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學生消費異化對勞動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2-08-24 10:47:29

導語:青年學生消費異化對勞動教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年學生消費異化對勞動教育的影響

[摘要]受西方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潮蔓延、大眾傳媒過度宣傳等方面的影響,當代青年學生消費過程中呈現出超前負債性消費、虛榮符號性消費、盲目從眾性消費等異化現象,導致部分青年學生對勞動的認識產生偏差,主要表現為勞動觀念淡化、勞動精神弱化、勞動能力退化、勞動價值取向異化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效果。針對這一問題,需要營造良好社會大環境、完善高校勞動教育育人機制、充分發揮家庭教育正面導向作用、引導青年學生自覺樹立科學消費理念和理財觀等,各個層面協同努力,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幫助青年學生厘清消費與勞動的關系,自覺矯正消費異化,促進勞動教育成效。

[關鍵詞]青年學生;消費異化;勞動教育;矯正策略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明確“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把勞動教育擺在了關系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戰略地位上[1]。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智能手機等高科技電子產品的廣泛應用,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讓消費行為變得更加暢通無阻,無所不在,促使青年學生日漸成為消費群體的新生力量和主力軍。然而,在西方消費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潮蔓延、大眾傳媒過度宣傳等方面的沖擊下,當代青年學生過度消費、超前消費、非理性消費等不良現象頻發,消費異化的傾向日趨嚴重,缺乏正確的消費觀,未能正確厘清消費與勞動的關系[2],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愛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勞動教育開展的有效性。因此,關注青年學生消費異化問題,尋求解決之策也變得刻不容緩。

一、青年學生消費異化的現實表現

所謂消費異化,是指“人們為了補償自己那種單調乏味的、非創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3],通常表現為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對于青年學生來說,更多地表現為喪失了消費理性,扭曲了價值追求,把消費與幸福、滿足等同起來,消費不再僅僅為了滿足生存和生活的基本需要,而是為了實現自身所謂的社會價值。他們憑借著靈活多樣的支付方式和高效快捷的現代物流,沉迷于光怪陸離的消費怪圈無法自拔,陶醉于異化消費帶來的身份認同或心理慰藉迷失本真,這些現象在青年學生群體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現,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種形式。

(一)超前負債性消費

超前負債性消費主要是指青年學生在當下經濟能力不足以購買滿足當下自身需要的事物時,通過分期付款、網絡借貸等方式進行的消費行為。“00后”成長于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雖然絕大多數青年大學生還未實現經濟獨立,但其消費場域更加多樣,消費結構更加多元,青年學生的消費體量、消費數額與日俱增,導致超前消費、負債消費屢見不鮮[4]。近年來,五花八門的互聯網借貸平臺推出的諸如“花唄”“借唄”“白條”等新型交易方式,深刻改變著青年學生的消費方式,一旦父母給的生活費入不敷出,門檻低、來錢快的網絡借貸便成了他們的備用錢包,即便經濟承受能力遠遠不夠,他們也能依靠網絡借款輕松消費,無形中催生了青年學生極度膨脹的購買欲望和消費行為。過度的超前消費致使一部分青年學生可謂是負債累累,由網絡借貸引發的各類慘劇也是頻頻發生,他們在“校園貸”“網絡貸”“連環貸”的泥沼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給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傷害,也給家庭經濟帶來了嚴重損失。

(二)虛榮符號性消費

虛榮符號性消費主要是指青年學生在虛榮心、攀比心的驅使下,過度追求產品所具有的潛在象征、內涵或代表的意義、檔次等較為奢侈的消費行為。當代青年學生在消費過程中,常常出現消費不再是單純地追求產品的使用價值,而是更看重產品的差異性符號價值,主要表現為追求名牌、限量版、同款等,通過這種“符號消費”,來凸顯自身的優越感、獨特性,滿足自身的虛榮心,以此來獲得他人對自己的地位、身份、財富、品味等方面的認同和尊重。對于家庭經濟條件一般或是來自農村等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青年學生來說,這類消費異化不但使家庭承受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同時加劇了他們的思想和行為趨向功利化、享樂化。

(三)盲目從眾性消費

盲目從眾性消費主要是指青年學生在外界環境和社會群體的影響下,個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自己的真實需求,屈從外界或者效仿他人來確定自身消費趨向的消費行為。對于青年學生群體而言,其社會經驗不足,辨識能力不高,思想價值觀念還沒有完全形成,為了追趕時尚和潮流,面對大千世界中層出不窮、鋪天蓋地的消費信息和充滿誘惑力的消費宣傳,很容易勾起他們的消費欲望,點燃他們的消費熱情,支配他們的消費行為。如部分學生在打著“優惠促銷”噱頭的“雙十一”“雙十二”等購物狂歡中喪失了審美鑒別能力,迷失了自我,在所謂的大眾時尚引領下或效仿他人購買了一堆非自身需求的產品,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盲目從眾的非自主性消費誤區,造成父母血汗錢和商品資源的極大浪費。

二、消費異化對勞動教育的影響

當前青年學生中存在的消費異化現象,直接或間接導致了部分學生對勞動的認識產生了偏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開展勞動教育的效果,具體表現在淡化勞動觀念、弱化勞動精神、退化勞動能力、異化勞動價值取向等方面[5]。

(一)淡化勞動觀念

勞動觀念是個體在思想上對勞動的主觀認識,是個體自強不息、生存發展的內在動力。對于涉世未深的大學生來說,超前消費、符號消費、從眾消費表面上滿足了他們不斷膨脹的購買欲望和物質占有,或是填補了內心空虛,或是獲得了身份認同,這些很容易助長青年學生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等不良思想的滋生蔓延,讓他們忘卻了勞動是人的本質的思想,導致部分學生勞動觀念逐漸淡化,不懂得珍惜勞動成果。他們寧愿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話,祈求找到一條掙大錢的捷徑,也不愿通過長期的艱苦努力,用辛勤的勞動和汗水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勞動觀念淡化的現狀令人擔憂。

(二)弱化勞動精神

勞動精神是每一位勞動者為創造美好生活而在勞動過程中秉持的勞動態度、勞動理念以及展現出的勞動精神風貌。艱苦奮斗、勤勞肯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青年學生中存在的超前負債性消費、虛榮符號性消費、盲目從眾性消費等消費異化現象,常常會異化成物質生活、闊綽生活和浪費行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青年學生一旦形成這種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將很難停止或改變。長期受到消費異化侵蝕的青年學生,往往勞動態度消極,缺少吃苦耐勞精神,甚至會出現鄙視體力勞動的傾向,外在行為表現為學習中避重就輕,生活中好逸惡勞,工作中敷衍了事,在擇優就業時眼高手低,條件艱苦一些、任務繁重一些就想著打退堂鼓。目前畢業生就業中出現的“慢就業”“懶就業”“不就業”等新問題,究其根源,主要還是學生缺乏吃苦精神和勞動精神,間接催生了一批新型“啃老族”。

(三)退化勞動能力

勞動能力是個體立足于社會的一項最基本的生存能力,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最重要的內在依據和本質屬性。當代青年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生活中養尊處優,很少經歷艱辛與磨礪,很多學生不會勞動,沒有勞動習慣。而超前消費、虛榮消費、從眾消費不僅使部分學生在購買商品時花銷巨大,而且還把這種消費習慣延伸到了校園生活中,他們害怕體力勞動、拒絕體力勞動,很多原本力所能及的事往往通過“買買買”來解決。如在高校校園中出現的以“代買飯”“代取快遞”為代表的“代跑腿”經濟,讓很多青年學生滋生了懶惰思想、享樂思想。在青年學生中,“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現象屢見不鮮,甚至還有學生定期郵寄臟衣服回家洗,或者花錢雇傭鐘點工打掃宿舍衛生,生活獨立性、生活自理能力堪憂。

(四)異化勞動價值取向

勞動價值取向是個體對勞動的根本看法,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信息技術加持的消費時代,消費異化行為影響了青年學生的思維取向和價值選擇,阻礙了他們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催生了他們的價值取向趨于功利化、享樂化。過度的超前消費、虛榮消費和從眾消費,使得一些學生對勞動價值的追求偏向于金錢和物質,做什么事都是把金錢、利益擺在前面,把獲取物質利益作為衡量勞動得失的唯一標準,把幸福的來源歸咎于物質的占有和消費的快感,而把追求精神財富拋之于腦后,這對于正當刻苦學習、磨煉意志、增長才干的青年學生來說,無疑是舍本逐末,得不償失。他們對“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6]等價值觀點認知模糊,對勞動與消費、勞動與財富的關系理解片面,把勞動創造財富簡單理解為創造物質財富。因消費異化折射出的當代青年學生勞動價值取向異化的傾向日益明顯。

三、矯治消費異化提高勞動教育成效的對策

要矯治青年學生的消費異化現象,提高勞動教育成效,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等各個層面的協同努力,多管齊下,多措并舉。

(一)營造良好社會大環境,有力規范大眾傳媒宣傳和網絡信貸業務

首先,全社會要加強正面宣傳教育,一是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積極倡導勤儉節約、健康消費、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正確看待消費活動,自覺杜絕奢侈浪費行為;二是要大力弘揚勞動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其次,市場管理部門和網信部門要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通過有力的市場監管和督查舉措,規范大眾傳媒營銷,嚴厲打擊夸大其詞、具有欺騙誘導性的宣傳廣告,及時清理宣揚攀比炫富、拜金主義、奢靡享樂等不良價值觀的網絡產品和信息,有力遏制消費主義思潮泛濫對青年學生的負面影響,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最后,呼吁網貸平臺、貸款機構和銀行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理貸款業務,切實將放貸金額與借貸人的還貸能力、個人信用掛鉤,不再為了追逐經濟效益最大化而盲目放貸,嚴格約束青年學生無節制的消費貸款行為。

(二)完善高校勞動教育育人機制,同步推進學生消費觀教育和勞動觀教育

高校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場所,應積極構建完善的勞動教育體系,對他們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念發揮應有的引領作用。首先,高校要有效發揮課堂教育的優勢,開設勞動教育理論課,將消費觀教育融入勞動課程體系中[7],加強學生勞動觀教育和消費觀教育,引導學生積極踐行總書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勞動實踐觀,認同并懂得“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的道理。其次,高校應積極發揮“第二課堂”、主題班會等教育活動的作用,通過個案分析和反面案例剖析等方式,講清消費異化的危害,做好學生的正向引導和反面警示,對消費異化行為實施有效干預,引導學生自覺抵制鋪張浪費、奢靡享樂的不良風氣,建立健康的消費心理,養成良好的消費習慣。最后,高校可通過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課程、志愿服務活動等,讓青年學生親身體驗現實生態中的生產勞動、生活勞動情境,在勞動實踐中提高勞動能力,認清生產勞動與商品消費的辯證關系,認識到只有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辛勤的勞動才能創造真正屬于自己的財富,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消費才能體驗到真正幸福快樂的感覺,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和勞動價值取向。

(三)充分發揮家庭教育正面導向作用,著力培養學生健康消費行為和勞動能力

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在“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思想的影響下,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文化輕勞動的問題,面對越來越多勞動技能缺失、生活自理能力不足的“巨嬰”,家庭在注重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更要注重消費觀、勞動觀、幸福觀教育。一是要將“艱苦樸素、勤儉持家”的中華優良傳統滲透到家庭消費方式中,主動了解和關心子女的消費動機、消費習慣,幫助子女厘清消費、勞動與生活幸福感之間的關系,反對鋪張浪費的過度消費和奢侈消費,及時避免因消費異化對學生思想、學習、生活造成的不良影響,促使學生形成與家庭消費方式趨同的消費行為。二是要將“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科學勞動理念貫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讓學生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掌握生活必需的基本勞動技能,不斷提升家庭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在潛移默化中引導他們懂得勞動創造世界,奮斗創造幸福的道理,促進學生正確勞動觀的形成。

(四)自覺樹立科學消費理念和理財觀,肩負起當代青年學生的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

青年學生作為消費主體,一是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認清消費本質,強化勞動價值認知,自覺樹立健康、文明、綠色的消費理念,提升對商品質量的鑒別能力和廣告宣傳的理性判斷,自覺抵制消費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侵蝕,克服因攀比心理、虛榮心理、從眾心理導致的盲目消費、無節制消費。二是要樹立科學的理財觀,主動學習并掌握一定的理財知識和理財技能,能夠根據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對個人所能支配的資金進行有效管控和合理分配,找到物質消費與精神滿足的平衡點,科學規劃消費計劃,合理實施消費行為。三是要清醒地認識到,青年一代肩負著新時代賦予的歷史重任,要激發應有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明確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要把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向提升自身專業勞動技能和滿足精神生活中去,要把如何實現自我價值的關注點落到學好本領、增長才干上,并延伸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去,在助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實現自我價值,創造幸福生活。消費異化問題已成為影響青年學生學習進步、成長成才的“絆腳石”,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長遠發展也產生了許多消極影響,對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造成了諸多困擾。因此,社會、學校、家庭、青年學生個人層面需要同向發力,齊抓共管,培養青年學生正確的消費觀,積極預防和矯正消費異化現象。同時,在青年學生中積極倡導昂揚的勞動精神面貌,堅信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幸福,培養樹立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勞動價值取向,不斷提升勞動技能水平,促進青年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EB/OL].(2020-03-20)[2021-03-27].

[2]唐愛民,王浩.勞動教育與學校德育的融通:意蘊與路徑[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7(2):91-101.

[3]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慎之,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494.

[4]王瑤光.當代大學生消費異化問題探析[J].現代交際育,2020(23):123-125.

[5]劉俊.新時代大學生勞動觀培育的現實境遇與實踐路徑[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3(6):29-35.

[6]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0(10).

[7]鄒健.大學生異化消費的表現、成因及對策研究:基于消費主義沖擊下的社會環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1):54-56.

作者: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