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習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2 16:04:2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語文學習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語文學習

轉化語文學習困難學生的原則

小學生語文學習困難,就是學生的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比較薄弱,課堂反應比較慢,使學生難以在課堂上高效學習,課堂教學也難以實現預期的目的。下面,筆者立足多年從教心得,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改進學生學習困難的原則談談認識。

一、學習知識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

語文是一門非常豐富的學科,對學生積累語言知識、認識事物、體驗情感、增長見識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了解語文學科的特征,結合小學生年齡小,知識經驗、經歷經驗有限的事實,讓學生把學習知識與認識事物統一起來,在提高學生知識的同時,也提升學生認識事物,辨別對錯、真假、美丑的能力。如《落花生》這篇課文,有很多基礎知識,如畝mǔ(一畝、半畝、兩畝地)、澆jiāo(澆水、澆灌、火上澆油)、播bō(廣播、播放、直播間)、吩fēn(吩咐、吩示、吩呶)等,也有很多優美的句子、段落等,都是學生語文學習中要積累的基礎知識,也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但同時,教師也不能只強化基礎知識教學,還要關注課文的一些延伸價值,如“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就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做一個什么樣的人。再比如,小學語文中的一些說明文,如《鯨》《新型玻璃》《太陽》等,這些不但能讓學生學習知識、增長見識,也能讓學生認識更多的事物,認識到語文學習的魅力與意義,使學生逐漸愛上語文學習,克服學習障礙,促進學生更好地轉變,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實現語文教學目的。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從知識灌輸式的教學中走出來,利用語文學科的豐富性,使學生看到更豐富、更廣闊的語文世界,就能使學生從多方面獲得知識,不斷成長。

二、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

語文學習的就是識文斷字的能力,更是豐富學生思想、實現對學生思想教育的一個途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把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提升思想認識、道德品質,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目的。如《雷鋒叔叔,你在哪里》這篇課文,教師如果能在給學生講解語言文字的時候融入雷鋒的故事,學生學習的就不僅僅是知識,而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更是一種高尚的思想。如“冒著蒙蒙的細雨”中的“冒著”就給人一種忘我的奉獻思想與精神;如“那泥濘路上的腳窩”中的“泥濘”兩個字,就凸顯出雷鋒做好事時的艱難環境,與他不怕困難、幫助他人的品質;再如“抱著迷路的孩子”中的“抱著”,也凸顯了雷鋒對小孩子的關愛、憐憫等。雷鋒的這些行為、思想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轉化學生的思想。事實證明,這樣的語文教學,不但能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升華學生的思想,還能激起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消除學習障礙,從而提升語文成績,改變教學現狀。

三、閱讀和寫作教學與欣賞能力結合起來

查看全文

語文實踐激活語文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處于高耗低效的狀態,個中原因雖說十分復雜,但教學內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應是問題的主要癥結。“語文教學遠離學生的思想和生活,變成空洞乏味的東西。學生不能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學習,大大減損了學習語文的效果。要改變這種狀況,須大力提倡課堂教學與生活相聯系。只有這樣,學習起來才欲罷不能。劉國正語由此看來,要使語文教學徹底走出困境,必須對語文教學的現狀進行冷靜務實的評價和分析,尋求一條暢通的語文教學之路———一條開放之路,一條與生活相聯系之路;必須大力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全面激活語文教學,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一、明確開展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要意義

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修訂的《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在前言中指出:“小學語文教學要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要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教育理論為指導,聯系現實生活,加強語文實踐,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實踐也充分證明,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

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小學生情感豐富、外顯,喜歡豐富多彩的活動。他們不像中學生能以理智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問題,也不能對深奧的問題作持久深入的鉆研。而語文實踐活動因其具有集知識性、活動性和娛樂性于一體的特點,能夠化枯燥為有趣,化深奧為淺易,從而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交際能力。現代心理學認為,語文能力和交際能力是現代人所必需的七種能力中的兩種。開展語文實踐活動,能使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交際能力在不同主題、不同形式的活動中得到提高。如開展“我與新聞”活動,通過讓學生看新聞、聽新聞、寫新聞、講新聞,能有效地培養他們的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在采寫新聞的過程中,又能培養他們的社會交際能力。

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現代教學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教學方法的靈活多樣。語文實踐活動,強調的是“活”與“動”,避免了教學的單調呆板。靈活多變的學習形式、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又能有效地緩解學生的緊張、畏難心理,從而促進其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這樣,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又能使語文學習收到良好的效果。

查看全文

淺談高中語文學習問題

【摘要】語文學科在高中學習階段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不僅與高考有著直接的關系,對學生今后的發展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何提高語文學習成績,是當下亟待探索和解決的問題。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多同學在語文學科的學習上還存在問題,學習方式有待改善。筆者結合自身的學習經驗,針對當前高中語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方式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關鍵詞】高中;語文學習;問題;解決策略

就現階段高中語文學習情況來看,整體狀況不容樂觀,很多同學的學習方式有待進一步改善,比如對語文學科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忽視平時的積累以及課外閱讀、缺乏學習目標意識且上課專注度不夠等,這些問題都會造成學習質量和學習效果下降。本文首先針對這些問題的具體表現進行分析,在這個基礎上就如何改善這一現狀展開論述。

一、現階段高中語文學習存在的問題

(一)對語文學科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學科,在高考中占據的分值也比較大。然而,由于語文這門學科我們從小學就開始學,每個人都具有豐富的知識基礎。全班最高分與最低分往往差距不大。換言之,很多同學存在一種錯誤的思想觀念,認為在語文學科上再努力去學習,也不會漲多少分,就算一直不學習,也不會太差。正是這種錯誤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學生更愿意將有限的課外時間放在數理化等學科學習上,試圖通過這些學科在高考中取得更高的分數,花在語文學科上的時間和精力都非常少[1]。(二)忽視平時的積累以及課外閱讀。高中學習科目多,任務重,學習時間有限,大多數學生都爭分奪秒做題目。在我們的潛意識里,總認為多做一道題目就多掌握一個知識點,在高考中就可能多考取一分。很少有學生將課外時間放在課外閱讀上,大多數學生存在一個錯誤的思想觀念,認為看課外書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行為。正是這種錯誤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學生在平時的時候幾乎不看課外書,導致視野和思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現出來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較低[2]。(三)缺乏學習目標意識且上課專注度不夠。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聽、說、讀、寫、思是核心能力,而學習語言并運用語言是語文學習的中心。然而,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很多同學不清楚語文學習應該要達到一個怎樣的目標,缺乏學習目標意識。正因為目標的缺失,很多學生在語文學習上表現的比較茫然,沒有明確的方向,在課堂上也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課。總認為老師講的知識都是自己已經掌握的,聽課效率非常低,學習效果較差。

二、提升高中語文學習效果的有效措施

查看全文

語文學習特點管理論文

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迅速發展,中學教學內容的增加和教學方法的變化,中學生生活經歷的日趨豐富復雜,使他們的語文學習出現一些新的特點。

(一)語文學習活動泛化

如果說,小學語文學習基本上是課堂的學習,學校和家庭的學習,那么,中學語文學習的范疇就已經大大地延伸,逐漸趨社會化,正所謂“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學生所學的語文知識已經遠遠超出課本之外,舉凡各種書籍、報刊、影視、戲劇、廣告、招牌乃至整個社會和人生都是值得他們廣泛深入學習的生動教材,成為他們涉獵和探求的對象;語文能力的訓練也已經遠遠超出課堂范圍,比如:舉辦故事會、演講會、辯論會、朗誦會、座談會、主題班會,文娛晚會、時事報告會,模擬法庭,模擬記者招待會;辦墻報、板報、小報、手抄報;寫周記、日記、書信、觀察筆記、調查訪問記乃至進行文藝創作等。“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看書。”語文學習實踐活動的泛化,給中學生語文學習提供了一個廣泛的智力背景,使他們語文知識的學習有了一部無比豐富生動的教科書,語文能力的訓練有了一個大顯身手的英雄用武之地。

(二)學科學習興趣分化

中小學生對于不同學科學習興趣的分化,有的從小學高年級就已經開始,進入中學則日趨明顯。中學生群體中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呈現出日益分明的差異性。雖然一部分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強化,越來越愛學語文,甚至立志終身從事語文工作,但是,這類學生卻為數不多;而主要的、帶傾向性的是相當一部分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淡化,甚至出現偏科現象。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很多。其一,學科愛好表現個人差異,隨著青春期心理的發展,偏愛某些科目而冷淡某些科目,似乎是難于避免的心態。其二,課程增加,學習負擔加重,使中學生不可能還像小學時那樣將主要興趣集中于語文學習。其三,獨立思考和批判意識日漸形成,使他們對語文教學現狀逐步感到不滿,興趣下降,有的甚至把學習興趣從課內轉向課外。其四,“重理輕文”等社會風氣的影響也使部分中學生學習語文興趣不濃。但是,據對中學12門學科學習興趣的調查,語文占“最喜歡的一門課”的第2位,占“最不喜歡的一門課”的第8位,這說明從總體來看,中學生還是喜歡語文課的。語文學習理應受到學生和整個社會的重視。有一位學生說:“說我不愛語文吧,可我是愛看文章的,甚至連小弟的小學語文課本也愿意看;說我愛學語文吧,可上語文課我總不愛聽講。”由此看來,學生不喜歡的并非語文學科,而是某些語文課。只要努力改進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學習興趣自然會逐步提高,語文學習興趣的分化庶幾可望得到遏制。

(三)抽象思維訓練強化

查看全文

小學語文學習實踐論文

摘要:BYOD的教學模式中需要學生自帶設備進入班級當中,它直接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解決了學校購買設備資金不足、課堂教學內容過于局限等問題。可見,在教學中,將BYOD引入到小學語文學習實踐當中非常的重要。文章結合基于BYOD模式展開教學的優勢分析,綜合教學實踐思考,簡要談一談小學語文學習實踐中的應用,旨在能夠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為教育工作者所借鑒。

關鍵詞:BYOD;小學語文;學習實踐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類社會已經逐漸走進移動化的時代,這也使得教育教學逐漸朝著移動化的趨勢發展。BYOD順勢走進我們的視野。BYOD,是BringYourOwnDevice的縮寫,也被譯作“自帶設備”,能夠以電腦、平板、智能手機等為依托,突破傳統模式,融入更多前沿知識,其為傳統教學注入更多新鮮的血液,能夠推動小學教學的發展。這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著一定的優勢,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良好的基礎,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

1基于BYOD的小學語文學習的優勢

縱觀教學實踐不難發現,基于BYOD開展教學具有以下兩大優勢:一是,可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師、學生自帶設備之后,能夠帶給學生和教師更為全面的體驗。在比較先進教學設備的輔助下,能夠一改傳統教學的問題,豐富教學的內容和模式,從根本上轉變傳統課堂教學的體系。二是,有助于降低成本。在小學語文教學階段,如果借助BYOD的模式展開教學,完全可以將學校中不多的教育資金投資到人才培養、學校環境營造以及學習人才培養中,這將大大緩解學校壓力,降低教育成本。

2基于BYOD的小學語文學習實踐研究

查看全文

語文學習障礙分析論文

語文學習確實存在著不少障礙,盡管在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群體中其表現形式與程度或許差異很大,但據筆者個人的調查,主要存在著三個方面的障礙:一是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上的障礙;二是不懂得語文學習過程的特殊性——學習過程中的障礙;三是對語文的認識模糊——心理上的障礙。試概述如下:

一、行為習慣上的障礙

能否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影響到學習的效果,甚至也會影響到一生的事業與成就。語文學習的長期性、潛移默化性,使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從小就養成的良好的聽說讀寫和廣泛涉獵的習慣。這些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依靠家庭的熏陶和學校的培養。由于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某些欠缺,使得大多數學生都有未能在學習的行為習慣上養成良好的品格,這在語文學習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些不良的習慣品格嚴重滯礙著語文學習的質量,其主要表征是:

(一)輕視咬文嚼字。對似懂非懂的字詞輕易放過是比較普遍的壞習慣。學習外語尚且知道記單詞是關鍵,一旦到母語語文課上就把這個道理拋到九霄去了。其實,字詞的功底不扎實已經成了語文學習尤其是閱讀理解中的最主要障礙。閱讀水平低下與不能真正品味出閱讀材料中的關鍵字句有很大關系。例如,學生常把“月光朦朧”寫成“月光méng@①lóng@②”;對“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與“后墻緊貼著崢嶸的山石”兩句中“崢嶸”的含義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中的“淋漓”與“酣暢淋漓”中的“淋漓”混為一談。漢字作為表意文字,一個字一般就是一個形音義的統一體,注意對一個字進行觸類旁通式的辨認,往往能帶起一大串。可惜這個道理沒有引起多數學生的重視。他們平時很少有意識地去積累字詞,對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詞不去及時查閱工具書,認真深究,求得細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詞這一環節上拉下的差距越來越大,從而成為語文學習的重要障礙。

(二)片面追求所謂理解,忽視朗讀、涵泳、背誦和記憶。語文學習的材料多為一些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優美的辭章,警策的名句,生動、雋永,充滿無限的審美情趣,常令人陶醉不已。古往今來大凡造詣深厚的文人名士無不飽讀詩書,博聞強志,有的甚至能背誦成篇的名著,至于辭采優美的詩詞就更是能出口成誦了。事實上,語文學習單純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體悟、熟讀、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是讀與背可以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讀書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講的是讀與背是理解的基礎和途徑。可見,讀與背同語文學習的關系是何等的密切了。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掀起了一股所謂反對死記硬背之風,把語文學習中的上些行之有效的優良傳統一掃殆盡,貽害極大。語文課上朗讀背誦的機會少了,詳盡細致的講解分析多了;學生朗讀背書的興致淡了,瑯瑯讀書的聲音消失了。早讀課上學生一心想著讀外語,甚至讀政治、歷史,至于背書那就更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了。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實的記憶為基礎,很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況且“理解并非是一次完成的。語言這東西,在不十分理解的情況下先吞進去,以后隨著語言吸收和積累的增多,隨著生活體驗的豐富,隨著知識面的擴大,通過不斷反芻,可以不斷加深理解。只有吞進去了,才可能化為自己的營養;一味地分析、研究而不吞進去,則永遠不能化為自己的營養。”不養成多讀多背的習慣,而能把語文學好的例子是不多見的。

(三)不作筆記,不勤寫作。讀與寫的關系極為密切,是語文學習的兩個支點。韓愈在談到怎樣做學問時說:“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口不絕吟”“手不停披”就是多讀多寫。大學問家們無不愛寫愛記。許多名著佳篇都誠是一張張卡片,一本本札記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學語文不光要寫作文,還要養成勤于寫筆記、札記、日記的習慣。閱讀時也要動筆圈點、批注。前人有不動筆則不讀書的好習慣,今天的許多學生卻根本沒有意識到動筆寫的重要性,更沒有養成愛記愛寫的好習慣,能夠堅持寫日記,寫讀書札記,作讀書卡片的學生寥寥無幾。有些人甚至連兩周一次的作文也當成了負擔。他們總是樂于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所謂理解、分析,搞題海戰術訓練,這樣的學法豈能真正地提高語文水平?

查看全文

語文學習阻礙研究分析論文

語文學習確實存在著不少障礙,盡管在不同地區,不同學生群體中其表現形式與程度或許差異很大,但據筆者個人的調查,主要存在著三個方面的障礙:一是從小就沒有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行為習慣上的障礙;二是不懂得語文學習過程的特殊性——學習過程中的障礙;三是對語文的認識模糊——心理上的障礙。試概述如下:

一、行為習慣上的障礙

能否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影響到學習的效果,甚至也會影響到一生的事業與成就。語文學習的長期性、潛移默化性,使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從小就養成的良好的聽說讀寫和廣泛涉獵的習慣。這些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主要依靠家庭的熏陶和學校的培養。由于基礎教育階段尤其是小學階段的某些欠缺,使得大多數學生都有未能在學習的行為習慣上養成良好的品格,這在語文學習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這些不良的習慣品格嚴重滯礙著語文學習的質量,其主要表征是:

(一)輕視咬文嚼字。對似懂非懂的字詞輕易放過是比較普遍的壞習慣。學習外語尚且知道記單詞是關鍵,一旦到母語語文課上就把這個道理拋到九霄去了。其實,字詞的功底不扎實已經成了語文學習尤其是閱讀理解中的最主要障礙。閱讀水平低下與不能真正品味出閱讀材料中的關鍵字句有很大關系。例如,學生常把“月光朦朧”寫成“月光méng@①lóng@②”;對“憶往昔崢嶸歲月稠”與“后墻緊貼著崢嶸的山石”兩句中“崢嶸”的含義分辨不清;把“有雨趣而無淋漓之苦”中的“淋漓”與“酣暢淋漓”中的“淋漓”混為一談。漢字作為表意文字,一個字一般就是一個形音義的統一體,注意對一個字進行觸類旁通式的辨認,往往能帶起一大串。可惜這個道理沒有引起多數學生的重視。他們平時很少有意識地去積累字詞,對平常遇到的一些似懂非懂的字詞不去及時查閱工具書,認真深究,求得細致了解,久而久之在字詞這一環節上拉下的差距越來越大,從而成為語文學習的重要障礙。

(二)片面追求所謂理解,忽視朗讀、涵泳、背誦和記憶。語文學習的材料多為一些文質兼美的名篇佳作,其中不乏優美的辭章,警策的名句,生動、雋永,充滿無限的審美情趣,常令人陶醉不已。古往今來大凡造詣深厚的文人名士無不飽讀詩書,博聞強志,有的甚至能背誦成篇的名著,至于辭采優美的詩詞就更是能出口成誦了。事實上,語文學習單純靠理解、思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是需要涵泳、體悟、熟讀、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講的是讀與背可以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讀書切戒不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講的是讀與背是理解的基礎和途徑。可見,讀與背同語文學習的關系是何等的密切了。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掀起了一股所謂反對死記硬背之風,把語文學習中的上些行之有效的優良傳統一掃殆盡,貽害極大。語文課上朗讀背誦的機會少了,詳盡細致的講解分析多了;學生朗讀背書的興致淡了,瑯瑯讀書的聲音消失了。早讀課上學生一心想著讀外語,甚至讀政治、歷史,至于背書那就更是“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了。理解固然重要,但理解若不以扎實的記憶為基礎,很可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況且“理解并非是一次完成的。語言這東西,在不十分理解的情況下先吞進去,以后隨著語言吸收和積累的增多,隨著生活體驗的豐富,隨著知識面的擴大,通過不斷反芻,可以不斷加深理解。只有吞進去了,才可能化為自己的營養;一味地分析、研究而不吞進去,則永遠不能化為自己的營養。”不養成多讀多背的習慣,而能把語文學好的例子是不多見的。

(三)不作筆記,不勤寫作。讀與寫的關系極為密切,是語文學習的兩個支點。韓愈在談到怎樣做學問時說:“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口不絕吟”“手不停披”就是多讀多寫。大學問家們無不愛寫愛記。許多名著佳篇都誠是一張張卡片,一本本札記的基礎上撰寫出來的。學語文不光要寫作文,還要養成勤于寫筆記、札記、日記的習慣。閱讀時也要動筆圈點、批注。前人有不動筆則不讀書的好習慣,今天的許多學生卻根本沒有意識到動筆寫的重要性,更沒有養成愛記愛寫的好習慣,能夠堅持寫日記,寫讀書札記,作讀書卡片的學生寥寥無幾。有些人甚至連兩周一次的作文也當成了負擔。他們總是樂于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于所謂理解、分析,搞題海戰術訓練,這樣的學法豈能真正地提高語文水平?

查看全文

論高中語文學習技巧

1.前言

語文是和生活最為接近的一門學科,語文涉及到人和人之間的交流,以及文章的閱讀、理解和相關的邏輯關系等多個方面。因此,學習語文知識不僅僅是為了在考試中取得良好的成績,更是為了應用到語文學習中,并獲得溝通的技巧等。高中語文的主要學習目標是為了提升高中生的語文學習技巧,從而在考試中提升答題的速度,并順利的通過考試,為其他科目的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語文的學習方法往往是具有多樣化的形勢,不同的人群適合不同的學習方案,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切記不要生搬硬套別人的學習方法,要結合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主見的參考別人的成功學習方法,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套路,這樣才能在學習中有所收獲。

2.積累方式在高中語文學習中的價值探討

語文的學習是高中階段的學習系統中十分關鍵的部分,同時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其影響力和重要性則更加凸顯。當前,學習語文的方法呈現出多樣化,但是大部分的語文學習仍然處于課堂上的教師教授和學生學習這種形式,語文的教學仍然處于一種較為傳統的被動學習模式中。雖然這種被動的學習模式在應試考試中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在高中的整個學習生活中在缺乏了學習的主體地位,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缺乏了學習的積極性。首先,積累學習是主要渠道。語文的學習不是刻板的學習課本知識,而是針對學習中的字、詞以及句子的深入學習,從而達到對已學知識的掌握和新知識的積累,語文的學習能力的提升,更是學習習慣的養成,這樣才能拓寬眼界。其次,積累方式的學習是保障語文學習的關鍵。漢語言的文化歷史悠久,綿遠流長,不單單要局限于聽說讀寫幾個方向,更是對各個方向的有機結合,從而提升綜合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更是一種思維的建立,從而根據所學習的知識搭建一定的知識框架,獲得基本的能力,因此,積累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十分的關鍵。此外,積累方式更是針對基礎學習升華之后的創造力的根本。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實現基礎知識的創新,從而實現發展,但是創新的基礎是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從而達到了一個學習和提升的重要階段。只有知識的儲備達到一定的量,才能發生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換,如果說靈感是創新的一味催化劑,那知識的儲備無疑是整個反應所需要的物質,所以,只有一定量的積累,才能得到創造力的提升。

3.注重日常的積累

生活是人生的一門重要的學科,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電視廣告、門店招牌以及各種醒目的交通指示牌等與語文相關的知識。比如,校園的草地上的“綠草如茵,腳下留情”以及校園食堂中的“光盤行動,你我力行”等標語,由此可以發現,生活是知識的來源,也體現了知識。所以,在對語言的學習中,應該注重養成在生活中主動學習的本領,把語文課堂學習的知識也回歸到實際的生活中去。雖然高中的學習十分的繁重,但是我們也要充分的利用好課余時間,通過一些陶冶情操的散文集以及各種微小說等來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通過閱讀量的提升,來加強對語文知識的積累。3.1培養興趣,創新學習方法。語文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若一個人的閱讀量大了,其自身的相關素質也會逐漸提升,從開始的學習拼音知識到后續的寫文章,都是語文學習的必經之路。因此,我們要培養語文學習的興趣,通過興趣的引導來創新語文學習的方法。興趣是最好的學習伙伴,若沒有學習的興趣就失去了學習的動力,尤其是語文這種需要積累的重要學科。大部分的同學,通過長期的語文知識的學習,提升了自身的語文水平,因此,語文的學習和不學習之間導致的個體差異性也較大,為此我們要平時多聯系字,多背背文章。[4]俗話說“變則活,不變則板”,高中的語文學習要注重創新性的培養。并結合自己的學習情況創造出一套符合自己發展的語文學習方法,同時,在學習中要及時的和教師進行溝通,通過老師的指導幫助自己提升學習技巧,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3.2指定學習目標,堅持不懈。“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每個人活著都需要制定一定的目標,否則將導致自己盲目不堪,被瑣事困擾,因此折射在語文的學習中也是如此。高中生的目標基本都是進入自己心儀的大學,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若在這個關鍵的階段放縱自己將導致自己無所事事,荒廢學業。因此,在語文的學習中,我們也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同時,還需要根據現狀來不斷的修訂學習的計劃。學習目標的實現過程也是語文知識的積累過程,根據學習目標的定制來豐富語文知識的學習,并堅持不懈,從而提升高中語文的學習技巧。

查看全文

語文學習教育論文

因而,語文教學從根本上講是語文學習。語文能力是在語文實踐(語言運用)中培養起來的。勤奮的語文老師可以教好文字、語法與解題技巧,但語感和寫作是永遠不能“教”出來的。

因而,語文應該是最寬容的,最有靈性的,語文學習的主體始終應該是“我”。

新一輪課程改革,把課堂的主席臺還給了學生。在新課堂中,師生組成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學在平等、和諧、民主的氛圍中進行:“教”變成了“導”,“導”激發著“學”,“學”催生出“問”,“問”又呼喚來新的“導”。探究性、生成式的學習,使課堂成為師生發展個性、開發潛能、實現生命價值的舞臺。這是教學的歸真。

這樣的歸真,無疑給“本宜自學”的語文教學(以下表述為“語文學習”)帶來一片自由的天空。因而,讓語文活起來,讓語文課生動起來已不是莊子望洋興嘆的無奈。語文教學本該是語文學習,語文學習理應是學識的、詩意的、智慧的、創造的。

因而——

語文學習要關注文化,關注生活,關注人生。

查看全文

語文學習生活化探析論文

語文學習生活化,是課改的要求之一。新課程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筆者認為,要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最重要的是體現出語文學習生活化。多彩的生活是學生接觸社會,了解時政,關注人心最便捷的窗口,將語文學習同窗口風景有機地結合起來,語文教學一定會很精彩。

一、課堂教學生活化

如何適應新的教學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從嚴謹的教學體系出發,要回答確實困難,但從實用角度回答卻很容易,那就是課堂教學生活化。課堂上,可這樣富有生活化的扣問:作者筆下的生活畫卷同現實生活場景有什么不同?作者為什么要這樣反映生活?換一種方式反映行不行?有文本中描繪的生活感受嗎?這樣寫生活有什么意義?如果課堂提問能貼近生活,還原生活,理解生活,體味生活,課堂教學就不會有隔靴搔癢之感。文本內容通過生活媒介生發的喜、怒、哀、懼、愛、惡、欲的七情自然流露在課堂中,達到師、生、文本三者情感上的共鳴,一個豁然開朗的生活化課堂教學境界精彩而出。如此美事,何樂不為?

有位教師在教《統籌方法》一課時,啟發學生:爸爸媽媽通常不在,下午6點下班到家,你每天放學5點20分回到家,到家后要做以下幾件事——寫日記(30分鐘),燒飯(40分鐘),整理桌凳(2分鐘),洗碗(3分鐘),拖地板(5分鐘),你怎樣安排這些事情,才能讓爸爸媽媽回家時就能開飯?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經過一番思索,回答在燒飯的同時完成其他四項工作。接著教師告訴學生這就是要抓住主要環節,對工作要統籌兼顧。這種教學來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又獲得知識升華,并使學生將“統籌兼顧”這一知識記得深刻,學得真切。它遠遠勝

于一切說教。

二、課程內容生活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