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把社會各方面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

時間:2022-04-24 09:02:00

導語:為什么要把社會各方面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什么要把社會各方面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

同志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偉大而艱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需要全社會各個方面忠誠于祖國和社會主義的優秀分子,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帶領群眾共同加以推進。”黨在以來自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干部的黨員作為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的同時,“也應該把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自覺為黨的路線和綱領而奮斗、經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社會其他方面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這個論斷,是我們黨自覺地從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高度思考問題得出的科學結論,對于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保證黨擔負起領導中華民族復興大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執政黨的高度看待入黨條件問題

我們黨有一條歷史經驗,就是黨的建設要緊密圍繞黨的政治路線來進行。黨的組織任務,向來都是服從和服務于黨的政治任務的。吸收什么樣的人入黨,為什么要吸收他們入黨,都與黨所處的歷史地位密切相關,與實現黨的目標和任務密切相關。

和過去相比,我們黨所處的地位和所面臨的環境、任務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意識到這種變化,是一個黨能夠因應時代變化、緊跟時代潮流的前提。我們黨在這個問題上的深刻覺醒,在同志的“七一”講話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精辟地概括道:“我們黨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一個在受到外部封鎖的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边@里指出了我們黨的兩個突出特點:其一,我們是一個長期掌握政權的執政黨;其二,我們是一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由于我們長期受蘇聯計劃經濟模式的影響,與之相應的黨的建設也更多地是停留在領導革命斗爭的模式上。因此,什么是執政黨、怎樣建設這個黨的基本問題,實際上在很長一個時期里并沒有完全搞清楚。從這個角度看,重新明確我們是一個執政黨,不但必要,而且具有異乎尋常的意義。

執政黨之于不執政的黨,最重大的區別之一,就在于黨的任務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今天我們黨面臨的根本任務是什么?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就是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這是我們不可動搖的方向。要實現這個根本任務,執政黨就必須把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力量都想方設法凝聚、整合在一起,形成推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巨大動力。歸根結底,只有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才能為黨執政提供源源不斷的合法性基礎。

黨的隊伍建設,毫無疑問應該與黨的這一目標和任務相適應。無論是公有制經濟,還是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發展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首先要把在各種所有制形式中發展經濟的優秀分子都吸引到自己身邊。只有把各方面的優秀分子都集中在我們黨的旗幟下,并在黨的熔爐中加以教育和訓練,把他們鍛造成為堅定的共產黨人,黨才能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始終成為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發展市場經濟,駕馭市場經濟,都只能是空談。

有人說,把社會各階層的優秀分子都吸收到黨內,就意味著把我們黨改變成了“全民黨”。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不能把面向社會各階層吸收黨員和“全民黨”等同起來。如果這樣去推斷,那么,我們黨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經成了“全民黨”。因為那時,我們黨對來自社會各階層的人都持“熱烈歡迎的態度,向他們開門”。我們通常把社會叫做“全民黨”。為什么?主要不是因為社會向社會各階層開放,而是因為社會為了把選民群眾吸引到自己身邊,贏得更多的選票,強調任何人不分世界觀,不分宗教信仰,只要愿意,都可以成為黨員。我們黨不是這樣做,也不可能這樣做。黨把自己的社會基礎擴大到社會各階層和群體,并不等于這些階層和群體的人都可以入黨,就如同說我們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并不等于所有工人都可以成為黨員一樣。我們要吸收的是這些階層和群體中的優秀分子。具備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愿意為黨的綱領而奮斗,是這些優秀分子的共同特點,也是他們入黨的必備條件。這樣的優秀分子進入黨內,能夠很好地承擔黨員的義務,行使黨員的權利,成為合格的共產黨員,對于我們黨更好地履行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具有積極的作用。這樣的黨,和所謂的“全民黨”毫無干系。

把入黨條件問題與社會階層構成變化結合起來認識

作為執政黨,思考黨的建設問題最終要以擴大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為落腳點。從這個高度看待入黨條件問題,就應當把它與當代社會階層構成的深刻變化結合起來認識。這些正在發生著的變化,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是得到了充分體現的。

首先,在科技革命的推動和知識經濟的引導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腦力勞動者。這在兩個地方反映尤其突出。一是,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廣泛運用,勞動者越來越知識化,知識分子在勞動者中的比例越來越大。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同先進的科學技術即先進的社會生產力相聯系,在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倍牵诂F代社會化生產條件下,經營管理者的作用越來越顯著。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管理者具有生產關系體現者和生產力因素這樣的兩重性。在社會化大生產中,構成生產力的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只有通過經營管理者組織起來,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在生產力各種要素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尤其取決于經營管理水平的高低。企業競爭力的大小,也直接取決于經營管理者的能力。管理勞動日益重要,反映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面對上述新的變化,我們必須改變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只把體力勞動者看作勞動者的觀點是片面的不對的,貶低經營管理勞動的觀點也是片面的不對的。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體力勞動者是社會主義勞動者,腦力勞動者和經營管理者也是社會主義勞動者。腦力勞動者和經營管理者都屬于現代工人階級的范疇,是工人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豐富和擴大了工人階級的內涵,大大改善了工人階級的整體素質。如果入黨條件不足以反映這些新變化,那它就是落后于時代的。

其次,“無產”不再是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標志。我國工人階級早已成了掌握政權的階級。把握當今時代工人階級的內涵,特別應當注意的一點,就是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把工人階級和“無產”劃等號。在我國,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財富被創造出來。這些財富,理所當然地歸人民所有。這種占有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勞動者共同占有,一種是個人所有。隨著社會向前發展,社會財富的積累,居民收入持續增加,個人財富的積累也必然越來越多。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勞動者都不再是、也不可能是通常意義上的無產的勞動者,而是成了、或正在變成有產的勞動者。這種變化,絲毫也不違背共產黨的初衷。共產黨搞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目的,就是要讓無產者都變成有產者,變成社會的主人,過上幸福的生活,而絕不是要讓所有的人都變成無產者。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強調的:“共產主義并不剝奪任何人占有社會產品的權力,它只剝奪利用這種占有去奴役他人勞動的權力?!辈豢吹竭@些,仍然簡單地把有沒有財產、有多少財產當作判斷人們政治上先進與落后的標準,當作區分工人階級和其他階級、階層的標準,顯然是一種過時的觀念。

尤其應當注意的是,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由于人們就業方式的多樣化,社會分工意義上的所有者、經營者和勞動者之間的界限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有的人今天受雇于人,明天可能會自己辦企業。有的人幾種角色兼而有之:既是所有者,同時又是經營者和勞動者,例如在本企業持股的工人和管理人員。有的人既在工廠做工,8小時之內是勞動者,下了班又去炒股、做買賣,8小時以外又是股東、經營者。這是社會經濟發展、財富積累的必然趨勢,完全符合所有制形式和就業形式多樣化發展的規律。從根本上說,社會主義本身就是要逐步消除勞動者“無產”的現象,縮小勞動者與所有者的鴻溝,最終消滅兩者的對立。如果對時代的變化無動于衷、麻木不仁,仍然把關于工人階級的概念固定在傳統的理解上,那就等于把黨的階級基礎封閉在狹小的范圍內。帶著這種觀念來看待入黨條件問題,黨的建設沒有前途。

再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大量新的社會階層。這些新的社會階層包括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雖然不能將這些人員簡單地列入工人階級范疇,但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他們也絕不是社會主義的異己力量。這些人得益于黨的富民政策,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而產生和逐步壯大,成為先富起來的群體。他們通過誠實勞動和工作,通過合法經營,總體上推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為國家和社會作出了貢獻。從這一點上說,他們和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一樣,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把他們中的優秀分子吸收到黨內來,只會鞏固、而不會削弱黨的執政基礎,只會加強、而不會削弱黨的執政地位。

因此,我們黨不應對其他階級、階層中的優秀分子采取拒絕態度。任何人只要承認黨的綱領和章程,愿意為實現黨的目標而奮斗,就可以申請加入黨的組織。對來自社會各階層、群體中符合黨員條件的優秀分子,我們黨要通過培養、教育,把他們鍛煉成中國工人階級的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這是我們黨能始終充滿朝氣和活力,保持蓬勃向上的吸引力、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保證。

正確認識黨員成分和黨的性質的關系

有人擔心,允許各不同階層的人入黨,會不會削弱黨的階級性和先進性,改變黨的性質?對這個問題,的確有必要作出回答。

黨員成分與黨的性質有聯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黨的性質。黨的社會成分作為黨的組織狀況的一個指標,有時會給黨的活動帶來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們黨作為工人階級先鋒隊,始終堅持把在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軍人、干部中發展黨員作為黨的隊伍建設的重點。這一立場,我們應該毫不動搖地堅持。同志在“七一”講話中強調這些人是“黨的隊伍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但是,黨員成分不是影響黨的性質的決定因素。判斷一個黨的性質,最主要的是看黨的綱領和路線反映什么人的利益,看它的綱領和路線是不是真正得到了貫徹執行。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政黨,反映在黨的綱領、路線上,就是始終代表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并為實現和維護這個利益而不懈奮斗。歷史表明,正是因為把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作為制定黨的綱領和目標的出發點,我們黨才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進部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我們黨制定了新民主主義的總路線,把包括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人民大眾都團結到了自己周圍,勝利完成了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任務。

在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我們黨根據變化了的情況及時提出新的階段性目標,正確領導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改革和建設,并進而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建立起符合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黨又堅定不移地領導人民走社會主義道路,對政治經濟文化落后條件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行了真誠、艱苦的探索。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制定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為主要內容的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體現了時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在這一綱領和路線的指引下,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毫無疑問,今后我們黨能不能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能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根本的一條,仍然要看我們能不能把黨的基本綱領和基本路線堅持下去。這個重大問題解決好了,黨的工人階級先鋒隊性質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有了正確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這個前提,黨就可以成為一個共產主義的熔爐,把各種愿意為共產主義奮斗的人鍛煉成為合格的共產黨人。在這方面,我們黨有非常成功的經驗。民主革命時期,我們黨內農民黨員占多數,但我們黨并沒有因此變成農民黨,仍然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我們把那么多剝削階級出身的人都吸收到了黨內,也沒有因此而改變黨的性質,相反倒是把其中絕大多數人都培養成了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其奧秘在于,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黨的學說與中國的具體國情黨情相結合,創造性地提出了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的路線。這條路線的實質,就是對社會各階層的人要求入黨持歡迎態度,強調著重從思想上建設黨,用無產階級思想改造和克服黨內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使廣大黨員不僅組織上入黨,而且在思想上也真正入黨。這就既把大批農民和其他階級、階層的先進分子吸收到黨內,有效地解決了黨員的數量問題,又防止了因大批農民和其他階級、階層的分子進入黨的隊伍而改變黨的性質,有效地解決了質量問題。

我們黨處理這個問題的經驗,也是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來的。受共產國際思想的影響,“著重從思想上建黨”的觀點最初在黨內并不占上風。相反,我們黨一度比較看重黨員的成分和出身。這種傾向,在大革命失敗后“左”傾機會主義占統治地位時期尤甚。當時“左”傾路線的代表把“黨的指導機關里占大多數是知識分子及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作為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主張“黨的指導機關成分工農化,黨員成分工農群眾化”。到1931年王明路線統治時期,更提出了“徹底肅清地主富農師傅老板分子和一切異己分子”的口號,在組織上實行“關門主義”。這套東西,給黨的發展帶來了消極的影響。在遵義會議確立了同志在我們黨內的領導地位后,我們黨才開始逐漸改變這種錯誤觀念和錯誤做法。1935年12月中央政治局召開瓦窯堡會議通過決議,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他應該大量吸收先進的工人雇農入黨,造成黨內的工人骨干。同時中國共產黨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因此一切愿意為著共產黨的主張而奮斗的人,不問他們的階級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產黨。一切在民族革命與土地革命中的英勇戰士,都應該吸收入黨,擔負黨在各方面的工作?!睕Q議強調,“必須同黨內發展組織中的關門主義傾向做斗爭。能否為黨所提出的主張而堅決奮斗,是黨吸收新黨員的主要標準。社會成分是應該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標準?!睕Q議提出,“不從積極的戰斗需要出發,而從恐懼觀念出發的組織問題上的關門主義,必須澈底的擊破”。至此,我們黨才在黨員成分和黨的性質的關系上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態度。

歷史和今天改革開放的實踐都給我們以深刻的啟示。把經過長期考驗、符合黨員條件的社會各個方面的優秀分子都吸收到黨內來,不但是我們黨的成功歷史經驗,也是今天推進我們的事業的必然要求。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切忌“一轟而起”、“一擁而上”,走向另一個極端,無疑是非常重要、必須強調的。只要我們懷著對黨的命運和前途的高度責任感,積極而又慎重地對待這個問題,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必將因此而更加鞏固,我們的事業也必將因此而更加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