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屬性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0 10:36:2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資產屬性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資產屬性與計量模式思索
1資產的定義及屬性
資產的概念是會計學最重要的概念,現行的準則定義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2)資產應為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3)資產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資產的定義主要有四種觀點。
1.1未消逝成本觀
未消逝成本觀是對資產性質的早期描述。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佩頓和利特爾頓在《公司會計準則導論》(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確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觀。他們認為:“成本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中已經消耗的成本為費用,未耗用的成本為資產”。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資產是營業或生產要素獲得以后尚未達到營業成本和費用階段的那部分余額,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額。顯然,這種觀點同歷史成本會計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著重從會計計量的角度來定義資產,強調了資產取得與生產耗費之間的聯系。
1.2借方余額觀
會計制度改革對資產計量屬性影響研究論文
摘要: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會計目標,而會計計量是實現會計目標的重要環節。本文闡述了我國會計制度改革四個階段對資產計量屬性產生的影響,剖析了由于會計制度的變革帶來的資產計量屬性多元化對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貢獻。
關鍵詞:會計目標;會計計量屬性;歷史成本;公允價值
一、會計目標與會計計量屬性的關系
會計界關于會計目標的研究,主要有兩個流派:受托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受托責任學派認為:由于社會資源(主要是資本)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資源的受托者就負有了對資源的委托者解釋、說明其活動及結果的義務。因此,會計的目標就是向資源的提供者報告資源受托管理的情況。為了有效地協調委托和受托的關系,客觀、公正地反映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在會計信息質量方面應強調客觀性,在會計確認上只確認企業實際已發生的經濟事項,在會計計量上,由于歷史成本具有客觀性和可驗證性,因此堅持采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以有效反映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決策有用學派認為:會計的目標就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利于其決策的會計信息,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有用性。從會計確認上,認為:會計不僅應確認實際已發生的經濟事項,還要確認那些雖然尚未發生但對企業已有影響的經濟事項,以滿足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在會計計量上,主張以歷史成本為主,鼓勵在物價變動情況下多種計量屬性的并行。然而無論哪個流派,會計界都應該關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是誰?二是會計信息的用途是什么?三是什么樣的會計信息是有用?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包括現實和潛在的投資者、信貸者和其他相關利益主體;會計信息的用途是使用者利用會計信息作為經濟決策的依據,并評估治理層受托責任的履行情況;這就需要會計信息有相應的質量保證,即要求通過財務報告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是可靠的和相關的。
眾所周知,會計信息的產生過程與會計的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包括披露)之間關系密切,其中確認和計量是核心。所謂會計計量,是指運用特定的計量單位,選擇合理的計量屬性,確定應予記錄的交易或事項金額的會計量化過程。按照西方會計研究成果認為:對會計計量屬性一般從時間(過去、現在、未來)和流向(投入、產出)兩個方面考慮。從而產生出:歷史成本(從過去投入角度計量)、現行成本(從現在投入角度計量)、現行售價(從現在產出角度計量)可變現凈值(從未來產出角度計量)、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從未來產出角度計量)等。計量屬性的不同選擇,會使相同的計量對象表現為不同的貨幣金額。例如:2003年末購入的一棟購價為100萬的辦公樓,假如不計算殘值并按50年折舊,如果采用歷史成本計量,那么到2008年末其價值為90萬元;如果以現行成本計量,假設2003年末到2008年該地區該類房地產價格上漲了一倍,那么2008年末按以現行成本計量的價值可能180萬元。可見,不同的計量屬性,會使相同的會計要素表現為不同的貨幣數量,從而使會計信息反映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建立在不同的計量屬性上。
那么,在會計實務中,究竟應該在何時采用何種會計計量屬性呢?這個問題最終還得回到會計目標上來并最終服務于會計目標。如果信息使用者要求以反映經營者的受托責任為目標,可能歷史成本便成為會計計量屬性的主導模式;如果會計目標更多地傾向于決策有用觀時,特別是對于那些在持有期間,價格波動較大,歷史成本難以追蹤市場價值的資產(如股票,期貨等)當信息使用者會計目標開始更多地傾向于決策有用觀時,一些其他計量屬性,例如公允價值可能成為會計計量屬性的首選模式。由此可見,一方面不同的會計目標理論會產生不同的會計計量觀點;另一方面,會計計量是實現會計目標的重要環節,不同的會計計量模式提供的會計信息側重點不同,由此決定了會計系統運行的終極目標不同。
資產屬性與會計計量模式探討論文
1資產的定義及屬性
資產的概念是會計學最重要的概念,現行的準則定義是指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的資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資產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2)資產應為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3)資產是由企業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
從歷史的發展來看,資產的定義主要有四種觀點。
1.1未消逝成本觀
未消逝成本觀是對資產性質的早期描述。美國著名會計學家佩頓和利特爾頓在《公司會計準則導論》(anintroductiontocorporatestandard)(1940)中明確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觀。他們認為:“成本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中已經消耗的成本為費用,未耗用的成本為資產”。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資產是營業或生產要素獲得以后尚未達到營業成本和費用階段的那部分余額,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額。顯然,這種觀點同歷史成本會計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著重從會計計量的角度來定義資產,強調了資產取得與生產耗費之間的聯系。
1.2借方余額觀
公路經營企業公路資產屬性分析論文
1.公路資產
l有形公路資產
在當前,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管理條規定,“公路”是指經公路主管部門驗收認定的城問城鄉間、鄉間能行駛汽車的公共道路公路包括公路的路基、路面、橋梁、涵洞、隧道“公路設施”是指公路的排水設備、防護構造物、交叉道口界碑、測樁、安全設施、通訊沒施、檢測及監控設施、養護設施、渡口碼頭、花草林木、專用房屋等。路基、路面、橋梁、涵洞、隧道是構成公路的基本要素。路基、路面是每一條公路的必備要素;橋梁、涵洞、隧道并不是公路必不可缺的。因此,有形公路資產就是指公路實物及其附屬的必備設施。
2、無形公路資產
公路資產從一個更廣的意義上來說既包括有形的公路實物資產,即公路實物及其附屬的必備設施,也包括在我國現有的市場經濟深化條件下產生的由有形公路資產派生出來的相關財產權利,即依附于公路實物之上的公路收費經營權。因此,無形公路資產就是指公路收費經營權資產。
Ⅱ.我國公路經營企業公路資產的屬性
計量屬性應用于新會計準則論文
摘要:新的《企業會計準則》全面引入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和公允價值5種計量屬性,實現了計量基礎的多元化。不同的計量屬性有著不同的特點和適用對象,應依據具體情況選擇計量屬性。
關鍵詞:會計準則;計量屬性;選擇
計量是會計的一個基本和核心環節,美籍會計學家井尻雄士教授在1979年出版的《會計計量理論》中提出:“會計計量是會計系統的核心職能”。會計計量是指在一定的計量尺度下,選擇合理的計量屬性,對計量客體進行的價值計量。會計計量的構成包括:計量尺度和計量屬性。在會計的理論和實務上,除非一個國家或地區發生惡性通貨膨脹,計量尺度都是該國家或地區的名義貨幣。計量的關鍵在于計量屬性的選擇,它對會計信息質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的新企業會計準則,在會計計量的重要問題上實現了突破性進展,其核心是引入了公允價值計量屬性,采用多種計量屬性并用的會計計量模式。本文就計量屬性的選擇及應用做一些分析和探討。
一、對多種計量屬性的評述
所謂計量屬性,是指被計量客體的特征或外在表現形式。我國財政部為規范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行為,保證會計信息質量,于2006年2月15日新頒布了企業會計基本準則和38個企業會計具體準則,自2007年l月l日起在上市公司實施,同時也鼓勵其他企業執行。新的會計基本準則第9章——會計計量中明確了會計計量屬性包括:
第一,歷史成本。新準則規定,在歷史成本計量下,資產按照購置時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或者按照購置資產時所付出的等價的公允價值計量;負債按照因承擔現時義務而收到的款項或資產的金額,或者承擔現時義務的合同金額,或者按照日常活動中為償還負債預期需要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的金額計量。因此,不論是資產或是負債,兩者強調的都是交易成交時發生的金額。其中,資產的歷史成本計量強調的是資產購置時支付或付出的金額,而負債的歷史成本計量強調的是現時義務或預期支付金額。所以,歷史成本的本質特征:一是歷史成本的計量時點是交易發生時,金額是交易成交時的市場價格或交換價格;二是歷史成本屬于過去的成交價格,一經入賬,此后不必隨市場價格的變動而變動。
企業會計計量屬性分析論文
[摘要]資產的價值量可以按其成本屬性計量也可按其收益屬性計量。不同計量屬性下會計數據的經濟意義不同,所反映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不同,計量過程的復雜性也不同。不同的計量屬性可以體現資產的不同實現方式。計量屬性的選擇,應從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出發,綜合考慮相關因素。我國新會計準則采用了多種成本、公允價值、收益屬性構成的計量屬性體系,在某些方面可以說有跨越性進步,相形之下,我國會計計量制度則需要完善。
[關鍵詞]計量屬性;綜合計量模式;制度;規范性
我國新會計準則對企業會計計量屬性的采用作了重大調整,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計量屬性制度。現行制度關于會計計量屬性的重新安排,一方面需要在會計實務中準確執行方可體現其優越性,而深刻理解計量屬性的意義、特點是正確采用各種計量屬性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新準則對會計計量屬性所做的調整,在當前環境下又可能還存在某些缺陷,需要加以論證、分析,以便進一步完善。這些都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要的會計理論和實踐問題。
一、新會計準則下的會計計量屬性及種類詮釋
從理論的角度,會計計量屬性是指“所予計量的某一要素的特性方面”。然而,任何對象都有不同特性方面的量,我們通常指明某種對象的數量時,都是指其特定方面按特定條件計算的數量。
資產都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因此,資產的計量可以針對其自然屬性也可針對其社會屬性。資產自然屬性即物理特性方面,主要有重量、體積、面積、容積、包裝單位、功能單位等;資產的社會屬性即資產的價值屬性方面,可以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企業的任何資產都由支付一定代價而獲得,又都最終用來換取一定的經濟利益。因而某一單位物理量資產所含的價值量,既可按其所費代價(成本)計算,也可按其可換入的經濟利益(收益)計算,即資產價值量的計量有兩種不同的計量屬性。現代會計的“計量”主要指價值量方面的計量。
會計計量屬性應用選擇論文
摘要:會計信息是經過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等程序產生的。會計計量的關鍵在于計量屬性的選擇,它對會計信息質量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企業會計準則采用多重計量屬性的背景下,會計計量屬性的選擇應重點考慮宏觀經濟環境、投資者和經營者利益、企業經營性質、使用成本、會計人員的素質等因素。
關鍵詞:會計計量屬性;歷史成本;公允價值;計量模式
新會計準則體系在計量屬性上要求大多數經濟業務應當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如確有必要采用重置成本、可變現凈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并可靠計量,這是我國會計計量屬性的重大變革。企業在對經濟業務進行計量時,該如何選用會計計量屬性,才能保證對外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符合準則的要求,形成能夠符合會計目標的計量模式?本文就此作些分析和探討。
一、各種計量屬性的特征
《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的計量屬性包括:
(一)歷史成本
現值計量屬性探究論文
一、現值計量屬性的應用
新會計準則中,現值計量屬性具體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固定資產初始計量
新準則對購買固定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情況下的會計處理做出了具體規定,要求企業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固定資產的成本。
企業購買固定資產通常在正常信用條件期限內付款,但也會發生超過正常信用條件購買固定資產的經濟業務事項。如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資產,且在合同中規定的付款期限比較長,超過了正常信用條件,通常在3年以上。在這種情況下,該類購貨合同實質上具有融資租賃性質,購入資產的成本不能以各期付款額之和確定,而應以各期付款額的現值之和確定。
固定資產購買價款的現值,應當按照各期支付的購買價款選擇恰當的折現率進行折現后的金額加以確定。各期實際支付的價款與購買價款現值之間的差額,如果符合資本化條件,應當計入固定資產成本,其余部分應當在信用期間內確認為財務費用,計入當期損益。
現值計量屬性應用分析論文
摘要:新會計準則在資產減值等準則中,廣泛采用了現值的計量屬性,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者服務的理念。本文重點闡述現值屬性的應用及其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現值;應用;影響
新會計準則在資產減值等準則中,廣泛采用了現值的計量屬性,強化了為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等利益相關者服務的理念。
一、現值計量屬性的應用
新會計準則中,現值計量屬性具體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固定資產初始計量
現代會計計量屬性研究論文
所謂會計計量,是指針對會計對象內在的數量關系進行衡量、計算和確定,將其轉化為以貨幣表現的財務信息及其他信息,以綜合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動狀況。作為會計計量的組成要素,計量屬性是會計計量對象的數量化特征和外在表現形式。計量屬性的不同選擇,會使相同的計量對象表現為不同的貨幣數額。可以說,計量屬性的不同是區分會計計量模式的主要標準。
長期以來,傳統的財務會計堅持權責發生制原則、強調以歷史成本作為單一的計量屬性。權責發生制也稱應計制,自收付實現制演變而來,它以持續經營和會計分期假設為理論依據,根據收入或費用的實際發生與否,也即以權責關系的實際發生期間作為確認與計量的時間標準。歷史成本原則是指企業的各種資產應當按其取得或購建時發生的實際成本進行核算。客觀地講,傳統會計采用的這種計量屬性在提供具有充分客觀性、可驗證性的會計信息,正確反映物權、所有權轉移、合理配比收入與費用,體現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與國果關系,均衡各期損益,公允衡量企業經營業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和復雜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跨國、跨行業經營,橫向、縱向抑或混合合并的公司比比皆是,關聯交易日趨隱蔽,創造性經濟業務層出不窮。所有這些變化,猛烈撞擊了傳統財務會計模式,并對其計量屬性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致使現代會計再也不能對其他計量屬性熟視無睹,而是合理地兼收并蓄,糅合各種計量屬性,吸彼家之長,避己家之短,最終形成了現代會計的多重計量屬性。
一、現代會計多重計量屬性的具體體現
(-)現金流量表的編制凸現了收付實現制原則。
基于傳統會計模式下會計分期的假設,認為假定“采用權責發生制會計得出的企業收益方面的信息,比只依靠現金收付說明的財務狀況更為有用”(FASB-SFACNO.IHIGHLIGHTS)。于是,傳統會計全面采用該項原則確認收入、費用及資產、負債,并編制相應的財務報告。然而,自20世紀70年代現金流量表首次在美國受到關注以來,時至今日,以收付實現制根據收入或費用的實際收付與否,以收付關系的實際發生期間作為確認與計量的時間標準為原則編制的現金流量表成為第三報表,且其在財務報告中的地位如日中天、蒸蒸日上。于是,在同一份財務報告中便客觀存在有按不同確認標準編制的會計報表,從而構成了對傳統會計單一計量屬性最為有力的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