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醫治原發性坐骨神經痛療效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1 02:39:00

導語:針灸醫治原發性坐骨神經痛療效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針灸醫治原發性坐骨神經痛療效研究論文

【關鍵詞】:坐骨神經痛;針灸

筆者幾年來采用針刺治療原發性坐骨神經痛59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9例,男32例,女27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64歲;病程最短ld,最長4年;病發于左側34例,右側25例。

1.2臨床表現①疼痛位于坐骨神經分布區內并沿其通路放射,部分患者夜間疼痛加劇;②坐骨神經牽拉試驗陽性;③腰部脊柱兩側無明顯壓痛,在坐骨神經通路上有多處壓痛;④X線攝片排除腰、骶椎、椎管病變。

1.3治療方法①取穴:取足太陽膀胱經經穴和足少陽膽經經穴,以環跳、陽陵泉為主穴。辨證屬寒濕型者(因寒濕之邪所侵,癥見疼痛發作往往沿著病邪所侵及的經脈,或上下走注疼痛,或重著不移,酸痛交作,伴有肌膚不仁,脈沉澀或緊,苔薄白或白膩)加艾灸;虛弱者(因肝腎不足,氣血耗傷,或體質素虧而發本病。癥見面色少華,精神不充,腰腿酸軟乏力,步履困難,每遇勞累后則痛劇,臥時則痛減,脈沉細或濡,舌質淡而絳,苔薄滑或光滑或光剝)加腎俞、足三里;外傷型(因閃挫撞擊,癥見受傷后陡然腰痛如折,連及髀樞至腿股,俯仰、轉則不利,脈澀,舌質紅,苔薄或光)加委中放血;②操作方法:針刺穴位處用75%酒精棉球常規消毒,取28號5寸毫針以捻轉進針,予平補平瀉手法,當針刺至一定深度,繼續捻轉以加強針感,環跳穴針感要求如電擊一樣,由臀向下放散至足背、足尖;陽陵泉針感可放散至足背。留針30min,每隔10min捻轉1次。1次/d,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2~3d。

1.4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活動自如,能恢復工作;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氣候變化及勞累后偶有酸痛,基本能堅持工作;好轉:疼痛明顯改善,能行走,但仍有部分體征;無效:治療1療程后,癥狀及體征無明顯改善者。

2結果

本組59例,痊愈48例,顯效7例,好轉3例,無效1例,愈顯率達93.22%。治療時間最短者1d,最長者1個月。

3討論

3.1選穴原發性坐骨神經痛,起病急,沿坐骨神經通路有放散痛和明顯的壓痛,起病數日后疼痛最為劇烈,經數周或數月疼痛可逐漸緩解,但常因受寒、受潮而復發。根據中醫理論,坐骨神經痛屬痹證范疇中之筋痹,其病可因風寒濕邪客于經絡,或閃傷血瘀血凝,致使筋脈痹阻,氣血不通。《內經》云“不通則痛”。按經絡辨證,坐骨神經痛多為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陽膽經之病變,所以治療上以循經取穴為主,而環跳、陽陵泉為針灸治療之關鍵俞穴。《馬丹陽十二穴》曰“環跳在髀樞,側臥曲足取;折腰莫能頗,冷風并濕痹;腿胯連郳痛,轉側重唏欷;若人針灸后,頃刻病消除”,“陽陵居膝下,外廉l寸中;膝腫并麻木,冷痹及偏風;舉足不能起,坐臥似衰翁;針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長桑君天星秘訣》曰“冷風冷痹針何處,先取環跳次陽陵”。筋會陽陵泉為八會穴之一,大凡坐骨神經痛,在陽陵泉穴的部位常有一明顯的壓痛點,所以本穴為治療坐骨神經痛的有效穴之一。而環跳為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在髀樞中,屬膽經俞穴,深部正當坐骨神經干,位于臀大肌和梨狀肌下緣。臨床上不論由何種原因引起的坐骨神經痛,環跳是常用穴之一,且兩穴均易得氣;根據人體測痛實驗研究表明,一般容易得氣和得氣較強的穴位鎮痛效果好。因此,針刺環跳、陽陵泉治療坐骨神經痛有較好的止痛效果,配合針刺其他俞穴則可增強疏通經絡之功能。公務員之家

3.2針感針刺得氣是獲得針效的前提。在針刺治療坐骨神經痛的過程中,采用捻轉手法,每隔10min行針1次,使患者保持良好的針感,部分患者針感必須達到患者最痛苦的部位才能見效。多數患者針剌環跳時針感應達腳尖,針剌陽陵泉時針感須達足背,其余穴位一般得氣即可。臨床觀察表明,針刺效果佳者往往為針感顯著之患者。

3.3針刺的時機針刺治療坐骨神經痛,大部分患者有針至痛止的效果,止痛的時間因人而異,一般可維持3~4h,待針刺效應消失后,疼痛又可復發。根據這種情況,對于疼痛較劇烈的患者,往往一日針刺2次或3次,鎮痛的效果可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