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馬克思主義范文10篇

時間:2024-03-31 05:47: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西方馬克思主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西方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在中國

西方馬克思主義誕生已有大半個世紀,它在中國的傳播則不到20年。時間雖短,中國人對它的理解、態度、運用卻有很大的變化,這反映了20年來中國社會狀況的巨大變遷,也折射出中國知識分子把握西方思潮并用之解決中國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當前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一些動向表明,我們正處在一個重要時刻,我們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正確程度和深刻程度,對于中國歷史走向的洞察和對于人類命運歸宿的方向感和健全感,正在受到考驗。中國最新一輪現代化的努力已歷時20年,既有舉世矚目的成就,又面臨不容忽視的問題。西方馬克思主義最有價值的內涵是它的批判精神,它提出和發展的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理論,對于我們反省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負面現象,抵制物欲的膨脹和拜金主義盛行,具有可貴的啟發和借鑒作用。但另一方面,它的浪漫主義和烏托邦氣質,它對現代化的拒斥態度,有可能在中國引起“半是挽歌,半是謗文;半是過去的回音,半是未來的恫嚇”般的反響,造就出幾個西方“新左派”的育目追隨者和鱉腳模仿者,有礙于中國走向世界,走向現代。

中國理論界正式接觸西方馬克思主義,當始于70年代末思想解放,探索之風大盛的潮流中。但若認真追溯,這個起始時限可提早到60年代。那時為了“防修反修”,內部發行了薩特、梅羅—龐蒂、布洛赫、柯拉科夫斯基等人的著作,對盧卡奇關于異化的淪述,也通過蘇聯的批判為人所知。從后來事態的發展中可以看出,當時有資格接觸這些“反面材料”的高級理論家中,有少數好學深思之士愿意抱著同情態度理解那些對馬克思主義的新闡釋,并在80年代初表示了強烈的探索愿望。當然,這柵柵來遲的開放態度仍嫌為時尚早,思想的新芽一露頭就天折了。

60年代末,舉國上下大學“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理論”,在曾經狂熱和盲從的一代人中產生了一股自發的、強大的,然而是逆向的學習馬克思理論的潛流。上述內部書刊廣泛地散落民間,被飛快地傳閱并熱烈地討論。“”的非人環境,“”理論的空前武斷使人更加相信馬克思的論述:“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西方馬克思主義獨特魅力,首先就在于它從人出發理解和闡釋馬克思。

80年代初,西方馬克思主義正式成為學術界的研究對象,學者、教師和學生都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有人力圖做借鑒和接納的工作,以擴大研究馬克思主義、考察中國和世界現狀的視野。但占主導地位的作法仍遵循以下思路:“毒草可以肥田”、“在批判和斗爭中發展”。因此,人們在零零碎碎地獲得有關知識時,耳朵里也充斥著“針鋒相對地回答挑戰”、“無情揭露”、“堅決打擊”一類的戰斗口號。

時代畢竟在前進,人們的心態也越來越開放。到了90年代,帶著敵情觀念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越來越少了,以前那種純粹批判的態度,也轉變成在了解、交流和撞擊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主張。如果說,專業研究者不論態度是嚴峻還是寬容,始終在理論領域做文章的話,g15么如年代初出現的另一種動向則更有意義,更值得注意。如年代中國社會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市場經濟的建立,突然間洶涌澎湃的商品潮,對人們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大眾文化、商品文化的平庸性,精神和價值的失落,引起了不少文化人的憂慮與反彈,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應運而生。有些人突然間發現,自己的處境與心態似乎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一模一樣,在現代化的潮流中,他們放眼國內外,都感到一種“資本主義”

查看全文

西方馬克思主義論文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與20世紀一切重大歷史事件聯系在一起的學術思潮,它的每一個流派,每一種新思想的提出都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

對于從盧卡奇開始到今天仍然活躍于理論舞臺上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歐洲革命的失敗、30年代法西斯主義的崛起、莫斯科審判及斯大林主義、匈牙利事件、蘇軍入侵捷克、法國的“五月風暴”、意大利“熱秋”、波蘭工人罷工、蘇軍入侵阿富汗、戰后科學技術勃興的社會后果以及當代生態運動等等,沒有一件停留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的視界之外。

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和科爾施的《馬克思主義和哲學》是對歐洲革命失敗的反思。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造成了災難性的后果,使社會矛盾更加深化,更加尖銳,因而也造成了巴黎公社以來鮮有的革命時機。十月革命的勝利,更加鼓舞了歐洲各國的無產階級起來革命。于是,從1918到1923年間德國、匈牙利、芬蘭、奧地利、波蘭、保加利亞等國相繼爆發了工人起義和人民起義,進行奪取政權的斗爭。德國、匈牙利、芬蘭等國在革命中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意大利發生了工人奪取工廠、農民奪取土地的運動。其它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也都發生了聲勢浩大的罷工運動。但是都以失敗而告終。

1918至1923年歐洲革命運動的失敗與第二國際有著直接的關系。就表露于外的形勢看,這一期間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爆發了工人起義,甚至有些國家建立了蘇維埃政權,有可能象俄國那樣實現社會主義革命。而實際上,發生在這些國家的革命是根本不同于俄國革命的。因為深刻影響著中西歐各國共產黨革命策略的是考茨基提出的所謂“消耗戰略”。

查看全文

西方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論文

一般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與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學界大都以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人的思想和著作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起源。我國學術界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很多,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性質的界定的區別也很多,徐崇溫、杜章智、王雨辰、陳學明、張一兵等學者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性質分別做了不同的理解,但是有一點是公認的,那就是西方馬克思主義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特點——對“人”的關懷,即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從流派分類的角度來劃分西方馬克思主義,我國學界大都采用徐崇溫的觀點把它分成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個大類。具體說來,人本主義又包括新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把“人”回歸到馬克思主義當中,指出馬克思主義中“人”的首要地位,具有很深刻的現實意義,與我國當前強調的“以人為本”也是有密切相關的,以及與管理學中重視的“人本管理”也有聯系,反觀當前社會現實,對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本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中“人”的關系,以及當前怎樣看待“人”進行研究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全世界的共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將人把握為自我創造、自我生成的活動,將人的本質界定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即人作為“類存在”意義上的勞動的存在。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則摒棄了以抽象的人道主義和人類學概念理解人的本質的做法,將人的現實性歸結為社會關系的總和,強調人的存在的社會性。20世紀50年代以前,西方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分立為青年、老年馬克思的做法(即早期馬克思才是真正的人道主義,而后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早期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退化)正是基于對這個研究而得出的,而馬克思的人學思想統一于人道主義是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主流觀點。大多數西方學者明確反對“兩個馬克思”論,認為“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的思想實質上是一致的。本文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統一的人道觀點出發闡述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人本”觀點。

1923年,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明確提出把人的地位中心化,就此開啟了把馬克思主義人本主義化的浪潮。西方馬克思主義產生的重要原因是反對第二國際把馬克思主義機械化為經濟決定論,他們認為歷史的發展不是機械化的經濟決定論,而必須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人在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所起的作用——人是歷史的主體。他們認為現實的總體性,就是歷史運動中主體與客體的直接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內容就是研究社會歷史的主體與客體相互作用的歷史辯證法,即主客體辯證法。而“人本身作為歷史辯證法的客觀基礎,作為歷史辯證法的基礎的同一的主體——客體,是以決定性的方式參與辯證過程的”[1]279。人類歷史過程中最真實的存在是人的客觀活動本身,即社會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如果“沒有這一因素,辯證方法就不再是革命的方法”[1]50。在主客體運動的歷史過程中,盧卡奇認為只有大工業的產物無產階級才能做到把自身作為主體的同時,把客體也作為同一整體的一個方面來認識,從而實現主客體的統一。他認為馬克思第一次用歷史唯物主義真正地說明和揭示了歷史的本質,第一次真正地發現了歷史的主體,即無產階級。盧卡奇認為:“每個社會的力量按其本質是一種精神力量,只有認識能夠使我們從中解放出來。”[1]350據此,他把無產階級革命歸結為一種意識活動,認為“只有無產階級的意識才能指出擺脫資本主義危機的出路”[1]136,因而也就把意識形態斗爭提高到了革命的首要位置。存在主義代表人物梅勞·龐蒂認為,蘇聯模式的馬克思主義與斯大林主義者只看到外部的客觀因素,而低估了無產階級意識的主觀作用。這種觀點體現了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強調馬克思主義人學來源于黑格爾的主觀辯證法,突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但同時過分強調了人的意識的能動作用,以至于陷入一種“意識決定論”的主觀唯心主義當中,忽視了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法蘭克福學派著名代表人物弗洛姆認為,“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者”將馬克思的哲學誤解為經濟決定論式的唯物主義。這種經濟決定論式的唯物主義更接近于馬克思所反對的19世紀資產階級的機械論的唯物主義,而不接近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然而“馬克思的目的在于人的精神解放,在于人從經濟決定的枷鎖下解放出來,在于恢復人的完整性,使他有能力達到與他人和大自然的統一與和諧。”[2]在弗洛姆看來,馬克思絕不是簡單地認同經濟決定論,將所謂的客觀規律說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更不是試圖將人性泯滅在歷史物質的總體運動中,總而言之,馬克思從不否認人之精神存在的重要價值,恰恰相反,馬克思追求的正是人的解放。馬爾庫賽在對待斯大林主義的問題上,也說明了他把馬克思的人學理解為人道主義。他在《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一文中說:“最近《手稿》被用來證明‘人道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以對抗官僚極權的蘇聯模式;這些手稿有力地推動了反斯大林主義和后斯大林主義的斗爭。”[3]弗洛姆認為馬克思把人性理解為人的本能和欲望。弗洛姆的目的是在突顯人的自然存在,而貶低馬克思的人的社會存在本質。馬爾庫賽認為,馬克思把感性作為人的本質規定,馬克思人學的根本變革在于感性這個本質規定上,他說:“也許正是在感性(作為對象化)這個概念上,在人的本質規定這個中心問題上,馬克思完成了從德國古典哲學到革命理論的決定性轉變。”馬爾庫賽最終把馬克思的人性思想歸結到了一點:人的自由和全面性的實現,在馬克思那里是人的感性需要、情欲和本能的實現。西馬理論家們都從馬克思學說的社會批判方面中獲取了最初動力,都以批判作為人本主義立場的原點。他們力圖使自己所關心的對象是現實中具體的、個人化的實際存在。

無論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馬克思主義要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從各個方面構建不同的主體觀,盧卡奇人的總體性、馬爾庫塞的多向度的人、弗洛姆的健全的人以及列斐伏爾總體的人都把人擺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們不大一樣的理論背景又為他們提供了不同的救贖之途。比如盧卡奇的浪漫主義,霍克海默的理論批判性,薩特的哲學確證,馬爾庫塞的審美之維,弗洛姆的技術人道化,還有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改造。不過,他們的相同處在于,都把革命從街頭挪進了書齋,企圖通過心靈革命和思想改造來變革社會,從中體現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行動取向和現實的巨大壓力。

查看全文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觀

【正文】

在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一百多年中,社會主義除了從列寧、斯大林到、鄧小平這一條主流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線索外,在全世界范圍內還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社會主義流派。“西方馬克思主義”是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不能忽視的一派。研究他們的社會主義觀,不僅是社會主義思想發展史的學術研究之必要,而且對于我們全面正確地理解、把握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理論,促進我國實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是20世紀20年代出現的一種與第二國際觀點相對立,也與列寧主義相對抗的,自稱以補充和革新馬克思主義為己任,致力于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批判的社會主義思潮。盧卡奇、科爾施、葛蘭西,被看作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1923年盧卡奇《歷史和階級意識》的發表被看作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從1923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形成了法蘭克福學派、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兩大派別,主要傾向是把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到60年代,出現了“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這樣的科學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趨向和流派,打破了西方馬克思主義內部人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1968年在法國“五月風暴”中,“新左派”把西方馬克思主義奉為指導思想,把馬爾庫塞、薩特奉為精神領袖。這場運動把西方馬克思主義推到了歷史的前端,并使其在西方世界的影響進一步擴大。70年代以后,西方馬克思主義把理論重點從哲學轉向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情況和革命前景的研究上,出現了眾多流派: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生態的馬克思主義、解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以及女權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等。盡管西方馬克思主義內部存在著種種的分歧乃至對立,卻仍然構成一種具有共同學術傳統的理論,他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和認識有著共同或相近的見識。本文闡述西方馬克思主義中作為主流的人本主義的社會主義觀。

第一,他們認為不是“經濟決定論”、也不是康德的倫理學,而是人道主義哲學構成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一種社會主義理論需要自己的哲學基礎。馬克思把實踐唯物主義尤其是唯物史觀作為自己的社會主義學說的哲學基礎。但是,第二國際以考茨基為代表的所謂正統的馬克思主義把唯物史觀庸俗化,理解成僵硬的經濟決定論,并在此基礎上理解社會主義。這種正統的馬克思主義其實并不正統,甚至也不新鮮。伯恩斯坦則用康德倫理學來補充唯物史觀,修正馬克思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既反對經濟決定論,也不認為要用康德倫理學來補充唯物史觀,而是強調應回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即他們所理解的人道主義哲學。早在20世紀20年代盧卡奇就強調馬克思主義與黑格爾辯證法的關系,試圖通過拯救和弘揚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黑格爾的辯證法和總體性,強調主觀意識的作用,從而恢復馬克思理論的革命性質,對抗第二國際的正統派的經濟決定論。在《歷史與階級意識》這一西方馬克思主義奠基之作中,盧卡奇批評經濟決定論所表現出來的機械論和宿命論傾向,認為這種觀點雖然看起來強調經濟運動規律的客觀“科學”性質,但“它取消人和社會活動的地位”,使人們在所謂的外在永恒的“自然法則”面前無能為力,社會主義成為不用革命主體參與的自發運動的結果。實際上,在任何歷史運動中,人已經成為一切(社會)事物的尺度,因而,歷史發展的本質,就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辯證運動。如果看不到主體的能動作用,把客體始終當做思想之先和之前的不變的東西,思想只是對它的直觀,那么就失去了理解辯證法、理解歷史的關鍵東西。既然歷史過程是自覺的意識主體與客體——歷史結構和現實——作用的結果,那么十月革命后歐洲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失敗主要應通過分析無產階級的“意識”狀況來加以解釋。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哲學比較論文

人類很快就要進入21世紀。在新的世紀中哲學將朝什么方向發展?將會發生哪些重大變化?這是近年來中國和西方哲學界、馬克思主義者和非馬克思主義者都在熱烈討論的問題。中國哲學存在的條件及其本身狀況都不同于西方,它當前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走向必有不同于西方的特點。然而當代中國是面向世界的中國,中國的現代化運動與整個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已融為一體。因此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變化與西方哲學也必然有不可分割的聯系。除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研究外,中國哲學研究還包含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哲學、學習和借鑒國外哲學等諸多方面,它們都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服務,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融為一體。因而當代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聯系最突出地表現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的聯系,研究當代哲學走向最重要的就是研究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哲學的走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具有世界意義,但從社會背景和理論來源來說主要是西方的產物。這一點中外哲學界都很少有爭議。分歧較大的是:它與在同一社會背景和理論淵源下產生的現代西方哲學究竟是什么關系?在很長一個時期內,人們往往把被教條化和僵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形態當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來形態,并因它在基本傾向上與現代西方哲學不同而把這兩種哲學完全對立起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大都對現代西方哲學全盤否定;西方哲學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也總是極端敵視。雙方處于對峙局面。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形勢劇變,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遇到了重大挫折。許多西方學者就此宣告馬克思主義“最終失敗”。馬克思主義學術界內部也有人在不同程度上動搖了原有的信念。這種情況的出現要求我們既要重新考察和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的真實所是、特別是二者的產生在西方哲學史上的真實意義;也要重新考察二者一百多年來在各自的發展中遇到的不同性質的問題和困難,二者是否能夠以及怎樣去克服它們?二者是否還具有、或在什么條件下還具有生命力?只有對這些問題有符合實際的認識,才能對二者的前途和當代哲學的走向作出較為準確的估計。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現代西方哲學的出現在哲學發展中的意義,我國哲學界過去作了相反的評價:前者是哲學上的革命變更,后者是從進步向反動的轉化。這種情況在改革開放后已有很大改變。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我國理論界在很大程度上糾正了左的教條主義和僵化傾向。對于現代西方哲學,現在很少再有人簡單否定。除了專業隊伍外,許多專事中國傳統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士也對之作了大量研究,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借鑒了有關成果。然而在這方面仍有明顯的不足。特別是對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和西方哲學由近代到現代轉化的真實意義還缺乏深層的探索,而沒有這樣的探索,既有的成就也是不牢固的,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與以往類似的片面性。

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僵化,現在誰都反對。然而,即使在左的傾向占支配地位的時期,又有誰公開贊成呢?人們往往都是在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名義、甚至動機下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僵化的。人們是否會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僵化,這既取決于他們的主觀愿望,更取決于他們能否以與馬克思主義相一致的思維方式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在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條化和僵化的人中,固然有它的反對者,但也有、甚至更多的是它的擁護者,有的甚至是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然而,由于他們在某些方面未能越出近代哲學的視野,或受政治和意識形態等其他方面的制約和影響,以致不自覺地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的實踐原則。因此,如果對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理解片面,即使有最好的動機,也會背離馬克思主義的

查看全文

西方馬克思主義思考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圍繞如何認識和評價西方馬克思主義,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與內涵、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的關系、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性質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西方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派別,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出現多樣化的局面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本文提出判斷西方馬克思主義性質的三條標準,并以盧卡奇和弗羅姆為例作了具體分析。

【英文摘要】ThisarticleanalyzestheconceptionandconnotationofWesternMarxismaswellasitsrelationswithLeninism,holdsthatWesternMarxismisnotaunifiedschoolofideologicaltrend,and,basedonaconcreteanalysisofG.LukacsandE.Fromm,proposesthreecriteriaforjudgingthenatureofWesternMarxism.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盧卡奇/弗羅姆/WesternMarxism/Marxism/Leninism/Lukacs/Fromm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8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03)04-0067-04

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國際性的思潮,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之后又不斷發展,20世紀50—60年代達到高潮。習慣上,通常指由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人所引發的西歐和中歐地區左翼激進思想家(包括部分共產黨員或被開除出黨的理論家)重新詮釋馬克思學說的思潮。我國學術界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開始對西方馬克思主義進行研究,但對如何認識和評價西方馬克思主義,目前學術界還存在著諸多爭論。對此,筆者不揣冒昧,擬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與內涵、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的關系、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性質界定等三個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查看全文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圍繞如何認識和評價西方馬克思主義,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與內涵、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的關系、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性質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西方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派別,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出現多樣化的局面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本文提出判斷西方馬克思主義性質的三條標準,并以盧卡奇和弗羅姆為例作了具體分析。

【英文摘要】ThisarticleanalyzestheconceptionandconnotationofWesternMarxismaswellasitsrelationswithLeninism,holdsthatWesternMarxismisnotaunifiedschoolofideologicaltrend,and,basedonaconcreteanalysisofG.LukacsandE.Fromm,proposesthreecriteriaforjudgingthenatureofWesternMarxism.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盧卡奇/弗羅姆/WesternMarxism/Marxism/Leninism/Lukacs/Fromm

【正文】

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國際性的思潮,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之后又不斷發展,20世紀50—60年代達到高潮。習慣上,通常指由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人所引發的西歐和中歐地區左翼激進思想家(包括部分共產黨員或被開除出黨的理論家)重新詮釋馬克思學說的思潮。我國學術界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開始對西方馬克思主義進行研究,但對如何認識和評價西方馬克思主義,目前學術界還存在著諸多爭論。對此,筆者不揣冒昧,擬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與內涵、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的關系、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性質界定等三個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查看全文

西方馬克思主義思考論文

【內容提要】本文圍繞如何認識和評價西方馬克思主義,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與內涵、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的關系、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性質等問題進行了分析。西方馬克思主義不是一個統一的派別,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出現多樣化的局面是一種歷史的必然。本文提出判斷西方馬克思主義性質的三條標準,并以盧卡奇和弗羅姆為例作了具體分析。

【英文摘要】ThisarticleanalyzestheconceptionandconnotationofWesternMarxismaswellasitsrelationswithLeninism,holdsthatWesternMarxismisnotaunifiedschoolofideologicaltrend,and,basedonaconcreteanalysisofG.LukacsandE.Fromm,proposesthreecriteriaforjudgingthenatureofWesternMarxism.

【關鍵詞】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盧卡奇/弗羅姆/WesternMarxism/Marxism/Leninism/Lukacs/Fromm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8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03)04-0067-04

西方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國際性的思潮,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之后又不斷發展,20世紀50—60年代達到高潮。習慣上,通常指由盧卡奇、柯爾施、葛蘭西等人所引發的西歐和中歐地區左翼激進思想家(包括部分共產黨員或被開除出黨的理論家)重新詮釋馬克思學說的思潮。我國學術界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開始對西方馬克思主義進行研究,但對如何認識和評價西方馬克思主義,目前學術界還存在著諸多爭論。對此,筆者不揣冒昧,擬從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與內涵、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列寧主義的關系、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性質界定等三個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查看全文

東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比較研究

在社會歷史發生了重大變化的20世紀中,特別是二戰結束以來的半個世紀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按照德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伊林·費切爾所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許多國家已不再只是工人階級政黨制定政策和開展政治活動的理論基礎,而是已經成為一種廣泛的文化現象,它成了對世界發展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力量。

然而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事實:自蘇聯東歐劇變以來,馬克思主義在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又一次面臨著新的挑戰。馬克思主義影響力在前蘇聯東歐和西歐地區的部分衰退,使人們很容易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產生憂患和危機意識;同時,由于東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長期分野,也影響和制約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鑒于這樣一種事實,正確認識東西方馬克思主義分野的根源與原因、表現形態和內容的差異,大力倡導和實現東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互補,成為我們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一種重要手段和任務,其理論與現實意義是巨大的。

一、分野的淵源與原因

從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兩條基本的線索:一條是著重反映東方經濟文化比較落后國家的思想文化傳統和民族特點的列寧主義路線;一條則是著重反映了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思想文化傳統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那么,同樣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思想的理解和闡釋,同樣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運用,為什么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情況和結果呢?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它是不同社會歷史文化背景下的實踐需要。

在東方無產階級革命實踐中,列寧、斯大林、等革命領袖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他們面臨的斗爭實踐相結合,闡發了一系列具有東方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形成了我們比較熟知的、由斯大林所概括的從物質觀講起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體系。我們在這里不再贅述。下面,我們著重分析一下“西方馬克思主義”、特別是其哲學思想的產生。

首先應當明晰一下“西方馬克思主義”的概念。本世紀馬克思主義在西方的發展表現出了復雜的態勢。戈爾曼曾在《新馬克思主義研究辭典》中稱這種狀況為“馬克思主義的馬騫克”。但按照目前我國學術界和理論界主流的認識,“西方馬克思主義”是指區別于“新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學”的一個概念,主要是反映20年代出現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先驅者的思想和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發展并于40-50年代已成雛形的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本文所比較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就是從這樣的概念出發的。

查看全文

馬克思主義與現代西方哲學的比較研究

人類很快就要進入21世紀。在新的世紀中哲學將朝什么方向發展?將會發生哪些重大變化?這是近年來中國和西方哲學界、馬克思主義者和非馬克思主義者都在熱烈討論的問題。中國哲學存在的條件及其本身狀況都不同于西方,它當前存在的問題和今后的走向必有不同于西方的特點。然而當代中國是面向世界的中國,中國的現代化運動與整個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已融為一體。因此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變化與西方哲學也必然有不可分割的聯系。除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研究外,中國哲學研究還包含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哲學、學習和借鑒國外哲學等諸多方面,它們都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服務,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融為一體。因而當代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聯系最突出地表現為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與西方哲學的聯系,研究當代哲學走向最重要的就是研究馬克思主義與西方哲學的走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當然具有世界意義,但從社會背景和理論來源來說主要是西方的產物。這一點中外哲學界都很少有爭議。分歧較大的是:它與在同一社會背景和理論淵源下產生的現代西方哲學究竟是什么關系?在很長一個時期內,人們往往把被教條化和僵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形態當作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來形態,并因它在基本傾向上與現代西方哲學不同而把這兩種哲學完全對立起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大都對現代西方哲學全盤否定;西方哲學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也總是極端敵視。雙方處于對峙局面。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形勢劇變,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遇到了重大挫折。許多西方學者就此宣告馬克思主義“最終失敗”。馬克思主義學術界內部也有人在不同程度上動搖了原有的信念。這種情況的出現要求我們既要重新考察和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的真實所是、特別是二者的產生在西方哲學史上的真實意義;也要重新考察二者一百多年來在各自的發展中遇到的不同性質的問題和困難,二者是否能夠以及怎樣去克服它們?二者是否還具有、或在什么條件下還具有生命力?只有對這些問題有符合實際的認識,才能對二者的前途和當代哲學的走向作出較為準確的估計。

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現代西方哲學的出現在哲學發展中的意義,我國哲學界過去作了相反的評價:前者是哲學上的革命變更,后者是從進步向反動的轉化。這種情況在改革開放后已有很大改變。在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引下,我國理論界在很大程度上糾正了左的教條主義和僵化傾向。對于現代西方哲學,現在很少再有人簡單否定。除了專業隊伍外,許多專事中國傳統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士也對之作了大量研究,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借鑒了有關成果。然而在這方面仍有明顯的不足。特別是對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和西方哲學由近代到現代轉化的真實意義還缺乏深層的探索,而沒有這樣的探索,既有的成就也是不牢固的,在一定條件下還可能在不同程度上出現與以往類似的片面性。

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僵化,現在誰都反對。然而,即使在左的傾向占支配地位的時期,又有誰公開贊成呢?人們往往都是在維護馬克思主義的名義、甚至動機下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僵化的。人們是否會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和僵化,這既取決于他們的主觀愿望,更取決于他們能否以與馬克思主義相一致的思維方式來理解馬克思主義。在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條化和僵化的人中,固然有它的反對者,但也有、甚至更多的是它的擁護者,有的甚至是杰出的馬克思主義者。然而,由于他們在某些方面未能越出近代哲學的視野,或受政治和意識形態等其他方面的制約和影響,以致不自覺地背離了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核心的實踐原則。因此,如果對馬克思在哲學上的革命變更理解片面,即使有最好的動機,也會背離馬克思主義的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