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程范文10篇
時間:2024-03-27 06:40:3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物理課程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物理課程改革論文
目前,國家教委正在制定新的高中課程計劃和大綱。高中物理課應當怎樣改革,抓什么主要問題,是一個很需要研究的課題。我們認為有兩個主要問題需要認真思考解決。一個是高中物理課程如何設置,另一個是高中物理課的內容和要求如何適應21世紀的需要。如果這兩個主要問題解決得好些,既有改革精神,又切實可行,那么,高中物理改革將會前進一步。
一、課程如何設置
1990年,根據國家教委印發的《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普通高中物理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大綱相應地作了調整,這項調整改變了過去的單一課程設置,是建國以來對普通高中物理課程的一項重大改革,在物理課程改革上邁出了一大步。
1990年調整后的物理教學大綱,必修課的內容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包括比較全面的物理基礎知識,注意面向大多數學生,降低了難度和要求,縮小了初、高中的臺階,減小了學習困難。加之會考制度的實施,使大多數學生都能學到比較全面的物理知識,改變了過去學生文理科知識結構的不平衡現象。
但是“二、一分段”這種模式,仍不能適應不同學校的不同情況。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性質不同,要求不同,側重點不同。必修課的內容要照顧大多數學生能夠學得了,要求不能過高。重點校的師資、生源等條件好,多數學生感到必修課的內容淺,他們學有余力,高中的前兩年“吃不飽”,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必修課的要求又不能降得過低,否則無法在高三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選修課的教學任務。這樣,也還有一部分學生“跟不上”,不能適應必修課的要求。“跟不上”與“吃不飽”的矛盾,一直困擾著高中物理教學。
必修課的內容既要照顧到全體學生都能學到比較全面的物理知識,且學有所得,又要考慮與選修課的銜接,照顧到準備升入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具有較高的知識和能力,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分段教學的情況下很難處理。1990年調整后,各地反映了不少意見。
醫用物理課程設計研究
一、醫用物理學的形成
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理論知識,下篇為實驗操作,在強化學生物理基礎的同時,也培養鍛煉了學生利用物理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去學習醫學知識的能力,使學生能夠了解現代物理學技術在現代醫學發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為今后學習和工作中的醫學實踐和科研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醫用物理課程的特點
(一)知識點多。醫用物理課程的章節中既有力學、振動和波動、分子動理論、電磁學、波動光學等普通物理知識,又根據醫學知識設置了生物力學、血液的流動、生物電場與磁場、激光、X射線、原子核與放射性等內容。因該課程涉及的知識點覆蓋了物理學和醫學以及它們的相互結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感到現象、概念、公式太多,導致感覺全文都是重點,而無法理解,也就無從記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增強學生核心內容的理解掌握,需要通過大量提問、講解例題等方式來強化學生記憶。(二)章節獨立。每一章節的物理知識點都是圍繞醫學應用展開,各自獨立,與后續章節沒有必然聯系。對學生來說,每個新章節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前一章節學的透徹或者不透徹,對后一章節都沒有直接的影響。例如,第二章是流體力學中和醫學相結合的血液流動,第三章就跳到了分子物理學的液體表面現象,用于解釋醫學中的氣栓和肺泡,兩章之間沒有貫穿聯系知識點。(三)物理學基礎與醫學應用相結合。各章節內容基本都分成兩大塊,第一部分介紹物理現象、定義、原理和公式,第二部分對以上物理知識在醫學中的應用加以介紹,如人體的基本結構和特征或者是醫學儀器的原理、構造。這就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高要求,不僅要對相關物理知識有著深刻的了解,而且還要有一定的醫學基礎,對各種醫學儀器構造和所用的物理原理、診斷方法中應用到的物理知識、醫學知識的物理基礎有一定了解。(四)醫用物理學的教學時間短。醫用物理學是針對高等醫藥院校學生設置的基礎公共課程。作為醫學生來說,在短短的幾年學習時間中,有著大量的專業課程需要學習,所以,在其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對諸如醫用物理學之類的基礎公共課程的學時一再壓縮,以筆者所在的學校來說,其教材規定的學時為144學時,而實際教學時間只有54學時,時間上的壓縮,教學內容的不變,迫使教師和學生只能向課外要求時間,以學生的自主學習代替課堂教學。
三、微課的特點
“微課”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它秉承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長處,又發揮了能利用互聯網傳播的優勢。微課的使用,最大程度地利用了互聯網參與知識的學習傳播,它把學習時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學習地點從教室拓展到寢室和家里,學習的對象由學生擴大到所有人,做到了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微課的特點是用時短、針對性強,用時短是指一節微課的時間只有10分鐘左右。針對性強是指一節微課只解決一個知識點。
物理課程改革論文
農村物理教師要發認真深入學習新課程改革精神,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要求,不要加重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難度,認真全面做好學生減負工作,但是我們農村物理教師應當把八年級學生減小的包袱,要自覺自愿的背到自己的肩上,通過不斷學習先進教學理念和方法,博覽最新物理科技動態,增長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做到“學生減負,老師增富”。在教學中緊緊抓住新課程標準,農村物理教師充分發揮物理科的實驗豐富和貼進生活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我們廣大農村物理教師積極轉變教師職能,做好主導工作,做好服務工作,切實保證教育教學的質量不降反升。“有趣的學就是玩,有益的玩就是學”。針對八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的特點。我就多年來物理教學中的體會及做法簡單講解一下,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認真做好演示實驗,開發智趣實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玩中學,學中樂”一直是我們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標。開學伊始八年級的第一節課物理教師通過演示幾個有趣的實驗,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引起學生的濃厚的興趣,演示實驗在物理教學中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丁肇中曾說:“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基礎,特別是物理學,它是在實驗中產生的。”一個好的物理演示實驗可使學生終身不忘。以下介紹幾個智趣的實驗。
1、開水煮活魚
你們在家中吃過魚嗎?怎樣煮的?開水中的魚還能活下來嗎?一連串的“排機炮”打來,剛接觸物理的八年級學生紛紛投來懷疑的目光。見“魚兒”已上鉤,我趕緊開始實驗:將一條小魚裝入一個長試管中并在鐵架臺上傾斜固定。用酒精燈加熱試管中水的上部。水沸騰后,魚兒還是照樣在水中并沒有死。實驗的效果非常明顯,而且好像“有悖常理”,這個演示實驗學生反映歡呼雀躍,驚奇不已,從而激發了八年級同學學習物理的興趣。由于水是熱的不良導體,水的熱傳導很慢,小的熱傳遞主要是通過對流進行。雖然試管上部的水沸騰了,但是,試管下部水的溫度仍然很低,從而保證了大試管底部魚兒不會因溫度過高而死亡。要做好此實驗注意事項:(1)使用長試管,在試管中加入盡可能多的水,這樣起到較好的隔熱和吸熱作用。(2)試管與水平面的傾角在45度到50度時效果最好。可以實現較長沸騰時間,魚不死,從而有利于學生觀察增強實驗效果。(3)試管中放入幾根水草,可以增加美觀,更重要的是固定小魚始終在大試管底部。(4)最重要的是酒精燈火焰的位置應在大試管水的上部,造成不能放在大試管的底部,否則只能喝魚湯了。
2、摔不破的雞蛋
物理課程探究能力的培育
新課標對物理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強調科學探究的過程.教學既要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要重視知識、技能的形成過程,發展學生的能力.科學探究既是學生的學習目標,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讓學生親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物理的重要途徑.今后的物理課教學,最大的轉變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積極地自主探究.它不僅可使學生體驗到探究的樂趣,還可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探究學習機會,使他們能夠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真正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自主地獲取科學知識,增長能力,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呢?
一、培養興趣,激發探究動機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現象、原理、規律等,總是主動、積極地去認識、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設法培養興趣,以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要使學生有興趣,就要把握“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例如,在講“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時,教師可讓學生尋找一些能夠發聲的簡單物體如木片、梳子、鈴鐺、紙盒等,并把它們帶到課堂.先讓學生擺弄這些器具并使其發聲,學生用敲、撥、拉、吹、彈、搖、拍等方法,都使物體發出了聲音,這樣讓學生感受“聲音的世界”,由此進行“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情境導入.然后提出問題: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物理探究角色.學生動手做各種發聲的實驗,然后討論,教師點撥,得出物理結論:聲音是因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了解這一規律后,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從物理走向生活”.如讓學生用手觸摸自己講話時的喉嚨振動,觀察和解釋蟬鳴現象等.這樣,學生手腦并用,興趣盎然.
二、創設情境,營造探究氛圍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自主活動,使學生在科學探究中體驗、學習、感悟,從而領悟科學思想,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基本技能.例如,在講“光的折射”時,我給每個學生分發了一燒杯熱水,一只激光手電筒,一張硬白紙片,一只空塑料杯,一支長吸管等,讓學生在學習光的直線傳播及光的反射的基礎上,結合自習,自主探究光的折射規律.在探究實驗的總結交流中,學生提出了一些有意義的探究結論:1.光線在水中也是沿直線傳播的;2.光從空氣中斜射入水中,改變傳播方向,且偏向法線;3.增大入射角,折射角也隨著增大;4.光從空氣中垂直射向水中時,不改變光的傳播方向;5.光從水中斜射入空氣中時,光的傳播方向改變且偏離法線;6.斜插入水中的吸管看上去向上彎折了;7.豎直放的吸管從上面看在水中的部分好像變短了,而從旁邊看,好像變粗了……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獲得知識,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重視引導,教給探究方法
物理課程改革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人們的教育觀念也逐步發生著轉變。但在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許多與新課改不協調的行為,諸如重知識傳授,輕視能力培養;重課堂灌輸,力求把知識講細、講深、講透,忽視思維的啟發和過程方法的學習;注重自身表演,忽略學生反映的現象。這些行為說明我們還沒有完全理解新課程改革的教學要求,還沒有完全進入實施新課改的角色,還需要我們廣大教師有目的、有意識的積極轉變。下面就本人在物理教學中的幾點認識和做法提出來與同行共研。
關鍵詞:物理;新課程;改革;成長
一、變講為悟,讓學生自己在對知識的思索中體驗、感悟
一位老教師聽過我的課后,曾經這樣問我:“你講得挺明白,也挺好;可是你是否想過,你講得再好,學生一定會明白嗎?學生是否對所學的知識有所體驗和感悟?”經老教師的這一問,我開始思索這個問題。以往教學時,一上課就聲嘶力竭,嗓子常常講啞了,將知識重復來重復去,學生到底學會了多少?記得一次期末考試,一看到試卷,我就高興得不得了,試卷上幾乎所有的題目類型我在平時上課過程中都講到過,我心想:這一次我所任教的班級考得一定很好。與我搭檔的老師還擔心得不得了。可是,結果出來后,卻令我吃驚而難過,講過去的題目還不如別的班級沒有講過的效果好。贊可夫認為:“扎實地掌握知識,與其說是靠多次重復,不如說是靠理解,靠內部的誘因,靠學生的情緒狀態而達到的。”作為一名教師,要想使學生掌握到真正的知識,就必須改變“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自此以后,我在課堂教學中,盡量用簡練的語言去概括,其余的時間則留給學生自己去體驗、感悟。這樣做,既為喉嚨找到了“良藥”,又使學生找到了學習的方法。
二、師生互問,讓學生在質疑中進步
傳統教學中,一般是教師提出問題,要求學生來回答。再看我們的學生,一個個皺著眉,低著頭,極不情愿地起來回答老師的問題。如果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設法解決問題,這將會極大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在授課過程中,我鼓勵學生大膽地嘗試提出自己的問題。為了讓他們明白“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我對他們說:“綜觀科學史,大凡有建樹的人,都具有‘健全的懷疑精神’或者‘刨根究底的好奇心’,敢于并善于對傳統的知識、流行的觀念質疑,這往往是他們走向科學殿堂的第一步。明代陳獻章說得好:‘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學生時常受到鼓舞,經常提出一些有趣且令人回味的小問題。例如,在剛剛學完《聲現象》后,有的同學就提了這樣一些有趣的小問題:
高中物理課程管理論文
一、教什么
從可供選擇的寬廣領域中為中學物理課程選擇合適的內容,對教師和學校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深度和廣度,學生的興趣和經歷,師資力量等這些都需要加以考慮,對許多學生來說,中學物理課程可能是他們接受物理學正規訓練的唯一機會。對另外一些學生來說,中學物理課程給他們打下一個基礎,以備今后進一步深造。于是,課程所提供的準備是否充分,便引起學生和家長以及高等院校的密切關注。一些州關注課程的內容并提供大綱,以便有助于對學校進行指導。
但是,說到底,這種選擇必須由任課教師來做,因為他們了解自己的學生和社區,了解學校情況,尤其是了解不同的課題對學習的重要性。
二、概述
在“初級物理”這個題目下有很多知識。在一學年內無法把它們學好。初任教的老師應該特別注意不要試圖教太多的課題。教好少數課題比了解物理學的概況更為可取,那么教師應當怎樣選擇課程內容呢?也就是哪些課題應該教給學生呢?
首先我們將考慮作為一門科學和作為一種活動的物理學的范圍。展現在師生面前可供考慮的課題范圍是極其廣泛的,但選擇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文科物理課程研討論文
摘要:以培養文科生的科學素養為目的,討論了給文科生開設文科物理課程的意義,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課程體系和具體授課方法。將文科物理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應用到管理類學生和工業設計類學生的教學過程中,兩個學期的教學實踐表明教學效果較好,能很好地激發學生了解自然的興趣,培養了學生本應該具有的科學文化素養。
關鍵詞:文科物理;教學實踐
文科物理的授課對象是文科學生。文科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可能永遠不會遇到“相對論”或者是“量子力學”的問題,他們不學大學物理,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我們再不能把大學教育簡單地看作是“崗位培訓”,再不能把大學物理僅定位成為工科專業后繼課程服務的基礎課程,學生也不是“知識的容器”,文科生也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素養。
那么,給文科生開設文科物理課程的意義何在?如何給文科學生講授大學物理課程?筆者在這方面做了初步的教學探索。
一、文科生開設物理課的意義
愛因斯坦曾說過:“科學對于人類事務的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科學直接地、并在更大程度上間接地生產出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工具;第二種方式是教育的性質——它作用于心靈。”給文科生開設大學物理課程主要是想用科學對人類事物的第二種影響方式來影響他們。所以在這里關于開設文科物理課的意義我想強調兩點:1、知識的積累;2、素質教育。
物理課程資源合理利用之議
隨著信息化教學、網絡教學的不斷增多,好的實用的教學資源成為急需,學校曾花錢甚至是老師自己花錢買了大量的書籍、圖冊、光盤。很多老師根據教學問題制作和開發了一些很好的課件、課例,同時還有意識地從生活中挖掘的物理教學素材,生活中諸如照相機、遙控器、自動復位的水龍頭、電飯鍋、電視機等都能成為教學的課程資源。這些資源直接來源于生活,真正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一些老師創造性地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廢舊物品制作了一些簡易的實驗器材。如:讓學生收集了幾十個“喜之郎”果凍杯,用杯裝水模擬眼睛的成像過程;用廢可樂瓶做罩子、驅蚊香制造煙霧,成功顯示了光的傳播路徑等。再如講大氣壓強時如果沒有馬德堡半球可以找一個醫用針筒,用眼藥水瓶上的小橡皮帽把針頭堵塞起來針筒活塞下而拉不下來,可以證明大氣壓的存在;在引導學生認識磁化現象時,可以在一個試管內裝滿鐵屑,塞上膠塞,用蹄形磁鐵的一個極在試管壁上沿同一個方向輕輕滑動,使試管內的鐵屑被磁化,便可以吸引鐵釘、鐵片,振動試管后磁性便消失,從而直觀地演示鐵磁性物質被磁化和退磁現象等等。
教學資源需要教師不斷創造性開發和整合。要精心制作、整合一個好課件,從構思到收集素材到制作到修改到完成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在一線工作的教師教學任務繁重,時間有限;同一課題多人趕制、質量不高,沒有統一部署,教師的保貴時間和精力是一種極大的浪費。為了合理使用寶貴的人力資源,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勞動,物理教研組應該把教師組織起來,進行課程資源的整合,進一步把這些小規模、零散的寶貴教學資源保留、優化并加以利用,共同享用這些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物理資源的開發、整合過程中,除了需要發揮專家、學校和教師的主體作用外,還必須充分發揮學生及學生家長在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作用。學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和學習的主人,要學會自覺、自發地利用可用資源,為自身學習、實踐、探索性活動服務;家長由于與社會接觸面廣,有其自身優勢,他們可以帶領孩子進行課程資源開發活動。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和學生家長發揮自身優勢,積極參與課程資源開發實踐。如:讓學生分組收集生活中的聲現象、聲音的利用、噪聲的危害;讓學生調查、分析馬路燈為什么用紅、綠、黃三種顏色;讓學生自制照相機等。為配合浮力、彈簧測力計、杠桿原理、電磁等教學,可以讓學生制作土密度計、橡皮筋測力計、桿秤、指南針電鈴等。教師也可以結合物理課的教學內容,布置相應的調查、探究活動。如學習《功能的利用和環境的保護》后,可開展農村環境污染的調查活動,學習《生活用電》后,可開展農村照明問題的調查活動;學習《壓力和壓強》后,可開展農村公路損壞原因的調查活動。學生在資料的收集、歸類、重組、優化的過程中得到提高,這樣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內外的現有資源,還給學生創造了一個主動學習的環境,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分析信息和整合利用信息的能力。
從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和時展的需要,從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教師自身素質的需要,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全面發展的需要來說,都迫切要求強化教師的課程資源整合意識,提高教師的課程資源整合、利用的能力。
怎樣進行校園課程資源的整合和利用呢?首先學校要創設有利于教師積極參與課程資源整合的導向制度。建立促進這項教研活動開展的激勵措施,形成對話機制,為教師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經驗分享和專題討論提供平臺。其次,教師要注意各項資源的整合和利用,積極地進行教科書內課程資源的整合。教材中有“探究實驗”、“演示實驗”、“想想議議”、“想想做做”、“動手動腦學物理”、“科學世界”等內容,穿插相關的圖片、表格、資料來呈現教學內容。第三,課組老師要實現教科書的外課程資源的課內整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適當介紹一些家用電器等的結構、實施原理及其發展史,聯系學生的“生活世界”,走進生活,講一些有趣神奇的物理現象,以充實課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又要把現代信息技術前沿科學的物理滲透其中,實現外課程資源的課內整合。還要加強物理、化學、地理、數學等學科之間的聯系、交叉和滲透,加強學科內外老師之間的聯系,實現校內課程資源的整合。
對課程資源的整合和利用是每個教師、學生的責任,也應該納入學校的課程改革計劃,應該得到學校的政策鼓勵和經濟支持。課程資源整合得越好,未來的教學工作越省力,教師的素質越能得到相應的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更快。
大學物理課程教學評價分析
摘要:教學評價是高校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有效開展教學評價能夠不斷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學物理課程作為高校學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涵養,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大學物理課程開展教學評價。本文從分析大學物理課程教學評價的目標出發,進一步探討了開展大學物理課程教學評價時需要注意的問題及具體評價方法,以期為大學物理課程教學評價的優化及完善提供有效憑據。
關鍵詞:大學物理課程;教學評價
1引言
教學評價主要是對課程的基本要素進行合理科學的評判,它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不斷調整課程教學方法,促進教學水平及教學質量的逐步提升。對大學物理課程開展教學評價,這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它主要是結合了具體的教學內容,同時以有效改革課程體系為重點,從而全面提高物理教師的教學能力及教學創新意識。鑒于此,本文對“大學物理課程教學評價”進行探討意義重大。
2大學物理課程教學評價的目標
大學物理課程的教學評價體系主要有兩個層次的目標,分別是基本目標與優秀目標。其中的基本目標是大學物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所必須達到的一項基本要求,如果大學物理課程能夠達到這個基本要求的話,就視為是合格的課程。基本目標主要包括了完善的教學管理、合理的教學秩序、必備的教學條件等等[1]。優秀目標相比于基本目標來說,它的層次較高,需要在實現了基本目標的情況下,才可以使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達到一個更高的水平。與此同時,如果大學物理課程具備了自身的亮點及特色的話,也可以申報精品課程或者是優質課程。優秀目標主要包括了優良的師資結構、科學的教學方法、完善合理的教學管理制度等等。
高中物理課程問題論文
目前,國家教委正在制定新的高中課程計劃和大綱。高中物理課應當怎樣改革,抓什么主要問題,是一個很需要研究的課題。我們認為有兩個主要問題需要認真思考解決。一個是高中物理課程如何設置,另一個是高中物理課的內容和要求如何適應21世紀的需要。如果這兩個主要問題解決得好些,既有改革精神,又切實可行,那么,高中物理改革將會前進一步。
一、課程如何設置
1990年,根據國家教委印發的《普通高中教學計劃的調整意見》,普通高中物理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即“二、一分段”),物理大綱相應地作了調整,這項調整改變了過去的單一課程設置,是建國以來對普通高中物理課程的一項重大改革,在物理課程改革上邁出了一大步。
1990年調整后的物理教學大綱,必修課的內容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包括比較全面的物理基礎知識,注意面向大多數學生,降低了難度和要求,縮小了初、高中的臺階,減小了學習困難。加之會考制度的實施,使大多數學生都能學到比較全面的物理知識,改變了過去學生文理科知識結構的不平衡現象。
但是“二、一分段”這種模式,仍不能適應不同學校的不同情況。必修課與選修課的性質不同,要求不同,側重點不同。必修課的內容要照顧大多數學生能夠學得了,要求不能過高。重點校的師資、生源等條件好,多數學生感到必修課的內容淺,他們學有余力,高中的前兩年“吃不飽”,影響他們的學習效率。另一方面,必修課的要求又不能降得過低,否則無法在高三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選修課的教學任務。這樣,也還有一部分學生“跟不上”,不能適應必修課的要求。“跟不上”與“吃不飽”的矛盾,一直困擾著高中物理教學。
必修課的內容既要照顧到全體學生都能學到比較全面的物理知識,且學有所得,又要考慮與選修課的銜接,照顧到準備升入理工科院校的學生具有較高的知識和能力,在目前的高考制度和高中分段教學的情況下很難處理。1990年調整后,各地反映了不少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