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的冬天語文教案

時間:2022-05-13 10:50:00

導語:濟南的冬天語文教案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濟南的冬天語文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會讀會寫“髻、鑲、藻、貯”等生字。

2.理解和運用“響晴、溫晴、設(shè)若、貯蓄、空靈、澄清、清亮”等詞語。

3.積累文中優(yōu)美的語句。

能力目標

1.理解分析文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

2.理解作者采用對比寫法的作用。

3.培養(yǎng)自讀寫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會作者對濟南、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學難點

景物描述方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本文為一篇美文,語言樸實清新,作為感知,感悟文章內(nèi)容與風采的朗讀形式是多樣的,如配樂朗讀、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散讀。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jù)教學目標設(shè)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像。

3.比較閱讀法。通過與前一篇課文《春》的比較,進一步掌握寫景散文的一般閱讀方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配樂朗讀磁帶、投影儀、投影膠片、打印好的《清泉贊》及習題設(shè)計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本節(jié)課在整體感知、理清文脈的基礎(chǔ)上重點研讀第3語段,鑒賞景物描述方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shè)計

同學們,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賞了春天那一幅幅動人的春景圖后,今天我們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去領(lǐng)略冬日的景色。(板書文題)說起冬,尤其是北中國的寒冬,腦海中浮現(xiàn)的多是朔風怒號、冰封雪飄、天寒地栗的蕭條畫面。但在老舍先生的這篇文章中,不僅感受不到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稱為“寶地”濟南的冬天確如作者詩情畫意的渲染嗎?就讓我們在老舍的引領(lǐng)下一起去觀賞濟南冬天的水墨畫,去體味浸蘊其間的濃郁情致,給出一個評判。

二、老舍及其創(chuàng)作

多媒體顯示:

老舍(1899~1966),現(xiàn)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shù)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滿族人。出生于北京一個城市貧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開始用白話創(chuàng)作。1924年赴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中文講師,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1929年離英回國,先后任濟南齊魯大學、青島山東大學教授。1946年赴美講學。1949年應召回國。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終年67歲。老舍一生著作豐富,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和話劇《龍須溝》《茶館》是其代表作。以描寫城市人民生活著稱,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語,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濃厚的生活情趣。

三、解題

《濟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所寫的一篇情辭并茂的寫景散文。題目明確交待了描寫的地方和時令。

關(guān)于濟南的山和水:(多媒體課件顯示畫面背景音樂:《高山流水》)解說:

在濟南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千佛山古名歷山,傳說帝舜耕稼于此,又名舜耕山。隋開皇間因巖石鐫佛,遍布山崖,遂稱千佛山。層巒疊翠,形成濟南的天然屏障。它們確實都是“小山”,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濟南多泉水,素有“泉城”之稱,所謂“家家聽泉,戶戶插柳”。大致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zhí)端拇笕骸u劳蝗獮闈稀捌呤敝冢降赜砍觯瑖娪咳绶校《竟?jié)依然水霧繚繞,四周的亭臺樓閣都罩上一層輕紗,宛若仙境。除泉水而外,還有大明湖也是出名的,清人劉鳳誥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詠湖名句。

四、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教師范讀。

2.學生自由朗讀,掌握字詞。

投影:

(1)注音:

濟南(jǐ)倫敦(dūn)鑲(xiāng)水藻(zǎo)貯蓄(zhù)

發(fā)髻(jì)澄清(chéng)著落(zhuó)看護(kān)

(2)釋義:

響晴:(天空)晴朗無云。

設(shè)若:假若。

貯蓄:存放、儲藏。

空靈:靈活而不可捉摸。

3.聽朗讀錄音,體味流暢朗讀中的語氣、語調(diào)傳達出的文章內(nèi)容與風采。依閱讀提示,思考:

(1)濟南冬天的獨具一格的風貌是什么?

(2)課文是從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來表現(xiàn)這一特點的?

(3)文中老舍先生采用中國山水畫“以大觀小”的構(gòu)圖取景方法,請分析作者順著主線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來展示濟南冬天的,如用淡雅的山水圖定格,仿照《春》中畫圖的形式進行概括。

組織小組討論。教師點撥、明確:

(1)濟南冬天的“溫晴”。

(2)寫“溫晴”是從自身感受的角度來寫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對比方式。北平、倫敦、濟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個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擁有評判對比的資格。通過和北平冬天多風、倫敦多霧、熱帶日光的毒和響亮(根據(jù)語境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對比,寫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獨有的“溫晴”美景,贊賞它是個“寶地”。畫面中“寒”與“暖”、“暗”與“明”、“熱”與“溫”的色調(diào)烘托出濟南冬令陽光和煦、天朗地秀的總體形象。在結(jié)構(gòu)上是全文的總起,為下文具體描述作鋪墊。

(3)順著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這一主線,作者具體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用2、3、4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用擬人化的筆法烘托出一個“暖和安適”的“理想境界”,給人以濟南冬天的總體感覺,然后分寫陽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蓋下的山和城外遠山。第5段文字寫冬天的水色,先寫水藻之綠,以襯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像,將天光、水色融為一體,描繪泉城鮮亮明麗的色彩,充滿贊美之情。

緊扣冬天的山景和水色,鋪展出三幅畫面:小山搖籃圖、雪霽初晴圖和空靈水晶圖。

文章繪山景,描水色,寓情于景,既表現(xiàn)濟南冬天山水之美,又寄寓對祖國河山真摯的愛。

4.表情朗讀,品味濟南暖冬慈善若娘親,可愛似少女,清亮賽水晶的藝術(shù)形象。

五、精彩語段研習,鑒賞景物描述方法

1.齊聲誦讀第3語段,就如下內(nèi)容品析研討。請同學們自由選擇進行答題。

投影: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層次劃分是:

(3)全段寫“小雪”之美妙,主要通過其他的景物來進行烘托,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動詞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詞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樣化靜為動的呢?

(7)主要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8)你在對全段的朗讀要求上有什么體會?

明確:(1)最妙是下點小雪呀。

(2)全段分為三層:小雪呀/看吧……粉色/就是……

(3)矮松山尖草色陽光

(4)樹尖用“頂”,山尖用“鑲”,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幾個字各得其所。

(5)青黑,白,藍,銀,暗黃,微黃,粉色。

(6)化靜為動的主要技巧是運用了比喻、擬人的手法。

(7)主要是擬人,文中的三個“好像”,并不都表示比喻。

(8)朗讀中不僅要讀好文中的描寫部分,而且要讀好首尾兩句,其中的“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2.濟南的雪一點也沒抹殺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溫晴”越發(fā)顯露了出來,請學生歸結(jié)本段的寫景特色。

歸納:作者從色彩和變化兩個角度描寫了山上的矮松、黃草和薄雪等景色。“看護婦”是對雪后矮松秀美形態(tài)的比喻,借矮松寫出雪的形態(tài)。“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肌膚”,這是雪色和草色相間的美景引人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用擬人描繪了雪色嬌美的情態(tài)。寫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間順序,有層次地把各個細部雪的光、色、態(tài)展現(xiàn)出來,讓讀者感受到的不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韻。畫面色彩的鮮明悅目來自映襯的妙筆:矮松的青黑映襯一髻兒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襯藍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兒白,映襯一道兒暗黃;以微黃的斜陽,映襯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3.吟詠體味第3語段。

六、課堂練習

閱讀課文第4、5語段,完成下列題目。

投影:

1.第4段作者三筆兩筆就勾畫出一幅水墨畫,它的特點是()

A.朦朧B.淡雅C.古樸D.靈秀

2.濟南冬天水的特征是(多項選擇)()

A.暖B.綠C.清D.亮

3.這兩段文字表現(xiàn)了濟南的冬天()

A.充滿了綠意的特點B.舒適、清亮、迷人、美麗的特點

C.溫晴的氣候特點D.景色優(yōu)美,是少有的冬季游覽勝地

4.①“這是張小水墨畫”②“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③“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④“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所運用的修辭手法是()

A.①暗喻②暗喻③明喻④明喻

B.①明喻②明喻③暗喻④明喻

C.①暗喻②暗喻③暗喻④明喻

D.①暗喻②暗喻③借喻④明喻

5.“就憑這些綠的精神”中的“綠的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20個字)

參考答案:

1.B2.ABCD3.C4.D

5.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的奉獻精神

七、布置作業(yè)

1.摘抄文中的精彩語句,積累語言材料。

2.文章本是有情物,濟南“慈善”的冬天讓人備感親切,得益于先生樸實親切的文風,猶如與讀者促膝談心一般。找出文中能體現(xiàn)作者對濟南冬天情真意摯的語句,如:“對于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既寫出個人的獨特感受,又顯得語意懇切,為全文“一錘定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體會文中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對突出事物形神特點的作用,如揣摩喻體選用的精妙。與《春》在寫法上的對比閱讀。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yè)

體現(xiàn)老舍親切文筆的語句舉要:

1.“請閉上眼睛想……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誘,一點沒有強加于人的語勢。

2.“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這是流露真情,惟恐讀者不信的口氣。

3.“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以情動人,令人如同身臨其境。

4.“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由于對濟南,對嬌媚得似乎弱不勝衣的小山充滿著熱愛,這里簡直是用一種祈求的口吻了。

5.“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又是思索,又是猜測,又是同讀者的商討。

6.“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也沒有忘記忠實的讀者。

二、揣摩優(yōu)美語句,品析寫景藝術(shù),領(lǐng)悟思想感情

1.默讀全文,畫出文中貼切且給人以美感的比喻、擬人句,并小組討論、分析是如何寫意情狀、傳達情韻的。

在小組討論交流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體味情景交融的詩意境界。對于修辭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換法”即通過與改為一般表述的比較,看表達效果的不同。

(投影顯示)如:

(1)組:甲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乙這一圈小山圍著濟南,使?jié)显诙煲蔡貏e暖和。

(2)組:甲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乙快日落時,陽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點粉色。

(3)組:甲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乙天兒越晴,水藻越綠,水也不結(jié)冰,垂柳的長枝倒映在水中。

教師點撥、明確:

(1)組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搖籃”,寫出山景的小巧秀麗,又用擬人顯出感人的脈脈溫晴。躺在搖籃里承受母親體貼入微的撫愛,那當然是最暖和不過的了,而況山們還“低聲地”哼著搖籃曲,秀美的睡態(tài)再現(xiàn)了這個“理想境界”的溫暖、舒適的特點。而乙句的直白敘述則傳達不出寄寓的贊美深情。

(2)組甲句把夕陽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擬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嬌美和小山的秀麗,情態(tài)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黃斜陽相映襯,色彩鮮艷悅目。比擬把本來沒有生命的、靜止的東西寫得活靈活現(xiàn),呼之欲出。而乙句則少了那份美感。

(3)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愛。用“不忍得”寫水不僅有生命的質(zhì)感,而且還有一副和善心腸,為了水藻的綠,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滿著春意。雖沒直接寫天氣暖和,卻讓人感受到了溫暖,傳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2.訓練聯(lián)想能力,練習使用比喻、擬人句寫形神。

提示:文學需要聯(lián)想,聯(lián)想對于散文尤為重要,本文不僅聯(lián)想豐富,而且貴在自然、取譬精當。給學生設(shè)定熟悉的情境,如落日、鄉(xiāng)野清晨、海濱夏夜等,讓學生抓住情境特征,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以優(yōu)美傳神的手法狀景達意。

3.本文語言樸實清新,娓娓道來,情懇辭切,除體現(xiàn)在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同時在遣詞造句上還非常講究,值得仔細玩味。

思考:(1)“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去掉“聲”字可以嗎?為什么?

(2)“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這里為什么用“臥”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應?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不可以。“沒有風聲”并不是沒有風,濟南的冬天只是沒有那種令人戰(zhàn)栗的呼嘯的北風而已,如果去掉“聲”就說成了“沒有風”,那是不切合實際情況的。

(2)用“臥”字傳神地寫出了村莊和雪的情態(tài),表達了一種安適平靜的氣氛,與文章基調(diào)相調(diào)諧,有一字傳神之效。和前文“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相呼應。

4.誦讀全文。男女同學合讀第1語段,男同學讀繪寫山景的2、3、4語段,女同學讀寫水色的第5語段。

三、對比閱讀

思考:《濟南的冬天》在寫法上與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歡哪一篇?說出理由。

提示:兩篇散文都通過幾幅具體生動的畫面來表現(xiàn)特征。《春》一文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等五幅畫面,體現(xiàn)了春的“新、美、力”的特點。而《濟南的冬天》同樣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描繪了陽光下的濟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畫圖,表現(xiàn)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四、課堂練習(分發(fā)打印好的講義資料)

閱讀《清泉贊》,完成下列題目。

你大概不止一次地看見過從地下冒出的清泉,或者在如茵的綠草旁邊淌著的流水吧?你有沒有注意到,當它還是涓涓細流的時候,就表現(xiàn)了倔()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人們?yōu)榱藬r一洼泉水,曾特意挖了一個小潭,潭口圍著石塊,潭邊長上青草,還點綴著五顏六色的野花。對于剛剛冒出地面的泉水來說,這未嘗不是一個熟悉的、安逸的小天地。它蠻可以在這里留連()徉,直到春花凋謝、秋草枯黃,讓這些東西沉落潭底,變成()滓,連同。但是,不,涓滴之水,志在海洋。小水潭________不了它,小石塊________不住它,小花草________了它。打了一個轉(zhuǎn)身,滑下斜坡,它唱著歌,汩汩地向前流去。

1.在文中括號里給加“△”的字注音。

2.請將“吸引”“挽留”“阻攔”三個詞語分別填入文段的空格中。

3.文段中畫線部分中的“這里”是指____________;“這些東西”是指__________。

4.“它唱著歌,汩汩地向前流去”運用了_______________修辭方法,它在表達效果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潭留不住泉水的原因是(用文段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段中加粗的“冒”和“淌”能不能互換,為什么?

7.文段借流向海洋的小水流歌頌了一種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品格。

8.這段文字描寫的對象是什么?贊頌了它怎樣的性格?你從中產(chǎn)生了怎樣的聯(lián)想?請簡要回答。

參考答案:

1.jiàngchángzhāhé

2.挽留阻攔吸引

3.小潭潭邊的青草、鮮花

4.擬人生動形象(作用意近即可)

5.因為泉水具有倔強的意志和旺盛的生命力

6.不能。“冒”是由下向上溢出,“淌”是由高向低漫流。(意近即可)

7.勇往直前志向遠大(意近即可)

8.泉水;倔強、進取;聯(lián)想到那些不甘平庸寂寞、倔強進取的普通人。

五、課堂小結(jié)

濟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筆下濟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細味那淡雅的水墨畫浸蘊的“溫晴”,更覺神韻。繪山景、描水色。“這就是冬天的濟南”,戛然而止,似乎意猶未盡,話猶未了,明敏的讀者是否會饒舌地續(xù)寫“我愛濟南的冬天,我愛冬天的濟南”以抒發(fā)胸臆呢?我想,是會的。但老舍先生不會,誰讓他是丹青高手呢!

六、布置作業(yè)

以“________的冬天”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要求:①填入所在地的地名。

②仔細觀察,充分展開聯(lián)想與想像,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課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板書設(shè)計

活動與探究

1.《濟南的冬天》把濟南比作“山水如畫”“藍水晶”,這些比喻既優(yōu)美又易于理解。結(jié)尾處又把濟南比作“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似乎既不優(yōu)美又不好理解,能不能換個比喻?換什么比喻好呢?

2.參觀山水畫展,聯(lián)系課文描繪的圖景,培養(yǎng)觀察、欣賞能力。也可以自己選定一篇,抓住特點,寓情于景,發(fā)揮想像力,寫一片斷。組織學生在班里交流,搞一次畫作欣賞的主題活動。

3.開放探究

閱讀朱自清先生的《冬天》,回答問題。

冬天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yǎng)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煤油不打氣爐)上,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圍著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里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里。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并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里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又是冬天,記得是陰歷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劃子,S君剛到杭州教書,事先來信說:“我們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那晚月色真好;現(xiàn)在想起來還像照在身上。本來前一晚是“月當頭”;也許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別罷。那時九點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們一只劃子。有點風,月光照著軟軟的水波;當間那一溜兒反光,像新砑的銀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爾有一兩星燈火。S君口占兩句詩道:“數(shù)星燈火認漁村,淡墨輕描遠黛痕。”我們都不大說話,只有均勻的槳聲。我漸漸地快睡著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見他在微笑。船夫問要不要上凈寺去,是阿彌陀佛生日,那邊蠻熱鬧的。到了寺里,殿上燈燭輝煌,滿是佛婆念佛的聲音,好像醒了一場夢。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還常常通著信,P君聽說轉(zhuǎn)變了好幾次,前年是在一個特稅局里收特稅了,以后便沒有消息。

在臺州過了一個冬天,一家四口子。臺州是個山城,可以說在一個大谷里。只有一條二里長的大街。別的路上白天簡直不大見人,晚上一片漆黑。偶爾人家窗戶里透出一點燈光,還有走路的拿著的火把,但那是少極了。我們住在山腳下。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風聲,跟天上一只兩只的鳥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卻好像老在過著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我們住在樓上,書房臨著大路,路上有人說話,可以清清楚楚地聽見。但因為走路的人太少了,間或有點說話的聲音,聽起來還只當遠風送來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們是外路人,除上學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著。妻也慣了那寂寞,只和我們爺兒們守著。外邊雖老是冬天,家里卻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來的時候,樓下廚房的大方窗開著,并排地挨著她們母子三人,三張臉都帶著天真微笑的向著我。似乎臺州空空的,只有我們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們四人。那時是民國十年,妻剛從家里出來,滿自在。現(xiàn)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卻還老記著她微笑的影子。

無論怎么冷,大風大雪,想到這些,我心上總是溫暖的。

1933年2月

(1)這篇文章寫了幾個冬天?是分別通過什么事情寫冬天的?

(2)通讀全文,可以感受到作者筆下的冬天是怎樣的冬天?你是通過哪些語句感受到的?(從原文中找出至少三個句子)

(3)為什么不說豆腐煮在鍋里,而要說“養(yǎng)”在鍋里?

(4)“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里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①“我們都喜歡這白水豆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10個字)

②作者連用兩個“等著”,這在表達上的好處是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15個字)

(5)作者為了突出表現(xiàn)文章的主旨而在選材上有精心的安排,請就此作一點分析。

參考答案:

(1)第一個冬天,童年時與父親兄弟圍著小洋鍋吃白水豆腐;第二個冬天,與朋友夜游西湖;第三個冬天,與妻兒在臺州。

(2)是一些溫暖的、洋溢著親情和友情的冬天。(例句略)

(3)“煮”在鍋里的豆腐是“死”的,只是一種食品。“養(yǎng)”在鍋里的豆腐則是“活”的,是一種有生命的、能給人帶來快樂的生物。

(4)①這不是吃飯,只是玩兒

②能充分表現(xiàn)“我”急切盼望的心情

(5)作者精心選取與冬天的寒冷形成強烈反差的熱鬧、溫馨的幾件事,來描寫他心中如春天般的冬天。

備課資料

一、課文賞析

談《濟南的冬天》的美學教育價值

《濟南的冬天》一文,本身蘊含著豐富的美學教育因素,教學中亦存在可貴的美學教育價值。

人們常將優(yōu)秀的散文家譽為丹青高手,老舍就是這樣的一位丹青高手。他在《濟南的冬天》這篇優(yōu)秀的抒情散文中,就是順著“濟南的冬天是溫晴的”這條主線,緊扣著“山”和“水”,為我們鋪展了三幅淡雅的工筆畫。第一幅為我們展現(xiàn)的是“小山搖籃圖”;第二幅為我們展現(xiàn)的是“雪霽晴巒圖”;第三幅為我們展現(xiàn)的是“空靈水晶圖”。作者通過這三幅優(yōu)美的畫面,將濟南的冬天的山、水、小城的景物、人物匯集為一體,讓我們通過語言的啟示,看到一幅濟南“慈善”的暖冬的完整畫面,那簡直就是一幅中國的“小水墨畫”,真是讓人感到妙不可言,從而使美的感情與文中的景物美獲得充分交流,使人從中受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得到精神愉悅,這就是《濟南的冬天》的美學因素之所在。

作者是如何調(diào)動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像,使《濟南的冬天》具有繪畫美的呢?我認為作者始終把握住人與自然這個鏈條,運用色調(diào)的對比烘托形象;從紛繁的景物中,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表現(xiàn);精心設(shè)計景物的構(gòu)圖,層層展現(xiàn)景物形象;突出自己最鮮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喚起讀者類似的體驗,使之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使文中的三幅畫面無論從意境看,還是從構(gòu)圖筆勢看,作者都為我們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了“濟南的冬天”的特征,它慈善若娘親,可愛似少女,清亮賽水晶,因此使《濟南的冬天》這篇優(yōu)美的散文成為一幅完整的圖畫,呈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

不難看出,作者能使《濟南的冬天》在讀者的心中留下一幅完整的藝術(shù)畫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作者把自己的美學觀點貫穿于其中,形成三幅優(yōu)美的圖畫,作者把自己對自然和生活的美的感受和認識,通過聲、色、光、態(tài),逐層深入地表現(xiàn)出來,從而達到對美的贊頌與謳歌,給讀者以審美愉悅和思想啟迪,使之受到美的道德、理想、情操的熏陶。

作者正是運用了這語言的啟示性,喚起讀者自覺地去認識,并認可這里的風景是美的,體會作者描繪抒發(fā)美的過程,感受到其中的美,這種教益是十分深刻的。作為一名教師,恰當?shù)乩斫庾髡咭鈭D,把握作品中的美學教育因素,然后去指導學生潛心閱讀此文,將是學生接受美育教育和美的熏陶的過程。這也是我們寓素質(zhì)教育于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品質(zhì)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教學中,教師如何充分發(fā)揮其美學教育價值呢?首先挖掘作品語言的啟示性。生動的語言可以引起讀者的聯(lián)想和想像,使讀者的頭腦中產(chǎn)生具有光色態(tài)的具體形象,這就是語言的啟示性。《濟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這種語言的啟示性,使文章形成了一幅幅生動的圖畫。其次還要教會學生審美。人對事物的認識都是從感知開始的,審美當然也從感知開始。通過課文的學習,來教會學生對美的追求,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善于從語言入手,通過視覺,感覺對文章中色彩、音韻、節(jié)奏、結(jié)構(gòu)等形式因素產(chǎn)生了敏銳的感知,對文章中美的諸因素,能夠直接地把握和領(lǐng)悟。此外語文教師還要教會學生不斷地積累生活、豐富自己的閱歷,拓寬自己的視野,感知并捕捉生活的美。

課文課教“活”,教“實”,教“美”,這才是《濟南的冬天》一文的美學教育價值。

(選自《中國語文教師優(yōu)秀論文集成》,有刪節(jié),作者:朱麗芝)

二、閱讀知識推介

關(guān)于略讀

大略地讀,大概地讀,又稱作粗讀。一般情況下,看新聞報道,看小說雜志都采用略讀。略讀的特點是閱讀速度較快,全面了解不遺漏,但不做細致的推敲,只求把握主要內(nèi)容。

關(guān)于跳讀

跳躍式的閱讀。不是從頭到尾把每個字都看到,而是選取著讀。跳讀通常適用兩種情況:一是簡單地了解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看小說,想知道主人公是否擺脫危險,是否實現(xiàn)了理想等;一種是為了尋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因此跳讀時只關(guān)心有沒有所需要的材料出現(xiàn),其他內(nèi)容可以忽略過去。使用跳讀法的人,閱讀能力要強,能夠溝通各種句式,聯(lián)想出上下文的意思。

略讀不同于精讀的地方,在于閱讀要求比較低,一般地了解,大略地知道,能抓住主要內(nèi)容就行了。同時略讀又不同于跳躍式的閱讀、搜索式的閱讀和有重點的閱讀,略讀是從頭到尾不遺漏地閱讀。

濟南的冬天教學設(shè)計(1)