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6 16:13: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文藝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文藝晚會
“五四”文藝晚會司儀選拔賽
一、目的:配合“五四”大型文藝晚會的順利進行,為學院挖掘一批綜合素質較高的晚會主持人,院文藝部特舉辦此次司儀選拔賽,希望透過此次比賽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大學生語言方面的能力,同時推廣主持行業在校園乃致全國的發展,也促進同學對大學生活的熱愛,創造自我文化空間。
二、參賽條件:在校學生,形象良好,口齒伶俐,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主持或表演潛質。
三、報名方式:
1、以班為單位,由文委收齊報名名單,于4月4日、4月11日下午4點到6點交于F棟學生會辦公室。
2、網上報名:加QQ:******,注明系別,班級,姓名,聯系方式
文藝部述職小結
斗轉星移,日月待續,在不知不覺中,一年就這樣飛快的過去了!回顧一年前的自己,拖著行李箱懵懂的來到了學校。對于學生會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高中的印象當中,一年前的一個下午在六號樓里的大眾傳媒系學生會動員大會中,我認識了現在級的大哥哥姐姐們,在他們的認真講解下,對學生會有了一定的了解。最終經過一系列的過程,我成功的成為了我們大眾傳媒系學生會的一員,也很榮幸的進入了文藝部,這個我更為喜愛的部門。一年后的今天,我們也即將成為下一屆同學眼中的“前輩”,所以個人的工作總結、自我的分析也十分重要,在這后半年文藝部的工作中,我也學會了更多,成熟了不少。
學生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大團體,部門的合作更是不可少。在工作中,我深深的明白了,有些事情是一個人所無法完成的,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不管個人的力量有多么的微薄,團結起來就會是最棒的。在這后半學期中,我們學生會主要是圍繞著“第六屆科技文化藝術節”而展開的。我們文藝部最初是負責原創劇本大賽的工作,從工作策劃,到工作實施,再到最后的劇本敲定,在這中間,我們每個人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力量。在此過程中,首先我積極參與了所必須的工作,在策劃中我也出謀獻策,策劃在于軟件系的合作下得到了完美的結果。也是像大家常說的“計劃趕不上變化”,大家的思想都很先進,起初在演員的選定部分,我們計劃舉辦一個演員海選,本以為效果會很不錯,可是到最后并未能得以實施。首先,是我們在策劃沒有根據本院實際來考慮,也許學生的積極性并不如我們所想象,但是這也可以說是工作的不到位,不是所有人都是積極的,也許是大家沒有積極性,也或許是大家心里想參加,但沒有勇氣,其實如果我們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這也可以稱得上是我們工作中的一大突破。可是不管結果如何,最后這項工作還是順利完成了。
隨后,我們文藝部響應院組宣部,在“五四紅歌比賽”中,我安排時間地點與我們部的成員選出了三名選手參加比賽。在這中間,選選手時候,因為行動不便,我沒有參加選拔,這讓我很是遺憾,這也是我工作中的不足,應該犧牲小我的。不過,在三名選手參加初賽和決賽時,我都到場參加,雖然因為主持的原因,并不能作為觀眾為他們吶喊助威,但是從始至終,我都為他們高興,心和他們一直在連在一起。不付眾望,三名選手取得了相當好的成績。
我們文藝部最后負責的是心理健康情景劇。我們編排了兩個劇本《從心飛翔》和《蛻變》,在最后的比賽中我們取得了相當優異的成績,分別榮獲了一等獎和二等獎的好成績,為我們再次爭得了驕人的榮譽。這是我們文藝部所有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一定會繼續保持,認真完成每一項工作。但是不得不說的是,在本次情景劇準備過程中,我們最初并沒有很快的選好劇本,在部長的督促下,臨近比賽初選不長,我們才選好劇本。在是此項工作中,我們的失職,在今后一定不會再發生諸如此類的事情。
只要努力了,沒有什么不可以,這是我的人生格言。所以我相信,不管工作再難,只要付出了,努力了,沒有完成不了的。在下半學期的工作中,有苦有甜,不管怎么樣,我都認真的走過來了;有努力也有失誤,努力要繼續保持,失誤要在今后盡量避免。文藝,這是我的工作,我驕傲;干一行愛一行,我榮幸!最后,我想大聲說:加油!為自己加油,也為所有人加油。文藝部加油,學生會加油,大眾傳媒系加油!
給當代文藝的啟示
摘要:在1942年發表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不僅對當時的文化界和文藝工作者有重大的指導和引路作用,在今,對文化的繁榮與文化產業中文藝的發展同樣具有借鑒與啟發意義。當今世界,以科技競爭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成為各國在國際競爭中的首要因素,同時,文化也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隨著國內各項事業的發展,文化軟實力所體現出來的強大作用力更要求我們國家對其重要性不容忽略。
關鍵詞:《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當代文藝;文藝啟示
一、文化的“軟”作用
文化產業CultureIndustry,此術語產生于二十世紀初。可譯為文化工業/產業。當今總體上是和平穩定的世界,雖有局部熱戰,但國際形勢整體尚好,國內經濟政治穩定,不容忽視的是,以文化為核心的國家軟實力的綜合國力的較量越來越多的提到國家的層面上。面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文化強權和文化霸權主義,我們更應該思考如何應對、如何發展自己的文化與文化產業。在發表《講話》的1942年,當時中國存在著與資產階級作斗爭和抵御日本帝國主義外來入侵者的腹背受敵的危急狀況狀況。清楚而先見認識到文化在人民軍隊和戰勝敵人中的不可小覷的作用,并分析了我們應該如何發展以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為立場的文化,如何看待敵人、統一戰線中的同盟者和自己人的關系,就我們國家現在的態勢而言,政治穩定、經濟逐步增長、科學技術水平進步、綜合國力逐步增強是肯定的,但文化的發展卻未及經濟發展的速度,我們需要認識到,在當今世界與今后長期發展的國際態勢,各國間經濟與科技的較量會隨時代的發展而日益緊張、激烈,文化軟實力的位置就擺在更加明顯的地方。就文藝工作者而言(先暫時以這個稱呼自居),文藝作品的質量關乎本國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文藝作品的傳播速度之快與對人民群眾的影響力之大,是一個國家不能忽略的。優秀的文藝作品必然對國家產生向上的吸引力,所以我們就應該提倡文藝工作者創作出符合社會發展趨勢與民心的文藝作品。
二、文化的“吸收”與“去除”
在發展本國文化的同時,我們更應該認識本國的本土文化與外國文化的關系,識別本國文化發展與外國文化入侵的關系,即文化的方向性“東”與“西”的問題。我們應該思考,對于外來文化,我們究竟應該持什么樣的態度?有個別的激進分子持全盤吸收、全盤西化態度,又有個別的保守分子持堅決反對、“閉門造車”的態度。的《講話》談到這兩種態度都是不正確的,都是片面的,雖然此篇文章的背景與現在完全不同,所提到的“改造”與現在所需要的亦不盡相同,但同志的思路和辯證分析問題的方法卻是值得我們學習與思考的。上個世紀40年代的中國,需要的是服務于人民群眾與人民軍隊的“筆桿子”,需要《黃河大合唱》、《我的祖國》等合唱或獨唱作品鼓舞士氣,需要各種優秀文學(詩歌)的振奮人心的藝術作品,賀敬之、丁毅的《白毛女》。這些藝術作品,全部都是在當時的大背景下創作出來的,在當今的大時代下,中國的文化界也有許多成就: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莫言;山西省作家劉慈欣在2015年8月23日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這是亞洲人首次獲得雨果獎。這些藝術作品的成功,除了有作者本人的思考和努力,不是關起門來自己創作就可以的,而是要吸收借鑒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去粗取精才能創作出來的。世界是一個大熔爐,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文化得以流通和融合,文藝創作者的眼光應該著眼于全世界,站好自己的立場去創作去寫實。
文藝晚會主持串詞
×
×男:各位領導
×女:各位來賓
×合:晚上好!
×男:廉政之光文藝晚會是由中共××市紀律檢查委員會舉辦,××縣文化體育局具體承辦的,這次晚會還得到了各縣紀委的大力支持,在此,我們一并致以深深的謝意!
×女:出席今天晚會的有××,我們對光臨今天晚會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表示真誠的感謝!
文藝演出講話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朋友們:
大家好!
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2006年“五月的鮮花”文藝演出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居民科學素養”主題群眾文化工程啟動儀式。首先讓我代表*對光臨今天活動的*單位領導、*等嘉賓及演員和廣大觀眾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
五月的陽光燦爛明媚,五月的鮮花絢麗璀璨,年年花相似,歲歲意不同。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建黨85周年”,是“紀念長征勝利70周年”,是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教育活動全面貫徹之年,在這個不平凡的年代里,*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結合“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全面推動2006年“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提高居民科學素養”的主題群眾文化工程。這個工程以系列文化演出為載體,以宣傳教育為主線,以推動普及提高為目的,歷時5個月,陸續在全地區開展文化、教育、體育、衛生等各項活動,達到提高居民科學素養,凝聚地區人民的意志,團結社會各界力量,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滿足地區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地區的和諧建設。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的“五月鮮花”文藝匯演,標志著2006年群眾文化工程的正式啟動,我們希望地區各單位以及各界人士都能積極參與,大力支持,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教體衛活動,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緊扣時代脈搏,唱響時代主旋律,提高羊坊店地區文明程度,創建與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城市文化形象。我們相信,通過全地區共同努力,群眾文化工程的實施一定會對豐富地區廣大居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的科學素養,打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圍,建設和諧的羊坊店地區,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本次“五月的鮮花”文藝演出,得到了地區文體協會各會員單位的積極參與和支持,特別是得到了*領導和工作人員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在此,讓我代表*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最后預祝本次演出圓滿成功!謝謝!
文藝與政治研究論文
一、理論上的失誤與再失誤
如今,恐怕再沒有什么人會否認上個世紀40年代初延安文藝座談會后到70年代前在文藝與政治關系問題上所產生的失誤。那次失誤主要表現在將文藝與政治割裂開來,將政治狹義地歸結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及其它非無產階級的斗爭,將文藝理解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及其它非無產階級的工具。這個失誤不僅嚴重妨害了文藝自身的繁榮發展,而且嚴重挫傷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熱情,一些在藝術上有獨特見地和造詣的人甚至遭到了種種迫害。
20世紀70年代末,中共中央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這一失誤得到了糾正。第四次全國文代會是一個標志,標志著文藝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社會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文藝從政治這駕馬車上“解放”出來了。上個世紀80年代初,文藝界圍繞著文藝與政治關系發表了許多議論,可以看出,當時整個文藝界,不管是作家還是評論家,都是異常興奮的。人們當作一種教訓,批評了“文藝為政治服務”,“政治標準第一”等說法,并開始談論起文藝自身的規律問題。應該說,這些議論和批評,基本傾向是對的,也是積極的,但思想方法上卻是錯誤的,可以說重復著被批評者同樣的錯誤:把文藝與政治機械地割裂開來,并且依然從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角度理解政治;盡管當時最權威的層次上對政治已經做了新的解釋[1]。
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所謂“文學主體性”的討論中,有人為了強化文藝與政治,乃至經濟等的區別,更進一步從理論上提出了文藝“向內轉”的口號,認為文藝的本質決定于文藝自身,而政治充其量只是條件,文藝的繁榮發展歸根結底是文藝自身的事情。這一口號的提出意味著文藝界在剛剛糾正一種失誤后陷入一個新的誤區。主張文藝“向內轉”的人沒有認識到任何事物的本質都不是事物自身決定的,而是由這一事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決定的。所謂本質就是內化了的關系。文藝問題不可能僅僅是文藝自身的問題。文藝的繁榮發展固然要靠文藝工作者對文藝規律的不懈探求,同時也要靠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不僅如此,文藝工作者的飽滿的政治胸襟與熱情往往是他在藝術上能否達到較高成就和具有長久生命力的一個因素。政治對于文藝不完全是外部問題,而常常作為一種契機,一種視野,一種情結,一種價值滲透在文藝創作的肌理中。這一點如果要舉例,那么在中國,從屈原到杜甫,到魯迅;在西方,從荷馬到但丁,到卡夫卡,可以說舉不勝舉。如果沒有政治這個因素,我們不知道這些偉大作家會不會創作出那么卓越不朽的作品;如果沒有政治這個因素,我們甚至不知道會不會為這些不朽作品所感動,以至于每當提起它們便不禁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
二、政治是個歷史性概念
為了正確地理解文藝與政治的關系,需要對政治這個概念重新解讀。
文藝與政治研究論文
一、理論上的失誤與再失誤
如今,恐怕再沒有什么人會否認上個世紀40年代初延安文藝座談會后到70年代前在文藝與政治關系問題上所產生的失誤。那次失誤主要表現在將文藝與政治割裂開來,將政治狹義地歸結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及其它非無產階級的斗爭,將文藝理解為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及其它非無產階級的工具。這個失誤不僅嚴重妨害了文藝自身的繁榮發展,而且嚴重挫傷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熱情,一些在藝術上有獨特見地和造詣的人甚至遭到了種種迫害。
20世紀70年代末,中共中央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這一失誤得到了糾正。第四次全國文代會是一個標志,標志著文藝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社會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文藝從政治這駕馬車上“解放”出來了。上個世紀80年代初,文藝界圍繞著文藝與政治關系發表了許多議論,可以看出,當時整個文藝界,不管是作家還是評論家,都是異常興奮的。人們當作一種教訓,批評了“文藝為政治服務”,“政治標準第一”等說法,并開始談論起文藝自身的規律問題。應該說,這些議論和批評,基本傾向是對的,也是積極的,但思想方法上卻是錯誤的,可以說重復著被批評者同樣的錯誤:把文藝與政治機械地割裂開來,并且依然從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角度理解政治;盡管當時最權威的層次上對政治已經做了新的解釋[1]。
到了20世紀80年代后期,在所謂“文學主體性”的討論中,有人為了強化文藝與政治,乃至經濟等的區別,更進一步從理論上提出了文藝“向內轉”的口號,認為文藝的本質決定于文藝自身,而政治充其量只是條件,文藝的繁榮發展歸根結底是文藝自身的事情。這一口號的提出意味著文藝界在剛剛糾正一種失誤后陷入一個新的誤區。主張文藝“向內轉”的人沒有認識到任何事物的本質都不是事物自身決定的,而是由這一事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決定的。所謂本質就是內化了的關系。文藝問題不可能僅僅是文藝自身的問題。文藝的繁榮發展固然要靠文藝工作者對文藝規律的不懈探求,同時也要靠良好的政治環境和經濟條件。不僅如此,文藝工作者的飽滿的政治胸襟與熱情往往是他在藝術上能否達到較高成就和具有長久生命力的一個因素。政治對于文藝不完全是外部問題,而常常作為一種契機,一種視野,一種情結,一種價值滲透在文藝創作的肌理中。這一點如果要舉例,那么在中國,從屈原到杜甫,到魯迅;在西方,從荷馬到但丁,到卡夫卡,可以說舉不勝舉。如果沒有政治這個因素,我們不知道這些偉大作家會不會創作出那么卓越不朽的作品;如果沒有政治這個因素,我們甚至不知道會不會為這些不朽作品所感動,以至于每當提起它們便不禁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
二、政治是個歷史性概念
為了正確地理解文藝與政治的關系,需要對政治這個概念重新解讀。
蘇聯文學與文藝思想
摘要:蘇聯文學理論自上個世紀20年代后期傳入中國以后,成為革命文學的主導思想;以后,蘇聯文學理論又中國化了,形成了文藝思想。蘇聯文學理論與文藝思想之間既有共同點,又有差異,這導致二者之間由合作到對抗,直至發生“反修”、“”。這一段歷史經驗尚沒有加以總結,有必要進行嚴肅的學術考察。
一現代民族國家的想象:蘇聯文學理論在中國的傳播
蘇聯文學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和扎根,有其社會的和文化心理的土壤,這就是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任務以及對國家烏托邦的想象。在蘇聯文學理論引入之前,存在著學習西方文明的五四傳統。五四新文化運動是爭取現代性的啟蒙運動,這場運動并沒有完成自己的歷史任務,而被爭取現代民族國家的革命運動取代。五四傳統的中止,存在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在中國,爭取現代性與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任務存在著沖突,由于中國的現代性缺乏本土文化傳統的支援,只能從西方引進,而中國作為半殖民地,為了建立現代民族國家必須進行反帝斗爭。這樣,就產生了歷史的悖論:要建設現代性,就必須學習、引進西方現代文化,而要建立現代民族國家,就必須反對、批判西方現代文化。救亡的緊迫性,決定了中國由啟蒙轉入革命。五卅之后,中國的社會走向發生重大轉折,現代性神話讓位于國家烏托邦。歷史在此處迂回。重建民族自信心,尋找一條中國化的革命道路,建立一個東方式的民族國家,成為大多數中國人的夢想。正當此時,蘇俄這個新興無產階級國家正從東方冉冉升起,使他們從中獲得革命的靈感。文學也開始了歷史的迂回。從“革命文學”時期開始,蘇聯文學理論就涌入中國,拉普派的理論成為激進左翼的文學團體“創造社”、“太陽社”的綱領。在蘇聯革命文學理論的指導下,對五四文學及其代表人物魯迅、茅盾、胡適以及葉紹鈞、冰心、郁達夫、周作人等人進行了批判,五四被認定為資產階級的文化運動,其代表人物被指斥為資產階級的代言人。革命文學論爭以雙方和解,共同接受蘇聯文學理論收場。這標志著五四開辟的爭取現代性的啟蒙主義文學運動的中止,由革命文學運動取而代之。左聯成立之后,蘇聯文學理論全面引入,被蘇聯闡釋了的馬克思、恩格斯的文藝理論,普列漢諾夫、列寧、斯大林、盧那察爾斯基、波格丹諾夫等人的文藝思想得到大力譯介和推廣,很快取得在中國文壇的主導地位。蘇聯文藝理論的凸起和獨霸,與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歷史需要密不可分。當時國民黨雖然取得了國家政權,但在文化上依然遵循準儒家式的民族表述方式,既缺乏最廣泛的民眾基礎,又無法提供關于國家未來的烏托邦式的想象空間,注定了其在意識形態爭奪中的劣勢地位。五四文學思想作為啟蒙時代的歷史回聲,與新的歷史要求發生沖突,它必然隨著現代性的落潮而遺落在空漠的歷史時空中。中國傳統文學思想,已經難以承載民族國家的文化想象。唯獨蘇聯革命理論包括文學理論,憑借著本國的成功經驗長驅直入,一路播灑國家理想主義的理想,適時填補了中國人的心理空缺,故而很快取得文化陣地的制高點。
蘇聯文學理論是特殊地緣文化的產物,具有兩重的文化身份。一方面,俄國文化受到歐洲文學傳統的影響,形成了認識論傳統。歐洲文學傳統包含人道主義和認識論兩個方面。蘇聯文學理論繼承了歐洲的認識論傳統的“摹仿自然”說,經“別、車、杜”闡發,形成了“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形象認識”觀點,后來在列寧的反映論的基礎上,最終確立起“文學是現實的形象反映”的經典論斷。反映論強調主體對現實的摹寫和鏡映,摒除主觀性,突出文學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另一方面,俄國文化屬于東方文化,帶有“東方****主義”的特征。蘇聯文學理論繼承了東方文化傳統,強調文學的意識形態本質和教化作用,具有群體本位主義的性質。它提出文學對現實的反映是受歷史條件、階級條件決定的,文學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性。作家只有擁有正確的世界觀、進步的階級意識,才能如實地反映現實,揭示現實的本質,達到真實性與革命性的統一。這是典型的意識形態論,它與反映論構成了內在的悖理。可見,蘇聯文學理論本質上是一種認識論和意識形態論的二元論。蘇聯文學理論雖然繼承了東方文化傳統,中斷了人道主義的西方文化傳統,但又不可能完全清除西方文化的影響,它潛伏在文學思想的深層,頑強地影響著文學的發展。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在“非斯大林化”以后,“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得到肯定,文學的人道主義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復。
蘇聯文學理論的引進,顛覆了五四文學思想,使中國文學思想史發生重大轉折。
首先,對文學本質的認識發生改變,由文學獨立轉向文學依附意識形態。五四文學雖然主張發揮文學的啟蒙功用,但仍然反對“文以載道”,主張文學獨立,“文學本非為載道而設”。而蘇聯文學理論則強調文學屬于意識形態,具有階級性,是革命的武器。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文藝作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