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素質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8 22:40:1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音樂素質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音樂素質

歌手自身音樂素質培養論文

摘要:音樂素質和文化素質是音樂人才所必需具備的基本素質,直接表現在他們所從事的藝術活動中。較高的藝術表現需要較高的音樂素質和文化素質做鋪墊。所以,專業音樂人才要不斷長期地鉆研和進取,才能保證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的高質量與高標準。

關鍵詞:音樂素質文化素質音樂教育長期性

觀看2008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整體感覺很好,很多歌手對于音樂作品的表現都不錯,唱出了自己的水平。大多數歌手在文化素質和視唱練耳的測試中表現也都很好。然而還有一些歌手的表現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音樂素養中的視唱部分,出現了讀譜速度太慢,音與節奏不夠準確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有的歌手的基本音樂素質并未達到應有的水平。然而,快速的視唱能力、聽辨模唱能力是專業歌手必備的基本音樂素質,沒有這一扎實的基本功,如何大量地瀏覽和演唱音樂作品并完美再現音樂?雖然音樂院校為他們提供了完整的音樂素質教育課程訓練,但還不夠。音樂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要靠長期的積累與修煉,只有這樣,才能在表演中游刃有余。筆者只是就此問題談談音樂教育中音樂素質與修養的培養對于音樂人才的音樂藝術實踐的影響。

一、學校音樂教育為音樂素質培養奠定扎實的基礎

培養高素質音樂專業人才是專業音樂教育教學的目標。從我國現有的專業音樂教育與教學大綱來看,音樂素質教育體現在音樂理論與音樂專業表演技能的結合及對音樂的理解和完美再現等方面。除了專業課的學習外,音樂高等教育還設置了相關的音樂基礎課,如視唱練耳、基本樂理、和聲、作品分析、音樂史等,為音樂人才培養提供科學、嚴格、規范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在教給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同時,也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技巧,并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

筆者認為,我國幾十年的音樂教育教學實踐,各專業音樂院校的基礎音樂教育是相對合理完善的,是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與現代教學技術的應用而協調發展的,并能夠提供系統的高質量的音樂素質教育。音樂教育強調在學習中,學、用結合,練習與演出結合,音樂理論與實踐結合。只有這樣,培養出的音樂人才才能活躍在音樂創作與音樂表演的舞臺上。然而,學校的教育是在有限的時間內提供有限的知識。學校傳授給學生的知識遠不能滿足學生日后工作的需要。在今天這個信息社會,學生必須要具備自學的能力與不斷進取的求知欲,不斷地充實知識結構,開拓視野,才能適應迅速變化所提出的新要求。學生不可能在學校里學到未來專業上所需的每一種知識和技能,要想提高能力,就一定要有終身學習和不斷進取的精神。音樂表演專業更是如此。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瀏覽大量的音樂作品需要能力和時間,同時,因為音樂藝術性和技術性要求極高,每個音樂人必須要不間斷、長久地進行音樂素質與技能的練習才能保持最佳的表演狀態。只有優秀的藝術家才能以爐火純青的技巧透徹地詮釋和再現音樂。這主要體現在對音樂風格的整體把握及對音準節奏等基本音樂要素的把握上。二、重視自身音樂素質的培養與提高

查看全文

音樂素質藝術論文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應該納入青少年素質教育范疇里。

什么是素質,我認為“素質”應該是決定一個人的行為的重要基因,這種素質包含很重的感情因素,尤其是政治素質和道德素質。列寧曾這樣說的:“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積淀下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還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這里說的感情是指在學習理論和實際生活中培養起來的感情。因之,素質的形成是否可以理解是“感情與理智在實踐基礎上的統一,或者說是實踐基礎上感性與理性的統一”。這種統一,形成了人們的高層次的感情,成為指導人們行為的基本因素;它不是單純的知識,不是單純的理論,也不是一般的修養,而是融化在人們心靈中的深層次的感情。這種素質有先天的,但更多的是后天的。隨著年齡的增長、環境的影響而深化,甚至改變。

素質有哪些內容,對此爭論很多,說法不一,我個人的體會應該有以下幾方面:政治素質、道德素質、思維素質、心理素質、生活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身體素質以及種種非智力因素的素質,如想象力、創造力、專注力、記憶力、毅力、耐力、感知力、意志力、合作意識,等等。這里只能說是個人的感受把它羅列在一起。這樣羅列是否合理可以研究,也可以更科學地歸類,但是,素質的教育應該是全方位的,不同年齡段可以有不同的側重點,但不能把青少年階段素質的教育只是培養非智力因素,而把政治素質的培養看作是成年人階段的事。

我總覺得對青少年素質的教育的根本點是愛國主義,這是政治素質的核心。這種教育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答卷上、理論上,而是要深入到幼小的心靈上。這里,音樂能起到特殊的作用。我有一位好友,他在日本軍占領時期,在北京一所中學上學,有一天音樂教師把學生帶到六樓教室,躲過日本軍官的監視,緊關窗門,輕聲地教學生學唱《松花江上》,當時教師流著眼淚教,學生流著眼淚唱,給學生留下終身難忘的一課。教師對歌曲沒有任何解說,只在結束時說了一段話:“這歌是我教的,與任何學生無關,如果有人要告發,就告我一個人。”當時,在課堂上有好幾個新民會(漢奸組織)官員的子女,事后證明教師平安無事,沒有任何人告發。這些學生現在都是六七十歲的老人了,一談起這件往事,仍然十分動情。

1942年夏,高中畢業考試的前夕,日軍打散了寧波中學,老家寧波淪陷了。家是回不去了。我們一批同學結伙流亡去重慶,路經贛州在蔣經國辦的流亡學生招待所住了半個月,天天去公園,夜色中只要有一個人唱起《松花江上》,全公園都響成一片,帶著眼淚,帶著仇恨。記得“九·一八”事變,我9歲,校長、老師告訴我們,日寇強占了我們東三剩但我們還不完全懂事,大量的靡靡之音闖進了我們的生活中,《桃花江》《特別快車》《薔薇薔薇處處開》,還有《何日君再來》,等等,夾雜在《賣報歌》《大路歌》之中。感謝前輩革命音樂家們,送來大量的救亡歌曲,《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等等,一下子使我們從糊涂中清醒過來,把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懵懂積累起來的“不甘心當亡國奴”的愛國情緒凝結起來,不但對我們當時的行為起到強烈的指導作用,而且成為我們這一代青年一輩子不可動搖的意志。我想,這應該說就是愛國主義素質的形成。

有人問過我:“你是在什么思想基礎上參加革命的?”我回答:“是正義感把我引進革命的。”因為當年,我的政治認識是模糊的。1942年我是抱著“重慶是抗日的心臟”、“是抗日的領袖”的信念,從淪陷區長途跋涉流亡奔向大后方的,到了重慶所見所聞,大失所望,才考上向往的昆明西南聯大這個民主堡壘。1945年,打敗了日本,親自到重慶談判,我們殷切希望國共合作,共建中華。但是要打內戰。因為我們反對內戰,國民黨反動政府一下子殺死我們四位同學和老師,手段十分卑劣、殘暴,這就是悲壯的昆明“一二·一”慘案。四位烈士靜躺在西南聯大圖書館閱覽室里,帆布床下還淌著烈士的血,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在四烈士遺體前發過誓,“不報此仇,不姓胡(我那時姓胡)”。就是這種正義感把我帶進了轟轟烈烈的“一二·一”學生運動,逐漸進入革命行列。當有人再問我:“你的正義感是哪里來的?”我一時真的答不上來了。以后經過了好長一段時期的思索,我逐漸找到我的正義感形成的原因。

查看全文

音樂教育和音樂素質教育思考

【摘要】潮州音樂是獨特的文化。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是人們的責任與義務,因此,思考如何進行潮州音樂教育顯得尤其重要。文章通過對潮州音樂的一些研究,以及對潮州音樂教育相關情況的了解,從發展潮州音樂的角度,提出了開展潮州音樂教育和提高音樂素質教育的思路及一些具體措施。

【關鍵詞】潮州音樂;音樂教育措施;音樂素養潮州

音樂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其藝術魅力在于既能表現出小橋流水式的清新淡雅,又能演繹出氣壯山河的雄渾氣魄。潮州音樂源自于古閩越族的音樂,在此基礎上和廣東當地的民間音樂結合,成為融當地特色和外來音樂特點于一體的多樣化音樂風格,其古樸典雅、優美抒情的旋律受到當地人的推崇。潮州音樂地域性強,主要是針對潮州民間音樂以及各種形式的音樂交流活動,使用的演奏樂器包括二弦、二胡、揚琴以及鑼鼓等打擊樂器,也有受大眾歡迎的地方戲曲和音樂形式,包括潮州廟堂音樂、潮州外江音樂、潮州笛套音樂、潮州說唱音樂等。這些戲曲和音樂主要使用潮州方言來表達,因此在我國粵東、閩南、臺灣、港澳地區及東南亞等地流傳廣泛。潮州音樂分類具體,種類繁多,包括潮州鑼鼓樂、潮州弦樂、潮州廟堂音樂、潮州外江音樂等幾大類。潮州民間音樂的傳譜主要使用二四譜、工尺譜和簡譜。眾所周知,潮州音樂在傳統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其中戲曲藝術對潮州音樂影響深遠,與當時社會生活和市民文化意識相互作用,形成多元化的藝術形式。在其形成與發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中,潮州匠人受外來音樂的影響,不斷創新改革,使得潮州音樂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多種的藝術手法日臻完美。此外,潮州音樂曲目眾多、各種樂器組合別樣、演奏技巧精妙、表演者技藝獨特,是文化價值較高的文化遺產。

一、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于教育水平要求不斷提升,實施科教興國和九年義務制教育等,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所強調的全方位提升學生素質、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理念也符合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其中,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中重要的學科之一,也是一門基礎素質課程,旨在培養人的藝術審美和藝術素養。音樂,從感官上來說是一門純粹的依靠聽力的藝術使通過聲音來創造藝術形象,以聲音來傳遞內心情感表達為主要內容的一種藝術形式。音樂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會、個體和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音樂可以提升個人藝術修養和審美品味,因此,音樂教育是通過音樂藝術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音樂教育同樣是以人為核心,人起著主導作用,因此要因材施教。音樂教育可以提高人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審美、品德、智力等。音樂教育一般包括唱歌、音樂知識學習、歌唱技能培訓、歌曲欣賞等幾種形式。綜合來講,音樂教育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必不可缺。

二、潮州音樂教育的現狀

查看全文

素質教育合理運用音樂藝術教育

素質教育是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綜合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既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又注重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音樂藝術教育被我國各類教育所采用,并在素質教育中發揮作用。

一、音樂藝術教育與思想道德素質

(一)音樂藝術與德育

我國歷朝統治者都重視音樂藝術教育,認為音樂教育是潛移默化的,能夠使民心向善。音樂藝術的德育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因為音樂藝術的產生和實現都要以情感為依托。而德育功能的發揮,也需要情感做基礎。任何思想教育如果沒有情感做基礎,光靠說教和灌輸,是難以達到目的的。正是因為有了共同的情感基礎,音樂藝術對德育的功能才能得以發揮正面的作用。

(二)音樂藝術與民族意識

很多音樂都是民族文化傳統的反映和民族精神的體現。學習、表演和鑒賞各種題材、體裁的民族音樂精品,有利于繼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增強民族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音受教育者學習了這些作品就能對當時的歷史文化有所體會并產生情感認同。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形成強烈的民族意識產生愛國、愛民的深厚感情。

查看全文

音樂教育帶給素質教育的啟發

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如何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一個人的素質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藝術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等。這些素質互相滲透、相互關聯,綜合起來構成人的總體素質。重視音樂教育,是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

長期以來“應試教育”在“高考指揮棒”的制約下,從學校到學生,家長都過分強調智育的發展,形成了素質培養極不平衡的嚴重局面。針對此種情況,國家提出:因而近些年來國家教委提出,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要重視和加強學校美育和藝術教育,并把藝術教育作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重要途徑之一,把藝術教育擺在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轉軌中,要重視和加強學校美育和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具有知識面廣、綜合性強的特點,最易于向德育,智育,體育滲透,并且具有輔助,促進德育、智育、體育協調發展的功能。我們也正是希望通過提倡藝術教育,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進而為社會提供優秀的、具有全方位素質的人力資源。《樂記》云:“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荀子認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麗俗”。優美高尚的音樂,蘊含著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聲情并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使學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養各方面發生變化。

二、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優秀品格的重要舉措

音樂教育在藝術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的音樂課程標準的實施,給我們的音樂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帶來了新的生機。音樂藝術既表現人們的感情,也表現人們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現,而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音樂是一門最擅長表達情感的藝術,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音樂教育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情誼素質,使學生的品格和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性格的偉大”,“性格”從廣義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質,它包括著情感、思維、興趣、氣質、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隨著一切智力活動,學生在學業和將來的事業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非智力因素的養成。而音樂教育是心靈的塑造,是情感的培養,是個性的發展,是輔助非智力因素養成的好幫手。

三、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道德水平的重要手段

查看全文

大提琴音樂素質教育研究

摘要:音樂素質教育對于培養學生非常重要。它可以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并樹立學生們崇高的理想。本文針對藝術院系的音樂素質教育,從本人自身大提琴教學實踐出發,綜合各方面闡述在大提琴教學中貫徹音樂素質教育的方法。

關鍵詞:藝術院系;音樂素質教育;大提琴教學

素質教育是指的是讓受教育者在方面素質都獲得提升的教育目標和模式。它重點關心人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個性培養,以及能力發展跟身體健康還有心理健康[1]。音樂是我們人類在創造文明的過程中產生的極其重要的的文化成果之一。因為它存在的方式尤其獨特,所以它可以升華人們的道德品質。同時它還可以讓我們陶冶情操,最重要的是它還能夠培養人們的和諧意識,提高大家的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音樂素質教育的意義

所謂音樂素質教育通俗來理解其實就是說通過教授音樂這樣的一個聽覺藝術,并在教學時反映大家的思想和情感還有整個社會生活[2]。讓學生嫩能夠對音樂產生特別極其的濃厚興趣。還有對音樂美的感官表現和平常的鑒賞和制作能力。教會學生們去感受生活同時最大程度的去創造生活,然后促進學生們完整的的人格和積極的心態,使得學生得到的全面發展。由于歷史因素,我國的音樂“素質教育”地位極其微弱。具體表現在以下:一是把音樂教育混淆在音樂技能教育中。其實只能沉悶的地演奏音樂器具但不能把樂譜深化成優美的音樂話語從而去感染其他聽眾,如果文化背景極其薄弱,那么縱使你有再高超的技巧,也只能是一門技術而稱不上真正的音樂。二是把音樂教育混淆在音樂應試教育里面。音樂考級確實很重要,但大多數音樂教育總是喜歡把考試變成教育的中級目標。這種一味的看重提高但是根本不看中輕普及,只是一味的看重比賽而根本不看重教學的現象,讓我們音樂教育界根本起不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目標。三是把音樂教育混淆在音樂專業教育里面。從古至今,我們在對學生教授音樂相關知識的時候時只是一味去看中個別的尖子學生的教育,但是根本不看中對大多數其他普通學生的培養。其實我們覺得每個人都是可以成為音樂教育的對象的。音樂素質教育就是要達到“讓音樂屬于每個人”這樣一個目的。所以我們的音樂教育需要也應該室友“全員性”和“普及性”的。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音樂教育并不是先去培養音樂家,而是先培養人。”

二、當前藝術院校音樂素質教育的現狀

查看全文

音樂欣賞審美素質教育論文

一、音樂欣賞在審美素質教育中的意義

(一)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聯想能力

音樂欣賞并不是說單單聽懂音樂的旋律與歌詞的大意就可以了,而是應當對音樂背后蘊藏的深層含義進行進一步的挖掘。在高校音樂欣賞課中,教師向學生傳達音樂作品的背景知識,那么這就需要學生對這些知識進行一定的聯想與想象,只有這樣,才能在深層次上對音樂作品的內涵進行挖掘,而后體驗音樂帶來的真正美感。所以大學生在一系列的音樂欣賞活動中,能夠得到想象能力與聯想能力的提升。

(二)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

想要理解音樂帶來的真正美感,就必須要能夠聽懂音樂,而高校音樂欣賞課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教會學生聽懂音樂,使學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擁有感受音樂的能力。在一些音樂欣賞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得到音樂感受能力的提升。所以說,在大學階段開展音樂欣賞課,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進而感受到音樂給人們帶來的美感。

(三)提升學生的記憶力

查看全文

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的融合

【摘要】民族音樂就是源自于民間,流傳于民間,表現民間生活、生產的歌曲或樂曲。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世界上非常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民族音樂是國家文化的一塊瑰寶,新時期實施素質教育缺不了民族音樂,但目前高校對民族音樂和素質教育認識還不夠全面,將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進行融合還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從民族音樂對高校素質教育的積極意義出發,闡述了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的融合現狀。

【關鍵詞】民族音樂高校藝術素質教育

民族音樂狹義地講就是祖祖輩輩生活、繁衍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從古到今在悠久歷史文化傳統上創造的具有民族特色、能夠體現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音樂。從廣義上來講,民族音樂泛指中國音樂家所創作的音樂和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中國的民族音樂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了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這一體系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民族音樂是國家文化的一塊瑰寶。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有很多相通之處,它可以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能夠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優秀的民族音樂是社會思想與藝術高度發展的歷史積淀,反映著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是廣大人民群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可以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目前,我國高校素質教育還處于發展完善的階段,多元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是素質教育的優秀資源。對于高校素質教育而言,民族音樂的融入對培養學生民族文化意識和愛國意識有著積極的意義。

民族音樂與高校素質教育融合的意義

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對提高整個國民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多元文化意識、音樂思維訓練和身心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啟發作用。學生綜合素質不是單純依靠知識傳授訓練出來的,而是在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中發展而成的,公共藝術課程是圍繞素質教育目標設置的,不是專業的音樂教育,公共藝術教育與專業音樂教育是不一樣的,非專業性降低了音樂的門檻,讓更多學習者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提高了自身綜合素質。高校公共藝術課程的開設沒有按照思想道德課程規定內容執行,但在《普通高等學校中普及藝術教育的意見》中提出要將藝術選修課納入教學計劃中。目前,許多高校都做了相關工作,如清華大學、上海同濟大學、武漢大學等十幾所高校相繼成立了音樂教研室,開設了各種類型的公共音樂課程。21世紀,音樂已經成為一種全民性的娛樂活動,受到大眾的歡迎,但作為真正的藝術教育,還缺乏完善的教學結構和課程標準,音樂教育體系還不健全,要實現音樂課程的價值和教育目標,高校還需要制訂更為明確的課程標準。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結晶,得到了民眾的自發傳承,在民間傳承中缺乏類似于正統的體系傳承,雖然現在很多民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了更多的關注,但高校沒有將民族音樂作為一種整體的文化現象加以研究學習。音樂在國民教育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音樂的地位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民族音樂作為一種傳統文化逐漸衰落,兩者之間的互幫互助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共識。隨著漢語國際地位的不斷提高,母語音樂文化和地域民族文化在教育界被逐漸認同,母語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教育資源改革創新被提出來。最具母語音樂教育代表性的就是民族音樂,民族音樂通過方言來表現,承載著當地的文化,是當地居民生活的真實反映。音樂從小學開始就一直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素質教育課程,到了大學階段,高校作為一個社會化的文化載體,是大學生接觸社會的第一個場所,是傳承和發揚優秀民族音樂文化的最佳場所。如果民族音樂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優質教學資源獲得尊重和發揚,不僅可以提高民族音樂的文化地位,傳承傳統文化,還可以豐富現有的高校音樂教育資源。因此,民族音樂的融入對促進高校素質教育有著積極的意義。

民族音樂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傳承現狀及問題

查看全文

素質教育與音樂教學論文

一、音樂教學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音樂教學與素質教育是一種互相促進的關系。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而音樂教學培養的是人的欣賞能力,這正是素質教育中全面發展的一部分,所以,素質教育能夠促進音樂教學的發展;而音樂教學對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音樂教學可以陶冶情操,從而促進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近年來,隨著我國的不斷進步,對文化的重視越來越高,素質教育與音樂教學得到發展,它標志著我國文化的健康發展。只有通過素質教育,才可以將已掌握的知識進行分析,不斷創新。而音樂教學在這種素質教育的環境下也要思考如何不斷提高,只有在不斷地通過學習和了解音樂作品,為音樂的創造提高條件、打好基礎。一方面,素質教育對音樂教學具有一定的促進的作用。受到人文科學的影響,不同的地域、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特征,正是這種不同的文化特征才能創造出不同風格的音樂。因此我們在學習音樂的同時還可以學習地理、歷史、民俗等有關的人文科學知識,用這些在音樂中學到的來充實自己的文化素質,陶冶情操。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我們的學生需要德智體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也要掌握一定的音樂知識;同時,在素質教育的影響下,我們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在這種不斷地學習中,我們的音樂也可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音樂教學也對素質教育具有一定的影響。第一,音樂教學可以培養人們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思想感情,而在素質教育中也強調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所以,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利于我們人格的健全發展,有利于我們未來的發展。第二,音樂教育可以激發青少年的想象力、創造力,有利于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培養具有創造力的人才正是我們我國素質教育的目標。

二、在素質教育中發展音樂教學

我國的素質教育是以培養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識能力、品質等基本素質為目的進行的教育活動。而音樂教育是對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因此,在當前我國提倡素質教育的環境下,我們的音樂教學應當以鼓勵為主,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讓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的教學中,從而實現師生的互動。第一,營造音樂氛圍,培養音樂興趣,啟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性思維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而這種思維在音樂教學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音樂教學應當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只有這種創造性的思維才可以讓學生在音樂教學中真正成為主體,而不是那種被動的參加教學的方式。想象力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且是人的智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想象力豐富的人,在他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會有異于他人的想法,會用自己的較強的想象力來創造出不同的作品。第二,創設情境,激發熱情,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可以從以下的幾方面著手:一,通過音樂表演教學,來提高學生的素質。在音樂表演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親身參與到教育中,真正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學校可以為學生舉行文娛晚會,組織學生參加文藝表現,發揮學校的作用。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美感與情感。審美是音樂教學的核心,只有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才有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發展。例如,我們可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音樂作品,讓同學們對音樂作品發表自己的看法,在這種交流中提高音樂素養。三,以音樂創作教學,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在音樂課堂中,不僅僅的是以老師的講解為主,而是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可以在音樂課堂上鼓勵和指導學生已掌握的知識來獨立的創作,在這種不斷地創作中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真正的融入音樂教學。第三,在音樂教學中提高身心健康素質。科學證明,音樂教學可以提高人的身心健康,陶冶人的情操,愉悅身心。所以,在學生緊張的學習之余,可以通過音樂教學使同學得到放松,使學生在課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學習的效率。總之,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的中重要性越來越高,學校應當注重學生的音樂教育,通過音樂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以培養全面性人才。

作者:劉敬敬單位:臨沂大學教育學院

查看全文

音樂課堂中的素質教育詮釋

說到素質教育,大家都很熟悉,人人都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子女成為高素質的人才,然而什么是素質呢?《辭海》上解釋素質有以下兩層意思:一是指個人先天具有的解剖生理的特點。二是指公民或某種專門人才的基本品質,是個人在后天環境或教育影響下形成的,把素質教育貫穿到音樂課堂,是每個音樂教師最重要的任務。

1.培養學生獨立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

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關鍵是要把著眼點轉向重視對“人”的培養,體現對’人“的教育上來。

素質教育把學生看作是有生命意識的人,看成是學習的主人。因此,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在音樂教學實踐中,促進學生主體意識,也就是人的獨立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的發展,使每個同學在音樂課中有所收獲。

例如:在口風琴進課堂的器樂教學中,我注意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同時非常注意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口風琴是融吹奏、彈奏于一體的一種群體性教學樂器,需學生掌握利用氣息控制的平吹、單吐、雙吐、花舌等吹奏技巧。為使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空間,并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主動地學習。我把教學材料,一首32小節單旋律的朝鮮童謠《小白船》,配成一首四聲部的全奏曲。學生根據自己掌握樂器的技能和程度,自選聲部,使全體學生都能夠參與。每個孩子都為自己的聲部盡心盡力,并為完成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在默契的合奏中,蘊藏著孩子們的自我精神與集體精神。這一教學形式,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演奏能力、感受能力、表現能力與合作能力。從而對青少年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起到了強有力的促進作用。

2.提高審美素質,突出音樂教學的美育功能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