村、蓮城鎮的法棚村、蓮城鎮冷水溝村、者兔鄉的西牙村等7個景點。壩美村特色以壯族古老的水車灌溉、牛耕、民族服飾織染加工、藤竹木石生活用具展示等勞作文化展示為主,三臘村特色以瀑布景觀、古驛道馬幫遺存文化和壯族傳統文化為主,法棚村特色以傳統的壯族山歌、岜夯雞、千層粑、粽子等風味食品展示及農家樂為主,昔板村特色以壯族的桿欄建筑和秀麗田園風光為主,板榔特色村以河流、泉水、瀑布等山水風光和斗雞、斗牛行等民俗活動體驗為主,西牙村特色以原始壯族桿欄民居和傳統的銅鼓舞、牛頭舞、手巾舞等傳統文化為主,冷水溝村特色以新型壯族民居風格、河流及泉水風光為主。
三、宣傳促銷措施。
教師教育文化生態的失衡與建設
〔摘要〕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轉型中出現傳統師范文化消解和實踐中新教師教育文化缺失及混亂的問題,本質上是教師教育文化生態失衡所致。通過借鑒吸收不同學科的文化生態概念可得出教師教育文化生態的科學定義;在文化生態的視角下,教師教育文化生態的異化表現為歷史時序下的沖突和空間現實內的失衡;最終要實現文化自覺和文化重構,來促進教師教育文化生態的建設。
〔關鍵詞〕教師教育;文化生態;失衡
世紀之交,我國的教師培養開始從傳統師范教育轉向教師教育。十幾年間,爭論不斷,源自此兩種教育各自有其特定的言說方式和思考方式,影響和塑造了人們對其不同的理解和行動。[1]但是,現實中的轉型已成為大勢所趨。在這一進程中,很多人對傳統師范文化的消解存有顧慮,甚至存在一種“老中師情節”。這無外乎是對新的教師教育文化缺失及混亂的焦慮。在轉型的歷史進程中所展現出的文化消解,以及在教師教育實踐中出現的文化混亂,本質上是教師教育文化生態失衡所致。因此,從文化生態的視角解讀當前我國教師教育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成為一個急需被正視的學術課題,亦是一項教師教育文化建設的現實任務。其中一些關鍵的課題需要厘清:教師教育文化生態是什么?文化生態視野下,教師教育文化存在的問題表現在哪里?教師教育文化生態該如何建設?
一、教師教育文化生態的提出:體系與定義
文化生態的問題不是剛剛產生的,而是以前就存在,并且將來還會存在。1998年,在北京大學舉辦的社會學人類學研討班上,方李莉首先提出文化生態失衡的問題。[2]當前,從文化角度研究教師教育的成果不少,但以教師教育文化生態作為研究對象,加以解析的研究尚未出現。這就需要借鑒不同學科的文化生態概念,結合教師教育體系的變化,認識教師教育文化生態的科學定義。(一)文化生態。早期文化生態研究主要由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斯圖爾德倡導。斯圖爾德于1955年出版《文化變遷理論》一書,從文化進化論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適應理論。他認為文化變遷就是文化適應,稱為文化生態學。[3]當前,將文化研究同生態學相結合的研究模式在人類學、社會學、哲學、生態學及地理學等諸多學科中得到廣泛應用,并產生了巨大影響。我國有學者認為,文化生態研究大致可分為側重解釋文化變遷的生態學研究和把文化類比為生態整體的文化研究。前者偏向于生態學,研究文化演變和生態的關系;后者側重于研究文化同社會的關系。[4]方李莉認為,“人類所創造的每一種文化都是一個動態的生命體,各種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類似食物鏈的文化鏈。它們互相聯系成一張動態的生命之網,其作為人類文化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價值,為維護整個人類文化的完整性而發揮著自己的作用”。[5]可以說,文化生態是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創造的不同文化所形成的一張類生態網絡。文化生態的研究需落腳在主體和關系上,文化生態的主體是人或人群,沒有這一主體,文化生態也即消亡;同時,文化生態是社會性關系,它不僅是文化的問題,更是社會關系的問題;最后,文化生態是一個時空框架,歷史時序和空間現實的不同會帶來文化生態的差異。(二)教師教育體系的變化。我國傳統的師范教育體系較為封閉。在專業追求上,注重教學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價值理念,無法適應學術研究水準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培養環節上,較集中在職前環節,常忽視教師入職和職后環節;在體制上,形成了分工明確、層級嚴密的三級師范教育體制,保持了師范教育體系的相對獨立性。雖為我國基礎教育發展保證了師資,也讓師范院校等級明顯,出現體系封閉的問題。當然,以培育教學專業技能優良的職前師資為基本任務,可以保證教師教學技能,也逐步確立起師范性的典范價值,崇尚“師道”。最終,在這種封閉的師范教育體系內,發展出一些優良的傳統師范教育文化,尤其體現在“師范典范性”和“培養優良師資”兩方面。與此相對,開放性已逐漸漸成為國內外新興教師教育的新趨勢。主要受到專業上的綜合化及人才培養上終身教育思想的影響,體現為教師教育大學化和一體化兩大“運動”。“大學化”旨在解決教師教育學術性和教學專業性之間的矛盾,西方國家在這一進程中,基本消滅了師范院校,完全由大學承擔教師教育職能;我國則通過將師范學院升格或并至師范大學、師范大學綜合化、大學辦教育學院等方式實現了教師教育大學化。“大學化”從根本上實現了教師教育人才培養的開放性,突破了封閉體制的壟斷。而“一體化”則將教師教育置于職前、入職和職后這一連續的時間軸上,進一步促使教師教育突破高校的壟斷。我國逐步形成了以師范院校為主體,多元開放的教師教育體系,結合教師資格制度的探索,開放性愈加明顯。有西方學者將我國教師教育模式稱為西方世界之外的獨特模式。[6](三)教師教育文化生態。人類的文化生態系統中包含眾多不同的分支系統,進而形成了文化生態的社會性關系。因此,教師教育文化生態是教育文化生態的一個子系統。每個次級系統內,存在不同類型的文化形式,它們之間又構成一個相對平衡的生態。當文化形式之間的平衡關系被打破時,文化生態表現出失衡狀況,促使文化生態處于動態中,最終走向另一個平衡狀態。此外,次級文化生態同整個社會文化生態相聯系。歷史進程中整體文化生態發生變化,會對微觀領域的文化生態造成沖擊,最終使其發生進化。在定義上,教師教育文化生態可理解為:參與教師教育活動的人所創造的各類與教師教育相關的文化形式,相互聯系所構成的開放生態網絡。一方面,作為更大文化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教師教育文化生態是教育文化生態中的一個子系統,其文化演進受整個社會教育文化變遷的影響;另一方面,教師教育文化生態內部又形成了不同要素所構成的文化形式,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同樣促使該文化生態變化。直觀地說,教師教育文化生態表現為人、環境、內容之間的動態均衡關系(見圖1),而圍繞不同要素所形成的文化形式又和整個社會文化生態緊密聯系在一起,最終塑造了教師教育文化生態的樣貌。
二、教師教育文化生態的變異:沖突與失衡
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態完善
一、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態系統的構建
1866年海克爾創立了生態學概念,研究生物體同外部環境之間關系。由于它的研究具有系統性、動態性的特點,其概念成為人類普遍性的思維方式。在此基礎上,斯圖爾德發展創立了文化生態學,其文化生態指在特定的文化地理環境內一切相互作用的文化體及其環境組成的功能整體[2]。從文化生態學的視角,高等學校是高校群體生存和發展所處的人文環境或人文空間[3]。高等學校內部各文化群體、高等學校內外部環境以及高等教育管理文化共同組成了具有層次性、整體性、結構性的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態系統。其中,高等學校內部各文化群體是文化生態系統的基礎模塊,高等學校內外部環境是文化生態系統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來源,高等教育管理文化則是文化生態系統內部資源分配、結構組織、信息交流的方式及其蘊含的理念。高等學校內部的文化群體,包括管理群、學院群、機關群、教師群、學生群等,在這些群內又有工會、學生會等小群,這些群及其成員間共生共存、相互作用,形成了自己的類型和模式,并與高校外部的群相互作用,交織成高等學校文化生態系統的主體。高等學校內外部環境,包括學校所處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社會環境、學術環境、國際環境等。高等學校這一文化生態系統,既有完整的內部文化生態環境,又與外部環境進行著密切的互動和交流,并深受外部環境影響。高等學校管理文化,是高等學校管理生態環境背后的“場”,由管理哲學、管理理念、管理目標、管理制度、管理行為等多個因素所組成。在高等教育管理的文化生態結構層次中,管理哲學是最高范疇,引領著學校管理的建構方向,規定著管理理念、目標和模式,具有統攝作用。管理理念是次一級的范疇,是人們對高等學校管理中管理權力的分配和限制、權力資源的配置、不同權力主體的地位和作用的總的看法。任何理念都有其哲學基礎,高校管理理念是管理哲學在價值取向上的具體化。管理理念同時還規定著管理的目標、組織結構、制度規定和物資支持系統。管理目標、管理制度、管理行為則是第三層次的范疇,體現著管理生態文化的具體性和鮮活性,是管理哲學、管理理念的外在表現。物質支持系統更多的則是受客觀條件的牽制,如管理技術水平、人力、物力的投入等,位于從屬地位。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態系統中任何一個因素的變化,都會引起其他因素以及系統整體性的反應。各因素不僅在系統內表現出互動共生、有機關聯的生態功能,系統外還與所處的社會環境相互影響,體現內部生態與外部環境的契合。
二、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態的歷史與現狀
高等學校是一個有機的文化生態系統,其管理文化通常是歷史形成的,可以看成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各國的大學都在歷史傳統和現實客觀的相互作用中傳承、形成和發揚獨有的管理文化。在我國,“學而優則仕”的儒家入世哲學思想源遠流長,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產生與發展。在古代,“大學”自產生就被統治者作為政治教化的工具,求學為官被世人認為是正途。到了近代,我國高等學校沒有像歐洲那樣,出現過學生權力主導或教師權力主導的辦學模式,而是一開始就是在行政權力的主導下建立起來的。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京師大學堂”雖仿效西方大學設置,但作為全國最高學府,它還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統轄各省學堂,其行政性是先天賦予的。作為辦學救國的工具,大學堂承載著沉重的社會使命,其政治意義遠大于學術意義。盡管蔡元培先生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為了貫徹“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的思想進行了深入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我國近現代大學“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基本理念。但在后來的軍閥統治和民國時期,大學教師權力與行政權力相比仍處于從屬地位。新中國建立以后,高等教育哲學政治論和國家主義教育價值觀是我國高等教育管理的主導思想,深刻體現在每所高等學校的管理文化之中。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對國家進行全方位管理,統一調配各種資源,其中高等學校作為國家管理的重要部門,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充分體現了國家的意志。20世紀80年代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將高等教育發展提升到了國家戰略發展的高度,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被政府行為高度強化。新世紀以來,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在政府主導下,進行了多方面改革,從收費到擴招,從院校合并升格到大學城建設、教學評估等。可以說,我國高等教育歷來具有“行政化”的傳統。高校的“行政化”傾向是一個多維因素合力長期形成的客觀現實。高校“行政化”通常是指在高校管理中采用以官僚科層制為基本特征的行政管理模式,即把高校當作行政機構來管理,把學術事務當作行政事務來管理[4]。因此,高等教育的管理文化生態,體現出高度的外部(政府)控制和內部集權。這樣的管理文化生態,既是對歷來“官學一體”教育辦學模式的傳承,又是我國建國初期“趕超式”國家目標取向的需要。通過這樣的管理文化生態體系,國家意志得到完整的貫徹落實,具有高度的可控性和執行力。但是“行政化”的管理文化生態也存在著弊端。鐘秉林指出,高等學校“行政化”表現為“外部行政化”和“內部行政化”,“外部行政化”主要體現在政府將高校作為行政機構或其延伸部門來管理,嚴格控制,管辦不分;“內部行政化”集中體現為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失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分割和對立,行政權力對學術權力的替代與壓制[4]。具體而言,過度行政化辦學體制為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態帶來了4個方面的問題。
1.資源投入渠道的單一化。政府和學生是高等學校辦學資金來源的主體。統計數據顯示,1999-2009年的10年間,普通高等教育財政預算內撥款占到經費來源的47.65%-60%,學雜費收入所占比重上升至33.49%,而社會捐資集資所占比重不到1%并逐年降低。普通高等教育經費來源結構呈現出以財政預算內撥款和學雜費為主的二元格局[5]。這樣的經費來源結構,使得高等學校高度依賴于政府投入和生源數量。在政府投入難以大幅提升而生源總體數量呈下降趨勢的今天,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態面臨著日益嚴峻的資源輸入危機。
2.外部應變能力的滯后化。過度行政化的高等學校在與政府建立緊密聯系的同時,與社會和市場的聯系不足。這使得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態存在一定程度上封閉和保守的特點,無法因應社會和市場的變化及時作出內部調整,存在滯后性。同時,高度依賴政府投入,受到政府高度控制和保護的高等教育管理文化生態也難以催生出主動尋求改變的內在動力。這也造成了高等教育與社會和市場的脫節,使得高等教育引領社會發展、培育合格人才的作用受到影響。
文化生態學對建筑文化的啟示
摘要:針對我國當代城市形象和建筑風格同質化的傾向,本文償試從全新的文化生態學角度出發,簡要分析把文化生態學理論引入到我國當代城市建筑文化發展中具有的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希望能對我國正在進行的城鎮化建設以及我國所面臨的千城一面的危機提供一些解決思路。
關鍵詞:文化生態學;我國當代城市;建筑文化發展;啟示
1文化生態學回溯
文化生態學概念最早在美國誕生,著名人類學家斯圖爾德于1955年在其理論著作《文化變遷理論:多線性變革的方法》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文化生態學”(CulturalEcology)的概念,此后,文化生態學積極吸取生態學、文化地理學、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營養,逐漸發展成一門研究人類文化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交叉性科學[1]。文化生態學的使命是把握文化生態與文化環境的內在聯系,其研究對象是文化,研究方法是生態學。文化環境、文化資源、文化狀態都是文化生態學研究的范圍,不僅如此,文化生態學更要研究文化的規律。換句話來說,文化生態學就是用生態學的思維和框架來理解文化,我們甚至可以把文化現象比喻成一個不斷生長的、不斷進化的生命系統,并且這種生命系統是有規律可循的。筆者可以從文化生態學的這種發展特點中了解到在我國當代城市建筑文化發展中運用文化生態學的特征。
2城市建筑文化發展中引入文化生態學的重要意義
城市是人類進步的標志,建筑是人類文明的反映,城市建筑作為城市的一種物質載體,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結晶,更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反映。而中國經濟迅速崛起,城市建設如火如荼,各類建筑拔地而起。我們的城市變大了,因為到處都是新開發區;我們的城市變高了,因為高層建筑越來越多甚至隨處可見;我們的城市變新了,因為城市中的建筑處處都是華麗的表皮,耀眼的裝飾。宋春華[2]寫道:“祖宗給我們留下的許多歷史街區和古老建筑被大量拆遷,取而代之的是特征形式趨同的各類摩天大樓。城市性格被淡化,記憶場所不復存在,我們的城市特色消失了”。筆者認為,在城市的飛速發展過程中,我國當代城市建筑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已經受到破壞,需要引起重視。因此,本文希望通過引入文化生態學的理論,簡單闡述我國當代城市建筑文化發展過程中城市建筑文化與文化生態系統中其他因素的相互作用,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筑文化,從而對今后我國城市建筑文化發展方向做出正確預測。2.1正確認識城市建筑文化。對于城市,人類學家看到更多的文化是群族的起源與發展,建筑師看到更多的文化是建筑空間,開發商看到更多的是文化可能帶來的商業價值。不同的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會形成不同的觀點和認知,但是所有的考慮和認知對于城市建筑而言都不是一種綜合的、系統的認知。首先我們應把城市建筑文化與城市所處的具體環境看成是一個有機的、完整的生態系統,然后把城市建筑文化放在具體的環境中,用動態的、連續的生態學觀點來加以研究。以長春這座城市為例,長春市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雖然只有200多年歷史,卻有著中國當代城市中最為獨特的人文歷史。長春市地處東北平原腹地、南北交通要道,除東部有小面積的低山丘陵。整個城市絕大部分為臺地,地勢平坦整齊,空間開闊。在偽滿時期的城市規劃中設計人員把握了這些地理特征規劃并且建造了獨具特色的城市建筑和景觀[3]。日本對長春的侵略和殖民統治,一方面侵犯了我國的獨立和主權,另一方面又加速了長春城市建筑近代化的進程。這就奠定了當代的長春城市形態、城市建筑風格。隨著歲月的積淀,本土建筑風格與外來建筑風格在長春這片土地上相互交融、碰撞,最終發展成長春城市建筑文化的獨特氣質。2.2城市建筑文化的延續。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經濟全球化帶來了文化全球化。我們民族的傳統文化觀、價值觀、生活方式、民族信仰等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可以說這種影響正在慢慢地消解我們的民族抵抗力。比如我們的城市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和西方國家特征形態十分相似的建筑,也有人說中國已經成為國外建筑師實現自己建筑理想的試驗場等。因此,為了健康延續我國的城市建筑文化,我們不僅需要提升建筑文化自信,更要提高城市建筑文化生態保護的意識。我們既不能完全排斥外來文化,也不能完全照搬別人的東西。中國建筑要面向未來就不能忘記中華大地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我們需要結合每一座城市自身的條件并且積極運用文化生態學理論,綜合分析我國城市建筑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既不能放棄城市的本土文化,又不能完全拒絕外來文化,畢竟在這個時代只有多元文化才能有助于我國城市建筑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還是以長春市為例,雖然長春“新京”的城市規劃是被日本殖民統治勢力強加的,但這個城市規劃以及建筑設計并沒有完全地排斥長春乃至中國的本土文化,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思想的影響。比如說現在保存相對完好的新民大街就是參照中國古典皇城形式設計建造。新民大街空間明確、結構嚴謹,處處體現了帝王在上的統治地位。在新民大街兩側的多個建筑中也同時采用了中國傳統的、日本的甚至西方國家的建筑元素相結合。例如中式傳統的坡屋頂、日式裝飾細部、西方的柱式同時出現在一座建筑中。新中國成立以后,長春市的城市建設經歷了很多方面的考驗,出現了從一開始的對抗、沖突向吸收、融合的轉換。在今天看來,新民大街仍然是長春市最美的標志性街區,而正是歷史文化與時間的積淀造就了城市建筑文化的獨特氣質,因此,我們需要對我國城市建筑文化進行合理的文化生態保護,使我們城市的建筑文化能夠一直延續下去。2.3制定城市建筑可持續發展戰略。目前,我國的經濟和城市建設都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和國外的城市化水平相比,我國的城市化水平還很低而且也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城市建筑文化生態理論體系。文化生態學理論的引入,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從一個新的角度重新認識我國當代城市建筑文化,并且面對不同氣質、不同品格的城市,能夠更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為我國城市建筑文化的更新、發展、建設提供有效的借鑒。1)要注重系統和整體的融合觀[4]。換句話說,就是城市在改造或者更新過程中要注重城市建筑與自然環境的融合,這種融合就需要人們在規劃城市以及設計建造建筑的過程中要回歸理性、尊重城市本身的特征。例如,自然地貌、歷史格局等,力爭做到城市中的建筑與環境、建筑與建筑、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之間相互融合。2)要尊重和保護好傳統建筑風貌。對歷史建筑,最好的保護就是使用,以長春“滿洲式”建筑遺存為例,“滿洲式”建筑均建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距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現在仍然在投入使用。為了更好地保護歷史建筑文化遺產,長春市政府在不破壞其材料、裝飾、建筑空間等前提下對其內部空間進行了合理的改造和修繕,不僅保護了優秀歷史建筑、延續了其使用壽命,同時也滿足了現代生活的需要。3)使新、舊界面有機聯系。為了更好地傳承城市的歷史文化,我們需要保護和更新城市中有價值的建筑,具體的方法可以是提取傳統建筑中有價值的結構、裝飾元素或是保留有價值的城市肌理,使城市的傳統建筑和現代建筑能夠合理地過渡。以長春人民大街為例,人民大街是貫穿長春整座城市南北的主軸線,它的存在真實地記錄了長春的成長歷程,是長春文化底蘊的展現。在近代長春的城市建設更新中,雖然人民大街最初的功能有局部喪失,但是其整體的規劃形態、道路布局、建筑氣質卻一脈相承,使得新建筑與舊肌理有機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