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范文10篇

時間:2024-04-18 00:24:45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中國傳統節日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蒙古族的傳統節日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歷新年,蒙古語為“查干薩仁”,即白色的月。夏季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時節,草原要舉行那達幕大會,具體時間自定,這種節日性活動,規模可大可小,甚至一個家庭就可以舉辦。屆時方圓幾十里、上百里內的牧民都會舉家騎馬趕車前去參加。其他節日還有由生產活動、宗教祭祀儀式演變成的祭敖包、馬奶節、剪羊毛節等。

蒙古族年節

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關于蒙古年節傳說不一。據史書記載,自元朝起蒙古族接受了漢族歷法,因此,蒙古族白月與漢族春節正月相符。這就是蒙古族過“春節”的由來。蒙古族年節,雖然與漢族節一致,并吸收了一些漢族習俗,如吃五更餃子,放鞭炮等,但也有很多蒙古族傳統習俗。如除夕吃“手把肉”,牧區自然沒問題,就是農區蒙古族,在肉食比較困難的情況下,也要吃一頓“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親朋間互贈哈達,恭賀新年吉祥如意。

那達慕

蒙古語意為“游戲”或“娛樂”。原指蒙古族傳統的“男子三競技”——摔跤、賽馬和射箭。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今天的包括多種文化娛樂內容的盛大慶典活動。歷史上的那達慕不受時間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軍隊出征、凱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慶典等場合舉行。今天的那達慕,每年在夏秋之交舉行,一般是看當年牧業的生產情況,小豐收小開,大豐收大開。活動內容除了傳統的“男子三競技”,還有文藝演出、田徑比賽和各類經濟文化展覽以及訂貨洽談、物資交流等。

馬奶節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的嘴后,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彝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三月花會(圖)

三月花會是云南省祿豐縣高峰一帶彝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三日舉行。

此時正值馬櫻花盛開,方圓數十里的彝族青年男女們在這一逃詡要身著盛裝,聚集在當地花山梁子上,大家唱歌跳舞,直到日落西山才告別回家。也有的青年男女在一起互相交流,感覺情投意龠便成雙成對躲入密林中互訴衷腸。

關于三月花會,有一則傳說,古時候這個地區,彝族由于受外族挑撥離間,內部產生了隔閡,甚至發生過械斗,嚴重破壞了這個地區民族的和睦相處的寧靜環境。后來在三月十三日他們和解了,于是人們在這天唱歌跳舞以示慶賀。年復一年,相沿成習,形成了彝族的一個民間節日。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仫佬族節日的禁忌

仫佬族的民間禁忌并不多,重要的是年節的十一禁忌。

忌天亮才起床。大年初一這天要天未亮就起床,不然的話這一年田土會崩垮。

忌打破東西和撥火,否則縫衣斷針鋤地斷鋤。

忌掃地。大年初一不得掃地,否則錢財將被掃出去,今后不再招財。

忌吃青菜。大年初一不得吃青菜,否則鳥獸會把地里種下的玉米挖起來吃掉,今年沒有收成。

忌吃葷。大年初一不得吃葷菜,否則家畜會生病、發瘟。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節日的祝賀

世界各國都有許多自己的節日,有官方規定的節日;也有民間的、傳統的節日;還有一些是有廣泛群眾參加的宗教節日。當節日到來的時候,人們用各種方式表示慶祝,國家之間也常常互致祝賀,以促進友好關系的發展。

一、國慶節

國慶節是每個國家的重要節日,但各國國慶節的名稱有所不同。世界上許多國家叫“國慶節”或“國慶日”;還有很多國家叫“獨立日”或“獨立節”;其余的有叫“共和日”、“共和國日”、“革命日”、“解放日”、“國家復興節”、“憲法日”等;還有直接以國名加上“日”的,如“澳大利亞日”、“巴基斯坦日”;有的則以國王的生日或登基日為國慶,如遇國王更替,國慶的具體日期也隨之更換。

法國是心7月14日法國大革命時巴黎群眾搗毀巴士底監獄這一天為國慶。1989年,當法國革命200周年的時候,法國舉行了十分隆重的慶祝活動。當天,在巴黎愛麗舍田園大街上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式。300多輛裝甲車、5000名士兵、250架飛機及直升機參加了閱兵式。33位外國元首或政府首腦以及一萬多位外賓參加了慶典儀式。80多萬觀眾觀看了儀式。晚上,在雄壯的《馬賽曲》樂曲聲中,20萬支煙火騰空升起,8000多來自世界各民族的演員參加了協和廣場上的演出。

美國是以7月4日獨立日為國慶。每年這一天,全美大大小小的教堂鐘聲齊鳴。各地居民自發地舉行慶祝游行。大街上程式彩車、模型車、雜技車等同歡樂的人群一起,組成了浩浩蕩蕩的游行隊伍。游行結束,人們聚在公園或其他公共場所共同歡度節日。

英國的國慶是女王的“官方生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真正生日是1926年4月21日,而其“官方生日”則定在每年靠近6月11日的那個星期六。這時候,倫敦天氣比較好。主要活動是由女王親自檢閱“軍旗敬禮分列式”。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瑤族古靈精怪的節日

二月初-趕鳥節

每年二月初一,湖南江華山區瑤族要過趕鳥節。這是為了紀念古代瑤族人民,用歌聲吸引鳥雀,保住剛播下的包谷種子免遭鳥雀啄食,取得豐收的歷史。

全族青年對唱情歌

這天不論晴天下雨,方圓五六十里的青年都要聚會在白頭山。他們身著瑤族節日盛裝,頭扎彩帕,腳穿繡花鞋襪,撐青布洋傘,在白頭山上或兩男兩女,或四男四女,對坐青草坪、巖頭上,依偎松樹下,甜蜜地對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謎子歌,從日出唱到月亮升起,直到夜露濕透頭帕,才男送女、女送男,走一程唱一程,依依不舍地告別。

鳥仔粑把鳥雀咀殼黏住

當青年們忙著趕會對歌、尋覓知音時,老人們則在家中把連夜舂好的糯米粑,捏成銅錢大小,戳在竹枝上,插在神堂或堂屋門旁,名叫「鳥仔粑」,任憑小孩與鳥雀取食,說是「鳥雀」啄了粑粑,就會把嘴殼黏住,再不會糟蹋五谷了。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中國節日之中國三大冥節

清明,又稱鬼節,中國鬼節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要上墳,同時有踏青的習俗,把新土往墳上揚,添墳。以前清明也叫寒食節,曾長達百日,曹操改為一天,唐改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滅,出寒食后,從宮中傳出新火。清明還要插柳枝,戴柳條帽,放風箏,蕩秋千。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后定為地宮圣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團圓,因此又是鬼節,是中國三大冥節中最重要的一個,設有道場,放饅頭給孤魂野鬼吃,這一天要祭祖、上墳、點荷燈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觀舉行盛大法會祈福吉祥道場,內容是為死者的靈魂超度。佛教這一天是盂蘭盆會的日子,內容也是為亡靈超度,盂蘭本意是解放倒懸,來自目蓮救母的故事。

寒衣節(十月初一),上墳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買紙扎成,包起來晚上在門前燒。欽天監要在這一天頒布新的皇歷。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中國情人節習俗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同一個七夕節,全國各地的節日活動內容也各不相同,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特色。這里略加闡述各地區的活動。

在江蘇嘉興塘匯鄉古竇涇村,有七夕香橋會。每年七夕,人們都趕來參與,搭制香橋。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以紙包著的線香)搭成的長約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梁,裝上欄桿,于欄桿上扎上五色線制成的花裝飾。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后將香橋焚化,象征著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這香橋,是由傳說中的鵲橋傳說衍化而來。

在膠東地區,多于七夕拜七姐神。年輕婦女穿上新裝,歡聚一堂,于庭中盟結七姐妹,口唱歌謠:“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針,不圖你線,光學你七十二樣好手段。”不少地方還制作“巧花”,少女們用面粉制牡丹、蓮、梅、蘭、菊等帶花的餅饃食品(或稱巧果),還有巧菜,即于酒盅中培育麥芽(此即宋代的“種生”),用巧果、巧菜來祭祀織女。

在陜西,七夕夜女孩子們則要用稻草扎成個一米多高的“巧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織女),并讓她穿上女孩子的綠襖紅裙,坐在庭院里;女孩子們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種好的豆芽、蔥芽(即“種生”,婦女們稱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擴一碗清水中,浮在水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針引線,競爭快慢;舉行剪窗花比賽,以爭智巧。

在福建,婦女、女孩子們擺設香爐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中插花,還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和織女用的脂粉。祭拜雙星后,即把獻給織女的脂粉分成兩半,一半投向屋頂給織女,一半自己梳妝美容。相傳與織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麗容貌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擺設,寓有求生育之意。婦女們并吃茶食瓜果,玩乞巧游戲。

在廣東,最重視七夕節的是清代、民國年間,并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國年間,并流傳有許許多多有趣的風習。屈大均《廣東新語》中,即已記載了清初“七娘會”的盛況,民間多稱“拜七姐”。據參加過民國年間的“拜七姐”活動的老人回憶,廣州西關一帶,尤為盛行“拜七姐”。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少婦中進行(男子與老年婦女只能在一旁觀看,并行禮祭拜而已),預先由要好的十數名姐妹組織起來準備“拜七姐”,在六月份便要將一些稻谷、麥粒、綠豆等浸在瓷碗里,讓它們發芽。臨近七夕就更加忙碌,要湊起一些錢,請家里人幫忙,用竹篾紙扎糊起一座鵲橋并且制作各種各樣的精美手工藝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廳堂中擺設八仙桌,系上刺繡臺圍(桌裙),擺上各種精彩紛呈的花果制品及女紅巧物,大顯女兒們的巧藝。有用剪紙紅花帶圍著的谷秧、豆芽盤,盤中點著油燈,燈光透出彩畫薄紙燈罩,艷彩奪目;有精心布置的插花,幽香四溢的白蘭、茉莉、素馨及其他鮮花插在銅瓷花瓶里;有茶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還有把蘋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疊成各種鳥獸等形狀的果盤;寸許長的繡花衣裙鞋襪及花木屐;用金銀彩線織繡的小羅帳、被單、簾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種豆粟苗配細木砌的亭臺樓閣,總之是越細致越顯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燈草芯、彩紙制成各種形式的塔樓、桌椅、瓶爐、花果、文房四寶及各種花紋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還掛一盞盞的玻璃或彩紙的花燈、宮燈及柚皮、蛋殼燈(上雕山水花鳥圖案),動物形燈。最惹人愛的,是女兒們用彩綢扎制的精美的雛偶,即布娃娃。雛偶有牛郎、織女及一對小兒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層,下邊是吹蕭彈琴舞蹈的小兒形象,慶賀雙星相會之意。還有“西廂”、“紅樓”、“楊門女將”等成套的戲劇人物形象(也與瓷塑雛偶,是家長買給小兒女作節日禮物的)。另外,當然也少不了陳列化妝用品,如小胭脂盒、鏡、彩梳、絨花、脂粉等,既供織女使用,也供女兒們自用。還有蠟制瓜果、小動物等。此外就是甜咸點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不可少的是燭臺、香爐、插上香燭,并用最好的檀香點燃。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少數民族節日福建媽祖節

節日:福建媽祖節

流行民族:漢族

流行區域:福建湄州島

舉辦時段:農歷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

活動內容:

農歷三月二十三和九月初九,分別是被奉為海神的媽祖的誕生日和忌日。每到這兩日,數以萬計的臺胞和當地民眾都來朝圣媽祖。節期有拜媽祖、媽祖文化研討、工藝品展銷活動。可觀賞富有特色的民間歌舞,品嘗閩菜。

查看全文

中國傳統節日: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飛出幸福的歌(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人民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潑水節也就是傣歷新年,傣語稱"尚健""尚罕",是送舊迎新的日子。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后十天左右)舉行。

每逢潑水節,兒童們紛紛砍竹作水槍,家家戶戶的門框窗戶上都貼上各式各樣的剪紙,城鎮的主要街道上搭起牌坊,頂端站立著象徵幸福吉祥的金孔雀。傣族男女老少則穿上節日的盛裝,成群結隊地上山去采摘野花做花房。中午,婦女則各挑一擔清水潑到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接著青年男女提著木桶臉盆,互相追逐,你我潑,水花飛濺。被人潑得越多,說明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被潑的人也就越高興。節日里,傣族人民還要放孔明燈,舉行龍舟比賽。當龍舟在江上前進時,船上就會不斷傳來"洪一窩洪一窩"的鑼聲和"水水水"的歡呼聲,匯成一曲動人心弦的交響樂。

洗污凈身的傳說

在很早以前,傣族地區有一個兇狠殘暴的魔王。他無惡不作,到處燒殺搶劫奸淫婦女,人們對他恨之入骨。但由於他法術神妙,水淹不死,火燒不化,刀劍不入,誰也無法殺死他。這個魔王非常好色,已經有11個妻子,卻又搶來一個聰明漂亮的姑娘。這個姑娘恨透了他,表面上裝著若無其事,十分親近他,實則在找機會想辦法制服他。有一天,魔王泄露了秘密,姑娘便殺了他,但是魔王的頭處理不掉。姑娘和其他的11個妻子一起,想用火燒,誰知頭一碰火,到處都燃起來;頭拋到河里,河水就泛濫成災------只有他的妻子們抱起時才平安無事,12個姐妹只好輪流抱住這個血淋淋的魔頭。由于魔頭滾燙,大家只好輪流不停地潑水降溫,沖洗血污。就這樣,她們一人輪抱一年,直到魔頭死去。傣族人民為了紀念她們為民除害的勇敢精神,便在翌年傣歷六月舉行潑水節,作為洗污凈身的一種祝福。潑水節就這樣開始流傳下來,并逐漸發展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的隆重節日.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