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劉和珍君教案

時間:2022-03-15 09:56:00

導語:記念劉和珍君教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記念劉和珍君教案

教學要求: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

2.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

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的語言特點,學習作者的語言表達。

教學設計:

授課時間:擬用三課時。

第一課時:背景朗誦線索

第二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一、二大部分)

第三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三、四大部分)

第一課時:背景朗誦線索

一、背景介紹(詳見參考66面,學生有練習冊17面的“課文補注”)只板書提示:3.18(慘案)──3.25(追悼會)──4.1(成文)

└────────兩星期───────┘

二、這篇文章感情濃烈,文辭精警,熟誦之,將受益匪淺!

請聽本人灌制的錄音朗誦。

(因為《記念劉和珍君》預習提示要求:“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找出文章的線索,體會語言特點”,所以重點講授:)

三、作者思路和文章的線索──本文重點

可先問學生本文的線索。

通觀全文,作者悲和憤兩股情感的烈焰無處不在迸發,無處不在燃燒,升騰交織,無法抑制──因而,本文是以作者的感情變化為線索。具體地說:

1.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并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憤怒控訴”(4.5部分)

3.同時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6部分)

4.對烈士的死難意義作高度的評價、“熱烈的謳歌”(7部分)

板書:

1.“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憤怒的控訴”(4.5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熱烈的謳歌”(7部分)

四、小結:1.學習了朗誦及文字。

2.理解作者感情變化的線索。

作業:思考課后1、2、3題。

第二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一、二大部分)

一、回顧上節課所講的“線索”

二、簡析思路和語言(第一、二大部分):發下“一課一練”卷

1.追悼會的氣氛、程君的發問和要求引起對烈士“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在艱難的生活中,毅然預訂《莽原》全年

在女師大風潮中“不為勢利所屈,反抗一廣有羽翼的的校長”

女師大復校“慮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

平時“常常微笑著,態度很溫和”

援助外交,“欣然前往”,請愿殞身

(作“一課一練”第11題)

──可看出劉是一位渴求真理,富于斗爭精神,而又和藹善良,有思想,有遠見富有革命責任感的革命青年。不是“受人利用”。

總之,1、2、3部分側重與悲痛的憶念、哀悼。

隨堂作業:

涉及第一部分的“一課一練”卷第6、7、8選擇題

(也就完成了課后第一題)

課后二大題的1小題

涉及第二部分的“一課一練”卷第9選擇題

課后二大題的2小題

涉及第三部分的課后三大題的1、2小題

“一課一練”卷第10選擇題

2.并且激起對殺人者的“憤怒控訴”(4.5部分)

衛隊開槍,府門喋血,虐殺

“文人學者”流言:“受人利用”

羅網,攢射,血污

隨堂作業:

涉及第四部分課后二大題的3小題

涉及第五部分的“一課一練”卷第14選擇題

三、小結:

一、簡析思路和語言中完成了兩大部分:

1.“痛心的回憶”(1、2、3部分)

2.“憤怒的控訴”(4.5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應的課后題和“一課一練”卷標準化練習題。

作業:1.課后第五題(背誦課文的第一、二部分)

2.思考第四題

第三課時:細理思路和語言(三、四大部分)

一、查課后第五題完成背誦的情況。

二、簡析思路和語言(第三、四大部分):

3.同時作為思想家革命家的作者,始終沒有停止“深沉的思索”,對慘案教訓進行了沉痛的總結(六部分)

徒手請愿,意義寥寥飯后的談資,流言的種子

人類歷史靠“血戰”前行

親人傷悲

隨堂作業:

涉及第六部分的“一課一練”卷第15選擇題

4.對烈士的死難意義作高度的評價、“熱烈的謳歌”(7部分)

臨難從容,干練堅決,百折不回

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足為.....明證。

茍活者……看見……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隨堂作業:

涉及第七部分的課后三大題的3小題

“一課一練”卷第3.4選擇題

課后二大題的4小題

“一課一練”卷第12選擇題

三、小結:

一、簡析思路和語言中,完成了三、四大部分:

3.“深沉的思索”(6部分)

4.“熱烈的謳歌”(7部分)

二、并做完了相應的課后題和“一課一練”卷標準化練習題。

三、《記念劉和珍君》語言特色

1.簡練的敘事,深刻的議論,強烈真摯的抒情完美結合。

(以第四大部分即第七部分第二段為例具體講析)

2.語言警辟、深刻,發人深思。

哲理和詩情的和諧統一(如“真的猛士……”“沉……亡”)

抽象事理形象化(“人類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

重復含深意(始終微笑著/寫一點東西的必要/說不出話/有要說的話)

作業:做完“一課一練”卷還剩余的作業。

附錄

一、《記念劉和珍君》中“徘紅”之意義

1.在此文中應解為“淺紅”“淡紅”方合作者原意。

2.“緋紅”的正確釋義應為“大紅色”(辭海)或“鮮紅”(現代漢語詞典);

《說文解字》、《廣韻》、《康熙字典》均釋“赤色”;大冶方言中仍有,也是“很紅”義。

二、《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一聯:(曉秋選編)

長歌當哭控訴卑劣之徒

熱血為證鼓舞奮勇之士

三、又一種板書:

┌動機和目的:程君正告哀痛烈士揭露敵人喚起民眾

│┌訂《莽原》┐

│內┌歌頌劉和珍┤女師大風潮│從容勇毅沉勇友愛──崇高偉大

││└3.18死難┘

││┌府門喋血┐

│容└揭露反動派┤│慘象、流言

│└文人學者陰險論調┘

└死難意義

四、補充作業:

用符號法分析下列句子成份:

1.中國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國立北京女子師范大學為十八日在段祺瑞執政府前遇害的劉和珍、楊德群兩君開追悼會的那一天我獨禮堂外徘徊。

2.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

3.這一回在彈而中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密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

五、另一教學步驟設計:

1.學生預習;

2.試作課后題;

3.理解難點;

4.背景介紹;

5.放朗誦錄音(自制);

6.學生質疑,釋疑;

7.重點講授文章思路和語言特色;

8.布置輔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