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環境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09:12: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理環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辦公室注重桌面環境和心理環境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辦公“硬件”水平逐漸提高,同時對辦公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辦公環境對人工作效率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整潔、明亮、舒適的工作環境,使員工產生積極的情緒就會充滿活力,工作效率就會很高。源自日本的“5S”管理,一定程度上正是來自這種需求。
一、辦公室桌面環境
辦公室的桌椅及其他辦公設施,都需要保持干凈、整潔、井井有條。心理狀態的好壞,一定程序上會從辦公桌椅或其他方面體現出來。
從辦公桌的狀態可以看到當事人的狀態,會整理自己桌面的人,工作起來肯定也是干凈爽快。他們為了更有效的完成工作,桌面上只擺放目前正在進行的工作資料;在休息前應做好下一項工作的準備;因為用餐或去洗手間暫時離開座位時,應將文件覆蓋起來;下班后的桌面上只能擺放計算機,而文件或是資料應該收放在抽屜或文件柜中。
隨著辦公室改革的推進,有的公司已廢棄掉了個人的專用辦公桌,而是用共享的大型辦公桌,為了下一個使用者,對共享的辦公桌應更加愛惜。
二、辦公室心理環境
辦公室注重桌面環境和心理環境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辦公“硬件”水平逐漸提高,同時對辦公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辦公環境對人工作效率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整潔、明亮、舒適的工作環境,使員工產生積極的情緒就會充滿活力,工作效率就會很高。源自日本的“5S”管理,一定程度上正是來自這種需求。
一、辦公室桌面環境
辦公室的桌椅及其他辦公設施,都需要保持干凈、整潔、井井有條。心理狀態的好壞,一定程序上會從辦公桌椅或其他方面體現出來。
從辦公桌的狀態可以看到當事人的狀態,會整理自己桌面的人,工作起來肯定也是干凈爽快。他們為了更有效的完成工作,桌面上只擺放目前正在進行的工作資料;在休息前應做好下一項工作的準備;因為用餐或去洗手間暫時離開座位時,應將文件覆蓋起來;下班后的桌面上只能擺放計算機,而文件或是資料應該收放在抽屜或文件柜中。
隨著辦公室改革的推進,有的公司已廢棄掉了個人的專用辦公桌,而是用共享的大型辦公桌,為了下一個使用者,對共享的辦公桌應更加愛惜。
二、辦公室心理環境
辦公室桌面環境和心理環境禮儀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辦公“硬件”水平逐漸提高,同時對辦公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辦公環境對人工作效率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整潔、明亮、舒適的工作環境,使員工產生積極的情緒就會布滿活力,工作效率就會很高。源自日本的“5S”治理,一定程度上正是來自這種需求。
一、辦公室桌面環境
辦公室的桌椅及其他辦公設施,都需要保持干凈、整潔、井井有條。心理狀態的好壞,一定程序上會從辦公桌椅或其他方面體現出來。
從辦公桌的狀態可以看到當事人的狀態,會整理自己桌面的人,工作起來肯定也是干凈爽快。他們為了更有效的完成工作,桌面上只擺放目前正在進行的工作資料;在休息前應做好下一項工作的預備;因為用餐或去洗手間暫時離開座位時,應將文件覆蓋起來;下班后的桌面上只能擺放計算機,而文件或是資料應該收放在抽屜或文件柜中。
隨著辦公室改革的推進,有的公司已廢棄掉了個人的專用辦公桌,而是用共享的大型辦公桌,為了下一個使用者,對共享的辦公桌應更加愛惜。
二、辦公室心理環境
辦公室桌面環境和心理環境的規范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辦公“硬件”水平逐漸提高,同時對辦公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辦公環境對人工作效率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整潔、明亮、舒適的工作環境,使員工產生積極的情緒就會布滿活力,工作效率就會很高。源自日本的“5S”治理,一定程度上正是來自這種需求。
一、辦公室桌面環境
辦公室的桌椅及其他辦公設施,都需要保持干凈、整潔、井井有條。心理狀態的好壞,一定程序上會從辦公桌椅或其他方面體現出來。
從辦公桌的狀態可以看到當事人的狀態,會整理自己桌面的人,工作起來肯定也是干凈爽快。他們為了更有效的完成工作,桌面上只擺放目前正在進行的工作資料;在休息前應做好下一項工作的預備;因為用餐或去洗手間暫時離開座位時,應將文件覆蓋起來;下班后的桌面上只能擺放計算機,而文件或是資料應該收放在抽屜或文件柜中。
隨著辦公室改革的推進,有的公司已廢棄掉了個人的專用辦公桌,而是用共享的大型辦公桌,為了下一個使用者,對共享的辦公桌應更加愛惜。
二、辦公室心理環境
營造環境良好心理管理論文
(試行)在關于課程改革的目標中明確規定:“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毫無疑問,要達到這些目標,必須依靠課堂這一主要陣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是每個教師都必須經常關心和不斷探討的問題。作為一名中學政治教師,筆者對如何在高中政治課課堂教學中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進行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得出了以下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教師必須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
課堂心理環境誠然是課堂中所具有的,但不是在課堂教學的四十多分鐘就能營造好的。“功夫在詩外。”我們應該看到,影響課堂環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僅有課堂之內的各種因素,而且有課堂之外的各種因素。
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看,教師是特定范圍內的一種公眾人物,必須具有良好的形象才能被大眾(學生)所接受。從教育學的視角來看,教師的職業特點要求教師以自己的氣質來熏陶學生的氣質、以自己的靈魂來塑造學生的靈魂。無論在課內還是課外,教師的形象和人格力量都是首要的教育資源。因此,每一名教師都有必要不斷雕琢自己的個人形象。根據筆者個人的體會,塑造好教師個人形象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1.教師應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最優秀的教師當然應該具有最高尚的品德。但是,坦率地說,在目前社會這個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完全不為名利所動而舍己奉獻的人畢竟只是少數。但作為一個優秀教師,至少應當遵紀守法、愛崗敬業、恪守教師職業道德。如果你因違法而進過看守所,那么,無論你的課上得多好,你都會為學生所不恥。當然,如果你嗜賭成性、或者見危不救、或者濫收費用、或者斤斤計較……,那你的形象也絕對好不到哪里去。
德育心理環境研究論文
一、高校德育心理環境建設的價值標準
1.高校德育心理環境建設要有利于建立學生正確的道德認知
道德認知是指一定社會的道德關系以及處理這種關系的理論、原則、規定的理解與認識。它是人們對客觀存在的道德現象、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的主觀反映。沒有知,就沒有行,認知是整個道德行為過程的先導,沒有正確的道德認知,就難于產生合乎社會道德規范要求的道德行為,更談不上“知行合一”。實踐也證明,許多道德失范行為的根本原因,也就在于道德認知的偏差。因此,高校德育心理環境的建設的首要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道德認知。
2.高校德育心理環境建設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積極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指用一定的道德規范是評價周圍的人和事時產生的情緒體驗。道德情感的產生是建立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道德情感的產生與人們先前的道德認知有極大的相關性,對某一道德行為或規范的認識越深入、越全面、越透徹就越容易引起人們的積極的道德情感。同時,道德情感對將要發生的道德行為起著催化劑的作用。通過對道德共情程度的加深,情感的積累,道德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和持久性都將增強。德育心理環境建設就是激發和引導積極的道德情感,讓學生自覺乃至自發地踐行道德行為。
3.高校德育心理環境建設要有利于樹立學生堅強的道德意志
教學心理環境優化分析論文
摘要: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中論文,我們不僅要在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大膽革新,而且還應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進行探討,以求進一步優化教學管理,促進課改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教學;心理環境;新課程;管理
心理環境是管理心理學的特有概念,它是指對人的心理發揮著實際影響的整個生活環境。在學校教學過程中,對師生教和學的活動直接產生心理影響的那些共同的環境因素,我們將其稱之為教學的心理環境。當前,在實施新課程改革中,我們不僅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大膽革新,而且還應從管理心理學的角度進行探討,以求進一步優化新課改的教學心理環境,促進新課程目標的全面實現。
一
反思現行的中小學教學,應該說我們還沒有徹底從“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怪圈中解脫出來。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從管理心理學的層面上來講,則是由于缺乏良好的心理環境所造成。多少年來,“分數第一”、“升學唯一”已成了一股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而我們的學校教學在社會壓力的逼迫下,常常把這種外部的壓力轉嫁到教育對象中去,乃至于學校教學也形成了令人壓抑不安的心理氛圍。學生們進入學校如同進了“壓力鍋”,他們接受的是封閉式的教育、強迫式的管理、填鴨式的灌輸、超負荷的作業、連續不斷的考試,使得學生們在“書山題海”中痛苦地跋涉。尤其是那些大量的所謂差生,在教師偏激、厭棄和不公正的待遇下,常遭白眼、冷遇,他們視學習為畏途,普遍存有“失敗者”的心態。很多學生由于情緒壓抑,因而形成抑郁、猜疑、妒忌、對立等病態心理。
在錯誤教學思想和片面的人才觀、學生觀和質量觀指導下,很多學校領導至今仍在以各種形式向教師層層下達“升學指標”,并以考分和升學率作為獎懲的“硬件”。在教學管理上,只抓重點,忽視一般;只抓尖子,放棄差生;只抓統考科目,輕視其他學科,加之應試中猜題、押題、作弊,搞升學率排名次評比,對“片面追求升學率”現象更是起著推波助瀾作用。在這種“考分大戰”和升學率競爭中,教師之間,學校之間,教學信息相互封鎖,工作中互相排斥,缺乏一種真正的團隊合作氣氛。而那些富有個性、有抱負的教師,教學心境總是不佳,他們的創造才能難以得到充分的施展,教學改革、教學研究總是擺脫不了傳統模式的束縛。
環境設計對心理矯正的作用
摘要:本文就分析以往對未成年犯的矯正方式,來尋找一個新的方向。本文主要研究如何通過改變空間中的色彩、造型、材料、布局的研究,將環境設計融入進未成年犯的生活中,用設計進行心理暗示,來創造一個所需的空間環境,使未成年犯擁有一個“教育、感化、挽救”要求的管教空間,使未成年犯“在陽光下健康成長”。
關鍵詞:未成年犯;環境設計;心理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質量”不斷上升,因此,這個群體需要我們更多的重視。相比較成年人監獄來說,未成年犯管教所是一個特殊的存在。未成年犯在管教所的期間,正是他們形成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時刻,因而管教所作為未成年犯的使用空間,對未成年犯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而我國目前在未成年犯管教所的場所設計中存在規劃不合理、環境簡陋等問題,且國內研究較少。而環境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可以通過不同的角度來積極并且有效地矯正未成年犯的心理問題。
1國內外未成年犯改造空間現狀
通過分析國外的案例,荷蘭DeMaasberg未成年犯管教所和美國紐約普拉特學院學生KaiLin設計的青年監獄牢房家具。得出以下特點:(1)總環境人性化;(2)在設計中會考慮到未成年犯以后在社會上的發展;(3)要求生活空間的私人、舒適和友好。而我國對于未成年犯管教所規劃設計或建筑設計的相關研究較少,更不用說如何在現實生活提高管教所的生活環境,所以改造是不可避免的。
2未成年犯的特殊性及其心理狀態分析
淺談環境心理學社區活動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對社區活動中心的規劃設計方面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滿足基本的規劃結構和功能以外,還應注重人們的心理需求。在環境心理學的基礎上,對社區活動中心進行設計,使人們體驗到真正的身心放松。本文將在環境心理學的基礎上,對社區活動中心設計需求進行分析,并對具體的規劃設計加以闡述。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社區活動中心;規劃設計
1基于環境心理學的社區活動中心設計需求
所謂的環境心理學主要是環境、建筑、使用者之間的聯系。社區活動中心主要是在建筑綜合體范圍以內,包括周圍子建筑的空間和形態、景觀、庭院、廣場、停車場等能夠提供人們活動的空間環境。主要具備以下功能:休閑娛樂、交通、社會交往、文化傳播。社區活動中心主要的使用人群為老人和兒童,因此在對其進行規劃和設計時,主要應考慮到老人和兒童群體的需求,在滿足該條件的基礎上,再滿足其他人群的需求。1.1歸屬感需求。歸屬感主要是使用者對自身所處環境地位的一種確認,是由人尋求安全庇護的本能所決定的,因此在社區活動中心的設計中,應滿足人們對歸屬感的要求,以此來提升向心性。隨著城市的發展和建設,尤其是在大城市中,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社會中心建設更應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來滿足人們的基本戶外需求,并且提供一些衍生功能。例如,節假日的慶祝、飯后休閑、廣場舞比賽等,使人們能夠相約在一起,共度美好的休閑時光。1.2舒適感需求。從廣義上來看,舒適感主要體現在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陽光充足、綠化宜人、設施齊全將會給人心理上帶來舒適感。首先,在建筑顏色設計上,綠色和藍色這種冷色調能夠起到鎮定安神的作用,使較為疲憊的大腦機能得到有效的調節,緩解緊張情緒;黃色粉色等暖色調能夠帶給人舒適和溫暖,良好的顏色設計能夠有效增強社會活動中心給人的舒適感;其次,在噪音方面。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將所有不想聽到的聲音都稱之為噪音,噪音將在很大程度上對人們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引發情緒變化、易怒、惡心等癥狀[1]。1.3公共性與私密性需求。社區活動中心作為一種公共空間,主要功能體現在人際交往方面,促進彼此信息、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溝通,美國心理學家弗斯汀格曾經提出,人機交往需要滿足個人心理與信息傳遞的需求,在空間環境中的體現主要在公共性方面。另外,每個人都有獨立和隱匿的一面,當人們需要自我評判、自我實現、自我認知時需要空間環境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使人具有主體感能夠按照個人意愿支配空間,個人情緒和情感能夠得到放松。這將要求社區活動中心的構建需要注重過渡空間、交往空間的設計,使人們的心理需求都能夠得到充分滿足。
2基于環境心理學的社區活動空間規劃設計
2.1外部空間的構建。對于大規模的社區活動中心的規劃和設計來說,為了充分滿足基本功能需求,為老人和兒童的使用提供保障,應將建筑群的大小進行合理的設計,使空間能夠與人體尺度相接近,以此來符合人們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外部空間的營造方面,可以采用重疊和滲透的方式,將一系列狹小的空間串聯起來。例如,噴泉區的面積較大,可以在中間設置多個棧道分隔開來,使場地被劃分成多個均勻的小場地,不同景觀的中間又設置多個景觀節點,在保障原本功能不受影響的前提下,使交通變得更加便利,空間設計的親和力更強,更容易獲得使用者的認可和青睞。2.2利用植被限定空間。在社區活動中心的規劃中,應將場地中具備的植被進行充分的利用,使社區場地中高低錯落的植物類型成為得天獨厚的條件。根據實際的設計需求新加入一些植物或者對原本擁有的植物進行修正,也能夠營造出不一樣的景觀層次。大量綠化植物的應用能夠使社區活動中心的氣候得到有效的調整,為使用者提供休閑、放松的娛樂活動場所。在景觀設計和植物類型的選擇方面,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中產生的心理需求也不盡相同,例如在廣場附近人們通常渴望看到一片花壇,并且呈現出一定的規律,這時設計師便可以將觀賞菊花、月季花、孔雀草等放置到廣場標志性建筑物的周圍,并且在四周種植一些喬木、綠籬等,形成較為隱蔽的樹下空間,設置成排的座椅供使用者休息。而在噴泉區則不同,噴泉區具有較強的大自然氣息,人們更喜歡擁有一些游園娛樂方面的設施,因此該區域選擇的植被類型其色彩應較為艷麗,可以利用灌木進行布置,給人一種穿行于林間之感,而遠處的喬木又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為城市中生活的人們帶來山間田野般的感覺,滿足其體驗野趣的心理需求[2]。2.3特定場景的營造。目前大部分的社區活動中心設計均注重基本功能的實現和結構上的構建,而忽視了設計成品中所體現出的人性和情感。對于社區活動中心來說,設計更是需要從人們的內心出發,才能夠真正設計出能夠使人身心放松的成品。首先,社區活動中心中老人的數量眾多,應為老人設計專門的活動空間。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老年人在社區中活動主要是交際,良好舒適的環境設計能夠幫助老年人樹立自信,增進健康,因此,應為老年人設置完善齊備的公共服務設施,健身器材等,使老年人可以在這里散步打拳、鍛煉身體;其次,在移步換景方面,噴泉區可以借助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利用小尺度的棧道設計為交通增加便利,而且還能夠使原本場地中的自然氛圍不受破壞,充分符合都市人們對野趣的探尋與體驗心理,在景觀的設計上可以充分運用借景方式,實現移步換景的效果,使人們不知不覺沉浸其中,與環境融為一體。最后,在社會的一角可以對墻面機理進行打造,類似與地層褶皺一樣,利用原建筑中裸露的紅磚與現代白墻產生鮮明對比,預示著人們可以銘記過去、享受現在、展望未來,帶給人一種溫暖踏實又對新生活充分斗志與希望之感。
環境心理學教學研究
摘要:《環境心理學》是建筑類專業共享的一門設計理論課程。面對目前學生在設計推進過程中不能運用相關理論深入思考建筑、忽略設計邏輯性的現狀,基于環境心理學研究以實際問題為取向的特征,探索將環境心理學理論和方法介入設計全過程以及設計研究貫穿環境心理學課程的教學模式。圍繞幫助學生完成一個實操性的設計研究課題,梳理課程內容,增加專題講授;注重反饋,安排學生分階段展示研究成果;調動學生主動性,讓知識真正內化,最終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問題并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環境心理學;設計研究;理論教學;教學模式
《環境心理學》是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這三個建筑類專業共享的理論課程,是建筑學、城鄉規劃等專業評估或認證標準所要求的強制性內容。它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也是建筑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地理學和文化人類學之間的一個跨學科領域,具有典型的多學科屬性。它是一門為人類提供服務的學科,是培養學生“以人為本”價值觀的重要渠道。
1環境心理學課程概況
環境心理學主要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或者說它是“研究人的行為與所處的物質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1]。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環境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并使學生能從環境心理學的角度看待人的行為與建筑之間的關系,有能力進行現場調查和觀察,收集并分析有關人們需要和行為的資料,并能夠運用環境心理學研究成果解決專業設計中的實際問題,為今后的學習、研究和工作開辟新的途徑。簡言之,針對實踐性很強的建筑類專業,課程的主要目標就是使學生能運用課堂所學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根據環境心理學學科的研究內容,建筑類專業開設的《環境心理學》主要由基礎理論和應用實踐兩部分組成。理論部分包括人與環境關系的基礎理論、環境知覺、認知和行為等的理論,實踐部分包括環境心理學研究方法以及其應用,主要是通過問卷訪談、行為觀察、空間分析等研究方法的綜合應用探討環境-人-行為的互動關系、認知建筑和城市環境并與設計實踐建立聯系,加強學生從環境角度理解和設計空間的能力,培養獨立思考、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建筑類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問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