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化觀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7 14:30:4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異化觀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馬克思異化觀研究論文
只要涉及異化,人們就會在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的論述中,遇到某種令人困惑之處。對那些斷言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種令人欣慰的斷裂的人來說,與異化這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術語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馬克思對異化的說明,處于極其次要和零散的狀態,所以,這種說明無法構成真正清楚的、對于這里不存在任何斷裂的具體證明。那些支持存在這種斷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成熟馬克思所撰寫的、在其中反復運用異化這個術語的論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這種斷裂的人——他們當中的絕多數人都顯然是用英文寫作的馬克思評論家,則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這些論述段落來“證明”,異化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確實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們并沒有非常仔細地考察馬克思用來進行這些論述的具體語境。就這種探討而言,當然,《大綱》(即《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簡稱,下同——譯者)為這樣一些引用文獻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滿意的資料來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關兩個馬克思的個案》,該文載C.M.考林和L.威爾德(Wilde),《對馬克思的各種探討》(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頁。),通過考察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時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理論,就可以確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種斷裂。在1843-1845年這段時期,青年馬克思曾經試圖根據人的異化,來說明社會的所有特征;從1847年起,他開始把生產方式當作他所分析的核心特征。在這個框架中,那些論述價值、國家、或者革命的理論所出現的各種變化,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說明。
我把我們的考慮范圍局限于馬克思已經出版的著述,或者說,局限于他顯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說,《資本論》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們采取這種研究方法,那么,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絕大多數用法就會一下子消失。而這樣一來,青年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會消失,而僅僅剩下少數幾篇已經出版的、異化這種觀念在其中出現的文章。雖然絕大多數評論家都會由于認為它過于激烈,而拒斥這種策略,但是,這種方法確實指出了一條有理有據的原則:應當把馬克思已經發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來向這個世界提供他的理論的最后形式,因此,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發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們有必要記住的是,就馬克思所了解的情況而言,他的讀者——比如說,《資本論》的那些讀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兩篇文章。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只要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異化,我們就應當馬上把這種做法與一種已經成熟的關于人的本性的理論聯系起來。反過來說,如果馬克思希望人們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論述異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會把他對它的謹慎的說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經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當我們考慮各種手稿時,我們顯然應當以它們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為我們的基準點。具體說來,《大綱》是一部關于《資本論》的手稿,而由此顯然可以得出的結論則是,馬克思在《大綱》中視為至關重要的東西,也就是出現在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東西。這也就是說,它就是對處于其歷史脈絡之中的政治經濟學的討論。而在最后沒有表現出來的東西,則是對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巨大擴展。我們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實際上尋找的是哪些語詞呢?主要語詞是Ent附圖{圖}usserung(放棄、讓渡)及其派生詞;Ver附圖{圖}ussern(出售)可能是一個候選詞匯(它在成熟馬克思的著述中雖然出現的頻率比Ent附圖{圖}usserung更多,不過,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當然,我們應當考察Entfremdung(疏遠),但是,這個語詞經常是作為fremd(陌生的、異樣的)而表現出來的——雖然人們肯定可以把它與馬克思在青年時所使用的異化概念聯系起來,但是,它在這里卻很可能僅僅意味著“沒有任何聯系”,也就是說,僅僅意味著馬克思正在討論的一種資本與另一種資本沒有任何聯系(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頁,英譯本:《大綱》(Grundrisse),由M.尼克勞斯(Nicolaus)編,(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頁。)。最后一個問題涉及馬克思經常使用的“作為……而出現”這個術語,它既出現在《大綱》之中,也出現在其他地方。我們永遠也不會弄清楚,我們究竟僅僅是在處理一系列由于資本主義的崛起和運作方式而產生出來的表象呢,還是應當理解它就是作為資本或者其他什么東西的、以某種異己的形式出現的、人的類存在。再說一遍,馬克思雖然進行過極其大量的、使那些堅持認為存在兩個馬克思的解釋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論述,但另一方面,馬克思的論述又太少了,因而人們幾乎無法弄清楚,我們目前仍然處在與青年馬克思的參照框架一樣的框架之中。
對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就“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僅僅意味著一個人把他對某個東西的所有權讓渡給另一個人(當然,在一般情況下,這種讓渡是通過銷售這個東西進行的)。成熟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許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顯的、超越這種合法意義的涵義。下面就是一個有關這種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討論詹姆斯·斯圖爾特爵士的觀點的過程中,馬克思先引用了斯圖爾特的話,然后對這些話進行解釋:“……就貨物的價格而言,我認為有兩種東西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實價值,和建立在異化基礎之上的利潤”(Ver附圖{圖}usserungsprofit)(同上引書,第244頁)。
“因此,貨物的價格由兩種彼此完全不同的成份構成;首先,由它們的真實價值,其次,由建立在異化之上的利潤(原文是英文)構成,這種利潤是通過一個人把它們過渡給另一個人、通過出售它們而實現的?!保ㄗⅲ厚R克思:《剩余價值學說史》(TheoriesofSurplusValue,Moscow,ProgressPubs,1969年版),第1卷,第42頁——所有斜體字、資料出處等,都是原文就有的。)
馬克思異化觀研究論文
只要涉及異化,人們就會在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的論述中,遇到某種令人困惑之處。對那些斷言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種令人欣慰的斷裂的人來說,與異化這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術語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馬克思對異化的說明,處于極其次要和零散的狀態,所以,這種說明無法構成真正清楚的、對于這里不存在任何斷裂的具體證明。那些支持存在這種斷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成熟馬克思所撰寫的、在其中反復運用異化這個術語的論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這種斷裂的人——他們當中的絕多數人都顯然是用英文寫作的馬克思評論家,則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這些論述段落來“證明”,異化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確實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們并沒有非常仔細地考察馬克思用來進行這些論述的具體語境。就這種探討而言,當然,《大綱》(即《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簡稱,下同——譯者)為這樣一些引用文獻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滿意的資料來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關兩個馬克思的個案》,該文載C.M.考林和L.威爾德(Wilde),《對馬克思的各種探討》(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頁。),通過考察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時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理論,就可以確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種斷裂。在1843-1845年這段時期,青年馬克思曾經試圖根據人的異化,來說明社會的所有特征;從1847年起,他開始把生產方式當作他所分析的核心特征。在這個框架中,那些論述價值、國家、或者革命的理論所出現的各種變化,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說明。
我把我們的考慮范圍局限于馬克思已經出版的著述,或者說,局限于他顯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說,《資本論》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們采取這種研究方法,那么,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絕大多數用法就會一下子消失。而這樣一來,青年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會消失,而僅僅剩下少數幾篇已經出版的、異化這種觀念在其中出現的文章。雖然絕大多數評論家都會由于認為它過于激烈,而拒斥這種策略,但是,這種方法確實指出了一條有理有據的原則:應當把馬克思已經發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來向這個世界提供他的理論的最后形式,因此,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發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們有必要記住的是,就馬克思所了解的情況而言,他的讀者——比如說,《資本論》的那些讀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兩篇文章。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只要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異化,我們就應當馬上把這種做法與一種已經成熟的關于人的本性的理論聯系起來。反過來說,如果馬克思希望人們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論述異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會把他對它的謹慎的說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經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當我們考慮各種手稿時,我們顯然應當以它們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為我們的基準點。具體說來,《大綱》是一部關于《資本論》的手稿,而由此顯然可以得出的結論則是,馬克思在《大綱》中視為至關重要的東西,也就是出現在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東西。這也就是說,它就是對處于其歷史脈絡之中的政治經濟學的討論。而在最后沒有表現出來的東西,則是對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巨大擴展。我們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實際上尋找的是哪些語詞呢?主要語詞是Ent附圖{圖}usserung(放棄、讓渡)及其派生詞;Ver附圖{圖}ussern(出售)可能是一個候選詞匯(它在成熟馬克思的著述中雖然出現的頻率比Ent附圖{圖}usserung更多,不過,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當然,我們應當考察Entfremdung(疏遠),但是,這個語詞經常是作為fremd(陌生的、異樣的)而表現出來的——雖然人們肯定可以把它與馬克思在青年時所使用的異化概念聯系起來,但是,它在這里卻很可能僅僅意味著“沒有任何聯系”,也就是說,僅僅意味著馬克思正在討論的一種資本與另一種資本沒有任何聯系(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頁,英譯本:《大綱》(Grundrisse),由M.尼克勞斯(Nicolaus)編,(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頁。)。最后一個問題涉及馬克思經常使用的“作為……而出現”這個術語,它既出現在《大綱》之中,也出現在其他地方。我們永遠也不會弄清楚,我們究竟僅僅是在處理一系列由于資本主義的崛起和運作方式而產生出來的表象呢,還是應當理解它就是作為資本或者其他什么東西的、以某種異己的形式出現的、人的類存在。再說一遍,馬克思雖然進行過極其大量的、使那些堅持認為存在兩個馬克思的解釋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論述,但另一方面,馬克思的論述又太少了,因而人們幾乎無法弄清楚,我們目前仍然處在與青年馬克思的參照框架一樣的框架之中。
對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就“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僅僅意味著一個人把他對某個東西的所有權讓渡給另一個人(當然,在一般情況下,這種讓渡是通過銷售這個東西進行的)。成熟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許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顯的、超越這種合法意義的涵義。下面就是一個有關這種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討論詹姆斯·斯圖爾特爵士的觀點的過程中,馬克思先引用了斯圖爾特的話,然后對這些話進行解釋:“……就貨物的價格而言,我認為有兩種東西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實價值,和建立在異化基礎之上的利潤”(Ver附圖{圖}usserungsprofit)(同上引書,第244頁)。
“因此,貨物的價格由兩種彼此完全不同的成份構成;首先,由它們的真實價值,其次,由建立在異化之上的利潤(原文是英文)構成,這種利潤是通過一個人把它們過渡給另一個人、通過出售它們而實現的?!保ㄗⅲ厚R克思:《剩余價值學說史》(TheoriesofSurplusValue,Moscow,ProgressPubs,1969年版),第1卷,第42頁——所有斜體字、資料出處等,都是原文就有的。)
成熟馬克思異化觀疏證
【正文】
只要涉及異化,人們就會在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的論述中,遇到某種令人困惑之處。對那些斷言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種令人欣慰的斷裂的人來說,與異化這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術語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馬克思對異化的說明,處于極其次要和零散的狀態,所以,這種說明無法構成真正清楚的、對于這里不存在任何斷裂的具體證明。那些支持存在這種斷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成熟馬克思所撰寫的、在其中反復運用異化這個術語的論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這種斷裂的人——他們當中的絕多數人都顯然是用英文寫作的馬克思評論家,則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這些論述段落來“證明”,異化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確實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們并沒有非常仔細地考察馬克思用來進行這些論述的具體語境。就這種探討而言,當然,《大綱》(即《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簡稱,下同——譯者)為這樣一些引用文獻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滿意的資料來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關兩個馬克思的個案》,該文載C.M.考林和L.威爾德(Wilde),《對馬克思的各種探討》(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頁。),通過考察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時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理論,就可以確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種斷裂。在1843-1845年這段時期,青年馬克思曾經試圖根據人的異化,來說明社會的所有特征;從1847年起,他開始把生產方式當作他所分析的核心特征。在這個框架中,那些論述價值、國家、或者革命的理論所出現的各種變化,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說明。
我把我們的考慮范圍局限于馬克思已經出版的著述,或者說,局限于他顯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說,《資本論》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們采取這種研究方法,那么,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絕大多數用法就會一下子消失。而這樣一來,青年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會消失,而僅僅剩下少數幾篇已經出版的、異化這種觀念在其中出現的文章。雖然絕大多數評論家都會由于認為它過于激烈,而拒斥這種策略,但是,這種方法確實指出了一條有理有據的原則:應當把馬克思已經發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來向這個世界提供他的理論的最后形式,因此,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發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們有必要記住的是,就馬克思所了解的情況而言,他的讀者——比如說,《資本論》的那些讀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兩篇文章。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只要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異化,我們就應當馬上把這種做法與一種已經成熟的關于人的本性的理論聯系起來。反過來說,如果馬克思希望人們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論述異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會把他對它的謹慎的說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經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當我們考慮各種手稿時,我們顯然應當以它們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為我們的基準點。具體說來,《大綱》是一部關于《資本論》的手稿,而由此顯然可以得出的結論則是,馬克思在《大綱》中視為至關重要的東西,也就是出現在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東西。這也就是說,它就是對處于其歷史脈絡之中的政治經濟學的討論。而在最后沒有表現出來的東西,則是對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巨大擴展。我們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實際上尋找的是哪些語詞呢?主要語詞是Ent附圖{圖}usserung(放棄、讓渡)及其派生詞;Ver附圖{圖}ussern(出售)可能是一個候選詞匯(它在成熟馬克思的著述中雖然出現的頻率比Ent附圖{圖}usserung更多,不過,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當然,我們應當考察Entfremdung(疏遠),但是,這個語詞經常是作為fremd(陌生的、異樣的)而表現出來的——雖然人們肯定可以把它與馬克思在青年時所使用的異化概念聯系起來,但是,它在這里卻很可能僅僅意味著“沒有任何聯系”,也就是說,僅僅意味著馬克思正在討論的一種資本與另一種資本沒有任何聯系(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頁,英譯本:《大綱》(Grundrisse),由M.尼克勞斯(Nicolaus)編,(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頁。)。最后一個問題涉及馬克思經常使用的“作為……而出現”這個術語,它既出現在《大綱》之中,也出現在其他地方。我們永遠也不會弄清楚,我們究竟僅僅是在處理一系列由于資本主義的崛起和運作方式而產生出來的表象呢,還是應當理解它就是作為資本或者其他什么東西的、以某種異己的形式出現的、人的類存在。再說一遍,馬克思雖然進行過極其大量的、使那些堅持認為存在兩個馬克思的解釋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論述,但另一方面,馬克思的論述又太少了,因而人們幾乎無法弄清楚,我們目前仍然處在與青年馬克思的參照框架一樣的框架之中。
對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就“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僅僅意味著一個人把他對某個東西的所有權讓渡給另一個人(當然,在一般情況下,這種讓渡是通過銷售這個東西進行的)。成熟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許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顯的、超越這種合法意義的涵義。下面就是一個有關這種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討論詹姆斯·斯圖爾特爵士的觀點的過程中,馬克思先引用了斯圖爾特的話,然后對這些話進行解釋:“……就貨物的價格而言,我認為有兩種東西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實價值,和建立在異化基礎之上的利潤”(Ver附圖{圖}usserungsprofit)(同上引書,第244頁)。
馬克思異化觀分析論文
只要涉及異化,人們就會在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的論述中,遇到某種令人困惑之處。對那些斷言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種令人欣慰的斷裂的人來說,與異化這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術語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馬克思對異化的說明,處于極其次要和零散的狀態,所以,這種說明無法構成真正清楚的、對于這里不存在任何斷裂的具體證明。那些支持存在這種斷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成熟馬克思所撰寫的、在其中反復運用異化這個術語的論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這種斷裂的人——他們當中的絕多數人都顯然是用英文寫作的馬克思評論家,則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這些論述段落來“證明”,異化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確實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們并沒有非常仔細地考察馬克思用來進行這些論述的具體語境。就這種探討而言,當然,《大綱》(即《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簡稱,下同——譯者)為這樣一些引用文獻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滿意的資料來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關兩個馬克思的個案》,該文載C.M.考林和L.威爾德(Wilde),《對馬克思的各種探討》(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頁。),通過考察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時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理論,就可以確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種斷裂。在1843-1845年這段時期,青年馬克思曾經試圖根據人的異化,來說明社會的所有特征;從1847年起,他開始把生產方式當作他所分析的核心特征。在這個框架中,那些論述價值、國家、或者革命的理論所出現的各種變化,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說明。
我把我們的考慮范圍局限于馬克思已經出版的著述,或者說,局限于他顯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說,《資本論》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們采取這種研究方法,那么,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絕大多數用法就會一下子消失。而這樣一來,青年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會消失,而僅僅剩下少數幾篇已經出版的、異化這種觀念在其中出現的文章。雖然絕大多數評論家都會由于認為它過于激烈,而拒斥這種策略,但是,這種方法確實指出了一條有理有據的原則:應當把馬克思已經發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來向這個世界提供他的理論的最后形式,因此,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發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們有必要記住的是,就馬克思所了解的情況而言,他的讀者——比如說,《資本論》的那些讀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兩篇文章。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只要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異化,我們就應當馬上把這種做法與一種已經成熟的關于人的本性的理論聯系起來。反過來說,如果馬克思希望人們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論述異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會把他對它的謹慎的說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經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當我們考慮各種手稿時,我們顯然應當以它們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為我們的基準點。具體說來,《大綱》是一部關于《資本論》的手稿,而由此顯然可以得出的結論則是,馬克思在《大綱》中視為至關重要的東西,也就是出現在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東西。這也就是說,它就是對處于其歷史脈絡之中的政治經濟學的討論。而在最后沒有表現出來的東西,則是對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巨大擴展。我們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實際上尋找的是哪些語詞呢?主要語詞是Ent附圖{圖}usserung(放棄、讓渡)及其派生詞;Ver附圖{圖}ussern(出售)可能是一個候選詞匯(它在成熟馬克思的著述中雖然出現的頻率比Ent附圖{圖}usserung更多,不過,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當然,我們應當考察Entfremdung(疏遠),但是,這個語詞經常是作為fremd(陌生的、異樣的)而表現出來的——雖然人們肯定可以把它與馬克思在青年時所使用的異化概念聯系起來,但是,它在這里卻很可能僅僅意味著“沒有任何聯系”,也就是說,僅僅意味著馬克思正在討論的一種資本與另一種資本沒有任何聯系(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頁,英譯本:《大綱》(Grundrisse),由M.尼克勞斯(Nicolaus)編,(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頁。)。最后一個問題涉及馬克思經常使用的“作為……而出現”這個術語,它既出現在《大綱》之中,也出現在其他地方。我們永遠也不會弄清楚,我們究竟僅僅是在處理一系列由于資本主義的崛起和運作方式而產生出來的表象呢,還是應當理解它就是作為資本或者其他什么東西的、以某種異己的形式出現的、人的類存在。再說一遍,馬克思雖然進行過極其大量的、使那些堅持認為存在兩個馬克思的解釋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論述,但另一方面,馬克思的論述又太少了,因而人們幾乎無法弄清楚,我們目前仍然處在與青年馬克思的參照框架一樣的框架之中。
對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就“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僅僅意味著一個人把他對某個東西的所有權讓渡給另一個人(當然,在一般情況下,這種讓渡是通過銷售這個東西進行的)。成熟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許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顯的、超越這種合法意義的涵義。下面就是一個有關這種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討論詹姆斯·斯圖爾特爵士的觀點的過程中,馬克思先引用了斯圖爾特的話,然后對這些話進行解釋:“……就貨物的價格而言,我認為有兩種東西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實價值,和建立在異化基礎之上的利潤”(Ver附圖{圖}usserungsprofit)(同上引書,第244頁)。
“因此,貨物的價格由兩種彼此完全不同的成份構成;首先,由它們的真實價值,其次,由建立在異化之上的利潤(原文是英文)構成,這種利潤是通過一個人把它們過渡給另一個人、通過出售它們而實現的?!保ㄗⅲ厚R克思:《剩余價值學說史》(TheoriesofSurplusValue,Moscow,ProgressPubs,1969年版),第1卷,第42頁——所有斜體字、資料出處等,都是原文就有的。)
馬克思異化觀的說明論文
只要涉及異化,人們就會在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的論述中,遇到某種令人困惑之處。對那些斷言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種令人欣慰的斷裂的人來說,與異化這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術語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馬克思對異化的說明,處于極其次要和零散的狀態,所以,這種說明無法構成真正清楚的、對于這里不存在任何斷裂的具體證明。那些支持存在這種斷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成熟馬克思所撰寫的、在其中反復運用異化這個術語的論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這種斷裂的人——他們當中的絕多數人都顯然是用寫作的馬克思評論家,則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這些論述段落來“證明”,異化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確實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們并沒有非常仔細地考察馬克思用來進行這些論述的具體語境。就這種探討而言,當然,《大綱》(即《學批判大綱》的簡稱,下同——譯者)為這樣一些引用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滿意的資料來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關兩個馬克思的個案》,該文載C.M.考林和L.威爾德(Wilde),《對馬克思的各種探討》(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頁。),通過考察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時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就可以確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種斷裂。在1843-1845年這段時期,青年馬克思曾經試圖根據人的異化,來說明的所有特征;從1847年起,他開始把生產方式當作他所的核心特征。在這個框架中,那些論述價值、國家、或者革命的理論所出現的各種變化,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說明。
我把我們的考慮范圍局限于馬克思已經出版的著述,或者說,局限于他顯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說,《資本論》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們采取這種,那么,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絕大多數用法就會一下子消失。而這樣一來,青年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會消失,而僅僅剩下少數幾篇已經出版的、異化這種觀念在其中出現的文章。雖然絕大多數評論家都會由于認為它過于激烈,而拒斥這種策略,但是,這種方法確實指出了一條有理有據的原則:應當把馬克思已經發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來向這個世界提供他的理論的最后形式,因此,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發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們有必要記住的是,就馬克思所了解的情況而言,他的讀者——比如說,《資本論》的那些讀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兩篇文章。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只要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異化,我們就應當馬上把這種做法與一種已經成熟的關于人的本性的理論聯系起來。反過來說,如果馬克思希望人們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論述異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會把他對它的謹慎的說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經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當我們考慮各種手稿時,我們顯然應當以它們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為我們的基準點。具體說來,《大綱》是一部關于《資本論》的手稿,而由此顯然可以得出的結論則是,馬克思在《大綱》中視為至關重要的東西,也就是出現在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東西。這也就是說,它就是對處于其脈絡之中的政治經濟學的討論。而在最后沒有表現出來的東西,則是對于《1844年經濟學-手稿》的巨大擴展。我們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實際上尋找的是哪些語詞呢?主要語詞是Ent附圖{圖}usserung(放棄、讓渡)及其派生詞;Ver附圖{圖}ussern(出售)可能是一個候選詞匯(它在成熟馬克思的著述中雖然出現的頻率比Ent附圖{圖}usserung更多,不過,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當然,我們應當考察Entfremdung(疏遠),但是,這個語詞經常是作為fremd(陌生的、異樣的)而表現出來的——雖然人們肯定可以把它與馬克思在青年時所使用的異化概念聯系起來,但是,它在這里卻很可能僅僅意味著“沒有任何聯系”,也就是說,僅僅意味著馬克思正在討論的一種資本與另一種資本沒有任何聯系(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頁,英譯本:《大綱》(Grundrisse),由M.尼克勞斯(Nicolaus)編,(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頁。)。最后一個涉及馬克思經常使用的“作為……而出現”這個術語,它既出現在《大綱》之中,也出現在其他地方。我們永遠也不會弄清楚,我們究竟僅僅是在處理一系列由于資本主義的崛起和運作方式而產生出來的表象呢,還是應當理解它就是作為資本或者其他什么東西的、以某種異己的形式出現的、人的類存在。再說一遍,馬克思雖然進行過極其大量的、使那些堅持認為存在兩個馬克思的解釋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論述,但另一方面,馬克思的論述又太少了,因而人們幾乎無法弄清楚,我們仍然處在與青年馬克思的參照框架一樣的框架之中。
對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就“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僅僅意味著一個人把他對某個東西的所有權讓渡給另一個人(當然,在一般情況下,這種讓渡是通過銷售這個東西進行的)。成熟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許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顯的、超越這種合法意義的涵義。下面就是一個有關這種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討論詹姆斯·斯圖爾特爵士的觀點的過程中,馬克思先引用了斯圖爾特的話,然后對這些話進行解釋:“……就貨物的價格而言,我認為有兩種東西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實價值,和建立在異化基礎之上的利潤”(Ver附圖{圖}usserungsprofit)(同上引書,第244頁)。
“因此,貨物的價格由兩種彼此完全不同的成份構成;首先,由它們的真實價值,其次,由建立在異化之上的利潤(原文是英文)構成,這種利潤是通過一個人把它們過渡給另一個人、通過出售它們而實現的?!保ㄗⅲ厚R克思:《剩余價值學說史》(oriesofSurplusValue,Moscow,ProgressPubs,1969年版),第1卷,第42頁——所有斜體字、資料出處等,都是原文就有的。)
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異化觀論文
一.異化是一般人本主義的哲學范疇
自從盧梭提出異化概念以來,這一概念一直是人本主義者批判資本主義社會非人性的有力武器。馬克思在1844年前后,曾一再地使用異化概念來痛責資本主義制度,而且,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超出了一般的人本主義立場,從無產階級的利益出發,提出了勞動異化理論。
對于20世紀的哲學思潮來說,理解“人”似乎只有一個出發點,那就是異化。
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抨擊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物化現象,寄希望于歷史的總體運動來克服這種物化。盧卡奇無疑是從“人”的角度來談論物化的,但在盧卡奇那里,這個“人”不是個體的人。雖然盧卡奇沒有對“人”的范疇作較為詳盡的闡發,但從盧卡奇從私有制度這一特定環境下來分析物化這一點可以看出,他是把物化與私有制度的生產關系聯系在一起的。因此,物化應當被合理地理解為私有制條件下人與對象、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不合理形式。
在盧卡奇之后,由于海德格爾對異化問題作出了頗有成就的研究,以及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發現,使異化問題成了20世紀極具誘惑力的熱門話題。海德格爾作為一代存在主義大師,他致力于發展起來的異化范疇,不象在以往的人本主義者那里那樣,是為了用來批判資本主義,而是為了用來理解人的存在狀態和把握人與人的關系。
在當代,異化問題派生出許許多多學術見解,但概括起來,諸多學術見解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源于海德格爾的人的普遍異化,即從個體的人出發,把異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另一類是源于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盧卡奇的《歷史與階級意識》的異化觀,把異化與私有制度聯系起來考察。薩特的的異化觀卻介乎于這兩類思想之間,或者說他把這兩種相互抵牾的異化觀合為一體了。因為,就他從物的匱乏去追尋異化的根源,和要求通過人的實踐的總體化來克服異化而言,他是比較接近于后一類異化觀的。但由于他不是把匱乏看作私有制度的特有現象,而是看作普遍存在于人類始終的,并且他又極其重視個體的人的非理性因素,所以薩特的異化觀又是隸屬于海德格爾以來的存在主義傳統的。
馬克思異化觀成熟疏證論文
只要涉及異化,人們就會在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的論述中,遇到某種令人困惑之處。對那些斷言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種令人欣慰的斷裂的人來說,與異化這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術語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馬克思對異化的說明,處于極其次要和零散的狀態,所以,這種說明無法構成真正清楚的、對于這里不存在任何斷裂的具體證明。那些支持存在這種斷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成熟馬克思所撰寫的、在其中反復運用異化這個術語的論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這種斷裂的人——他們當中的絕多數人都顯然是用英文寫作的馬克思評論家,則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這些論述段落來“證明”,異化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確實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們并沒有非常仔細地考察馬克思用來進行這些論述的具體語境。就這種探討而言,當然,《大綱》(即《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簡稱,下同——譯者)為這樣一些引用文獻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滿意的資料來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關兩個馬克思的個案》,該文載C.M.考林和L.威爾德(Wilde),《對馬克思的各種探討》(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頁。),通過考察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時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理論,就可以確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種斷裂。在1843-1845年這段時期,青年馬克思曾經試圖根據人的異化,來說明社會的所有特征;從1847年起,他開始把生產方式當作他所分析的核心特征。在這個框架中,那些論述價值、國家、或者革命的理論所出現的各種變化,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說明。
我把我們的考慮范圍局限于馬克思已經出版的著述,或者說,局限于他顯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說,《資本論》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們采取這種研究方法,那么,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絕大多數用法就會一下子消失。而這樣一來,青年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會消失,而僅僅剩下少數幾篇已經出版的、異化這種觀念在其中出現的文章。雖然絕大多數評論家都會由于認為它過于激烈,而拒斥這種策略,但是,這種方法確實指出了一條有理有據的原則:應當把馬克思已經發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來向這個世界提供他的理論的最后形式,因此,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發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們有必要記住的是,就馬克思所了解的情況而言,他的讀者——比如說,《資本論》的那些讀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兩篇文章。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只要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異化,我們就應當馬上把這種做法與一種已經成熟的關于人的本性的理論聯系起來。反過來說,如果馬克思希望人們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論述異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會把他對它的謹慎的說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經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當我們考慮各種手稿時,我們顯然應當以它們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為我們的基準點。具體說來,《大綱》是一部關于《資本論》的手稿,而由此顯然可以得出的結論則是,馬克思在《大綱》中視為至關重要的東西,也就是出現在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東西。這也就是說,它就是對處于其歷史脈絡之中的政治經濟學的討論。而在最后沒有表現出來的東西,則是對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巨大擴展。我們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實際上尋找的是哪些語詞呢?主要語詞是Ent附圖{圖}usserung(放棄、讓渡)及其派生詞;Ver附圖{圖}ussern(出售)可能是一個候選詞匯(它在成熟馬克思的著述中雖然出現的頻率比Ent附圖{圖}usserung更多,不過,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當然,我們應當考察Entfremdung(疏遠),但是,這個語詞經常是作為fremd(陌生的、異樣的)而表現出來的——雖然人們肯定可以把它與馬克思在青年時所使用的異化概念聯系起來,但是,它在這里卻很可能僅僅意味著“沒有任何聯系”,也就是說,僅僅意味著馬克思正在討論的一種資本與另一種資本沒有任何聯系(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頁,英譯本:《大綱》(Grundrisse),由M.尼克勞斯(Nicolaus)編,(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頁。)。最后一個問題涉及馬克思經常使用的“作為……而出現”這個術語,它既出現在《大綱》之中,也出現在其他地方。我們永遠也不會弄清楚,我們究竟僅僅是在處理一系列由于資本主義的崛起和運作方式而產生出來的表象呢,還是應當理解它就是作為資本或者其他什么東西的、以某種異己的形式出現的、人的類存在。再說一遍,馬克思雖然進行過極其大量的、使那些堅持認為存在兩個馬克思的解釋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論述,但另一方面,馬克思的論述又太少了,因而人們幾乎無法弄清楚,我們目前仍然處在與青年馬克思的參照框架一樣的框架之中。
對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就“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僅僅意味著一個人把他對某個東西的所有權讓渡給另一個人(當然,在一般情況下,這種讓渡是通過銷售這個東西進行的)。成熟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許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顯的、超越這種合法意義的涵義。下面就是一個有關這種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討論詹姆斯·斯圖爾特爵士的觀點的過程中,馬克思先引用了斯圖爾特的話,然后對這些話進行解釋:“……就貨物的價格而言,我認為有兩種東西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實價值,和建立在異化基礎之上的利潤”(Ver附圖{圖}usserungsprofit)(同上引書,第244頁)。
“因此,貨物的價格由兩種彼此完全不同的成份構成;首先,由它們的真實價值,其次,由建立在異化之上的利潤(原文是英文)構成,這種利潤是通過一個人把它們過渡給另一個人、通過出售它們而實現的?!保ㄗⅲ厚R克思:《剩余價值學說史》(TheoriesofSurplusValue,Moscow,ProgressPubs,1969年版),第1卷,第42頁——所有斜體字、資料出處等,都是原文就有的。)
成熟時期馬克思論述異化觀之論
只要涉及異化,人們就會在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的論述中,遇到某種令人困惑之處。對那些斷言馬克思的著作中存在某種令人欣慰的斷裂的人來說,與異化這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術語的用法太多了。然而,由于成熟馬克思對異化的說明,處于極其次要和零散的狀態,所以,這種說明無法構成真正清楚的、對于這里不存在任何斷裂的具體證明。那些支持存在這種斷裂的人,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成熟馬克思所撰寫的、在其中反復運用異化這個術語的論述段落。而那些支持不存在這種斷裂的人——他們當中的絕多數人都顯然是用英文寫作的馬克思評論家,則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這些論述段落來“證明”,異化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確實居于核心地位,但是,他們并沒有非常仔細地考察馬克思用來進行這些論述的具體語境。就這種探討而言,當然,《大綱》(即《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的簡稱,下同——譯者)為這樣一些引用文獻的做法提供了非常令人滿意的資料來源。
我曾指出(注:C.M.考林(Cowling):《重述有關兩個馬克思的個案》,該文載C.M.考林和L.威爾德(Wilde),《對馬克思的各種探討》(ApproachestoMarx,MiltonKeynes,OpenUniversityPress,1989年版),第14-32頁。),通過考察馬克思在早期和成熟時期所提倡的那些主要理論,就可以確定他的著作中存在某種斷裂。在1843-1845年這段時期,青年馬克思曾經試圖根據人的異化,來說明社會的所有特征;從1847年起,他開始把生產方式當作他所分析的核心特征。在這個框架中,那些論述價值、國家、或者革命的理論所出現的各種變化,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說明。
我把我們的考慮范圍局限于馬克思已經出版的著述,或者說,局限于他顯然打算出版的那些著述(比如說,《資本論》第一卷以后的其他部分)。如果我們采取這種研究方法,那么,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絕大多數用法就會一下子消失。而這樣一來,青年馬克思的大部分著述也會消失,而僅僅剩下少數幾篇已經出版的、異化這種觀念在其中出現的文章。雖然絕大多數評論家都會由于認為它過于激烈,而拒斥這種策略,但是,這種方法確實指出了一條有理有據的原則:應當把馬克思已經發表的著述,看作是他用來向這個世界提供他的理論的最后形式,因此,這些著述比他那些尚未發表的著述重要得多。我們有必要記住的是,就馬克思所了解的情況而言,他的讀者——比如說,《資本論》的那些讀者,很可能并不熟悉他23年前在《德法年鑒》上發表的兩篇文章。因此,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認為,只要馬克思一零散地提到異化,我們就應當馬上把這種做法與一種已經成熟的關于人的本性的理論聯系起來。反過來說,如果馬克思希望人們把他看作是一位集中分析和論述異化的著作家,那么,他就必定會把他對它的謹慎的說明,包含在他那些已經出版的著作之中。
因此,當我們考慮各種手稿時,我們顯然應當以它們究竟是哪些著作的手稿,作為我們的基準點。具體說來,《大綱》是一部關于《資本論》的手稿,而由此顯然可以得出的結論則是,馬克思在《大綱》中視為至關重要的東西,也就是出現在這部最后得到出版的本文之中的東西。這也就是說,它就是對處于其歷史脈絡之中的政治經濟學的討論。而在最后沒有表現出來的東西,則是對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巨大擴展。我們在成熟馬克思著述中實際上尋找的是哪些語詞呢?主要語詞是Ent附圖{圖}usserung(放棄、讓渡)及其派生詞;Ver附圖{圖}ussern(出售)可能是一個候選詞匯(它在成熟馬克思的著述中雖然出現的頻率比Ent附圖{圖}usserung更多,不過,它的意思也更加含糊了)。當然,我們應當考察Entfremdung(疏遠),但是,這個語詞經常是作為fremd(陌生的、異樣的)而表現出來的——雖然人們肯定可以把它與馬克思在青年時所使用的異化概念聯系起來,但是,它在這里卻很可能僅僅意味著“沒有任何聯系”,也就是說,僅僅意味著馬克思正在討論的一種資本與另一種資本沒有任何聯系(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GrundrissederKritikderPolitischenOkonomie(Rohentwurf),Berlin,Dietz,1953年版〕,第445頁,英譯本:《大綱》(Grundrisse),由M.尼克勞斯(Nicolaus)編,(Harmondsworth,Penguin,1973年版),第547頁。)。最后一個問題涉及馬克思經常使用的“作為……而出現”這個術語,它既出現在《大綱》之中,也出現在其他地方。我們永遠也不會弄清楚,我們究竟僅僅是在處理一系列由于資本主義的崛起和運作方式而產生出來的表象呢,還是應當理解它就是作為資本或者其他什么東西的、以某種異己的形式出現的、人的類存在。再說一遍,馬克思雖然進行過極其大量的、使那些堅持認為存在兩個馬克思的解釋者根本不可能感到完全舒服的論述,但另一方面,馬克思的論述又太少了,因而人們幾乎無法弄清楚,我們目前仍然處在與青年馬克思的參照框架一樣的框架之中。
對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就“異化”這個概念的合法用法而言,它僅僅意味著一個人把他對某個東西的所有權讓渡給另一個人(當然,在一般情況下,這種讓渡是通過銷售這個東西進行的)。成熟馬克思對異化這個術語的許多用法,都不具有任何明顯的、超越這種合法意義的涵義。下面就是一個有關這種用法的、非常清楚的例子。在討論詹姆斯·斯圖爾特爵士的觀點的過程中,馬克思先引用了斯圖爾特的話,然后對這些話進行解釋:“……就貨物的價格而言,我認為有兩種東西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彼此(……)是截然不同的;商品的真實價值,和建立在異化基礎之上的利潤”(Ver附圖{圖}usserungsprofit)(同上引書,第244頁)。
“因此,貨物的價格由兩種彼此完全不同的成份構成;首先,由它們的真實價值,其次,由建立在異化之上的利潤(原文是英文)構成,這種利潤是通過一個人把它們過渡給另一個人、通過出售它們而實現的?!保ㄗⅲ厚R克思:《剩余價值學說史》(TheoriesofSurplusValue,Moscow,ProgressPubs,1969年版),第1卷,第42頁——所有斜體字、資料出處等,都是原文就有的。)
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論文
“異化勞動”理論是馬克思在其著作《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提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在馬克思思想發展歷程中占有特殊地位,是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途中的一級重要階梯。也正因為《手稿》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引發了對這一理論廣泛、熱烈而持久的討論。目前,流行著兩種極端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異化理論是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不成熟思想,他創立唯物史觀后就根本拋棄了這一思想,并用新的科學概念替代了“異化”概念;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早期《手稿》中的人本主義異化理論的“思想頂峰”,后來的唯物史觀著作對異化問題的繼續探索,是一個“創造力下降”的退化過程。這兩種觀點貌似合理,實際上都是對馬克思異化理論的嚴重曲解,他們都根本忽視了馬克思后來的科學著作(特別是《資本論》)對早期異化觀基本思想的直接繼承和重大發展。筆者就針對這兩種觀點,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為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作一辯護。
一、“異化勞動”概念解讀
異化(aliena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文的alientio和alienate,表示脫離、轉讓、出賣、受異己力量統治、讓別人支配等義。在近代,歐洲哲學家霍布斯是第一個提出異化概念的哲學家,霍布斯認為,國家本身就是一種異化(他主張人性本惡,認為人與人的關系像狼一樣,總是處于戰爭狀態),異化主要是指轉讓。法國的哲學家盧梭的異化思想反映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發表的《人權宣言》中,他主要從經濟、政治和倫理道德的角度闡述了這一思想,把異化看成是人們利己主義的結果。而真正從政治上探討異化,并達到一定程度的是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在他的倫理學和社會理論中,汲取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積極因素,形成了自己的政治異化概念。他認為,異化的社會往往使人們行為的結果也發生異化,良好的愿望并不產生良好的結果。由此可見,在近代,異化概念是唯物主義或啟蒙學派的哲學家們用來表達反封建社會政治觀點的一個工具。真正把異化概念納入唯心主義軌道,還是從德國古典哲學開始的。首先使用異化概念的是費希特。在他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的基本范疇一“自我”和“非我”中,異化是個基本概念。在哲學史上,黑格爾在本體論中第一次系統地闡述了異化概念。他認為異化是絕對觀念向自然和社會的外化和退化;異化是正源的對象化或物化和客觀化;異化是對客體的認識和改造。在德國古典哲學中,費爾巴哈站在唯物主義立場上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異化觀,建立了自己的人本主義的異化觀;馬克思從英國古典經濟學特別是從黑格爾關于勞動和異化的思想中得到啟示,認為人的異化歸根到底是勞動的異化,這是人的一切異化的基礎。只有把人的異化最終地歸結為勞動的異化,才能展示人的異化的秘密,進而揭示出社會不平等的根源。馬克思從政治經濟學出發,分析了人類生存的基礎即勞動對人的實際作用,從而揭示了人的異化的本質,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概念——異化勞動,在歷史上第一次確定了異化概念嚴格的確切的含義,賦予了這個概念以社會經濟的實質內容,樹立了一個正確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起點。
二、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概述
總的來說,《手稿》是馬克思從經濟學理論對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進行的初步分析。馬克思把哲學的研究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結合起來,這使他看到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同資本家尖銳對立的經濟現實,看到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勞動價值論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深刻矛盾?!妒指濉酚嘘P異化勞動的論述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馬克思根據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主要是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的論述,通過對工資、資本和地租的考察,研究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結構和規律(中心是勞動和資本的對立)。第二部分,馬克思從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前提出發,把異化和對勞動的分析結合起來,運用異化理論對社會基本階級關系進一步作了分析,指出上述對立和矛盾的根源在于勞動的異化,得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結論,這是人本主義哲學的本質批判。馬克思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總的批判,為他剖析資本主義經濟結構確定了出發點,即“我們是從國民經濟學的各個前提出發的”[1](P42)。而所謂的前提就是“把私有財產,把勞動、資本和土地的分離,以及工資、資本利潤和地租的分離,還有分工、競爭、交換價值概念等等,當作前提”[1](P42-43)。其實質也就是異化勞動。馬克思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來對“異化勞動”進行了規定。
(一)從生產結果看,勞動者的勞動和他的勞動產品相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產品是勞動的結晶,是人的本質的對象化,勞動產品本應該屬于工人,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的產品,作為異己的東西,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獨立力量,是同勞動對立的”[1](P44)。就是說,工人勞動的產品不僅與工人相脫離,而且變成與工人相對立的東西,勞動所帶來的后果就是“勞動為富人生產了珍品,卻為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卻為勞動者創造了貧民窟”[1](P46)。
馬克思異化勞動思想研究論文
摘要:馬克思在前人異化研究的基礎上,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內在邏輯出發,第一次科學地提出了異化勞動的概念,分析了異化勞動理論的主要內容,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發端、根源以及原始推動力。同時,也為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成為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馬克思;異化;異化勞動
在哲學的語境里,異化是指主體在一定的發展階段,由于自己的活動而產生出自己的對立面,而這個對立面又變成外在的異己的力量,并轉過來反對主體本身。異化的概念早已存在,但是一直到黑格爾,人們對異化概念的使用都是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的,馬克思第一次對異化現象做了唯物的、科學的說明?!?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是馬克思運用異化勞動概念分析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的巔峰之作。本質上,異化概念是個歷史的概念,異化勞動概念是歷史的創新,馬克思從具體歷史事實出發,觸摸到了資本主義社會關系異化問題的合理內核———異化勞動,這是勞動學說上質的飛躍。
一、馬克思異化理論的思想來源
異化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圖,直接源泉是基督教,近代資產階級最早的異化觀可追溯到霍布斯。而馬克思的異化理論主要來源于盧梭、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異化思想。
(一)對盧梭異化理論的繼承與發展盧梭是異化理論的創立者。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對專制社會種種異化現象的批判以及對人的自由、平等的論述,成為馬克思異化理論和人類解放思想豐富的思想養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