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1 11:14:3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原發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原發性肝癌治療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來源(1)中國生物醫學文獻光盤數據庫(CBMdisc),計算機檢索1980年1月~2004年8月的文獻題錄。(2)《醫學論文累積索引・腫瘤分冊(19491979)》和《中文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手工檢索1949年1月~1980年12月的文獻題錄。(3)重慶維普咨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4)清華同方中國期刊網。(5)第二軍醫大學圖書館、上海中醫藥大學圖書館和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圖書館館藏過刊合訂本。
1.2檢索式肝腫瘤[展開全部樹]/中西醫結合,中醫藥療法,中藥療法,中醫療法。
1.3檢索結果共檢出題錄1110條,除去個案報道、單方驗方等文章,共檢出文獻978篇。
1.4分類匯總記錄978篇文獻中所記錄的原發性肝癌中醫分型、治法、方劑和中藥;將各項目輸入MicrosoftExcel2000電子表格;按照我們以往的研究結果[1],將原發性肝癌中醫辨證分為血瘀證、氣滯證、濕證、熱證、氣虛證、血虛證、陰虛證、陽虛證等8個類型,將中醫治法、方劑和中藥按照活血、理氣、祛濕、清熱、補氣、養血、滋陰、溫陽等8個類別進行分類匯總。
2結果
原發性男性乳腺癌超聲表現探討
摘要:回顧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21年2月于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經病理確診為原發性乳腺癌的32例男性患者的超聲聲像圖特征,并復習相關文獻。聲像圖上病灶多為乳暈后方的不規則低回聲,邊緣不光整,呈非平行位,血流多豐富。
關鍵詞:男性乳腺癌;超聲檢查;原發性
男性乳腺癌(malebreastcancer,MBC)相對罕見,占比不到乳腺癌患者的1%[1]。雖然其發病率較低,但在全球范圍內呈上升趨勢[2]。MBC通常診斷在比女性乳腺癌更晚期的階段,表現出更晚期的疾病特征[3]。了解MBC的超聲影像學特征對于準確診斷非常重要。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32例原發性MBC患者的超聲圖像,以提高超聲醫師的診斷水平。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11年10月至2021年2月經手術或穿刺活檢病理確診為原發性乳腺癌的男性患者共32例,年齡35~86歲,平均年齡為(63.9±13.8)歲。納入標準:(1)男性患者經手術或穿刺活檢病理確診為原發性乳腺癌;(2)術前或穿刺活檢前均實施雙側乳腺及雙側腋窩超聲檢查;(3)臨床病歷、病理及超聲影像學資料完整;(4)超聲檢查前未接受放療、化療、內分泌、中藥等相關抗癌治療。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惡性腫瘤;(2)超聲檢查圖像質量較差,無法準確判斷其檢查結果。1.2儀器與方法1.2.1超聲診斷儀:法國聲科SupersonicAixPlorer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4~15MHz;日本日立HITACHIPreirus超聲診斷儀,線陣探頭5~12MHz。1.2.2圖像評估方法:乳房超聲檢查由專業乳腺超聲檢查醫師完成,導出本研究32例患者的超聲聲像圖,由2名超聲診斷主治醫師進行雙盲閱片,意見不一致時,通過協商解決。結合2013年版乳腺影像學報告與數據系統(breastimagingreportinganddatasystemfromultrosonography,BI-RADS-US)[4]提出的乳腺超聲影像詞典來記錄超聲結果。包括數目,位置,大小,形態(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方位(平行、非平行),邊緣(光整、不光整),回聲模式(無回聲、高回聲、囊實混合回聲、低回聲,等回聲),后方回聲特征(無改變、增強、衰減),微鈣化(有、無)。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觀察腫塊血流情況,血流評定采用Adler半定量法[5](0~3級)。實時剪切波彈性成像(shear-waveelastography,SWE)直接記錄楊氏模量值,實時組織彈性成像(real-timetissueelastography,RTE)使用ITOH等[6]推薦的評分法進行評估。
2結果
中晚期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的前瞻性研究
生癌寧透皮治療貼治療122例
中晚期原發性非小細胞肺癌的前瞻性研究
治療后生存率生存期從患者在住院治療之日起至死亡或末次隨診時間(觀察至1998年8月20日止),統計治療后6個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期,用LongRank檢測法進行統計分析,兩組有顯著差別,博生癌寧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詳見表1,2,3)。
表1博生癌寧治療中晚期肺癌的生存率(%)
分組0.5年1年2年2.5年中位生存期
博生癌寧組0.8670.6670.2670.033465天
奧深軟膏治療原發性皮膚論文
【關鍵詞】奧深軟膏
原發性皮膚淀粉樣變(primarycutaneousamyloidosis,PCA)是一種常見的代謝障礙性皮膚病,其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認為與遺傳、代謝紊亂和免疫反應均有一定關系[1]。本病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我科近期用奧深軟膏治療PCA取得滿意療效,現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自2007年1月-2008年2月到我科門診就診的PCA患者67例,男39例,女28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35歲,平均52±7.1歲;病程最長28年,最短半年,平均10±3.3年。均具典型皮疹,斑疹型29例,主要表現為肩胛間區的棕色波紋狀斑點,苔蘚型38例,主要表現為單側或雙下肢脛前部的苔蘚樣丘疹,部分泛發于腰背部、大腿,混合型11例,包括以上兩種表現;將67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6例,對照組31例,兩組年齡、病程、皮疹類型差異均無顯著性,具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治療前1個月未用外用藥治療,治療前3個月未進行系統性治療。
1.2治療方法治療組每日早晚外用奧深軟膏(復方氟米松軟膏,香港澳美制藥廠生產15g/支)2次,輕輕揉搓3min,療程4周;對照組每日早晚外用恩膚霜(0.05%丙酸氯倍他索霜,廣東順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10g/支)2次,輕輕揉搓3min,對四肢皮損肥厚者晚上涂藥后用保鮮膜封包,晨起取掉,療程4周。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周、治療4周進行臨床評分,計算療效指數,并記錄發生的不良反應。治療期間不合用其他藥物。
1.3療效判斷標準根據患者皮損部位的角化程度、皮疹形態、顏色及瘙癢程度評分,每項按無、輕、中、重評為0、1、2、3分,將4項得分相加,即患者的臨床評分。根據患者臨床評分的下降指數判定療效,療效指數(%)=(治療前總積分-治療后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100%。痊愈:療效指數≥95%;顯效:療效指數為61%~94%;有效:療效指數為21%~60%;無效:療效指數≤20%。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原發性痛經的中西醫治療進展分析
摘要:原發性痛經是婦女常見疾病之一,是指盆腔和生殖器無明顯病變的前提下在行經期間發生的腹部疼痛。對于原發性痛經的發病機制各方醫家仍有爭論,但痛經本身從中醫學角度出發,是由氣血不通和氣血不榮所導致的沖任失調而致疼痛。目前臨床上痛經患者多以實證為主,其證型主要為氣滯血瘀、濕熱瘀阻、寒凝血瘀,虛證者以氣血虛弱為主。現代醫學實驗證明,原發性痛經與下列因素有關:血管加壓素、雌激素、遺傳因素、神經及神經遞質、催產素、前列腺素、β-內啡肽、免疫、精神等。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女性患有原發性痛經,并且呈現遞增趨勢,嚴重干擾女性身心健康,因此對原發性痛經的治療備受矚目。目前現代醫學對原發性痛經的治療首選藥物多為口服避孕藥、非甾體類抗炎藥、維生素、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等,因其見效快,被廣泛使用,但通過對調查發現大量使用上述藥物,不良反應是顯而易見的,尤其以胃腸反應、水鈉潴留最為常見,中醫治療原發性痛經開始受到重視。中醫治療優勢如下:中醫對痛經采用辨證治療的方法,具有靶向治療作用,而且其特點是可以聯合推拿、艾灸、敷臍等療法,是使效率大幅增高,且無不良反應。綜上,中醫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顯著,無不良反應,通過如下幾種方法對原發性痛經的治療進行論述:中藥湯劑治療、中成藥治療、中醫外治法等方法,并探討其在原發性痛經的治療優勢。
關鍵詞:原發性痛經;中醫;西醫;治療進展;中藥湯劑;中成藥;艾灸法;針灸;耳穴
痛經(dysmenorrhea)好發于青春期女性,于行經或經期前后呈痙攣性疼痛,疼痛部位于下腹部,或痛引腰骶,甚伴有惡心、嘔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等癥狀,甚至劇痛暈厥者,稱為“痛經”,亦稱為“經行腹痛”[1]。臨床上將痛經分為兩類:一類是原發性痛經(primarydysmenorrhea,PD),指盆腔和生殖器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的痛經,且初潮或其后不久開始,也叫功能性痛經;另一類是繼發性痛經(secondarydysmenor-rhea),由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引起,如子宮內膜異位癥等[2]。1978年即有調查分析,我國13萬婦女,33.19%月經來潮伴有痛經,其中75%為原發性痛經[3],我國女大學生痛經比例更為顯著,55.2%伴有不同程度痛經,15.9%為癥狀嚴重者[4]。可見原發性痛經為我國婦女常見病、多發病。原發性痛經的治療,目前以口服避孕藥和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居多,因其止痛迅速。但通過調查發現,大部分存在藥物抵抗及不良反應。因此,非藥物干預療法,受到研究者關注,以緩解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質量。
1傳統醫學對PD的認識
傳統醫學對痛經認識更加豐富,認為主要由寒和瘀導致沖任失調,胞宮經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發為疼痛[5]。王道全[6]認為痛經主要由于婦女易受風寒濕邪侵襲,且本身氣血虛弱,正氣不足時,寒濕凝滯,血液瘀阻,氣血失暢,胞宮經絡血液循環滯澀,致使月經排出困難,不通則痛,發為痛經。楊家林[7]重視臟腑理論,認為肝與痛經的發病最為密切,女性本身易受情志所擾,肝主疏泄,肝郁氣滯,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不通則痛是發病的主要原因,提出痛經可見虛實夾雜之證,實證居多,虛證少見。
2傳統醫學對PD的治療
原發性腹膜后腫瘤分析論文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男2例,女6例,年齡28~75歲,平均51.9歲。臨床癥狀:8例中2例無自覺癥狀,體檢經B型超聲發現腫物。其余6例中,首發癥狀為腹部腫塊有4例,有胃腸壓迫癥狀及伴氣促者2例。全組患者無1例有明顯腹痛,病程15天~16年。
腫塊位置、大小及活動度:8例腹部都可以觸及腫塊,腫塊位于右上腹1例,左上腹1例,在中下腹1例,盆腔4例,全腹部1例。腫塊長徑8~10cm2例,11~20cm4例,21cm以上2例。腫瘤最大的1例大小為58cm×40cm×30cm,重21kg。腫塊固定不動5例,活動度差3例。
影像檢查:腹部平片6例,有2例在腫塊相應部位見不規則密度影。胃腸鋇餐、鋇灌腸3例,胃腸道均未見器質性病變,2例顯示胃腸道受壓移位。靜脈腎盂造影2例,有1例顯示輸尿管受壓移位。B型超聲檢查7例,均探及腫塊。CT掃描6例,均發現腫塊,為低密度影及密度不均的腫塊影。
治療與結果
本組中1例因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部感染而采取非手術治療,1例自動出院未行手術治療。3例為婦科手術中發現后腹膜腫瘤而轉普外科,共6例行手術治療,完整切除5例,手術切除率為83.3%。探查取病理檢查1例。
原發性膽囊癌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原發性膽囊癌
原發性膽囊癌是膽道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五位[1]。因其癥狀和體征不具有特異性,所以早期診斷率較低。雖然隨著CT、MRI在臨床上的應用不斷廣泛,膽囊癌的早期診斷率較前有所提高,但由于它具有惡性程度高、病情發展快、根治機會少的特點,預后仍然很差,越來越被外科臨床所重視。現對本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50例原發性膽囊癌臨床資料作一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50例,男11例,女39例,年齡38~79歲(平均61歲),其中50~70歲年齡段發病率最高(73%)。
1.2臨床表現
原發性肝癌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原發性肝癌發現時多為晚期,已失去手術切除的最佳時機,中醫中藥在肝癌的治療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優勢。經中醫辨證論治,中醫藥在改善肝癌患者癥狀、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存質量、控制癌腫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療效。
【關鍵詞】原發性肝癌/中醫藥療法;肝瘀脾虛;辨證論治
原發性肝癌是指自肝細胞或肝內膽管細胞發生的癌,為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較高,在我國居于第三位。手術切除是本病的首選治療方法,但是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已失去手術的最佳時機。不能行根治性手術,若得不到有效治療,平均生存期僅7.5周[1]。中醫藥作為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一定的療效和獨特的優勢,報道如下。
1辨證論治
辨證的出發點在于揭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時刻的病理變化,它是一個動態的概念[2],是防治疾病的精髓之所在。
段平等[3]將肝癌辨證分3型:肝郁脾虛、瘀毒不化型:治以疏肝健脾、化瘀解毒抗癌之法,方取四逆散合白蛇六味湯加減;毒瘀互結型:治以健脾補腎、養氣血、解毒化瘀抗癌之法,方取四君子湯加減;熱毒蘊結型:治以清熱解毒、瀉肝利膽之法,方取龍膽瀉肝湯加減。何秀蘭等[4]報道王沛教授一般將肝癌分為4型論治:肝郁脾虛型,常以疏肝解郁、益氣健脾寬中為治,方用逍遙散、異功散、參苓白術散等加減;氣血瘀滯型,常以活血化瘀、理氣散結為治,方用血府逐瘀湯、桂枝茯苓丸等加減;濕熱蘊結型,常以清熱解毒、利濕消腫為治,方用茵陳蒿湯、五苓散、五皮飲等加減;氣陰兩虛型,治以益氣養陰補腎,方用一貫煎、大補陰丸、生脈散、六味地黃丸等加減。沈敏鶴[5]總結吳良村教授治療肝癌經驗,根據肝癌患者常見的脈、舌、主癥、體征將肝癌辨證分為3型:肝郁脾虛型:治以健脾行氣、疏肝解毒;濕熱瘀毒型:治以清熱利濕、化瘀解毒;肝腎陰虛型:治以養陰清熱、消癥散結。劉瑞林[6]等總結晚期肝癌48例,分為:氣滯血瘀型,治則為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佐以健脾,以小柴胡湯合大黃蟲丸加減;脾虛濕困型,治則為益氣健脾化濕,佐以疏肝活血,以四君子湯合逍遙散加減;肝膽濕熱型,治則為清利肝膽濕熱,佐以活血化瘀,以茵陳蒿湯合鱉甲煎丸加減;肝腎陰虛型,治則為滋陰柔肝養血,佐以軟堅,以滋水清肝飲合蘭豆楓楮湯加減。高曉紅[7]等總結晚期肝癌28例,分為3型:肝郁脾虛型,方以加味四君子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濕熱瘀毒型,治宜清熱利濕、散瘀解毒,方以茵陳蒿湯加減;肝腎陰虧型,治宜滋陰益腎、清熱解毒,方以一貫煎加減。王曉光[8]總結原發性肝癌46例,依據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分為4型:肝郁脾虛挾瘀型,治以疏肝健脾、化瘀散結,予小柴胡湯加減;血瘀氣滯挾痰濁型,治以理氣化瘀軟堅、培補脾氣,兼化痰濁,予鱉甲煎丸加減;濕熱蘊毒血瘀絡阻型,治以清利濕熱、解毒化瘀,扶正消積,予黃連解毒湯加茵陳蒿湯加減;氣陰兩虛血瘀互結型,治以益氣養血、補脾益腎,化瘀消積,予一貫煎合六君子湯加減。楊通禮等[9]將肝癌分為5型,肝郁氣滯型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加減;肝郁血結型用隔下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加減;肝脾兩虛型用四君子湯、黃芪建中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濕熱相搏型用龍膽瀉肝湯、黃連解毒湯加減;痰瘀膠結、氣滯血瘀型用犀黃丸、小金丹、甘草芍藥湯加味。李雅玲等用健脾理氣法治療48例晚期肝癌,1年生存率為43.7%,5年生存率為17.6%,中位生存期為12月。
原發性青光眼護理論文
【關鍵詞】原發性青光眼;治療;觀察;心理護理
【關鍵詞】原發性青光眼;治療;觀察;心理護理
原發性青光眼是具有病理性高眼壓或視乳頭血流灌注不良合并視功能障礙的一種常見眼科急癥[1]。
其主要體征為:高眼壓、視乳頭萎縮及凹陷、視野缺損及視力下降等,是一種常見的致盲眼病,發病率約占全民的1%,≥40a的發病率約為2.5%。我國目前青光眼的致盲人數占盲人的5.3~21%,個別地方達24.38%[2],故對原發性青光眼的早期治療極為重要。現對我科收治的原發性青光眼患者的治療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中醫藥治療原發性痛經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藥治療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療效。方法分析、總結近年來采用中醫藥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相關文獻,從內治與外治方面對其進行總結、闡述。結果詳察病因,謹守病機,辨證論治,不論采用內治法還是外治法均能取得滿意療效。結論中醫藥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肯定。
【關鍵詞】原發性痛經/中醫藥療法;辨證論治;內治法;外治法
原發性痛經(PrimaryDysmenorrhea)是指女性在月經前后或行經期出現腹痛、腰酸、下腹墜痛或其他不適,影響生活和工作,無盆腔器質性病變者[1]。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原發性痛經是目前婦科最常見疾病,其發病率在20%~90%[23],據國內抽樣調查表明,我國婦女痛經發生率為33.1%[4],其中原發性者占36.06%[5],主要發生群體為青春期少女和未婚或未育的年輕婦女,是影響婦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質量的常見原因。西藥對本病主要給予鎮痛、抑制排卵或抑制宮縮甚或手術治療,副作用較大;中醫藥治療本病有獨特的優勢,概述如下。
1內治法
1.1辨證論治
1.1.1古方化裁王萍等[6]認為痛經的基本病機為瘀結胞宮,經血流通阻礙,以致“不通則痛”,故治療以通為主。經前5d開始用四物湯合失笑散加減治療,每日1劑,水煎服持續7d,5個月為1個療程。藥用:當歸15g,川芎15g,香附15g,延胡索10g,白芍10g,蒲黃10g,熟地黃12g,五靈脂10g;偏氣滯血瘀加桃仁6g,紅花6g,烏藥6g,木香3g,澤蘭10g;偏寒濕凝滯者加炮姜6g,肉桂6g,小茴香6g,沒藥6g,茯苓12g;偏陽虛內寒者加吳茱萸6g,黨參6g,桂枝6g,附子6g,艾葉3g;偏氣虛血弱加黃芪15g,黨參15g,白芍10g,炙甘草10g,茯苓10g;肝腎虛損加杜仲10g,續斷6g,巴戟天10g。結果:總有效率為98%。齊津麗[7]治療60例原發性痛經:寒凝血瘀型予以溫經湯加減(桂枝6g,吳茱萸6g,川芎6g,炮姜6g,甘草6g,當歸10g,白芍10g,半夏10g,黨參10g,香附10g,烏藥10g),痛甚者加延胡索10g,小茴香10g;四肢不溫、腹痛者去桂枝,加肉桂6g,艾葉10g;嘔吐、腹瀉嚴重者加藿香正氣膠囊,每次2粒,每日2次。氣滯血瘀型予以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12g,生地黃15g,牛膝15g,桃仁10g,紅花10g,枳殼10g,赤芍10g,柴胡10g,川芎10g,桔梗10g,香附10g,延胡索10g,甘草10g,益母草30g);小腹墜脹或痛連肛門者加川楝子15g,烏藥10g;乳房脹痛加郁金15g,荔枝核15g,丹參15g。總有效率為9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