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7 23:27:4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風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風從毒論治透析

中風毒邪論是中國中醫科學院王永炎院士在總結《內經》以來歷代有關中風發病理論,針對臨床治療中的難點與疑惑,結合現代中醫中風病研究,吸收、借鑒現代醫學成果基礎上提出的中風病機理論的新觀點。王永炎[1]認為,毒,主要是邪氣亢盛,敗壞形體,即轉化為毒。毒系臟腑功能和氣血運行失常,使體內的生理或病理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體內過多而生成。中風后可產生瘀毒、熱毒、痰毒等,可破壞形體,損傷腦絡,包括浮絡、孫絡與纏絡。在辨證與方藥應用方面需充分重視毒邪的作用,這樣才可使中醫治療中風急性期的療效有望提高。

近年來,隨著對傳統毒邪認識的深化,諸多醫家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中風病的病機探討中,逐漸認識到毒邪與中風病的密切關系。以王永炎院士為代表,在中風毒邪論指導下形成了“毒損腦絡”病機假說[2],這一病機假說是對中風毒邪學說的發展和完善。該假說認為,中風發病是由于毒邪損傷腦絡,絡脈破損,或絡脈拘攣瘀閉,氣血滲灌失常,導致腦神失養,神機失守,形成神昏閉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狀態。毒之來源,因于臟腑虛損,陰陽失衡,內風叢起,風火上擾,鼓蕩氣血,氣逆血亂,上沖于腦,或風火夾擊,內生瘀血,痰濁上犯于腦,交結阻于腦絡等,終致營衛失和而壅滯,則毒邪內生。毒損腦絡是中風發病和損害的最直接病機,因此,解毒以驅除損害因素,通絡以暢通氣血的滲灌,從而恢復腦神的正常功能,是中風治療的核心環節。而日本漢方醫家常把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黃連解毒湯作為腦血管病常用方予以應用,臨床療效可[3],從而也反佐證明中風確有內毒存在的事實。

盡管目前毒邪在中風病機中的作用逐漸成為熱點,采用解毒、排毒法治療也能提高中風的療效,但從毒論治中風仍有許多問題需深入探討,有待進一步充實完善。筆者不揣淺陋,試就一些問題稍作淺探。

1“毒損腦絡”學說中毒邪的界定

毒的本義是指毒草,《說文解字》釋:“毒,厚也,害人之草。”在古代醫藥典籍中,毒具有多重含義,或言病因,或言病證,或言藥物,或言治療等。就病因學而言,毒是指毒邪,有內外之分。外毒由外而來,侵襲機體,造成毒害,如寒毒、熱毒、疫癘之毒等;內生之毒來源于體內,它是正衰積損、臟腑功能減退、體內排毒系統功能發生障礙的標志。

“毒損腦絡”學說認為,在病理狀態下的毒邪,系臟腑功能失調和氣血運行失常使體內的生理或病理產物不能及時排出,蘊積體內過多而成。照此來說,中風“毒損腦絡”之毒當屬內毒范疇。筆者認為,中風發生發展過程中存在內毒之邪是肯定的,但致病因素中,尤其是在中風病危急重癥中,此毒邪是否尚包括外來原發之毒?

查看全文

調節飲食可防中風

中風,亦稱腦血管意外。是嚴重危害患者生命與健康的中老年常見病。中風亦可分為出血性中風(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中風(腦血栓形成、腦梗塞)。中風患者即使有幸存活,仍有約1/3的人會留下半身不遂、說話吐詞不清、癡呆等后遺癥。目前已知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脂血癥及肥胖癥是引起中風的高危因素。有學者指出,高血壓病是導致腦出血的禍根,冠心病、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脫落是誘發腦梗塞的主要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通過增加復雜碳水化合物和天然糖類的攝入量,控制白糖、動物脂肪、食鹽及膽固醇的攝入量等飲食措施,可用來預防腦血管意外。具體而言,宜從以下諸方面做起:

多吃優質蛋白和高鉀、高鎂、高鈣食物

很多研究資料表明,飲食中蛋白質和鉀元素攝入不足,或蛋白質的質量欠佳,會使動脈血管脆性增加,容易引起腦內小動脈破裂出血。含甲硫氨酸、賴氨酸、脯氨酸、牛磺酸的魚類、禽類等優質蛋白質食物,除能維持正常血管彈性及改善腦血流外,還能促進鈉鹽的排泄,起到降血壓作用。高鉀食物的攝入也可促進鈉鹽的排泄,調節改善細胞內鈉與鉀的比值,對降低血壓、維護心臟功能及預防中風至關重要。高鉀食物有食用蕈類(香菇、蘑菇、平菇、銀耳等)、蓮子、豆類、紫菜、海帶、馬鈴薯、貝類、葵花子以及香蕉、橙子、柚子、甜瓜等。現代研究發現,天然食物中所含的鎂具有抗凝、降低血脂、擴張血管、保鉀等預防腦血管病的獨特效應。故平時應注意多吃一些富含鎂的食物,諸如甜菜、豌豆、苜蓿、蛤類、乳制品、堅果等。中老年人往往會因缺鈣而引起骨骼中的鈣質向軟組織和血液中“遷移”,致使過多的鈣沉積于動脈壁上,則易引起血-管彈性纖維變性、斷裂,誘發腦血管疾患。所以,酌情多食富鈣食物如奶類、豆類、魚類、蝦皮、芝麻、海帶等,對于預防中風也大有裨益。

多食富含維生素C、E的食物

新近研究發現,腦梗塞患者體內抗氧化維生素C、E水平明顯低下,這勸;是腦梗塞形成與發展的重要原因。因為低水平的維生素C、E狀態難以有效地清除細胞膜和基因的“殺手”--過氧化自由基,易使中樞神經系統細胞膜脂質發生氧化、變性損傷。為預防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日常生活中應多攝食富含維生素C、E的食物,如菜椒、青蒜、薺菜、芫荽、芹菜、韭菜、鮮棗、檸檬、獼猴桃、刺梨、柑桔、胡桃、橄欖油等。

查看全文

中風患者護理研究論文

【關鍵詞】中風病;癱瘓;護理

[摘要]目的:加強重視中風患者的院內護理,為進一步康復奠定基礎。方法:正確早期心理護理,對癱瘓肢體功能鍛煉指導,應遵循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量力而行,先被動后主動,由下而上的規律。結果:426例患者中,治愈100例(占23.4%),好轉313例(占73.4%),死亡13例(占3.1%)。結論:通過對中風患者的精心護理,能明顯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減輕后遺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中風病;癱瘓;護理

中風病屬古代“風、癆、鼓、膈”四大證之一,是臨床上常見病和多發病,具有三高二低的特點,即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和治愈率低、發病年齡偏低。嚴重影響國人健康,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中風患者的危害性,日益受到國內醫學界的高度重視,所以加強對中風患者的護理,能明顯提高療效,減少后遺癥,進一步改善患者生存質量,有著現實意義。

1一般資料

本科于2001年至2003年共收治中風患者426例,其中男250例,女176例。中經絡320例,中臟腑106例,年齡在40歲~75歲之間,平均年齡53歲,其中治愈100例,好轉313例,死亡13例。本組病例全部經CT確診,主要表現為:半身不遂、語言蹇澀或失語、偏身麻木、昏迷、嗜睡,加強了病情、飲食、癱瘓肢體、皮膚的觀察和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查看全文

中風患者護理探討論文

癱瘓病人護理要點

癱瘓是中風病人最常見癥狀,合理的護理有利于病人康復和生存質量的提高,護理要點如下:

●充分了解病人癱瘓分布,注意有無其他癥狀如失語,了解病人生活自理程度,以便制訂治療計劃。可以與醫生商量,共同制訂1個護理計劃和康復計劃。

●防止肢體攣縮,要被動地牽引關節活動。

●早期病人生命體征不穩定的時候,或康復訓練結束時,要把患側肢體固定于功能位:發病早期,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踝關節處于90度,防止足下垂。可以在疾病早期,就給病人穿上硬底的布鞋,“強迫”足部位于功能位。

●早期被動運動,急性期只要生命體征穩定,就應及早進行肌肉按摩,關節被動運動;急性期過后要鼓勵病人自主活動,進行日常生活技能訓練。

查看全文

中風針刺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中風后遺癥;復視;針灸療法

中風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復視是腦干血管病的癥候。筆者在深入研討其中、西醫發病機制基礎上,探索采用針刺治療中風后復視,積累了一定經驗,現介紹如下。

1西醫認識

復視有將一個物體看成2個的癥狀表現。分為單眼復試和雙眼復視,以后者多見。大多是由于眼肌運動障礙,外界物體不能投射到兩眼視網膜的對應點上所致。其病因以血管病最多見[1]。可見于延髓背外側綜合征、基底動脈綜合征、腦橋下部內側綜合征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等腦干血管病[2]。另外,動脈硬化、高血壓病、糖尿病等疾病基礎上,血管腔狹窄,血栓形成、微栓塞或出血等微血管病變引起顱神經供血障礙,也可導致顱神經功能異常而出現復視[1]。如果微血管病變發生在眼部,神經末梢供血障礙,其支配的眼外肌麻痹,也可出現復視,呈現部分性單神經功能障礙和非神經解剖關系的定位體征[3]。后2種情況是由于微血管病變造成,其發病也呈現血管病的發病特點,突然發病,僅以復視為主訴,不伴有其他顱神經及上下行傳導束受損體征。廣義來說,也屬中風范疇。近年來,由于各種血管病發病率的不斷增加,微血管病變造成的損傷也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

2中醫病因病機

復視屬中醫學“視一為二”癥。《靈樞·大惑論》謂:“精散則視歧,視歧見兩物。”《審視謠函》曰:“視一為二癥,此癥為目視一物而為二也,乃光華耗衰,偏隔敗壞矣。病在膽腎,膽腎真精不足,而陽光失其主倚,故錯亂而緲視為二。”其病機以本虛為主,病位在肝、膽、腎,可見肝腎陰虛、氣血兩虛證,并可兼夾風、痰、瘀等標實證。治宜滋補肝腎,填精益髓,濡養筋脈。目前認為中風病機為肝、腎、脾不足,風、火、痰、熱、瘀內邪阻閉經脈。兩者發病有共同之處。所以,視歧癥也是中風的一個臨床表現,有研究把它歸屬于類中風范疇[4]。

查看全文

綜合治療中風病對策探討

中風柰屬于現代醫學腦血管病的范疇之中,其中包括以下兩類:1、出血型的腦出血;殊(纟網)膜下腔出血等;2、缺血型的暫短腦缺血發生的動脈粥樣硬化性梗塞,腦血栓形成等,發展迅速,且病情復雜,嚴重而多變,是目前中老年人致死致殘的重要病種之一;現代醫學雖然對比病有比較充分的認識,但是對于解決本病對人類所造成的危害,目前還是個難題,探討祖國醫學之中藥和針灸方面,對於中風的發病機理,治療規律,還是有很大的成功之處,現將目前我對中風病的認識和治療,談一下我的膚淺之見,拋磚引玉,與廣大的同道和有志之士共同研究和提高。

一般資料:

自1981年至1994年治療的20例中,男八例、女十二例。36歲——50歲的七人,51——80歲的13人,當病至10天的八人;10日至30日的七人,一個月以上的五人。中經絡的七人,中臟腑的八人,后遺癥的五人。

對本病的認識1、特點:突然發病、昏迷神志不清、不醒人事、進而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治療不當,往往致死致殘。

2、病因病機,誘發本病的病因:風、火、痰、毒、中風的發生和發展可涉及到心、肺、肝、腎四個臟器;由于以上四個臟器陰陽失調、平時房勞過度,勞累、嗜酒,生活無常,膏梁厚味,肉食過度而發生。

治療方法:(分類)

查看全文

缺血性腦中風分析管理論文

【論文關鍵詞】缺血性腦中風病因病機辯證論治

【論文摘要】根據腦為元神之腑的理論,本文提出缺血性腦中風的中醫病名,明確本病的病位在腦,并在病機上提出陽亢血菀、痰瘀互結、氣虛血瘀、肝腎陰虛、氣血兩虛等,致腦絡阻塞,元神不利,失于支配而發諸癥,并在辯證上分清病情之輕重,分為陽亢血菀、痰瘀阻絡、氣虛血瘀、肝腎陰虛、氣血兩虛、氣虛陽脫等六個基本證型進行施治。

缺血性腦中風屬傳統“中風”范疇,部分屬“眩暈、頭痛、風痹”等范疇。其實在《內經》里面已認識到重癥中風病位在頭,如“大怒則形氣絕,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汗出偏沮,使人偏估”,這個“上”指的就是頭部,菀者,盛而上沖也。估,就是不用的意思,偏估就是半身不利或不遂。《雜病論》“或左或右,……歪僻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中風使然。”這是典型的腦中風癥狀。但遺憾的是后世沒有很好地繼承和發揚《內經》“血菀于上”學說,而逐漸形成了中經絡、中臟腑之說,并沿用至今。由中經絡的癥狀描述來看,則似乎與腦無關。明代李時珍提出“腦為元神之腑”學說,對腦的作用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元神”即人的真神、主神,元神主宰人的一切活動,為今天的腦中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清代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進一步認識到腦的作用,腦為生命之中樞,腦主神明,統管思維、運動、語言、功能協調等一切活動。但近代對這些的認識卻沒有進一步發揚,一直沿用古代之說,中風的學術理論千百年未變,阻礙了缺血性腦中風研究的進一步發展,雖然現代醫學“腦梗塞”的診斷已十分明確,但中醫學界時至今日才形成“缺血性腦中風”的確切診斷。

1病名新論

“中風”是傳統中醫病名,隨著醫學的發展,現代中醫學引用了現代醫學的特殊檢查,上世紀末行業標準將中風分成“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種,但還沒有明確指出病位在腦。本文命名的“缺血性腦中風”則進一步吸取了古今病名的長處,突出了“腦”的作用,更進一步準確地反映了本病的部位在腦,雖然只是在傳統病名前增加了一個“腦”字,但卻是現代中醫學在該病認識上的重大突破,是時至今日中醫學最為合適的病名,最終完善了該病的診斷命名。如果基層無影像學支持,只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難以明確是否缺血,則只能統稱為“腦中風”,即使臨床癥狀不典型,如只有頭暈頭痛,沒有肢體不利、語言不利等癥,只要影像學支持,又能排除其它腦病,亦能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只有如此,中醫學才能與時俱進。

2病因病機探討

查看全文

缺血性腦中風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缺血性腦中風病因病機辯證論治

【論文摘要】根據腦為元神之腑的理論,本文提出缺血性腦中風的中醫病名,明確本病的病位在腦,并在病機上提出陽亢血菀、痰瘀互結、氣虛血瘀、肝腎陰虛、氣血兩虛等,致腦絡阻塞,元神不利,失于支配而發諸癥,并在辯證上分清病情之輕重,分為陽亢血菀、痰瘀阻絡、氣虛血瘀、肝腎陰虛、氣血兩虛、氣虛陽脫等六個基本證型進行施治。

缺血性腦中風屬傳統“中風”范疇,部分屬“眩暈、頭痛、風痹”等范疇。其實在《內經》里面已認識到重癥中風病位在頭,如“大怒則形氣絕,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汗出偏沮,使人偏估”,這個“上”指的就是頭部,菀者,盛而上沖也。估,就是不用的意思,偏估就是半身不利或不遂。《雜病論》“或左或右,……歪僻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中風使然。”這是典型的腦中風癥狀。但遺憾的是后世沒有很好地繼承和發揚《內經》“血菀于上”學說,而逐漸形成了中經絡、中臟腑之說,并沿用至今。由中經絡的癥狀描述來看,則似乎與腦無關。明代李時珍提出“腦為元神之腑”學說,對腦的作用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元神”即人的真神、主神,元神主宰人的一切活動,為今天的腦中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清代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進一步認識到腦的作用,腦為生命之中樞,腦主神明,統管思維、運動、語言、功能協調等一切活動。但近代對這些的認識卻沒有進一步發揚,一直沿用古代之說,中風的學術理論千百年未變,阻礙了缺血性腦中風研究的進一步發展,雖然現代醫學“腦梗塞”的診斷已十分明確,但中醫學界時至今日才形成“缺血性腦中風”的確切診斷。

1病名新論

“中風”是傳統中醫病名,隨著醫學的發展,現代中醫學引用了現代醫學的特殊檢查,上世紀末行業標準將中風分成“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種,但還沒有明確指出病位在腦。本文命名的“缺血性腦中風”則進一步吸取了古今病名的長處,突出了“腦”的作用,更進一步準確地反映了本病的部位在腦,雖然只是在傳統病名前增加了一個“腦”字,但卻是現代中醫學在該病認識上的重大突破,是時至今日中醫學最為合適的病名,最終完善了該病的診斷命名。如果基層無影像學支持,只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難以明確是否缺血,則只能統稱為“腦中風”,即使臨床癥狀不典型,如只有頭暈頭痛,沒有肢體不利、語言不利等癥,只要影像學支持,又能排除其它腦病,亦能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只有如此,中醫學才能與時俱進。

2病因病機探討

查看全文

國際貿易中風險的預見及規避綜述

摘要:國際貿易是高收益與高難度、高風險并存的,如何做到既要拓展國際出口業務又能有效地防范風險?作為企業的核心與骨干必須準確把握上述問題。本文首先闡述了國際貿易風險具有的兩個功能,其次,分析了國際貿易風險的特性。最后,就國際貿易中風險的規避方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國際貿易;風險;預見;規避方法

1、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內企業與國際市場接軌,但機遇與挑戰并存,在國際貿易中還存在不少風險。國際貿易業務中,由于受不可知因素的影響,與外方發生貿易糾紛是不可避免的。國際買方可能采用以下手段損害賣方企業利益:利用中國出口商對國際貿易規則不熟悉而設圈套進行欺詐,從而侵吞貨款;因自身財務問題而拖欠貨款,甚至破產倒閉從而逃避債務;因市場問題,以各種理由中止與中國廠商的合同、并拒收貨物,或采用拒付貨款、要求降價等手段讓中國廠商蒙受損失;發生國際貿易糾紛時,中外雙方解決爭議因人力、物力的消耗造成的成本較高問題。

國際貿易風險主要是指在國際貿易業務流程中發生的風險。比如在交易前的準備環節,由于市場調查失真而引起的信用風險。由于國際貿易是一個緊緊依賴于環境的活動,尤其是對國際環境的依賴,所以,誘導國際貿易的風險因素極為繁多,國際市場競爭的激烈,國際國內環境的復雜多變,更使得國際貿易風險因素復雜化而難以準確把握,致使國際貿易風險事件經常發生,并導致重大的風險損失。然而,也正是環境的復雜多變,又給國際貿易帶來了有利的機會,使國際貿易活動有可能獲得風險收人。企業常常會對這種風險收人與風險損失、風險成本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進行決策并實施相應的管理行為。本文就國際貿易中風險的預見及規避方法進行深入的探討。

2、國際貿易風險的功能、特性及規避

查看全文

缺血性腦中風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缺血性腦中風病因病機辯證論治

【論文摘要】根據腦為元神之腑的理論,本文提出缺血性腦中風的中醫病名,明確本病的病位在腦,并在病機上提出陽亢血菀、痰瘀互結、氣虛血瘀、肝腎陰虛、氣血兩虛等,致腦絡阻塞,元神不利,失于支配而發諸癥,并在辯證上分清病情之輕重,分為陽亢血菀、痰瘀阻絡、氣虛血瘀、肝腎陰虛、氣血兩虛、氣虛陽脫等六個基本證型進行施治。

缺血性腦中風屬傳統“中風”范疇,部分屬“眩暈、頭痛、風痹”等范疇。其實在《內經》里面已認識到重癥中風病位在頭,如“大怒則形氣絕,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汗出偏沮,使人偏估”,這個“上”指的就是頭部,菀者,盛而上沖也。估,就是不用的意思,偏估就是半身不利或不遂。《雜病論》“或左或右,……歪僻不遂……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中風使然。”這是典型的腦中風癥狀。但遺憾的是后世沒有很好地繼承和發揚《內經》“血菀于上”學說,而逐漸形成了中經絡、中臟腑之說,并沿用至今。由中經絡的癥狀描述來看,則似乎與腦無關。明代李時珍提出“腦為元神之腑”學說,對腦的作用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元神”即人的真神、主神,元神主宰人的一切活動,為今天的腦中風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清代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進一步認識到腦的作用,腦為生命之中樞,腦主神明,統管思維、運動、語言、功能協調等一切活動。但近代對這些的認識卻沒有進一步發揚,一直沿用古代之說,中風的學術理論千百年未變,阻礙了缺血性腦中風研究的進一步發展,雖然現代醫學“腦梗塞”的診斷已十分明確,但中醫學界時至今日才形成“缺血性腦中風”的確切診斷。

1病名新論

“中風”是傳統中醫病名,隨著醫學的發展,現代中醫學引用了現代醫學的特殊檢查,上世紀末行業標準將中風分成“缺血性中風”和“出血性中風”兩種,但還沒有明確指出病位在腦。本文命名的“缺血性腦中風”則進一步吸取了古今病名的長處,突出了“腦”的作用,更進一步準確地反映了本病的部位在腦,雖然只是在傳統病名前增加了一個“腦”字,但卻是現代中醫學在該病認識上的重大突破,是時至今日中醫學最為合適的病名,最終完善了該病的診斷命名。如果基層無影像學支持,只有典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難以明確是否缺血,則只能統稱為“腦中風”,即使臨床癥狀不典型,如只有頭暈頭痛,沒有肢體不利、語言不利等癥,只要影像學支持,又能排除其它腦病,亦能診斷為“缺血性腦中風”,只有如此,中醫學才能與時俱進。

2病因病機探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