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治療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5 16:32:0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針灸治療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針灸治療痤瘡研究論文
【摘要】痤瘡是一種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癥,嚴重的困擾著青少年,影響其身心健康。中醫發揮自身特色,采用個體化治療,以針灸為主,輔以耳針、耳壓、刺絡、拔罐等多種方法治療痤瘡,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本文主要針對治療中采用的具體方法及療效進行綜述。
【關鍵詞】針灸;痤瘡;綜述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中醫稱為“肺風”、“粉刺”,好發于顏面、胸背部,可形成黑頭粉刺,丘疹,膿皰,囊腫和結節等損害,是困擾青春期男女的頑癥,本文對以針灸為主的外用治療痤瘡方法綜述如下:
1體針治療
黃碧玉等[1]取大椎、肺俞、靈臺為主穴;肺熱血熱型加曲池、合谷、耳尖,胃腸濕熱型加足三里、陰陵泉、曲池,氣血瘀滯型加膈俞、血海。主穴用梅花針叩刺加拔火罐,其余穴位用針刺瀉法,隔日1次,有效率為83.8%。魏波等[2]于患者面部病變下緣取穴,用1寸毫針在病變下緣0.8cm左右處刺入,取穴點在8~12穴點之間,每周治療2次,有效率為100%。賈秀春[3]用圓利針從靈臺透至陽,每周1次。毫針治療取主穴: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配穴:生于面部、頸部、配內庭;上胸部配尺澤;上背部配肩井;行提、插、瀉法,得氣后留針30min。總有效率100%。
2耳穴治療
針灸治療痤瘡研究論文
摘要:痤瘡是一種慢性毛囊、皮脂腺炎癥,嚴重的困擾著青少年,影響其身心健康。中醫發揮自身特色,采用個體化治療,以針灸為主,輔以耳針、耳壓、刺絡、拔罐等多種方法治療痤瘡,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本文主要針對治療中采用的具體方法及療效進行綜述。
關鍵詞:針灸;痤瘡;綜述
痤瘡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癥,中醫稱為“肺風”、“粉刺”,好發于顏面、胸背部,可形成黑頭粉刺,丘疹,膿皰,囊腫和結節等損害,是困擾青春期男女的頑癥,本文對以針灸為主的外用治療痤瘡方法綜述如下:
1體針治療
黃碧玉等[1]取大椎、肺俞、靈臺為主穴;肺熱血熱型加曲池、合谷、耳尖,胃腸濕熱型加足三里、陰陵泉、曲池,氣血瘀滯型加膈俞、血海。主穴用梅花針叩刺加拔火罐,其余穴位用針刺瀉法,隔日1次,有效率為83.8%。魏波等[2]于患者面部病變下緣取穴,用1寸毫針在病變下緣0.8cm左右處刺入,取穴點在8~12穴點之間,每周治療2次,有效率為100%。賈秀春[3]用圓利針從靈臺透至陽,每周1次。毫針治療取主穴: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配穴:生于面部、頸部、配內庭;上胸部配尺澤;上背部配肩井;行提、插、瀉法,得氣后留針30min。總有效率100%。
2耳穴治療
針灸治療風濕研究論文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常見的風濕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中醫學認為RA是由于人體營衛失調,感受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或日久正虛,內生痰濕、瘀血,正邪相搏,使經絡、肌膚、筋骨氣血受阻失于濡養而出現肢體疼痛、腫脹、酸乏、重著、變形,治療有內服藥和外治法。而針灸可減輕局部癥狀,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我院在近幾年中應用針灸治療RA的臨床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在本院專科病房與門診選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RA診斷標準。受試者在18~65歲之間,病級為1~2級,紅細胞沉降率(ESR)≥30mm/1h,符合衛生部制定的抗風濕藥物研究指導原則活動期RA的標準,受試者排除明顯心、肝、肺、腎等的器質性疾病,藥物過敏史和暈針史,孕婦與哺乳婦女不納入試驗。受試者在3個月內未使用過二線藥物。病人的一般情況見表1。
表1病人的一般情況
組別例數性別平均年齡歲平均病程年病期(例)病級(例)
男女ⅠⅡⅢⅠⅡⅢ
針灸治療數據挖掘論文
1數據挖掘技術在針灸研究中的應用
1.1經穴效應特異性規律研究
主要采用關聯規則與頻次分析相結合的數據挖掘方法,關聯規則旨在提示處方中存在的兩個或兩個以上腧穴之間的配伍形式,頻次分析能夠提供針灸治療某一疾病選用的腧穴及其頻繁程度。羅玲等在全面采集古代針灸治療中風文獻基礎上,重點進行了選穴的經絡癥狀關聯分析,發現針刺治療中風半身不遂使用腧穴頻次最多的為曲池、肩等手陽明經穴;肩、曲池、足三里、百會、風池配伍是最常用處方;多選用足少陽經和手足陽明經穴位。針刺治療中風不省人事使用腧穴頻次最多的為督脈百會穴、心包經中沖穴;風池、百會、曲池配伍或大椎、百會、風池配伍是最常用處方;經脈多選用督脈和足少陽、手陽明等陽經穴位。以上表明針灸治療中風遵循了辨證循經取穴的處方規律。何冬鳳等在全面采集現代針灸治療心絞痛臨床文獻基礎上,重點進行了選穴的經絡部位關聯分析。結果發現,心絞痛選穴分布在心包經、膀胱經、任脈、心經最多;選穴主要分布在上肢部、背部、胸部,上肢部用穴中近90%分布于心包經和心經,背部用穴近95%分布于膀胱經,胸部用穴全分布于任脈和心經。以上表明針灸治療心絞痛遵循了辨位循經取穴的處方規律。數據挖掘結果證實了古代、現代取穴規律和特點與針灸臨床理論的一般規律和特點是基本相符的。經絡辨證提示了經穴效應的循經性,特定穴的選用提示了經氣會聚狀態是腧穴發揮效應特異性的關鍵。
1.2腧穴運用規律的研究
1)神經系統疾病:趙凌等收錄了從先秦至清末的偏頭痛針灸專著,采用多層關聯規則挖掘算法,計算腧穴項集的支持度和置信度,發現手足少陽經脈的穴位絲竹空、風池、率谷、頷厭、頭臨泣出現頻次最高,偏頭痛處方配伍中以合谷一風池出現的頻次最高,少陽經的交會穴選用最多。楊潔等發現針灸治療貝爾面癱中,手足陽明經穴選用最多,重視局部穴位,配合遠端選穴,地倉穴為使用頻次最多經穴,交會穴、五輸穴、下合穴等特定穴運用廣泛。吳糧葶等挖掘針灸治療中風后遺癥的現代文獻,表明針灸治療中風后遺癥選穴以循經為基礎,首選陽經腧穴,分布主要在四肢,陽明經與少陽經的配伍關系最為常用,特定穴為選穴的主體,特別重視交會穴及肘膝關節以下的特定穴。李旗等挖掘出針刺治療格林巴利綜合征所選腧穴以足三里、合谷、曲池、陽陵泉、外關、三陰交使用頻率最高,經絡則以手足陽明經最為常用。CongMen等以不同針刺手法刺激小鼠足三里,構筑神經元混沌放電的復雜網絡來刻畫神經元放電時間序列的時變特性。
2)消化系統疾病:任玉蘭等通過多維、多層的關聯規則分析針刺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古文獻,發現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內關是治療FD最常用的主要腧穴,足三里與中脘相配是最主要穴位組配方式;取穴以循經為基礎,主要集中在任脈、膀胱經、脾胃經上;所選腧穴以特定穴為主體,遵循局部與遠端取穴相結合原則。張勇等以古文獻中治療鼓脹的經穴為原始數據,運用頻數統計及關聯規則算法,統計出古代治療鼓脹最常用經穴為足三里、水分、氣海等,通過2次priori關聯結果,最終確認組穴1(復溜,中風)和組穴2(復溜,脾俞)在臨床應用中具有強關聯性。鄭華斌等發現在治療腸易激綜合征中,特定穴的使用廣泛,其中以足三里為最,其次為天樞、上巨虛、中脘等,臟腑辨證取穴為針刺治療腸易激綜合征的重要原則,以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和天樞為主。
針灸治療頸椎病研究論文
【關鍵詞】針灸治療頸椎病
頸椎病又稱頸肩綜合征,主要是由于頸椎骨質的退行性病變所致,刺激或壓迫周圍的神經或血管及其他組織,而引起的一系列不同形式的綜合病癥,屬于祖國醫學中“項強、眩暈、痹證”范疇,是臨床上中老年人常見的多發病。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并趨于年輕化。該癥狀復雜,纏綿難愈,它的治療方法很多,但目前多采用保守療法。近年來針灸治療頸椎病的報道很多,均有較好的療效,現將近10年來有關針灸治療頸椎病的文獻分類綜述如下。
1毫針療法
1.1彭氏[1]根據病變部位選用頸2~7夾脊穴。配合風池及患側的肩井、肩髃、曲池等,毫針直刺,針感傳至患側肩前、前臂、手指時立即出針,不留針,全部有效。
1.2董氏[2]單取外關穴,用毫針直刺,并配合患者緩慢旋轉頭頸部,均有效。
1.3陳氏[3]以腕踝針,治療頸椎病患者,進針點在雙腕部上4上5上6(腕部腕橫級上二橫指繞內關與外關一圈處)。
針灸聯合康復運動治療帕金森病的臨床
帕金森病(PD)是一種運動障礙性疾病,呈慢性進展,老年人群好發。該病隨著年齡的增長,呈幾何指數增加,并在80歲以后達到高峰,有報道稱至2030年我國PD患者將達到500萬[1]。PD病因和發病機制迄今尚未完全闡明,與年齡老化、環境因素以及遺傳易感性等密切相關,往往是多種因素共同參與而發病[2]。PD臨床表現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睡眠障礙等,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逐漸喪失勞動能力,生活不能自理,最終因全身僵硬致臥床不起,出現吸入性肺炎、骨折等并發癥,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3]。西醫常使用左旋多巴、金剛烷胺、苯海索等藥物控制病情,部分患者聯合康復運動干預,但療效不甚理想,同時長期口服上述藥物,常出現惡心、便秘、排尿困難、視物模糊、低血壓等副作用[4]。針灸治療PD已經臨床證實確切有效[5-6]。筆者2018年9月—2020年9月采用針灸聯合康復運動訓練治療PD患者35例,收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就診的PD患者7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5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年齡55~73歲,平均(64.75±8.13)歲;病程1~9年,平均(5.67±0.93)年;Hoehn-Yahr分期[7]:1.5期7例,2期11例,2.5期9例,3期8例。觀察組35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齡56~75歲,平均(64.82±8.07)歲;病程1~10年,平均(5.61±0.98)年;Hoehn-Yahr分期:1.5期6例,2期12例,2.5期10例,3期7例。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納入標準
1)符合《中西醫結合內科學》[8]中“PD”的診斷標準;2)年齡55~75歲,且病程≤10年;3)Hoehn-Yahr分期為1.5~3期者;4)近1周未服用過抗帕金森病相關藥物;5)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針灸治療風濕可行性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常見的風濕性疾病,至今病因不明,中醫學認為RA是由于人體營衛失調,感受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或日久正虛,內生痰濕、瘀血,正邪相搏,使經絡、肌膚、筋骨氣血受阻失于濡養而出現肢體疼痛、腫脹、酸乏、重著、變形,治療有內服藥和外治法。而針灸可減輕局部癥狀,改善關節功能的作用。我院在近幾年中應用針灸治療RA的臨床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選擇:在本院專科病房與門診選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87年RA診斷標準。受試者在18~65歲之間,病級為1~2級,紅細胞沉降率(ESR)≥30mm/1h,符合衛生部制定的抗風濕藥物研究指導原則活動期RA的標準,受試者排除明顯心、肝、肺、腎等的器質性疾病,藥物過敏史和暈針史,孕婦與哺乳婦女不納入試驗。受試者在3個月內未使用過二線藥物。病人的一般情況見表1。
表1病人的一般情況
組別例數性別平均年齡歲平均病程年病期(例)病級(例)
男女ⅠⅡⅢⅠⅡⅢ
針灸對婦產科疾病治療作用
摘要:婦產科學作為臨床主要學科之一,是女性獨有的也是最常見的病癥。伴隨二胎時代的到來,產婦日益劇增,婦科疾病已成為當今世界影響婦女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現代醫學仍存在一些陳舊的治療方法,呈現療效欠佳、費用高昂、副作用大等弊端。2006年針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攜帶便捷,材質環保,無副作用,經濟安全等明顯優勢,在醫院、診所及百姓中間日益普及,并且在婦產科方面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果。文章主要從臨床和實驗兩個方面來闡述針灸在婦產科疾病中的治療進展,歸納常用的特效經驗要穴。
關鍵詞:針灸;熱敏灸療法;腧穴;婦產科;治療進展
婦產科學包括婦科及產科兩個方面,其主要涉及女性生殖器官方面的疾病,高危妊娠和難產的防治原則及應對措施,計劃生育和婦女保健等幾個方面[1]。根據WHO調查,婦科疾病發生率已超過65.7%,育齡期婦女則占70.5%[2]以上。據醫學統計學調查研究顯示,中國已婚女性婦科常見病的發病率分別是生殖道感染占42.97%、月經不調占34.54%、痛經占15.45%、盆腔腫塊占3.92%、子宮脫垂、陰道壁膨出合占1.16[3-4]。當然遠不止這些,還有統計結果表明一些醫療條件較差的地區婦科病的發病率仍在增加。這一系列真實的數據提示我們推廣針灸療法在婦科疾病中的治療刻不容緩。傳統中藥對婦產科疾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局限性。如常見的益母草,其味辛,苦,歸屬心、肝、膀胱經,可單味煎服,通常用來治療產后惡露不止,小便不利,水腫等癥狀。現代藥理研究佐證:其有效成分益母草堿和水蘇堿能使血液黏稠度下降,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促進纖溶系統亢進從而形成抗血栓的效果。另外益母草堿能使子宮興奮性增加,收縮力增大,節律加快,增加妊娠早期流產的風險或妊娠晚期早產的可能[5]。可見中藥成分較為復雜,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臨床上應謹慎用藥。基于此,對某些疾病采用針灸療法便成為較好的選擇之一。針灸治療是中醫藥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近幾年文獻來看,針灸在治療婦產科疾病方面獲得了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本文就婦產科疾病的四個方面展開綜述,現綜述如下。
1婦科雜病
在婦科雜病中常見的疾病有女陰白斑,子宮肌瘤和慢性盆腔炎等。女陰白斑從中醫學角度來看多因肝腎不足,濕熱下注所致。患者出現外陰顏色變白、逐漸萎縮、甚至因過于干燥而開裂、等一系列病理改變,病人常自訴奇癢無比,時常反復[6]。致力于該病研究者趙晶華等[7]用艾灸加耳針治療婦女外陰白斑20例,艾灸雙側足三里及三陰交,10min/穴;局部外陰灸20min左右,1次/d,10次/療程,耳針取外生殖區等區域以及其他穴位。隔日1次,兩耳交替,10次/療程,療程間隔5~7d。結果:治愈9例,顯效8例,有效3例。齊若梅[8]取曲骨、會陰,根據白色病變區域大小取1~2對阿是穴,30次/療程。總計100例患者中,治愈88%,顯效8%,有效2%,無效2%,綜合總有效率高達98%(P<0.01),病理檢查亦獲改善。在內蒙古中蒙醫研究所,白永嵐等[9]用電熱針治療172例外陰白斑的婦女,電熱針溫度維持恒定,根據病變范圍大小及深度決定針數與深度,留針30min/次。間隔1日1次,30次/療程。結果:痊愈37.79%,顯效45.93%,好轉16.28%,綜合總有效率高達100%。子宮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良性腫瘤,目前仍未探究其根本致病因素,只初步推測與女性體內雌激素的異常增加有關。學者嚴江[10]在治療該病50例中取氣沖、三陰交、曲骨、次髎交替針刺,結果治愈率為72%,總有效率高達98.2%,同時發現患者血清中雌二醇的水平在治療后明顯降低。在浙江省奉化新橋骨科醫院里展開臨床實驗研究,針對臨床60位子宮肌瘤患者采取溫針灸和常規藥物的對比實驗,溫針灸組綜合總有效率為93.33%,對照組綜合有效率73.33%(P<0.05);在生存質量方面,溫針灸組患者各項指標得分均比對照組高(P<0.05);在不良反應方面,溫針灸組顯著低于對照組(10%<30%),存在明顯差異(P<0.05)[11]。慢性盆腔炎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見的感染性疾病,嚴重時會影響婦女生活質量及精神狀態。學者起建春[12]用艾條溫和灸子宮、關元、足三里等穴,治療慢性盆腔炎60例,治愈率達40%,總有效率96.7%,同采用抗生素組進行對照,其總有效率53.5%,有明顯差異。再有學者張建平[13]先取氣海、關元、子宮穴,然后對慢性盆腔炎患者進行分證論治,配合艾灸手法對三處穴位進行熱感傳導,治療12次/療程,間隔5d再進行治療,收效良好。
2產后病證
腰椎間盤突出針灸治療論文
論文關鍵詞:腰椎間盤突出癥;針灸;臨床研究進展
論文摘要:通過整理近幾年文獻針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方法和臨床研究得出以下結論:針灸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保守治療方法中療效是肯定的,并且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同時,還應建立統一的療效標準以加強研究深度,并總結出公認的最佳治療方法或方法組合,最大程度地發揮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優勢和潛力,以提高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愈率。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后髓核向方突出致使相鄰組織遭受刺激或壓迫而出現一系列的以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為主要臨床癥狀,該病好發于20—30歲青壯年,廣泛存在于各行各業中,以勞動強度大或長期處于坐立位的人員多見,病因為勞損、負重、不良體位、外傷、脊柱畸形等導致腰椎間盤退行性改變而誘發椎間盤突出,臨床突出節段以L4~5最多,L5~1次之,L3~4最少。按纖維環及厚縱韌帶損害的程度可分為3型:膨出型、突出型、脫出型。突出的腰椎間盤刺激神經根及周圍膜囊、靜脈叢等導致組織缺血、缺氧而發生無菌性炎癥或水腫粘連而出現腰痛、下肢放射痛、下肢感覺異常及運動功能減弱。在治療上多采取舒筋通絡、通經止痛、補益肝腎的治療原則,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療效是確切的,本文對近五年有關報道綜述如下:
1單純針刺治療:
1.1體針治療:體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比較有效的方法,臨床有效率治愈率在48%~55%,有效率78%~90%。潘小霞[1以環跳或秩邊為主穴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運用朱璉抑制工型手法,以上療法每日1次,每周治療5次,10次為1個療程,中間休息3~7天。一般治療4~6個療程。結果表明53例病例中臨床治愈28例,好轉21例,無效4例,臨床治愈率52.83%,總有效率92.45%;費蘭波[2]以青龍擺尾針法針刺大腸腧、環跳、委中、陽陵泉(患側)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以疼痛量表,視覺模擬量表來評定該患者的疼痛指數積分,并以常規針刺方法作為對照,結果青龍擺尾針刺組治愈10例,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32%,與對照組比較療效差異有顯著性,并且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后疼痛指標比較有顯著差異(P<0.05),說明治療組對疼痛的改善優于對照組;趙允濤[3]采用環跳雙針為主治療腰腿痛,環跳穴宜深刺,在其外下方一寸再進一針,針尖微斜向環跳穴,兩針形成一夾角。捻轉提插配合,每隔5~10min行針1次,平補平瀉,強度中等,針感遲鈍者手法可稍重。一般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10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中間休息3天,結果24例中痊愈18例,好轉6例,無效0例;吳越[4]以針灸環跳、夾脊穴為主,并采用鄭魁山教授白虎搖頭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1例,結果經2個療程治療,痊愈22例,好轉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8%;宮會愛[5以針刺環跳穴治療原發性坐骨神經痛患者66例,經治療1個療程后,66例患者中臨床治愈53例;治療2個療程后,累計臨床治愈62例,好轉4例,治愈率達93.93%,總有效率100%;卓氏[6]根據突出的部位,直接刺入患側對應的椎旁點,2~3穴/d,實施“燒山火”手法,當手法運用到地部時病人產生觸電樣感覺,向下肢遠端放射,漸漸地就會產生從針刺部位循經傳遞的熱感,甚至有全身溫熱感。對照組常規針灸法,治療1~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治療組110例,治愈57,顯效28,有效21,總有效率96.4%;對照組55例,治愈21,顯效15,有效12,總有效率87.3%。席氏[7]采取阿是穴直刺,其上下左右旁開1寸各深斜刺直達病所,自命名“五虎奪羊”強刺激針法治療老年人腰脫,對照傳統電針治療,10次為1療程,觀察3個療程示:“五虎奪羊”針法優于常規針法治療,并可縮短療程,治療后不易復發。泉氏[8]等應用齊刺治療腰突癥,先針刺腰椎棘突下穴位,直刺0.8~1寸;再針刺兩旁夾脊穴,針尖向脊柱方向進針0.8~1.2寸,得氣后留針30min,每10min行針1次。60例患者中治愈35例,好轉18例,總有效率為88.3%。
1.2電針治療:張氏[9]采用夾脊穴深刺加電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167例,穴位常規消毒后用0.30mm×75mm毫針垂直進針至椎板后,遂改變針尖方向,向上下關節突內側間隙方向緩進針,待患者產生向下放射感時停止進針,并把針身略上提,然后接電針儀,選擇連續波,刺激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留針20min,經治2~3療程后,治愈101例,好轉28例,有效率為77.2%。門間信之[10]對椎間盤突出的坐骨神經痛患者180例,用90mm、20號針刺入約40~60mm,進行低頻通電1Hz、15min針刺環跳穴至足尖有針感后通以低頻電流,使其形成神經脈沖,通過MRI評價臨床療效。結果治療15次以內疼痛消失為有效(156例);治療后當時無效,連續治療15次以上疼痛未消失為無效(24例);向詩余[11]以環跳穴齊刺法為主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結果齊刺組有效率97.14%,對照組有效率78.57%,說明齊刺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王占慧[12]采用電針環跳2穴治療坐骨神經痛54例,結果治愈38例,有效16例。患者疼痛均于治療1~3次消失。其中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屬腰椎間盤突出者1次治療疼痛消失2例,2次治療疼痛消失5例,3次治療疼痛消失3例,共10例。
血管性癡呆針灸治療分析論文
【摘要】回顧了近5年針灸治療血管性癡呆(VD)的臨床研究概況,從單純針灸療法、針藥結合療法、電針療法等方面進行臨床治療總結。從而證明針灸療法治療血管性癡呆,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標本兼治,療效確切。
【關鍵詞】血管性癡呆;針灸療法;綜述
近年來,中醫針灸療法治療血管性癡呆(VD),取得了可喜成果,針灸療法以其操作簡便、無毒副作用,標本兼治,療效確切而顯示出了治療本病的優勢。現將近幾年來有關臨床研究情況綜述如下:
1單純針灸
馬濤[1]采用“三腦六頭九神穴治療血管性癡呆83例,取穴:腦空、腦戶(雙)、頭臨泣(雙)、頭維(雙)、頭竅陰(雙)、本神(雙)、四神聰、神門(雙)、神庭,以HDS作為評分標準,結果總有效率為90.36%。賴新生[2]比較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相對特異性,結果發現:神門能夠改善VD患者記憶、定向、固執、恍惚等方面的癥狀,百會長于理解、計算、適應力方面的改善,水溝則偏重于改善喜睡嗜臥、反應遲鈍、神思恍惚、記憶力差等,3穴聯用療效最佳。黃泳[3]運用正電電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技術,觀察針刺百會穴前后VD患者不同腦區葡萄糖代謝的變化,結果發現僅針對偏癱的常規穴位(手足陽經為主)針刺治療,能顯著提高患腦豆狀核和健腦顳葉的葡萄糖代謝水平;加用百會穴后,患腦額葉、健腦顳葉、雙側豆狀核區的葡萄糖代謝有顯著提高。朱建平等[4]應用大接經法:按照十二經脈流注順序取十二井穴治療。包燁華等[5]應用的國際標準頭針穴組:顳中線、額中線、雙側頂旁線治療。王思龍[6]發現VD患者針灸治療后,高切、低切、血漿比粘度、紅細胞壓積等血液流變學指標均顯著降低。黃泳等[7]通過針刺觀察認為,針刺百會、水溝、神門治療VD的機制與其提高豆狀核葡萄糖代謝有關。許建陽等[8]將磁共振成像用于觀察針刺合谷穴對腦功能活動的影響。研究表明,VD患者經針刺治療后智力水平(HDS)、精神狀態(MMSE)、肢體功能均逐步康復,從而恢復日常生活能力(ADL)。
2電針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